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爱岗敬业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的7篇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工作,欢迎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工作通用7篇 篇一
关键词:信息安全教育 对策 建议
一、前言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亲密伙伴。虽然许多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积极参加各种计算机技术等级考试,取得了各种计算机专业领域的认证证书,但在信息安全方面,高校学生的安全意识表现令人担忧。高校学生作为计算机应用领域的高端人群,在技术上和知识积累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应成为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由于网络快速发展和网民低龄化的趋势,中小学生群体的在计算机安全方面存在的薄弱安全意识不容忽视。认清网络安全教育的严峻形势,努力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网民信息安全意识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底提高2.9个百分点。庞大的人口基数成为网络的蓬勃发展的基石,同时由于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为网民数量的攀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此大规模的网络应用群体,使信息安全问题成为网络安全工作者必然面对挑战。
《报告》显示,由于网民年龄结构继续向成熟化发展,30岁以上各年龄段网民占比均有所上升,整体从2009年底的38.6%攀升至2010年中的41%。30岁以上年龄段网民比例上升,一方面,说明我国信息化进程中所覆盖的群体范围较广;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安全教育工作的非同步性,导致多数网民重应用轻安全,给信息安全带来极大风险。从时间上来看,30岁以上网民多数在2005年以前接受正规教育,由于当时的条件和环境限制,难以对当时的学生从网络安全方面进行足够的宣传教育。
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是网民学历结构呈现了低端化趋势。截至2010年6月,初中和小学以下学历网民分别占到整体网民的27.5%和9.2%,而且这一群体比例的增速超过整体网民。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占比继续降低,下降至23.3%。分职业看,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仍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接近1/3的网民为学生。如此大比例的学生网民群体,如果在校期间得不到良好的网络安全教育,那么当他们步入工作岗位以后,势必会成为网络安全的弱势群体,给未来网络的安全性带来隐患。中国今天的网络环境的严峻形势与2005年以前网络安全教育的薄弱与缺失不无关系。亡羊补牢,犹未晚也,如何在当前环境下为在校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提供帮助,是信息安全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研究,网民中85%以上的用户在提交个人信息时,虽然对信息安全问题存在顾虑,但为了获取免费服务、免费产品,或者为了认识更多的朋友,仍还是会在网上填写个人的真实信息。仅2010年上半年,就有59.2%的网民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遇到过病毒或木马攻击,遇到该类不安全事件的网民规模达到2.5亿人;30.9%的网民账号或密码被盗过。之所以存在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窘境,与用户自身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缺失有关,也是过去网络安全教育不足所带来的后果。一方面,多数网民自身防护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少数网民存在作恶心态,企图通过病毒、木马等所形成的利益链条中获益,存在作恶行为,导致网络安全形势严峻,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另外,由于即时通讯、网络安全领域出现了一家独大的情况,广大网民面临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窘境,2010年11月,腾讯QQ和360出现的纷争可见一斑。网络安全基础教育的缺失为厂商的全方位垄断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三、对策及建议
从各项分析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前的现实清晰的告诉我们,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已经不是未雨绸缪,而是亡羊补牢。虽然网络安全问题不可能随着网络安全教育的提升而消失,但随着网民网络安全意识的提升和网络安全技能的增强,中国信息安全整体水平将大幅提高,由于网络安全意识薄弱和网络安全技能缺失所带来的损失将大大降低。
那么如何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呢?首先,加强在校生网络安全教育,让未来的中坚力量打好基础;其次,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宣传教育;第三,借助专业网络安全机构力量,强化和提高网络安全教育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在校生网络安全教育
当前许多高校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仅仅停留在保管好密码、安装杀毒软件这一基础层面,许多学生对定期修改密码、定期升级杀毒软件这些基本安全要求或者置若罔闻,或者完全依赖软件自身功能实现。而对于病毒、木马完全依赖杀毒软件的识别和判断,对于邮件中的附件缺乏基本的识别能力。在诸多钓鱼网站面前更是缺乏辨别能力,上当受骗的例子屡见不鲜。高校学生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网民群体。目前部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仍停留在重应用操作轻安全培训的水平上,对学生的考核过程也以应用操作为主,缺乏对网络安全知识的考评,从指导方向上导致学生对网络安全的漠视。所以从课堂教育角度加大网络安全知识的讲授程度,同时在考核过程中增加相应内容,以必修和应知应会的形式让学生接受和掌握网络安全技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
2.规范信息安全宣传教育
以公安部、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下发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为规范,积极发挥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作用,加强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升群众的信息安全意识,将群众的信息安全主动防御意识和法律观念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使安全意识和计算机使用水平同步提高,尽最大可能将计算机安全领域的法盲现象降低,避免无知者无畏的现象发生。
3.借助网络安全机构力量
高校教学环节中的信息安全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对于渗透、钓鱼等技术手段介绍较为浅显;对于当前发生的网络安全问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难以及时补充和跟踪当前网络发生的热点问题。高校和其他信息安全相关教育机构和宣传部门应与网络安全机构及时沟通,尽可能地将最新的网络安全热点问题和防护措施提供给高校学生和社会群体,防患于未然。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工作通用7篇 篇二
为确保我区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使之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把校园网站建设成广大师生充分使用的学习平台、资源平台、信息平台和办公平台,形成“网络通道-应用平台-信息化队伍-资源建设”协调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格局。根据国家计算机信息网络有关规定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及公安部门关于加强互联网络管理的若干文件精神,结合我区教育系统实际,现就加强我区教育网站建设与教育网络管理提出如下意见,请各校认真贯彻执行。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网站建设与网络管理的重要意义
1.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建好学校的网络系统和网站。建设好教育网,办好教育教学网站,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为教师、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是现代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2.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依赖于教育信息化这一制高点。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已成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开展网络教研也将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熟识网上办公更成为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工作管理的必要支撑。
3.办好教育网站有利于促进依法执教,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自身建设和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科研水平,推进学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大投入,促进网络和网站建设
1.加快网络建设步伐。各校要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学校的网络工程。对学校网络设备要定期进行保养,对损坏设备及时进行维修,并及时更新老旧网络设备。局教仪站要统筹规划建设学校教育网络,加强与电信运营商协调合作,积极为薄弱学校提供必要的网络存储空间。
2.加强网络管理员队伍建设。各校在选聘网管员时要严格把关,选择业务素质强、政治素质高、责任感强的教师担任,还未落实网管员的学校必须积极主动选聘,同时要根据网管员的实际情况考虑其工作量或给予适当的津贴。局教仪站要做好各校网管员的登记注册和管理工作,定期开展计算机专业技术和网络职业道德等教育培训活动,切实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3.加强网络信息宣传员队伍建设。信息宣传员是网站运行的灵魂。各校要按照专兼职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一支覆盖面广、思想理论水平过硬、政治责任感强的学校网络宣传员队伍。要充分发挥好网络宣传员队伍的作用,切实加大正面宣传力度,丰富信息内容,及时掌握宣传动态,重视交互性较强栏目的正面引导。同时,要进一步利用网络优势,加强对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事件、重要工作、活动以及重要文件政策、制度、措施的公开宣传报道,特别是社会和教师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公开工作动态和办事程序,使广大教师和家长及时了解信息,加深对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局办公室要加强对网络信息宣传员的培训和管理工作,并制定《网络信息宣传员考核评估办法》。
4.加强网络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并严格实施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是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一项核心内容。各校必须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内容应包括:(1)学校网络管理和信息安全工作条例;(2)网络系统的维护制度和应急措施;(3)网络案件和事故上报制度;(4)网络管理员工作职责;(5)信息审核登记制度等。同时,各校要认真督促检查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定期研究解决本校校园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
5.加强网站的开发应用建设。网站建设是网络应用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各校要切实加强本校的教育网站建设与管理,配置专人负责网站内容的更新与维护,积极开发网站应用的新模式、新板块,为社会、学校、教师、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有效的服务。教育局各职能科室要带头建设好自己的网页,及时对网站内容进行更新,共同把*教科网建成师生喜爱、社会欢迎的网站,在省、市、区考核评估中继续保持前列的位置。
三、重视网络安全,加强网络与网站管理
1.学校网络必须统一接入区教科网。为维护教育网络的整体性,保证教育政令畅通和资源共享,加快教育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建设,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通过区教育城域网中心统一接入互联网。任何学校不得另设光纤直接接入互联网,不得安装无线网络,更不得接入其他网络,如确有必要,须经局网管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同意。此外,学校的网络设备及节点不允许提供给非教育教学部门使用。对现阶段所有可以直接上网的学校计算机必须采取必要的技术防护措施,否则不能直接接入互联网。
2.构建网络安全系统。各校应增强对做好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把此项工作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网络管理和信息安全的教育,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明确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意识,规范自身上网行为,开展文明健康上网;其次,要加强对网络管理员和网络信息宣传员的严格教育和管理,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岗位考核,认真检查督促;再次,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教育引导,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教育工作,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定期开展学生“绿色上网”活动,提高学生识别有害信息的能力,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上网、健康上网;最后,要坚持安全技术防范措施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同步实施的原则,采取入侵检测、网络隔离、信息加密、访问控制等必要的技术措施,加强校园网各个环节特别是互联网接入的安全性,将攻击和入侵造成的威胁限制在最小范围内,特别要有效预防和减少计算机犯罪、黑客攻击和病毒侵入。对未安装杀毒软件的计算机一律不得接入校园网和教育网。要切实加强对有害信息、有害电子邮件、有害短消息等危害信息的过滤与封堵,警惕有害信息的传播和数据的非法篡改,一旦发现,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终止与外部网络的连接,在保留有关记录后,及时予以删除,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3.建立完备的网络监管记录。网络的监管事关网络的安全,也是应对网络故障、排除网络安全隐患及处理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教育局网络管理中心(教仪站)要在2009年前建立起全区教育网的监控、日志及备案系统,各校也要逐步建立起对应的网络安全记录系统。
4.加强校园网的内部管理。要进一步完善教育网站备案手续,各校校园网作为区教育城域网的子网,应完成互联网备案手续;要严格划分内网、外网的不同职能,做到内外有别;要加强对校园网服务器的安全防范,各校服务器必须由专人负责保管,按规范安装后不得无故更改内部配置信息,对服务器损坏造成信息记录丢失的,应以书面形式报局网管中心(教仪站)并说明理由;要加强对各类上网帐号(如ftp、办公平台等)的管理,各校经校园网上网的教师和学生,必须设立相对固定的专用上网帐号,严禁反复更改,提倡教师或学生以实名制注册帐号,各类帐号由学校网管员统一登记保管并报校网络管理领导小组备查。为节约教育经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教育局网管中心将有针对性地对部分网络资源(电影网、游戏网、部分论坛等)的访问进行限制,各校应结合学校实际进行适当的屏蔽。
5.完善对学校网站信息内容的监管。各校要强化信息安全和保密意识,不允许对文件及相关内容在网上直接转载,对真实性不能确定的内容不作转载,对拟在教科网、校园网上的敏感内容,必须经局或校网络管理领导小组负责人审核同意;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对转载内容应注明出处和作者,严禁各校设立没有防范措施和专人管理的BBS、聊天室等交互性栏目;要主动关注本地有影响网站的教育栏目和教育论坛等,对不负责任、不符事实、混淆视听及造谣中伤、恶意诽谤等影响我区教育及学校形象等言论,要及时交涉纠偏。对相关网站不负责任、放任自流及学校交涉无果等,各校应将情况及时上报局网络管理领导小组,局网管中心(教仪站)将对相关网站及时屏蔽或限制访问,并向区公安局网监大队报告。对于严重违反法律法规的言论行为,各校应及时运用法律和科技手段调查追究,坚决打击,直至移交司法处理。
6.创设文明健康上网的良好氛围。各校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资源,开展校园“红色”或“绿色”网站建设,学校的计算机教室在有专人管理的情况下,应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严禁将学校内部的网络和终端出租或转让给他人经营和管理。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网络责任感、道德感教育,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抵制消极、丑恶、反动信息的传播,开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和新阵地。
四、加强领导,强化教育网络管理与网站建设工作责任制
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全区教育系统教育网络和信息安全的管理,科学规划区域教育网络及信息化发展,及时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区教育局成立网络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名单如下:
*
各校要按照“谁主办、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相应处室负责人和网管员为组员的校园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本单位校园网和信息安全的管理。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工作通用7篇 篇三
本刊讯 10月10日下午,2014年广东省高等学校和直属学校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会议在广东省教育厅19楼会议室召开。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曾德华、省教育厅副厅长朱超华等领导出席会议。
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作重要讲话。罗厅长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教育承担着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重任,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十分重要。我省教育系统具有网络普及面广,应用积极性高,注重网络技术开发等特点,但还存在网络信息安全意识不强,网络和信息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要高度重视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着力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信息网络安全水平和信息网络应用水平。罗厅长要求各高校和中职学校及单位要切实做到“五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要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及整个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来认识网络安全的意义和价值。二是技术到位。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基础,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上定期研究分析、研判安全问题。三是管理到位。网络安全工作要严格遵循“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确立信息使用的权限和责任人。四是责任到位。每一个部门、每个岗位都要落实信息网络安全管理责任,明确工作要求以及应急措施。五是保障到位。不管是网络自管还是托管,务必做到人员分配与资金投入的充足与恰当。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曾德华强调,要正确理解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在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意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有关制度,设立有力的技术支撑部门,加强同各级政府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公安部门建立跨部门协调和事件处理机制,充分发挥纵向衔接、横向协调的组织保证作用,切实加强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
省教育厅副厅长朱超华同志作重点工作部署。他要求围绕“一个目标”,健全“两个机制”,建设“三个体系”,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二是加快推进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升级;三是严格实行网站审核备案制度;四是全面落实教育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备案;五是切实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的依法治理和制度化管理;六是大力推进舆情管控体系和网络文明建设;七是全面开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工作通用7篇 篇四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安全;安全教育网络
新媒体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网络新媒体的开放性、便捷性、隐匿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既给在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高校安全教育应根据新形势,创造性地将新媒体转化为大学生安全教育载体,从安全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大学生心理需求、发展特点出发,加强引导,拓宽高校安全教育范围,积极探索和研究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实现路径,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促进新时期高校安全稳定。
一、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的成因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向终端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数字化媒体。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是指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受众的思想观念、人身、财产、隐私、信息安全等方面带来的冲击。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大众化、碎片化、即时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网民的参与和互动信息的拓展更加宽泛,也使信息的二次传播更具有隐蔽性和诱惑性,加之青年学生价值观尚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偏听偏信等原因,进而导致网络安全问题的产生。
(一)大学生自制力不强,容易偏听偏信走极端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追求自主独立的意识逐渐强烈,交往能力不断提高,但毕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不成熟阶段,自制力较弱,较浅的社会阅历造成其是非辨别能力不强,存在对网络意识形态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对主流意识把握不准确的现象。即时性和开放性的传播方式易使他们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冲击,容易偏听偏信,造成一些网络言论不当和处理极端化的行为,影响青年群体健康价值观念的形成。
(二)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容易上当受骗
大学生进行高频率、大规模、多平台的网络行为,对于获取信息、开拓个人视野和提高见识、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社会经验不足、思想单纯,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抵抗诱惑的能力较弱,处理安全隐患的能力也不高。由于他们使用网络的频率高,网络依赖性强,盲目相信他人,易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使自身容易陷入电信诈骗、网络诈骗、校园裸贷等危险境地。
(三)大学生普遍经济拮据,赚钱欲望强烈
大学生在追求独立意识的同时,也积极追求经济独立。有些学生通过校内外兼职等方式,在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能部分满足自身对经济独立的需求。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由于消费欲望强烈,又缺乏正确的金钱观,陷入网络中奖、校园裸贷等“圈套”,给个人、家庭、学校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四)网络安全环境不稳定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人、财、物高度集中,群体关系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形态,具有小型社会的特质,其安全也具有社会公共性[1]。一方面,校园开放给大学生生活空间的扩大提供条件,尤其是新媒体技术便捷的当今。但同时诈骗和虚假信息等不安全因素向校园渗透,使安全监管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数字化网络媒体的信息量爆炸式增长,信息内容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尤其是大学生使用率较高的QQ、微信、论坛等载体,由于网络监督机制和技术滞后,以及大学生甄别能力和安全意识存在参差不齐现象等原因,造成一些虚假、影响安全的信息被迅速阅读、传播,给校园网络安全埋下隐患。
二、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
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使用群体的主力军,规模和比例日益壮大。据《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以职业结构来看,学生作为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为25.1%。20—29岁年龄段网民比例为30.4%[2]。90后大学生对网络技术的熟悉程度要远远超过其他年龄层次的人群[3]。此外,新媒体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传播速度的即时性和传播载体的多样性,使大学生接收信息的主题覆盖面更广、内容更加宽泛,信息真假难以辨别,极易引发网络安全问题。同时,网络安全教育机制还不够完善,网络安全教育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并没有明显改善和提升,教育内容和形式也没有跟上形势。因此,现行的安全教育工作不能全面、系统、有效地应对新媒体环境的要求,网络安全教育的实效面临挑战。
(一)大学生自我安全教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强
大学生处于生理基本成熟但心理成熟滞后的阶段,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成型时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课堂上所学的法律知识难以提升为法律意识并指导自身行为。对新媒体信息辨别能力不强,防范意识有待提高,单纯的心理和浅薄的社会经验难以筑起牢固的网络安全防线。课外网络安全教育实践针对性不强,与课堂网络安全教育衔接不足,大学生难以掌握应对新形势下各种不安全因素的技能,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无法及时采取科学的处理措施。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体系缺失
由于社会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对网络安全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认识,大学生易受到互联网上的不良现象和畸形价值观诱导。从以往大学生网络安全事件来看,大学生易成为网络、电话诈骗等网络犯罪活动的被侵害者。加之大学生容易在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冒险精神驱使下进行社会活动,又缺乏必要的网络安全常识储备,使危险系数增加。同时,由于个体在学习、人际关系、感情、就业方面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也可能以某种过激方式通过网络平台爆发出来,造成突发性意外事件,所以,大学生也可能成为网络安全事件施害的当事人。另外,社会中集体性事件易通过网络进行汇集从而产生舆情强势,引发舆论热潮,部分学生由于价值观不成熟,容易参与到网络舆论中,发表不当言论。
(三)学校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和形式难以适应新环境
纵观当前网络安全教育,无论是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都是从关注个体的角度出发,被动地实现或维护整体的安全。这种教育方式是传统网络安全教育模式的延伸。传统网络安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并没有充分利用新技术将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落到实处,这一现状在客观上决定了传统网络安全教育观念的功利性,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当下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易发,社会焦点、热点问题被网络迅速传播后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扩散,对于此类事件的教育形式,学校多以班会、座谈会等开展,重“教育”轻“实践”。另外,校园内网络安全演习、情景模拟培训流于形式,学生参与程度不高,网络安全教育实效性不强。同时,专家学者型的“舆论领袖”没有充分把握网络领导权和话语权,不能及时提供智力和理论支持[4]。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实现路径
(一)完善安全教育机制,加大对网络安全教育的组织领导
新的形势要求高校校园要构建“安全教育+技能演练+文化营造”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模式,增强新媒体在安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安全教育架构,使安全教育立体化。加强与学校保卫处、公安、消防、交通、医疗等部门的合作,通过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共建“学校—社会—家庭”安全教育网络,逐步建立部门联动、运转协调、反应快捷、程序规范、优质高效的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机制。积极推进高校网络安全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建设,提升校园内突发性网络安全事件信息的通报和处置调度能力,运用校园新闻媒体,整合校园广播、校报、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充分挖掘和发挥网络对在校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的功能。同时,建立和完善校园规章制度,主动排查并消除网络安全隐患。加强依法治校制度建设,推进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和分析体系,坚持正确舆论引导与消除有害信息相结合,及时发现、封堵、删除有害信息并切断信息源头。
(二)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专兼职队伍建设,完善
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网络安全教育载体主要分为工作载体、制度载体和实践载体。从目前工作载体现状来看,多数高校并未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也没有规范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及相关的网络教育实践,网络安全教育主要是通过班会说教和讲座交流等手段向学生灌输网络安全教育知识和技能,没有达到“进课堂、进教材、进学分”的层面,更谈不上专兼职的教师队伍建设。网络安全教育专兼职队伍缺失,造成网络安全教育主要靠辅导员进行“叮嘱”,学生实践体验少,参与积极性不高。专门的教育队伍建设是构建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作,有了专门的教育工作者才能全方位、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舆论引导和协调监管,教育效果才能进一步提高。
(三)丰富安全教育形式,提高网络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效的网络安全教育专题网站、专业网页的建立,具有舆论导向作用,搭建校园网络立体平台,做好思想宣传、法律普及、意识防范和舆论引导。使用新媒介进行网络安全等方面教育,让学生全面了解当前国家网络安全形势、社会主流思想。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坚持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网络安全教育活动,加强学校党团组织的宣传、组织作用,增强与学生网络互动交流,使教育“入脑入心”,切实提高学生防范意识,提升教育效果。教育工作者要积极适应网络安全教育的环境,与时俱进,提高媒介素养,熟悉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与学生建立真诚的互动交流,切实提升安全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网络安全教育有目标,有效果。
(四)营造文明有序的校园网络安全环境,提升学生网络安全素质
文明有序的校园网络安全环境是由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安全稳定的指导思想、民主法治的运行机制,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积极向上的精神支柱等要素构成。推进校园网络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在校学生的共同参与,并最大化地尊重大学生的权利、价值和尊严,重视和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利用新媒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自觉抵制不良价值观的影响。通过校园新媒体安全宣传阵地,积极倡导网络安全文化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安全教育活动,利用知识讲座、知识竞赛、课外演练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需求的网络安全防范等方面知识进行传授。利用新媒体公众网络平台如微信、微博公众号网络安全教育知识,播放突发性网络安全知识宣传视频,利用校园LED屏幕滚动校园网络安全信息,针对校园教学、生活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网络安全提醒等,营造文明有序的校园网络安全文化环境。对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积极引导,使网络安全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展现网络安全教育效果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把维护网络安全稳定作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重大活动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等工作。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工作者应坚持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安全教育相结合,丰富校园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加强学生网络安全预防,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新媒体视域下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贯彻落实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精神,做好网络安全教育宣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习惯,为高校校园文明、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秦琴,齐福荣.高等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3):154-157.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2016-8-3)[2016-10-16].
[3]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工作通用7篇 篇五
一、当前高校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
1、高校扩招以及教育观念的“功利化”给学生安全教育带来的挑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发展的时代正在到来。自1997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规模急剧扩大,办学主体和办学层次日趋多元化,学生成分更加复杂化,素质层次差异较大。在校生人数成倍增长,办学条件、教学设施、生活设施严重滞后,这就使得学生与校园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引发的一些治安案件也大幅度增加。如因在图书馆抢座位引发的争执、打架斗殴,因食堂拥挤、服务质量差引发的争吵甚至打群架等等。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起了本质的变化,时代需要能在激烈竞争中摸爬滚打的、各方面均衡发展的全能复合型人才。高校的教育工作中也往往注重有多少博士点,硕士点,有多少科研项目,每年能培养多少专业性人才等等这些有形的成果,安全教育也因此被处于改革完善中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所忽视。从小学到大学,学生没有受过系统的法制、法规和安全知识的教育,他们自我管束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经常会为了追求面子,追求名誉,为了学位或毕业证书,铤而走险,如因考试作弊,偷改成绩,花钱请“”等等违纪违规的事情而不能正常毕业,给国家和家庭带来极大的损失。
2、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引发的安全教育新问题。随着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迅速推进,高校也正在打破传统的办学模式,逐步走向社会,走向市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增加了高校与社会接触的窗口,一些原属于学校内部的服务性单位转为企业化管理,逐步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校园成为一个开放的教育园区,社会上各种人员进校服务。这种复杂的新形势,造成学校与社会接触频繁,外来人口增加,素质参差不齐,鱼龙混杂。从而使高校的人员结构更加复杂化。高校校园也不再是过去单纯的“一方净土”,而更象是一个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比较复杂的小社会。同时,由于学生规模激增,学生宿舍数量、条件、设施与学生供求矛盾愈加突出,许多高校把本该拆掉的、历史和学校一样悠久的宿舍楼重新简单粉刷一下勉强让学生住。宿舍楼是苏联式的老房子,房间内是木制的地板,通风不好,电线错综复杂,线路老化,甚至没有任何消防措施。而相当数量的学生更喜欢自行租房住在校外,自由自在而且条件又好,而学校对此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比较明确、有效的措施。使得学生各方面安全得不到有力的保障。
3、网络化趋势给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带来的挑战。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世界的奇特功效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深切感受到。特别对于思想活跃的当代大学生来说,网络更是他们了解社会、接受知识、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正以为如此,网络也成为了国内外一些反动势力进行文化渗透,争夺大学生思想领域的主要工具。比如以为首的组织顽固分子就利用“明慧网”和“新生网”对国家政策和领导人进行恶意中伤;一些道德败坏的人还利用互联网传播不健康和低级趣味的网络游戏、黄色网站等等,还有的人以网上交友为借口进行犯罪活动等等。由于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他们的心理尚不定型,认识能力有待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之中,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沉湎于“网上世界”,受到不健康信息的诱惑、侵害。同时由于网络的超时空性、去社会性、隐蔽性和弱规范性等特征,有的大学生经常会由于现实世界的失意,在网络中重新塑造另一个自我,按照自己的方式和个性,用尽各种方法去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欲望。比如在网络上虚假信息,恶意中伤他人,进行人身攻击;非法进入他人的网络系统,破坏他人的数据和资料等等。1998年我国第一例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罪名逮捕的杨某就是国内一著名高校的研究生。
4、学生自主性增强与传统管理模式的矛盾给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带来的挑战。作为一种较为稳定的工作模式,高校学生工作体制相对于大学生思想观念与学习生活状况的不断变化而言始终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针对在社会转型期,人们思维观念、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大学生正处于传统与现代交融、新生与陈旧交锋、先进与落后对垒、东方和西方文化碰撞的变革时代,他们的社会心理、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评价体系、价值观念的正发生急剧变化。原有的学生工作体制缺少相关的应对措施,与学生的新思维发生激烈的冲突。一方面,高校学生工作者作为享有管理特权的职能部门,在地位上高于普通同学,对于这些部门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决策决定,在校大学生必须遵照执行,甚至强制执行。这种观念和做法遭到自主意识不断提高的大学生的反对,他们认为学校学生工作者应该是服务者,不是管理者,也不是领导和监督,而是协助高校其他部门为大学生成才与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随着高校向多元化的小社会的发展,学生与社会、与市场的接触面越来越广,学生从事的各种家教活动、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等等,都不断地塑造学生消费者的角色,他们需要享受教育消费的服务,而不是为了安全问题,生活在学校划好的圈子中。
二、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面对新的形势,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必须研究新问题,采取新的对策,才能维护我国高等教育的稳定发展,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才能培育好社会需要的、多功能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笔者认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构建一个平台。即要构建一个网络平台。一方面强化网络安全责任感。引导学生提高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帮助大学生建立起牢固的、经得起考验的思想防线,决不能让他们受不良信息的影响而迷失自身在思想上和学业上的发展方向,要利用校园网络的优势加强对学生上网的引导,防止各种不道德的、破坏性的网络行为发生。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把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安全知识,如防火防盗、逃生自救等知识在网络上公开宣传,结合生活学习中的事故、案例进行网上教育,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学生自我防害、自我抗险能力。
2、转变两个观念。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条件下,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形势受国际环境的影响日深,同时国内的政治、经济体制等一系列社会改革和高校内部改革的深化,也对高校安全教育的理念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首先要转变安全教育“无用论“的观念。在市场经济日趋发达的环境下,教育目标越来越功利化,社会对高校的要求也越趋向实用化,这样的环境为安全教育“无用论”提供了滋长的土地,认为安全教育只是空谈,就算学校重视学生也不会重视,学校重视的是教育教学,才能使学生在市场中更加具有竞争力。安全问题只要学生自己负责就好,发生问题、事故也是不可避免。其次是安全教育“形式论”。目前在高校中并没有把安全教育纳入议程,没有任何安全教育课程,学生不了解安全的重要性,对有关安全知识、法律知识,如放盗、防火、防骚扰、逃生等等也没有较好的认识。安全教育仅仅在形式上、在会议上长篇大论,往往等到发生事故的时候再来总结,再来反思,总结反思也往往停留在纸上,没有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因此,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大安全观,充分认识并自觉做好有关安全的教育,从思想观念上真正重视,真正筑起防火墙,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中。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工作通用7篇 篇六
目前各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普遍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性,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但仍存在着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网络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高校把安全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但是对于网络安全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曾查询了济南市一本科高校办公系统上的一年内关于安全的所有正式通知,包括加强春季安全大检查、五一、暑假、国庆节、元旦及寒假前等安全工作的通知,竟然没有一项提及网络安全的教育内容。这充分体现了高校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欠缺。
(二)网络安全教育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
安全是高校一个永恒的话题,面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网络安全教育亦是如此。但是,目前高校的网络完全教育更多地进行表面的信息传递和知识传授,口头陈述发生的网络安全事故以及怎样防范事故发生,几乎都是从理论层面开展教育,缺乏对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探索和实践教学,更没有针对学生的性别、专业、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区分。这样的教育内容刻板老套,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学生自然也不会入耳入心。
(三)网络安全教育形式单一,缺乏有效的介入方法
大多数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大都是由班主任、辅导员或班委通过班会、QQ群、飞信等方式传递给学生。这种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传递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会让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的大学生缺少主动性,仅作为被动接受的一方而失去受教育的信心和乐趣,导致目前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效果较差,学生入耳但不入心,各种网络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二、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社会工作的目标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目标具有相通性
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摆脱困境,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目标正是让大学生摆脱现存的或将来可能会出现的网络安全方面的困境,摆脱危难,激发自身潜能,提高其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能力,达到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的目的,最终促进社会和学校的和谐发展。(二)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优势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助人自助”,通俗来说就是社会工作者不仅是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其所处的困境,还要促进服务对象的成长与发展,帮助服务对象发现自身的潜能并促进其提升社会适应性。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站在新技术、新思想前沿的群体,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处于这个阶段的群体有其独有的特点。从社会因素来看,在校大学生基本都出生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物质相对富裕,对高科技的使用较为广泛。从家庭因素来看,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从小就倍受宠爱,导致多数在校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差。从个体因素来看,大学生思想活跃,注重民主平等,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掌握这些特点,因人、因时、因地施教。传统的网络安全教育已无法解决大学生个性化的问题,迫切需要引入新的工作理念和方法。而社会工作正符合这个要求。社会工作之所以能成为现代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方式,在于其秉承“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以利他主义为指导,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总是将人放在首位,同时用整体观点来看待社会,从人与环境互动的角度理解社会生活中的个人。
(三)社会工作介入可有效稳定学校和社会环境
安全稳定是各个高校努力追求的工作目标,目前,各高等院校都在努力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在网络不断冲击大学校园和大学生的背景之下,高校网络安全事故不断发生,不仅对学生本人带来伤害,而且对学生家长、学校及社会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安全教育则是一个减少网络安全事故、稳定学校和社会环境的有效措施。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坚持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致力于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稳定的社会。将社会工作介入到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中,可以通过网络安全教育起到稳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作用,维护社会的良好秩序。
三、借鉴社会工作理念,创新网络安全教育新观念
目前,我国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普遍采用“一人讲、多人听”的灌输方式,把大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的对象,完全忽视了教育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种形式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育效果不佳。而借鉴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将网络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和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相集合,寻找学生中的“金点子”、“好办法”,肯定学生的潜能,逐步提升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实践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发展。四、引入社会工作方法,探索网络安全教育新模式
(一)个案工作方法有助于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个性化问题的解决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方法中起源最早、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强调个别化的原则,注重个体的独特性,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内外资源,强调自决、尊重和平等。同时,坚持“人在情景中”,把学生放到特定的环境中去考查,充分理解学生行为产生的背景,也就更能理解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这种个性化的工作理念更容易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在高校,由于每个学生的专业、年级、性别等个体差异,对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不尽相同。因此,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需求分类。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入社会工作个别化的原则,将网络安全教育划分成不同的模块,针对不同人群,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不同层面、分门别类的因人施教,可以有针对性地关注到每一类学生的个体需求,开展个别辅导,提升教育效果。
(二)小组工作方法有助于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共性化问题的解决
小组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之间的互动,帮助小组成员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从中获得小组经验,处理个人、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开发个人潜能,从而获得个人成长。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学习到小组经验,并建立起良好的朋辈支持网络,这种朋辈间的支持远比教师的教育引导更为有效。同时,因为小组工作强调在达成小组目标的同时完成成员个体的转变,更适合在广大大学生中开展。传统的网络安全教育更多采用集体辅导、课堂通知的方式。笔者了解到,学生对这些形式兴趣不大,更希望通过角色扮演、示范教学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演练。所以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可以根据学生需求,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借鉴小组工作方法开展教育活动,比如编写网络安全教育剧本,组织学生设计剧情进行角色扮演,亲身演练各种危机状态。同时,还可以根据各种网络安全隐患开展不同的学习小组,比如网络交友安全小组、网络交易安全小组、网络信息安全小组等,通过这种朋辈群体之间的互动和支持,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
(三)社区工作方法有助于整合校内校外网络安全教育资源
在学校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更应强调学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形成教育合力。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辅导员等学工人员实施,还需要积极协调校内、校外资源,努力扩展网络安全教育的空间和范围。在校内,首先,要加强对网络安全教育的统一领导,设立网络安全监督部门,培训与网络安全相关的人员等。其次,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网络安全教育队伍,推进“全员育人”的工作思路,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网络安全教育除了依靠高校之外,还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联合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加强学校和社区的联系与沟通,整合教育资源。高校可以邀请社区内的网络安全教育工作者、网络警察等专业工作者,结合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案例和自身的工作感悟,到校开展网络安全方面的专题教育。
作者:李霞 单位:山东女子学院
参考文献:
[1]彭阳慈航。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3.
[2]邬萍。社会工作介入少年儿童的假期生活———以东胜新园社区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3]杨延存。浅谈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特点[J].山西青年,2013,(11).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工作通用7篇 篇七
【关键词】网络社会风险 网络安全素养 网络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网络社会风险的特征
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在带来诸多便利和机遇的同时,也抬高了整体社会风险。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92.5%;国内域名总数3698万个,网站近454万家。根据市值排名,全球十大互联网企业中我国有4家。截至2015年底,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4.13亿,全国信息消费整体规模达到3.2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突破18万亿元。然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人民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难以预料的安全风险也悄然袭来,网络安全问题逐步显现。木马和僵尸网络、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等网络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基础网络设备、域名系统、工业互联网等我国基础网络和关键基础设施依然面临着较大的安全风险。
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与落后的网民网络安全素质之间的矛盾突出。目前,我国网民总数已达美国两倍之多。并且我国在网民数量、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四家中国互联网公司跻身世界互联网公司十强行列。然而在网络风险社会中,我国网民的安全意识不高,成为我们建设网络强国的一个短板。由于大多数的网络服务都是免费的,人们在尽情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时,往往容易忽视网络的安全隐患。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网民网络安全意识比较淡薄。比如,很多网民习惯以生日设置网络密码;习惯使用公共场合免费Wi-Fi连接互联网,并无所顾忌地登陆网银等个人重要账号;在网上购物时,缺乏对钓鱼网站的识别,容易轻信免费、低价等网购骗局。
网络安全保障措施不断完善、网络安全防护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同时,层出不穷的网络安全问题仍然难以避免。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加大了对网络安全的重视,我国网络空间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正式通过,以及《网络安全法(草案)》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等,我国不断完善网络安全保障措施,网络安全防护水平进一步提升。然而,层出不穷的网络安全问题仍然难以避免。
全面加强公众网络安全素养培养,是世界各国应对网络风险社会的普遍做法
随着世界各国对国家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全民网络安全素养培养日益受到关注,各国纷纷将全民网络安全素养培养纳入国家战略,通过制定国家网络安全教育计划、建立网络安全教育专门网站以及开展主题活动等多种措施,推动全民网络安全素养提升。
制定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规划计划。为将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战略内容具体化,确保相关措施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执行,一些国家立足国家层面制订了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计划。如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教育计划”、欧盟“安全网络计划”、英国“网络安全教育与技能计划”、日本“信息安全普及与启蒙计划”等。
设立网络安全宣传主题活动。美国在2003年《保护网络空间的国家战略》,将“开展全国性的增强安全意识活动”作为国家的一项战略部署;欧委会在《欧盟网络安全战略》中建立了网络安全宣传月制度;日本政府从小学、中学阶段开展增强网络安全意R的活动,将每年2月设为“信息安全月”;印度推动和发起综合性的有关网络空间安全的国家意识项目;韩国将每年7月设为“信息安全月”。我国也从2014年开始每年举行“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感知身边的网络安全风险,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技能。
深入开展网络安全教育。英国政府十分重视对网民的教育,努力提高网民素质,大力倡导网民自律,引导他们自觉参与网络治理活动,使他们在网络治理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英国政府还主动提供技术支持,为网络治理保驾护航。在英国政府的大力倡导下,网络技术安全已被设立为一门必修课,成为个人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政府规定每一个五岁以上的儿童都要学习“打包、压缩、标记”等网络安全技术,目的是帮助孩子们形成在网络上保护个人隐私的习惯。
在网络社会风险背景下,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对公众网络安全素养的培养
在2016年4月19日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时强调,维护网络安全“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网络安全是共同的而不是孤立的,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依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首先要培养人民的网络安全素养。而目前,我国社会公众的网络安全意识比较淡薄,网络安全素养普遍较低。纵观国外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各项举措,全民网络安全素养培养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的、常规性的工作。与国外相比,我国公民网络安全素养培养的覆盖面还比较有限,并且缺乏持续性,为推动我国的全民网络安全素养提升,提出如下建议。
制定全民网络安全素养培养计划,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塑造全民网络安全文化为目标,制定我国网络安全素养培养计划,明确未来一段时期内开展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的原则、目标、任务与资源保障。整个计划应考虑综合性的、长期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项目与短期的、具体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项目相结合,并将有关计划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开展多层次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主题活动。国家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业、行业组织、社团组织合作,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主题活动,如网络安全主题日或主题周、主题月等,网络安全研讨会、论坛、展览以及网络安全主题知识竞赛等。
建立国家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权威网站。面向儿童、青少年、个人用户等普通公众和中小企业,建立国家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权威网站,针对网络欺诈、钓鱼网站等网络犯罪行为以及垃圾邮件、僵尸网络等安全威胁,生动鲜活地向公众和中小企业传播网络安全知识,在线提供各种基本防护工具,为公众和中小企业采取恰当的网络安全保护措施提供支持。
鼓励发展相关行业组织、公益性组织。国家鼓励相关行业组织参与全民网络安全素养培养工程,制定互联网企业行业自律规范,引导成员企业在全民网络安全素养培养方面发挥应有作用。调动行业协会、企业联盟与社团组织的力量,共享企业网络安全预测、应急与防护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最佳实践。
(作者为北京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北京市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培训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