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精选推荐

关于教育的读书笔记(通用18篇)

时间: 2024-03-06 19:50:20

教育的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的读书笔记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的读书笔记

教育的读书笔记 第一篇

  这是一本催人泪下的书,这是一本有着千万呼声的书,这更是一本有着充分教育意义的书。这就是《爱的教育》。

  本文是以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在一年中所发生的事情,用日记的形式。从与朋友们在同一屋檐下学习,到因父母工作变更,而不得不转学。安利柯,这个10岁的小男孩逐渐在生活中学会坚强,学会努力……他逐渐长大。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读了这本书的人,无一不为它的内容所震憾,震撼于作者那流畅的文笔,更震撼书中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每周一次的精神讲话,通过一个发生在意大利国土上的小故事来教育孩子们,启迪孩子们的心锁,让孩子们踏上美好的未来之路。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育方法。

  书中的人物太多,我无法一一列举,但是总体分为三大类:老师,同学,父母。这些人无一不体现出书的主题"爱"。这些中,有朋友之间的爱,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有老师对学生的爱……很多很多。且这都是人世间最真挚的爱。

  但是在如今的社会,这种爱恐怕早已成为泡影了吧,不止一次在电视上,报纸上,网上……看到有一些人嫌父母老了,不中用了,就虐他们;有一些人,见到以前的朋友老师,理都不理。这难倒就是所谓的"爱"吗?我们不得不扪心自问了。用最平实的语言来表达这份爱,我不会用什么华丽的词藻我只想用这人世最平实的语言来表达这份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

  "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因为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班级里有几个学困生,学习习惯极差,生活习惯更差,我试图用自己的爱去感化他们。新学期的资料费都是我帮他们交的;个别谈话,谈理想,探讨生活中的人很事;探讨为人处事,关爱他人;买学习用品如文具盒、笔等为进步的礼物给他,让他们感觉浓浓的爱包围他们,让他们有事干而不总想着做坏事。期待爱能创造出奇迹——当他们回忆自己的童年,有一位老师曾经给他们以关爱,以爱的教育,爱的感化。

  读完整本书,不仅明白了如何去给予爱,更明白,原来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很多人的思想,情感,所以更注意一言一行。《爱的教育》,不仅描述了安利柯所受的"爱的教育",现实生活中的我更是受益匪浅。

教育的读书笔记 第二篇

  这是一个全民重视教育的时代,可是教育孩子成了天下第一难的事情,家长、学生和学校都在叫苦不迭,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教育问题难道真是不治之症吗?直到读了这本赫赫有名而又甚少人认真去读的《卡尔·威特的教育》,才恍然若有所悟。

  书名让人感觉陌生,我感觉应该加上一句话才好理解:一个父亲教育孩子的感悟。书的风格也需要说明:绝对不是枯燥的教育理论,而是充满了与孩子在一起的趣事,全书看完并不乏味。

  该书的背景有必要说说。老卡尔·威特先生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乡村牧师,一直持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教育观点:只要资质不是太差,任何一个孩子经过正确的教育都能成为优秀人才。可惜他52岁才得子,儿子刚生下来时还显得有些呆傻。但是他并不泄气,在众人怀疑的目光中坚持用自己的方法教育儿子,结果小卡尔.威特从五六岁时就显示出出众的才能,并在14岁时凭数学论文获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很多朋友的劝说下,老卡尔·威特先生把自己教育孩子的想法整理成书,这本书跨越时空,成为天下父母们的必读书。

  问题是,教育的奥妙何在?

  首先,做父母是一定要学习的,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不可替代的。有人说"孩子大了自然会明白",有人说"孩子小时不懂,等他大了再好好教育",这些说法是完全错误的。老威特先生举了个例子,一个是有位贵族把孩子交给管家,自己和夫人周游世界,等他们几年后回来时发现孩子跟他们毫无感情,无法按自己的想法来教育了。在我们的周围,这种例子还少吗?孩子小时找借口不管孩子,或者找借口不学习教育方法,造成的坏影响当然会显现到无辜的孩子身上。

  其次,从小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学习兴趣。老卡尔·威特先生自己喜爱自然、文史类知识,在这方面也培养了儿子的兴趣。一有空,一家人就出去散步,边走边谈话,给孩子讲解路边的花朵的结构,岩石的形成,昆虫的分类,讲读过的诗歌作品。可是他对数学没什么兴趣,导致儿子小时也不爱学数学。为此他很着急,后来请教了一位数学教授,才知道应该在有趣的游戏中学数学:数豆子、掷骰子等,每次时间不超过一刻钟。在兴趣的引导下,孩子逐渐喜欢上了学习数学。有一段时间,老威特先生发现儿子学习劲头又不足了,他也没有着急发火,而是耐心和儿子谈话,原来是儿子不知道学习这么多知识有什么用。经过讲清楚学习知识的道理,小威特又高高兴兴地鼓足干劲学习了。

  第三,尽早让孩子领会做人的道理。孩子早上赖床不起来怎么办?老威特先生的逻辑是:你不起床,说明你自动放弃早餐。有一天小威特起晚了,发现父母亲真的把早饭都收起来了,以后就再不敢犯错了。其他如吃饭洒了牛奶怎么办?怎样和朋友交往?做好事要讲原则吗?怎么分辨好人坏人?都要早些让孩子思考和处理。老威特先生很重视孩子的玩伴,坚决不让儿子和习惯不良的孩子们一起玩,认为是浪费时间而无益处。

  第四,正确使用奖励和惩戒。老威特先生很少特意使用奖励和惩戒,而且很少给孩子买玩具。在奖励方面,口头的表扬已经很难得,物质奖励一点也没有,不给孩子养成坏习惯。惩戒则主要是讲清楚道理,让孩子感觉到羞愧、改过即可,实在有必要才采取措施,如洒了牛奶就不许再喝。老威特先生坚持认为玩具对孩子没有太大益处,孩子能从书本中得到乐趣也是一样的。

  最后,早立规矩,并且坚持。为什么现在很多青少年无法无天、不尊重他人?部分原因就是从小没规矩长大的,而这种规矩在他们三岁左右就应该明白了。老威特先生给儿子立下规矩,并让儿子自己明白应该按规矩办事,即使父亲不在身边也是一样。

  现在教育出了很多问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的。在每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都有极大的潜力,照老卡尔·威特先生的`说法,都能成为优秀的人。但是,他们的父母亲在错误的教育思想的作用下,忽视孩子的存在,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甚至任他们自生自灭,走一步是一步。一些人的想法是,教育是学校应该做的,交了学费送到学校万事大吉,孩子品德、学习表现不好是学校的责任。这是极其错误的。对照19世纪的老卡尔·威特的做法,现在的这些父母们不应该感到羞惭吗?其实教育的失误,一部分是没有教给人们如何做好父母。作为21世纪的人,多加学习,读读教育书籍,于人于已,善莫大焉。

  我们九中家长学校已经为家长们发放了《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作为教材。我看,《卡尔.威特的教育》也应该好好读一读,定会有所裨益。

教育的读书笔记 第三篇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由得对李老师潜心教育,矢志育人的志向和教育实践十分赞赏与钦佩,深深的体会到李老师的伟岸和博大,发现了其中许多关于教育的感言、认知和真谛。

  首先,这是一本用心写就的教学手记。理论性书籍往往深奥、枯燥和乏味,让很多读者望而却步。而这本《爱心与教育》,除了有很少的文字是出于解释说明有点理论的嫌疑之外,其余几乎全是实例的叙述和真情的流露。从本书的副标题《—素质教育探索手记》可以看得出来。它的内容源于实践,而他的表述和总结又高于实践,感觉是娓娓道来,又让读者领悟到其中深刻的道理。由此可见,这本书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这是一次与教育的零距离对接。内容几乎都是源于第一手的材料,有李老师自己的亲身体会,有学生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为,所思所想,还有李老师同远方一群中学生的通信,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情,以至于很多地方让人感动甚至落泪,让读者被那种浓浓的情包围着。从李老师身上,我读到了大写的爱,他对每个孩子都像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有无限的爱心和耐心;对于教育,他投入了无限的深情。

  第三,这是一番对学校教育的全景扫描。“爱心和童心”是关于师生之间真挚的感情故事;“与顽童打交道”介绍了李老师在后进生转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绩;“锻造卓越人格”是关于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回答心灵的呼唤”是他对青春期教育的尝试;“沉重的思考”介绍了他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生死两地书”,生动地叙述了他和远方一群中学生多年来的通信;“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则是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人。内容全面而详实,让读者通过阅读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从李老师的爱心和真情里学到了教育的智慧,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指点了迷津,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名家有言: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高尚的人对话。读李老师之书,也能让人的思想豁然开朗,给读者洗涤心灵;又能给人以启迪,授人以规矩。那么,又该如何去领会、体验、践行李老师著作之要意呢?

  第一,是要用心去读,去思考,去实践。一要用心读透这本书。李老师为什么能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为什么会取得了那么多的成绩?就是因为它对教育的用心和真情的投入。当然,爱和尊重是教育前提。在此基础上,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他坚持以教育手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加上自己的反思和总结,长期以来,才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真经,值得广大同仁深研。二要因感悟而见诸行动。学然后知不足,我们读名人大家的故事,一定要仔细研读,认真体会,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把其中的一些“真经”采取适当的方式不同程度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要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三要边学习、边反思、边提高。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即使再好的方法,适合这个学生但不一定适合另一个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只有时时刻刻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勤思考,多总结和反思,才会让自己的所学、所悟恰当的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才会让自己的工作如虎添翼,教学和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第二,是要用心去感悟,用言去抚慰,用行动去关爱。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作为一名教师,面对着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又倾注了多少爱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身为一名数学老师,由于带2个班,又不是班主任,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第三,是要带着志趣去从教,带着责任去敬业守责。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深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才能深刻体会和感悟书中的内容,才能真正理解李老师教学中所融入的师生之爱,才能找寻到李镇西老师教育成功的奥秘。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要求我们用真心、爱心和责任,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教育的读书笔记 第四篇

  读了一书。我认为,《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无论是促进我的课题研究还是提升我对科学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观点

  1、什么是科学?

  通常科学是指近代科学,一般把伽利略的研究工作和他对实证方法的确立,看作是现代科学诞生的标志。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的特点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它主要表现为:

  (1)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要求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强调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

  (3)探究式科学教育依靠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4)探究式科学教育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谈论和合作;

  (5)探究式科学教育希望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

  3、什么是探究?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了定义: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他包括:进行观察;提出问题;通过阅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知识;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方面的证据,评价已经知道的知识;用多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解答、阐述和预测;交流结果。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证明,需要运用批判和逻辑思维,并考虑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

  4、要正确理解探究式科学教育?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在科学教育中,经常争论的问题是:探究式科学教育究竟是一种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学习科学的方法,还是本身就作为一种课程的目标学探究活动集中探讨一个问题,而不是想学生提出一大堆问题,或是不明确的科学问题。讨论是发展儿童思维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对比不同意见,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别人、尊重不同意见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语言和表达能力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敢于争辩和进取的过程。

教育的读书笔记 第五篇

  深秋的阳光慵懒地照进我的房间,在小书桌上留下了一方天地,空气里有午后暖意。我静静地合上了书,这本令人回味无穷的书—《爱的教育》,它以自身独有的魅力感染者每一位品读的读者……

  我陡然能体味到朱熹伯伯《观书有感》的深意了,《爱的'教育》恰似一泓清泉,在浊流之中,以每一文、每一字句洗?m读者的心灵。是的。它没有过多华丽的语句去修饰,可是,字里行间无处不洋溢着一股温情。说实话,有时读着读着,一向不爱哭的我,调皮的泪水会在眼眶里转悠转悠;但更多时候,读到动情处我会情不自禁的咧开了嘴笑,或许—这,就是“爱”的魅力吧……

  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该是朱利亚和他的父亲了吧。朱利亚的家庭很贫困,父亲利用晚上的时间抄写签条,以补家用。朱利亚心疼父亲如此辛苦劳累,就在晚上12点趁父亲睡觉的时候偷偷爬起来抄写签条,这是他的成绩因此下降。父亲不知实情,反而责骂朱利亚甚至不管他了,可朱利亚并没有因此中断抄写。直到有一天晚上,父亲终于发现了实情,父亲悔恨交加,最终他们恢复了父子深厚的情谊。其实,只要你用心去体味 ,你会了解—那就是一种叫做“爱”的滋味,深沉而隐秘的,就像是涓涓细水长流……

  其实,“无论穷人还是富人,只要有一颗淳朴的爱心,都会有最富的时候。”不是吗?

  早就记不得从哪本书上记来的一句话,可这句话却使我久久难以忘怀:“如果父母的爱能理解我们,我们的爱也能够理解父母,那么这两种爱便可以融汇成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最宝贵的也是最美好最恒久的财富。”

教育的读书笔记 第六篇

  《走在教育的边缘》是我读刘铁芳先生的第二本文集。这本著作,研究的问题深入、具体,有些理性和沉重感。本书为三方面:坚持理想、沉思现实和扣问心灵。每一方面的题目就给人以灵魂深处的思维跳跃。学习了这本著作后,有一点感受。

  首先我们必须认清我们的学生:他们的意志品质尚未形成,自制力较差,因而导致某些学生对有些错误明知故犯,甚至一错再错。他们对道德评价标准掌握不准,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导致某些学生犯了错误也不知错在哪里。所以教师要宽容他们,宽恕他们的过错,允许他们犯错误,理解他们,并能容纳各种类型的,特别是有缺点、犯过错误、伤害过自己的学生。

  教师用“宽容”对待学生,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会使师生关系更融洽,交流更多,教学的效果自然更好,教书育人的目的也就容易达到了。

  要用好宽容,那么对于学生所犯错误,教师应努力做到:课上出现问题,尽可能放在课后处理,切忌在课上就和学生计较起来,甚至把学生赶出教室等;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不可随便停其课,或把他赶回家和家长一起来校承认错误、作出保证等,这既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也会招致学生及家长的反感

  正如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言:我们应该模仿天上的太阳,它把光、热与生气给予整个世界,让凡是能够生存、兴旺和能够发芽的东西都可以生存、兴旺和发芽。老师的宽容与谅解造就了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更造就了一颗颗健康明朗的心灵,在老师的宽容之下,同学们会看到希望的曙光,在老师的善意的尊重与信任中,同学们会更加自律与自强,充分发挥内在潜能,日异其能,岁增其智,创造一个完美的人生。

  其次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停留在有望升学的学生身上,应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健康的发展。要用自己的爱教学生学会爱。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育人”,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做人的道理,促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最终使他们以健全的人格在社会上安居乐业,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新课改也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对象,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就是真爱、平等和公正。身为人师,应该拥有一个满浸着人间大爱的灵魂,真正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牵挂他们。没有爱的教学是苍白的,不懂得爱的教师是贫乏的,因为爱是教育的真谛。同时关注学生,就要平等地善待学生,尊重他们。公正地对待学生,是我们教师人格的体现,是现代教育的理念。我们要让每个学生看到一生的希望,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爱,一个都不能少。偏爱一小部分学生,往往会伤害一大部分学生的心,严重影响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

  “要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以他们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意志品质方面较差的学生,作为教师,不要歧视他们,相反给他们以格外的关照。而且,对于这些学生,激励永远比批评更奏效,让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是至关重要的。公正地善待每个同学将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也将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教育的读书笔记 第七篇

  爱的教育的作者是埃·德·阿米琪斯,曾是一位军人。

  一口气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情、乡国之恋……令我不由得被感动。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无不诉说着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教育使爱在升华。

  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爱”的一些思索。爱,是什么?爱,是空气,是不能缺少的。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

  但爱会被污染,所以我们要努力保福埃不被污染。但还有更多的人能感受到朴实的爱、深厚的爱。

  我相信,爱永远存在!

教育的读书笔记 第八篇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性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偷偷地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子弟兵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所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能够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灵性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上以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摒弃,正如这博大的`真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充满活力描写了一群有创造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小学生。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洗涤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确实到善良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随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其中被也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幼儿教育,恨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译者《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两句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冷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几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些则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贝林格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教育的读书笔记 第九篇

  寒假中,我读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这本书,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教师专业化的论着,它对当前我国教师的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者不仅仅仅从教师专业化事实的角度来理解教师群体的专业化问题,而且还高屋建瓴,视角广阔,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三者间的辩证关系。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能否实现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工作。它引起了我的一些思索:

  首先《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教师专业化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理解新知识,增长专业潜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到达专业成熟的境界。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简单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此刻的起点,带领他们直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仅关注“跑道”的设置,面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只有拥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教师才能始终站在社会进步的前缘。

  其次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帆风顺的吗?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上构成了一场教师专业化的运动。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从目前看,教师的专业性发展遇到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只专注于自身专业的局限思考;在观念和经验上有错觉;将质量问题归因于学生、同行乃至外界;处理问题时专注于个别事件,缺乏整体、动态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高,比较主观,满足于现状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努力克服。

  那么怎样有效实施教师专业化?

  学校应为营造“学习化、专业化”的教师群体而努力,将教师发展列为重要议事日程,营造群众备课、相互听课的互学互助气氛,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构成师带徒、听课指导,示范课与研究课的教研制度。有组织地开展教科研活动。

  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自己。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要做到将教学生涯视为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增强使命感,不断超越自我,活出生命的好处。(三种教学生涯观:生存、生活、生命)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断改善教学方法。自己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用心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自我反思、博采众长,构成风格,争做专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了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

教育的读书笔记 第十篇

  为了增强教育法律意识,提高依法治教的能力,我研读了《教育法制基础》。以前模糊不清的一些问题得以明朗,以前不了解的一些法律知识得以理解,受益匪浅。

  依法治教是合法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然后严格执行这些规章制度。依法治教的法律依据是由国家制定的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以及其他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以此为依据,不能与之相违背,否则便不合法。

  依法治教的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学校管理秩序和教育教学秩序,为实现学校的宗旨提供保障,是做好学校工作的基础。依法治教是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的需要,是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益的需要。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系统的具体体现,是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之上,以一定的教育法律体系为基础,依据法律来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和规范,以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和手段。依法治教作为一种手段,是指它与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等一样,是加强教育行政、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及其他教育行为的有效手段,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依法治教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作为基层领导应加强学校章程和校内规章制度的建设。有法必依,要增强人们的教育法律意识,要遵守教育法规的基本原则,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要正确行使权利,严格履行义务,要坚决执行教育法中的禁止性规定。执法必严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的执法活动都应坚持统一而一惯的执法尺度,要贯彻到日常的行政活动、学校管理活动中去。违法必究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执法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教育法是一种教育行为规范,就是用来约束、规定和保障人们在教育活动中或参与教育活动时实施社会公认和许可的行为的规则,表现为约定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可以做哪些事情、必须做哪些事情和禁止做哪些事情。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教育法具有国家意志性,体现了国家的教育意志。我国的教育法是由有权的国家机关在其法定权限内,依据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出来的,属于制定法的范畴。教育法具有强制性,教育法的实施依靠国家强制力来实施。

  我国教育法确认和保障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促进和保障教育平等,通过教育法的实施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国家对教育的管理和调控主要是通过教育法来实现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政府和教育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来实现的 。不存在独立的教育法部门。教育法属于行政法的一个分支,是行业法。教育法在其内容上和实施过程中对其他部门的法律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教育法的形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法由什么机关来创立。创立机关的地位不同,教育法的效力也不同。二是教育法表现为什么样的法律文件,是规范性文件还是非规范性文件。教育法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单行法律、教育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教育法规、地方教育规章等。教育法律广义上等同于教育法,狭义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创立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包括教育基本法律和教育单行法律。教育法规广义上与教育法涵义相同,狭义上指国务院发布或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教育法的效力上分析,立法机关的地位看,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立法时间看,后定法的效力优于前定法;立法目的看,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呈纵横二维结构。纵向上以教育法的效力等级为主,表现为教育法的形式结构;横向上以教育法的具体内容为主,表现为教育法的内容结构。形式结构按照创制机关和效力等级可分为六个层级: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单行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部门教育规章、地方政府教育规章。内容结构按照教育法的调整内容可分为: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学位法、教师法、教育经费法等。

  每部具体的教育法都是由若干个行为规则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的每一个行为规则,就是一个具体的教育法律规范。教育法律规范不等于教育法律条文,只是教育法律文件的主体和核心内容。教育法律规范在结构上由法定条件、行为准则和法律后果三部分组成,三部分存在严格的逻辑联系。按照行为准则的性质,教育法律规范可分为禁止性教育法律规范、义务性教育法律规范和授权性教育法律规范。

  受到法律承认和保护的社会关系叫做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由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法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教育法律关系包括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教育法律关系的参与者,是在教育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享受权利的一方称为权利主体,承担义务的一方称为义务主体,统称为权义主体。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包括:个人主体、集体主体、国家主体。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又称权义客体,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形成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权利和义务就无从产生。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和物质财富,非物质财富,行为。教育法上的权利和义务是教育法律关系的核心。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是指教育法所规定的权利主体依法享有的某种利益,表现为权利主体可以作为的行为或可以不作为的行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义务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依法应当承担的某种责任,表现为义务主体按照权利主体的要求必须作为一定的行为或禁止作为一定的行为。在教育法律关系中,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权利主体的权利依赖于义务主体是否履行了教育法上的义务。当然不能只强调自己一方的权利而忽视履行义务,也不能仅强调履行义务而忽视权利的行使。

  教育法的实施就是通过一定的制度、程序、方式在教育活动中具体适用教育法的活动。教育法的实施包括教育法的效力、遵守以及违反教育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内容。教育法的效力是指教育法的生效范围,包括在时间上的效力、空间上的效力以及对人的效力等方面。教育法在时间上的效力是指教育法从何时开始生效与何时终止生效,以及教育法律规范对它颁布前的事项和行为有无溯及力的问题。教育法在空间上效力是指教育法在什么地方发生效力的问题。教育法无论在时间上的效力,还是在空间上的效力,最终都要落实到对人的效力上。教育法对人的效力是指教育法对什么人有效的问题。教育守法就是在教育活动中遵守教育法,依法办事。教育违法,就是不依法办事,不正确行使权利,不履行法定的义务,不遵守教育法规定的禁止性规定。教育法律责任是指人们对其教育违法行为应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教育违法是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前提。教育法要求作为的不作为,禁止作为的又去作为,以及不正当行使自己的权利,都可以构成教育违法,都应当承担教育法律责任。追究教育法律责任应遵循“责由法定、依法定责”和“依法追究责任”等原则。教育违法者承担什么责任,应依据违法的性质和程度来定。违反教育法的行为具有行政违法的性质时,应承担行政法律责任;违反教育法的行为具有民事违法的性质时,应承担刑事责任。

教育的读书笔记 第十一篇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儿童文学家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创作的长篇日记体小说。全书共一百篇文章,包括主人公安利柯在一个学年中所记的日记。

  《爱的教育》光看名字,就知道这本书是以爱为主题,总结为一个关键词,没错,那就是“感恩”。《爱的教育》是讲述同学们与恩利科关于爱的一些方法,让我觉得最感人的是一篇叫《洛马格坦》的故事。它主要讲的是:有一个小女孩他的父亲让他用一句话打动国王,而且不能跟别人说她做了什么,国王为了睹女求子,答应了女孩父亲的条件。

  女孩就对国王说:“你如果能答应我的条件,我会让你知道一切。”国王说:“那你告诉我你的条件吧!”女孩说:“你如果能答应我的条件,我就告诉你。”国王说:“好,我答应你。”女孩说:“那你闭上眼睛。”女孩告诉国王说:“您已经答应我的条件了。”读完这个故事,我懂得了: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父母的爱是纯洁的'、无私的、无限的、无限的、无限的,这种爱可以超越绝种的爱!

  《爱的教育》让我学会了感恩,让我想起了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曾经写过的关于感恩的诗。

教育的读书笔记 第十二篇

  读完这本《爱的教育》,我便在想:“什么是爱呢?”别看这个问题只有短短五个字,可它的存在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有人说:“爱代表幸福美满。”仔细想想,在书中,每当故事将要结束,不出意外的话,多半是以幸福美满相近的词语来结尾,如果这就是所谓的爱的话,那真是太单调无味了。

  有人说:“爱代表仁爱,善良。”这句话表面上看十分有道理,可认真品读一下,却又有些经不起推敲。比方说,《三国演义》中最具议论性的刘备,别人都说他仁爱,可我阅读在这本书时,发现刘备的所作所为也只能说是:“仁爱不是,宽容善良是。”如果这就是传说中的爱,那也真是过于简单了。

  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次的思想斗争后,我总算将“爱”的理解进行到了深度思考时期。

  从字典中,我们可以得知与爱有关的词语,有“爱心、友爱、爱戴”之类的;从古诗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写的与爱有关的诗:“莫等闲,白了少年白,空悲切。”这是岳飞的《满江红》,从他的诗中,浓浓的爱国情怀随之而出。“世事只如此,自有识鹗鸾。”这也是一首表现作者一腔怀才不遇、空有爱国之情的诗句,从这些诗句中,不难发现,这些诗句爱的落脚点都在国家上。

  在整理了一定资料后,我明白了这个问题的答案。爱不仅仅只有一种答案,它还有很多不同的意义。

  当同学们一个个端坐在课桌前,听着讲台上老师谆谆教诲,看着黑板上那工工整整的板书时,这种场景可以称为师生之间的爱。

  当温暖的阳光透过玻璃,当枝头的'鸟儿叽叽喳喳欢快地鸣唱时,这种现象被称为大自然的和平之爱。

  当外国友人前来中国游览,赞美我国大好山川时,这种爱叫做各国友人团结之爱。

  当自己生病发烧,那不分昼夜时时刻刻待在你身边的母亲,她身上的爱叫做母爱。

  当你走不动路时,那个把你背在身上的父亲,他的爱叫做父爱……

  世界上的爱有很多,只要你勇于去发现它。

教育的读书笔记 第十三篇

  《爱的教育》是我十分喜爱的一本书。

  书中讲了一个名叫安利柯的孩子,用自己的眼光审视这世间的真与假,丑与美,他讲了他的同学在日常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安利柯慢慢地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他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忏悔,学会了助人为乐,也学会了自己去反思自己做的事情对不对……

  当然,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还要数每月故事。每月故事中最令我感动的'是《爸爸的护士》,这个故事里讲了一个男孩,因为爸爸受伤了,他来到了医院,但护士却把他带错了房间,所以,那个男孩误以为这个重病员是他的父亲。为了让他的“爸爸”早点康复,他每天来到医院,细心地照顾他,给他吃药,喝水,跟他说说家常。慢慢地这个人(重病员)看男孩儿的眼神变得温柔起来,并且他的病情也有所好转了,男孩儿高兴坏了!但没想到,他的爸爸在这时候出院了!他才知道,他一直照顾的人原来不是他爸爸!这时,“爸爸”的病情却恶化了。男孩儿没有离开,他选择了留下,继续给他的“爸爸”喝水,吃药。最后,因为男孩儿的无微不至,“爸爸”没有痛苦的呻吟,而是微笑地离开了。

  书中的每一个故事就这样感动着安利柯和我,让我们继续寻找这世间的每一个小小的感动吧!让我们继续感受这世间点点滴滴的真情吧!让我们也成为这感动别人的故事里的主角吧!

教育的读书笔记 第十四篇

  在整理班级图书的时候,偶然发现新课标必读书目里有《爱的教育》这本书,早就听说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曾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100多年来此书一直畅销不衰,曾多次被改编为动画片、电影、连环画,读者遍布全世界。但是我却一直没有静下心来阅读。

  拿起这本书,脑海中涌现了好多的疑问,在这美丽的世间“爱”究竟是什么?在这本书里爱又是怎样去体现的呢?它又带给了我们什么教育的结晶呢?带着这些未知的疑问我走进了《爱的教育》去探求我想要的答案。

  这是一本以日记形式撰写的小说,书里的每一个故事虽然比较短小,但是每一个个小故事都讲述着那父母与孩子间美好的爱、那老师与学生的情感、那朋友之间的纯真友谊……这一切的一切永远都离不开一个字——爱。

  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学生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内中包含了父母的爱、同学的爱、老师的爱,以及社会的爱,这些在安利柯的心里种下了光明的种子,教育了他怎样去爱,又怎样接受爱。字里行间折射出的全是一颗纯真透明的爱人之心。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

教育的读书笔记 第十五篇

  当我一口气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时,书中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的尽乎完美的爱,令我感动得涕然泪下。

  这部书处处洋溢着的爱国、爱亲、爱师之情,所蕴涵散发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一直向你诉说着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这是一种最真诚的教育,使爱在我们的身边永远存在。

  它让我深深地感动时,也引发了我对“爱”的思考,爱,究竟是什么?读后,使我明白了,爱如空气,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却不能没有它。

  当我看到小抄写员时,令我十分震惊,事情是这样的:裘里亚是小学四年级学生,12岁了。他是个黑头发、白皮肤、举止文雅的佛罗伦萨少年。他的家境很困难。因为他那在铁路上工作的父亲工资很低,又要养活家人。父亲对他要求很严,因为他是家里最大的孩子,总希望他能成为弟弟、妹妹的榜样。父亲知道他学习很用功,可还是一再督促他要加倍努力,父亲多么希望他能早些毕业找份工作,减少生活中的压力。父亲终于找到了一份抄写的工作,他一日一日地抄着,裘里亚看见父亲这么辛苦,便对父亲说:“父亲,您太累了,让我来帮你抄吧!可父亲却严厉地拒绝了,裘里亚只好走开了书房,忽然,他想到父亲每天夜晚都要去睡觉,何不如在晚上抄呢!晚上,父亲回到了睡室睡觉去了,裘里亚便悄悄地来到了书房,点燃了灯,抄了起来,就这样几天以后,裘里亚出了睡室时,都有黑眼圈,成绩也下降了,爸爸每天打他,可裘里亚觉得这样温暖。终于,父亲明白了,原来裘里亚在夜间帮自己抄写,父亲抱起他说:“儿子,你真好,爸爸以后不打你了。”裘里亚像吃了糖一样甜。多么感人的亲子之爱啊!

  我们要有一颗最真诚的爱心,去爱世界每一人、每一物真心付出,真情无价,让我们记住这样一段话“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教育的读书笔记 第十六篇

  今天,我又翻开了《爱的教育》这本书。书中主要写了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在一所市立学校上学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作者加以整理,以生动的笔触向我们诠释了爱的意义。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人类许多美好的情感,比如说:热爱祖国、同情弱小、乐于助人、尊师爱生、体贴父母、尊重他人等等情感,令我印象深刻。

  在众多短小而精悍的小故事中,我最喜欢其中的《帕多瓦的小爱国者》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位十一岁的意大利男孩在被父母卖给江湖卖艺的班子后,历尽艰辛,逃离出来。又通过领事馆,踏上了回家的路。在船上,一些人出于同情给了他一些钱,还有的人是为了炫耀给了他一些钱。男孩收下了。有三名旅客在议论意大利时说:“这是一个无知的国家”,“一个丑恶的国度”,“强——”就在第三个人想说“强盗”这个词时,小硬币像一阵暴风雨一般哗啦啦地落在他们的脑袋上和肩膀上,落到桌子上和地板上。三个人一怒之下站起身来,抬头望去,脸上却又挨了另一把铜币的袭击。“把你们的钱拿回去!”孩子轻蔑的说道,“我不接受那些侮辱我的祖国的人的施舍!”

  读了这个故事,我被文中的意大利男孩深深打动了。他虽然贫穷,但绝不接受侮辱他祖国的人的施舍。我从他的行动中看到了他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我也体会到了孱弱的国家是会被人欺辱的。我庆幸自己生在一个国富民强的时代。当今的中国,经济腾飞、科技发达、人民富裕。香港、澳门的回归洗刷了旧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屈辱;神七的太空之旅,开创了中国人太空行走的新纪元;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2010年的世博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悠久的文化、中华儿女的风采和国家雄厚的实力,一条东方巨龙傲立于世界的东方。作为跨世纪的少年,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学习,不怕困难、勇于创新,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

教育的读书笔记 第十七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活动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教师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开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忘却繁杂的琐事。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书籍时,经常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在书中可以学习怎样教育教学,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很真实也很充实。

  “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是我作为人民教师的一个目标。读了李老师的书,感触颇深。

  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虽然我是教英语的,但我本身一直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

  我可以把这分精神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也每天多学习一点点。

  感受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道歉,他们却说:“没事,老师,你都是为我好”;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

  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感受之三: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

  《爱心与教育》在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学生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我对比了一下,我也经常建议学生问问自己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复习巩固了吗?今天预习下一课了吗?一部分学生真的在做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学无习惯,乱了一团,所以必须经常指导个别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

  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对于我来说,要学习还很多,要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

教育的读书笔记 第十八篇

  时间过得飞快,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慨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古人云: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发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是一种和享受。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淘气捣蛋的孩子老师当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时机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开展当然是越来越失衡。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淘气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开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现在我们更多的是人文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效劳”。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直在说: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