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该为接下来的学习制定一个计划了。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吧?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精选6篇】 篇一
一、单元目标
态度:让学生在了解、认识自己家乡的过程中,感受家乡美丽的自然环境,富有特色的家乡物产,勤劳、可爱的父老乡亲,熟悉美育他们的土地,从而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爱护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良好品质。
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能力;收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初步的分析和解决社会事务、社会现象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知识:知道自己家乡的位置、气候特点、地形特征,初步了解家乡农林副渔的情况,认识家乡的特征,了解家乡丰富的文化生活,以及家乡的历史变迁。
二、单元内容
1.可爱的家乡
2.富饶的物产
3.日新月异的变化
4.我为家乡做贡献
三、单元教学思路
家乡的山山水水在每一个人的记忆中都有重要的位置,对于家乡的热爱又是每个人情感的一部分。对于孩子来说,家乡既是他们生活、游玩的乐土,又是一片并不完全清晰的环境,因此,让他们更多地了解、认识家乡的一草一木,是本单元的教学思路。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每个主题中都强烈地反映出对家乡的爱。丰富的内容反映出强烈的情感,情感寓于内容之中,教学中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让学生了解、认识家乡的同时,主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参观学习、搜集资料,合作探究,设计方案等多种形式,了解、认识家乡,使学习更加生活化。
四、时间安排:
本单元共用时14课时,其中,“我为家乡做贡献”用2课时。
首案编写卫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美丽富饶的家乡
1.可爱的家乡
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板块一
第二课时:板块二、三
学习目标:
1.我能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感受家乡秀美的山水和悠久的历史,我能积极参加了解家乡的各项活动。
2.我能看懂简单的位置图,认识家乡环境的基本特征,我能理解这些环境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学习重点:
我能了解家乡的位置、地形特点、名胜以及四季景色特点。
学习难点:
在交流研讨中,我能学会独立识图、独立思考。
课前准备:
1.老师和学生分别准备中国政区拼图,课堂教学时使用。
2.课前收集一些关于家乡风光或名胜古迹的图片、资料,以及关于建设家乡的小故事,准备在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教法学法:谈话交流法、资料交流法、故事讲述法、课件欣赏法。
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自主学习,交流预展。
学习板块一:生我养我的地方
1.展示自己搜集的关于家乡美丽风光的图片,与同桌互相欣赏。
2.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学生介绍本组成员最感兴趣的一处美丽风光。
3.在准备好的中国政区拼图上找到自己的家乡-山西的位置。找一找山西省的。周边省份。
温馨提示:你可以看看我们山西省有哪几个市级行政单位?
3.阅读课文第三页,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以及名字的由来。
4.看图,说一说家乡有哪几种地形?你发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吗?
5.介绍自己收集的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故事。
温馨提示:不是山西的同学也可以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
6.成果展示(要求:声音洪亮、落落大方)
学习板块二秀美的山山水水
1.自主阅读第七页,结合收集的资料了解家乡汾河的情况。
2.展示自己收集的描写家乡景色的诗句。说一说写的是家乡的什么地方。
3.在家乡政区图上找一找家乡的名胜古迹。这些地方你去过那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给大家。
4.阅读课本第五页的短文,相信他一定能勾起你美好的回忆。
5.成果展示(要求:声音洪亮、落落大方)
学习板块三:家乡的四季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家乡的四季有什么特点?你喜欢哪个季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对自己的喜爱之情
2.成果展示(要求:声音洪亮、落落大方)
三、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一)
1.我的家乡是()省,她的轮廓呈现()形。有(“”)的美称。
2.家乡有高高的(),起伏的(),丰富的()和许许多多的()
达标检测(二)
1.我家乡的名胜古迹有:
达标检测(三)
1.我家乡的气候特点是:冬季(),春季(),夏季(),秋季()。一年四季,()。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爱。
温馨提示:可以写一篇短文或诗歌,也可以画一画,喜欢唱歌的同学还可以唱一唱等。
板书设计:
可爱的家乡
介绍家乡:地形特点、气候特点、自然风光……
家乡之最:名胜古迹、大好河山、文化名人……
家乡四季:一年四季,季节分明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精选6篇】 篇二
膈羅时光流逝,转眼间一个学期又结束了。本学期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教学任务,现将工作做如下小结。
薄一、以身作则,紧抓纪律
羁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2)班《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能围绕教学目标,树立培养学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思想教育观,努力探讨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耐心地整顿所上班级的纪律,以致保质、保量、保时地完成每一节的教学任务,回顾具体的教学过程,总感到学生的纪律整顿是最头疼的事情,而纪律又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必须紧抓不放。“正人先正己”。一个学期来,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当做到。如:要求学生做好两分钟预备铃,要求学生预习新课的内容,准备与该课有关的材料。自己必须提前熟悉地备课,收集,处理好有关的信息资料;要求学生制作的物体,自己必须事先精制好样品;要求学生保质、保量及时完成作业,自己必须按时检查兑现,给予适当地评价;要求学生字写工整,自己板书不潦草、不马虎。这样教师的严于律己、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起了楷模表率的作用,班级的纪律良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羇二、资源整合,精心备课
肅《品德与社会》学科重在培养学生品学兼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实践社会,它综合了小学生的道德水准与社会知识技能。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收集处理有关教育教学的信息材料,潜心探讨学生的学习方法,认真备课,写好教案。运用语文科教师的范读,指导学生深情地朗读,读出形、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内化规范自己的言行。运用数学学科的计算方法,算一算黄河比长江短多少千米?地形海拔高度比,人口和资源的分布情况。指导学生画图、拼图与小制作,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运用历史学科,主要介绍古今中外名人的主要成就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这样各门学科知识、方法的渗透,优化了本学科的教学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思维空间,使学生深刻领会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蚁三、关心学生,促进发展
葿一个学期来,本人善于做好培优较差的思想工作。对于优秀的学生要求加强课外阅读,在课内进行演讲展示;对于后进生,表现不好的不厌其烦地进行说服教育;对于学习困难的,如朗读问答方面,就利用全体读、分组读、分行读、个别读,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让学生迎头赶上;对于拼图、制作有困难的学生需及时热心指导帮助;并适时地表扬他们的“闪光点”。下课常问一些学生的学习、生活、玩乐的情况,贴近关心他们,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总之,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已顺利完成,学生在本学科的学习中收获了很多,当然,对孩子思想意识的影响和教育是个长期的工作,不是一册书就可以完全解决的,但我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发掘,却可以使孩子对本学科保持着一种喜欢的兴趣,相信这兴趣可以让孩子慢慢懂得,品社学科真的影响了自己的认识。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精选6篇】 篇三
一、班级情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材分析:
1、丝品课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相结合。小学语文、数学、思品、自然等学科既是各自相对独立的一部分,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虽内容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承担着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任务。寓思想教育于愉快的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2、思品课教学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如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小学生口袋里的人民币也日益增多,吃零食、比穿戴、讲享受成风。所有这些决定了思品课只靠单一的理论知识灌输和教师空洞的说教是不能奏效的,必须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提高道德认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思品课教学与学校开展的书香校园活动和安全教育活动等德育工作相结合,思品课教学要从课堂内容出发,与学校德育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
4、思品课教学与课前、课后活动相结合,我们将根据教材特点开展课前活动。如: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搜集有关资料等,为明理充实感性材料,做好铺垫。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促进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学校开展的书香校园活动和安全教育活动来进行各方面的教育。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际关系。初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所起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
3、引导学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和世界经济互动,为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
4、使学生认识到国际互联网是当代人们进行信息交流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学会在利用互联网的同时又能保持高度的警惕。
5、使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
6、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生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并以此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7、培养学生一定的国际意识和世界公民的责任感。逐步增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责任感,为建设一个平等、富足、民主、进步的世界而努力。
四、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五、教学进度表
第1周至第5周第一单元:永恒的愿望11节
1.了解和平鸽的由来,知道鸽子是和平的象征,知道和平是全世界人民最美好的心愿。
2.萌发爱好和平的情感。
3.学会搜集资料。
4、通过近两个世纪末世界发生的两次大战争的事例,引出“和平”、“安全”、摆在我们面前必须面对而又向往的生活的话题。引起“不忘历史,携手未来”的作用。
重点: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创伤及灾难,希望和平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难点:两次世界战争的时间距离现在较远,学生对战争遗留的创伤比较生疏,需疏导。
第6周至第11周第二单元地球真美丽22节
1、帮助学生世界的一些情况,知道“在不同的环境不同文化背景的下人们的的生活一、方式风俗习惯。
2、知道社会生活不同的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形成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
3、形成“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搜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1、从地球仪上清楚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的概况。
2、知道地球是我们唯一具有生命的星球,它不仅是人类的家园,而且也是各种动物和植物的家园。激发保护地球的欲望。
第11周至第14周第三单元成长记录册11节
态度:通过学习和交流,感悟亲子之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真情;学会自我控制、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困难和问题。
能力:提高与家长、同学等人际之间的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以及反思自我的能力。
知识:懂得简单的自我调节和人沟通的方法,懂得吸烟和吸毒对人的身体健康的损害,懂得吸毒不仅有害健康而且违法,懂得公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懂得男女之间不仅应该相互尊重,也可以友好交往。
懂得正确交友的意义,学习正确交友的方法。
认识毒品的危害。
增加对小学生活和母校的热爱之情。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精选6篇】 篇四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的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一、教材特点:
教材。用单元编排、主题统。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教育性。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的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的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例如第四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策略:
因为教材已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的,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的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的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联系学生的生活的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精选6篇】 篇五
一 、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六年级是孩子发展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开始从相对的儿童心理品质特征向少年的品质特征转化,因吃对未来的成长影响很大,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要积极引导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朝着客观、乐观、进去的方向发展,为顺利完成中小学衔接作好铺垫。
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科书由四个单元构成。
第一单元 你我同行;
第二单元 人类的家园;
第三单元 同在一片蓝天下;
第四单元 再见,我的小学生活
(二)、教材重点与难点:
主要通过真实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在认识战争和冲突带给人类苦难的基础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共创和平的心愿和所做出的努力,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保卫祖国和维护和平的作为,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本册教材各单元目标
第一单元:
1.通过从太空中看地球,生活中感知地球,从而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状况,熟悉世界海陆分布以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2.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主要省级行政区,能熟练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3.引导学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和世界的经济互动,为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让学生知道我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使学生感受和关心身边发生的经济活动,对外来产品持正确态度。
4.使学生认识到国际互联网是当代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学会利用互联网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同时,又必须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其消极因素对自身赞成不良影响或侵害。
第二单元:
1.引导学生感受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所的作用,使学生将身边节能、绿化等“小事”和保护地球环境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
2.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自然灾害,知道保护环境可以减少和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理解在危难中社会互助的作用,学习一些在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
3.使学生理解物种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特质基础,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保护物种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认识到保护野生动植物特别是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工作的紧迫性,培养学生以朋友们的爱心平等对待地球上其他动物,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的情感。
4.初步了解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对新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知道有物种入侵的主要方式,明确对待外来物种的正确态度,理解生物之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
5.使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存量有有限的,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资源的良好习惯。
第三单元:
1.从战争给人类,特别是给儿童带来的巨大苦难的视角,使学生知道战争的残酷、战争的危害,从而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时,使学生知道全世界
2.科学技术的喜与忧。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生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以紫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在了解科学技术带给我们诸多好处的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不当不仅不能造福人类,还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使学生能一分为二地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3.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及其一些重要的工作机构,理解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知道联合国为解决世界儿童问题所做出的重要努力和产生的积极效果,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地球村公民的意识。
第四单元
1.使学生通过对6年小学生活的回顾,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认识到自己在6年中所取得的成绩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同学、家长的帮助获得的,为顺利跨入中学大门树立应有的信心,同时,引导学生在回顾过程中反思6年中不尽如人意的地�
2.“百闻不如一见”,为了能让六年级的同学对中学有感性的具体的认识,设置了直接到中学参观的活动课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未来的中学生活的主要内容,思考自己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特别是做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3.生活是儿童受教育的基础,从六年级毕业学生即将面临的生活实际出发,唤起学生成长,成才的进取意识和对未来中学生活的渴望和准备,帮助他们在离开小学大门后能够坚实地迈好通向中学的第一步。
三、任务、目标:
本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那么对综合课这个性质老师已不再陌生。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地理、历史、科学等各科内容融入到品德教育中,使品德课不再是纯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而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将品德、行为规则、法则、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等教育的有机融合,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的课程性质和总目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延续了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的设计思路,课程的设置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展开,并注意到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及认知领域,将触角深到更加广阔而深远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六年级下学期又是整个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学期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形成了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状态。因此,从六年级下册的教材来看,更重视学生日益增强的道德素养与社会性的不断发展,较上册而言,在内容上更加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同时因为他们又将面临着升入初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向初中阶段顺利过渡做了必要的准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
3、根据本册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儿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引领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多地呈现直观性的材料。
5、在本册教学中进行课题《品德与社会综合性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落实。
6、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7、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五、教学进度:
周次 课文 课时
1 男生和女生 2
2 朋友之间 2
3、 学会和谐相处 2
4、 只有一个地球 2
5、 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 2
6、 当灾害降临的时候 2
7、 战争风云下的苦难 2
8、 放飞和平鸽 2
9、 我们手拉手 2
10、 我的成长足迹 2
11、 临别感言 2
12--16期末复习 10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精选6篇】 篇六
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良好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社会性、时代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对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有效融合尚有一定的断层。
教材分析: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段学习的教材,本册教材在体现《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内容更加深刻,学习视野更加开阔。
(二)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学习。
(三)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历史和地理内容的学习。
(四)重视世界史地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材选择认识社会的几对基本概念,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选择有关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主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内容方面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学习主题。穿梭出"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的学习特� 强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儿童的语言,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充分发挥图画、照片等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启发性。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世界地理,知道地球上的七大洲和四大洋,体会世界地貌的多姿多彩。初步知道世界上的三大任中和使用的几种语言,知道世界各国在地理环境、传统方面存在差异,懂得尊重文化差异、激发了解世界文化的兴趣。
2、知道人类历史上一些重大的发明成果,懂得科技造福人类,增强学好科学的使命感。直到国际间经济、文化相互依存,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各国进步。知道人类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重大灾难,体会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和恐怖活动是人类共同的心愿。关注环境与资源等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初步树立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了解联合国、国际奥委会等一些重要的国际性的名称及其开展的一些活动,体会联合国宗旨和奥运精神。知道《儿童权利公约》等一些国际性公约的名称极其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的作用。
4、懂得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少年要学习革命前辈和先进人物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立志成才。懂的新时代的中国少年要有民族精神和国际意识,当好"地球村"的公民。感谢母校与老师的辛勤培育,为走向时代做好德、智、体等方面的准备。
教学策略:
因为教材已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