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精选推荐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说课稿(通用10篇)

时间: 2024-09-13 22:11:05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说课稿(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说课稿(通用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上册《观潮》说课稿

四年级上册《观潮》说课稿 第一篇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结构清楚,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顺序和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作者还介绍了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从侧面表现了钱塘江大潮之奇。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经过学习课文体会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像画面,经过重点语句段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像画面,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含义。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4、经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我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一些语句,想像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二、说教法

  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知本事有限,对文字描述的景象难以构成深切体会,所以我采用创设情境法进行教学。上课时播放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文字描述深刻感受。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理解课文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能够培养语感。所以,我还将采用以读代讲法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读一读,议一议,看谁能把潮来时的那种“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气势读出来。

  三、说学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欢乐。所以在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探究式学法。“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为什么这么说,“奇”在哪儿。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自我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语文课堂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所以我还将采用合作交流式学法,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我的独特感受,议一议文中的哪些词和句用得好。

  四、说教学程序

  《观潮》这篇课文结构十分清楚,作者分别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总写,重点描述了潮来时的景象。这篇课文不仅仅能够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还是一篇写作的好范文。为了使本课教学到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质疑导入,激起探究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日我们来学习《观潮》这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质疑课题,什么是观,什么是潮?师生交流后回到课文中。)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提问“读到这儿,你有什么要问的?”学生会质疑“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在哪儿?”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再结合课后的资料袋说说钱塘江大潮构成的原因。{意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激起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过渡语“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这儿的潮水是由于特殊的地形而构成的,那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齐走进课文去感受感受。我们先把课文的障碍——生字扫除掉。”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分四人小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

  2、小组成员讨论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钱塘江大潮的,重点写了哪一部分?{意图: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有助于带动学生的思维,在文中找出问题,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也促进了成员之间的团结。}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知

  这篇文章结构十分清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就能够明白文章是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顺序来写的,教师就按照这个顺序来组织教学。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景象?

  结合课文插图看一看人们都在干什么?这么多人都来看潮水说明了什么?他们此刻是怎样的心境?如果你也在场会是什么心境?

  2、播放潮来时录象,师生之间交流感受后再回到课文。学生自由朗读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又是按什么顺序描述潮来时的景象的,抓住了哪些特点来具体描述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和声、形变化的特点来描述潮水来势汹涌的。指导朗读3、4自然段,异常是第四自然段。指名让学生读,小组齐读,比赛读,看谁能把那种山崩地裂、万马奔腾的气势读出来。

  再播放潮来时录象,请学生当解说员,按照顺序和声形变化介绍潮来时的景象。评一评,哪位解说员解说得最好。

  3、霎时,潮头就奔腾西去,这时江面又是怎样的景象?潮水西去后有什么变化?人们此时又会是怎样的心境?你要发出怎样的感叹?{意图:利用影像资料进行直观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第一次播放录象让学生有初步映像,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课文学习,使学生很快地把刚才看到的画面在头脑中重现一遍,从而更深地理解课文资料。第二次播放录象,让学生不看书,直接对照画面做现场解说,利用孩子好胜的心里,进取调动孩子的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起来。}

  4、总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很快就能回答上来。)

  (四)回顾课文,加深印象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我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自我。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课后练习,拓展运用

  1、把今日看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了学生运用词汇的本事,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

  2、小练笔。让学生以《观潮》这篇课文做范文,按照必须的顺序写一处你印象最深刻的景观。学会了的方法,应及时运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五、说板书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晶,是课堂教学的精髓,不仅仅能够体现主要资料,并且能使学生抓住板书资料掌握整个课堂教学资料,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观潮

  潮来前平静

  声: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来时形:一条白线横贯江面两丈水墙

  潮头过后平静涨水

  六、说效果

  经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经过自我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经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仅读懂得了课文,并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四年级上册《观潮》说课稿 第二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辽宁师范大学营口教学区09小学教育一班24号贺鸿艳。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观潮》。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理论依据、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观潮》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本,本单元共四篇课文,分别是《观潮》、《雅鲁藏布大峡山》、《鸟的天堂》、《火烧云》都是展现大自然的神奇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本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课文结构清晰,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超过后的顺序以及大潮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气势磅礴景象,使人读后不禁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作者介绍了观潮人数之多,从侧面表现了大潮的奇观,选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们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之情,根据课程目标要求了四年级学生教学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识七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2、3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实际来理解体会字词的含义。

  感受大自然壮观,受大自然美丽熏陶,能把自己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结合教学目标,我计划用2课时来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第一课时是让同学们学会生字生词,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二课时主要任务是继续学习课文,理解作者描写观潮的写作手法,真切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今天重点讲述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及教学特点,我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抓重点词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过程和方法: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描写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课文所写的“大潮来时”的内容为课文学习重点部分,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留

  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表达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领悟是突破难点关键。

  二、 说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体会大潮来时的宏伟景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品味,更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三、 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合作交流法和自主探究法,便学生在自主能动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乐趣。

  四、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理清顺序

  上节课,我们读了《观潮》一文,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按着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从整体入手来把握课文的思路和观潮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自主读书,感受奇观

  交流学习方法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读这篇文章,感悟大潮的壮观(学说出自己喜欢的读法,教师也说出自己的读书方法,供学生参考)

  设计意图:以问题引导探索,让学生对比分析,自由质疑情景而探索,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宽阔、更活跃的探究平台,不断专研,最终形成积极探究的心里想法(江面平静) 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天下奇观”的意思,区别“观潮”的观与天下奇观的观的不同意思

  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江面平静,观潮人多

  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学生读课文想象人们观潮的热闹场面,体会作者多的手法

  设计意图: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才会引起学生智慧的波澜,教师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获得自我满足,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更像一位专业的主持人

  (二)、品读重点领悟奇观

  看录像,初感奇观

  潮来时是怎样壮观的景象?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钱塘江大潮,让我们边看边想你看见了什么?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调动其情趣。(天下奇观声音形状由远及近)

  感情朗读 感受奇观,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字里行进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背诵喜欢的段落)

  学习结尾段,引导学生通过“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体会潮过后水势之大的奇观(恢复平静(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三)、总结课文、归纳升华

  江潮景美,作者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如此生动形象?

  (四)、课外延伸,积累运用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处自己喜欢的风景。

  五、说板书设计:

  观潮

  观潮之前 江面平静

  观潮之时(天下奇观) 声音形状(远近)

  观潮之后 恢复平静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六、说理论依据: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依照本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在教学中做到“以读代讲”,“从读而悟”,因此,我主要采用了

  情景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

四年级上册《观潮》说课稿 第三篇

  一、教材分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六组的第22课《观潮》。

  《观潮》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内容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从远到近,写得有序。写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写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写得直观形象。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篇课文的选篇意图,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继续练习抓住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鉴于上述对教材的初步分析,根据四年级教学要求,课文特点和课后思考练习,我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体会课后题3两处比喻的好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

  由于本组既是继第五组《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项目,又是第七组《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过渡,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课文描述的景象学生很难见到,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四、教法、学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我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坚持导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导读中分析、综合、比较,在分析、综合、比较中导读,以读代讲,寓讲于读,使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索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学生对大潮缺乏感性认识,给学习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课本照片、挂图、影视资料等,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场面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参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紧扣文题,质疑问题;读、找、议,培养自学能力;有机地运用教学插图,挂图等强化感性认识;反复训练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熟读成诵,积累知识。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动机

  上课开始,我先用一段饱含激情的话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观赏过潮水吗?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国钱塘江大潮那样雄伟壮观,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绝的,却不多见。你们想不想也去见识见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呢?”然后指导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课文。让大潮的`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等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最后叫同学们打开课本看描绘大潮雄奇的插图。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陶醉于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抓住文眼,整体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再填表(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由于引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通过读、划、议,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从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三〉指导朗读,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比赛读、表演读等,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品文析句,理解课文,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赏竟悟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在教学“白线向我们移来”那段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句子,并要求他们说说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从近处观察钱塘江大潮时,所听到的声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体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五〉总结全文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的“一人言”小结变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要求学生把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或最想说的话讲给大家听(指导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这样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本人根据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设计了以上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既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知识,又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效果很好。

四年级上册《观潮》说课稿 第四篇

  一、说教材——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观潮》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经过自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先总的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然后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描述看到、听到和感到的壮观景象。在重点部分“潮来之时”又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抓住潮声、潮形写出了潮来时的惊心动魄。作者这样清晰的行文顺序,既向学生们揭示了怎样按照必须的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也供给给学生读文,理清文章脉络的一个扶手。这一点将成为我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明代诗人王在晋以往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其中,“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具体来说:潮来之前,作者经过观潮人群急切心境的描述,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齐描述,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般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以上就是对自我对教材的一个整体把握和分析。

  二、说学生——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期,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必须的自读自悟本事,如:他们在初读课文中,会比较容易地抓住全文的行文顺序,也会在自由读中相继找出直接描述潮水的语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变化,所以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能够自悟到的,能够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但透过那一系列“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的精妙、生动的描述,从而感受到钱塘江大潮不愧是“天下奇观”,那雄伟壮观的景象一次次映像在学生的头脑中,这是四年级学生难以自读自悟到的。虽然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透过一系列精妙、生动的文字去想象的本事还有待于培养和提升。读懂了学生的“懂”与“不懂”,由此我开始制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三、说目标——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我制定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抓住有关描述潮水的词句,经过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想象画面,从而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并鼓励学生把自我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3、4自然段,即引导学生抓住潮来时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的,从而深切体会到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四、说思路——建构过程,感悟“天下奇观”:

  “为学生营造充满真情、诗意的课堂”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应对《观潮》这样一篇大气磅礴,诗意十足的写景散文,我们更应当以强烈的人文意识、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的读书实践促发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孩子们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与文本实现心灵的对晤,享受阅读的欢乐!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想用平和的语气和学生们在简便的`谈话中渐渐走近文本。试想能够这样展开一番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那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强,好吗于是,我会分别出示四组词语:

  平静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学生读过这些生字新词后,我相机问道:这四组词语,都是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那么有什么不一样呢学生们会轻而易举地回答出来:这四组词语分别描述了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潮水的样貌和声音的。这样设计的意图有二:一是引导学生们复习重点的词语;二是引导学生们快速理清课文大的脉络。紧之后,我故作玄虚,设计一个更加趣味的记忆力比赛的资料,我会快速提问道:课文描述的是哪儿的大潮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是什么时候目的是重温第一课时已经读懂的第二自然段的相关资料。而后,我继续提问:这节课,教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是啊,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着什么、盼着什么心境又是怎样的呢就在师生们简便的一问一答中,把学生们已经读懂的重新建构起来,也能够渐渐地让学生们由读者转向一个观潮者,勾起学生们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文本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二)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1、自由读,总体感受潮来之时的景象。

  我是这样设计自由读导语的:自由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用直线画出描述潮来时声音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描述潮来时样貌的语句。

  2、指名读、听读,感受潮来之时的巨大变化。

  学生自由读后,我想这时教师应当适时地对学生们所画的听到的和看到的语句进行及时的反馈,这是学生们继续理解其巨大变化和雄伟气势所必不可少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们在反馈中,可能会打乱顺序,或者遗漏其中的一些语句,这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在学生自由分散反馈后,我们可试着用这样的一个小设计进行纠正与整合。具体来说:认真听教师读3、4自然段中你们所画的语句,看看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述连接起来的。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在书中圈出来。随后师读生听: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构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其中,把表示作者观察、写作顺序的四个词语读得重一些,我想此时在学生头脑中所呈现的决不只是支离破碎的语句,而是感受到潮来之时,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形态的变化以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述潮水变化的叙述方法。

  3、细致默读,深入体会潮来之时的雄伟气势。

  设计的默读思考题是这样的:请你再细致地读读你刚才所画的语句,边读边想象,看看从哪儿感受到潮来时那壮观的景象,把你由此想象到的批注在书旁。在此基础上,并提出交流的要求:一会儿,你能够借助批注,用语言来描绘你所想象到的,也能够经过朗读,再现出你所想象到的。这样一个问题的设计,我想是基于这样几点思考:一是保证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要有必须的开度,也就是说值得深入思考;二是兼顾到了学生的差异,有的学生善说、有的学生善读,让他们有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尽显他们的才华,带给他们学习语文的欢乐;三是这其中关键性的语句十分多,但难易程度却不一样,为了防止少慢差费现象的发生,以这样不一样的交流方式可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4、品读,深入体会潮的声音和形态之奇。

  在交流伊始,我们能够出示刚才学生在听读中圈出的表示顺序的那四个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再近些……”、“越来越近……”,引导学生按照记叙顺序,来边读边谈谈自我想象到的。

  (1)“远处……”

  学生们很容易抓到第一句,我们能够借助学生的朗读,引起大家的发散思考。具体操作是:我刚才听到你在读这句话中,异常突出了“好像闷雷滚动”,你能说说此时听着这滚滚而来的声音,你仿佛想到了什么吗此时,孩子们可能会结合生活实际,说道:平时我听到过大雨来临之前,那由远而近的滚滚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倾盆大雨即将来临,那么此时听到潮水发出的隆隆的声音,虽然比较沉闷,但持续不断,我想潮水的来势也必须很猛、很大。此时,教师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是啊,就像他刚才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的那样,未见其形,但闻其声,虽然潮水还距离我们很远,但却能听到它滚动不止的声音。而后,再请几个学生带着自我的感受再来读这一句。随之,教师以学生刚才的发言进行过渡:是不是真像你们所说的这潮水来势汹涌呢过了一会儿,潮水又有什么变化呢!

  (2)“过了一会儿……”

  此时,学生们会抓住“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来加以回答: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说明潮真的来了。随之,教师追问道: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向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最终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样样呢这样一个追问,目的是让学生打开想象的空间,把自我当作好像是真的在看潮,真的在听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我们一向倡导的,那么我想为了不让学生由教师牵着走,不让学生成为旁观者,所以抓住学生与教材的契合点,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走进文本,促其体验,和作者产生共鸣,这可能是比较实用的一个方法。刚才的一个追问,学生们势必会七嘴八舌地说道:人们会叫喊起来!跳起来!欢呼起来!随即我会问道: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样的场面,能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吗显而易见,学生们会不约而同地找到“沸腾”一词。此时让学生想象着沸腾的场面,怀着激动、高兴的心境再读这一句,想必会读得有滋有味。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能够准备一小段过渡语,调整一下课堂的节奏,也对作者这样精妙的写法进行阐明,教师能够这样小结: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貌,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

  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你们也很会观潮,不仅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貌,更难得的是你们还想象到了观潮人的心境,真是不简单。还有的学生会紧之后抓住“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一句来加以体会。为了避免学生泛泛地想象和空谈,需要在此提示学生经过抓住句中的重点词语来加以体会。这样,学生会相继抓住“很快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几个词语,加以具体的想象和描绘:潮水前进的速度越来越快,并且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不只能看到潮水的头,还能看到整个江面都是飞奔而来的潮水,这就是“横贯江面”。如果,在学生的发言中,能抓住“横贯江面”一词来理解,必须要对他及时地给予肯定,并请他经过朗读再现这壮观的景象。随后,教师在那里播放大潮由远及近的视频画面,让学生们更加如临其境,最终让他们齐声朗读这两句话。借着孩子们兴趣盎然的时候,教师可相机导读到浪头越来越近的时候,大潮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3)“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构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一句话比较好理解,我想能够提示学生们借助数学常识“两丈相当于6米多”来深刻感受到“两丈多高的水墙”是多么的壮观啊!如果能够,我们在那里能够顺势追问:此时,我们看见的是什么而看不见什么呢看似一个不相关的问题,实则引导学生联系着上文加以想象,更加深刻体会到“两丈多高的水墙”是如此的壮观。此时,从学生们的口中可能会描绘出不一样的画面,有的说:“我们眼中只见汹涌的潮水构成无数的巨浪翻滚着,一浪高过一浪,一浪盖过一浪。”有的说:“我好像看到巨浪相互交错、撞击,构成一堵高大的水墙,而看不到那条白线了。”还有的说:“江边的、远处一切景物都已被这如同水墙一般的、不断翻滚、奔涌的潮水挡住了,看不到了。”这样一个追问必须会撩起学生心中的感慨,而由此转向高潮部分的学习。

  (4)“越来越近……”

  第四自然段的最终一句,十分值得品味,因为作者用一系列恰如其分的四字词语和两个形象逼真的比喻,不仅仅写出了潮水的声音特点,还写出了潮水形态、颜色的特点,更写出了潮水磅礴汹涌的气势。而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很好的把这几个方面交织在一齐,语言简短、富有韵律,带给人无限的遐想。所以,我打算用句子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去不断深入体会这些词句的意思、包含的情感以及其精妙生动的作用。之后,具体操作为:在学生整体感受的基础,经过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逐步添上的词语所发挥的精妙的作用。如: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学生们在A和B的比较中,可发现:前文提到了潮水横贯江面,此时潮水掀起的无数巨浪就像千万匹战马一样,马不停蹄地向前奔涌,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所以作者用上了“千万匹”这个词语。在B和C的比较中,可发“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写出了潮水铺天盖地般、如万马奔腾般地奔涌的具体样貌,其场面浩大、宏伟、壮观。趁着学生们交流的高潮,请三个同学依次读出这句话,要求一个比一个读得更有气势。其他人闭眼欣赏,以强化这些关键词语的作用。这样形象直观的词句比较和诵读,不仅仅帮忙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还抓住了本课时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趁着学生们意犹未尽之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抓住潮水的特点来体会:这磅礴的气势仅从形态能够看出来吗,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这大潮势不可挡自然而然,孩子们会抓住“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来想象当时大潮咆哮、怒吼着,似乎吞没了整个江边上的一切声响,耳朵也都要被震聋了。这无比巨大的声响更能衬托场面的壮观。这时,再让学生带着此时的感受完整地读出四自然段的最终一句,学生读着文本上的文字,耳边回响着山崩地裂的声音,情寓其中,真正体会到了潮来时声音之奇。这样精妙、精彩的语言很值得让学生积累,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抒发此时无限感慨的情怀,也为了让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我想补充一个小设计,可供实际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具体操作是用教师活力引读:浪潮越来越近,只见眼前无数巨浪铺天盖地卷起,奔涌咆哮,此时你们看到到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接读这一句。再引读:浪潮越来越近,只听见耳畔回响着震耳欲聋、震天动地的巨大声响,放眼望去,侧耳聆听,你们又仿佛看到到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接读这一句。

  5、有感情朗读,领略大潮的变化奇观。

  学生的交流到此能够告一段落了,教师要适时地收口,引导学生纵观这个大潮的变化,让学生把刚才零散的感受化作切实的感悟,让学生一时的感慨化作对大自然神奇魅力的赞叹。教师能够这样做以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述了潮来时的景象,使我们仿佛和作者一齐站在钱塘江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大,看到的潮水越来越近,浪头也越来越高。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随之,让学生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观看完整的大潮变化的视频。观看完,找四个孩子按照作者描述的顺序,有感情朗读大潮变化的这四个句段。

  6、略读潮后,感受大潮气势犹在。

  最终一个自然段其实重点词句也不少,但通俗易懂,并且学到这儿,我们都明白还要注意教学时间和重难点的分配,所以,在这样的实际情景下,我想打算用漏读法,让学生找出我漏读的“还在、依旧、才”这三个词语,体会到大潮气势犹在。

  五、积累运用,再现天下奇观。

  值得和大家探讨的是,我们常说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所获,除了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外,积累运用更会让学生得其所。所以,在课终时,我们可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现场积累运用。那里我有两个预设方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加以选择或整合。预设一: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很注意词语的体会、想象和积累,那么就让我们用上这些生动的词语,编写一段完整的导游词。紧之后出示这样一段不完整的导游词,让学生在括号中用上今日学到的词语,使这段导游词表达得清楚、通顺、生动:今日,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潮水声犹如。渐渐的,潮过去了,可是。(学生在各自的小练习纸上完成,指名回答,团体反馈)反馈的结果能够是:今日,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渐渐的,潮过去了,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在师生共同评价中,允许有不一样答案,如:能够填一一浪一浪(齐头并进);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预设二,就是改编导游词,如:教师出示这样一段话。

  书中的好词佳句自行修改。午后一点左右,会从远处传来响声。过了一会儿,大潮就会出现。很快,离我们近了,浪头宽了。再近些,浪更高了。浪潮越来越近,浪会更急,声音会更响。这两个思路设计的意图皆是把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和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以及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齐,力求构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为学生营造出充满真情、诗意的课堂。

四年级上册《观潮》说课稿 第五篇

  一、教材及学情

  《观潮》是小学语文第七册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二、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教学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学习方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六、教学流程

  1、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用优美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2、观看画面,启发想象,学习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潮来前人山人海的情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此刻的心情怎样?我的意图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边看边想,设身处地地理解人们期盼潮水早点来的焦急心情。

  ②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对于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我将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问题: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3、读中感悟,理解课文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运用情境教学,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背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情景,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里采用情景教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b、如此壮观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呢?我因势利导、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①、《小学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准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比如:自由读,合作读,指名读,读自己喜欢的词语、语句等,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感悟,读中自得。然后出示自学提示(1)作者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2)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描写?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存在困难的地方,我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如: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如: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②、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本课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什么会拉长呢?我组织学生议论交流,然后我结合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及形状及时点拨,这样,学生的疑问就得到了解决。

  ③、为了使学生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我将引导学生背诵3。4自然段,让学生把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内化为自己的真切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4、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两个重点段落以后,我让学生回过头来,整体浏览全文,感受观潮的整个过程,从而整体把握全文。

  5、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此处我将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进一步升华主题,我向学生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有意识地把这种感情升华到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年级上册《观潮》说课稿 第六篇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经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述,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教师供给直观的图像帮忙。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经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五、说教法

  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经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七、说教学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活力立刻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检查预习情景,学习生字。

  中年级的课文篇幅比较长,如果让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让学生在课前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然后,让学生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最终小组讨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

  (四)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经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境。所以,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境如何你会怎样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样做的呢

  (五)经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六)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我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七)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我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本事,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

四年级上册《观潮》说课稿 第七篇

  一、说教材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主要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课文先写了潮来前江面风平浪静,人们焦急盼望的情景,再写潮来时那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最后写潮过后余波奔涌。文章语言优美,词汇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观潮》是语文第七册第四组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一组教材都是作者细心观察大自然的基础上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这一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留心周围的'事物,因此,教学中,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也就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观潮》一文,思路清晰,层次清楚,语言优美生动,是一篇进行热爱大自然,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依据教学大纲、单元训练重点、本课教材的特色,确定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陶治美的情趣。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钱塘江大潮的,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注意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能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在文中的意思,并从中选二至四个练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争取背下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有关潮来之时的描述,发展语言培养语感、陶治情趣。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说教法

  1、抓契机,奔中心,激发兴趣。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第一课时有一种新鲜感,抓住这一最佳时机,直奔课文最扣人心弦的部分--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有利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况且这一部分生字最少,可以随课文解决。如先让学生畅谈看过中央电视台的钱塘大潮直播节目后,有什么感受,在学生畅所欲言、兴趣黯然的时候,引导学生直奔课文3、4自然段,学习潮来之时,感受大潮的雄壮磅礴,大大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2、播录象,创情境,直观感受。当学生畅谈感受之后,播放录像,让学生再次听听声音,看看画面,再次感受一下那壮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情景,激发阅读的兴趣。在理解横贯浪潮飞奔山崩地裂等精彩语句时,适时

  进行一些小镜头精彩回放,减少了琐碎的分析,更好地帮助了理解。精读课文后,放第2遍,让学生边看边背诵,既促进记忆,又加深理解。同时也能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

  3、重朗读,促背诵,积累语言。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记忆,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例如学习3、4自然段,让学生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选择自己认为喜欢的精彩的语句,练读几遍以后,读给大家听,要能让别人受到感染,开展赛读,看准读得好。在学生自由选读后,通过引读理清观潮顺序,从中了解作者观察与描述的顺序,精读后,配上录像,练习背诵,将课文中的精彩语言积累起来。

  4、设练习,重积累,运用词语。在读书理解课文之后,结合在我校阅读活动课中开展的做读书笔记读书卡 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做读书卡,摘录下好词佳句,积累语言。再激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在巩固和加深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寻找积累。接着选择其中的二三个词语,练习说话,鼓励能同时选用几个好词说一段话。为学生灵活准确运用本课学习的词语,构建一个训练场。

四年级上册《观潮》说课稿 第八篇

  一、说教材和学情

  《观潮》是山水游记的佳作,南宋文学家周密用精妙纯熟的语言,形象逼真的描写,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展现在读者面前课文节选自《武林旧事》,编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个单元所选用的篇目都是以描写自然山水为主题的古代诗文,单元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的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在七年级里,学生已学习了近十篇文言文,还阅读了一些课外文言短文,学生对文言知识和文言文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以上内容,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赏析文中的优美词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了解钱塘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其中,在理解的基础上品析课文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为此,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趣导入法

  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这是他们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堂课里,我利用小学四年级的一篇同名课文,通过现代文方便理解的特点,让学生对描写的情景有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古人与今人对观潮的热情和看法导入课题

  2、小组竞赛法

  据研究表明,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了难易结合的朗读、译读、赏析和表演竞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通过竞赛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竞赛中主动的获取了知识

  3、实践巩固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动”在这节课里,我安排了一个“学做主持人”的环节,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来介绍钱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观众的反映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多媒体辅助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和巩固钱塘江大潮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借助多媒体可以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壮观的画境,它能带给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极大的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三、说学法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这篇课文,我要求学生使用以下学习方法逐步地掌握课文内容:

  1、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

  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很难一目了然,中学生养成阅读注释、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不仅能够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反复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自然而然就能积累语言材料,提高朗读能力,形成一定的语感

  3、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

  即不动笔墨不读书好的阅读方法,能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自行阅读、自己注解、自我圈点、自我评注,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画上思索的轨迹,打上认知的烙印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提高写作水平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开讲激趣、导语引入

  首先我在屏幕上展示小学课文《观潮》,让学生欣赏这篇现代文会将学生与文言文的《观潮》拉近距离,同时,也会引发他们的好奇心:相隔几个世纪的钱塘江大潮有多大变化呢?古人和今人观潮的热情是不是一样呢?然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回顾了小学课文《观潮》,现在我们要学习南宋文学家周密的一篇散文,题目也是《观潮》这两篇作者不同,写作的时间更不同,但他们所描绘的都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让我们来看看古人和今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有何异同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过渡到对新课的学习

  (二)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朗读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学生试读,这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一个检测;其次是教师范读,这是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最后是学生仿读,这也是一个学习与改进的过程通过反复地朗读,学生可以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对课文内容也会有一个大概印象紧接着我给出一道思考题:这篇课文描绘了哪几幅画面?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中的四个自然段,刚好描绘了四幅画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归纳成: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这样,学生对于内容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三)小组合作,分析课文

  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一个组分配一个自然段,即一幅画面要求四小组以竞赛的方式完成两项任务:1、找出本段的重点字词,能够用自己的话翻译句子2、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试做简要的赏析这两项任务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依据他们答题的情况、小组参与面与课堂上的表现计团体得分

  这个环节是这堂课的主体部分,教学的重难点都在这里得到解决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团体荣誉感和好胜心的驱动下,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和翻译句子是一项非常简单的任务,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就能较好完成,而赏析文中优美的语句则是一项略有难度的任务,可以提示学生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加以品析,这样就可以降低这道题的难度系数文中可圈可点的地方比较多,比如海潮图中对潮水的描写,运用了不少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像“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将潮水形、色、声、势几方面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再比如观潮图中,描写观潮人群的密集,实际上是从侧面衬托江潮之势和水上表演之精彩,这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都值得学生去揣摩和品析为了收到良好效果,我安排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要求他们并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为答题作好准备只要学生说得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到认可

  这种竞赛活动不光可以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也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我觉得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四)能力延伸,拓展训练

  当两轮紧张激烈的竞赛结束,同学们极有可能意犹未尽,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给出一道创新题:七百多年过去了,人事已非,而钱塘海潮盛景依旧如果你是观潮盛景的直播现场主持,请根据学完本课后印象,用自己的语言向观众介绍最打动你、最吸引你的一幅画(这道题其实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但并不是单纯的翻译课文,而是要求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同是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的训练)

  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我在屏幕上展示钱塘潮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优美动听的旋律、直观形象的画面,加上学生精彩的解说,一定会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这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

  最后对以上的比赛作小结,计算出总成绩,评出优胜组给予鼓励,也要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加以表扬但我想,这个时候胜败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只要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全心地投入、收获了知识,那么他们都是胜利者到这里,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已经达到了

  (五)复习巩固、布置作业

  我再次和学生一起回顾课堂内容,梳理知识要点之后布置作业:比较两篇《观潮》在内容上和语言上有何异同?我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学习其写作技巧由于时间的关系,这道题可以在课后完成。

四年级上册《观潮》说课稿 第九篇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文章是国家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结构清楚,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顺序和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的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作者还介绍了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从侧面表现了钱塘江大潮之奇。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通过重点语句段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含义。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4、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一些语句,想象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三、说教法

  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因此我采用创设情境法进行教学。上课时播放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文字描写深刻感受。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语感。因此,我还将采用以读代讲法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读一读,议一议,看谁能把潮来时的那种“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气势读出来。

  四、说学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探究式学法。“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为什么这么说?“奇”在哪儿?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语文课堂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因此我还将采用合作交流式学法,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议一议文中的哪些词和句用得好。

  五、说教学过程

  《观潮》这篇课文结构非常清楚,作者分别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总写,重点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这篇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还是一篇写作的好范文。为了使本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质疑导入,激起探究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这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质疑课题,什么是观,什么是潮?师生交流后回到课文中。)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提问“读到这儿,你有什么要问的?”学生会质疑“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在哪儿?”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再结合课后的资料袋说说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意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激起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知道了这儿的潮水是由于特殊的地形而形成的,那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感受。我们先把课文的障碍—生字扫除掉。”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分四人小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

  2、小组成员讨论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钱塘江大潮的,重点写了哪一部分?(意图: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有助于带动学生的思维,在文中找出问题,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也促进了成员之间的团结。)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知。

  这篇文章结构非常清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就可以明白文章是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顺序来写的,老师就按照这个顺序来组织教学。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景象?结合课文插图看一看人们都在干什么?这么多人都来看潮水说明了什么?他们现在是怎样的心情?如果你也在场会是什么心情?“这么多人来观看潮水,我们也来亲眼看一看”。

  2、播放潮来时录像,师生之间交流感受后再回到课文。学生自由朗读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又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抓住了哪些特点来具体描写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和声、形变化的特点来描写潮水来势汹涌的。指导朗读3、4自然段,特别是第四自然段。指名让学生读,小组齐读,比赛读,看谁能把那种山崩地裂、万马奔腾的气势读出来。再播放潮来时录像,请学生当解说员,按照顺序和声形变化介绍潮来时的景象。评一评,哪位解说员解说得最好。

  3、霎时,潮头就奔腾西去,这时江面又是怎样的景象?潮水西去后有什么变化?人们此时又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要发出怎样的感叹?(意图:利用影像资料进行直观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第一次播放录像让学生有初步印象,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课文学习,使学生很快地把刚才看到的画面在头脑中重现一遍,从而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次播放录像,让学生不看书,直接对照画面做现场解说,利用孩子好胜的心理,积极调动孩子的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起来。)

  4、总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很快就能回答上来。)

  (四)回顾课文,加深印象。

  这个环节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课后练习,拓展运用。

  1、把今天看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了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小练笔。让学生以《观潮》这篇课文做范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一处你印象最深刻的景观。学会了的方法,应及时运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四年级上册《观潮》说课稿 第十篇

  一、说教材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全文共5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刻画了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可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逐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重点:积累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

  难点: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

  四、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文本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自己想象成观潮人群中的一个,身临其境地融入学习活动中。同时我还采用了“朗读法”,因为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实现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的目的。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为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我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弄清钱塘江的地形特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雄伟。并引导学习生字。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语句,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钱塘江地形图。

  教师进行介绍:我国有许多名山大川,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条有代表性的河流,那就是钱塘江。钱塘江是我国浙江省的第一大河,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南亚的恒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钱塘江边一睹涌潮的景象吧。

  2、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板书“观潮”

  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在作者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最能体现钱塘江潮特点的词语。

  3、理解奇观

  教师板书“天下奇观”,并引导学生理解“奇观”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给学生形成视听冲击,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理成章地引出关键词“奇观”。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采用多媒体形式出现本课生字词,指名读,重点强调“罩”“鼎”“崩”三个字的读音。再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那个字记起来有困难。帮助学生解决难字。

  3、多种形式读,如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进一步巩固生字词,这样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好的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更有感染力,也可以通过正确的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实现以读代讲的目的。

  2、学生模仿读。

  3、指名读,然后进行评议,看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如何改进?

  设计意图:评价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自己入情入境地读了,才能评价别人,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的把握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的汇报过程正是体现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我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文本,逐步提升学生的感悟,这样不仅保证了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还保持了读的兴趣,更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书写能力,能独立识写大部分的生字,教师只需指导难写、易错字,为此,本课我重点指导了“罩”“顿”“震”三个字。

  六、作业设计。

  听了狮子妈妈的话,还有小朋友的话,懒狮子会怎么想,怎么做?请你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选择完成一项作业:

  1、爱编故事的你,可把这个童话故事,继续往下编,讲给同伴、老师、家人听。

  2、假如课文有第3幅插图,会画些什么?爱画画的你,请接着往下画。

  3、假如课文有第8自然段,会写些什么?爱写文章的你,请试着写一写。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