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工作总结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最新10篇

时间: 2024-06-06 21:13:02

1、《散步》莫怀戚,重庆作家。著有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下面是可爱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最新10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最新10篇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最新10篇 篇一

《世说新语》两则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咏雪》

1.内集:家庭聚会

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聚:急速

5.欣然:高兴地样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拟: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 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

《陈太丘与友期》

1.期:约定

2.期行:相约同行

3. 戏:玩耍

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时:当时

7. 惭:感到惭愧

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 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

11. 非:不,不是

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

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

三、翻译课文。

《咏雪》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仍然没有到达,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听了)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不是人哪!跟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四、元方与友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友人:不讲诚信,没有礼貌,但知错能改。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最新10篇 篇二

《论语》十二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

愠:生气,恼怒

(2)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

省:自我检查、反省

(3)为人谋而不忠乎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诚信

(5)三十而立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6)四十而不惑

惑:迷惑,疑惑

(7)不逾矩

逾:越过

矩:法度

(8)学而不思则罔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9)思而不学则殆

殆:疑惑

(10)人不堪其忧

堪:能忍受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喜爱,爱好

(12)曲肱而枕之

肱:胳膊

(13)于我如浮云

于:介词,对,对于

(14)逝者如斯夫

逝:往、离去

斯:代词,这,指河水

(15)三军可夺帅也

夺:改变

(16)博学而笃志

笃:坚定

(17)切问而近思

切:恳切

(18)仁在其中矣

仁:仁德

2.解释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

(1)而

学而时习之(连词,表承接)

温故而知新(连词,表承接)

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

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

(2)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做)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够

5.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学而时习之(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饭疏食(名词用作动词,吃)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才德的人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疑惑。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上感叹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最新10篇 篇三

《论语》十二章

1. 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2. 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 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

学而时习之(代词,学到的东西)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3. 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感悟)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4. 古今异义

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或能够)

5. 文言句式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句,“其不善者而改之”前省略了“择”)

6. 字音字形

论语(lún) 不亦说乎(yuè) 愠(yùn) 三省(xǐng)

传不习乎(chuán) 罔(wǎng) 殆(dài) 箪(dān)

好之者(hào) 曲肱(gōng) 笃(dǔ)

7. 重难词语

学而时习之(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

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

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人不堪其忧(忍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欢,爱好)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于我如浮云(对,对于)

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逝者如斯夫(逝,流逝;斯,这,指河水)

不舍昼夜(舍弃)

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仁在其中矣(仁德)

8. 成语归纳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9. 文章主旨

本文所选的这十二章,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最新10篇 篇四

《诫子书》知识点梳理

一、【课题解析】

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理解:

1、一词多义 “以” “成”

2、古今异义“险” “穷” “去”

3、词类活用

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明确。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非志无以成学 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句子: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六、文意理解: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八、积累成语、名句:

淡泊明志 俭以养德 宁静致远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最新10篇 篇五

虽有嘉肴

1. 通假字

兑命(“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

2. 古今异义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古义:指示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与“否”相对)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陷在艰难痛苦中或受环境、条件的限制无法摆脱;疲乏想睡)

3. 词类活用

弗学,不知其善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

4. 字音字形

嘉肴(yáo) 弗食(fú) 然后能自强也(qiǎng) 教学相长(zh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5. 重难词语

虽有嘉肴(虽,即使;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不知其旨也(甘美)

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

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

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强,勉励)

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6. 成语归纳

教学相长

7. 文章主旨

《虽有嘉肴》一文在论述时先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最新10篇 篇六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 有朋自远方来(从 )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 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

25. 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6. 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三、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 通 悦 ,意思是 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通 又 ,意思是 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四、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五、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4. 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六、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八、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最新10篇 篇七

第二单元 (学习生活)

一、重点字词(加粗字听写,常规字了解):

6.《我的老师》魏巍(wēi)

痣 褪色(shǎi) 磕头 占据 援助 劝慰 纠纷 时辰

啰嗦(luō suō) 啰唣(luó zào) 好啰(luo) 模(mó)糊 模(mú)样 焚烧贪婪

7.《再塑生命的人》 海伦?凯勒

莎(shā)莉文 莎(suō)草 截然 感慨 搓捻(niǎn) 抚(fǔ)弄

绽开 唯恐 争执(zhí) 惭愧 激荡 疲倦不堪 小心翼翼 不求甚解 混(hùn)为一谈 混淆(hùn xiáo) 混(浑)(hún)水摸鱼 恍然大悟 花团锦簇 美不胜收

8.《我的早年生活》丘吉尔

惨境 遗憾 尴尬(gān gà) 开拓 倾(qīng)向 停滞(zhì) 生涯 威慑(shè) 摄像 萤火虫 宽宏大量 蛛丝马迹 一字不漏 滚瓜烂熟 整装待发 独具慧眼 聪慧 彗星 贤惠 优惠

9.《王几何》 马及时

聋 翘 须臾(xūyú) 徒手 惊讶 屏息(bǐng) 承蒙(méng) 蒙(mēng)骗 绰(chuò)号 幽默 教条 离谱 叛逆 嘈(cáo)杂 轮番 喉咙 铭记 得意扬扬 得意洋洋 洗耳恭听 持之以恒 鸦雀无声 发誓 铁杵(chǔ)

10.《论语》十二章(划线部分默写)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按时

不亦说乎:不也是很愉快吗 说:通“悦”,愉快

愠:生气,发怒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反省 为:替

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理解为独立做事

惑:迷惑,疑惑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二、文学常识:(划线部分默写)

1.海伦·凯勒:19世纪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盲聋人。十九个月时因患猩红热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她完成了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18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2.丘吉尔: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领导英国人民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一(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战后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他写的《不需要的战争》获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6卷、《英语民族史》24卷等。丘吉尔是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数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被美国杂志《人物》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演说家之一。

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4.《论(lún)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收集整理而成。《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三、文言文翻译(核对)

《论语》十二章

1、孔子说:“学了(知识)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

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3、我十五岁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个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孔子说:“对于学习和事业,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曲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0、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一个普通人,不可以改变志气。” 12、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关注眼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四、名著导读:(划线部分会背)

《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主要包含三大方面内容:映射当时社会现实、劳动人民生活经验与智慧、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最新10篇 篇八

《世说新语》两则

1. 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 一词多义

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学而时习之(时常)

3. 古今异义

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统称;今义:儿子和女儿)

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古义:玩耍;今义:戏剧,杂技)

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

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或顾客)

4. 词类活用

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

5. 文言句式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判断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宾语前置)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省略句,省略主语)

6. 字音字形

谢太傅(fù) 谢道韫(yùn) 陈寔(shí) 尊君在不(fǒu)

7. 重难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

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

公欣然曰(愉快的样子)

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未若柳絮因风起(凭借)

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太丘舍去(离开)

去后乃至(乃,才;至,到)

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下车引之(拉)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8.文章主旨

《咏雪》写了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安家里的一个生活故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的画面。

《陈太丘与友期》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小小年纪即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品质,同时也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

9.咏雪诗积累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最新10篇 篇九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名诵坤,字铭坚,号颉(jié)刚;小名双庆,笔名有余毅、铭坚等: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理解词义

1.譬如:比如,例如。

2.视察:察看,审察。

3.三皇、五帝: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说法不一。

有的说,三皇指伏羲、神农、女娲。据《史记》,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4.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

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5.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6.盲从:比喻自己没有主见,没有原则,没有见地,随着别人说话、做事。

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

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8.辨伪去妄:(对一些事物)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留下真的)去除虚假的。

9.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10.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课文主题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最新10篇 篇十

写作背景

作者鲁迅于18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1912月,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来北京居住。从《鲁迅日记》中可以了解这次回乡的经过:1919年9月,鲁迅卖掉了绍兴的老屋,添了些钱,买了北京西城新街口附近八道弯宅第。11月修葺完毕,21日“上午与二弟眷属俱移入八道弯宅”。26日鲁迅“上书请归省”。12月1日,由北京动身回老家,4日晚“抵绍兴城,即乘轿回家”,在家乡处理搬迁事务,大约住了二十来天。12月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29日中午抵达北京,“下午俱到家”。往返大约29天。《故乡》的故事情节便是根据这段生活经历演绎而来。不过这只是触发故事的一点,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却是更为广阔深邃的社会背景。

字词解释

1.既然:这里是已然的意思。

2.阴晦(huì):阴沉昏暗。

3.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4.影像:这里是印象的意思。

5.心绪:心情。

6.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7.谋食:谋生。

8.寓所:寄居的房子。

9.猹:作者1929年5月4日给舒新城的信中说:“‘猹’字是我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现在想起来,也许是獾罢。 ”

主要内容

《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表达思想: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主题思想

《故乡》的主题思想是:这篇小说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