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是爱岗的小编给大伙儿收集的5篇城镇规划的相关文章,欢迎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城镇发展规划范例(最新5篇) 篇一
文章针对小城镇规划编制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镇规划;编制方法;转变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人口相互融合小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其地位也日趋重要。从技术经济特性看,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而规划的空间一旦形成,就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使得该种状态无法轻易改变。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对稳定,城市功能组织、交通结构、产业布局将导致市场和政策对先进技术和理念的推广形成阻碍,这便是“锁定效应”。因此,研究符合低碳经济的城镇规划编制方法,从规划层面科学引导土地资源、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可持续利用和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要条件。
1 现行城镇规划编制办法
1.1 规划理念应紧密� 规划多反映国家或地方政府对于经济和发展的需求,只从自身发展来考虑自己的建设,在应对气候变化、节约能源等时代的新需求方面不能结合更大区域的经济体制、自然资源、地理区位等实际情况来综台考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剩余劳动力转移和集镇基础设施,应变能力不足;其次是有的城镇规划贪大求全,不顾当地经济支撑能力,更没有认识到盲目攀高攀大是对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污染;再次就是规划编制人员应采用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法,防止规划流于形式。
1.2 规划体系应注意协调性和完整性
城镇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国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环境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等,这些不同层面的规划应在编低碳经济下城镇规划编制过程中进行有机结合,在规划目标、空间管制、空间数据上进行有机的衔接与协调,高效、合理地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育生态环境,重现森林碳汇。
1.3 规划编制内容应加强针对性和时效性
目前我国城镇发展已从数量和规模扩张的外向型发展转向内敛和质量提高的内涵型发展,这就要求城镇的规划对城镇的发展有新的指导。加上城镇具有脆弱性、灵活性、较强的可塑性、系统的动态性等,一个稍大一点的项目引进就足以改变其发展方向。在低碳经济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流的今天,如果仍然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编制规划,将根本无法适应城镇发展和建设的要求。有很多规划对城镇的职能分工、发展方式和环境保护把握不够或者没有能在规划内容中体现出来,规划停留在地块区划、道路设计等技术层面,对城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城镇性质上研究不够,致使城镇特色不突出、结构趋同。
1.4 规划编制成果应提高执行性与监督性
规划作为引导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应当具备一定的操作性和实施性。而从实施跟踪的情况来看,目前许多城镇的规划编制由于不符合当地习俗、群众意愿,或者由于乡镇政府技术力量的不足、投资环境的变化等等均导致规划的实施受到影响,规划编制成果的可实施性及规划在城镇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等缺乏后续的监督机制。
1.5 规划组织模式应加强互动性和参与性
改进规划的组织模式对提高规划成果的可实施性以及规划的实施效益有很大的作用。目前我国城镇规划组织,规划制定过程中群众参与很少,或者仅有极少数的专家参与了制定过程。各级部门应加强信息的交流,在规划目标及方法上相互协调与帮助,保证规划成果的实施效果,防止规划编制工作的重复抵消。
2 城镇规划编制方法的转变
2.1 编制理念
根据有相关数据显示,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放占据77%。二氧化碳排放中,城市生产、交通及建筑碳排放量约占城市总的碳排放量的81.8%以上,其中交通占17.5%(总温室气体的13.5%),建筑使用中的电力及供暖占19.8%(总温室气体的15.3%),工业占44.5%(总温室气体的34.3%)。在城镇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规划应综合考虑城市的经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文化效益,尽可能地减小生物质能源消耗。从规划的中观层次来看,应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降低单位GDP产值的能耗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土地布局、交通组织等方面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并从存量空间上推动低碳消费。
2.2 编制技术
(1)三规合一
城镇总体规划主要关注建设用地布局和建设用地结构的优化配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主要关注自然资源和耕地保护,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建设总量,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主要关注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更好地提升土地的附加值和产出。规划经过资料的收集与调查、初步方案设计、初步成果、送审成果四个阶段,将相互反馈的信息融入方案,落实用地指标,
使各个规划之间协调统一。继而征求各级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并 三个规划的初步成果一起经过专家评审与公示,听取采纳各级政府领导、专家及民众代表的意见,完成送审成果的编制,从而形成由城镇总体规划、
国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构成的综合性空间规划体系,即“三规合一”,进而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指引小城镇走向土地可持续发展和森林碳汇保育战略。
(2)一体化规划
经济增长必然引起能源消耗的增长,能源消耗增长的结果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如何协调各城镇的经济与资源,需要我们在城镇的规划编制中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发展群体经济,走循环经济的道路。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大中城市、城镇还有乡村只有通过资源整合,经济互补,形成资源—产品—废物—资源产品的循环经济生态链系统才能实现经济上“1+1>2”,生态上“1+1<2”的良好态势,并有助于实现真正的城乡统筹发展。
(3)编制清单
在城镇规划编制过程中引入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技术,对多方案的虚拟城市进行碳排放的测算,对方案的碳排放进行能见度高的量化研究。最后,有效地结合自身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与全球范围内维持气候稳定的相关科学与政策指标引导方案的决策。温室气体的编制包括: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畜牧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农田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以及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在编制过程中采用动态模拟技术,利用温室气体清单编制软件(GHGLQ)进一步摸清城镇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如温室气体种类、各个排放源的排放量以及消减等详细信息的清单。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监测和分解考核体系,切实保障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
城镇发展规划范例(最新5篇) 篇二
城镇化发展的实践证明,规划编制好了就是最大的节约。日本先后制定和实施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并在市町村等基层行政部门设立规划部门,制定中长期国土利用与开发规划,在亚洲率先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我国台湾地区的城镇化优先发展农业,避免了像韩国和印度那样,因农业剩余劳动力过量涌入而出现的“大城市病”。
城镇建设,规划先行。积极探索山区特色的城镇化模式,贵州首先要做的,就是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考虑、综合布局,做好城乡规划工作。
规划目标要紧贴省情,体现脱贫致富。城镇化的本质是最终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我省农村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基本上不可能就地致富,只有走出大山,进入城镇,寻求到就业,才是根本出路。贵州加快城镇化建设,目前主要不是解决城市人口拥挤问题,而是解决农民下山、进城进镇问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因此,要明确树立一个观念:搞城镇化一定要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有利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一定要注重促进城乡特别是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毫不动摇地把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放在城镇建设的首要位置,这个大方向什么时候都不能偏离。
规划理念要以人为本,体现民本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城市作为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载体,规划设计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求作为立足点和着眼点。
要大力完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为农村人口加快转移创造条件。要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城市棚户区、煤矿和其他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加快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建设,通过不懈努力,让农民搬得进、住得下、有活干,尽快脱贫致富。
规划编制要遵循规律。体现长远眼光。盲目建设、交通拥挤、功能不全、环境污染等“城市病”问题提醒我们,城镇规划一定要有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规划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我省只能依山就势,纵深推进,走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组团式拓展、点状式集中的山区绿色城镇化道路;积淀深厚、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决定了我们具备规避“千城一面”的可能性。同时,要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社会资源、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推进农村现代化,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要配套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公共公益事业,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现代文明和先进文化,得到更多的实惠。
规划体系要衔接协调,体现发展需求。各级城镇体系规划、镇村布局规划,要根据发展趋势,及时修编完善,确保各级各类规划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
城镇发展规划范例(最新5篇) 篇三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群体。
第三条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是: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制订区域城镇发展战略;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面与规模;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与布局;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第四条城镇体系规划一般分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或自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包括直辖市、市和有中心城市依托的地区、自治州、盟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包括县、自治县、旗域)城镇体系规划四个基本层次。
城镇体系规划区域范围一般按行政区划划定。根据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需要,可以编制跨行政地域的城镇体系规划。
第五条城镇体系规划应同相应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及上一层次的城镇体系规划相协调。
第六条城镇体系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二十年。
第七条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由省或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或地区行署、自治州、盟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由县或自治县、旗、自治旗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由有关地区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第九条承担编制城镇体系规划任务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的规定。
第十条城镇体系规划上报审批前应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并征求有关单位的意见。
第十一条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审批。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由省或自治区人民政府报经国务院同意后,由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纳入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驻地镇的总体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实行分级审批。
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报有关地区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二条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涉及的城镇应包括设市城市和重要的县城。
省域(或自治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涉及的城镇应包括市、县城和其他重要的建制镇、独立工矿区。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涉及的城镇应包括建制镇和独立工矿区。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涉及的城镇应包括建制镇、独立工矿区和集镇。
第十三条城镇体系规划一般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4、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第十四条跨行政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深度,由组织编制机关参照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根据规划区域的实际情况确定。
第十五条城镇体系规划的成果包括城镇体系规划文件和主要图纸。
1、城镇体系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
规划文本是对规划的目标、原则和内容提出规定性和指导性要求的文件。
附件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包括综合规划报告、专题规划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
2、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图纸:
(1)城镇现状建设和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图;
(2)城镇体系规划图;
(3)区域社会及工程基础设施配置图;
(4)重点地区城镇发展规划示意图。
图纸比例:全国用1:250万,省域用1:100万~1:50万,市域、县域用1:50万~1:10万。重点地区城镇发展规划示意图用1:5万~1:1万。
城镇发展规划范例(最新5篇) 篇四
【关键词】城市规划;新型城镇;机制研究
前 言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实施的核心在于如何科学地因地制宜布局和规划,否则就会面临很对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提出的时代背景
1、经济全球化
广义全球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球化,狭义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金融、投资的快速发展、生产的国际化成为其重要标志,资本、技术、产业的跨国转移,对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必将使我国城市的国际化水�
2、信息化发展
信息技术正在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把信息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新主题。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并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信息己�
3、科学发展观与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具体体现。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表面上看是顺序的变化,实质体现了我们发展理念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又好又快发展首先是“好”的问题,在发展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注重推动发展与节能降耗、生态保护相协调,注重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4、新型工业化
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完成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首要选择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大报告对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了明确描述,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二、新型城镇化规划基本原则分析
在实际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必须遵循训相应的基本原则,着眼于整个城镇群的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城镇经济以及产业的叠加或者排斥。新型城镇化规划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最关键因素,新型城镇化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人的需求而开展的。为此,以人为本成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首要原则。在实际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应该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其他因素紧密结合起来,而不是为了建设城镇而将农业以及田地消除,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最重要目的是让人们生活的更好。
2、绿色低碳原则
绿色低碳原则是新型城镇化规划中需要注意的另一重要原则,绿色低碳原则主要指的是在实际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注意低碳环保,建设环境优美的人文环境,进而提升城镇的软实力。同时,是否最大限度的做到节能减排,是否最大限度的做到生态环境保护,早已成为衡量新型城镇化规划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进一步遵循低碳环保基本原则,相关部门应该大力开展清洁工程,加强对于乡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同时,着重的解决工业企业以及城市污水处理,建设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城镇。
3、基础设施完善原则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需求,应该加强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只有这样才可以打造出利居、乐居以及宜居的环境,这就是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基础设施完善原则。基础设施是城镇空间互动的桥梁,只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生活设施以及生产设施建设并重,才可以缩短城乡间设施落差以及空间距离,才可以促进人们生活安康。
4、城乡经济一体化原则
在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有关部门应该注意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有机结合,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城镇带动乡下,工业促进农业的新局面,进而促进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进程的实现。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着力发展服务业,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城镇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水平。
三、新型城镇化理念下的城市规划完善性策略分析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关键是规划。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规划决定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要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从我们所看的四个城市和国内外经验特别国际上优秀城市来看,抓好发展规划有以下几点需要高度关注和重视。
1、抓好城市发展目标定位的规划。每个城市都要有发展目标定位,纽约是国际大都市,法兰克福是国际交通枢纽城市。我们江西要建设什么样城市?我认为要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城市、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我们的目标定位应该是生态城、园林城、现代文明城。从这几天所看的四个城市的特点,苏书记亲自倡导的“一大四小”等一系列城市建设思想,在实践中给城市建设带来了巨大变化,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群众营造“美的空间、人的乐园”。
2、抓好城市发展规模的规划。城市不仅要做大,关键是要做优。我们要以营造最适宜人居环境、最佳创业环境为目标,根据基础条件、能源资源、环境容量等,科学确定城市人口规模和 区域规模,使城市有足够的承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城市成为最佳最优城市。
3、抓好城市发展形态的规划。城市形态应提倡功能明确、生态连接、多核组团式的发展。荷兰的商业中心在阿姆斯特丹,行政中心在海牙,港口城市在鹿特丹。世界上比较优美的城市,除新加坡之外,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是很好的,由14个岛屿互相联系,组团之间以森林、河流、海岸线为连接,交通快捷,城市在绿树丛中,人们生活高度方便,文化素质、文化程度比较高。我们要防止简单“摊大饼”式发展,倡导组团式形态。
4、把城市发展特色的规划做好。把城市的特色创造出来,就要对江河、山林以及湿地等这些自然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创造出具有特色的产业,通过历史文化以及旅游资源的利用,把城市文化品位提升上去,把城市个性的魅力彰显出来。
5、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城市规划离不开精心的论证,历史的积累与沉淀对城市的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进行规划与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对人民与历史负责。不但要把建设的规划工作做好,还要为人们创造休闲娱乐的空间,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6、把规划科学决策的机制完善起来。要以政府为主导,通过专家的指导,部门间的合作,公众的参与,科学的决策,对规划进行严格的编制,并进行审批。
结束语:
新型城镇化着眼农民,涵盖农村,体现了人本化、集约化、多元化、低碳化,强调协调性、融合性及多样性。有利于资源的统筹配置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恢复,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建设宜居家园,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城镇发展规划范例(最新5篇) 篇五
二、创新体制机制,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有力保障
1.强化规划引导。
不断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强化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使规划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始终发挥引导和调控作用。
2.明晰城镇之间的产业分工。
坚持以产促城,以产兴城,用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建设,建立健全产业布局跨行政管辖区域转移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坚持错位发展,明晰产业分工合作,延长产业链,形成主城区和各乡镇之间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布局科学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3.建立区域一体化的综合承载体系。
把城乡一体化与美好乡村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把城市基础设施延伸到乡村,把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乡村,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重要基础设施一体化的综合承载体系,实现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一体化和同城化,不断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4.完善土地保障机制。
要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注重多规合一,坚持规划先行。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科学制定村庄合并和美好乡村建设的目标和时序安排,避免大拆大建,实现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以主城区、县城、中心镇、一般镇和村庄居民点为重点,探索建立土地指标分配机制,保障区域协调发展。
5.创新投融资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