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精选推荐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范文(通用10篇)

时间: 2024-12-07 18:35:30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范文(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第一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粤版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九年级的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由三个段标组成,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密度单位、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首先由“铁块的质量比木块大”的问题的争论开始,用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物质密度这一特性,内容丰富;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对于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通过三条途径来展开的:一是根据密度的大小比较,来鉴别物质、发现物质;二是通过密度公式变形测算出物体的质量;三是通过密度公式变形测算出物体的体积。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⑶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关键点: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密度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由于本节属于概念教学,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与质量、体积有关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初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其中有些经验的形成是片面或错误的,这会干扰正确概念的形成。因此,要教学中要注意设法排除前概念(即思维惯性)的干扰,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会利用比较、类比以及“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正确建立密度的概念。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㈠引入新课

  列举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质量大小的比较,如一根铁钉和一个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依据是什么?列举不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的质量比较,取一个大木块和一个小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如何比?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是不相等的。从而导入新课课题“探究物质的密度”。

  ㈡新课教学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⑴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⑵猜想与假设

  鼓励学生对上面的讨论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学生的猜想是多种多样的,千奇百怪的,有些甚至是离谱的,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并进行适当引导,得出有用的结论。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为了研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设计的思路如下:

  ⑴选择研究对象:取木块、铁块作为研究对象;

  ⑵选择器材:实验中应该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⑶实验过程安排:实验的步骤有哪些?要收集哪些证据?怎样收集?

  ⑷实验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物质的种类、质量多少、体积大小三个因素。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用不同大小的木块、铁块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通过处理,填写在课本的表中。

  ⑸分析与论证

  组织学生围绕实验测得的数据进行分组讨论,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木块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就增大几倍,即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铁块也存在同样的结果。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木块和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由于学生不容易想到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教师可以适时补充: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从而让学生真正体验和发现: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确实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得出物理量“密度”的概念:物理学中,将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⑹评估:

  “铁块质量比木块质量大”这句话应该怎样说才科学?

  2、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

  ⑴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

  ⑵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公式的来源,会用数学形式表示密度的大小,了解各字母的代表的物理量。

  ⑶通过质量单位,体积单位的回忆,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密度国际单位是kg/cm3,并让学生知道密度其他单位g/cm3与其换算关系。

  ⑷由于密度单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复合单位,因此对单位的换算、读法、写法以及含义,可以通过水的密度来学习让学生体会清楚,从而将密度的定义具体化。

  ⑸教师可以多举几个常见物质的密度,让学生练习和体会。(如铜、铁、铝等)

  ⑹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强化对密度概念理解,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①一桶水和一滴水哪个密度大?

  ②将铁块压成铁饼,铁的密度变大还是变小?

  通过讨论,学生要认识到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和形状无关。

  3、密度知识的应用。

  密度的公式属于本节的重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公式,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公式变形。根据公式变形,结合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利用密度公式进行密度的计算。要让学生认识到利用密度公式可以计算物质密度的大小。可以让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对黑板上板演的例题,进行评价,从而归纳密度计算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正确选择公式,书写格式规范;二是单位换算正确,计算结果准确。

  ㈢自主归纳,评价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知识的归纳,反思和回顾本课学到了什么。在知识归纳基础上,进行学法小结,总结出本课利用了比较、“比值”定义的方法研究物理概念。

  针对本课内容进行分层次的反馈练习。教师进行巡视,收集问题,及时点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第二篇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说的密度一节属于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包括了后面所有八章的内容,它们形成了经典力学的初步知识。众所周知,经典力学包括了质量、时间、空间三大基石。初二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基本具备了绝对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因而第七章第一节开始就进行绝对质量观的教学,第三节的密度是对质量认识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

  再从本节的编排看,课本首先从第二节的实验入手,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如何鉴别不同的物质?接着用实验分析、归纳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密度知识的简单应用。这种方法,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学习一点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常用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教学重点

  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初二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法

  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

  学法

  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教具准备

  每两人一天平,砝码,体积不等的两个木块和两个铁块,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我还制作了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1、激趣引学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是新大纲规定的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来源于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如何鉴别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让他们总结辨认的依据,当他们意识到可以利用颜色、味道等特性鉴别物质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手,拿出上节课测量过的体积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颜色的铜、铁、铝让学生辨认,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密度的概念

  新大纲要求: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的手段,它还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了每两人一组的分组实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实验中,当学生测出了质量与体积之后,我改变了教材中直接要求学生计算m/v的编排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处理实验数据我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根据测出的质量和体积,仍然能得出什么结论?面对这样的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根据认识心理学,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直接利用这些数据去寻求某种规律,有的甚至能得出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这样的结论,还有部分学生,他们可能想到要对这些实验数据进行运算。当学生讨论得出利用m和v可以计算它们的比值时,我用课件出示鼓励性的评语,并播放一段音乐,以松缓刚才紧张的思维。然后引导学生应用数学法分析m/v的含义,利用比较法、归纳法得出密度的.概念。并告诉学生: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是初中阶段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我还要引导学生欣赏天平平衡时的对称美,领会物理学方法的和谐美,感受物理概念的简洁美。促使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物理学的热爱。

  3、密度的公式

  密度的公式属于本节的重点,它要求学生能弄清公式的来源,并能记住公式。要记住公式,除了了解各个字母代表的物理量,还要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并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在这一部分,我利用知识的迁移理论,设计了一些跳一跳能摸到的问题:①怎样计算单位体积某物质的质量?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②如何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怎样计算密度的单位?③一木块,体积为 10cm3,质量为6克,它的密度多大?若切掉它的3/4,剩下的密度多大?④根据密度的公式,我们能说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吗?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教师适度点拨,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通过这样的办法,加深学生对密度公式的理解、记忆和应用,培养学生规范的解题格式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这里通过对公式物理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形成基本的、朴素的、唯物物理学思想

  物理学史 在学生紧张的劳动之后,课件出示“王冠”图,告诉学生阿基米德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王冠的故事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怕困难,积极探索,服务人类的科学思想。

  小结

  一堂成功的物理课,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物理学知识,还要学生学到一定的物理学方法,甚至要形成一些基本的物理学思想。小结中,我准备先让同桌的学生相互回忆本节学过的主要内容,让这些知识同化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老师再从物理学方法和物理学思想两个方面着手,总结学生在这堂课中的表现,肯定他们的成绩,指明他们努力的方向。体现成功教学的激励机制。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第三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塑料块)的体积。

  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学情分析

  学生对质量和体积有一定的认识,而且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3、重点难点

  重点: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

  难点: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4、教学过程

  (一)量筒的使用

  1、学生观察量筒并结合教材思考想想做做的问题:

  ⑴这个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ml还是cm3?

  ⑵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

  ⑶量筒的分度值是多少?

  ⑷图11.4-2中画出了使用量筒时的两种错误,它们分别错在哪里?

  学生观察后回答以上问题,教师指导。学生练习使用量筒测量一下烧杯里水的体积。

  2、如何用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呢?

  教师启发学生

  ⑴把不溶于水的',并能够沉入水底的物体(密度大于水),用“排水法”测量其体积,即利用量筒中前后两次液体的体积差测出物体体积。

  ⑵对于不沉入水底的物体,可以用“针压法”测量其体积,即用针把物体压到水中,求出两次液体的体积差就是物体的体积。

  ⑶不沉入水底的物体也可用“悬垂法”(或叫坠物法):将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用细线将石块和物体一起拴好(石块在下,物体在上),先将石块浸没量筒水中,读出体积V1,再将石块和物体一起浸没,读出体积V2,则物体体积V= V2-V1

  ⑷当物体体积较大量筒装不下又是不规则物体时,用“溢杯法”:用细线拴住物体,将物体浸没在装满水的溢水杯中,用量筒接住溢出的水,则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

  ⑸溶于水或吸水的物体用“埋沙法”,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细纱,摇匀摇平,读出细纱体积V1,将物体放入量筒细纱中浸没,再次摇匀摇平,读出体积V2,则物体体积V= V2-V1

  (二)实验测盐水的密度

  事先配制好一些盐水,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和记录数据的表格,小组间进行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法,达成共识,确定正确的实验方法。教师指导。

  步骤:

  1、用天平测量出烧杯和盐水总质量m1

  2、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并用量筒读出这部分盐水体积V

  3、再用天平测量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

  4、利用公式计算ρ=m1-m2/V

  记录数据的表格烧杯和盐水总质量m1(g)剩余盐水和烧杯总质量m2(g)倒出盐水的质量m(g)倒出盐水的体积V(cm3)倒出盐水的密度ρ(g/cm3)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相关数据,算出盐水密度。最后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经验。

  (三)测量形状不规则石块的密度

  从测盐水密度得到启发,学生设计此实验。

  步骤:

  1、用天平测量出小石块的质量m

  2、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

  3、把用细线吊着的小石块浸入到量筒的水中,读出水的体积V2

  4、利用公式计算ρ= m/ V2-V1

  记录数据的表格石块质量m(g)量筒中水的体积V1(cm3)放入石块后量筒中水体积V2(cm3)石块体积V(cm3)石块密度ρ(g/cm3)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相关数据,算出石块密度。最后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经验。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第四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会查密度表。

  掌握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基本方法,能熟练运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质的密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密度概念的建立及理解。

  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测量方法及实验操作步骤。

  难点

  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

  实验误差的分析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附砝码)、量筒、水、细线、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小烧杯、盐水、滴管。

  多媒体课件,包含密度概念讲解动画、实验操作视频、密度表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5 分钟)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不同物质,如铁块、铝块、木块、水、酒精等,提问学生:“如何区分这些物质呢?” 引导学生从颜色、气味、软硬等方面回答,进而引出物质还有一个重要的属性 —— 密度,即使颜色、形状等相同的物质,密度也可能不同,它可以帮助我们更精准地鉴别物质。

  举例说明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首饰真伪(黄金与其他金属密度差异)、判断农业选种(饱满种子密度大)等,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知识回顾与铺垫(5 分钟)

  复习质量和体积的概念,提问学生如何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用天平测量固体质量,先调平天平,左物右码读数;测量液体质量可用差值法,先测容器质量,再测容器与液体总质量,相减得液体质量)与体积(固体形状规则可用几何公式计算,不规则用排水法,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底部相平)。

  通过简单计算,列举相同体积不同物质质量不同(如相同体积的铁和铝),相同质量不同物质体积不同(如相同质量的水和酒精)的实例,为引出密度概念做数据和思维铺垫。

  (三)密度概念的建立(10 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数据表格,呈现多组不同物质(如铜、铁、铝、水、酒精等)的质量与体积对应数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数据,发现规律: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一般不同。

  给出密度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 “ρ” 表示,公式为(其中表示质量,表示体积),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常用单位还有克每立方厘米(),且。强调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大小无关,如同一种物质,无论质量、体积如何改变,密度恒定。举例说明,一块铁,分成两半,质量、体积减半,但密度不变。

  (四)测量固体密度(实验探究)(15 分钟)

  实验目的:测量形状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

  实验原理:根据密度公式,测出小石块的质量和体积,即可计算其密度。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附砝码)、量筒、水、细线、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

  实验步骤:

  调节托盘天平平衡,将小石块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直至天平平衡,读出小石块质量并记录。

  在量筒中倒入适量水,读出此时水的体积并记录。

  用细线系好小石块,缓慢浸没在量筒水中,确保石块不碰壁、不触底,读出此时水和石块的总体积并记录。

  根据排水法,计算小石块体积。

  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小石块密度,并记录结果。

  教师巡视各小组实验操作情况,及时纠正错误操作(如天平使用违规、量筒读数错误、细线没系紧导致石块提前落水等),指导学生正确记录数据和计算密度。

  (五)测量液体密度(实验探究)(15 分钟)

  实验目的:测量盐水的密度。

  实验原理:同样依据密度公式,需先测盐水质量和体积。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附砝码)、量筒、小烧杯、盐水、滴管。

  实验步骤:

  调节天平平衡,用天平测出空小烧杯质量并记录。

  将适量盐水倒入小烧杯中,再用天平测出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并记录,则盐水质量。

  把小烧杯中的盐水小心倒入量筒中,用滴管补充至刻度线,读出盐水体积并记录。

  代入密度公式,算出盐水密度并记录。

  引导学生思考该实验中可能产生误差的环节(如倒盐水时残留导致质量测量不准、量筒读数误差等),组织学生讨论减小误差的方法(如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用蒸馏水冲洗残留烧杯并并入量筒测量等)。

  (六)课堂总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密度概念、公式、单位,强调密度是物质特性这一重点内容。

  梳理固体和液体密度测量的实验原理、器材、步骤,对比二者异同点(都用,固体测体积用排水法,液体测质量用差值法),总结实验注意事项及减小误差技巧。

  (七)课堂练习(5 分钟)

  展示几道关于密度计算、实验操作细节考查的练习题,如已知某金属块质量和体积求密度并判断金属种类;考查量筒读数正确方法在图像题中的应用等。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选取部分学生答案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对密度概念和测量方法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5 分钟)

  基础作业:课本课后习题,要求认真计算、规范书写过程,巩固密度公式运用及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拓展作业:让学生回家寻找生活中两种不同材质物体,测量其质量、体积并计算密度,撰写实验报告,分析误差来源,强化学生实验实践能力和对密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讲授与实验结合教学,学生对密度概念建立及测量方法掌握较好,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细节、误差分析上仍有不足。后续教学需加强实验指导监督,多引入生活实例辅助理解抽象概念,提升学生物理学科素养和探究能力。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第五篇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内容。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测量型实验课,是对天平、量筒密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实验步骤;

  过程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测量不规则的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5、教学难点:由实验原理设计出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格再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是本节的难点。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突破此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物质的密度,由于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这就需要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及实验记录表格,然后自己动手操作测出实验结果。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

  四、说过程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

  1、复习密度公式引出新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并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一个正方体铜块,要测量这个铜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3、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烧杯中的盐水,还能否用刻度尺来测小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呢?引出量筒的使用。

  教学环节二、量筒的使用

  教师展示:量筒,学生观察:量筒

  1、师生共同讨论量筒的单位、量程、分度值、读数时注意问题及用途。特别强调1ml=1cm3

  然后让学生动手往量筒内倒水,练习读数

  2.学生讨论并口头回答:用量筒测石块的体积的.方法。

  教师稍后板书: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V=V2—V1

  教学环节三、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首先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实验步骤:

  (1)调节天平测出小石块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到达的刻度V1

  (3)用细线拴住小石块,慢慢浸没到水中,读出水面上升到的刻度V2

  (4)计算石块密度ρ=m/(V2—V1)

  五、板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

  1、实验原理:ρ=m/v

  2、量筒的使用

  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V=V2—V1

  3、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m,v1,V2

  4、测量盐水的密度。

  m1,v,m2

  六、布置作业。

  为了使学生对测量固体密度更全面更系统的掌握,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蜡块不能沉入水中,还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第六篇

  【学习主题】

  测量物质的密度

  【时 间】

  1课时

  【课程标准】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第六章第3节的学习内容。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不吸水不规则塑料块的密度和盐水密度这些知识与技能。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ρ=m/ν去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上节课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也是学习力学的第一个关键实验,有助于以后浮力知识的学习,是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体的教学重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学情分析】

  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物质的属性──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了天平的使用方法。对密度概念与计算公式已有所了解;因为已经熟练掌握了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可以直接通过观察结构得出用量筒测液体体积的方法,学生观察思考就能操作,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形状,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以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对于测液体的密度,同学们也能想出大致方案,但在该实验中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制定最佳测量方案学生不是很容易想到,很多学生由于受前面“用天平测液体质量实验”的影响,往往制定出不精确的方案,学生注意不到没把液体全部倒入量筒,有些残留在了烧杯内,使测的体积偏小,密度偏大,所以这一环节要做重点处理。

  【学习目标】

  1、尝试用密度知识鉴别生活中的物质。

  2、通过实验进一步体会物质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能说出测物质密度的实验原理。

  4、进一步学会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5、学会用正确的方法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6、学会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7、会设计测量固体密度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表格

  8、会设计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表格

  9、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10、在测量物质的密度的过程中,合作交流,体验测量存在误差,找出减小误差的方法,认识科学实验中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难点:设计精确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案。

  【评价设计】

  1.通过问题1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问题2、活动3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问题3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活动3、检测目标4的达成。

  5.通过问题4、5、6检测目标5的达成。

  6.通过问题7检测目标6的达成。

  7.通过活动1作业2检测目标7的达成。

  8.通过活动2作业1检测目标8的达成。

  9.通过活动3、测试1检测目标9的达成。

  10.通过活动3、4测试2检测目标10的达成。

  【学习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复习旧知。

  问题1. 同学们,我有一个邻居他在路边摊贩那里买了条金项链,非常便宜,但是他总是怀疑这个项链是假的,不是纯金的,你有办法帮他鉴别一下吗? (学生回答可以测出项链的密度,和密度表对照一下就知真假后,引出课题——四 测量物质的密度)

  问题2. 我们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密度的一些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能说出密度的哪些知识?密度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有关系吗?

  (第二个问题要引导学生,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大小无关,因此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问题3.我们要测定物质的密度,理论依据是什么?需要测出那些物理量?

  [板块二]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引入: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那么怎么测量体积呢?我们知道正方体、长方体这样形状规则的固体可以用刻度尺测出边长再计算出体积,那么液体、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如何测量呢?)

  问题4.观察量筒,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和你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后展示。

  问题5.将适量水倒入量筒中,观察液面的形状,读数时应当以哪个地方为准?小组内交流。

  (读数时视线要以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以下面的清晰的液面为准,引导学生分析仰视和俯视测量不准确,)

  问题6.如果液面在相邻的两个刻度线之间应当怎么读数才能使测量结果更精确?试着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问题7.你能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体积吗?小组交流,说出你的方法。

  (为什么要用细线?一是便于放进去,取出来,二是误差小。注意:物体一定要全部浸没。)

  [板块三]制定测量塑料块密度和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表格。

  活动1.引导全班同学设计测量塑料块密度的实验方案、实验表格。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展示。

  (可让学生思考:①需要用什么测量哪一些物理量;②为什么先测质量,后测体积?③在表格里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活动2. 引导全班同学设计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实验表格。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展示。

  (大多数学生会设计先测空烧杯的质量,再测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内测量盐水的体积,要引导学生分析这样由于没把盐水全部倒入量筒,有些残留在了烧杯内,使测的体积偏小,会使密度偏大,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先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再测量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这一点要让学生观察烧杯,弄明白。)

  [板块四]测量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活动3.将全班同学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小组测量塑料块密度,剩下的小组测量盐水的密度。全体同学根据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试验,小组内成员合理分工,将实验数据记录在黑板上设计好的表格里,并计算出密度大小。

  活动4.小组间交流实验结论,分析减小误差的方法。

  (各小组最后测出的密度值不同,说明测量存在误差,引导学生可以运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测量体积的误差较大,要按照正确的方法仔细读数。)

  【知识拓展】

  (1)如果物块不下沉怎么办?

  (2)如果物块太大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1)可用压入法或沉坠法;(2)切割法或溢水法。)

  【课堂小结】

  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达标测试】

  1、(2012湖北武汉)某同学在实验室测量一块不规则的金属块的密度。

  (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观察到横梁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此时应将向_______旋动平衡螺母。

  (2)把金属块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后,观察到横梁指针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该调节 ,直到指针再次指在分度盘中线处。游码的位置和右盘中的砝码如图乙所示,金属块的质量是 g。

  (3)把金属块浸没在装有50ml水的量筒中,这时量筒中的水面的位置如图丙所示。金属块的密度为3 kg/m

  2、学习了密度知识后,同学们准备测量物质的密度,选取的器材有:酸奶、量筒、天平(带砝码)、烧杯。

  小新和小洋同学分别设计了一种测量酸奶密度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

  (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

  (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1酸奶,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则这些酸奶的质量为 ;2

  (3)再将烧杯中酸奶倒入量筒中,测出酸奶的体积V;

  (4)计算出酸奶的密度ρ。

  方案二:

  (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装有适量酸奶的烧杯的总质量m;

  (2)将1烧杯中的一部分酸奶倒入量筒中,记下量筒中酸奶的体积V;

  (3)测出烧杯和剩余酸奶的总质量m;

  计算出酸奶的密度ρ2= 。

  分析与交流发现:方案一中测量体积偏 ,测出密度偏 。(选填“大”、或“小”)

  【布置作业】

  1、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酱油的密度,设计实验方案。

  2、设计测量土豆密度的实验方案,器材自选,看谁能想出更多的方法?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第七篇

  设计理念:

  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进一步体会

  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法思想,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木块、铁块、铝块、铜块、一杯水、一杯糖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桌上的木块、铁块、铝块、铜块,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

  学生回答出颜色。(还有其他答案)

  继续引导两杯透明液体,哪杯是水?哪杯是糖水?

  学生回答出味道。

  继续提问:除了这些方法,日常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分辨物质的方法?

  学生思考并回答。

  总结: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等都是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

  情景导入:昨天我买了一枚金戒指,想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同学们帮我鉴别一下。

  启发:显然以上的方法都不好区分,今天同学们会学到一种有效的鉴别物质的方法,也就是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科学探究

  引言:那么什么是密度呢?下面我们就从已学的质量和体积入手,探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1)出示体积相同的铝块和铁块,谁的质量大?谁的质量小?

  学生回答:铁块质量大,铝块质量小

  接着问:你知道为什么?

  学生发表意见,总结:因为组成它们的物质不同,所以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2)以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出示两块大小不同的木块,哪个质量大?

  学生回答:体积大的木块质量大

  总结: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不同,质量也不同。

  2、猜想与假设: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分析论证

  通过探究,分别计算每个铝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并在图象上表示出来。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因此,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引入密度的概念。

  有质量/体积若体积是 1m3,1dm3,1cm3等单位体积的话,就有质量/体积=质量,即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表示单位体积的质量。

  (二)密度

  1、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根据速度定义,引导学生讨论说出密度的定义式。

  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 ρ= m/v

  注意:(1)ρ的读法和写法。(与p的区别)

  (2)密度公式适用于固体、液体、气体。

  展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相同物质的密度相同,与其质量和体积无关。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单位: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是复合单位。

  有:千克/米3 kg/m3 (板书)

  讨论说出“kg/m3”这个复合单位的读法及物理意义。

  若质量的单位为g,体积的单位为cm3,则密度的单位是:g/cm3(板书)

  展示:单位换算1 g/cm3=1000 kg/m3

  学生练习做题。

  学生查看小资料,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

  找出最大密度的物质?最小密度的物质?同种物质,状态变了,其密度变了吗?说明它们表示的物理意义。(记住水的`密度)

  学生讨论交流:如何鉴别金戒指的真伪?

  (三)密度的应用

  1、密度公式的变形:求质量m=ρV;求体积V =m/ρ

  2、看例题,然后出示变式习题:

  展示:例题

  学生做题,讲解,点评学生做得情况。

  【想想议议】一卷细铜丝,如何方便快速地知道它的长度?需要什么器材?如何测量?如何计算?(如果时间充足,可以启发,提示一下学生)

  判断金属球是实心还是空心。

  展示:例题(时间问题,可以课后做)

  三、小结

  以板书内容为纲,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密度的知识,它是这章最重要的一个物理量,我们经过实验知道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等的,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则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正好反映了某种物质的一种属性,什么属性呢?就是单位体积的物质的质量是多少的属性,这对于区分不同的物质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们把这个比值定义为密度。其公式、单位和单位的换算都是由此概念延伸出来的。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第八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小石块)的体积。

  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的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小块不规则固体(如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探究测量固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测量固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的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用量筒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课前准备:

  天平,小石块,水,酒精,量筒和量杯,相同的两个烧杯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密度,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可以利用密度知识来鉴别物质的种类。生活中我遇到的几个问题:

  1、奥运金牌是金做的吗?

  2、首饰店的广告“纯金纯银制造”,可信吗?

  3、实验室里的钩码是什么材料制的呢?

  实际上,我们可以测出制作物体的密度,然后对照密度表就可以判断。

  二、新课教学

  1、测量的原理

  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物质的密度可以测量,只要测量了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通过公式=m/v,可以算出物质的密度。

  2、量筒的使用

  (1)怎样选择量筒?

  量筒是量度液体体积的仪器。规格以所能量度的最大容量(ml)表示,常用的有10ml、25ml、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等。外壁刻度都是以ml为单位,10ml量筒每小格表示0.2ml,而50ml量筒每小格表示1ml。

  可见量筒越大,管径越粗,其精确度越小,由视线的偏差所造成的读数误差也越大。所以,实验中应根据所取溶液的体积,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分次量取也能引起误差。如量取70ml液体,应选用100ml量筒。

  (2)怎样把液体注入量筒?

  向量筒里注入液体时,应用左手拿住量筒,使量筒略倾斜,右手拿试剂瓶,使瓶口紧挨着量筒口,使液体缓缓流入。待注入的量比所需要的量稍少时,把量筒放平,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到所需要的量。

  (3)量筒的刻度应向哪边?

  量筒没有“0”的刻度,一般起始刻度为总容积的1/10。不少化学书上的实验图,量筒的刻度面都背着人,这很不方便。因为视线要透过两层玻璃和液体,若液体是浑浊的,就更看不清刻度,而且刻度数字也不顺眼。所以刻度面对着人才好。

  (4)什么时候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

  注入液体后,等1~2分钟,使附着在内壁上的液体流下来,再读出刻度值。否则,读出的数值偏小。

  (5)怎样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

  应把量筒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观察刻度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否则,读数会偏高或偏低。学生分组观察实验桌上的量筒。(50ml100ml250ml500ml)

  3、探究: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同桌交流,互相补充。

  (4)总结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中注意的事项。总结出合理的实验步骤。分组讨论塑料块、盐水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将本组设计的测量方法的原理图按操作步骤的顺序,重点是盐水质量的测量方法,写(画)在练习本上。最后结论进行讨论。

  学生自主设计:测量小石块、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三、归纳总结

  1、测量形状规则固体的密度步骤

  (1)用天平测量固体的质量m;

  (2)用刻度尺利用数学方法测出固体的体积v;

  (3)利用公式,可以算出物质的密度。

  2、测量的液体密度

  (1)常规步骤

  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②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

  ③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记下量筒中盐水体积v;

  ④用公式;得计算出盐水的密度。

  由于烧杯会粘有一部分盐水,测量结果中测得的质量与体积没有统一而导致测量结果有误差。

  (2)优化后的步骤

  ①在烧杯上盛入适量的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

  ②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记下量筒中盐水体积v;

  ③用天平称出烧杯中剩下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

  ④用公式计算出盐水的密度。

  3、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密度

  (1)测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的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的方法步骤是:

  ①在量筒里盛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

  ②用细线拴住物体,把物体浸没在量筒里的水中,测出物体和水的总体积v2;

  ③计算出物体的体积v=v2-v1。

  (2)测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的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采用“压入法”或“助沉法”:

  采用“压入法”的步骤是:

  ①在量筒里盛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

  ②用细铁丝或大头针将物体按压没入水中,测出物体和水的总体积v2;

  ③计算出物体的体积v=v2-v1。

  采用“助沉法”的步骤是:

  ①在量筒里盛适量的水,用细线系住助沉物(如铁块)和被测物,助沉物在下,被测物在上,相隔一定距离,只将助沉物全部沉入水中,测出水和助沉物的总体积v1;

  ②将被测物和助沉物一起全部浸没入水中,测出水、助沉物和被测物的总体积v2;

  ③计算出物体的体积v=v2-v1。

  四、作业

  1、p17、《动手动脑学物理》1-6题

  2、《课时先锋》第二课时

  五、板书设计

  1、测量原理: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刻度尺或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用公式计算密度。

  2、量筒的使用:

  (1)原理;

  (2)量程和分度值;

  (3)使用方法:放平、看平。

  3、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4、减小实验误差,优化实验方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第九篇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初三物理复习专题《物质密度的测量》,这节内容我是按以下几个环节来讲述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三物理复习专题《物质密度的测量》。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专题复习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或者结合其他物理知识来测量物体的密度;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掌握并应用密度公式来解决物质密度测量的问题,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并简要评价此实验步骤。

  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密度的知识是在初二上册学习的,时隔一年,有所遗忘是难免的,作为复习专题,密度概念的再回顾必要的,然后才能从常规到特殊方法的测量逐步过渡,

  四、说过程

  1、引入新课

  从学生刚发的2018年中考说明中的一道密度测量的预测题引入。提出如何用常规法测量物体密度的问题。

  2、进行新课

  常规法测物体密度

  即先用天平测出物体质量,然后用量筒测出物体体积,最后根据公式ρ=m/V,测出物质的的密度。

  对于溶于水的固体密度的测量方法,小组讨论,得出自己的实验步骤,其余小组讨论该实验步骤的优缺性,并分析其对实验结果会产生怎样的误差。(z制成饱和溶液后放入物体,或者用粉末法进行测量)。2015年中考真题讲解,引出吸水性物质密度测量的方法。

  密度小于水的固体密度的测量。优化指导相关习题讲解,引出对于这种物质的两种测量方法——针压法和助沉法。

  3、每一种物质测量方法的`讲解后都有对应得习题练习巩固。

  4、课堂小结:常规法和对于特殊物体的密度测量方法以及用特殊方法来测量物体的密度。

  4、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设计时预想的学生反映应该不错,因这是一堂复习课,即便是对学过知识有所遗忘,但是基础在,稍加提醒应该就会唤醒,可是第一道题学生困难的反应,就在开始埋下了选题较难的印象,这是我上课之前没有想到的。

  学生在讨论方案时,各抒己见十分活跃,全身心投入到方案的讨论之中,对学生这种探索精神,我十分感动,同时也给了他们展示的机会。但是因为题目的难度系数较大,密度测量方法之多,导致本节课没有按计划完成,学生的反应也差强人意。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构建知识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要真正的铁盒学生的学情和知识掌握程度,不能想当然的自我设计。只有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增加其掌握程度和提升他们的创造力。

  五、板书设计

  1、常规法侧物体密度

  2、特殊物体的密度测量

  3、物体密度的特殊测量方法(结合浮力、压强等相关知识进行设计和测量)

  六、布置作业

  优化指导上目睹测量的相关习题。以上就是我对这节内容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各位批评指正。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第十篇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学法点拨

  本节在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利用公式间接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量筒的容积单位一般是毫升(mL),也有使用立方厘米(cm3)作单位的。1mL=1cm3。

  同许多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一样,量筒也有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直尺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量筒测量。用量筒测量体积常用“溢杯法”: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量筒内水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测量石蜡等密度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的体积,可以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被浸没于量筒中液体对应的体积,再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没于量筒中,读取此时的液体体积,两者的差便是石蜡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

  1、问:什么叫物质的密度?怎样计算物质密度?

  2、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问:要测这铁块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的密度?

  3、再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问: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用刻度尺不行,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二、量筒的使用

  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1、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2、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3、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5、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1)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烹块的体积。

  (2)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三、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达标自查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和。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种(填“直接”或者“间接”)测量法。

  2、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时候,要用量筒来测量,量筒的容积要适量,适量的含义是固体(填“能够”或者“不能”)浸没入液体中。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平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4g的位置。这个石块的质量是,体积是,密度是。

  4、为了减轻飞机的质量,制造飞机时,应该选用密度较的材料。

  5、下列是不同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小明同学要测量出密度是0.8g/cm3的酒精100g,则应选择()

  A、50mL,5mLB、100mL,2mLC、250mL,5mLD、400mL,10mL

  6、使用托盘天平的时候,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加减砝码的时候,可以用手轻拿轻放B、不允许把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里

  C、被测物体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D、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读数

  7、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食用油密度的实验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A、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

  B、将适量的食用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读出油的体积

  D、用天平测出倒掉油以后烧杯的质量

  8、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A、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

  B、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C、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

  D、用天平称出铁块的质量m

  E、根据数据V1、V2算出铁块的体积V

  9、根据密度的公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越大,密度越大B、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C、密度是物质的性质,与质量、体积无关

  能力提高

  10、在调节托盘天平指针前,发现指针偏向刻度线中央的右侧。为使天平横梁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调节螺母()

  A、向或移动B、向左移动C、不必移动,而移动游码D、以上三种都可以

  11、给你一台天平、一把直尺、一枝铅笔,测出一卷细铜丝的长度,写出你的方法。

  12、用铁、木分别做成体积相同的实心立方体,问哪一个质量大?为什么?

  13、小实验:测量雪的密度

  问题:雪的密度在任何地方、不同的时间都一样吗?

  材料: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或塑料筒(高约25cm,直径约7cm);

  两个塑料袋,一架天平,一个量筒。

  操作过程:

  (1)在冬天时将塑料袋装满雪,记下雪的类型(例如,湿雪、干雪、干粉状雪等)及室外空气的温度;

  (2)返回教室内把雪全部倒入一个大碗里;

  (1)将一个圆筒称重(m1),仔细地装满雪,不要使筒内留下空隙,再一次将圆筒称重(m2),m2—m1即测得的雪的质量;

  (2)取第二个圆筒测量它的体积。方法有二:一是用量具测量;二是将圆筒装满水,用量筒测出其体积,记录下需要水的数量(mL)

  (3)雪的密度等于雪的质量除以圆筒的体积;

  雪的密度=

  (4)在不同温度下重复这个实验,观察雪的密度在不同温度下是否相同。

  14、为了判断一个铁球是不是空心的,某同学测得如下数据:

  铁球的m/g

  水的体积V/mL

  水和铁球的总体积V/mL

  79

  60.0

  90.0

  (1)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器材?主要步骤怎样?

  (2)该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若铁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