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第一篇
我们无法定义是脑死或是心脏停止跳动才是真正的死亡时间,这本来就是一个讲不清的话题。就像熏子在朋友们在都不理解她一直照顾已经毫无意识的瑞穗的时候,她报警请来了警察问他们,如果这时候拿一把刀插进瑞穗胸口会不会被判故意杀人罪。警察很难说瑞穗是不是已经死亡,因为她的心脏可以跳动,而大脑却是接近死亡状态。
而熏子在第一次被医生建议是否履行同意瑞穗捐赠器官的时候,因为感受到瑞穗的身体活动而果断拒绝了捐赠之后,心里也是特别的纠结难受。她冒充了她看不惯的老师新章房子,去参加了周末一个等待心脏移植的孩子的募捐活动。最后那个孩子等不到募全款出国移植,病情恶化远离爸爸妈妈而去的时候,爸爸妈妈也没有怪罪那些不愿意将自己孩子器官捐献的父母,因为将心比心,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虽然等待捐赠,但不期待任何一个孩子的逝去,这是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很难过的事情,他们可以理解。
结尾那个出现在开头的酱油小男孩,幸运地接受了他心中那个很美的睡着的小女孩的心脏,这是东野大叔给我们一个最美好的结尾吧~
对了,那个很高级的通过脊髓传输刺激四肢运动的`高科技,如果真的可以研发出来,会很棒诶,能够造福许许多多的病人和他们的家人,回到一个正常的不需要别人照顾,自主生活的状态!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第二篇
一个叫新章房子的奇怪女人,莫名其妙地混入了为需要心脏移植手术的雪乃而成立的募捐小组。她买了一只萌萌的兔子去探望被募捐拯救对象雪乃。雪乃很喜欢这个礼物,紧紧抱在胸前。但很快雪乃的病情就发生了恶化,几天时间后就离世了。有人看到雪乃丧礼前痛哭的新章房子,但接下来这个女人就像她的出现一样,很快就人间蒸发了。
我被东野圭吾众多推理小说培养出来的推理神经立刻为这条线索忙碌起来。之前长篇累牍讲述关于如何使用高科技帮助一个脑死状态的女孩儿恢复肌肉训练甚至调节面部表情的沉闷一扫而空,那么,《沉睡的人鱼之家》终于不再沉睡了?终于又要回到东野圭吾的老套路上去了吗?新章房子是不是在萌萌兔上面施了毒,导致雪乃早亡。雪乃死后捐出了肝、肺等器官,新章房子是不是就是有一个等待器官移植的孩子?
东野圭吾并没有让我胡思乱想太久,我发射性的思维方式还未深入就被挡了回来。新章房子的秘密很快就得到,完全不是我臆想的那样。所以,《沉睡的人鱼之家》还是在原先的故事情节上时光缓缓地慢慢沉睡着。
有点难以接受这是东野圭吾的作品。但是它收集题材,认真解答高科技,分插式的.描写手法的方式无一不彰显着这篇小说的确来自东野圭吾。可是它不再将死亡残酷而赤裸裸地摆到面上,通过异想天开追图索骥式地侦破案件,再给侦探添上一圈圈神圣光环。这部作品只是一个叫熏子的母亲最开始从绝望中坚持奇迹,到后来为女儿的“复活”坚持各种假象,最后顺其自然,安心于可以相守的每一天,最终与女儿在梦里好好告别,各自放手的心理历程。
六岁小女孩儿瑞穗意外溺水,造成脑死,但她的父母却坚信她依然活着,不惜重金保有她的身体。在她的身上先后采用了BMI(脑机接口技术)和AIBS(人工智能呼吸控制系统手术。BMI大脑和机械的接口是让即使身负重伤,只要大脑还能发挥功能,人类就不必放弃人生,可以再度找回生命的喜悦的融合充满梦想的技术,而AIBS让她去掉了人工呼吸器的管子,能自主呼吸,样子看起来就像睡着了。为避免瑞穗的身体肌肉萎缩,他们还研发了把大脑指令传达给肌肉,以活动四肢的高科技技术。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第三篇
东野圭吾,这个近年来很火的日本作家;白色与蓝色拼接的清新封面;“人鱼之家“……这些标签,是我阅读“沉睡的人鱼之家“的初衷,起初以为会是童话故事,没想到却是写实的“死亡”之歌。”如果推理小说一定要有死亡,这本书所触及的或许就是最残忍、最令人绝望的一种情境”。这是封面上的一句话,“死亡”也确实发生在故事的开始,伴随着故事的结束。
小说核心人物瑞穗,一个6岁的小女孩,因为意外溺水而“死亡”,整本书也是围绕瑞穗的“死亡”,而进行的一场“救赎”。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个悲剧女孩的母亲——熏子,这本书的女主角,一个对女儿有着“无底限”热爱的母亲,一个不向命运屈服、甘愿牺牲自我、无畏世俗异样态度的女人。在已基本确认无治愈可能,甚至是没有治疗意义的情况下,她坚持让女儿“活下去”。当然,这样的前提是,她不得不因为经济的压力被迫与已经分居准备离婚的.出轨丈夫继续维系婚姻关系,她不得不放弃与自己两情相悦的意中人,她不得不化身家庭主妇成为照顾女儿的全职妈妈……
小说通过熏子与女儿多场景的描述,不管别人怎么看,她始终认为女儿还活着,跟她说话,给她精心的梳妆打扮买衣服,在精神与身体的双重压力下坚持了3年。期间,甚至有一些近乎疯狂的举动,比如冒充女家庭教师参加公益活动,举刀要亲手杀了女儿……她说“我心里可爱的宝贝,却成为别人眼中的骇人怪物,如果爱是一种病态,就让我彻底疯狂吧”!熏子渴望女儿醒过来,读者也不禁想唤醒瑞穗,去填补熏子那孤独的思念。女儿最终依然没能醒过来,但熏子却已经解开了心结,完全释然了。这沉甸甸的母爱,尽管疯狂,却“润物细无声”般浸入了读者心里。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第四篇
第一次看到东野圭吾非侦探类小说,网友评论,谁说侦探小说家一定要写侦探破案的故事,其实不管有木有侦探类情节,东野的书中都会针对某些人性做批判。
这本书是上半年开始的,当时是看了开头,觉得没有什么案子和破案的头绪,弃了一段时间,上周获得无限卡权限翻着就接着读了,读完以后,记得那天晚上没睡好,脑袋里一直想着这件事。
沉睡的人鱼是形容那个因为意外溺水导致脑死亡的小女孩,故事中探讨了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那就是关于器官捐献和为了器官捐献而做出的脑死亡判定。当这个小女孩出现意外后,他的父母已经决定捐献孩子的器官,就在关键时刻他们同时看收到女孩的手动了,然后身为父母的他们,认为孩子还活着,然后器官捐献的事就后悔了。接着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采用高科技植入能让女孩自助呼吸的仪器,然后带回家照顾她,女孩的妈妈会以照顾正常孩子的方式照顾她,给她买漂亮的衣服,根据天气情况和当天的活动换不同的衣服,扎不一样的辫子,尤其是在借助磁力锻炼她的肌肉后,除了没有恢复意识,看起来她和其他孩子一样,面部红润,身高也随着时间增长。我们会以为这样下去会像电视剧里的一样,女孩最终会醒来和正常孩子一样,但是没有。因为她没有醒来,而且在外人看来这个妈妈只是在满足自己,把她当成了机器人一样摆布,这期间她做了一个很奇怪的举动,就是参加了一个器官移植的募捐活动,还冒充别人来了解其他人对器官移植的看法。她内心是矛盾的,一边认为自己的坚持是对的,一边又不得不承认和接受现实。
直到有一天,她梦见了女孩跟她告别,并跟她说谢谢,然后第二天原本各项指数正常的'女孩,突然病情恶化,最后她的父母决定继续器官捐献,虽然最后经过医学鉴定,这个女孩尽管之前各项指标很好,也正常生长,但是依然是脑死亡的鉴定结果,医生不能解剖女孩的大脑,这是个迷,故事结束了,器官移植成功,但是东野的套路决定这个故事并不会这样平凡结束。
还记得开头那个发现这个沉睡的人鱼的男孩么,很奇怪看了开头以后就再没看到男孩的绝情,最后都忽略了他,但是剧情走到最后,女孩的器官移植给了那个男孩,有人说,其实女孩原本没问题的,不会恶化,但是见到那个男孩后早点他需要一颗心脏,她就决定走了,然后跟她的妈妈告别,所以真相是什么呢,医生也解不开,谁也无法确定。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第五篇
以为会很快过完这本书,可终究没有。这是几本东野圭吾的书里,风格与其它并不一致的故事。了解了很多关于脑死的知识点,也会慰藉到不少相同经历的人吧。
就像书的介绍里提到的内容,熏子一定想对所有人说,我心里的可爱宝贝,却成了別人眼中骇人的怪物。他们说我把瑞穗当成玩具,說我在玩弄一个死去的人。我不懂,瑞穗明明还活着,他们为什么说她死了呢?
熏子作为瑞穗的母亲,在整个过程中所做的所有,无一不在挑战人的心里底线。
这个女人想要借助仪器让女儿自主呼吸,无意识下活动身体,抬起手臂,抬起腿,产生表情,微笑,就像一个玩偶。
然后从一开始觉得这女人可怜,恐怖,病态,之后却越发推翻了自己的感受,熏子是聪明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她也是坚强的,勇敢的,直到最后,我觉得她的决定是正确的,为女儿锻炼肢体肌肉的.初心,不希望女儿可怜的装上呼吸管,一切的一切,最终释怀后,也是女儿真的与她告别之后,熏子也终于承认了真的离世。
为了证明生与死的界定,不惜以极端的方式,在刑警面前用刀子指向了女儿的心脏,如果她杀了女儿。若是女儿已经死亡了,她是否将判无罪。若是女儿还活着,她是否是杀人罪。然而在场的所以人都无法回答她。也正因此,女儿的溺水真相也浮出水面,也着实戳到了泪点。有时候,也许只是需要一个真相,需要一个让自己困住的真相。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死亡是一个瞬间,其实死亡是一个过程。绝望的守护,遥远的念想,无尽的挣扎。当希望变成一种绝望,痛苦有如无边的黑暗吞噬人生。挑战人性与道德的界限,对人类心中之爱的终极考验。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第六篇
该故事主要讲述一个不幸脑死的孩子—瑞穗,在医生宣布脑死亡之后,母亲熏子一直不曾放弃,她认为女儿的心脏还在跳动,怎么就能当成死亡,因此执着于装扮孩子,把她像正常人一样对待,并且使用科技方法让女儿可以活动手脚,甚至微笑。亲人朋友很多认为她有病,为了安慰她而在她面前佯装真实,比如主动和瑞穗说话聊天,始终没有人去揭开这个现实。熏子一直把女儿当作正常人对待,带她去学校参加儿子生人的晚会,生人因有这样一个姐姐而遭到耻笑,在他生日那天,他没有邀请同学,揭穿了母亲的自我欺骗,说姐姐已经死了。熏子疯了一样,为什么没有人相信她,她叫来警察,愤怒的说要杀死女儿:“如果她已经死了,我就不算杀人;如果她没有死,我宁愿蹲监狱,证明我一直以来维护的是正确的”,在这种激烈的场面下,在模糊的法律和认知下,她坚持用自己的逻辑和信念相信女儿还活着,众人也信服于她,终于解开了大家的心结。最后,当女儿坠入危险时,她感受到女儿的感谢以及离开,她没有走那套程序,已经过了自己心理那一关,坦然的放心的接受了器官捐赠,她觉得很幸福。
主要体现母爱的伟大,在本来准备和丈夫离婚之际,在有了新的追求者之时,熏子为了女儿的医治能够得到资金的保障,而继续自己的婚姻;在所有的人都不相信她时,她执着坚信女儿还活着;其实她也有迷茫,所以她去了救助站,甚至说了与自己所做相反的'主张,当她发现对方并没有怪罪她甚至理解时,她终于松了一口气;在生日会上,为了证明女儿是活着的,她拿刀相逼;她学会护理方法,学着用新科技让女儿保持健康完整;她是个伟大的母亲。正如故事开头,那个接受了瑞穗器官捐赠的宗吾感觉到的那样:”宗吾回想起女孩时,都会浮现美人鱼的样子。美人鱼无法行走,所以受到了疼惜,在大房子内受到了保护“;对女儿死亡日期的坚持,对法律和医院认定的抵抗。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第七篇
读完《沉睡的人鱼之家》我感觉经历了许多的人情世故,丈夫的背叛、女儿的意识消逝、另一个男人的真心关怀、资金的缺少、妹妹的虚伪和榎天的最终告别,还有许多故事。
熏子,这个因为丈夫的婚外遇,可是又想到了女儿溺水意识消逝需要自己在家照顾又不可能没有资金资助的情况下,迟迟没有离婚。在女生溺水和女儿最终死了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来着母情满满的爱。熏子因为几乎没有希望的女儿放弃了追求自己幸福的机会,最终和医生见面的时候已经有了妻子。这或许是因为自己身为母亲的责任,也有可能是道德的界限,使他不放心沉睡的女儿。
身为熏子的丈夫,在外面找了好几个女人,因缺少耐心也换了些女人,最后被妻子发现了。而在女儿沉睡后虽然不能一直陪在女儿的身边但是一直为女儿着想。女儿能自动呼吸,保持仿佛睡着的样子也是他做的。倒也没有违背道德的界限,没有放弃女儿,可也做好了女儿死亡的准备。
人生在世那里会有一路顺风的`事情,多多少少会遇见一些大风大雨,一把伞会撑起属于你的那片土地。这本书把母亲当成了属于自己的那把伞,现实生活中父母会尽心尽力的为自己付出,尽父母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我们身为儿女的过的幸福,过得美好。而已些父母灭绝人性,我没遇到也不知道知道怎么形容。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给父母能所给的最好的东西,所以身为儿女的我们更应该千倍万倍的还给他们,不,不应该这样说,应该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父母过好,向小时候父母对自己一样,只是比父母的时间更长而已。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第八篇
奇葩说里康永哥在某一期里说过,“我们要练习面对告别,因为我们都得告别。”
东野圭吾用了一本书讲了一次告别。
这本小说并不是一本侦探小说,而是讲了一个真实的合乎情理没有任何奇迹发生的悲伤的故事。却探讨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当我看完这本书,却仍止不住的思考,假如有一天我面对这样的场景我会做何选择。我觉得作者的目的以及想传递的信息已经达到了。
故事的开始从一个小女孩瑞穗游泳意外溺水开始说起,医生诊断为脑死亡,询问她父母是否接受器官捐献,她的父母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坚信她只是呈植物人状态,并没有真正的死去。
随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小女孩瑞穗在她麻麻精心的护理下身体也一天天的长大,在她的身上也先后采用了BMI(脑机接口技术)和AIBS(人工智能呼吸控制系统手术)。靠着这些技术,小女孩能在大脑没有意识的'情况下靠着电击来活动四肢,甚至面部表情。
身边的质疑声越来越大,觉得瑞穗的麻麻用这些技术,只是来满足自己的内心,瑞穗变成了她的玩具。但她麻麻却觉得并没有一条法律说明瑞穗已经死了所以自己并没有错。
最后奇迹没有发生,瑞穗在几年后身体机能退化,瑞穗的父母最后接受了瑞穗已经离开的事实,并同意了器官捐献,来帮助更多在生死边缘的孩子。
道理我们都懂,但要真正放下,又谈何容易?
我看完后思考的问题是:
1、我能不能完全信任并且接受医生判定的结果,而不是心怀奇迹,觉得一切皆有可能。
2、我能不能放下“满足自己”的这种心理,接受不可逆的现实并且放手。
3、就算我接受了以上两个,我能不能接受最亲密的人器官捐献。
相对地,我处于病人的情况下,我能不能接受自己没有任何质量的活着,能不能接受器官捐献。
我也不知道,只有真正的在那个情境下,才能做出判断,切断纠结的内心。
更加热爱生活才是我们现在该考虑的事。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第九篇
头一次遇到一本让我从第一章开始就看得泪流满面的书……究其原因还是代入感太强了!我的女儿和瑞穗同龄,lg和和昌一样工作很忙且有外遇……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视娃为累赘的后妈型,可当真正决意是否要净身出户离开这个家的时候,才发现对女儿的心疼与不舍如此之深。曾经打定主意若遭受背叛一定要让对方承担抚养责任,可真遇到了这样的事实,却担心孩子在一个破碎的家庭是否能够健康成长,能不能跟后妈和谐相处,想来想去,还是只能委屈求全选择至少在表面上为孩子呈现一个完整的家……
熏子是个坚强独立果敢冷静有头脑的妈妈,每次看到书中描写瑞穗,就想起自己女儿熟睡的样子,如果我是熏子,一定做不到她这样的坚持。但即使坚强如她,也因为经济上对老公的依赖,不得不选择放弃离婚。仔细想想,女人的母性好像可以胜过一切自身的需求,可以牺牲自己放弃自我也在所不惕,应该是世界上最不自私的`一种爱了……
之前看这本书的介绍,觉得探讨死亡问题索然无味,所以一直没有看。在机缘巧合之下打开看了,觉得真的写的太好了。佩服东野先生深厚的功底以及对生活无微不至的观察,对科学问题的细致描述,让人边看边点头,觉得这好像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的事情。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第十篇
我认为人类并不是光靠逻辑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看法,因为我没有理由去说服这些人,那些人也不会来说服我。我觉得这个世界的意见不需要统一,有时候甚至不要统一反而比较好。”我觉得幸福并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只要你幸福,别人就无可置喙。
我们认为移植手术是接受善意的施予,绝对不能要求或是期待。同样,我们也无意对无法接受脑死、持续照顾病人的人说三道四。因为对那些父母来说,他们的孩子还活着。
刚开始,我也觉得这种依靠电力来延续瑞穗的生命的方式很诡异。但是也可以理解作为母亲的熏子的想要好好守护心爱的女儿的'心情。她一时间接受不了女儿的突然离开,这三年时间也可以理解为是在跟女儿进行好好地告别。
在这本书里,死亡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瞬间。这也让我对脑死亡有了新的认识。不过,我仍认为,虽然心脏还能持续跳动,但是没有了灵魂,是算不得一个真正的人的。
这本书读来还是很过瘾的,中途一度毛骨悚然,脊背发凉,几处反转都很漂亮。一直以为瑞穗可以醒来,不过这个结局也很好。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最后,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这充满着玫瑰香气的时刻,我读完了它。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第十一篇
总体上这部分读得有点无聊,平平无奇的叙述,毫无高潮所谓的跌宕起伏,但让我陷入深思。
外公年事已高活动不便的那几年,谁都不愿拖上个累赘。大家凑钱,让最近的舅舅照顾,而舅舅除了每日端来饭食外,就没有再多的关心了。我常想,外公他整日躺卧在床上,定是很孤独吧,他会不会在想念已故的外婆呢?他会不会时时翘首以盼子女过来探望他,陪他说说话呢?
薰子不愿接受女儿瑞穗的脑死亡,决定苟延残喘延长女儿的生命。这到底是不是一种自私的自我满足呢?
一个哥哥,从小被虐到,被父母被亲姐姐亲哥哥嫌弃,被所有亲朋好友嫌弃,一天24小时里他可能被骂了不下24次“你活在这个世界还有什么用,还不如死了算。”心灵扭曲,自暴自弃,身体也垮了。可是,在他得了重病急需治疗时,他的家人突然变得好爱他,募捐词写得感人肺腑,情真意切。是真爱?是悔恨?是弥补?还是自我满足?
“只要征得父母同意,医生就可判定脑死亡。”可是,瑞穗明明还有呼吸,还有心跳。作为母亲的熏子,怎么忍心亲自宣告了女儿的死亡吗?如此,与间接杀人,有何区别?
说回外公的'结局。降压药吃完了,舅舅或舅妈没有去买药,也没有告知其他人,连续断药几天后就离世了。
前不久,得知爷爷得了重病,我焦虑地想与家人商量。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媳妇们已经忍受了他二十年的臭脾气着实不易了,有血缘关系的一想到昂贵的医疗费用…谁会愿意?
我痛骂指责他们,却又理解他们。
原来现实真的是这么残酷。
我想写下许多关于爷爷的故事,
我想用尽余生去爱你,像你当初爱我那样。
不要说,是自我满足。
人生,是一场自我救赎。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第十二篇
这是日本著名小说家——东野圭吾的书。他的书有的恐怖,有的悬疑,但更多的,还是对人性的思考。
整本书最大的疑问就是——瑞穗到底死了,还是没有死?
事情发生在一个夏天。
过了这个夏天,瑞穗该上小学了。瑞穗的父亲和母亲本打算在那天下午去小学做面试的彩排,却接到了一个十分不幸的消息:瑞穗因为游泳时,手不慎卡到了下水口上,怎么拔都拔不出来,于是因为缺氧失去了生命。
瑞穗被判定为脑死,但因为没有进行最后的脑死判定,而且瑞穗还有极其微弱的生命特征,所以瑞穗的父母并没有对瑞穗放弃治疗。瑞穗的父亲是一所科技公司的社长,他启用所有人力资源,制作了一个可以让人呼吸困难的人在不用带呼吸机的情况下自主呼吸的机器。
瑞穗的情况很奇怪。按常理说,死去的人应该是没有任何生命特征的。但是瑞穗可以呼吸,可以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并且心脏跳动得顽强有力,看起来面色红润,十分健康。但是瑞穗也不算活着,因为瑞穗迟迟不见醒来的迹象,她活着,仿佛只是依靠机器活着一样。
几年过后,瑞穗依旧没有醒来。所有人虽然嘴上不说,但是他们心里都认为,瑞穗死了,她只是一个靠机器活着的人。唯独瑞穗的母亲,固执地认为,女儿瑞穗还没有死。她想着:要是让瑞穗动一下该多好啊!于是,在技术人员制作出的机器的作用下,瑞穗动了,笑了。
瑞穗的外公很是生气,质问瑞穗的母亲:“你这样对待瑞穗,跟对待一个供自己操控的傀儡有什么区别?”沉浸在书中的我陡然清醒:瑞穗在她母亲的操控下,越来越像一个活着的.布娃娃了!而这个布娃娃,除了给瑞穗母亲一点心理上的安慰,根本没有一点像个“人”的样子!
这样子下去终究会出事儿,先是瑞穗母亲的姐姐质疑瑞穗靠机器活着的意义,后来瑞穗的弟弟在学校里因为有一个“死”了的姐姐而受尽嘲笑……
瑞穗的母亲最后选择了一个十分偏激的方法,她说,如果我现在把瑞穗杀死,算不算犯法?如果算犯法,那就说明瑞穗确实还活着。如果不算犯法,那就说明瑞穗早已经死了。
我看完后又是不解又是感动。
不解是因为:瑞穗的母亲有没有在某一时刻想过:我的女儿是不是已经死了呢?
感动是因为,瑞穗的母亲那无私痴狂的爱。瑞穗的母亲本来打算等瑞穗上了小学后就离婚,在那之前,她已经与一名医生产生了爱情的萌芽。为了瑞穗,她不得不放弃离婚,放弃她喜欢的人。瑞穗出事之后,她一直让瑞穗保留着原来的样子,不求别的,只为了能听到瑞穗的呼吸,听见瑞穗的心跳声,看见瑞穗的笑容。仿佛只要瑞穗在她身边,她便会不顾一切,什么都可以舍弃,她要的很简单,不过是极力欺骗自己,瑞穗还在她身边,瑞穗仿佛还是出事前的瑞穗,一直无忧无虑地活着。
这种爱,是一种偏激的爱,极端的爱,但也是母爱。毕竟她作为母亲,生瑞穗养瑞穗,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接受瑞穗死亡的噩兆呢?
然而我受感触最深的,还是故事的主角——瑞穗。
她天真善良得令世界黯然失色。大家都说,四叶草可以给人们带来幸运。她找到了一枚四叶草,但是她并没有摘下它。她说,我已经很幸运了,为什么不把这枚四叶草留给需要幸运的人呢?
也正是想到瑞穗这么善良,瑞穗的母亲最后做出了一个决定——把瑞穗的器官捐献出去。这样的话,瑞穗在天之灵,应该会很高兴。因为她身上的器官捐出去,可以救很多人的命。
东野圭吾用一种细腻自然的文笔描绘了这个关于死亡故事,却让所有的读者都感受到了温暖。
哦!这就是爱与生命!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第十三篇
很感人。可能很多人不理解熏子的价值观念,其实也真的是很搞笑,人家孩子出意外,人家有实力让孩子活下去即使是植物状态,凭什么就不对了。没有进行脑死亡判定凭什么就说人家是尸体了?虽然熏子一度疯狂,可是后来也做出了改变不是吗
看完最后一章节,才感叹怎么会有人把一个生命的离开写得这么美好,用三年多的时间让家人接受了自己的离世,遇到那个喜欢自己的小男生的时候决定为他献出心脏。她爸爸也说不接受脑死的判定,只接受传统的——也就是心脏死为死亡时间,这样一来就是那个喜欢自己女儿的人代替女儿活了下去。也算是一种美好了吧。
最值得还有当下日本对器官移植和脑死认同问题,虽然看书时读者一度希望瑞穗能醒过来,说“谁说我已经死了?”但是这样一来势必看过这本书的很多人会对脑死患者抱有更多无谓的期待。也知道即使是为了价值观的传播也不可能让瑞穗醒过来,但是没想到是这样的`结局,瑞穗向妈妈告别(满足了读者的期待)心脏给了宗吾。房子也如瑞穗出事前的想法卖了或者拆了,对熏子的桎梏也没了。
补充一点:在剧情高潮期若叶向熏子坦白瑞穗溺水真相,真心好评,圆满。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第十四篇
读完了,刚开始心里有些沉重,但是看到最后,才明白,这本书讲的其实就是熏子的转变,最后的放手和释然。
未为人母,以前也不是很喜欢小孩子,认为小孩子可能都是那些熊孩子吧。但是自从成了小姨给姐姐带孩子之后,才深深体会了,当身为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和呵护,再怎样都不为过。
眼睛时时刻刻都关注着他,生怕他有一点磕碰。
前几天看了一个视频,医院里一位母亲在嚎啕大哭,因为孩子得了重病没钱医治。就觉得很揪心。没有任何一个父母愿意舍弃孩子。脑死亡和植物人,他们没有自己的意识,对家人来说护理起来也是负担,但是那么多的家庭,宁愿让病人躺在病床上,也要通过医疗手段维持他们的生命,对家人来说,那是一个精神寄托,一个希望。质疑的`人或许都是幸福的人,没有面临过这样的选择,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大多数都是选择不惜一切代价也要留亲人在身边。但是也有那种活着比死亡更痛苦的人,或许那样的情况,失去比拥有更快乐。
或许因为作者的描写,对于女儿的生命力的描写,让我也觉得女儿是有机会遇到奇迹,甚至熏子梦到女儿站起来的时候,我也期待着,她是真的好了。
开头的小男孩看到了小女孩,结尾的小男孩接受了小女孩捐赠的心脏。而这中间的整个过程,就是熏子对自己的救赎。
或许大多数人的不理解,就像爷爷,邻居,同学,等等,认为熏子是强加给女儿的她的意识,熏子的自我满足。
但是实际上,熏子的妹妹和她的女儿,以及老师,是真心的希望她能好起来,不是假装。
对生死的界定,永远都会有这种情况。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第十五篇
东野圭吾,这个近年来很火的日本作家;白色与蓝色拼接的清新封面;“人鱼之家“……这些标签,是我阅读“沉睡的人鱼之家“的初衷,起初以为会是童话故事,没想到却是写实的“死亡”之歌。”如果推理小说一定要有死亡,这本书所触及的或许就是最残忍、最令人绝望的一种情境”。这是封面上的一句话,“死亡”也确实发生在故事的开始,伴随着故事的结束。
小说核心人物瑞穗,一个6岁的小女孩,因为意外溺水而“死亡”,整本书也是围绕瑞穗的“死亡”,而进行的一场“救赎”。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个悲剧女孩的`母亲——熏子,这本书的女主角,一个对女儿有着“无底限”热爱的母亲,一个不向命运屈服、甘愿牺牲自我、无畏世俗异样态度的女人。在已基本确认无治愈可能,甚至是没有治疗意义的情况下,她坚持让女儿“活下去”。当然,这样的前提是,她不得不因为经济的压力被迫与已经分居准备离婚的出轨丈夫继续维系婚姻关系,她不得不放弃与自己两情相悦的意中人,她不得不化身家庭主妇成为照顾女儿的全职妈妈……
小说通过熏子与女儿多场景的描述,不管别人怎么看,她始终认为女儿还活着,跟她说话,给她精心的梳妆打扮买衣服,在精神与身体的双重压力下坚持了3年。期间,甚至有一些近乎疯狂的举动,比如冒充女家庭教师参加公益活动,举刀要亲手杀了女儿……她说“我心里可爱的宝贝,却成为别人眼中的骇人怪物,如果爱是一种病态,就让我彻底疯狂吧”!熏子渴望女儿醒过来,读者也不禁想唤醒瑞穗,去填补熏子那孤独的思念。女儿最终依然没能醒过来,但熏子却已经解开了心结,完全释然了。这沉甸甸的母爱,尽管疯狂,却“润物细无声”般浸入了读者心里。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第十六篇
一个人一生中会死三次,第一次是脑死亡,意味着身体死了,第二次是葬礼,意味着在社会中死了,第三次是遗忘,这世上再也没有人想起你了,那就是完完全全地死透了。—张爱玲
第一次是生物学上的死亡,第二次是社会学上的死亡,第三次乃是你这个人在整个宇宙中的消亡。
不知为什么,看完整本书之后想到一个词“醉生梦死”。熏子身为一个母亲,费尽全力营造了一个或真或假的世界,且不说这个世界的真实性,在这个世界里,最起码能使她自己得到满足。但当有人要打破这个世界时,自然是会去极力反抗的,更乃至是以命相博,也要证明这一切给其他人看,可细细想想,这个世界最后的模样,熏子的初衷已变,剩下的不过是执拗与偏执罢了。
至于熏子的`观点,是十分可敬乃至于伟大的,我非常的钦佩可却不敢赞同,若是瑞穗真能选择,想必也是不愿被当作提线木偶一般处处受制,而是更希望能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吧,毕竟她那么的善良。且不管怎么说,风吹草虽说自己没有认真地老去,但最起码公主是可以认真的活着的,更何况说不定能救活的许是几位公主。但道德的制高点无人敢站,这只是别人善意的施舍,哪里还敢要求或是期待…
人,本身就是情感动物,面对事情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无可厚非,只愿大家平安喜乐,身体健康。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第十七篇
每次看东野先生的书都会对他书中所表达的内容有新的认识。
一万个人看一本书有一万个想法,有人会当看个故事打发时间,有人会去感受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及想法,但也有人会轻易评判一本书好与不好。我看到一个评论说粗略的翻了一下就说这本书写的不好商业痕迹重,下面也有很多人也在符合,虽然一直不理解商业痕迹是什么意思,如果你能像东野先生这样创作一部作品,那我不会觉得有什么,但这种评论的`行为就像我根本不认识你这个人就看了你一眼我就说你人品不好。我相信于创作家,每一个作品都是他们孩子,都是他们用心而作不论目的是如何,除非他是恶意而为,不然我觉得都该给予尊重。
没看这本书时我一直觉得母爱伟大,当孩子出了什么问题总能激发起母爱那面无法解释能量。一开始我快被这本书觉得是写母爱的,但后来发现是说日本当时社会于脑死于器官移植救人性命的不合理现象。就像书中那段,家人都在否定主角熏子,她后来以所谓疯狂的方式叫来警察冷静的问了警察的几个问题,谁能回答的了?
我们的社会就是这样,每当生活中发生一件事情,我们总下意识去评判这件事的好坏,不会去管当事人的想法。
很喜欢主角熏子说的一句话,“我没有理由去说服别人,别人也不会来说服我,我觉得这个世界的意见不需要统一,有时候甚至不要统一反而比较好”。
而且我相信就是因为有些东西因为接受不了当时的结果反而激发了一些创新,反而让事情有更全面认识让自己更好的去接受。
而且我相信善良的蝴蝶效应是非常好的事情。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第十八篇
又是一个深刻的命题:人在什么状态下才是真正的死去?
“死亡”这个字眼,曾经离我很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我们逐渐长大,在生命中慢慢的也开始体会到了何谓“死别”。
而我第一次深刻的体会死亡,那还是在高中的时候,应该是高三,家中的亲人病逝,但没有人告诉我,等我知道的时候,已经是高考结束后了,多么像小说和电视剧中的情节啊,为了不影响考试所以不告诉我这么悲痛的事情。
犹记得当我知道以后,为了纪念那位亲人,我还写了一首小诗,诗的内容已然记不清了,但那次对于死亡的感受却深深的刻在了脑海里。
死亡就是生命体征的消失,是肉体的消亡,是在这个世界上的任何角落再也无法找寻得到,触摸得到,死亡就是离开,从一个世界去到另一个世界,再也没有办法传递消息,再也不能交流,只能思念和回忆。
而在《沉睡的人鱼之家》里面,我又了解到了另一种生命状态:脑死,又或者说是植物状态,一个人的大脑再也不能发挥作用,没办法指挥身体的其他部分正常运行,只能躺在床上借助呼吸机续命,这是“死亡”的另一种形式,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书中对“脑死即为人死”的医学探讨并未有定论,所以究竟该不该称其为是死亡的形式,还有待商榷。
在这本书中,东野老先生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悲痛的故事:
一对已分居一年多的夫妻,他们6岁的活泼可爱的女儿瑞穗不幸发生意外,在游泳的时候溺水,被送到医院的时候虽然医生努力的抢救,但最终无力回天,瑞穗被判定为脑死。当这对父母还没有接受女儿已死的现实之时,医生竟然过来问他们,要不要捐赠女儿的器官?
What?开什么玩笑?这是我的第一反应,难道他们不要顾虑一下作为父母的感受吗?人家可正在痛失女儿的'悲伤之中啊!但这就是法律!好吧!父母一阵呆愣,脑海中根本没有反应过来,但他们不得不做出选择,医院已作出有可能脑死的判定。
如果通过两次测试皆被判定为脑死,那就正式宣告此人已正式死亡,亲属们可以将其安葬,或者是捐赠器官,然后再进行安葬,也就是全尸和非全尸的差别,呃……有点吓人~。
夫妻两个经过一夜时间的考虑,也询问了所有亲人的意见,他们最终认为女儿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善良的孩子,所以决定进行器官捐赠。可就在大家和她进行告别,当父母的手同时握住瑞穗的手,弟弟生人呼叫姐姐的时候,父母真实的感受到瑞穗的手动了一下,仿佛神谕一般,他们难以置信的看着彼此,最终母亲坚定的认为这是女儿仍然活着的证据,他们改变了主意,决定继续为女儿续命。
母亲的爱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啊,凭借着那一动的心灵感应,母亲熏子就此放下工作,专心照顾女儿,三年多从未曾放弃,还请人来为女儿阅读,就像这个女儿还好好的活着一样。
虽然这个过程中父亲也努力的帮助改善女儿的状况,比如借助新科技让女儿可以不用呼吸机就可以实现自主呼吸,借助科技手段帮助女儿可以活动手脚,不用天天躺在床上以免生褥疮,但他心底里的信念并不如身为母亲的熏子强大。尤其是当他送瑞穗礼物,瑞穗在机器的帮助下,露出微笑的时候,他的心里和很多人一样,认定女儿是科技造就的怪物,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怀疑自己继续让女儿活下去的自我满足的初衷,他觉得熏子正在把女儿当做傀儡,为了实现她的母爱而做这些令人恐怖的事情。
可在熏子看来,她从未如此想过,她一直祈祷并用她强大的母爱渴盼着,希望有朝一日女儿可以清醒过来,甚至不惜与所有人为敌,甚至不惜以“我如果杀死女儿,算不算是杀人犯”的这种假设,来让所有人认清,瑞穗其实还活着的事实,这就是母爱的伟大和坚定之处啊,而事实证明,熏子是正确的,她的爱,她的坚持都是正确的,这是一个作为母亲的人对自己女儿的坚持!
看到这一段,看到熏子拿起菜刀作势刺向瑞穗的时候,我也以为她疯了,我也以为这个痛失爱女的女人精神崩溃了,可她后面那一段对于人究竟在什么状态下才是真的死亡的辩论,真的是让我惊叹!
她说:“如今,大家都把瑞穗当成是活着的尸体,我不能让她的处境这么可怜,要让法律、让国家来决定她到底是死是活。如果瑞穗早就死了,那我就没有犯下杀人罪;如果她还活着,那我就犯了杀人罪,但我会欣然去服刑。因为这证明了从意外发生至今,我持续照护的瑞穗的确还活着。”
真的是忍不住泪奔啊!母爱神奇而又伟大!虽然三年多的时间之后,瑞穗还是没有醒来,她还是与这个世界告别了,她还是与她亲爱的母亲告别了,当凌晨三点多的时候,瑞穗站在母亲的身边和她说:“妈妈,谢谢你。谢谢你为我做的一切。我很幸福。非常幸福。谢谢,真的非常感谢。”
熏子知道这一次女儿是真的离开了,这可能就是母亲与孩子的心灵感应吧!虽然最后他们还是捐赠了瑞穗的器官,按照医院的法定程序,瑞穗的死亡时间应该是四月一日,在两次脑死判定结束之后,但熏子坚持认为女儿的死亡时间是三月三十一日,凌晨三点二十二分,就是女儿站在她身侧与她告别的那个时间,一个母亲的坚持啊!
过程中熏子也曾经怀疑过自己的做法,她甚至假以他人的名义去帮助一个患有心脏病的孩子去募捐,想要了解别人对于她坚持为女儿续命而不进行器官捐赠的看法,但她最终得到了心灵的慰藉,捐赠与否是要出于自愿的,国家、法律甚或是任何人都无权要求任何人必须进行器官捐赠。
整本书看下来,这本书主要探讨的命题:一个人究竟在何种状态下是为死亡?虽然作者没有明说,但我觉得他已经在书中给了答案:脑死不是真的死亡,心脏停止跳动的时间才能被视为死亡。现在国家和法律(仅限于本书中所写的日本)对于人死的定义过于程式化,少了一些人情味,总让人觉得过于呆板了,可能这也就是东野老先生想要提醒他们的吧。
另外这本书还辅以探讨了对于器官捐赠的一些是非争论,但结果已然十分清晰,捐赠出于自愿,无对错之分,不应该妄加评论和批评指责!
最后还是想说,看东野圭吾的书总能学到新的东西,这,非常好!OVER!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第十九篇
《沉睡的人鱼之家》逻辑推理部分少之又少,如果称的上是逻辑推理的话。案件:“来人啦,一个小女孩溺水啦。”结案:“原来都是因为你(另一个小女孩)。”你看,如果你要在这本书中找「逻辑推理」,两句话就能说明白,难怪乎有些读者会认为这本书“内容空洞且沉长,拖沓至极”。
至于作者在书中塑造的母亲形象,中间部分确实让人毛骨悚然,不讨人喜欢,但是如果你对书中母亲的形象止于此的话,可以说不是因为你的阅读速度太快,就是可能你没有读完这本书。
书中的母亲对女儿是生是死的态度明显分为几个阶段,最初的不敢相信,到第一次同意捐赠女儿的器官,到好像看到女儿的手动了一下而不愿放弃,到摆弄女儿(就是这里,让人反感、不寒而栗),到质疑法律、社会对于脑死的.鉴定,强迫他人承认自己的女儿没死,到坦然接受女儿的离去,到第二次同意捐赠。
这本书明显不是本格推理,而是抛出一个议题:“如何鉴定一个人的死亡?”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没有?没有!作为读者的你,看完这本书思索过这个问题没有?有!
这,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 第二十篇
熏子强大的内心和她的固执却成了身边亲人的困扰。他们或恐惧,或鄙夷,或轻视,要么觉得熏子神经不正常,要么就是符合她给她安慰。但实际上,神经科医生从未松口过对瑞穗脑死的界定,而熏子身边的人都已经默认了瑞穗的死亡。它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却被它的母亲自私地当成安慰自己的玩具。
熏子参加了为雪乃而成立的募捐小组。她困惑地提出“花费巨资靠维持装置维持一个没有意识无法沟通的生命,让需要器官移植的生命无果的等待是件残忍而自私的事情”的观点。雪乃的父亲认为接受移植手术是接受善意的施予,绝对不能要求或者是期待。因为捐赠毕竟代表另一条生命的消失。就算已经脑死,对持续照顾病人的他们的父母来说,他们依旧活着。他们无权说三道四。熏子说,她从雪乃的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中得到了救赎。
她不再强求身边人对瑞穗的态度,她也不再仰仗那些让瑞穗有活着的表象的仪器,她坚信瑞穗还活着,她能感受到她的生命并享受与瑞穗相伴的每一天就足够了。直到有一天,她清清楚楚地感觉到瑞穗站在她的身边与她挥手告别,感激她为她所做的一切。她明白,相守的日子终于是到头了。
这一次他们毫不迟疑地签署了器官捐赠的同意书,迟早会陨落的生命不如在有价值的时候让给有希望活着的别的.生命。
《沉睡的人鱼之家》里依旧有死亡。死亡有时是一瞬间,但有时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有些事情在逻辑上是正确的行为,但人类并不是光靠逻辑活在这个世界上。爱有着心灵相通的玄妙,它会在冥冥中与人的思维产生千丝万缕细微的联系,让我们为生命真正的告别做出判断。这种玄妙不是高科技进步带来的,它是存于宇宙间一直让人无法解释的人与人之间心有灵犀的缘起与缘灭。
生死自有天命,别问是劫是缘。固执于科技检测的生命体征是毫无意义的,且看为之奉献的爱能坚持多久。这是一本母亲为爱痴狂的书,但以爱之名地活着,有时会带给我们无尽的勇气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