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10篇安史之乱是诗人王维的人生转折点,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安史之乱是诗人王维的人生转折点(推荐10篇) 篇一
藩镇的设立与势力壮大
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屡次开疆拓土,先后讨平东、西突厥、高句丽等,使初唐时期建立一个很辽阔的边境。中央朝廷为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便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在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然而,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节度使等职而兼管豁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令原为地方长官之州刺史变为其部属。据《新唐书·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军事与行政的统合使得节度使因而雄据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室隐忧。
安史之乱是诗人王维的人生转折点(推荐10篇) 篇二
对于安禄山的身世比较的复杂,要追究起来要扒的关系可能会比较多,所以需要一层一层的细细的深挖。
首先安禄山原本不是姓安的,安禄山的母亲是突厥族的一个巫师,安禄山的父亲死了之后,安禄山的母亲就常年带着安禄山生活在了突厥,之后安禄山的母亲就嫁给了突厥的一位将军安波注的哥安延偃。后来这个家族也破散了,安禄山与几个安氏的兄弟逃到了徒具,于是就和他们结为了兄弟,这个时候安禄山才开始真正开始姓安。
这才是安禄山身世的一部分,但是因为安禄山之前的身世都无法考证,所以后世了解的也不多,只是大概能够猜测到安禄山的父亲是一个姓康的湖人,很早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留写了安禄山和安禄山的母亲一起生活。
而且安禄山的母亲早年间多年不育,所以就到了扎荦山去祈祷。不是不久之后就感情生下了一个名字,所以就叫扎荦山,而且这个扎荦山被突厥人尊为战斗之神。这些大概都是安禄山自己后来编撰的,战斗之神大概就是为了表彰自己的功绩,令安禄山自己的形象更加高大。而且安禄山欲取李唐江山而代之,总需要一些好听的背景,让自己的谋反听起来更加的,名正言顺些,这个习惯历朝历代的谋反者都有。
要准确说起来的话,安禄山应该算是营州人,也就是今天的辽宁朝阳人。
安史之乱是诗人王维的人生转折点(推荐10篇) 篇三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唐德宗任用杨炎为宰相,于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结果发生奉天之难。战争持续了5年,最后虽然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
玄宗对于唐朝的危机丝毫没有察觉,反而向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政治腐败与黑暗,影响了将领的贪功求官的欲望。为了挑起战争,并在战争中立功受赏,加官进爵,边镇的很多将领肆意挑衅,使得边境战乱不断,玄宗的好战对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边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大伤元气。
一是西边和吐蕃的关系恶化,开战后互有伤亡,损害了历来的和睦友好关系。二是西南的南诏国。由于边境将领的骄横跋扈,致使本该平息的冲突日益升级,结果唐朝征兵和南诏开战。先后战死、病死的唐兵达二十万之多。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相当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准备防守;接着任命他的第六皇子荣王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阳。东都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唐室处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由于地势之险,唐室本可利用此一优势暂时死守,保卫京师。可是由于唐玄宗与杨国忠想尽快平定乱事,迫其领20万大军出战,最后以失败收场。潼关一破,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到了(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缢死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
安史之乱是诗人王维的人生转折点(推荐10篇) 篇四
安禄山原本是胡人的后裔,他的父亲是本姓康的胡人,而母亲则是突厥的一个巫师,所以安禄山其实是少数民族的。
安禄山被自己的严庄和自己的儿子安庆绪给杀了之后,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不久之后就被平乱了。所以李唐的子孙继续当了大唐的皇帝,试想一下,如果你是皇帝你会把一个造过反的的子孙留在这个世界上吗?答案是肯定的,不出意外的话安禄山的后代是没有人能够活下来的。
就史书中有记载的几个安禄山的儿子是都没有什么好结果的,儿子都这样了,孙子也就都差不多了。李唐宗室女荣义郡主嫁给了安庆宗为妻子,安禄山起兵叛乱之后,安庆宗最后的结局也是被唐玄宗给赐死了。
安禄山称帝之后安庆绪就被封为了晋王,但是安庆绪也是杀死安禄山的元凶之一,与严庄等人密谋杀了安禄山之后就自己当了君主。之后安庆绪在与唐军的对阵之中接连败北,尽管以死相拼也不能挽回叛乱军的颓势,后来退出了洛阳,逃亡到了邺城。之后史思明收编了安庆绪的部队,被史思明用绞刑给杀死了。
安禄山的第四个儿子,名叫安庆和,公元756的时候被封为了郑王,在公元758年的时候被唐肃宗给处死了。就算历史上没有记载,我们也大致能够想到,安禄山的儿子落在了唐朝皇帝的手里,八成是没有什么好结局了。所以安禄山的后代,大概是没有了吧。
安史之乱是诗人王维的人生转折点(推荐10篇) 篇五
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当时唐室为了早日结束战事,不惜招抚安史降将如李怀仙、田承嗣等,大肆分封节度使,允许其保留所据地区与兵力,于是藩镇(方镇)数量激增,全国各地均置节度使。而安史叛将的旧有军力得以维持,因此便割据一方,控制了地方的政务,“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藩镇废置,不自朝廷",中央无法控制地方,形成藩镇割据的问题。如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李宝臣据成德、李怀仙据范阳,皆领节度使之职,即河朔三镇。当时方镇表面上臣服于唐室,但事实上却割据一方,使唐帝国陷入分裂的状态,当中以河朔三镇为甚。此一割据状态可谓一直维持至唐亡乃至五代十国。唐末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带兵进入京师长安,控制唐室。其后当朱温废唐哀宗,建立后梁,自立为帝,全国各地随即各自独立。
安史之乱之影响也包括促使长安、洛阳的衰落与中国政治重心的转移。自秦汉、隋唐以来,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一带均为政治上的首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自安史之乱后,因战乱持续而残破不堪,李庾《东都赋》描写安史叛军“杀人如刈,焚庐若薙”;洛阳“世治则都,世乱则墟;时清则优偃,政弊则戚居”,故五代之中只有后唐定都洛阳,其他四朝乃至北宋以后的各个皇朝均不再定都于西安或者洛邑。
财经上,华北经济因此而残破,经济重心再度南移,南方取代北方的经济地位。历时七年零二个月的战乱主要蹂躏黄河中下游这一唐代人口最稠密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北方人民多流徙,北方的生产大受破坏;相反,安禄山军队虽也曾想攻打江南,扩张势力范围,但唐室因许远、张巡等名臣死守睢阳,使南方并未如北方般受到战乱的摧残,南方得以保全。南方因大量北方人民南逃,为南方带来劳动力,使江南的经济则日益发达,最终其经济规模凌驾于中原之上。
唐室为了平乱而向外族回纥借兵,回纥自持凭平乱有功,也屡屡向唐室勒索威逼财帛,连年的侵扰边境,唐的声威至此沦落,天可汗制度无法维持。原本隶属于唐朝的西域地区更是在之后三十五年时间内陆续被吐蕃和回纥所完全占领。
安史之乱是诗人王维的人生转折点(推荐10篇) 篇六
在安史之乱中,王维被安禄山抓住,软禁在了洛阳,无奈之下给安禄山当了部下,后来他被押进了长安,因为写了诗,又有人求情,所以又做了官。因为他在战乱之中没有受到牵连,之后也没有影响到他的仕途,所以大家都说他在诗人中是最幸运的,下场没有特别惨。
一、唐末安史之乱
王维,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和画家。他在唐玄宗九年中进士,曾做过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等官。后来,以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主的二人起义,安史之乱由此开始,声势浩大,无数百姓,诗人以及朝廷官员都受到迫害至死,盛世大唐开始由盛转衰。
二、王维被俘
公元756年,安禄山的叛军攻打潼关,之后攻进长安,唐玄宗仓皇而逃。王维还没来逃走,就被安禄山抓住,于是被俘虏。被抓之后,他曾假装生病逃跑,但是因为他是一个诗人,名气很大,所以安禄山派人把他接到洛阳,软禁在菩提寺,硬给他塞了一个职位。于是,无奈之下,王维给安禄山当了手下。
三、王维被宽恕,后升职
757年,唐军相继收复了长安和洛阳,王维与其他被俘虏的人都被收押在了长安的牢狱中。王维按照法律规定本来应该处死,但是因为王维被俘虏的时候,曾做了一首抒发亡国之痛的诗歌,又因为他弟弟平叛有功,为哥哥赎罪,所以王维才得到了宽恕,降职为太子中允,后来又升迁至太子中庶人和中书舍人。三年后,王维官至尚书右丞,这是他一生中最高的官位,所以大家也会称他为王右丞。
在这场安史之乱之中,王维不仅躲过了叛乱,还没有被处死,之后还升了官,这么说来,他是相当幸运了。
安史之乱是诗人王维的人生转折点(推荐10篇) 篇七
中文名称:安史之乱
参战部队:唐朝,安史叛军
战争结果:唐朝获胜,地方割据局面开始形成
时间: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
地点:中国北方
人物:李光弼郭子仪高仙芝哥舒翰安禄
安史之乱是诗人王维的人生转折点(推荐10篇) 篇八
天宝十载(751)二月,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统领边兵近二十万。安禄山刑赏己出,日益骄横,又看到天下武备松弛,遂萌生篡夺最高权位的谋反之心。四月,南诏叛附吐蕃,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征讨。唐军大败,战死者六万余众,鲜于仲通仅以身免。不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又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大食战于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东南江布尔),唐军又败。
十一载(752)十一月,李林甫死,玄宗以杨国忠继任宰相,兼领四十余使。从此,国忠专决朝政,公卿以下,均受其颐指气使。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伙同部将史思明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共十五万兵马,号称二十万,反于范阳(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闻讯,当即调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在东都洛阳募兵六万,守卫河阳大桥(在今河南孟县南)。接着又以金吾卫大将军高仙芝率京师五万兵,屯驻陕郡(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西北)。十二月,安史叛军占领东都,封、高二将退守潼关。不久,唐玄宗误听了监军宦官边令诚谗言,处死了封常清和高仙芝。改派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任兵马副元帅,领兵八万,进驻潼关。这时,河北十七郡吏民分别在颜杲卿和颜真卿兄弟的率领下,拥有兵士二十多万,切断了范阳与东都之间的交通,使禄山陷入困境。
至德元载(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不久,唐玄宗派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部从井陉(在今河北井陉西北)东进,会同颜真卿部经营河北。真源县(今河南鹿邑)令张巡率军民坚守雍丘(今河南祀县),多次击败叛军,确保江淮不失。同年五月,哥舒翰在唐玄宗和杨国忠的严厉威逼下,被迫出兵。结果,兵败灵宝,潼关失守,叛军突破潼关险隘,向长安逼进。六月,唐玄宗与杨贵妃、杨国忠兄妹及部分大臣、皇子,连同禁军将士一千多人出禁苑之西延秋门,向蜀地逃窜。行至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境内),禁军哗变,杀宰相杨国忠,又逼迫唐玄宗缢死杨贵妃。太予李亨在部分大臣的拥戴下,北上灵武(今宁夏吴忠西南)。七月,李亨在灵武即帝位,是为唐肃宗。八月,肃宗将郭子仪和李光弼部从河北召至灵武,并联合回纥骑兵,准备开展大规模的反攻。
至德二载(757)正月,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九月,郭子仪率唐军和回纥骑兵收复长安。接着,又收复东都。安庆绪退守邺郡(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干元元年(758)九月,唐肃宗调遣朔方郭子仪、淮西鲁炅、兴平李奂、滑濮许叔冀、镇西北庭李嗣业、郑蔡季广琛、河南崔光远、河东李光弼、关内泽潞王思礼等九节度使率兵六十万,进讨安庆绪。又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协调和指挥战事。十月,唐军进围邺城,安庆绪向留守范阳的叛将史思明求救。二年(759)三月,史思明率兵十三万赴援,与官军在安阳河北相遇。双方未及布捙,大风突起,飞沙走石,天地昼晦,两军将士大惊,官军向南溃逃,叛军向北撤退。不久,史思明率部来到邺城南,安庆绪出城慰劳,被思明执杀,叛军返回范阳,思明自称大燕皇帝。
上元元年(760)四月,史思明率军南下,攻占东都。次年二月,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朝义即帝位,改元显圣。宝应元年(762)四月,唐肃宗病重弥留。张皇后与越王李系密谋,企图诛杀专权宦官李辅国,事泄被杀,肃宗惊吓而死。
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同年十月,唐代宗以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副元帅,统领诸道唐军和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北逃范阳。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史朝义逃至广阳(今河北房山东北)附近,由于众叛亲离,自缢而死。其部将李宝臣、李怀仙、田承嗣相继投降,先后被 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至此平息。
安史之乱是诗人王维的人生转折点(推荐10篇) 篇九
王维是一个少年天才,年纪轻轻便才学出众小有名气,二十一岁便应试中举考取进士,如此年轻有为的他自然是胸怀抱负志向远大。然而正当他想大展宏图之际,唐朝便发生了安史之乱,这场人间浩劫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是王维人生的转折点。王维在安史之乱后不再热心于仕途,逐步开始了寄情山水的生活,诗歌风格逐渐形成山水田园的风格。他究竟在安史之乱中遇到了什么事情改变了他的初心呢?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安史之乱是诗人王维的人生转折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唐玄宗天宝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联合起来反叛朝廷,他们从范阳一路打到长安,唐玄宗带着一干人等匆忙西逃。由于情势发展太快,玄宗皇帝出逃时并没有把全部官员都带走,大部分逃不掉的人留在了长安,其中就有给事中王维。给事中为正五品官职,属于门下省管理,专门负责奏章文案的批驳工作,这是王维仕途的最高点。若没有发生安史之乱,他也许还能继续上升,可惜历史是没有如果这个假设。王维并没有随着玄宗皇帝外逃出去,他被叛军给俘虏了。由于王维的才名实在太大,叛军首领安禄山早就仰慕已久,他把王维带到了洛阳,准备重用于他。王维知道安禄山并不会杀他,但他不想为安禄山效力,就偷偷服用一些泻药,让自己患上痢疾。为了更好的封闭自己,他假装自己成了哑巴无法言语,这样安禄山拿他也没辙,最后被软禁在寺庙里当差。在被软禁的这段时间里,王维开始思考人生,他看到了很多唐朝旧臣屈膝卑颜为安禄山服务,也看到了少数傲骨铮铮的人为国捐躯。当他听闻一个乐师宁可被肢解也不为叛军弹曲时,心有所感之际写下了一首诗,在日后还凭这首诗捡回了一条命。 他在寺中作得那首诗叫做《凝碧寺》,专为一个叫做雷海青的乐师所写。雷海青是唐朝宫廷乐师,他刚正不阿傲骨嶙峋,对安禄山的`反叛行为十分鄙视,虽然成了俘虏但坚决不为安禄山演奏。其他宫廷乐师屈于淫威不敢造次,只有雷海青敢于拒绝。安禄山失去了耐心,他命人强行把雷海青带到凝碧表演。雷海青看到在场的乐师们哭哭啼啼,还不时被言语威胁,他做出了惊人的举动。只见他拿起琵琶狠狠摔在地上,把琵琶摔得稀拉粉碎。此举彻底激怒了安禄山,他把雷海青给活活肢解了。雷海青的事迹让王维暗暗佩服,于是他隐晦的写下了这首《凝碧寺》:“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头奏管弦。”王维以烟雾遮天难见天日隐喻自己怀念天子的愿望,这在后来成了他的救命稻草。
八年的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唐王朝又恢复统一,那些曾经在安史之乱中受命服务叛军的旧臣一一被清算,王维也在此中。按照律历王维只有死路一条,他会被判处死罪。关键时候王维把他在战乱期间写的那首《凝碧寺》拿了出来,当时的皇帝唐肃宗读罢此诗后认为王维并没有屈服投降,只是不得已被软禁起来。王维的弟弟是刑部侍郎,他跟随唐玄宗出逃又在战乱中立下战功,他就 唐肃宗最后网开一面,只是贬了他的官职。此后王维在仕途上一路升迁,最后做到了王右丞,可是他已经无心官场名利了。王维的山水田园生涯就从安史之乱后开始,他写出了很多流传千古的山水好诗,安史之
安史之乱是诗人王维的人生转折点(推荐10篇) 篇十
禄山起兵
唐朝天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守令或逃或降。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唐军抵抗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相当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准备防守;振著任命他的第六皇子荣王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长安失守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特进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阳。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唐室处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由于地势之险,唐室本可利用此一优势暂时死守,保卫京师。可是由于唐玄宗与杨国忠想尽快平定乱事,迫其领20万大军出战,最后以失败收场。潼关一破,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处死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
肃宗即位
太子李亨在灵州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灵州,在今宁夏吴忠市区),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禄山被杀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阳败逃退据邺(今河南安阳),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溃归范阳史思明。
思明复叛
因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史思明,安庆绪谋除史思明,史思明遂以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唐封他为归义王,任范阳节度使。
唐廷对史思明不放心,策划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思明称帝
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为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所围困,后增至60万。次年得史思明之助,大败唐九节度使之60万军,其围遂解。宦官鱼朝恩谗毁,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