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精选说课稿(通用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优秀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湖心亭看雪精选说课稿 第一篇
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程序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 课前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对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走进课文。
(二)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三)质疑解惑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四)师示范背诵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五)精读课文。体会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使学生进入情境。能有感情的朗读。
(六) 思考阅读:
1、本文赏雪之余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2、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3、舟子言痴,如何理解?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七) 熟读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八) 课堂小结 通过“实话实说”和“焦点访谈”的形式对本课作小结,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板书设计: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写景 白描
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抒情:孤傲、超凡脱俗
湖心亭看雪精选说课稿 第二篇
尊敬的老师们: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下面我就来说说我对这堂课的设计思路。
本课对主题的体现: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人张岱的经典小品文,鉴于本校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以往在教授本课时主要就是以读书通文意为主,之后再简单了解下文中张岱的“痴”即可。此次,为了贯彻落实《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我再次认真研读了文件,并注意到了其中的几条精神:《改进意见》中要求语文教学“传承经典,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素材”,以及“引导学生提升阅读品位,增加文化积淀,丰富精神世界”,基于对此的理解,我将本课的总体目标定为:通过张岱的作品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传统文人的内心追求。但这个目标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些深,我又注意到了《改进意见》中的第五条:初中教学要“通过与课内古诗文相关联的作家、作品,增加学生国学经典的阅读数量”,以及第十一条“初中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倡整体阅读、主题阅读、比较阅读”这两条建议,决定选择张岱另一代表作《西湖七月半》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根据内容及学生情况对文段进行了剪裁,降低了阅读难度。
为此,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1.体会文中张岱的“痴”行。
2.体会张岱所痴之景。
3.品读《西湖七月半》片段,进一步理解张岱的“痴”。
4.总结作品中所蕴含的古代文人的内心追求。
我上交的教学片断是第3、4环节,我认为这两个环节相对最能体现此次的主题。但其实1、2环节在本课中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湖心亭看雪》中张岱的痴,才能有效地进行后面的环节。接下来我就主要说一下前两个环节的设计。
体会文中张岱的“痴”行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引导学生找到关键词“俱绝”、“更定”、“独”,并让学生说明理由。
这一环节主要是要让学生体会张岱赏雪的独特及思考为何会有这些独特的.行为。
接下来是体会张岱所痴之景。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张岱所痴之景所带来的感觉。相比前一环节要难一些。
针对此点,我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关键词从颜色、数量及性状来赏析雪景的特点,为学生体会雪景的感觉做一个铺垫。再引导学生将此景想象成水墨画,学生即可感受出宁静与素雅等。
体会雪景的感觉是后面总结文人内心追求的关键之处,所以此处一定要将学生的感受引导到位。
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本文中张岱的“痴”的基础上,再进行课外文段的品读。这一环节主要是换个场景引导学生再次理解张岱的“痴”,同时还设计了学生自行想象的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及主动意识。但考虑到我们学生的程度较低,让其当堂写作较困难,所以就设计为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总结古代文人的内心追求。让学生关注雪景及月景的共同点,以及张岱独特的欣赏方式,学生可以得出张岱是在追求一种自然、自由、宁静、脱俗的生活。
最后小结:古代有很多像张岱一样的痴人,虽然表现的形式不同,但其内心都是在追求这种自然宁静、超凡脱俗的人生状态。
最后我来说一下这堂课的教学反思。
在上课前我比较担心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我设置的教学目标会不会有难度,但从上课时学生的整体反应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能够理解张岱的那种自然宁静的内心追求,完成了教学目标。经过此次尝试,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发现对于普通校中程度不高的学生来说,文言文教学时不必只是以教授文言字句的知识为主,我们也可以试着让学生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最重要的是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也许他们的体会不会太多也并不深刻,但我们也要想尽办法尽可能的让我们的学生去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试着增加他们的文化积淀。以上就是我对这堂课的设计与思考,谢谢!
湖心亭看雪精选说课稿 第三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篇幅短小,但意境深远,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了作者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也隐含着淡淡的故国之思。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出神入化,对于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对古典文学之美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对于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有了一定的积累。然而,他们在理解文言文的深层内涵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方面仍有不足。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富有意境的文章有浓厚的兴趣,但可能缺乏对作者复杂情感的体悟能力,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实词“更”“定”“绝”“拏”等,虚词“焉”“而”等的用法。
学习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简洁、生动的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语感。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淡淡的故国之思,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理解白描手法在文中的运用,欣赏雪景描写的妙处。
2.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故国之思。
五、教学方法
1. 诵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理解文意。
2. 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手段,营造出湖心亭雪景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突破教学重难点。
4.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尊敬的各位同学,在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里,有许多描写雪景的佳作。比如毛泽东笔下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雪景,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妙想象。而今天,我们要走进晚明张岱的世界,去看看他笔下的湖心亭雪景有着怎样独特的韵味。(多媒体展示雪景图片,营造氛围)
(二)知识讲解(7 分钟)
1. 介绍作者张岱(强调其生活背景和文学风格)。
2. 讲解文中重点文言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如“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等,让学生对文本有初步的认读基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初步感受文章的节奏。
2. 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和语调的变化。
3. 学生再次朗读,同桌之间互相正音。
4. 请几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指导。
5. 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
(四)研读课文,分析内容(15 分钟)
1. 提问: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是哪些?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雪景的?(引导学生找出“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从全景到特写,从听觉到视觉等角度分析)
2. 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的时候去湖心亭看雪?(让学生体会作者的闲情雅致)
3. 思考:文中使用了白描手法,请举例说明这种手法的妙处。(以“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为例,分析其简洁生动地勾勒出景物特点的效果)
(五)体会情感,拓展延伸(10 分钟)
1. 小组讨论: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仅仅是对雪景的喜爱吗?(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故国之思,联系作者的身世背景)
2. 拓展:让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雪景,尝试用白描手法写一段雪景描写,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六)课堂小结(5 分钟)
尊敬的各位同学,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湖心亭看雪》这篇优美的文言文。我们通过诵读、理解文意、分析内容和体会情感,感受到了张岱笔下雪景的独特魅力,领略了白描手法的精妙,也触摸到了作者那复杂而深沉的内心世界。希望大家能记住这篇文章,更希望大家能热爱我们的古典文学,传承文化瑰宝。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一、重点字词
更定、毳衣、雾凇沆砀等
二、雪景描写
白描手法: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简洁、生动)
三、情感
闲情雅致、故国之思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湖心亭看雪精选说课稿 第四篇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并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本单元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多形式诵读及背诵。
难点:了解写景的白描手法。
三、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并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进入文中情境,同时采用质疑解惑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让学生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带着好奇走进课文。
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
质疑解惑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并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教师示范背诵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背诵,以激起学生的背诵兴趣与信心。
精读课文
体会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使学生进入情境,能有感情地朗读。
思考阅读
设计以下三个问题,涵盖整篇课文的内容,紧扣教学目标,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文赏雪之余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作者是在什么环境、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去往湖心亭,这一举动有何意味?
熟读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后,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背诵,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巩固记忆。
课堂小结
通过“实话实说”和“焦点访谈”的形式对本课作小结,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有一定的成就感。
五、板书设计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写景:白描
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对于普通校中程度不高的学生来说,文言文教学时不必只是以教授文言字句的知识为主,也可以试着让学生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精髓。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去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增加他们的文化积淀。
湖心亭看雪精选说课稿 第五篇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本文是张岱小品文的代表作,通过对西湖雪景的描绘,展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蕴含着对故国往事的怀恋。它在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以及理解作者情感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积累文言词汇,如“更定、毳衣、雾凇沆砀”等,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学习白描手法在写作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感受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和淡淡的愁绪,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自然之美的热爱。
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学习白描手法,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感受雪景之美。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尤其是其中复杂的故国之思和孤独心境。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能够初步读懂简单的文言文。但对于本文中作者情感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难度,因为他们对张岱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其复杂的思想情感缺乏深入了解。此外,白描手法也是一个新的知识点,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来掌握。
三、教法与学法
1. 教法
诵读法:文言文教学诵读是关键。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节奏,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会情感。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湖雪景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营造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意境。
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对文中描写雪景句子的赏析、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的原因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2. 学法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在预习阶段自主解决字音、词义等基础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合作探究法:针对文中的重难点问题,如作者情感的分析,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共同提高。
圈点勾画法: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重点字词、句子进行圈点勾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3 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西湖四季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描写西湖的诗句,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然后提问:“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西湖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今天我们就跟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这样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入新课。
2. 知识讲解(7 分钟)
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张岱的生平经历,重点强调他经历了明清易代的社会变革,这种特殊的经历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认识,为理解文章情感做铺垫。
正音正字: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中的生字词,如“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等,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纠正读音。
3. 初读课文(10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初步感受文章的节奏。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的变化。然后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再次朗读课文。
请几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如“天与云与山与水”一句中“与”字的停顿等。
4. 疏通文意(15 分钟)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小组内交流讨论疑难问题,尝试解决。
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重点讲解如“余拏一小舟”中“拏”(撑)、“是日更定”(这一天初更以后)等字词和“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等句子的翻译。
5. 文本分析(15 分钟)
分析雪景描写(10 分钟)
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即“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引导学生体会白描手法的运用,教师讲解白描手法的特点(不渲染、不铺陈,用简洁的文字勾勒事物特征),让学生分析这些句子是如何体现白描手法的。例如,“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词,寥寥几笔就生动地描绘出了西湖雪景的清幽、淡雅和空旷。
通过与其他描写雪景的文章对比,如《沁园春·雪》中对雪景的描写,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白描手法的独特魅力。
探究作者情感(5 分钟)
提问学生:“作者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独往湖心亭看雪,反映了他怎样的心境?”引导学生从文中“独”字入手,思考作者的孤独。
再让学生分析作者偶遇金陵人后的表现,如“强饮三大白而别”,体会作者遇到知己的惊喜和内心的惆怅,理解作者在国破家亡后的复杂情感。
6. 课堂小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文言知识的积累(重点字词、句子的翻译)、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以及作者的情感。
强调《湖心亭看雪》不仅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寄托,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和感受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式。
7. 布置作业(5 分钟)
背诵并默写课文。
运用白描手法写一个片段,描写一处景物或一个人物,200 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一、白描手法
特点:简洁、质朴
例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二、作者情感
孤独:独往湖心亭
故国之思:金陵人、明朝灭亡背景
偶遇惊喜与惆怅:强饮三大白而别
这样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掌握白描手法这一知识点。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理解课文,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和文章的意境。在分析作者情感时,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对于白描手法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更多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以加深对这一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和学习情况,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和过程。
湖心亭看雪精选说课稿 第六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本文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了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这篇文章在写景、叙事和抒情上都有独特之处,它不仅展现了西湖雪后的独特景致,更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是古代散文中的佳作,对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掌握了基本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然而,对于本文这种含蓄内敛、情感复杂的文言文,理解起来仍有一定难度。学生在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以及体会古代文人的高雅情趣方面可能会存在障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实词“更、定、毳衣、雾凇、沆砀、一芥、焉得、强饮”等和虚词“而、其、焉、之”的.用法。
3. 学习白描手法,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理解文章内容。
2.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 理解白描手法在文中的运用,赏析雪景描写的妙处。
(二)教学难点
1. 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复杂思想。
2. 引导学生理解张岱这种高雅的情趣和遗世独立的情怀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五、教学方法
1. 诵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音韵之美,理解文意,体会情感。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对文中的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
3. 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手段,营造出湖心亭雪景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意境。
4. 拓展延伸法:引入作者的生平资料和其他相关作品,加深学生对作者及作品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尊敬的各位同学,在我们的文学宝库中,有许多描写雪景的佳作。比如,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雪景写得壮丽而奇妙。今天,我们要走进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世界,去欣赏他笔下的西湖雪景——《湖心亭看雪》。(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湖雪景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二)知识讲解(7分钟)
1. 介绍作者张岱,包括他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重点提及张岱经历明清易代的沧桑变化,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 讲解文体知识,明确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具有篇幅短小、文辞简约、意境深远等特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在范读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声音的高低起伏、节奏的快慢变化,展现出文章的韵味。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对于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让学生做好标记。之后,请几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评价,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15分钟)
1. 小组合作,逐句翻译课文,解决字词理解问题。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解答疑难。重点讲解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例如,“是日更定矣”中“更定”的理解,“余桡一小舟”中“桡”的用法等。
2. 分析文章内容。提问学生:作者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和谁一起去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回答,从而梳理出文章的叙事线索。
(五)赏析雪景,体会手法(10分钟)
1. 请学生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即“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 引导学生赏析这两句话。提问: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这里运用了白描手法,文字简洁,不加渲染,却生动地勾勒出了西湖雪景的神韵。通过“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词,将天地的广阔和人的渺小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
(六)深入探究,领悟情感(10分钟)
1. 再次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思考:作者在湖心亭遇到了两个人,这一情节有何作用?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
2.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身世和时代背景来理解。学生可能会回答出作者的孤独、高雅等情感。教师总结: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一种遗世独立、孤高自赏的情怀。在明清易代之际,他作为前朝遗民,内心充满了失落和孤独。然而,他又通过赏雪这一高雅行为,展现出自己对自然、对高雅情趣的追求,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文中。
(七)拓展延伸(5分钟)
1. 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其他描写雪景的诗文,进一步体会不同作者笔下雪景的不同特点和情感。
2. 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张岱这种高雅的情趣和遗世独立的情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价值观。
(八)课堂小结(3分钟)
尊敬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通过诵读、理解和赏析,我们领略了西湖雪后的美景,体会到了作者独特的情感和高雅的情趣。希望大家能记住这篇优美的文章,传承和弘扬中国古代文学之美。
(九)布置作业(2分钟)
1. 背诵并默写全文。
2.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描述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雪景。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主要内容如下:
《湖心亭看雪》
张岱:明末清初 经历沧桑 遗民
叙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写景:白描手法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情感:遗世独立、孤高自赏、高雅情趣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湖心亭看雪精选说课稿 第七篇
[创意说明]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粗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点畅想,有一点创造,我设计了这堂“活动板块型”课式,意在用多样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活动中交流、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体验,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雪后西湖的美景,感受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和画面。
3、领悟作者的志趣,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力才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及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
1、自学法。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大意。
2、讨论分析法。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3、品读法,感受文章的美点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先检查学生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描写西湖的诗词,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同欣赏西湖名诗句并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2、作者简介:
第一板块:朗读释疑活动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和质疑解惑,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先听配音朗读,然后学生齐读。
2、学生自主学习,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并就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
3、老师释疑,讲解重点字词及难懂的句子。
第二板块:探究活动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提问和课堂讨论,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在这一环节中,我一共设计了四个问题,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作者是在什么环境、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去往湖心亭,这一举动有何意味?
2、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的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又“一芥”?
3、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
4、舟子用“痴”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
第三板块:品读活动。
在反复品读中进行品析、品味、品评,通过三个句式说话,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一读,品词语
学生以“我认为词(字)用得好,写出了”为话题发言。
二读,品美点
学生以“我认为句美,写出了”为话题发言。
三读,品情感
学生以“我从文中处,理解了作者的心情”为话题发言。
第四板块:创新活动
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创作一幅对联。老师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学生若对出佳句,予以展示,进行鼓励。
上联:赏雪景寄情山水,下联:品诗人感悟意境
上联:独驾小舟赏雪景,下联:偶逢知己饮亭中
课文小结:
一篇短小的小品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像梦一样的冰雪世界。在这里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记叙、写景和抒情交融、浑化无迹,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其实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许就曾在如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不在乎;也许就曾把自己关进小屋,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也许就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在那一刻,甩甩头,让所有的烦恼都随风飘散;在那一刻,你也许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所以,当我们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独,一同去感受那份静谧。
湖心亭看雪精选说课稿 第八篇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并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特点,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重点:多形式诵读及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写景的白描手法。
三、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并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使学生对西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带着这份好奇走进课文。
2、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
3、质疑解惑
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并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4、师示范背诵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与信心。
5、精读课文
体会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使学生进入情境,能有感情地朗读。
6、思考阅读
设计以下二个问题,涵盖整篇课文的内容,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1.本文赏雪之余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2.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7、熟读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后,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背诵,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巩固记忆。
8、课堂小结
通过“实话实说”和“焦点访谈”的形式对本课作小结,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有一定的成就感。
五、板书设计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写景:白描
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六、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及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通过朗读、质疑、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指导。
湖心亭看雪精选说课稿 第九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小品文篇幅短小,但意境深远,它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了作者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和淡淡的愁绪。文章在写景、叙事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是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意境之美的经典篇目。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对于简单的文言字词和句式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力。然而,他们对于古代文人复杂的情感和作品深层次的意境理解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具有美感和故事性的文章容易产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本。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如“更定”“毳衣”“沆砀”等,掌握重点文言句式。
学习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体会其在写景状物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体会文中所描绘的雪景之美和作者的心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中高雅情趣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白描手法在写景中的妙处,欣赏雪景描写的意境之美。
2.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尤其是他在文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复杂而微妙的孤独感和故国之思。
五、教学方法
1. 诵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美,理解文意,体会情感。
2.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雪景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所描绘的雪景。
3.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深入理解课文。
4.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尊敬的各位同学,在我们的文学宝库中,有许多描写雪景的佳作。比如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塞外雪景写得壮丽而神奇。今天,我们要走进明代文人张岱的世界,去欣赏他笔下西湖雪景的独特韵味。(通过对比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知识讲解(7 分钟)
1. 介绍作者张岱,包括他的生平、所处时代背景以及文学成就。让学生了解张岱作为明清易代之际的一位文人,其经历对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2. 讲解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如“更(gēng)定”(晚上八点左右)、“毳(cuì)衣”(细毛皮衣)、“雾凇沆砀(hàng dàng)”(冰花一片弥漫)等,同时介绍一些文言句式,如判断句“是金陵人”等。通过讲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扫除障碍。
(三)初读课文(5 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教师在范读过程中,要读出文章的韵味,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熟悉课文内容。之后,指名几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四)文意疏通(10 分钟)
1.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和句子标注出来。
2. 小组内交流讨论,尝试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小组,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
3. 请小组代表提出仍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之后,教师对课文翻译进行总结,确保学生理解准确。
(五)研读课文(10 分钟)
1. 分析雪景描写。
提问:文中哪些句子是描写雪景的?作者是怎样描写雪景的?(引导学生找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等句子)
讲解白描手法,让学生体会这种手法的特点,即不渲染、不雕饰,简洁质朴地勾勒出事物的特征。分析文中白描手法在写景中的妙处,如通过“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词,将天地的广阔和人的渺小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
2. 探究作者情感。
提问:作者在这样的雪景中看雪,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从“独往湖心亭看雪”“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等语句中分析作者的孤独、高雅以及遇到知己的惊喜等复杂情感)
结合作者的身世背景,深入探讨这种情感背后的深层原因,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故国之思和遗世独立的情怀。
(六)拓展延伸(5 分钟)
1. 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见过的雪景,模仿文中的白描手法,写一段雪景描写。
2. 展示一些古人描写雪景的其他作品片段,如柳宗元的《江雪》,与本文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它们在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七)课堂小结(3 分钟)
尊敬的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张岱的脚步,欣赏了湖心亭那如梦如幻的雪景。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领略了白描手法的魅力,更走进了作者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希望大家能从这篇文章中汲取文学营养,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八)布置作业(2 分钟)
1. 背诵并默写课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进一步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一、重点字词
更定、毳衣、沆砀……
二、白描手法
特点:简洁质朴、不渲染
作用:营造意境(天地广阔 - 人之渺小)
三、情感
孤独、高雅、故国之思、知己之喜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湖心亭看雪精选说课稿 第十篇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第七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浅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二、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了解白描手法。
3. 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领略了承天寺中如水的月色,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更是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它自古就令许多文人墨客魂牵梦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描写西湖的诗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苏 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2、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正音正字
3、学生齐读
4、学生自由读
5、指名读
3、学生合作探究:
1、语词破译组: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4、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学生自由翻译课文,然后一生读一生译。教师纠正不妥之处。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
对故国的留恋
B、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
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D、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E、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
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2)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本文写景的句子;
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写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预备资料:关于白描手法的解释。
(2).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五、总结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