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精选推荐

人生如梦的下一句是什么范文(精选4篇)

时间: 2024-09-17 18:18:21

《人生如梦的下一句是什么范文(精选4篇)》由1级文库精心整编,希望在【人生如梦的下一句是什么】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人生如梦的下一句是什么范文(精选4篇)

人生如梦的下一句是什么范文(精选4篇) 篇一

说实话,我是带着抵触情绪来听的。对类似的讲座,我一向没有好感,认为不过是一种推销术,讲来讲去,其最终目的,无非要推销某个理念,或者某种产品。

这次,听着听着,却入了迷。不得不承认,主讲人讲的都是养生常识,以及容易让人混淆的误区。比如,一段时间十分流行的一个养生之道,每天喝8杯水保健康。主讲人言辞恳切而又尖锐地指出:每个人所需要的水分其实并不一样,喝多了不但无益健康,还会造成肾脏的负担。

对诸如此类的养生误区,主讲人一一剖析,言之凿凿,发自肺腑,听讲的众生,不时发出感叹之声。看得出,大家显然都被错误的养生之道贻害已久,所幸今天遇到了真正的养生大师,讲的句句是实话,字字乃真言,没有虚夸,没有谎言,坦诚而真切。于是,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然后,主讲人忽然话锋一转,拿出了讲台下的某个产品,开始介绍起特殊的功能。

我猛然惊醒:这才是她要讲的正题啊。而前面所讲的所有的真话、实话,只是一个又一个铺垫。

那场讲座的尾声,是很多人甘愿掏腰包,纷纷抢购其带来的某养生产品。

和朋友探讨主讲人的手腕,很简单,前面讲了九句真话,就为了最后一句谎言。而因为有了九句真话的铺垫,使最后一句谎言,看起来像真话一样诚恳可信。于是,众人被迷惑了,一切水到渠成。

一个谎话连篇的人,很容易就被人识破、戳穿,换句话说,没人会信任一个满口谎言的人。但如果九句真话里,只掺杂了一句谎言呢?情形恐怕就完全不同了,人们很容易在前面真话的诱导下,放松了警惕,而将那句谎言也奉为真话。

看过很多科幻电影,为什么明知是科幻片,很多人看着看着,却信以为真?道理很简单,科幻片的基底,是建立在众多早被验证了的科普知识之上的,也就是说,它的基础是建立在常识之上的。前不久看过一部科幻大片《盗梦空间》,故事惊心动魄,引人入胜。我们知道,梦是虚幻的,那么,梦境可以被入侵窃取吗?常识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部电影里面,告诉了我们很多“常识”:比如它明确地告诉你,梦是非现实存在的;梦里的5分钟,相当于现实中的1小时。心理学上的研究表明,催眠师很难让被催眠者做出违反他们自身意愿的举动,基于这个科学依据,电影中将思想植入设定为最困难的境界,使人相信它的科学合理性,而不是胡编乱造的无厘头……在合理的“常识”掩护下,盗梦变得似乎不再是空穴来风,而成为一种可能。现实和虚幻,相互交融。

有个同事,自诩从来不讲假话,在我们平素与他的交往中,也确实感受到了这一点,他的实诚,为他赢得了信任和尊重。一次几个人聚在一起打牌,他的妻子忽然打来电话,问他在做什么,他平静地回答:“在和领导谈工作。”他的妻子相信了。我们都错愕不已,这本是一个无伤大雅的谎言,但这句小小的谎言却让我们对他重新认识,他真的如他所言,从没有对我们说过谎吗?还是我们根本没有识破?

人生如梦的下一句是什么范文(精选4篇) 篇二

一、词韵:“情”“景”之辩

小学阶段,词之于儿童有何意义?这一课程内容,应给予学生带得走的是什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阶段目标第三学段“阅读”中强调:“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那么,《如梦令》首先要留在学生记忆深处的就是那份独特的词韵,即这一词牌特有的格式、节奏、声调、词的内容以及词人的情感。

辩前“初读”: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清照的一首《如梦令》。词,很多都没有题目,只有词牌名,我们一般把第一句记作题目,这首词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师:数数它有几行?

生:六行。

师:再数数每一行有几个字?

生:6、6、5、6、4、6。

师:所有的“如梦令”,都是这样的结构。

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词,多读几遍,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辩后“初读”: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清照的一首《如梦令》。词,很多都没有题目,只有词牌名,我们一般把第一句记作题目,这首词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师:李清照还有另外一首《如梦令》,读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两首《如梦令》字数是一样的。

师:数数,都有几行?

生:六行。

师:再数数,每行有几个字?

(师生一起数)

生:我还发现它们的句式是一样的。

师:嗯,你看第五行,“争渡争渡”,“知否知否”,这叫“叠韵”。古代的词都是根据曲调来填写的,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所有的“如梦令”都是这样的格式。

【“初读”辩】

《如梦令》不是学生学的第一首词,辩课前的教学片段,其指向的是“词有固定的格式”,而这是学习第一首词就应该形成的经验,因而新一轮的学习与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并没有设置递进的台阶,让学生有攀升之感。辩课后的教学片段,以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为线索,创设了同一词人同一词牌对比读的情景,指向的是“‘如梦令’这一词牌独有的格式”,达成了新旧经验的融合,以及新经验的产生,这时的初�

辩前“重点品读”:

初夏的大明湖畔处处是风景,让我们跟随李清照一起去欣赏。

景一:

1.指名读第一句。

2.读着读着,你看到怎样的风景?

3.小结:同学们,简单的四个字,原来里面却藏着绚烂的色彩。(板书:色彩)来,读好“溪亭日暮”。

景二:

1.沉醉不知归路,就误入了藕花深处。(板书:深处)读第二句。

2.“藕花深处”是怎样一派风光呢?你看到了吗?

3.指名学生说一说。

4.谁来读好这句?

景三:

1.瞧,都让你们看呆了!哎哟,不好!天色已晚,赶快划着船回家,读第三句。

2.一起来读第三句。这是怎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由这句你仿佛看到怎样的情景?请写下来。(配上图)

3.学生交流。

4.小结:此时,鸟声、桨声、水声、姑娘们的笑声,混和成了一曲美妙的交响乐。

【“重点品读”辩】

工作室成员对于“重点品读”环节的辩课,聚焦于“景大于情”,其焦点则是“误入藕花深处”一句的教学。

胡丹:虽然随着研讨的深入,“景”与“情”在一步步融合,但是还很不够。

陈春雯:“误入藕花深处”这句,可能误入的心情比景更重要。

孟晓东:这一个“藕花深处”不是杨万里的“藕花深处”,也不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而是李清照独有的“藕花深处”。

辩课,让我们在进一步磨课时打开了思路。直面“焦点”,我们沿着词人情感的轨迹走了一个又一个来回,终于豁然开朗,此句独特之处不在于“藕花深处”,而在于“误入”,因“误入”,才饱赏“藕花深处”的景致;因“误入”,不设防,不经预约,才收获了一份惊喜;因“误入”,这番景致、这份惊喜才如此刻骨铭心,才“常记”。

因此,“误入”又是一个关键的“生长点”,紧扣该词,重新揣摩词人的心情,从一个角度突破了“景大于情”的困境,词的韵味慢慢酿成。

辩后“重点品读”之一——

师:谁来读好这句?

生(读得较快):误入藕花深处。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样快?

生:因为天气已晚,急着要赶回家,所以要读得快一点。

生(将后四个字放慢):误入藕花深处。

师:�

师追问:误入时,词人是怎样的心情?

生:着急,慌张。

师(继续追问):此刻呢?

生:被美丽的景色迷住了。

师:又醉了!那该怎么读这句呢?

生(前后有了变化):误入藕花深处。

独特的节奏韵律,流动的画面,此景此情,一种独有的清照词韵从单一的理解走向了丰富、生动和变化。

二、意韵:精神意象之辩

“景大于情”的主要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依据课程标准本课目标确定为“想象景的色彩、气息、姿态、声音,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浸入词的意境,感受词人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试图避开常规路线,以“想象”为线索,着眼于让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生长。但事实上,教学却有点“涩”,想象力的生长是有些架空的。

【“重点品读”再辩】

《如梦令》还有着独特的意韵,它浸润在词人艺术之手赋予其自身风度、气质和精神的词眼和意象中。

用这首《如梦令》进行公开教学的教师很多,扣住“醉”字立意是最常见的。但一个“醉”字真能表现出作品独有的意韵吗?在导师孟晓东的点拨下,我们聚焦在“常记”这个寻常词,又一关键的“生长点”。

辩后“重点品读”之二——

师:这次游玩,令李清照常记(板书),“常记”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常常记起。

生:常常回味。

师:说得好!你来读这个词。

生(读得短促平淡):常记。

师点拨:这样读“常记”,觉得是经常想起吗?

生:常——记。

师:时常想起了,记牢了。那么,她常常记起的是郊游中哪些画面呢?

……

师:读到这里,让我们沉下心来,再来品味品味,对李清照而言,这是一次怎样的郊游?

生:这是一次愉快的郊游。

生:这是一次难忘的郊游。

生:这是一次无忧无虑的郊游。

生:这是一次有意外惊喜的郊游。

师:你为什么这么说?

(学生自由表达)

师:李清照沉醉了,所以不知归路;不知归路,就误入了藕花深处,却意外地看到另一番美景;急着要回家,又看到了鸥鹭齐飞的壮观场面,可谓一波三折,惊喜不断。

师:作者常记的不仅是这些美丽的画面,还有郊游中那些意外的惊喜、那份愉悦的心情。

……

师:通过这首词,你们可以想到那时的李清照过着怎样的生活?

……

师:这次郊游,是她少� 后来李清照的命运发生了转折,请看——(出示李清照简介)。所以她常记的还有这份无忧无虑、这份自由洒脱。

随着教学的展开,词人常记的是什么?美丽的风景,郊游的一波三折而意外的惊喜,以及早期生活的无忧无虑,乃至那份少� 仿用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所给例句的内容与形式。要求仿写的句子涉及内容、形式、修辞、字数四个方面,综合考查审题、运用、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它依循的原则是:一是开的束缚性,就是说一定符合题目要求,不可另起炉灶;二是内容的创造性,内容上不要再去重复原来的内容,要尽量开拓境界。

类型一:补写式,即要求根据所给语境的特点,补出相关句子。如

(2007,宁夏海南,22,6分)仿照文中开头一句话的句式,在横线处写两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都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并与开头的一句话构成排比句式,使文段语意完整。

没有大海的粗犷豪放,可以有小溪的轻盈从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生活向每个人敞开胸怀,我们总能在那里找到自己的色彩,自己的价值。

[解析]补写式仿句题首先要注意题干要求,如题中明确要求要依照文中开头一句的句式,即要明确,开头用的是“没有……,可以有……”的形式;“补写两个句子”提示我们注意句子的个数;运用上比拟的修辞方法;“ 使文段语意完整”即要求符合语境,因此要整观语段,语境中“找到自己的色彩”显然是要求仿写句子要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还要看到“大海”、“小溪”及“粗犷豪放”、轻盈从容“的相关性。

[小结]补写式仿句的方法步骤:

1、明确句式

2、注意句子的个数

3、注意修辞方法

4、分析句中隐含的信息

[答案]没有夏雨的倾情挥洒,可以有春雨的温情抚摸

没有松树的坚毅不屈,可以有的悠然从容

类型二:续写式,即按给定的句子,续写相同类型的句子。如

(2007,天津,23,4分)在下面横线处,续写两句话。

兰因春而存在,而春也因有了兰的幽美,才多了些温煦,少了些清寒;

荷因夏而存在,而夏也因有了荷的淡雅,才多了些凉爽,少了些燥热;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续写式好像很简单,没有什么具体要求,但恰恰相反,要求都隐含在给定的句子之中,因此关键是分析给定的句子。此题的句子就是:……因……而存在,而……也因有了……,才多了些……,少了些……。其次,要看到句中的因果关系,如“兰”与“春”、“荷”与“夏”的关系。再则,要知道句子之间的相关性,前面“兰”“荷”都是植物,“春”“夏”是季节,仿句时要再另举两种植物,对应的季节应是“秋”“冬”,并且这两种植物分别应是这两个季节特有的植物。

[小结]续写式仿句关键是分析给定语句的隐含信息。一般要明确:

1、例句的共同特点,如句式等。

2、单个句子内部的关系,如因果、转折、假设、顺承等。

3、句与句的相关性,这样才知道下面仿什么。

4、明确事物的性质特点,不能另起炉灶。

[答案]菊因秋而存在,而秋也因有了菊的蓬勃,才多了些丰腴,少了些贫瘠;

梅因冬而存在,而冬也因有了梅的芬芳,才多了些生机,少了些冷寂。

类型三:命题式,即先给定一个语言材料,再另外命题进行仿写。如

(2007全国Ⅰ,20,6分)请以“梦想与现实”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拟的修辞方法,两个句子之间构成对偶。

太阳热烈、奔放,带着万丈光芒,给生灵以活力;月亮温馨、宽容,带着无际清辉,给万物以安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命题式一定要扣住所给定的内容“梦想与现实”,看清句子个数,明确比拟的修辞手法,另外还要分析给定的例句明确隐含信息,两句之间是对比关系,因此仿句中“梦想”与“现实”也要是对比关系。

[小结]方法和步骤:

1、注意命题内容

2、看清句子个数

3、明确是何修辞

4、分析隐含信息,找出句意关系

[答案]梦想热情、豪迈,带着四射活力,给生命以激情;现实朴实、沉稳,带着似水柔情,给生活以清凉。

类型四:仿段式,仿段式分为仿歌词、诗歌,即按照给定的歌词、诗歌进行仿写。如

(2007湖北,22,4分)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请以“这是一个崇文区乐的世界”开头,续写一段歌词。要求每行语句不与第一段完全重复,句式基本对应,大体押韵。

这是一个欢乐的世界, 这是一个欢乐的世界,

沐浴奥运风,我们青春豪迈。_______________

心连着心,手拉着手, _______________

朋友走到一起来。 _______________

共着一个梦想,_______________

友谊的圣火传递千秋万代。 _______________

[解析]仿歌词、诗词,内容容量较大,相应难度增加,但一定要注意在形式上与例句保持一致,内容上和上文有所联系。扣住“这是一个欢乐的世界”这个主体内容来写,要和奥运会有关,情感是“欢乐”的。

[小结]仿歌词的要求是:

1、注意内容,让写什么写什么

2、形式和例句保持一致

3、情感色彩要一致

4、如果是诗歌的话还要有哲理性

[答案]高擎五环旗,我们激情满怀,

山连着山,水连着水,

大家走到一起来。

同在一个地球,

文明的种子撒遍五湖四海。

另外,2007年高考仿句中出现了一种新题型,即开场白式仿写。

(2007江苏,20,5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分别填写适当的句子,作为学校一次迎接奥运主题活动主持人的开场白。

甲:2008,我们将迎来一次体育的盛会,

乙:2008, 我们将迎来五大洲的宾朋。

合:我们的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甲: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

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我们有着不同的肤色,

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但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甲:同一个地球孕育了我们的生命,

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我们――有着对梦想的追寻。

甲:我们都渴望和平与安宁,

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我们珍视友谊和荣誉,

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让我们的世界更完美!

乙:让我们梦想成真!

合: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让我们迎接奥运会圣火在北京点亮。

[解析]做好此题关键是一定要对开场白这种解说词有所了解,句字形式与原文保持一致,字数相近,内容上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会”,还要扣住“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个中心,不能偏离这个话题。

[答案]我们拥有不同的文化;我们说着不同的语言;同一个太阳温暖着你我他;我们一样追求繁荣和幸福;我们珍惜爱和被爱。

(2007辽宁,24,3分)仿照下面的句式和辞格,另写一句话。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地在半空中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福建,16,3分)根据下面的示例,请另选一组事物,运用联想和对比,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某种(不拘泥于句式,40字以内)示例:

鲜花虽然娇艳,但经不起风吹雨打;小草看似寻常,却更能承受酷暑严寒。

人生如梦的下一句是什么范文(精选4篇) 篇三

最浪漫的梦――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最浪漫的梦当属李白的梦。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以浪漫的笔调抒写了梦中漫游天姥山的迷人境界,充满了热烈奔放的激情和富于幻想的气魄。“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瀛洲是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却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最有抱负的梦――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最有抱负的梦当属陆游的梦。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有“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豪言。此诗前三句写梦因,诗人白日忧国忧民,才会在夜阑卧床睡眠中“有所梦”,而倘若不是“僵卧”、不是“夜阑”,就不可能有梦的出现。故“僵卧”与“夜阑”是梦境产生的前提。第二句“尚思为国戍轮台”写梦境产生的主观因素。如果诗人没有为国戍边的情怀,就不可能有“铁马冰河入梦来”。第三句中“风吹雨”写梦境产生的外界条件。可以说,正是有了“风吹雨”这一外界条件,诗人才在似睡非睡、模模糊糊之中生出“铁马冰河”的梦境来。最后一句,写梦境。与诗人其他通篇记梦的诗作有别,此诗写梦境独树一帜。全诗由梦因而引出“铁马冰河”的梦境之后便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更多联想、想象的空间。人们尽可以据此梦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具体想象诗人当年是如何身披铁甲、手持兵器、骑着那披铁甲的战马驰骋沙场、英勇杀敌,作此诗时他又是如何梦萦神牵“九州同”的。

最伤感的梦――《琵琶行》

最伤感的梦当属白居易诗中的梦。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汝泪红阑干”之语,这是琵琶女早年“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的春风得意与中年“门前冷落鞍马稀”、晚年“嫁作商人妇”独守空闺巨大反差的最好体现。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所谓“忽梦”并非偶然,“梦啼”也是白日情感的再现,回忆风光的往事,面对眼下的痛苦遭遇,她不由得老泪纵横,脂粉合流。其实,这又何尝不是诗人所做之“梦”呢?

最愁肠百结的梦――李煜《望江南》

最愁肠百结的梦当属李煜的梦。李煜在《望江南》中写道:“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李煜在亡国后所作的词,有不少都和梦有关。这首《望江南》描述的是梦中游览江南所见。从开篇“闲梦远”三字句中看得出作者正陷入深沉的愁梦中,精神迷离,那如烟的往事虽仍萦回在脑际,却如梦一样远不可追了。曾经有过豪华奢侈生活的李煜,入宋以后所思念的都是往日的生活情景。南国,指江南,也就是他的故国。江南此时正逢清秋节,而此刻的自己呢?作者一字未提,只留下空间给人们以思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被幽禁在小楼上的李煜正愁肠百结,神驰千里之外。“千里江山寒色暮”是在描写故国风景;“寒色暮”,是对千里江山辽阔秋景的进一步描绘;“芦花深处泊孤舟”,芦花,洁白似雪,丛生拢聚,而有一孤舟正隐隐藏于芦花丛深处,有种超然尘世之外的感觉。也许对于李煜当时的“囚禁之身”来说,这样的隐士生活也值得向往。“笛在月明楼”是收尾,这尾景倒有一番清幽别致之情。明月满楼,笛韵悠悠,令人留恋。试想,此刻词人已经醒了,正对着明月,怨怀无托,这凄清的色调着实令人叹惜。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