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精选推荐

关于人生的文章【精选8篇】

时间: 2024-04-29 19:58:43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为大家整编的8篇关于人生的文章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人生的文章【精选8篇】

关于人生的文章【精选8篇】 篇一

关键词:文章;政制;文学;文教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文章”一词首见于《论语》,全书共出现过两次,其一见于《泰伯》: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这一章,孔子称颂“尧之为君”,尧是孔子心目当中的理想君王 ,因此,通过这一章,兴许我们可以了解孔子为何要祖述尧的治法。“巍巍”,高大之称,这里同时形容天与尧的高大,“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唯”字尤需注意,在整个宇宙中,唯天最大,无所不包,天笼罩着整个人世,甚至可以说,地上的人间事务是天的一部分,人间的运行法则出自于天,人道出自天道。“唯尧则之”,唯有尧在治理人间事务之时,取法于天,换句话说,正是尧发现了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关联,人间的治道当取法天道,在孔子心目当中,这是尧之为君真正称得上“大哉”的地方。《周易·系辞上》所言:“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应该是这一思想的延伸,不过这一思想的系统表述,更早是源于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在老子的思想中,道可当宇宙的先天理则,独立不改,周行不殆,是天地的本源,因其不可名状,所以字之曰道,因其元所不包,强名之谓大,也就是说,“大”是对道的称呼。天、地为道所生,人又为天地所生,因此,在古人心中,天、地、人构成了宇宙的基本结构。中国古代思想对人的把握,来自于对天地的把握以及对人在天地中的位置的把握。读《老子》的这一章,还需要注意一个细节,老子所谓的“域中有四大”,分别是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王”为四大之一,但在随后的一句中,“王”变成了“人”,为什么老子不接着说“王”或不在前面将“人”而非“王”看作四大之一?这一转换是为了表明什么?“王”与“人”的区分在哪里?“大”是对道的称呼,天地为道所生,人又为天地所生,因此,在人与道之间,尚有天高地厚的间隔,仅有极少数人可以参透天地,能看透天地人背后道之运行的人,就有做王的资格。《说文》解“王”字时引:

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董仲舒的解释,其实是对孔子说法的发挥,王者,就是贯通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人。王者是人间政治的掌控者,要掌控人间政治,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类,王者需要对三才之道有深刻的见识和整全的视野。虽然人与天、地构成了宇宙的基本结构,但只有王者可以与天、地、道并称为“大”,因为“大”是道的别名。老子在论述“域中四大”的语境中,单独强调“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突出王者之道在“四大”中的位置,最终意图是为了在道、天、地、人这“域中四大”中,搞清楚人道的位置,搞清楚王道政制正当性的基础所在。老子宇宙论式的论述看似玄之又玄,最终目的却在于重返人间治道,这就是老子作为史官“究天人之际”的真正涵义,也是老子所云“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根本意图。老子宇宙论式的形而上学论述背后,是对王道政制正当性的探索。古代的宇宙论多是一种目的论式的宇宙论,这种宇宙论假设万物背后都有一定的规律与目的,人与人世同样是天道运行的一部分,因此,其正当性源于更大的宇宙论或天道说之中。基于这一认识,人对人世政制的设计就不应该从自己的理智出发,而应效法天地之道,“释道而任智者必危,弃数而用才者必困”(《淮南子·诠言训》),这就是老子要人君“绝圣弃智”的真正原因。人间政制的安排不能全凭人自身自以为是的智慧,“君好智则倍时而任己,弃数而用虑,天下之物博而智浅,以浅澹博,未有能者也。独任其智,失必多矣”(《淮南子·诠言训》)。春秋时期,面对人君日益张狂肆心的时局,老子反思政制正当性所给出的答案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用孔子的话概括说,就相当于是“唯天为大,唯尧则之”,理想的圣王统治,必然是“则天”的统治,惟其如此,才能最终保有对人间最佳政制的辩护理据。

《尚书》自《尧典》开篇,《论语》以《尧曰》结尾,皆以尧为准绳,关键就在于尧“则天”的治道打通了天道与人道,这很可能接近于孔子心目当中的最佳政制模式,孔子“祖述尧舜”,看中的可能并不是通常所谓的尧舜为禅让之始这件事,而是看重他们对人间政制正当性的洞察,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不过,像尧这样极少数能效法天道、“格于上下”(《尚书·尧典》)的王者,普通民众自然无法认识,对于尧的天德,“百姓日用而不知”。

只有在理解尧的“则天”政制的深意后,才能恰当理解“文章”的涵义。尧统治的成功,正在于其焕乎之文章。包咸注云:“焕,明也;其立文垂制又着明”,朱熹注云:“文章,礼乐法度也”,郑玄注《礼记·大传》云:“文章,礼法也”,可见,文章实为礼乐典制,焕乎之文章,说的正是尧统治时的政治制度。孔子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如果尧之为君取法于天,那么用以实行统治的焕乎文章显然就应该是取法天道的“法则”,礼乐典制实际上就应该是“道之文”。

礼乐典制后来慢慢成文,具有了言语文字层面上的“文章”义。《论语》中,“文章”一词还见于《公冶长》: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应该是指言语文字意义上的文章。不过,夫子之“文章”,尚不能与后世的文章相提并论,因为夫子文章同样具有“制度”的涵义——“圣人吐辞为经,故凡所言,都为制作。”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说,孔子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但是所述之六艺文章,皆先王政典,同样是“制度”含义。另外,此章还应该注意的是,子贡虽然表面说文章可闻,而性与天道不得闻,其实无疑在提醒读者,应重视“文章”与“性与天道”之间的关系,夫子虽未明言性道,但对性道的认识却深藏于文章之中,好学深思者可通过文章,得闻性与天道。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作为政教典制的文章,实际上是则天的“道之文”,如果说这大致代表着文章与天道的关系,那么,文章与性的关系,又从何说起?这里,我们先来做一些初步的探索,《周易·说卦》云: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在《周易》中,“章”为“既济”之象,“六位而成章”就是成既济。圣人作《周易》是顺性命之理,何为性命之理?《周易·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人之性,由阴阳之气交合而成。套用“易一名而含三义”的说法,阴阳之气交合而成的“性”也有三种含义:其一为“性简”,性由阴阳二气交合而成;其二为“性变”,是说构成性的阴阳二气关系在后天的调整,好比爻位的“之正”,用宋儒的说法就是“变化气质”;其三为“性恒”,无论性在后天如何变化,构成性本身的阴阳二气不变,阴阳之间的阳尊阴卑的关系也不变。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就可以继续谈论“性命之理”与文章的关系。

《周易·系辞下》云:“物相杂,故日文”,物者,阴阳也,所谓“物相杂”,就是阴阳相交,《说文》解“文”字时说,“错画也,象交文”,本身就有“物相杂”之象。具体到人性本身而言,人性天生虽是阴阳杂成,但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调整人性先天带来的阴阳关系,从而“之正”以达到人性的理想状态,摆正人性中阴阳关系,这种正确的阴阳格局就是既济之“章”。人天生的性情本身就“含章可贞”,“文章”的意义就在于用对人性情的正确认识(阴阳关系的最佳格局)——先王所积累下来的政教典章,来引导人“之正”走向既济,其实,这个走向既济的过程就是修身的过程。换句话说,文章对性情的规定,其实就是德性,德性就是性之“得”,“干道变化,各正性命”,正性命就是得其所,德性,就是先天性情在后天的调整变化中得其所。所以,用来引导人修身养性的文章,本来就应当对人性本身怀有极其精当的认识,不然,不仅不能担当引导性情的重任,反倒会败坏人性,《系辞下》云:“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文不当,就是对人性阴阳关系认识不当,从而制作的文章没有导人“之正”的能力,反倒可能导人走向既济的反面——未济,使得人性完全错乱。由此,我们算是初步瞥见了文章与性的关系,比较上面探讨过“文章即国家政教典章”的这层含义,可以说,“文章”本身其实已经包含了修、齐、治、平的各个层面,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丝毫没有夸张的成分。刘勰著《文心雕龙》,开篇第一句话就说“文之为德也大矣”,“文章”的德有多大,在于我们对“文章”的认识有多深。

“学”,在《说文》中写作“季”,“季,放也”,“放”与“仿”字古通用,因此,“学”可以训为“效仿”。季,上为“爻”,下为“子”,意为“子”在学“爻”。《周易·系辞下》云:“道有变动,故曰爻”,如果爻代表道的变动,那么,“学”的活动,很可能与“明道”有关。“学”字,在《论语》中凡六十五见,共计四十三章,大体归纳起来,不外乎“学文”、“学道”、“学《诗》”、“学礼”四个方面,所学内容均在政治伦理的范围之内。《子路》篇记“樊迟请学稼”,受到孔子的批评,即是反证,学稼与明道近乎无关。学《诗》与学礼可以归入“学文”的范畴,如果“文”是“道之文”,那么学文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学道,至少在《论语》中,“学”的确指向于“明道”。

与“文章”一样,“文学”一词同样首见于《论语》,孔门四科,第四科即为“文学”: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

皇侃引范宁言:“文学,谓先王典文”,先王典文即前文论述过的“文章”,因此,文学实际上就是文章之学,文学要效法的是先王的政教典章。由于文章兼具修身与治国之义,作为“文章之学”的文学,同样承继了这两层含义。爻为阴阳之动,文章是阴阳之动的规矩,因此,从个人性情的修炼上讲,文章之学的意义就是引导与调理人自身阴阳之气的变化,也就是说,文学是对学子性情的调教,《说苑·建本》云:“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其才者也”,《白虎通·辟雍》也有相同的说法:“学以治性。”

孔门文学科一共举了两位善于学文的弟子:子游和子夏。子游善学礼乐,为武城宰时,以礼乐教民: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宰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

子游之所以以礼乐为政,是因为孔子曾经教导“君子学道则爱人”。在《论语》中,“道”字凡八十八见,除开“道路”、“言说”与“治理”之义外,皆就“礼乐”而言。此章的“弦歌之声”,正是“学道”的典型。另一位文学科代表是子夏,子夏善学古典遗文,在《论语》中多言“学”论《诗》,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死后,子夏教学西河,成了魏国的帝王师。从子游与子夏两位文学科代表的生平来看,文学一科并非单单指读书诵诗、学礼习乐,文学一科同样旨在文教。

“学”与“教”为同根字,意思相通,《尚书·兑命》言“敩学半”,敩,就是教,《尚书·盘庚上》云:“盘庚敩于民”,敩于民,即教于民。文学之学,先学而后教,文学一词其实本已含有“文教”之义。文学一科的总旨,在于通过文章之学最终担负起文教事业,观子游为武城宰、子夏教于西河,便可以看出这一点。文教的意图,在于教人通过“文学”认识并砥砺自身性情,使得人本来的“性”成为“德性”,由于人本来的性情有着过与不及等各种情况,“文学”的目的就在于引导性地“长善救失”。因为文学是“文章之学”,因此文学背后的深意,更是要将先王的政教典章,无声无息地融入到学子的性情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文教”的文学,当然有安邦定国的意义。可以说,文学的“学”是教养自身,文学的“教”是教养社会。

孔子四科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其顺序颇值得注意:德行是后三者的基础,列在最先;言语必须以德行为基础,可比较“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政事”必须以德行和言语为基础,因为“不学诗,无以言”(《季氏》),且“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文学”,必须以德行、言语、政事为基础,文学乃是前三者的集成,以德行为根基,以言语为用,并深切理解政事,方可言文学。“德行”、“言语”、“政事”这三种门类的教养其实古已有之,惟“文学”一门创立于孔子,孔子为何要创立“文学”?为何要修撰六艺文章并致力于推行文教?要想通这些问题,须明白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

关于人生的文章【精选8篇】 篇二

2009年夏天,文章接拍《海洋天堂》的时候,就已初为人父,他和太太马伊琍的女儿爱马已近一岁。没有孩子,你无法真正去站在父亲的角度考虑问题,因为可能你也是个孩子。“没有当父亲,我就无法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那时候是否出演《海洋天堂》,其实已经无所谓了,关键是在于通过这部电影让我了解到了那群孩子的生活,我很感激他们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走进他们的世界。”

一个人外出拍戏,另一个就必须在家带孩子——这是文章和马伊琍两个人对于女儿爱马的成长共同许下的承诺。

婚后文章挑起了养家的担子,更多的时间是他在外面拍戏挣钱,马伊琍在家相夫教子。在这工作忙碌的日子里,和女儿在一起的时间难免就要少了很多,为了拉近和女儿之间的关系,文章有时会“暗箱操作”,背着老婆小吃小喝地贿赂女儿。

“有一次,我带孩子去片场看马伊琍拍戏。我抱着她,她搂着我脖子。我说,嘘,妈妈在拍戏。她突然就紧搂我,悄悄地在我耳边说:爸爸,我爱你!我说,这个你大点声!还有一次,我带她上早教课。她就离不开我,我不能转身,不能让她看见我。好多人都问:跟他妈也没有粘成这样,是跟你最亲吗?爱马立马说,我跟爸爸亲!哎哟,说完之后给我兴奋的。”

保护家人,担起家庭的责任,让女儿健康成长,这是文章目前最关心的三件事。当真的遇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或者事情,回家看到女儿,看到家人,看到一桌丰盛的晚餐,便也就什么都不在乎了。

作为一个80后演员,文章的成绩有目共睹。从《奋斗》到《蜗居》,从《海洋天堂》到《雪豹》,从《裸婚时代》到电影《失恋33天》,从《西游降魔》到今天的《小爸爸》,银幕中的文章在迅速成长,被他塑造的每一个角色都明显带有文章自己的符号。在各大颁奖礼上,文章共获得11次最佳男演员称号,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然而,当他渐入佳境,准备更多收获的时候,冒险般的投入导演行列。在《小爸爸》的电视剧创作中,文章作为主角,同时也担任了导演、编剧的工作。

《小爸爸》这个故事从孕育到诞生历时三年,三年中文章每每有了心得便会拉着马伊琍跑到卫生间里,一个故事一个故事的讲出来。剧中有许多生活细节其实都是文章跟马伊琍的真事。就这样,《小爸爸》诞生了。文章算是一个有心的“故事控”,他把很多都是马伊琍平时教育女儿的原话收进了自己的故事里。

第一次做导演,拉来之前同样没做过制片的马伊琍配合自己,夫妻档就这样开始了第一次合作,文章说这是“杀熟”。夫妻档最大的优势在于相互之间的默契,俩人不管谁遇到问题,都会同心对应,也正是有个马伊琍这道“护身符”帮文章化解了很多难题。

从演员到导演,这样转变对于文章来说,最大的感受就是“累”。只有经历了,才能深深体会到其中的“苦”与“乐”。“以前纯粹当演员的时候觉得自己演得挺好,当导演了发现演得好的人实在太多,所以感觉挺受刺激。”作为太太的马伊琍始终觉得文章的跨界转型不理解,甚至一度怀疑。“太太对自己要当导演的计划不屑一顾,觉得不靠谱,直到我自己把剧组班子搭起来,太太还没太转过弯来,她还在担心我能不能顺利关机”。马伊琍也自认,因为觉得当导演非常难也很辛苦,而文章又太年轻了,所以开始会担心他做不来,不过当剧组真正建起来时,自己真的对他刮目相看了。

当一个人亲身经历了,他才有发言权,其中的难处也只有自己生生咽下。电视剧《小爸爸》设计之初,本来想请滕华涛来执导,不过对方已经宣布转战大银幕,所以文章不得不“赶鸭子上架”。至于为何要又导又演,文章直叫屈:“别的电视剧没有人用我啊,都说我太贵了,《裸婚时代》以后两年多的时间我一部电视剧也没拍过。”古灵精怪的文章接着给自己打起了广告,“我真不贵,真的没有坊间传的120万一集那么多,剧本我也没那么挑,我是个‘物美价廉’的演员。”

作为“夫妻档”,问题要一起面对,辛苦也要一起承担。对于这次首当制片人,马伊琍感慨也是颇多,“以前当演员的时候,拍完自己的戏就能休息了,当制片人后没戏的时候还有各种会要开,大事小情都要管,很不容易。”曾经有一次一口气签了300多张单子,把两条胳膊都签抽筋了。

关于人生的文章【精选8篇】 篇三

〔关键词〕 高等学校,内部规章,权力基础,生效要件,法律效力

〔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3-0129-04

随着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步伐的推进,依法治校理念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内部规章的制定及其效力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年)》明确提出,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依此,教育部于2011年制定了《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①(以下简称《办法》)。作为部门规章层次的立法,该《办法》是我国首个系统规定高等学校内部规章制定问题的法律文件,对于推进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的法治化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该《办法》仅仅规定了高等学校章程内容及制定的程序等问题,而没有规定高等学校其他内部规章制定的规则及其效力。而在实践中,在高校和教师、高校和学生之间纠纷解决的过程中如何认定高校规章的法律效力却是需要值得讨论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将根据规范性文件制定和效力的基本理论,对高校内部规章的制定和法律效力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学界和有关部门对该问题的关注。

一、高等学校制定内部规章的权力基础

高校规章的效力以高校规章有效制定为前提,而高校规章有效制定则以高校制定规章的权力为基础。有论者认为,学校制定内部规章的权限来自于教育法的授权。〔1 〕 我们认为高校制定内部规章的权力来源包括几个方面。

(一)高校制定内部规章权力的伦理基础在于学术自由和高校自治。“学术的独立与自由应该是大学的最高原则。” 〔2 〕 (P13 )我国高等教育法就明确确认了这一原则:“国家依法保障高等学校中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与这种自由相适应的就是高校内部事务的自治,这一点也为我国高等教育法所承认,“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与高校享有的这种自由和自治相应,高等学校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然享有制定内部规章的权力;或者说高校制定内部规章的权力首先就是上述自由、自治在制度上的体现。只有在个别例外情况下,例如学位的授予,高校制定内部规章的权力才是经法律授权在行使公权力。因此,笼统的主张“公立高等学校在行使法律授予的教育管理职能时,其行为属于公法行为,受公法的约束” 〔1 〕是不正确的。

(二)高校制定内部规章权力的组织基础是高校的独立法人资格。高校制定内部规章的权力不仅源自于高校自治的伦理基础,而且还有其组织结构上的基础。在我国,高校都是独立的法人。对此,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而法人的本质特征有二:“一是它的团体性,二是它的独立人格。” 〔3 〕 (P1 )法人的独立人格一方面要求法人能够进行意思自治并且责任自负。另一方面法人的独立人格以法人的组织为前提,这种组织保证了法人的意思自治。高校作为法人的独立人格决定了高校可以自主决定内部事务,制定内部规章,也为这种自主决定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高校制定内部规章权力的实证法基础是高等教育法第41条。我国高校建立在学术自由和法人人格独立基础之上的规章制定权限在实证法上的直接体现就是《高等教育法》第41条规定“高等学校的校长全面负责本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行使下列职权:(一)拟订发展规划,制定具体规章制度和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除了上述法律层面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外,《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对高校制定章程等的权限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化。上述文件都是高校制定内部规章的实证法依据。但需要说明的是,高校制定规章的权限并不是来自于上述法律的授权,上述法律只是承认了高校基于学术自由和自治而享有的当然权利。

二、高等学校内部规章的生效要件

尽管我国法律赋予了高校制定内部规章的权力,但是高校如何制定内部规章在《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出台之前却鲜有规定。而《办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此空白,但其制定程序却仅仅针对高校章程,不具有普遍性。我们认为,高校内部规章制定程序的合法有效直接决定了高校内部规章本身的合法有效。根据该《办法》的规定结合规范性文件制定和效力的一般理论,在理论上我们认为,高校内部规章具备法律上的效力必须满足如下几方面的条件:

(一)高校内部规章的制定必须在权限范围内进行。高校内部规章的制定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在制定高校这个自治团体的“法律”,有关规章是否能够生效,首先依赖于制定者是否有这样的权限。但值得讨论的是大学制定内部规章的权限来自何处?对此似乎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路。有人认为大学制定规章的权限是一种源自大学独立人格和学术自由的天然的权利;但也有人认为大学制定内部规章的权力来自于法律的赋予。这两种思路在法律效果上的差异在于,前者认为,大学制定内部规章的权力是先于法律而存在的,因此,只要法律不禁止,大学就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自主制定内部规章。而根据后一种观点,大学制定规章的权限来自于法律的赋予,因此只要法律没有授权,大学就没有制定规章的权限。上述两种思路导致的大学内部规章效力上的巨大差异在于,根据前者只要大学内部规章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其就是合法的;而根据后者只要不存在授权性规范,大学的内部规章就是违法的。

我们认为大学制定规章的权限来源不可笼统的讨论,因为大学通过内部规章规制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类:其一,属于大学内部自治的事项。主要包括(1)组织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和思想品德教育;(2)拟订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方案,推荐副校长入选,任免内部组织机构的负责人;(3)聘任与解聘教师以及内部其他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并实施奖励或者处分;(4)拟订和执行年度经费预算方案,保护和管理校产,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其二,属于经国家教育行政机关授权而从事的行为,例如学位的授予。对此《学位条例》第8条明确规定,“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授予。”因此,高校在学位问题上制定规范性文件的行为就不是自治行为而是行使授权的行为。对于大学内部自治的事项而言,大学制定规章的权限源自于大学的独立人格,实行法无禁止高校就可以自主制定规章的规则;对于国家授权事项而言,大学制定内部规章的权限来自于法律的授权,没有法律授权则有关内部规章就是违法而无效的。

高校内部规章制定权限的来源除了上述宏观层面的问题外,还有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高校的规章并不都由高校统一来制定,可能个别内部单位也有制定规章的需求,各内部单位规章制定的权限则来自于高校章程。根据《高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第2条的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章程为依据,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及规范性文件。”因此高校章程可以对高校内部规章制定的权限做一定的划分和分级。只要在章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各内部机构制定的规章原则上也是有效的。

(二)高校内部规章的制定必须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在我国目前的社会转型当中,法治也在发生历史性的转型,概括来讲,就是从依法而治转向以良法善治为表征的和谐法治。〔4 〕 在和谐法治的大背景下,任何主体的行为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高校作为法人也应当遵守此规则,所以不管是法律授权的实现还是属于高校自治的事项,高等学校在针对其制定规章时,其规章的内容和制定的程序都不得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高校自治规章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实践中人们往往仅强调规章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的规定,但实际上制定程序违反法律规定的规章也是无效的。

(三)高校内部规章的内容必须具有合理性。在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基础上,高校内部规章的内容还必须合理性。但是由于高校规章调整的对象有些属于自治事项,有些属于授权事项,所以对这种合理性审查的标准并不相同。针对授权事项而进行的规章制定应该受到公法上比例原则的限制。“所有公权对私权的介入,包括立法权、公共行政权和司法权都要受到比例原则的约束。” 〔5 〕 比例原则要求公权力的行使必须是适当、必要和均衡的。〔6 〕 针对高校自治事项而制定的内部规章内容的合理性主要表现为符合法治的一般原则,即不是显然不合理的或违反公序良俗的。〔7 〕 (P231 )

(四)高校内部规章涉及教师权益的部分必须经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等通过。从调整对象来看,高校内部规章可能涉及到学校和学生的关系问题,也可能涉及到高校和职工之间的关系问题。涉及到高校职工权益的内部规章只有经过教师代表大会通过后才能生效。对此,高等教育法第43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 1985年通过的《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第5条也明确规定,教代会在本校权限范围内行使下列职权:(1)听取校长的工作报告,讨论学校的年度工作计划、发展规划、改革方案、教职工队伍建设等重大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2)讨论通过岗位责任制方案、教职工奖惩办法,以及其他与教职工有关的基本规章制度,由校长颁布施行。(3)讨论决定教职工的住房分配、福利费管理使用的原则和办法,以及其他有关教职工的集体福利事项。此外,调整人事关系的规章类似于企业内部规章。对企业规章,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我们认为,高校内部规章如果涉及到职工的利益,也应当参照适用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经过民主程序才能够发生效力。

(五)高校内部规章的制定必须符合规范制定的一般规则。除了上述要求之外,高校内部规章的制定还应当遵守规范性文件制定的一般规则。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其一,高校内部规章必须公布才生效,没有公布的规章不能够发生法律的约束力;其二,规章效力不溯及既往,原则上只对将来发生的事件具有约束力,对已经发生的事件不具有约束力等。

(六)高校章程制定的特别程序。高校章程的制定除了要遵守高校内部规章制定的一般要求外,根据《高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的规定,应该按照如下环节进行:(1)组织由各方代表组成的起草小组起草;(2)公开征求意见;(3)就和举办者权利相关的内容和举办者沟通、协商;(4)提交教代会讨论;(5)提交校长办公会议审议;(6)校党委会议讨论审定;(7)由法定代表人签发;(8)报核准机关核准;(9)以学校名义。

三、高等学校内部规章的法律效力

依法制定的高校内部规章对高校所有的内部机构、教师和学生具有法律约束力,应当成为确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直接依据,但是对高校之外的第三人却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一)高校内部规章对于教职员工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高校内部规章对于本校教师具有法律约束力,对此我国法律似乎并没有直接规定。但我们认为,一方面该效力是上述规章制定权限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现有的规范性文件也间接承认了高校内部规章对教师的约束力。因为,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②规定“受聘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聘用单位可以随时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三)违反工作规定或者操作规程,发生责任事故,或者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据该规定可以看出,教师有遵守学校规章的义务。由于在实践中聘任合同的内容一般都非常的简单,在很大程序上,聘任合同对人事关系而言仅仅具有“触发”功能,当事人的具体权利和义务只有通过法律以及高校内部规章来填补。因此高校内部规章就成为确定高校和教师之间人事关系的最直接、最重要根据。我国司法实践部门在处理人事纠纷是往往也会依据高校内部规章做出裁决。〔8 〕 (P105 )

(二)高校内部规章对受教育者具有法律的约束力。高校内部规章对受教育者也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对此,教育法第43条规定,“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条也明确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依法履行下列义务:(二) 遵守学校管理制度……”由高校内部规章调整对象的不同所决定,这种法律的约束力在形式上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抽象行政行为的效力。“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制定和普遍规范的行为。” 〔9 〕 (P120 )高校虽然不是行政机关,但是如上所述,在特定问题上它行使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权力,在这些问题上它属于特殊的行政主体。其二,法人内部规范的效力。在高校自治的事项上,高校和学生尽管处于管理和被管理关系中,但是二者依然是平等主体。高校颁布的内部规章和其他法人,例如公司、社团等制定的管理规定的约束力性质是一样的。对于高校和学生之间因为前一种规章而发生的争议往往可以进行行政诉讼,我国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高校和学生的诉讼也都是围绕着公权力行使的事项而展开的;而对于高校和学生之间因为后一类规章而发生的争议,只要有关规章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不存在问题,司法机关不应该介入,它属于高校自治的范畴。

(三)高校内部规章不约束高校之外的第三人。高校的内部规章原则上属于高校内部自治规范,只对高校以及其内部的教职员工、学生等具有约束力,对于学校之外的第三人不具有法律上的效力。实践中,偶尔出现高校根据内部规章向第三人主张抗辩或者提出主张的现象,这正是没有理解高校规章的约束力范围而出现的现象。

在国家法治化的过程中,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也应该迈入法治化的轨道,高校应该根据法律的一般原理认识其内部规章的制定和效力。高校内部规章的效力基础有二:其一,基于高等学校学术自由和学术独立而产生的高校自治;其二,个别事项基于国家授权而对公权力的行使。不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内部规章,其制定都应该在高校规章制定权限范围内通过法定程序进行,其内容应具有合理性,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依法制定的高校内部规章对于教职员工和学生具有法律的约束力,但是不约束高校之外的第三人。

注 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31号,2011年7月12日教育部第21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②该意见具有行政法规的效力。对此,国务院人事厅在《对江西省人事厅情况反映的答复意见函》(国人厅〔2007〕153号)中指出:“经正式函请国务院法制办及全国人大法工委明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2002〕35号)是规范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合同的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九十六条中“国务院另有规定”的范围,有关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终止,应当适用该文件的规定。”

参考文献:

〔1〕田龙飞。高校学生权利救济的法律思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学版),2009,(10).

〔2〕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

〔3〕江 平。法人制度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4〕张文显。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法治转型〔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4).

〔5〕Carl Creifelds,Rechtsw rterbuch,18.Auflage,C.H.Beck,2004,S1417.

〔6〕何景春。行政比例原则与合理性原则的比较研究〔J〕.行政法学研究,2004,(2) .

〔7〕〔德〕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M〕.王晓晔,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关于人生的文章【精选8篇】 篇四

在我国古代典籍里,古人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生等谈论文章的作用,思想观点非常丰富,这对于我们今天认识机关文字工作具有借鉴意义。这里,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些说明。

一是孔子“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今天的机关文稿,回顾过去、肯定成绩,这就是感发意志;实事求是、分析问题,这就是提高人们的观察力;统一思想、振奋精神,这就是增强社会凝聚力;揭露矛盾、批判丑恶,这就是讽刺;从事机关文稿写作并取得成绩,从近处来讲就是让父母放心,从远处来讲就是为上层领导贡献智慧力量。所以,孔子这些话虽然只是讲诗歌的作用,实际上完全可以推广到今天机关文稿的作用。

二是左丘明“三不朽”说。《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丘明在这里讲的是文章对于个人的作用。道德修养、建功立业、著书立说等三个方面都是可以名垂青史的不朽事业。这里所讲的立言,就是写文章著书立说,包括今天在机关工作起草的文稿。古往今来的政治家提出的治国方略,或以文章问世,或以专著存世,都是立言的范畴,无不凝聚着身边谋士即机关工作人员的智慧。

三是曹丕“经国大业”说。《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在这里着重讲到文章对于国家治理、社会管理的作用,他的认识是有高度的。文章是历代文人参与政治的必然选择,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政治家同时也是辞章家。

四是韩愈“文以载道”说。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后》:“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他认为,“道”是目的,“文”是手段,“道”是内容,“文”是形式,用“道”来充实内容,文道合一而以道为主。韩愈所讲的“道”,其内涵就是仁义。韩愈对于文章作用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已经触及思想道德建设这一重要问题。联系我们所处的当代现实,今天所讲的“道”,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前机关文稿写作必须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五是焦循“用于天地”说。关于机关文稿的作用,清代焦循说得好:“朝廷之诰、军旅之檄、铭功德之作、兴利除弊之议,关于军国之重,民物之生,是文之用于天地也。”机关文稿关系到“军国之重”“民物之生”。古人向来认为,天地是难以改变的,改天换地的力量很大。而焦循则认为机关文稿可以用来改天换地,它具有改造社会、改造大自然的巨大力量和作用。当前,我们党和国家各级机关出台的政策、法律、法规、法令,都是以文件的形式予以贯彻,以此推动党和国家的各项建设,可见机关文字工作绝非纸上谈兵。

孔子是思想家,左丘明是历史学家,曹丕是政治家,韩愈是文学家,焦循是经学家,他们都从特定角度论述了文章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我们今天充分认识机关文稿的地位和作用是很有启发的。我在省级机关文字综合岗位工作20年,经常思考机关文字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这里用三句话加以概括:

第一,文字工作是机关工作的基础。年初制订工作计划,年中开展调查研究,年末进行工作总结,都离不开文字工作。文字工作贯穿于机关工作始终,机关工作的成果最终都要通过文稿来表达和体现。机关领导干部送往迎来,机关工作人员新老交替,机关工作内容推陈出新,所有这些都是依靠机关文字工作才能走进历史档案从而实现永恒的。机关工作虽然内容广泛,但文字工作具有参谋性质、基础地位、保障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文字工作还是机关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从抓好文字综合工作入手,以此推动整个机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已经成为一些领导同志管理机关的一条成功经验。重视文字工作,以文字工作为抓手,并非要求领导亲自操刀,关键在于调动和发挥机关文字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说到底就是要善于用人、用其所长、能者有位。

第二,文字工作是一条通往成功的艰辛之路。古往今来在机关工作,发展路径的选择因人而异,有的人依靠背景关系,有的人依靠办事能力,有的人依靠文章才学。历史上出身贫寒、靠读书写文章走入仕途,发展成为政治家兼辞章家的人比比皆是。虽然时展了,但历史仍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现在每年通过公开招考进入机关的高学历人才不少是农家子弟、寒门学子,在充满竞争的机关依靠文章才学谋求自身发展依然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一是可以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工作进展情况。每个单位各方面的工作信息资料最后都要汇集到综合部门,由文字工作者综合成各种文稿,文字综合部门最容易掌握全面情况,这是机关文字工作者的一大优势。二是可以成为领导的参谋助手。把自己的对策建议写进文稿之中,这就是为领导当参谋。文稿参谋是最重要的参谋,也是层次最高的参谋。领导通过文稿了解你、认识你、信任你,从而让参谋助手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三是可以为今后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一个公务员从办事员成长为业务骨干直到走上领导岗位,其间,文字工作自始至终起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通过文字工作,可以熟悉工作情况、提升能力素质、磨砺精神毅力,这些都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重要因素。

第三,文字工作关系到我们的文风、会风和党风、政风。文风关系到会风,会风关系到党风和政风。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风问题。早在延安时期,同志在著名的《反对党八股》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章中,就反复论述了文风问题,强调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文风。邓小平、、等同志也都对弘扬马克思主义文风进行了重点论述,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时至今日文风问题仍然存在,并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可见转变文风是一项长期任务。如何转变文风?必须从眼前做起、从各级做起、从具体做起。还是同志讲得好,那就是文章要“短、实、新”(《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求是》2010年第10期),即篇幅要短小精悍,内容要符合实际,观点要思想深刻而富有新意。这是当前机关文稿写作的总体要求和努力方向。由此可知,机关文稿起草绝不仅仅是文字表达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机关文字工作者必须时刻明了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只要大家都朝着既定的目标共同努力,改变文风也就指日可待。

总之,机关文字工作具有参谋性质、基础地位和保障作用,能够培养人、锻炼人。对此,机关文字工作者要有深刻认识;领导干部也要高度重视,既要重视文字工作,更要重视从事文字工作的人,真正把年轻干部的锻炼、培养、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于人生的文章【精选8篇】 篇五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91-01

随着英语学习的深入,英语阅读已不单单停留在对文章的逐层理解上,而是开始要求文章阅读的速度和质量。笔者认为,在众多阅读法当中,略读对阅读理解的帮助非常大,是提高解题效率的有效方法。如果学生掌握了合理的略读法,对提高阅读理解速度、提炼材料主干内容、透彻理解文章结构等都有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拟结合人教版英语九年级“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一课的教学,谈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开展略读教学。

一、把握关键词组,掌握文章结构

无论是中文文章还是英文文章,在结构上都有一定的逻辑性。把握好文章结构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段落间的内在联系,有效串联起相关的段落大意。在略读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能把握可以体现逻辑关系的关键词组(它是我们摸清文章结构的最好方式),对于短时间内理解文章大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略读文章的第一步是把握体现文章逻辑关系的关键词汇。例如,在本章“How I Learned to Learn English”一文的学习中,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全文分三个段落,其中第二段篇幅较长;其次,分析段落特点,寻找关键词汇:本文三个自然段的第一句分别为“Last year”“Then one day”“Now”,是一个明显的时间过渡顺序;最后,分析文章结构的逻辑,考虑题目所反映的主题思想,文章可能是以时间为顺序阐述个人的学习经历,第二段篇幅较长最有可能反应出个人学习经历发生变化的过程。

通过逻辑词汇的识别,学生可以对文章大意进行初步推测,这对于我们通过略读进一步理解文章是至关重要的。当然除了例文中以时间为轴进行段落串联的方式,还有以逻辑词汇“first,second,third”或段落副标题等方式来体现文章结构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多总结,为学生顺利开展略读打好基础。

二、分析长难句子,理解段落大意

当我们对文章的结构和逻辑有了初步的理解后,略读的下一步是对文章做进一步的剖析,这就需要对段落进行粗略的分析。段落与文章类似,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我们可以借助关键词汇来掌握。但对段落中的长难句进行理解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新词汇、新语法的挑战,这就需要结合原有的知识积累对长难句进行整体的理解。因此,略读文章的第二步是结合基础知识理解长难句。例如,在本章的“How Can You Become a Successful Learner?”一文中,有很多复杂的句子,如:“Studies show that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something,your brain is more active and it is also easier for to pay attention to it for a long time.”在这里,要让学生先不考虑新词汇的影响(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单纯对句子进行分析:首先本句是关于“Studies”结果的表述,包含了一个关于如果的假设,即“如果你对一些事物比较感兴趣”;其次,根据“如果”可以推测假设的结果应为积极的结果,应以“and”为连接词并列结构;最后,推测本句大意为:“感兴趣的事物可能对我们产生的两个方面的积极影响。”

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学生可以对句子的大意进行初步的理解。这个过程可以成功地规避词汇对段落大意的影响,使学生在文章结构的铺垫下,进一步掌握段落大意。

三、推测生僻词汇,了解意思范围

随着略读过程的推进,学生对文章理解也在逐步的加深。虽然对生僻词汇的理解不是略读的必要步骤,但是在长难句分析的过程中,如能顺便将新词汇的含义进行推测,对文章的理解就可以更上一个层次。特别是在阅读理解中,有些题目的设计就是针对词汇含义的理解。所以在这里我们鼓励学生对词汇进行大胆推测。

因此,略读文章的第三步是结合长难句的含义推测词汇大意。例如“Good learners often connect what they need to learn with something they are interested in.”一句中出现了“connect...with...”这个新词汇,本句的大意为“擅长学习的人常常将他们需要学的东西和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联系起来”,结合“with”的含义以及作者对擅长学习的人的褒义评价,我们推测可能是将“需要”与“所学”结合起来。那么“connect...with...”即为结合、联系的意思。

通过分析句子的大意和褒贬含义,学生可以在略读的过程中对一些新词汇进行简单的大意推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以上两步的分析,准确把握好全文的脉络,为深度分析文章打好基础。

关于人生的文章【精选8篇】 篇六

一、地理教材内容关于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可行性

1.全局观念的培养

随着物欲横流的利己主义蔓延至今,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趋向于家庭个人,这必将导致人地矛盾问题的出现。因此,培养全局观念是学生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条件。从空间全局的角度来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一章《地球的结构》中关于生物圈与其他地球圈层的关系、第三章中《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的整体性关系可以串联起来,提高学生关于社会环境的总体认识。从时间全局的角度来看,必修Ⅱ第四章《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节恰好可以弥补学生历史全局性的不足。人类社会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如今发展至生态文明成为历史必然性,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

2.人地关系的培养

广义上的人地关系即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这里的“地”不是土地而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从地球对人类的影响来看:必修Ⅰ第四章中《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必修Ⅱ第四章《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必修Ⅲ第二章《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都明确表达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力,如果再辅之以影像、图片,必会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和警醒。从人类对地球的影响来看:必修Ⅱ的第一章《人口容量》,第二章《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必修Ⅲ第二章《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等都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环境具有深远的影响,如果影响得不好就会使人类面临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综合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地球对人类的影响,不难引导学生推想“破坏环境就是毁灭自身”的生态忧患意识,进而推想家乡、学校环境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继续发展的后果。

3.成功经验的培养

成功经验是成就新事业的重要参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必修Ⅰ第四章《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说明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必修Ⅱ第四章中《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必修Ⅲ第二章中《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农业的持续发展》《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等知R初步让学生意识到人类在可持续发展上的努力成果。

二、地理教学过程关于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可行性

1.课前导入

地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最突出的要素是地图,地图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在诱导学习动机时,各式各样的地理事件、实地景观、影像等都是优良的素材,再结合教师抑扬顿挫的表达手法,必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课时授课

可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从视、听、嗅、触等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危机感,培养生态文明及自然环境保护意识,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课后评价

生态文明教学知识的评价可以多种多样,辩论竞赛、调查报告、行为统计等都可适用。不管是哪种评价,其宗旨都是让学生更好地、更多地了解和运用生态文明知识,形成生态文明价值观念,最后在行为上践行生态文明生活。

三、学科串联关于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可行性

在开展地理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学科知识局限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串联合作。例如,古人关于人地关系处理的宝贵经验须结合历史、古文来探讨;当代各国发展的政策法规的制定对环境的影响,须结合时事政治来加以分析。因此,加强学科交流,组织关于各学科的社会实践活动将更加有益于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关于人生的文章【精选8篇】 篇七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板书构思 设计类型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所掌握吸收知识的多少。而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握吸收知识又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教学环节的充分发挥。所以,一位优秀的成功的教师总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精简得当的语言,简单有效的方法,以及各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技巧,使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获取更多知识。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哪一个环节才是关键呢?放下新课新授不说,板书设计无疑就成了一堂课中的点睛之笔。

一、板书的作用

板书,是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完美,教师与学生在黑板上用文字、图形、符号等再现和突出教学主要内容的过程。它又被大家称为教师的“微型教案”。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形象直观,构思新颖,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虽说板书字数不多,但可谓个个精辟,字字珠玑。一堂课的板书设计,不仅直接反映授课人对课堂知识点的领悟与理解,对教学活动中主体的个性了解及授课人对教学技巧方法的驾驭能力,还影响到教学过程中主体对知识的吸收与消化。因为首先,板书浓缩了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感知和理解所学内容。其次,新颖美感的板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再次,它能清晰展现出文章的层次、结构。最后,它还能为学生留下遐想的空间,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如何构思板书

板书虽说浓缩了课本与课堂精华,但在设计板书时必须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不同内容、不同题材的文章设计出不同的板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从课文结构找突破口。

有些文章结构简单、思路清晰,学生看后一目了然。类似这样的文章,在板书设计时,可用线条形式,一线贯穿文章始末。这样文章中心有了,结构也有了,学生自然易于理解掌握。如《风筝》一文:

(二)从课文标题找突破口。

有些文章题目就已点明了中心,那么在教这样的文章时,可引导学生从标题突破,板书亦可如此。如《我不能失信》这篇文章。

(三)以中心词为突破口。

有些文章,全文都围绕着某一个词语来做反复阐述。那么,教师在处理这样的文章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关键词来作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突破口。这样一来,往往事半功倍。如《槐乡的孩子》一文,“槐乡”就是本文的关键词,所以上课时以此词为突破口即可。

(四)以中心段为突破口。

有些文章,中心比较明确突出。教师在教时,亦可直奔主题,解决教学难点,突出重点。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得轻松,亦易于掌握文章内容。教师在教课时,可直接奔向课文重点段落,指导学生找出住宅的特点。板书时亦可从重点段落着手下笔。如《蟋蟀的住宅》。

三、板书的类型

板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板书该怎样设计呢?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我小结出以下几种板书类型。

(一)简笔画型。

以简单的线条,勾勒出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况内容,再配上精简的文字说明,使得全文内容或重点难点跃然而上,一目了然。此类型形象、直观、化难为易,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如在讲人教版第九册第22课《狼牙山五壮士》时,我的板书如下图:

(二)概括型。

围绕中心,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如人教版第八册第14课《小英雄雨来》(左图),人教版第十册第20课《景阳冈》(右图):

此类型较为普遍,特别适合于篇幅较长的文章。当学生不易于找出文中的层次和归纳中心时,概括型板书能帮助学生小结,抓住中心层次,理清文章思路,从而易于学生理解全文。

(三)列图表,类比型。

如人教版第十册第11课《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此类型适用于描写人物或内容上是类比或反衬的文章。这样一来,使得文章内容不仅得到了归纳,而且使得文中人物形象跃然于黑板上,学生易于区分善恶美丑的品格,从而思想得到熏陶和升华。

(四)唯美型。

制作一定的教具,让课堂变得唯美起来。如人教版第七册第3课《鸟的天堂》如图:

此类型不仅能点出文章重点,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与美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了。我相信如此精美的板书,一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受到美的熏陶。

四、板书的时机

有了精美的礼物,还得找到适当的时机才能让他的主人获得更多的惊喜。板书也是如此。那么怎么选择恰当的板书时机,使得整堂课自然清新而又流畅呢?

(一)讲课前的适当准备。

有些文章篇幅较长,文章内容比较复杂或作者安排的文章主线非一条时,教师可以在讲授新课前做适当的准备工作,以免在课堂上因时间紧凑而慌了手脚。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里,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人来人往时所走的道路,也可以引申为人生走向成功之路。

(二)板书在讲授之时。

有些文章的中心是需要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去把握的。像这样的文章,教师在新授之时就必须边讲边指明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如《梅花魂》一文。作者是在写自己的外祖父。作为一名旅居在外的侨胞老人,他是多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啊。随着文章的深入,作者的感情也渐渐地加深加浓了。文章开头是因读古诗引发清泪落,到结尾是因年迈不能归国而热泪盈眶,情感越来越浓厚了。所以,板书应在讲授时边讲边书写。这样才能让学生加深印象,易于理解文中人物的情感。

(三)讲授之后的“点睛之笔”。

有些文章,只有在学完通篇后方能清楚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像这样的文章就有必要在讲授新课结束之时写“点睛之笔”的板书。只有这样才能更加让学生理解课文,达到教学安排的目的。如课文《金钱的魔力》,教师在讲授完了课文板书时,可以在“见人不见钱”时人物的态度与“见钱不看人”时人物的态度之间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让学生从文中人物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嘴脸认识到那些嘴脸中充满了“唯利是图、认钱不认人”的腐败丑陋的气息。那么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自然就一目了然了。

总之,板书设计应该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不要拘于陈规,要做到百花齐放。只要能将作者的写作思想和教者的教学思路及学生的学习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掌握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个性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想,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板书设计就是好板书。

关于人生的文章【精选8篇】 篇八

作者/宋凌君

相传有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慕名来到千年古刹普济寺,抱怨自己命运不济,心灰意冷,请求大师指点迷津。大师释圆并没有立即反应,而是沏了两杯“铁观音”茶。第一杯用的是温水沏泡。茶叶虽是茗茶,但经久不闻茶香,无法人口。第二杯,同样的茶叶,用沸水反复浇注,清香扑鼻,沁人心脾。直到这时,释圆才解释道:施主请看,同是铁观音,为什么茶味迥异?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一样。温水沏茶,茶叶漂浮水上,怎会散发清香?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才释放出四溢芳香。一席话,说得年轻人茅塞顿开,回去后发奋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终于事业有成。

沏茶的水可能是热的、温的,甚至是冷的。水温的变化决定了茶的味道。这即是饮茶的艺术,又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同理,水的不同形态变化,也象征了不同的人生状态。假如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温度是o℃以下,那么他的状态就是冰。他的整个人生世界也就不过双脚站立的狭隘之地。假如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抱着平常的心态,那么他就是一掬常态下的水。他能奔流人海。假如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是100℃的炽热,那么他就会变成水蒸气,化作云雾飞翔。他不仅拥有大地,还能拥有天空。他的世界广阔而高远。

人生如同沏茶。水温够了茶自香,水温不够难人味。那么如何提升人生的水温呢?

信念坚定是动力。人生之旅,举步维艰。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在所难免。我们应像河水一样,虽然路径弯弯曲曲,但流淌向前的目标始终不变。遇见小石块冲过去,遇见大石头,迂回绕个弯,另辟一条路。挫折和苦难对于强者来说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来说则是万丈深渊。

战胜它,需要我们积蓄力量,清除羁绊,把挫折当成成长的动力,把失败作为开拓的起点。任何时候,不消极、不悲观、不抛弃、不放弃,坚定信念。相信:挫折和苦难都是暂时的。在尚未付出努力之前,每一个人的水都不可能是沸腾的,也都不可能沏出散发诱人香味的茶来。当你执著地坚持把那一壶水加热到足够高时,就能摆脱失意,享受成功的快乐。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努力勤奋是捷径。假如将捷径理解为一蹦而就的话,成功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假如将捷径理解为达到成功最短的距离,那么,捷径一定是勤奋,即脚踏实地的奋斗和扎扎实实的努力。经过困苦的煎熬,岁月的浸泡,人生的那杯茶才能够清香四溢。这是对勤劳的肯定,这是就付出的回报。就像具有传奇色彩的美国前国务卿赖斯,从一个备受歧视的黑人妇女成为享誉全球的外交家,是因为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辛劳。要想肚别人优秀,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勤奋与成功昃相辅相成的。踏实做人,努力奋斗,收获的必将是灿烂的未来。

增强实力是硬道理。如果自己的能力水平不够,达不到应有的层次,要想事事成功,人生圆满,自然很难。我们要做一条容纳百川、奔腾不息的河。使自己的能量之水与流动的知识长河相连,保持其活力和动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知识也有保质期,能力素质尚需不断发展提高,才能与时俱进。否则就像一潭死水终会走向腐化。提高实力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与时俱进的理念,不断更新的知识储备,趔硬的基本功,非同一般的本领。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