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精选推荐

读书笔记精选5篇

时间: 2024-06-14 19:28:27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可爱的小编为大伙儿整编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欢迎阅读。

读书笔记精选5篇

读书笔记精选5篇 篇一

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

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 ,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 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

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

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三国演义读后感专题:http:///s/sanguoyanyi 发表99

读书笔记精选5篇 篇二

作为一位文学爱好者, 《朱自清散文集》曾陪伴我走过人生的许多阶段,里面的文章, 有似清茶,有像咖啡,有如美酒……虽然味道不同,但总能给我带来美好的享受,让人回味无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散文集里的《背影》,是熟记于心、刻骨铭心的,于记忆深处,那是拭之不去的云天爱语……因为教学的需要,我再一次打开了《朱自清散文集》,打开了《背影》,于是,火车站上,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爬上月台的背影,复又萦绕在我心间,久久不能弥散! 浓浓的父爱,让人深深地怀念,这一刻,我想起了我的父亲。

一直来,父亲在众人的心中,都是不苟言笑、说一不二、固执苛刻、绝对权威的形象。他的威严,在我们整个大家庭中,是不可逾越、无人能及、无法撼动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哼哼一声,讯息便能收到,立即便会收敛。为此,我们几兄妹甚至于父亲的兄妹对他都是敬畏有加的;为此,我曾经不了解过,曾经惧怕过,甚至于,曾经怨恨过……

打记事起,父亲就外出工作,逢过年回来一次,每次见着,心里是高兴的,但是却也不敢太靠近。记得那时,半夜睡醒,只要看到自己跟父亲是睡同一个床头,第一反应就会抱着被子起身睡在另外一头;甭管做没做错事,只要父亲一大声,眼泪必定夺眶而出;要是挨了批评,那是会一辈子都记在心里的!

父亲是长子,他孝敬父母,关爱兄弟,他爱整个大家庭里的每一个人。小孩子家,最高兴地要算过年兜红包了,总想着,我们是父亲亲生的,红包就应该会大点。可父亲偏不,他将我们和叔叔家的堂姐堂弟们一一排列,谁大,谁的红包就大,这一点,连母亲也不例外,她的红包跟我两个婶婶都是一样的! 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对自己吝啬,对自己家里人苛刻,但是他却把他的爱毫无保留地给予了整个大家庭,甚至于,把更多的爱给予了两个叔叔家及堂兄妹们,为此,母亲伤心,我也难过,小小的心里总也认为, 父亲是不爱我们的!

我自知自己不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所以,打上学起,我就非常的用功。用母亲的话来说是:学习比天大,每天晚上不到她喝令,我是不会停止学习的;若逢上考试,我会紧张得一晚上醒来好几次,就怕错过了时间;除此而外,学校的演讲赛、作文赛、歌唱赛……我总踊跃参与。因此,各科成绩一直名列前矛,各方面一直表现优秀,家里的墙壁上满满地糊着几十张奖状。这一切, 父亲虽然没有目睹,但也有耳闻。

农村重男亲女的现象是极正常的,极普遍的,庆幸的是, 父亲当时没有。小学六年级那年,继将哥哥从农村迁出城市后, 父亲也将我带离了农村,这算是我人生中较大的一个转折点。

离开了母亲,跟着父亲来到城镇,与他的相处,从一年一次,到天天在一起生活,这在当时的我小心眼里是无法承受的变故:生活环境的变化,交往圈子的变化,语言的不通,再加上对母亲的思念,终究使我的成绩一落千丈。至今仍记得到新学校的第一天, 父亲和新班主任老师谈话的内容:他们拿着我的期末考试的成绩,敲打着计算器,商量着,以我农村的年级第一的成绩能否考上城市的重点中学,全然不顾我陌生的、怯怯的目光;至今仍记得小学毕业考成绩公布后,父亲那失望的眼神;至今仍记得那天落在我脸上的耳光————这辈子唯一的耳光,落在了我的脸上,更落在了我的心里……

父亲最后还是咬咬牙,找了关系交了赞助,让我以借读生的身份上了重点中学。

懵懂中,我似乎明白了什么……于是,好强的我又开始奋发图强了。宿舍里、教室里、操场上……到处都有我学习的身影,甚至于,晚上宿舍关灯后,我还在被窝里挑灯夜战……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个云集了全县尖子生的重点中学,我,一个借读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我的成绩在班里稳步上升,最后挤进前三、前二,语文成绩在全县统考获最高分。优越感又重新回到,那个时候,一个更大的目标在我心里悄然而生:像哥哥一样,争取保送重点高中,考上好的大学。

可是那时, 父亲却早有了打算:女孩子家家,考个师范,将来当个老师就很不错了!于是,我的保送资格没有了,我的大学梦破碎了,我的未来,我的前途,我的信念,一瞬间,轰然坍塌……那一刻,我认定, 父亲始终是重男亲女的,他是有意不让我上高中考大学的。于是临近中考,我在自己最热衷、最心爱的语文课堂上,跟我的班主任邓老师处处作对,直至邓老师发现不妥后的一次促膝长谈,我的心里包袱才得以释放:邓老师告诉我,考上师范远远要难于考上重点中学,因为它的录取分数线要高于重点中学,而且它是有名额限制的,达到了分数线还要全方面的考核,所以必须是全市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读上中师……最终,我恢复了正常,也遂了父亲的愿望,以超过重点中学录取分数线的成绩成为了公费中师生。

中师那三年,对我一生影响是最大的,那是我成长的关键期。在那里,我找寻一切机会锻炼自己,从组织委员到团支书,到最后的老班长及校刊审稿组长,期末总评第一名,一等奖学金……在那里,我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知晓了道理,获得了满满的自信……在那里,我学会了乐观待己,懂得了真诚待人……在那里,我拥有了最知心的好朋友……最终,我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毕业,那一刻,我终于庆幸我是一个师范生,而父亲的选择应该是正确的!

毕业那年,我18岁,刚刚成年的我,便开始了闯荡江湖的日子:工作是自己找的,决定是自己做的,困难必须得自己解决,到最后,婚姻也是我自己选择的。工作生活之余,同事们到处潇洒,而我却躲在宿舍为了完成自己大专、本科的自学目标而奋斗,一年到头, 奔忙劳碌,飘荡在外,我心里开始有了怨恨: 父亲是不关心我的,他从来就没有给我打过一个电话,从来就没有了解过女儿工作的地方,工作的环境,交往的人群,他应该从来就没有担心过我……那个时候,突然觉得,除了身边的几个好友,自己似乎一无所有……

至今,我的学业目标已经达到,职称已经拿下;已成家,已为人母;妈妈健康着,哥哥是一个医生,弟弟是一个工程师,赴意大利工作,妹妹是军嫂,自己是一个老师;有的知书达理的嫂嫂、体贴入微的弟媳,有活泼可爱的儿子、侄女、外甥。最重要的是,我爱他们,他们也爱我,我们彼此的关系和谐,幸福着、快乐着……但是, 父亲依然对我们严格要求,生活依然简朴甚至于吝啬,依然固执甚至于苛刻,我们依然敬畏他!但是,与往日不同的是,虽然,他的一些想法、做法,我并不认同,可我已经能日益地理解他了。

10月29日,晚上8点,正在跟儿子嬉闹,突然收到父亲的短信,内容很简单,仅有四个字:生日快乐!霎那间,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儿子发现了我的异常,用他的小手揉了揉我的眼睛,说:妈妈,沙子进了你的眼睛了吗?我说:是的,有东西进了我的心里!

是的,生日快乐,这四个字,进了我的眼睛,更进了我的心里……虽然,这只是普通的四个字,虽然10月29日这个日期跟我身份证上的日期、跟母亲所记下的日期不一致,但是,那一刻,我感动了;那一刻, 父亲的不苟言笑、说一不二、固执苛刻、绝对权威,我理解了;那一刻我读懂了父爱!

感谢《背影》,让我明白:父爱如山,头顶着威严,但爱却在心里流倘!

读书笔记精选5篇 篇三

参加读书写作群刚好半个月了,我也差不多把《认知突围》看完了。在这半个月中,我有时间就会翻开看看,有的段落和章节还会拿来反复看,这是非常值得看的一本书,对此我也简单做了笔记。

1、重新认识金钱

金钱是人性的放大器。我们周围很多人会被生活的烦恼、痛苦蹂躏,他们疲于奔命,似乎一起都是为了金钱,是金钱奴役了他们,似乎金钱就是他们不快乐的源头。但事实上,金钱却并没有改变任何事,它仅仅是放大了人性,让每个人的人性在金钱面前都得到了展现。

吴晓波说:金钱让人丧失的,无非是他原本就没有真正拥有的。而金钱让人拥有的,却是人并非与生俱来的从容和沉重。金钱会让深刻的人更深刻,让浅薄的人更浅薄。金钱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同样,人也可以改变金钱的颜色。

金钱本身并无道德属性,但是在当下的自由市场中,挣钱真的是一件很有道德的事情。毫不夸张地说,在我们所处的大环境下,谁挣的钱多,谁对社会产生的价值就越大,于是你帮助的人就越多。

所以作者也告诫年轻人要建立起挣钱就是帮人的价值观,不要羞于谈钱,也不要耻于谈钱。

年轻人该拥有怎样的财富观?年轻人刚刚步入社会,经过多年的投资所学,终于找到工作,开始自己挣钱了。那到底是该省钱呢?还是该花钱?

作者建议我们不能无节制地省钱,当然也不能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总体而言,除非你是非常进取又聪明的强能力者,否则适度积累永远是有必要的。

2、重新认识时间

时间用在哪里,决定了你是谁。所谓的管理时间,其实是根据客观的时间刻度来管理自己,因为时间就在那里,不会受到任何人的影响。

而注意力就是我们管理自己的关键,我们将注意力用在哪里,就等同于将时间用在哪里。注意力也可以理解为我们使用时间的方式,注意力的价值源于其稀缺性,而注意力的稀缺又源于整个时间框架的稀缺本质,所以注意力就是稀缺中的稀缺,那么随意使用注意力的成本就是非常昂贵的。

正确赚时间的重要法则。赚时间可以从两个维度:一是单位时间有更多的产出,二是同样的时间和产出下让自己的时间经历更丰富。

先说第一条,怎么提升单位时间的产出呢?作者给出了八大行之有效的黄金守则:列出条目任务、寻找高效时段、远离噪声干扰、合理利用碎片时间、减少后台运行、降低切换频率、明确任务目的、挤挤,再挤挤。

丰富自己的时间经历。本书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二八定律,说一个人如果肯认真学习,花上20%的精力就能在某一领域做到80%的成绩。因为大多数的领域并没有太高的学习壁垒,基本一段时间后,游戏规则和小技巧都已经摸得很透了。如果这个人要继续接近100%,就非得把剩余80%的精力花上去才行。

这同我们日常的认识基本吻合,多数领域都是易学难精,从0分到20分,肯定比从80分到100分容易得多,所以越到后面,每精进一点就要加倍地花力气。

所以,当我们耗费同等的时间和精力在某一领域,进步却开始明显趋缓,这就是时候考虑去别的地方赚时间了。

这并非对匠人精神的不敬,只是从时间的性价比来看,如果花费四个20%的精力,可以在四个领域做到80%,通常来说,不管在成就上,还是时间经历上,都会比在一个领域花上80%的精力,最后做到90%的程度要更加出色,也更加划算,前者都还没算上各个领域之间的跨界融合所产生的差异化竞争力和创造力。

3、重新认识关系

父母伟大,但没有那么伟大。人和人最好的界限就是相互独立,父母在长期抚养中形成了抚养孩子天经地义、我的一切都是孩子的、孩子是我的延续,跟我是一体的等,这也导致一旦子女反应与他们的期待不符,很多父母会愤怒。

比如父母在子女身上付出过多,以至于没有了自己的生活,形成了巨大的沉没成本。此时所谓的爱,已经转变成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于是一旦跟孩子的关系断开,等于一二十年的时间都白白浪费了。此时戒断反应会非常强烈,滋生了潜在的道德绑架可能。

恋爱和婚姻,是基于利益的模糊博弈。世间任何情感的产生,都源于利益,爱是其中的一种情感,当然也一样。无论是偏好颜值也好,喜爱性格也罢,产生爱意的前提肯定是对方有吸引你的地方,这种吸引你之处必然是在未来于你有利的。

文中提到我们的大脑有一个模糊计算系统,它会实时对外界与我们自身的交互进行权重加分。当你在为另一半拧瓶盖、开车门之时,可能并未有意识地精确计算价值和回报,但你的模糊计算系统已经帮你做好了计算,那就是做这些事可能会引起对方的好感。对方保不齐就会给你回报,也许是一句赞赏,也许是一个拥抱,也许只是对方心里的加分,但这种加分可能会在未来转化为更为实际的回报。这一系列的模糊计算都在一瞬间完成,引导我们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爱也是模糊计算后的结果,是我们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对最大化自身利益的一种选择。而走入婚姻则是众多相关利益互相博弈后的决定,若是两个人之间没有了企图,没有了利益,情感自然就不复存在。

4、如何过好这一生?

少走弯路,可能死的更惨。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很多坑,从小到大,我们经常听到一种叫为你好的教育说辞,他人会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我们。很多时候这种避坑的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坑,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是通过别人的经验避过的,还是那个你认为有坑的地方本来就没有坑。

一个人只有真真正正地踩进坑里,才会知道坑有多深,内部构造是怎样的。踩的多了,才能炼就火眼金睛,能分辨长成什么样的大约就是坑,这样的人避坑和跳出坑的能力就会相对较强。

幸福人人都能拥有。幸福并非由即时刺激反馈产生,而完全是通过比较的方式由大脑营造出来的。当然,不幸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不幸残障了,难道也能把不幸变成幸福吗?那是当然。

文中提到幸福的唯一来源就是比较。关于幸福的比较,通常来说有两个维度:跟他人比较、跟自己比较。前者则是我们最常见的幸福和不幸福的来源,当我们比周围人混的'好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幸福,而当我们又遇到比自己混的更好的人时,我们通常就会变得不幸福了。

我们大多数人通常会忽视幸福感与跟自己比较也有很大的关联。每个人对于状态都有惰性,换言之,任何保持了一定时长的既有状态,都无法激发出我们的幸福感。

所以与自己比较,比较的就是一个状态之间的切换。研究表明,中彩票带来的幸福感平均只能维持三个月。三个月之后,中奖者就会习惯现有的生活状态,只剩下偶尔对比时才会产生的感慨。

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一个出生就含着金钥匙的人,他在一生之中累积的幸福感,远远没有一个从底层一无所有到最后功成名就的人累积的幸福感多。

当你的现有状态变得更好,摆脱了状态惰性时,就会产生幸福感。当这个幸福感被新的状态惰性消磨得差不多时,如果我们再继续上一个新的台阶,就会产生新的幸福感。这种上了一个台阶的状态需要我们进行细微感受,这不是客观现象能决定的,而是大脑要干的活。在状态不断向前切换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在与自己比较中真正积累起最多的幸福感,而不是像某些人说的“我要是现在有1个亿,每天吃喝玩乐就足够幸福了”。

人生的最大意义在于体验,总是体验重复和相似的风景,其实在人生的时间利用率上是吃亏的。人生路上的很多坑是达到一定高度前不可避免的,那么踩坑其实是越早越好,越早损失越少。

读书笔记精选5篇 篇四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讲述了人类从形成之初到250万年后的今天的变化与发展。如果用数学模型来形容人类的发展,那它肯定不是平滑上升的曲线,而应该是十分曲折而总体上升的折线,尽管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纵观整个过程,确实可以从中找出一些规律,而这些规律可以用“熵”来较为形象的描述。

熵在物理学中的表述是表征系统内混乱(或无序)程度的物理量,当系统达到热力学平衡态时,熵值最大。简单来说熵是一个系统中"无秩序"的程度,但它也可以表征生命活动过程质量。这就是科学的特点,它无处不在,不仅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有效,对于社会文化同样有效。从地球物质的形态过程到社会结构的变化,再到人类生活方式的发展,都体现着熵的变化过程。

如今地球的形成最初要从50亿年前的大量的气体尘埃云算起,原始的太阳星云经过分馏、坍缩和凝聚等过程,地球诞生了。星子聚集成星胎,然后再增生而形成原始地球,由于星子的冲击效应、压缩效应和放射性衰变等,原始地球开始变热,几亿年后,其内部逐渐变热使局部熔融并超过铁的熔点,使得原始地球中的金属铁、镍及硫化铁等融化,并因密度大而流向中心部位。温度的进一步升高使得轻清者上升,重浊者下降,从而产生了地壳及大陆、大气和海洋。再经过地壳运动、火山喷发等现象,地球的结构也越来越稳定。

从最初的气体尘埃云到如今层次分明的地球,其混乱度越来越低,经历着熵减的过程,也正是这个过程为智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如果把地球生成以来的漫长的地质年代压缩到一年的12个月中,则可以描述成:地球一月形成,地壳二月凝结,原始海洋三月产生,最初的生命在四月里出现,最早的化石在五月里形成,恐龙在十二月中旬主宰一切,最早的灵长类动物在十二月下旬出现,而人的时代在一年最后一天才开始出现。相比于地球的衍变,人类似乎是渺小的,但是就在200万年间,或者只在500年中一系列重大的革命,似乎就让人类成为了地球的主宰。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每个革命过后都会产生新的社会形态,在此过程中,社会产生动荡、变化,似乎没有一直向稳定发展,但是从如今的形态来看,社会结构逐渐趋于稳定,在稳定中发展。

农业革命之前,人类以狩猎和采集的方式生活,此时的人们分散在各个部落内,那时的他们的心理状态我们不好揣测,但是这种生活方式确实可以使得繁衍稳步而正常。随着小麦的出现,稳定的生活格局被打破,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小麦操纵了智人。小麦的种植的确让智人的生活有了更大的保障,但同时,人类也需要因此付出更多精力,同时粮食的增收导致了人类数量的激增。当一个群体种植小麦时,粮食充足的情况下,为了拥有更多的劳动力,人们的生育率也在提高,数目的增加必定导致领土的扩充,于是一个群体凭借数量上的优势侵占另一个部落,小麦种植的范围也越加广泛,土地植被的生物多样性就在减少,从整体来看,部落趋于合并、植被趋于统一,社会结构变得单一稳定,但是这种变化在今天看来是有利有弊的。虽然人类得以大量繁衍但是生活质量却不一定提高了。而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如果地球没有重大的改变,我们是再也回不到采集的生活状态的。

在科学革命之前,亚洲的几大国家可谓是称霸全球,土地不断扩张,似乎从未把欧洲国家放在眼里。用能量的观点来描述社会形态就是,几个大国的能量很高,但是其他地区的能量很低,这个状态是不稳定的,势必经历熵减的过程,反应到社会当中就是此消彼长。欧洲国家的社会形态经历了很长一段才得以形成,从而保证了在后来的短时期内,凭借着科技和工业的发展,使得欧洲的帝国迅速形成。利用科学知识与先进的科技,帝国不断侵略、扩张,同时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黑奴买卖的现象流入社会。此时帝国的势力似乎长得有些过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帝国的统治终究不能长久,黑奴最终得以解放,帝国的统治崩塌。尽管直到今天“人人平等”依旧不能实现,但是不得不承认权利的掌控已经从少数人流向了更多的人,社会也逐渐趋于平等稳定,这是一个缓慢而长久的熵减过程。中国所想要的共产主义正是熵最小的社会状态。

智人的生活从开始的狩猎采集经历农业种植,再到工业生产,同时还有伴随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层次似乎越来越高,但是这样的改变却并不能代表人类的发展越来越稳定。自从工业革命后,大量的能源被消耗,作者以其新奇的角度对此做了解释,认为人类可利用的能源越来越多,因为随着矿业的不断消耗,人类的科学技术会开发更多的可利用资源或者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在我看来这无外乎是一种讽刺,人类开发资源对地球的伤害是不可逆的,如果开发更多的可利用资源所产生的副作用也是不可预测的。除此之外,人口数量的激增使得更多的植被用于耕种。

“砍伐森林、抽干沼泽、筑坝挡河、水漫平原、再铺上总长数万公里的铁路,并兴建摩天大都会。世界越来越被塑造成适合智人需求的样子,但其他物种的栖息地就遭到破环,这让它们迅速灭绝。地球曾经是一片蓝天绿地,但现在已经成了混凝土和塑料构成的商场。”这种形态的改变肯定不能用越来越稳定来形容,人类对环境造成的伤害已经是不可逆的,对周遭的动物和生态系统掀起一场灾难,而且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的脚步越来越快,越发不可遏制。只希望我们在发展的同时,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考虑如何将对地球的伤害减少到最小,或者避免破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应勿施于环境。

读书笔记精选5篇 篇五

自是勤勤恳恳,挑灯补读。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流浪远方,流浪。还有,还有,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

一直钟爱三毛,她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和对自我的坚守一度支撑我无助的岁月。只是每次读她,除被她的率性和洒脱感染外,总觉彻骨的悲凉。一生寻寻觅觅,却依旧没有寻找到可让灵魂依托的橄榄树。那深入骨髓的悲凉与无奈总让人揪心的疼。有时看自己,也总觉像无枝可依的小鸟,不知要栖息何处。所以只能不断地去流浪,去寻找,只盼今生可以找到可以寄托的巢穴。

应该说,我很幸运,机缘巧合认识兰姐,继而认识李老师并接触到吟诵。当第一次听李老师吟诵《登鹳雀楼》时,便认定吟诵是一种极其有效的读书方法;回头在网上学习徐健顺老师的吟诵课程,我发现这不仅仅是一种读书方法,更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直到读陈琴老师的《经典即人生》,我忍不住要拍案而起,这样睿智的思想和精辟的论断,根本是我们教育改革与振兴的必经之路!上下求索,终于有了找到根的感觉。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可不是吗,我那日日魂牵梦萦的故乡就在这!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为一名中学老师,自然免不了接触一些教育理论的书籍,但时间一长就发现,大部分书籍大话连篇、空洞乏味,根本不能借鉴到实际的教学中去。但翻开陈琴老师的《经典即人生》,我却很快被吸引了。那字里行间透露的丰富学识,那简单质朴的话语蕴含的智慧,那生动有趣的课堂实例引发的思考,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真正的中国读书人所具备的素养。

看陈琴老师写的引子一篇就几乎泪奔。透过淡淡的文字,透过时光斑驳的树影,仿佛看到了那个当年和外婆一起隐于世俗之外的女孩。开垦山林、种菜种麻、施医赠药,看似平凡朴素的生活,却又那么的诗情画意。淡极始知花更艳,偏偏是这隐于世俗的不争勾勒出最自然绚丽的色彩。是怎样的生活过往让一个女子选择隐遁于山林,即使寥寥的几句,也让人感到浓浓的悲伤。或许也正是这艰难的过往,更容易让人体会到生命的意义。穿过纷繁复杂的人世,探求生命大彻大悟后的澄明。在有限的生命中,看更多的风景,做更多有价值的事。

陈琴老师总是微笑着,让人感觉那么真诚,如沐春风。不管是在照片上,还是在视频中看到的她,总是面带微笑,娓娓道来。我想这便是真正的大师风采,没有云里雾里的高深理论,也没有似是而非的问题答案;更没有装腔作势的抬高拿架。简单朴素的话语便让人有醍醐灌顶般的觉醒。大道至简,陈琴老师给我的感觉便是她最大程度的将古典文化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而又那么简单自然的感染身边的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气质,只有长久沉浸在古典文化中的读书人才有。而她在课堂上,每次看似随意的引导都是那么的智慧,信手拈来便是一节精彩的文化课堂,举手投足尽显文化底蕴,不得不让人拜服。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作为一名资历尚浅的语文老师,我之前常常困惑一件事:我们的语文教些什么?大部分老师的上课流程是这样的:讲解生字、感知内容、解决问题、强调考点,做课后习题。刚开始没有经验便一一照搬,但时间长了便发现,在这样近乎程式化的课堂模式下,语文课变得乏味无聊,自己教的不开心,学生学的也是兴味索然。也尝试做些改变,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将《论语》、《世说新语》引入课堂。可初中繁重的学习任务根本就没有时间让学生去系统的学习,零星的讲解就像杯水车薪一样,永远填补不了学生在语文知识文化方面的空白。我们学校一位有经验的老师曾很感叹的说道:"数学教的是知识,语文教的是文化。现在的学生都是一群有知识没文化的人。"很无奈,一学期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很多学生可能都没有通读一遍,其实连最起码的语文知识都没有掌握。这样的形式让人心焦,有心改变,却苦于没有方法可循。

《经典与人生》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便是陈琴老师在现代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两方面上找到了契合点,探索出真正应属于中国人的读书方法。字字珠玑,醍醐灌顶!

首先,认识素读,这是中国人的读书方式!一直很困惑,为什么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生字词听写了无数遍,同一个题型训练了无数遍,学生还是学不好语文。陈琴老师给了我答案,那就是"一百年来,我们是在以教外语的方式教母语"!作为一名老师,我是多么的无地自容!我们就是把母语一点点肢解后教给我们的学生然后却要求他们全面的把握语文、提升语文素养!现在想想,竟是我们都错了,错得如此离谱。我们总是将语文孤立起来,像解方程式似的解决出现的所有问题,忘记了去扒一扒它们身后的文化。我们中国的文化是一个整体,拿一个字来说,从字音到字形到字义,都是不可分割。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整体的感知、大量的积累然后才能厚积薄发。而反观我们的教学,一学期下来,学生可能都记不住都学过哪些文章。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都没有掌握,又怎能在考试中做到才思敏捷、下笔如神呢?!中国人就该有中国人的读书方法,中国传承几千年的读书方式不是一个新文化运动就可抹杀。古人采用素读的方法,从开启童蒙,就大量地灌输书籍经典。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幼学如漆"的阶段记背大量的知识文化,而这些积累就像种子一样扎根于孩子心中,在以后的成长中慢慢发芽、成长,直至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最饱满的果实。所以古人几岁便可吟诗作对,而我们现代的孩子十几岁都不知道老子庄子是为何人。厚积而薄发,这才是我们中国知识文化的学习之道。

我们不仅要读,还要选择正确的方式来读。陈琴老师说得对,古人的读书以记诵为目的,我们现在的读书则是蜻蜓点水,"雁过无声"。这就造成了孩子们的脑子里是空的,没有积累,便永远内化不成自己的东西。所以多读,也要多记背。另外,学习古人的读书方式—吟诵。我们现在的普通话朗读是被肢解的读书方法,我们无法从声音上获得任何的情感表达。而古人却是悟透了中国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在吟诵的过程中便可将其中的情感体会细腻深刻。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孩子更全面深刻的体会文字背后的意义和情感,更能帮助孩子记忆,培养读书的乐趣。上周我便在班里进行了《约客》的吟诵教学,孩子前所未有的情绪高涨,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对诗的理解很透彻,而且很有成就感。下课还有一个孩子将《约客》吟成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曲调,很惊讶,但也很欣慰。

在正确的方法上探索多样的读书方式。看陈琴老师的教学实录,发现在孩子们素读的过程中会采用多种多样、各种形式的读书方式。多样的读书方式不仅让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兴趣盎然、互帮互助,也让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每次看到那些充满灵气的孩子,总抑制不住的激动。这才是孩子应有的天性,是孩子成长的正能量,是我们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未来的花朵。而我们现在大部分孩子,被沉重的课业和升学考试压得成了泥娃娃,丧失了本有的灵动。每次看到他们空洞无神的眼睛,心都会被深深刺痛。没有信念的灵魂无法屹立,没有追求的人生无法精彩。他们的人生该如何书写?

挑灯补读,不坠青云之志

经典即人生。读书使人智慧,经典的书籍更能指引人一生的方向。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是该慢下脚步来,去捧读一本经典,去拣拾那被我们遗忘的宝石。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想我看到了自己的方向。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梦需要少年梦。

感谢陈琴老师多年的探索与厚重的馈赠,感谢各位师长在传统文化方面无私的分享与不遗余力的传播。散散而写,虽然很多感动还没有写出,很多想法还无法表达,但却有了自己的正信。像陈琴老师所说"有正信的教师,才不会在表面汹涌的波涛中迷失航向。"所以我相信,自己的脚步会越来越坚定,脚下的路会越来越明朗。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下一步,挑灯补读未完书!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