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精选推荐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时间: 2024-11-18 19:47:02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第一篇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著名的中短篇小说之一,它以书信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个陌生女人在生命弥留之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和坚贞不渝的爱情信仰,向一位著名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这是一种大爱,一种毫无保留而又不求索取的真爱,一种脱离了低级趣味而用一生去守候的挚爱。高尔基由衷地赞美这篇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茨威格是“世界上最懂女人的人”。

  透过这篇杰作,我们便可窥见茨威格在刻画人物心理方面的独具匠心、别具一格。茨威格“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再现了女人痛苦的情感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这与茨威格对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深入研究是分不开的。读他的作品,就犹如在审视我们自己,书中主人公走的心路历程,我们活多活少都曾走过。任何一个茨威格迷,不能品出书中人物心理的曼妙来,多少是不及格的。

  这篇小说,也可以说是一封冗长的绝笔信,采用回忆的手法,简单勾勒出了女人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时光定格在了女人14岁那年,那时她是个女孩,有着所有女孩都有的腼腆与羞涩,就是那匆匆一瞥便命中注定了女人一生的命运。初遇作家R,便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他,爱得那么坚定,那么执着,可以用一生去等待,即便是永远没有结果的等待!从此以后,他的样子将她整颗心迷醉,生命之舞也只为他一人而歌,以至发出“我只对你的生活,只对你的存在感兴趣”这样的感慨。这时女人的爱,是单纯的,也是纯心灵上的,没有任何肉体的欲望与焦渴。当然,作者这样安排也才是中规中矩的,符合一个14岁女孩的生理与心智特征。在那时的女人眼中,“对你的爱从来也没有像在这种天真的激情中表现得更为纯洁和热烈的了”。

  时光也便在等待中向后退去,都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某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他们把我拖到了因斯布鲁克去了,我已经一丝反抗的力气也没有了”,女人如数家珍般念叨。这一“拖”字用得妙极!它写出了女人内心的无法割舍,也写出了对作家R刻骨的爱。在没有他的两年里,她的世界一片孤寂,只有无尽的思念,“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而又感到孤独更可怕的事情了”。

  在雾气迷濛中,傍晚,女人又回到了维也纳,回到了他的世界里。这时的女人,已然成熟而美丽。邻家有女出芙蓉,岂容男子不动心。生性风流的作家R,便假借美名与之销魂了三个春宵,然后相忘于江湖,一如从前那般,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再后来,就有了他们的孩子,就有了她迫不得已的委身,就有了孩子的死,也便有了这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这封信,就是女人一生命运的写照,尽管其中悲剧多于喜剧,悲歌多于欢歌!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第二篇

  爱情,是催生甜言蜜语的最佳引药。但凡有爱存在的地方绝对不会缺少感人肺腑、令人激动欣喜的言语。我听过、见过、看过无数至高无上的爱情宣言,心里每每总是激起阵阵涟漪,然而当我看到这句台词,我感觉心里狠狠地震动起来,那就是“我爱你,但和你无关!”

  短短的八个字,是整部作品的灵魂台词。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极其善于刻画女性的心理,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有着自己的一套令人惊叹的方式。在他的笔下,女性形象具有更加强烈的情感,更富于献身精神和爱的能力。小说的具体情节,我不想再长篇累牍的叙述,我只想谈一谈其中那种持久的、痴迷的甚至是偏执的爱。

  当女主角注意到年轻作家之后,作家身上所有的.一切都深深吸引着她,也给了她极大的冲击,给她黯淡的世界增添了一道刺眼的阳光。从此,作家的一切成了她的呼吸,成了她整天的必需品,她深深的迷恋却从不敢外露自己的感情,更从不诉说给任何人听。她时刻的关注着他,慢慢的进入了他的世界,以他的开心作为自己的开心,以他的伤心作为自己的痛苦,她不停地幻想着一次次美丽的邂逅,可总是羞赧的不敢露面。在无尽的等待中,她煎熬的度过每分每秒,却又享受着这份得来不易的孤独。这种感觉想罢大家都不会陌生,因为我们都或多或少的有过经历。

  恐怕这就是爱情的萌芽,我们开始默默而又急切的关注着一个人,极其想让他发现自己关注着他,又极其的害怕被他发现,纠结的心理,往往使我们整天陷入郁郁寡欢之中。而最可怕的就是,我们的痴迷换来的却是对方的毫不在意。就像小说中的作家就从来没有记住过她,从来没有意识到她的存在,她的期待最终换得了无言的心痛。谁说真爱不奢求回报?但凡我们付出了我们总是会或多或少的希望得到点什么,哪怕是对方对我们的淡淡一笑,这也是对我们价值的极高认可,我们也会觉得物有所值。

  她深深的知道,这位作家一往情深而又用情不专,但是她的爱彻底而又持久,她从不懂得退缩,她爱作家的一切,即使明知道是缺点。她爱他健忘的样子,毫不介意作家的滥情。这是一种偏执,这种爱是偏执的爱,这种爱,热烈而又绝望,纯洁而又伤感,但同时也有一点荒唐和不可理喻。

  高尔基曾经表示,他被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深深感动。是的,这种爱生如夏花之灿烂,逝如秋叶之静美。这种爱,可歌可泣,伟大而又卑微,热烈而又孤寂。女人甘愿花费生命的力量去爱着这个“无情”的作家。我不想过多的评价这种偏执的爱是好还是坏,但我知道这种偏执的爱值得感动。痴情也好,肤浅也罢,深深的爱过一个人,并且在等待中感受着幸福,即使知道可能并没有结果,但我们也会时时在嘴角露出满足的微笑。

  “不求你爱我,只求你好好的,我爱你,但和你没有关系!”我知道,这句话停在了我的心里,经久不散,历久弥新。那你呢?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第三篇

  读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第一感觉是蚀骨的揪心和绝望,对陌生女子内心无望但深入肺腑的爱感到莫名的心碎。到底世间有没有这样不计代价,不计回报,只求纯粹爱情的人或者只是小说家臆想中的一种高贵圣洁的暗恋呢,对没有一丁点爱情经验的人来说实在难以回答。

  只有当生命迎来终结时,才能以一封饱含爱慕,崇拜,羞愧,自责,哀怨,忧伤,情感如此丰富的匿名信送到至死不渝的暗恋对象之手,这是需要苦尝多少个寂寞的日夜,忍守多少个相思的时光才能用尽毕生的力量写就这样一封情书。

  茨威格实在是了不起的作家。从头至尾只是通过一封信就将世间一个奇女子的形象描绘的栩栩如生,从女孩的天真烂漫,不经世事,到少女的情窦初开,含苞待放,再到女人的风情万种,成熟韵味,各个时期的心理状态的变化描绘的动人心魄,刻画的入木三分,以至于以为这样的女子竟然真的在你的生命某一阶段同你有过一段如此的经历。将你带入了情节之中,如梦似幻的使我们同男主人公一起回忆起过去的柔情往事。

  这样的小说情节,在我看来在当时一定是引发社会热议的,因为实在过于超前,凌驾于现实的爱情观念,在一些过去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上流社会的浮生若梦,安淫享乐,一派歌舞升平,所谓名流之间的爱情无非是安逸生活的调味剂,唾手可得,召之即来挥之则去,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的地步。那么此时这样的一篇小说的横空出世势必像一枚小型核弹一样冲击了整个文学圈,并辐射至大众的视野内。当时造成的轰动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也暂且不去讨论。即使放到如今的时代,我仍旧认为它有着非常震撼人心的力量。虽然百年过去,但人类的情感状态始终不外如是,我们同样渴望去爱别人也渴望被别人所爱。遗憾的是,最基本的这个情感需求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再一次x  文学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或许会影响到某一群读者,但悲哀的是无法左右这个社会向着怎样的方向发展。现代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一个接一个的`欲望呼之欲出,而我们可能偏偏就高估了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把轻易能得到的就视为理所应当,忽视了身边的亲人朋友,拒绝那些陌生人善意的帮助,总以忙为理由搪塞潜在的情感交际,即使如我又何尝不是。虽对小说感同身受,向自己心中的那个人表露心迹,一吐一直以来的相思却得不到任何我希望的回应。我对真爱不再抱有任何的幻想,岂不证实了我们内心的那纯洁的爱已经被玷污了吗?我们不太可能再有少年人的勇气和冲动去追求心目中的真爱了。所以我们会返回来再把小说翻了又翻,读上一遍又一边,去缅怀去祭奠那个虽然还跳动着但早已枯死干涸的心。

  莫名的悲愤和凄凉,是啊,如茨威格这样的作家影响力尚且无法撼动那个时代,我们又凭什么去批判当下的婚恋观,唯一能做的是做自己希望的那种人,妥协但不会屈服,以生命的名义做一个殉道者又何尝不是对真爱的致敬呢。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第四篇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关于一个女人的爱情,她自己一个人的爱情,潜隐了一生的激情爱恋和情感痛苦。

  一个男子在四十一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收信的这个男人对此一无所知。故事始自十八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刹那,还是个孩子,之后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甚而流落风尘,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直至临死前才决定告白。我爱你,但与你无关。我爱你,以我整个的一生,无论你认识我与否,无论你在我身边与否。也许,在我内心深处也会感到寂寞,疼痛。但我以我的方式爱你。这已然成了我的事,与你无关。

  我们都曾深深爱恋过某个人,读书时的同学、生活中的偶遇、工作中的同事、聚会中的相识,也可能是窗前经过的那个她。反正就那样不知不觉的,然后为之疯狂,着了魔,上了瘾。一种纯真的爱沐浴着我们全身,一个眼神、一丝不经意的微笑都会令我们怦然心动,芬芳沁脾。这种傻气的爱恋就如同天大的秘密,我们不能告诉任何人,它属于我们独享。但我们会细细观察她的习惯,她的冷暖与爱好,她的每一个动作和每天要经历的人和事。我们为她祈祷,为她祝福,总是深情的`希望她能永远的幸福与快乐。就如同张爱玲那句:“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小心翼翼的守望。为着他不经意的一句话而雀跃,而失落。

  总是习惯在人群中寻他的影子,远远的见了,或是单是听了那人的名字心跳就蓦然漏了一拍。怀有秘密爱情的女子,宛如一朵悄然结籽的莲花,含蓄而笃定。小说终究是小说,他不爱她,她又不肯要他俯身相就。她爱他,不想让他有一丝忧虑。她宁可独自承担一切,也不愿让他背上那个包袱。她要使自己成为他钟情过女人中独一无二的一个。

  可是当然,他从来没有思念过他,甚至已经把她早遗忘在九霄云外去了。她知道,用道德、用伦理、用孩子是可以束缚住他的躯体。而她没有那么做,因为她知道那样他将不会快乐,他本性就是崇尚自由,热爱任性潇洒的翱翔天空。自始至终,她炽烈如一,无悔无惧,类似殉道的爱情人生不由让人肃然起敬。可能她不需要怜悯,因为她是何其的神圣,何其的高傲洁芳。所以直到临死前她才说:我死的很轻松,因为远处的你是永远不会感觉到的。倘若我的死会使你感到痛苦,那我也不会死了。我一直在想,男人在收到这封信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阅读。这晴天霹雳的重磅炸弹,必然使其心灵缺失一角,然而其已41岁了,再无风花雪月的青春浪漫,他该深度的思考人生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第五篇

  为了缓解失眠的痛苦,避免把无谓的时间奉献给焦躁的情绪,睡前我会看会儿书。而此时最适合的书莫过于《读者》之类的文化快餐了。昨晚看了一篇《我爱你,与你无关》,故事的主人公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的是一个女人用尽一生去爱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直至她死去都不曾认识她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后来被作家艺术加工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今天一口气读完了这个短篇小说。

  突然想到“假如……”这个造句形式了,作为老师的我们经常要孩子用“假如”造句,有的孩子会说“假如我是科学家,我会发明出更多的东西造福人类。”还有的会说“假如我考了100分,我的妈妈会请我吃KFC。”简单而呆板的造句,总是能让反复阅读的老师变得机械化。用在自己身上,假如我是那个可怜的女人,我会说出一切么?也许我也不会。假如我是那个风流倜傥的作家,我会想起来她么?也许我会。而这样故事的结尾就不会如此了。所以很多事情从句式上用“假如”没错,从“真实”出发却是天壤之别。说实话,心情挺沉重的。我的语文老师曾经这样定义“小说”: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经过艺术加工而成。这是一个发生在作者本人身上的真实故事,真实故事的结局是女人怀着作家的孩子自杀了,而作家本人也从女人的日记中悔悟,奔赴了女人那小老板丈夫的“决斗之约。”当然,作者没有在决斗中死去,却写出了《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

  句俗套点的句子来概括剧情:“我爱你,我就在你身旁,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女孩要有“勇气”,否则不会偷偷生下作家的孩子;女孩要有“信念”,否则不会独自支撑这么久;女孩要有“绝望”,否则有希望的分秒都是自我的吞噬。男人的`生活看似奢靡而丰富,却隐藏不住内心的贫瘠。他希望有爱,专属爱某一个人的经历,却失去了专心爱某个人的能力。这点经历和《天龙八部》的段王爷倒有一拼。在某一段时间里,他专注地爱着某个人,这让他自己都觉得美好而高尚。很多作家为着汲取“创作的灵感”也这样生活着。很难想像,这样的人生命走向尽头的那一刻会想些什么,可惜再不能拿起笔来告诉我们了。

  我甚至能够体会作家再次加工这封真实来信的颤抖与悔恨。这种情绪并不来自于对女人的爱,即使她死了。他在她活着的时候没有爱过他,死了会吗?电视剧里经常有种结局,就是失去了以后才珍惜,悔之莫及。如果圆满了,谓之“正剧”。如果终生错失了,谓之“悲剧”。在那个女人的心里,她自己在导演一幕,本来她也想策划出一个“正剧”的结尾,可真实的存在给了她一个“悲剧”的结尾。这种“真实”令人惧怕却又令人迷恋,真实的人生总有很多的意想不到。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第六篇

  小说讲述了一个女人暗恋男主人公18年,直至死才像他表白的刻骨铭心的单恋故事。确是“用这一生等待,我一直在你身边从未走远”。

  第一次见这小说是大一,看了开头却没看下去。那样的暗恋那样的心理描写对那时的我而言,无法理解。那时我想,我若喜欢一个人,是一定要去到他身边并告诉他的,一个人远远地喜欢着有什么意义呢。

  时隔8年再读,跟着阅读每日读英文读完了整本小说。这次,似乎能够理解女主这执着甚至偏执的爱。

  年少青春的女生暗恋了一个充满魅力英俊有才气的新邻居,并被他一举一动拨动心弦,为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话而兴奋上半天,多么美好单纯的爱恋。年少时的我们也许都曾有过这样深藏于内心的爱,我们的`故事大多应是随着时间推移,或勇敢追逐得到爱,或深藏淡忘埋葬过去,只是女主在自己的世界里暗恋了男主人公18年,男主人公毫不知情。

  有人说,爱情可以是一个人的事。我喜欢你,与你无关。我想起你心欢,看着你满足,默默爱你不打扰,付出不求回报,女主就是如此纯洁无私的爱。也有人说,女主疯了,精神病,她是在自己的臆想里活了一辈子,凄惨一生。我想,女主确实一直喜欢的爱恋着的都是她想象中的以男主人公为原型的爱人,只不过,在她自己的心中,也许不觉得凄惨,因为她守住了心里的爱。她不告白,也许害怕失去这精神上的爱人,因为假设告白在一起了,那想象中的完美的爱人可能会崩塌,而告白后被拒绝,她的精神上的爱人也会消失。她没有勇气接受可能的失去,选择了看上去更具勇气地暗恋一生,守住心里的爱人。

  执着疯狂地爱总是容易让人感动。莎士比亚曾说,太过热烈地爱情不会长久,所以为了获得永恒地爱,他让朱丽叶在爱人的一吻中死去。朱丽叶死时不过十四岁,一个陌生的女人的来信里女主爱上男主人公的年龄十三岁,都是少女的年龄,都是可以疯狂地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年龄。女主也永远地留在了十三岁地爱里。

  爱本是相互的,需要主体和受体。她爱他他却感受不到,她在对他的爱里痛苦煎熬感动满足,而她的爱对他根本不存在,这样的爱算什么爱呢?如果爱的定义是喜欢一个东西的情愫,而人际关系里的爱的表现应该是无私利他,以对方舒适幸福为原则的互动,那么自己一个人持久地暗恋,仅仅是借了暗恋对象为原型,这样的爱,更像是对自我的信仰般的爱情信念地坚守与成全,无需互动。

  互动的爱需要坚守地信念,更需要以对方的感受,情感为出发点,互动反馈调整,争取关系中双方舒适,爱才能更完满。如果我们爱着爱着把自己感动了,却没有想过对方是否真实地感受到了自己的爱,甚至自己的爱对对方而言是伤害,那么爱就已经变质了。我们说着都是为他好,而或许我们眼里的好在他眼里不是好,所以需要互动反馈调整,他若需要你离去,你也能怀着爱与祝福离去。

  如果就是为了感动自己成全自己疯狂爱一场,那就疯吧狂吧爱吧,只要爱还是爱的信念,爱没有变质成伤害。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第七篇

  “今后你将永远也认不出我,永远也认不出我。我活着命运如此,我死后命运也将如此。”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一句看似幽怨悱恻实则无怨无悔的话语,如锚定船,重重地撞击着我的心。

  文学没有边界。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永远不知道她的姓名、相貌,她模糊的影子也像是漂浮不定又热烈奔放的乐声。但他知道,在他读完这封字迹潦草的信后,所有在虚空中穿梭的希冀、乞求、挣扎,还有那卑微到尘埃里开花的爱恋都将烙印在记忆的重逢中。心脏被死神捏在手心,轻微的呼吸像秋雾般消散了,再也没有一个女人会惦念寂寞的水蓝色花瓶中有没有玫瑰相伴,会在雨雪纷飞的小巷中,从帽檐下含泪看着他渐去的背影,再也没有一个女人如此勇敢地为爱卑贱,如此纯洁地为爱无悔地等待凋零。

  这就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让人心悸的.脉搏。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在生活中蓬头垢面,却在爱情的投入和等待中足赤如金,是俯于命运锁链的凤凰,嘶哑在梧桐枝头,芳香四溢!

  娓娓的倾诉里,我看到了一个少女那无纤尘的目光,我听到了一颗心脏那本真本色的跳动。她不管他的过去,她宽容他的过错,她无视与他之间年轮的匝数,只因为她有着爱的纯度!

  我惋惜这个女子被命运戏弄,被爱情在时间里的阴差阳错折磨得遍体鳞伤;我惊羡于她爱的自由和纯净,羡慕她爱的纯粹、勇敢和等待的一片痴心,羡慕她向爱而生、为爱而死的所有宽恕和拯救。处于那个朦胧的岁月,身为一个懵懂少女,第一次触摸到了爱的边缘,却燃烧出如此洁净的火焰,她不仅给了自己无悔于爱的一生,还给了这个复杂到刺骨的无情时代一丝微弱又炽热的温暖。

  生命,莫不是一颗流萤,但若这真的只是个短暂而残忍的过程,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这个陌生的女人一样敢爱敢恨、敢哭敢笑、敢为一生一次的爱情纯净如雪、足赤如金?

  莎士比亚说:“懦夫一生数死,大丈夫只死一遭!”讲的就是死亡的质量与纯度。文君当垆卖酒早是传说,宝马女的声音犹然在耳,如今的爱情夹杂着多少功利的度量?多少亲情掺入了自私的诉求?多少友情勾兑了浅淡的水分?

  我们的视域与心灵里,还有多少纯度在?

  纯度是世界上最神圣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拥有。当纯度日益降低,当纯度的爱,被我们合谋腐蚀的时候,心灵会被雾霾笼罩,这让我们恐惧。就如追风筝的孩子阿米尔,愧疚与罪恶感终将如潮般拍打着我们的心,让我们无法面对世界原本澄澈明亮的眼睛,并且会凭空陷落掉一块儿,夜色像墨汁样迅速地填充进去,消失得无影无踪,所有的未来都像是被生硬地埋入那无尽混沌的河床。

  如此,请记住一个陌生女人的话:“请你在过生日那天买些玫瑰插在瓶中,一年就那么一声不响地活一天,就像我从前那样。”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第八篇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第九篇

  斯茨威格,奥地利小说家。

  这是我第二次读他的短篇小说合集,第一本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含深情的将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又动人的书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她所经历的痛苦,以及她爱的无私,深沉,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再读就是他的《失宠贵妃》主人公,普德里夫人。

  普德里夫人被夺去权利之后,放逐庄园,远离宫殿,初到庄园,脱离与王室贵妇的生活,好奇心的驱使,让她初次感觉到庄园像酒甘那样清纯,她并没因失去权利,而立马陷入悲伤中,在庄园帮助女工捡麦穗,与小伙子一起跳舞,无比欢脱。

  以我过去的经验,我原本以为这贵妇自此以后,适应庄园的生活,安然度过,然而作者并没有如此,对已失去的,人最初总是过分盲目自信,当她逐渐到回味过程,痛苦才会慢慢地席卷而来,普德夫人生活于热闹的交际中,又怎会安于庄园,她渴望回归宫殿,却发现没有任何消息通知她回去。

  在等待信使的过程中,作者用外部环境描写,细致的刻画了普德里夫人的内心活动,“她躺着,直愣愣地凝视着前方,只是一个劲地等着,最后座架上的钟开始敲响,但是时针冥顽不化,你咒骂、请求和金钱都无法催它快跑,它瞌睡懵懂地绕着圆圈。”

  她一动不动地躺在地上,活像一只被人驱赶的野兽。“因夜晚悄悄地来临,它不像正午,放肆地透过窗户往里瞧,它像昏黑的涓涓细流从四壁涌出,把天花板举向虚无之中,把所有的东西都不声不响地冲到它那悄然无息的洪流之中。一片沉寂。只有在什么地方有只小钟滴答滴答作响,无休无止。”

  普德夫人,工于心计,戏弄他人为乐,还勾引一位农家青年,这段情节不断地与她内心活动推进,而普德里夫人最终得知,自己终身逐放,不再入宫,她痛苦万分,并决定把摄政期间,榨取来的金钱挥霍,举行盛会,满足她内心的虚荣,妄图成为众人的焦点。

  她开始大肆传播,预言自己会在十月七日这天,离开人世。那天她盛装出席,喝下毒药,保持着微笑,等待死神的到来,她曾预想自己的`死亡会轰动整个巴黎,却没想到大家对她所做的,只是显得有些好奇,死神不容许欺骗,她竭尽全力表演的,却是白费力气,人们只看到的一幅狰狞的怪相,围观人的兴趣并没有持续多久,便就散去。

  引用:“其实现实中,也有些许人,别人追求她时,她就觉得自己美丽,和才智的人在一起,她会认为自己才华横溢,有人钟情于她,她就立刻坠入爱河,然而一旦没有这些,她就变得丑恶,愚蠢,无助。甚至不幸,然后在自己的不幸中,孤独、坠落、垮下去。”

  活着,会渴求他人同情,但活着的时候,你不能哗众取宠,亲自拔起你的根须,将之曝晒于光照之下,让众人同情于你的悲苦,你的遭遇。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第十篇

  R作家在41岁生日收到了一封陌生女人的信,信中讲述的,是他全然不知却与他息息相关的一个暗恋的悲剧。信中女子讲述了她近二十年的暗恋,并为作家生下了一个儿子,儿子却在昨天死去了,极度悲伤下,她写下了这封信。

  小说中,这个来信的陌生女人,表现出来的是卑微暗恋,是作家的附庸一样的存在。年少时的她只敢偷偷看着作家的生活而不敢上前,甚至没有说过几句话便坠入了爱情的深渊,成年后出席各交际场所的她被作家误认为妓女,但她不想作家有心理负担,只能默默咽下想说的话语,孤身离开。她在信中说“我的整个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

  但是细读感受之后,在这个陌生女人的身上,又闪烁着高傲与独立的光辉。虽然她为R作家守候多年,并且为他生下了一个他自己都不知道的孩子,但是她是处于主动地位的。她可以跟着继父家庭过着优越的生活,但是她放弃了,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是却离自己的爱情更近的路;她坚持着“我爱你,但是与你无关”,这也体现了她在这场爱情悲剧中的努力维持着的尊严与自傲。为了R作家,她蹉跎了自己最青春的那段年华,但她在信中并无谴责之意,更多的是对过往的怜悯。从这一特点中,也可以看出她对R作家,是完全处于上位的'地位。在这段感情,她掌握着全部进退,她自由而洒脱,最后留下一封信,给予R作家无尽的追思。

  多年的求而不得,作家对于她来说,是一种已经被神化、理想化的存在。与其说是女人小心翼翼地讨好男子,不如说是这个女人持着她坚韧的内心向着她的人生信仰。为了她的追求,她有着莫大的勇气,她有很多的机会改变自己的处境,但是她却坚持奔赴自己的“梦”;她在信中说道:“这个世界上,难道还有比在人群中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事情吗”,但是她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这样的生活,只是为了自己内心中的那一份追求。

  这份追求对于她来说,不是某件事,也不是某个人,而是R作家多年以来在她的印象中、多年只能守着回忆间不断的美化所累积出的那个形象。

  结尾处,有这样描写R作家的心理:“他感觉到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百感千愁一时涌上他的心头,他隐约想起了那个看不见的女人,她漂浮不定,然而热烈奔放,犹如远方传来的一阵乐声。”即使女人已经不在这个世间了,但是她至死都是拥有着明确的追求目标,即使死亡也不能阻挡她的追寻。这相比现代社会中很多人盲目地每日重复无目的的生活来说,是更高层次的追求,不是卑微,也不是软弱,而是纯粹的信念与炙热的感情。

  茨威格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格外敏感,他通过细致地描写各种复杂而丰富的感情活动,给人一种“心临其境”的感受。在这部作品,尤其是以这样一种信件自白的形式,陌生女人的任意细微心理都诉诸纸面。也正是如此,我们才能从这细腻的描写中,深切地感受到女人的热烈情感与对信念的坚定追求。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第十一篇

  就像空灵的旋律,缓缓流淌的忧伤,贝多芬的《月光曲》在充满着爱的夜晚温柔地弹奏着,这就是我读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最深的感受。

  在读了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多次后,我忍不住再次翻开书本,去细细体味这个陌生女人的真挚感情。刚开始并不了解这位奥地利作家,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这篇小说,使我深受感动。

  整篇小说就是一封长信,通过这样一封长长的信,我看到一个女人坐在桌前写信,脸上或喜或悲。她在回顾自己的一生,回顾自己与那个“你,我的亲爱的,同我素昧平生的你”的爱情,或者这根本不算是爱情,只是她二十几年无法说出口的暗恋。

  这个陌生女人是可怜的,我们甚至不知道她的'姓名。她原本可以过着富裕无忧的生活,却因为执念受尽了苦头。后来因为卖淫过上了上层社会的生活,也如行尸走肉般,没有灵魂,因为她的一颗心早已给了不值得她爱的人身上。她付出了一切却什么也没有得到,连上天唯一的恩赐——她的儿子也离她而去。她又是那样可敬,那样勇敢。敢问世间上有多少女人会有这样大的勇气拿自己的一生,自己的生命去爱一个人。少女时,为了他,义无反顾离开自己的家庭,自愿将纯洁的自己献给他;少妇时,为了他,果决地拒绝众多求婚者,离开相处多年的情人。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不禁要问:这个男人到底有什么好的,值得一个女人这样深爱,只是觉得这个女人太傻了。如果是我,我也许就会去追寻舒适安逸的生活,不让自己这样辛苦。当然,也许是我们不懂爱情的缘故。

  作家又是何其有幸,被一个女人死心塌地地爱着;他又是多么令人讨厌,辜负了女人的一腔热情。他多情又薄情,两次亲密接触都没有认出女主角。每一次见面,她都多么希望作家能认出她来,认出她是领居家的小女孩,认出她是委身于他的纯洁少女。然而他不仅没有认出她来,还把她当作妓女,用金钱来侮辱,这是多么的讽刺!

  看过很多电影、小说,没有一个角色给我如此深切的感受,没有一个人付出这样真挚的感情,它是那样强烈、狂热、持久。在作家看完信后,他感到一次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一时间他的心里百感交集,他思念起那个看不见的女人,没有实体,充满激情,犹如远方的音乐。

  人有多少热情能守住过去的情感,黎明和黄昏是两个世界的交集,而只是极为短暂的一刻,每一次的感动都在过往即逝。为生活奔波,与安逸享乐,是我们生活的大部分,谁会在清晨的缠绵和黄昏的安慰中耗费着大量的精力?

  依依不舍是对生命的极大浪费,遗忘是减轻生活压力的最好方式。记不住曾经,好让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永远大踏步地向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 第十二篇

  感情,是催生甜言蜜语的最佳引药。但凡有爱存在的地方绝对不会缺少感人肺腑、令人激动欣喜的言语。我听过、见过、看过无数至高无上的感情宣言,心里每每总是激起阵阵涟漪,然而当我看到这句台词,我感觉心里狠狠地震动起来,那就是“我爱你,但和你无关!”

  短短的八个字,是整部作品的灵魂台词。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极其善于刻画女性的心理,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有着自我的一套令人惊叹的方式。在他的笔下,女性形象具有更加强烈的情感,更富于献身精神和爱的潜力。小说的具体情节,我不想再长篇累牍的叙述,我只想谈一谈其中那种持久的、痴迷的甚至是偏执的爱。

  当女主角注意到年轻作家之后,作家身上所有的一切都深深吸引着她,也给了她极大的冲击,给她黯淡的世界增添了一道刺眼的阳光。从此,作家的一切成了她的呼吸,成了她整天的必需品,她深深的迷恋却从不敢外露自我的感情,更从不诉说给任何人听。她时刻的关注着他,慢慢的进入了他的世界,以他的开心作为自我的开心,以他的悲哀作为自我的痛苦,她不停地幻想着一次次美丽的邂逅,可总是羞赧的不敢露面。在无尽的等待中,她煎熬的度过每分每秒,却又享受着这份得来不易的孤独。这种感觉想罢大家都不会陌生,因为我们都或多或少的有过经历。

  恐怕这就是感情的萌芽,我们开始默默而又急切的关注着一个人,极其想让他发现自我关注着他,又极其的害怕被他发现,纠结的心理,往往使我们整天陷入郁郁寡欢之中。而最可怕的就是,我们的痴迷换来的却是对方的.毫不在意。就像小说中的作家就从来没有记住过她,从来没有意识到她的存在,她的期盼最终换得了无言的心痛。谁说真爱不奢求回报?但凡我们付出了我们总是会或多或少的期望得到点什么,哪怕是对方对我们的淡淡一笑,这也是对我们价值的极高认可,我们也会觉得物有所值。

  她深深的明白,这位作家一往情深而又用情不专,但是她的爱彻底而又持久,她从不懂得退缩,她爱作家的一切,即使明明白是缺点。她爱他健忘的样貌,毫不介意作家的滥情。这是一种偏执,这种爱是偏执的爱,这种爱,热烈而又绝望,纯洁而又伤感,但同时也有一点荒唐和不可理喻。

  高尔基以前表示,他被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深深感动。是的,这种爱生如夏花之灿烂,逝如秋叶之静美。这种爱,可歌可泣,伟大而又卑微,热烈而又孤寂。女人甘愿花费生命的力量去爱着这个“无情”的作家。我不想过多的评价这种偏执的爱是好还是坏,但我明白这种偏执的爱值得感动。痴情也好,肤浅也罢,深深的爱过一个人,并且在等待中感受着幸福,即使明白可能并没有结果,但我们也会时时在嘴角露出满足的微笑。

  “不求你爱我,只求你好好的,我爱你,但和你没有关系!”我明白,这句话停在了我的心里,经久不散,历久弥新。那你呢?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