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精选14篇)
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页是小编午夜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14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中明确指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的正确思维观念是教师的义务和职责。小学生思维和心智尚不成熟,易受到不良文化影响,很多孩子的不良行为就是在小学阶段养成。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着学生性格和行为,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对小学生人格形成起着积极作用。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挑战,且当前大多家庭是独生子女,每个孩子都备受爷爷奶奶及父母的宠爱,使得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很大一部学生存在心理异常现象,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小学生不良心理的诱发入手展开分析,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关键阶段,影响着学生认知能力,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教育概念,是完整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很大帮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的心理状态决定着人的行为,影响着人对事物对错的判断。想要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学会控制行为、控制情绪,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心理认知特点,运用心理教育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不仅能够起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还能够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实施途径有: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等。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具有一定的预防性和补救性,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
2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因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小学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想要实施具有实效性、有效性的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就要弄清引起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从而针对问题“对症下药”,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因:
2.1心理受到伤害。
当前很多教师教学思维还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中,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关注与尊重,教学过程中经常体罚学生,对学生不尊重,学生内心受到伤害,易产生自卑、失落、逆反等心理,诱发心理健康问题。
2.2教育缺失。
很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没有一个正确认识,教学活动开展中关注的往往学生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心理状态,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最终诱发心理疾病。
2.3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教师综合素质往往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然而当前许多教师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并不展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中力不从心,效果较差,无法取得预期教育效果。
3如何在更好的开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想要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健康,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学校应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掌握一定的心理较快教育知识,能够胜任岗位,能够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3.2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地位。
小学教育中应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积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校园教育当中,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公益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其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
3.3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导致,教师应担负起“引导者”的责任,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消除了师生之间的界限,与学生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小学生大多是天真活泼的,是乐于接受帮助和鼓励的,只有积极地引导学生,他们才能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有成熟的心理。
3.4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
想要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模式就不能仅停留在传统的说教或课堂模式,应积极转变教育思路,利用实践活动或班级文体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心理教育。小学生天性好动,死板的说教只会令学生反感,甚至一些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反而适得其反。因此,在小学心理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课内外文体活动,从而通过这些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具体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教师的鼓励往往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对于学生学习动力的产生,成绩的提高都有着很大帮助。另外,文体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缓和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这对于学生不良心理矫正有着重要意义。活动开展时应以小组为单位,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对各小组表现进行评价,评选优秀小组,同时对活动中的不足进行反思和总结,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完整的教育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递,更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关键。健康的心理是人健康成长的基础,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蒋艳菊,时金献.《小学教育心理学》,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2]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3]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广西教育》,2005,(1).
[4]柳菊.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体会[J].《江苏卫生保健》,2004,(6).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特征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一般来讲,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具有稳定的情感;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4、智力正常;5、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其基本内容可分为3个层次:
(一)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
1、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等;
2、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
3、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
4、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知道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
5、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队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
6、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往的知识和技巧。
(二) 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包括: 1、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
2、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
3、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胆怯等;
4、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5、问题,主要指由于儿童的性无知而产生的性游戏行为。
(三) 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 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关键词: 心理 健康 教育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和国家的未来。那么,如何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1、互联网是诱导部分孩子产生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等带有刺激性的网站,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数量急速剧增。由于留守儿童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长期的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出现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自卑、胆怯、缺乏精神寄托等心理问题。
3、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发育加速,带来心理发育滞后于生理发育的心理半成熟问题。
4、在升学和考试的压力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日趋加重,也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三、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有效地缓解中小学生在课业负担、人际交往、考试焦虑等方面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在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为中小学德育开拓途径、丰富内容和改善方法。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现代德育体系,提高德育科学性和实效性的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从改革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为陕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加强领导和管理,切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1)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增强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帮助学生有效识别心理问题并树立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科学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任务。各区县要结合本区县实际,按照“积极推进、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指导各中小学校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主要任务,分学段、分年级科学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性、目的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有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资源,比如宣传栏、黑板报、校训标语、校园广播等及时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大力营造校园心理健康的浓郁氛围。定期聘请心理专家开展心理知识专题讲座,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知道不健康心理的矫治方法以及心理咨询的相关知识。
4、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成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条件,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和心理压力,指导教师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校要定期开展教师的心理辅导或相关培训,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
5、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中的综合教育课程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各中小学校要开足综合教育课程,将综合教育课程列入课表,排定课时,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每学期安排5学时,系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品德与生活课、品德与社会课、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主渠道作用。针对学生心理健康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热点问题不定期开展专项活动和专题讲座。通过多种途径,及时解决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全过程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就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务必注意教学的对象的可接受性。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懂得认知自我、发展自我的道理。培养自信、自省、自我认识、自我调适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课上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发明创造,做出新奇的作品,切忌嘲讽;结合学生课堂听课的情绪表现,情感体验的内容,进行有机的讲解;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劳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独立能力,面对困难不畏缩的良好性格,特别应加强学生面对挫折时的心理疏导,保持健康的心态。其次,学校还应积极开辟和拓宽与家长的沟通渠道,及时收集和反馈学生中存在和发生的问题。教师和家长的日常管理以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有机地配合,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江北中心小学地处东阳市城郊结合部,学生来源较为复杂,家庭环境差异较大,所受的不良诱惑也较多。因而,在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中,老师应区别对待,着重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创造良好的氛围,从而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良好道德的养成。
二、加强教师的心理学培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作为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也必需关注学生的身心能健康成长。虽然大部分教师在毕业前都曾或多或少地学过心理学知识,他们以为自己能很轻易地了解学生的想法,还认为心理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迎刃而解。其实,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得多。一些老师对待那些“问题儿童”时,首先想到的是与家长沟通,而不是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这样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信,变得沉默、孤僻。教师的思想、情绪、行为的轻微变化有时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加强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培训是极其重要的。新时代的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同时应具有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心理教育的能力,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进行评估的能力,以良好的自身心理状态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注重师生的心灵沟通
教师要与学生多进行沟通,坦诚地面对学生,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只有近距离的接触,使学生愿意和教师有更多地交流与沟通,才能打开他们的心扉,消除了师生之间的界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深入到孩子心灵的深处,与孩子产生相互信任和理解。
对待任何事物,学生也有自己的心灵感悟,这种感悟可能更为隐蔽的、复杂的。无论这种感悟是较成熟的或是极为幼稚的,教师应尽量做到对学生的回答不妄加评判,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影响和教育,切忌摆出师长的架势,给学生所谓的指点,或向学生发出不准这样不准那样的警告。小孩子大多是天真活泼的,是乐于接受帮助和鼓励的,只有积极地引导学生,他们才能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有成熟的心理。
四、开展各种活动训练
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关系到学校每一项工作,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教师的工作,这是极其错误的。没有学校各项工作的一致配合,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的效果不但难以巩固,而且可能被降低甚至抵消。因而,学校在进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应在小学生中开展各种有意义的训练活动和课内外文体活动。例如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棋类的辅导学习,进行稳定性的心理训练;通过球类、田径、体操等活动,培养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释放压抑、克服自卑的方法,学会幽默和适时地释放不良情绪;组织书法、绘画、演讲、歌咏、板报、社会实践活动等,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满足学生施展才华的需要,增强自信等。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老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加的个人成长报告会,让老师、家长有了解自己的心里话的机会,如“爸爸妈妈听我说”、“老师请您听我讲”等,使学生在处理困惑、失衡以及矛盾和冲突时,能及时得到家长,教师的理解和帮助,以其群体的合力战胜各种心理危机。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发挥和谐教育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呢?下面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谈谈点滴做法。
1 全面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就小学生而言,心理健康与否主要集中在对于学校生活的适应能力上。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和家庭生活转变为以学 自从进入校门,学校生� 能否逐渐适应学校生活并且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对小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适应是否顺利,是否良好,对于他们今后的心理健康也是极为重要的。就刚入学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感知觉有了充分发展;注意水平有限;不随意记忆占主要地位;想象力丰富;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情绪情感较稳定且比较单纯;自我意识更加明确等。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小学生的这些心理发展特征,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规律,看透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遵循教育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施教,促进其身心向健康向上的良性轨道发展。比如就想象力丰富而言,小学低年级学生想象力十分丰富,但想象与现实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有时候他们会由于想象与现实的同一化,导致行为和言语的“不合情理”。如果老师没有考虑到儿童想象发展的这种特征,会经常把儿童的这种现象视为“说谎”、“欺骗”,从而扼杀了儿童的想象力。为此,教师要有充分的理解,想象力是十分宝贵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萌芽,教师应当着力保护和慎重对待。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要求的和谐的育人环境
合作教育学有一个很好的论断:“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合力”。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也会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我国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和学生相互信任,和睦相处,友好合作,和谐发展,教师就会真正起到主导作用,学生也会起到主体作用,整个教育过程就会顺利地进行,教育效果也必将是理想的。因此和谐是师生关系的归宿。
自从迈进学校的门槛,个体的主要角色就是学生。学校生活就是生活中最具正规性和权威性的内容,学� 作为个体主要基础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体验有着极为直接和密切的关系。对于一个儿童或青少年来说,如果学校生活的体验主要是轻松、乐观、积极的,那么他的心理状态就会倾向于积极良好,即使遇到心理问题和障碍,也能够比较容易得到解决。
要使学校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在与学生的相处中需做到以下几点:
2.1 平等:从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出发,老师必须建立以尊重学生为基础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学生看作自己的知心朋友、伙伴,而绝对不能把学生视为老师的绝对服从者,搞“一言堂”,无学生说话的权利,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环境无疑会使师生关系紧张,更无从谈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可以说,一所学校中师生关系的状况,是构成这个学校环境的主要因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赖感,从而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向老师表露自己的困惑或疑问,并希望随时得到老师的理解、支持、帮助、指导。这种愉快、和谐的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及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2 理解:教师应做到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去体验和思考,即使学生的行为是明显失当的,也要看到其行为后面的合理因素: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可能因为出现家庭变故;学生破坏纪律,可能希望以此引起别人的注意等。学生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经常是他们自己也未必明确意识到的。作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负有责任的教师,应当比他们更为敏感地想到和看到这些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并且敏锐地找出其中的联系。绝不能简单粗暴,不问青红皂白做出一些让学生难以接受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感受,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3 接纳:俗话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因此作为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对学生,都应当尽力做到关心、热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没有被排斥和拒绝,并且仍然将他们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仍然尊重他们的人格,仍然承认和尊重他们的尊严和权利,并且愿意帮助他们。
2.4 分享:教师要尽可能地进入学生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使得学生相信教师能够懂得他的体验并且与他有同样的感受,能够知道他们的孤独,懂得他们的失望,理解他们的气愤等等。分享学生感受,能有效地将师生置于平等地位,使学生容易接受来自教师的各种帮助。
3 课堂教学中实施和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在学校各项工作中,课堂教学的地位最重要。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不例外。毫无疑问,学校能否创设有利于受教育者心理健康的环境,课堂教学的状况举足轻重。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教师只有满面春风、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地走进课堂,才能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为营造一种良好、和谐、活泼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要有一定的幽默感,可以使用诙谐、逗趣的语言。在沉默的课堂上,学生会产生压抑感,这时,如果教师能讲一个小笑话,会使学生开怀大笑,立即兴奋起来,并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很快进入角色。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会变苦学为乐学、变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教育特点,以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以培养小学生正常心理为目的,以培养德才兼备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班级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班级管理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
小学生健康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处于心理和生理的发育期,对老师有一种盲目的崇拜,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就要善于抓住这一点,不断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1.2有利于创建和谐的班集体
创建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目标。当前,由于独生子女多,他们在家庭中大都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缺少坚强的意志品质,也不会懂得关爱。在班级管理中,只要善于抓住机会,不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正确的引导,小学生就能学会关爱他人,关心集体,成为一个能担当、有集体荣誉感的人,从而有利于创建和谐的班集体。
1.3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由于当期的小学生大都心理不成熟,是非观不强,受挫能力低,不利于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班级管理中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就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些不良因素,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2班级管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中的重要问题,正确了解和认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找到切入点,从而对症下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厌学情绪严重
由于教育本身和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当前大部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较差,普遍存在厌学情绪,不认真听讲,完成作业不及时,不喜欢上学,不喜欢老师等是其重要表现。
2.2心理发展畸
形社会的发展也导致了很多孩子处于单亲或留守儿童状态,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这造成了部分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畸形,这部分小学生性格孤僻、乖张,大都和同学相处较差,对老师的教育不合作,对家长不尊重,情绪波动较大,是班级管理的老大难问题。
2.3意志品质较差
由于家庭和性格等因素的影响,班级中有些小学生的受挫能力和自信心不足,不会关爱他人,人生态度消极等。这部分小学生遇到一点失败挫折,就悲观失望,对周围事物不信任,对他人的关心怀疑戒备,常常处于封闭的状态。
2.4品行不端在班级中一些小学生的品行不端
嫉妒心强,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强,对成绩比自己强,生活比自己好的同学怀有很深的敌意。有的同学嫉妒心发展到偷取比人的东西,甚至打架斗狠,攻击他人。
3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期,由于社会和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班级管理中亟需采取一定的对策,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1全面了解小学生
每个小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来自不同的家庭,生长环境迥异。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想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就必须全面了解小学生。全面了解小学生就要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小学生的家庭状况、思想动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只有全面了解小学生,才能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找到心理教育的切入点,才能进行因材施教,也才能拉近与小学生的距离,得到小学生的认可,从而受到教育的效果,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3.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和小学生打成一片,把小学生看成自己的朋友,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小学生,才能赢得小学生的信任,了解小学生的心声,也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3充分利用主题班会
在班级管理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很多,效果不同,利用主题班会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途径。利用主题班会开展一些自信心、抗挫折等方面的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激发小学生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心态,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3.4加强与小学生的沟通问题
小学生是班级管理的重点,加强沟通,积极与小学生对话,及时了解问题小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让这些问题小学生感受到温暖,从而敞开心扉,解决问题。
4、结束语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班主任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积极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及时解决问题,让小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实践体验式;自主管理;区域培训共同体
为切实满足吉林省中小学校的迫切现实需求,配备一支专业化的心育教师队伍,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版(2012)以及《教育部心理咨询室建立》政策文件的指导,我们一直努力致力于探索以“研培结合”为主导的实效化、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人性化的中小学心育教师培训模式。可以说,中小学心育是学生学业与人生成功的关键基础,学科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内涵、教育方式方法、教育意义价值明显区别于其他文化课学科,因此中小学心育教师培训的设计与实施也应该具有其独特的专业化特点。
一、吉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根据201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省兼职心育教师占了75%以上;非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心育教师占了80%以上;43%的教师认为兼课、兼职的负担过重;36%的教师认为自身专业水平有限;58%的教师急于提高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水平;50%的教师认为缺少心育实践工作技能;50%的教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知道一点或不了解。另外,心育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岗位稳定性差,心育教师地位低被轻视现象也很严重。调查结果表明,我省心育教师队伍总体呈现兼职、非专业化的特点,心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亟待提高。调查显示,我省只有大约20%的学校能全部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时安排;大约40%的学校有心理咨询室,但是设施配置不全或者闲置。数据表明,我省心育工作开展实施情况不够理想。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莫雷教授指出,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更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专家、专业人员研究、推进并组织、宣传、发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二个阶段是发展比较快的地区,政府部门结合专家队伍,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合作,共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第三个阶段,最终形成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据此为参照,目前吉林省各地区心育现状发展极不平衡,少数地区处于发展的第二阶段,大多数地区仍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三阶段整体发展的情况不容乐观。
二、吉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大约45%的心育教师没参加过培训或仅参加过一两次培训。70%的心育教师希望有机会业务进修或赴名校参观访问,40%的心育教师认为自身专业水平有限。心育教师培训普遍存在培训内容宏观化和理论化、培训规模零散化等缺点。同时在培训的规模和系统性方面地区差异性也很大。因此,研究、开展具有心育学科专业特色的、系统化的、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的心育教师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新思路
1.培训理念——研培结合
由于部分不发达区域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知识亟待更新,国家加大教师集中培训力度,但问题是大批教师连续集中外出学习,导致学校工学矛盾突出,培训由原来的广受欢迎转变成了甜蜜的负担,培训的吸引力下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大打折扣。虽然大力开展远程网络培训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面授培训是绝不可取代的。为了让面授培训有内涵、有魅力,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我们需要将外显的间断式培训和内隐的连续性培训相结合。外显的间断式培训即按照一定时间间隔开展面授培训;内隐的连续性培训即在面授培训的间隔期间陆续开展远程网络培训和送培到市、县、校等相关教研活动进行培训的衔接和拓展。通过将教学研究指导和教师培训有机结合,培养教师科研思维,提升教师学科素养和技能,让教师培训更具有系统性、针对性。
2.项目设计——集中、自选相结合;分层分类精细化
(1)集中培训。
集中培训主要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组织教师集中开展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集中培训的主要任务有三项: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提升心理咨询与辅导能力。由于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比较晚,现在正进入快速发展期,学科需求和供给不匹配。心育教师现状存在非专业多,兼职多的特点,并且心育发展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均很大,整体宏观的培训往往无的放矢。因此,建立分层分类的集中培训体系很有必要。集中培训的弊端是时间短、受训内容密集,各种知识过于集中的“狂轰滥炸”,受训教师没有时间消化培训内容。由于受训时间跨度长且结构松散,很容易导致受训教师遗忘先前所学的内容,所学知识前后难以衔接。
(2)自选式培训。
自选式培训主要是根据培训内容体系和业内培训专家的专长划分不同的培训模块,受训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受训的内容。相对于常见的集中培训,自选式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而自选式培训主要是把培训的内容分成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技术、心理咨询实践与个案督导三大模块,每一个模块有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受训的教师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选择受训的内容,构建完善、系统的学科认知结构。
3.培训形式——实践体验式
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了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即学习的金字塔理论。该理论提出:在塔尖即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保留20%。第四种“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实践体验式”培训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基础,使培训教师通过与受训教师之间进行人际互动,与受训教师进行内部的人际沟通与经验分享,从而促使受训人员获得心育理念与技能的培训方法。在该培训模式中,培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发疑问、促使成员参与到活动中积极讨论,并在适当的时候提供与情境相关的专门知识作为指导。受训教师通过对心理辅导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反思,体会并领悟这些理论,最终将其转化为个人化的理念和技能。另外,心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心育学科自身特点即以“活动、游戏、体验、感悟”为主线,最终实现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内力的觉醒。培训让心育教师亲身通过实践体验,以切身感受,感悟、挖掘心育学科的内涵和本质,理解心育学科的“活动、体验、感悟、转变”这一课程内涵特色对学生的学业、人生成功发展的重大影响。
4.培训内容——引领需求和迎合需求相结合
我们一直以来的做法是在培训之前通过学员培训需求调查,了解学员的专业发展需求,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设计培训课程。做为专业的教师培训者,不仅要让培训有的放矢,还应该考虑到培训的前瞻性,增加能引领一线教师需求的前沿化专业培训内容。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教师的需求是具有主观性、非科学化的,在满足教师主观需求的同时,作为专业的教研培训者,还需科学地从学科教师现状分析教师的真正专业需求,为实际问题寻找真正的内涵归因。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秉着引领需求和迎合需求的原则才是最佳培训内容构思。心育学科教师培训同样不能顾此失彼,在前期培训调查中,我们发现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们往往对一些新近流行的心理咨询辅导技术比较感兴趣,因此而对于最基本的心育教师专业基本功缺乏稳扎稳打的精神。遇到问题困惑时,教师会归因为自己缺乏最新的心理咨询辅导技巧,而事实是心育学科的深厚基础专业知识技能完全可以有效解决中小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可以保障心育活动的高效开展。教师们真正缺乏的是在心育实践中对传统的“认知疗法、认� 中小学心育面临的现实情况是教师心育基本功薄弱,因此在心育教师培训中,在满足教师的主观需求的同时,应不断夯实最重要、最基本的的学科教学基础知识。
5.培训管理——自主管理为核心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控制系统理论提出:增强个体在群体中的自我控制度会提升个体自尊水平和主动性,激发个体活力,进一步带动群体产生团队动力。教师培训管理中应很好地体现这一理论思想。将“学员自主管理”做为培训管理的核心理念,让每一位学员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培训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参培教师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被动的、被管理的培训对象,还是培训主体参与者,是教师培训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有能力的、有影响力的组成部分。培训应形成学员自主管理模式,通过以班 将培训效能发挥到最大化,使培训形式多元化、系统化,培训内容更加精细化,构建一个交叉立体式的区域培训网络共同体。这种方式将培训成果延伸拓展,大大提升了培训后效,搭建了具有研培结合特色的新型培训之路。吉林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仍然还有很多问题,如培训模式的构建,培训策略、培训课程的设置等,我们将结合培训实践研究使未来吉林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更具有实效性,使培训成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监控的利于心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育师工程。
[参考文献]
[1]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周贤。中小学教师心理辅导技能形成的实验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
[3]曾玲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养初探[J].心理科学,2007(04).
[4]王小明,胡谊。师资培训的新思路——对专家与新手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03).
[5]毛淑芳,李伟健。“参与-体验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师资队伍版),2011(10).
一、教师自身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模仿性很强,这样的教师一定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我们教师首先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求教师不但要拥有较高的业务知识,还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教师应该要做到以理服人,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理论教育和引导自然是不可少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掌握一个度,教师要做到以理服人,给学生讲解一些道理,从而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生活中渐渐对这些理论性的知识进行理解,将其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并且能够按照这些理论规范控制自己的行为,对自己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当然,教师也不能过于威严,应该要加强情与理的结合,多给学生一些关怀和关注,使得小学生能够感觉自己是被关怀的,从而能够减少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按要求不折不扣地上好心理健康课,保证课时
同时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去,各科教学都须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要保质保量上好心理健康课,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典型事例分析、心理测试、观察实验、心理暗示、表扬鼓励、个别谈心等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小学生能够接受足够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是小学各科教师们的共同责任。各个学科的教师应该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动态的掌握,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应该要关注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从而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得懂、学得好,成绩好时不自满,成绩不佳时不灰心,不失信心。另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时候,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考虑。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逐渐意识到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力点,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之所以会形成心理问题,除了外界的影响之外,学生自身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使得学生可以自己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各种心理问题。比如当前很多小学生都对各种网络媒体的兴趣度较高,教师一再限制学生,反而会使得学生更加叛逆,出现一些违反学校纪律的行为。因此教师就可以从这个方面着手进行教学改革,顺应学生的喜好,给学生安排一些计算机课程,并且在计算机课程上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意识到网络上不仅有游戏,还有知识,还有学习的空间,从而可以渐渐缓解学生常见的各种问题。
三、加强实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要解决小学生的问题,就应该要了解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小学生是好动的,因此加强实践教育,从而可以很好地实现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实践教育是对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课外的引导才是教育的主要环节。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各种新的媒体工具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可以协同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使得两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课外活动的设计上尽量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平台,可以帮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自己身上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的解决。比如可以借助网络媒体平台组织一些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学校的微博公众账号、微信公众号、论坛、网络平台等等对小学生进行召集,让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使得小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多,可以拓展小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放宽心态,从而防止心理出现扭曲。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发起话题讨论,让小学生可以在这些平台上畅所欲言,将小学生凝聚在一起,对当前社会上热度较高的事件进行分析和探讨,使得不同专业,甚至是不同学校的小学生可以增加交流的机会,从而不断开拓视野,可以有效地防止小学生出现狭隘的视角和心理,从而将各种心理问题出现的频率降到最低。
四、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多层次、全方位追踪学生心理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不够自信、对自己的认识不够等,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很有必要。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涉及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格、智力、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1)心理辅导室情况
目前,巴镇地区学校(以下数据都以巴镇地区学校数量为依据)心理辅导室存在三种情况:①心理辅导室与医务室、教师办公室合用的学校5所,占27.8%;②心理辅导室与教师办公室合用的学校8所,占44.4%;③心理辅导室简单划分功能分区的学校5所,占27.8%。
(2)心理健康教育器械设备情况
心理健康辅导室装备分为:通用设备、办公家具、心理辅导器械、心理专用仪器、心理辅导软件。据调查,没有配备心理健康辅导器械设备的学校12所,仅配备心理沙盘的学校5所,配有心理专用仪器的学校2所,配件率和配项率达不到自治区的配备标准。
(3)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情况
巴镇地区中小学设专职心理教师的学校有5所(占27.8%),只有兼职教师的学校13所(占72.2%)。曾参加过沙盘培训的教师占72.2%,其余27.8%的教师没有参加过相应培训。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目前为止,有5所学校定期对不同年级开设课程,其余学校根据学生个体发展分年级以公开课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所有学校都在不同程度地开设心理咨询,咨询记录和档案资料做到保密存放。教材方面,有2所学校用《心理健康》,有1所学校用《心理发展》,有2所学校用校本教材,其余学校没有具体教材,通过网上查找资料、下载视频来讲课。
2存在问题
(1)教室设备问题
学校没有专用心理辅导室,与医务室、办公室合用的多,只有27.8%的学校有专用心理辅导室。学校心理辅导器械、心理专用仪器、心理辅导软件配备少之甚少。
(2)专职人员问题
①专职教师少。专兼职教师担负其他学科教学任务,专兼职教师不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②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现存在有些教师未参加过相关理论培训,急需专业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③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考取相应的资格考试。培训资费、从业资格考取费用很高,暂时不能得到报销。
(3)开设课程教材问题
各学校开课形式多元化,没有统一的教材内容,大部分学校还没有课程建设,主要以公开课的形式分年级做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心理咨询时间设在下午活动时间,兼职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心理咨询学生的后期辅导。
3建议全面推进、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加快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协作机制,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在学校普遍建立起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1)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支持和指导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地和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安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之中,教育督导部门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督导检查,可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
(2)加大心理辅导室及设备的投入力度
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装备配置标准对心理辅导室建设、设备的配备加大投入力度,依据本标准和规范,做出统一规定。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各地各校要制订规划,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制订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标准,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4)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
组织专家制订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分期分批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进行部级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对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轮训,切实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要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等各类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
(5)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管理
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编写、审查和选用要根据教育部指导纲要的统一要求进行。据《指导纲要》要求,凡进入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必须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后方可使用,并统一地方教材。
(7)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增加经费投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积极组织相关课题申报和优秀成果评选。要积极引导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要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各级教研机构应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专家学者、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水平。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中小学学生在校期间正常生活、学习、交往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教育界日益重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班主任等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着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相结合,引导中小学学生健康成长,不断提高班级管理工作实效。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班级管理;应用
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班级管理中,是新时期基础教育阶段班级管理工作的有益尝试。班主任在进行日常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努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工作相互交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这对于提高班级管理工作实效,形成良好的班级管理工作秩序尤为重要。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小学班级管理
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等教育工作者利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理论和知识,从当前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入手,通过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育过程。现在中小学学生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或者是来自与城市生活有着较大地区的农村地区,他们或许家庭背景有别,生活方式不同,但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一些一般性的心理方面的问题,而这些正是制约和影响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班级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开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续稳步推进,班级管理的内容开始逐步延伸,从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学习管理、课外活动的指导到对学生的体育、卫生以及各种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管理,班主任所从事的班级管理工作也日趋复杂化和具体化,而当下的中小学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些心理问题尤其是群体性的心理问题极有可能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显著的干扰,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因地制宜,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摸清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有效利用各种活动、班集体等组织形式,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班级管理有效结合起来,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班级管理工作稳步发展,共荣共生。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工作的相互融合,就是指班主任要切实以抓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充分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加强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为此,作为班主任,应在实际工作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认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意义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并未能清晰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意义,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重行为管控而忽视心理疏导,其结果只能是班级管理工作效率长期低效,因此作为班主任,首先应努力提高认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意义,认识到中小学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认识论等形成的关键时期,一些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和不良行为正是源自于他们不能正确地对待外界事物以及正确看待自我而形成的心理问题所致,进而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引导入手,切实改进班级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方法,提高班级管理工作效率。
(二)积极利用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班级管理氛围
心理学上有着大量的关于激励机制在促进学生进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如著名的“教师期望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等,在实际的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班主任应努力利用一些心理学理论,优化班级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在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推动班级管理工作向前发展,例如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制定明确的赏罚激励办法,扩大期中期末讲评中关于班级日常表现等内容,及时发展和强化学生的进步,调动学生积极配合和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保持健康的身心的目的。
(三)积极组织班级活动,进行活动引导
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班级组织是中小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发挥组织育人功能、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阵地,班主任在进行日常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注重班级体的建设,积极组织相应的活动,注重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班集体的团结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分享意识等,扎实通过相应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在集体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班级管理工作水平。
三、总结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作为班主任应积极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班级管理相互依存,协调推进。
作者:谢静静 英玉杰 刘晓晨 单位:山东省临沭县大兴镇启明完小
参考文献:
[1]靳丽华.谈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6,(20):50-51.
[2]曲坤.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32):69.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抓住课堂契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立志成才的远大理想。教师在备课时应立足教材、文本的特点,根据所教学段学生的认知特征,抓住教材的切入点,使课堂教学中智育和德育内容做到水融,双管齐下。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渗透。
一、借助语文情境,提升价值观
小学阶段,是学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步认知阶段。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适时地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以便于他们形成正确的认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和他人的价值。教材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渗透的载体,而课堂教学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深挖教材素材的教育内涵,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以便他们形成健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教学《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故事时,我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你们从这篇课文中读懂了什么?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同学讨论得异常热烈,有的同学不光感悟到铁罐的骄傲自大,更认识到要正确看待别人的短处,有的甚至感悟到陶罐不计铁罐的奚落,具有宽容大度的胸襟。在交流中学生们的思想受到了触动,他们从课文中学会要分开来看问题,要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讴歌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如《祖国多么广大》《日月潭》《黄山奇石》《北京》《沙漠奇观》等,我通过课堂讲解、诵读,并配以多媒体影像资料,使学生们一方面理解教材内容,另一方面能够感知我们伟大祖国幅员辽阔、地广物博,激发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同时我布置学生通过课下查阅资料、课上交流的方式来了解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人文和地理环境,以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我还在这些课文的讲解中渗透环保理念,以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发现和指出身边有哪些不文明、不环保的现象,并且比对自身的做法,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要从热爱我们身边的环境做起,以身作则,做文明环保的好学生。
语文教材也是非常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师一定要做到立足教材,因势利导,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渗透,避免苍白说教或者脱离教材。
二、创新教学内容,和谐人际关系
与人为善、具有同情心、能信任别人,这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又一标志。
我在教学口语交际《帮他出主意》时,先给学生看一组漫画:一个叫小光的同学,因为学习差而被同学看不起。小光去找同学玩都没有人理他,他委屈地躲在角落里哭了。看了漫画,同学们提出建议说应该主动接近小光,多帮助他,和他交朋友。此时我会心地笑了,课堂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同时,针对现在有些学生自私、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的实际情况,我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利用教学内容进行直接教育之外,还在上课时将学生分成几个组,通过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式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提高了学生们团结协作及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合作能力。通过组内成员间的相互帮助,培养了学生关心帮助他人的良好品质,以及对别人予以的帮助懂得感恩的豁达态度,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借助名人事例,培养意志品质
多数进取的学生,都会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拼搏,所以他们常常表现出“勤奋”的学习状态;相反,总有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连作业都完成不了。
在教学《说勤奋》一课时,文中提到司马光为抓紧时间读书,特地做了个“警枕”来提醒自己要抓紧时间写作。于是,我让学生回想一下他们在犯困时是怎么做的,然后小组交流。我让学生把自己与司马光进行比较,想一个帮自己解困的方法。学生们的方法还真特别,有的说困时狠狠拧自己一把的,有的说作业如果不完成,第二天罚自己做两遍的。从学生的话语中,我能体会到他们决心刻苦学习的意愿。
四、不吝鼓励,提升自信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谈两点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创设快乐、宜人的教育教学生活环境。
给孩子一片翱翔的天空,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肥沃的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展示自我的空间,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处成长的乐园,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生活。
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和谐、民主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心灵相互沟通。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健康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3、倾注真心真爱,促进精神情感升化。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一、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我们的家长不是过分地娇宠溺爱孩子,就是“望子成龙”心切,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简单落后。这种娇宠溺爱或期望值过高,教育方法不当的现象,无疑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罪魁祸首之一。加上当今社会离婚率过高,单亲家庭日趋增多。离异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心理无疑是有阴影的。另外,为了生计,大多数农村家长都选择外出打工,致使留守孩子增加,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这样的孩子心理很难健全。于是,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性格孤僻、自私多疑也就在所难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一旦稍不顺心,学生就很容易走向极端。
二、不当的教育方法
应试教育只看重分数,这就导致了教师只看重尖子生和“双差生”。 大部分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重点关注的是那些成绩优异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学生,和那些调皮捣蛋成绩较差的学生。从而忽略了中间大部分学习平平表现一般的学生,从而造成了这些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
1.教师的漠不关心,不闻不问,使得这类学生因缺乏一份关爱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有一个中等生在日记中写道:“有一次上课时,我肚子疼,我感到很高兴。因为以前老师总是关心别人,我羡慕极了。今天终于轮到我了,老师和同学都围过来询问、找药、倒水、送医院。我心里乐滋滋的。”从这篇日记当中,我们看到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博得老师的关爱,学生竟以病痛为乐。这的确令人深思。足见教师对学生的不闻不问,造成了学生多大的心理伤害。
2.学校班组的奖励和评优与中等生毫不相干,导致他们缺乏上进心。我曾做过很多次谈话调查,大多数中等学生表示难度较大的任务自己鞭长莫及,难度较小的又不具备挑战性,努力与否一个样,反正优秀与我无缘。由于这种奖励机制的不健全,普通学生没有机会参与,使得他们产生了努力也枉然的自暴自弃。所以,注重培养中等学生的自信心与上进心,给他们一种积极愉快的成长竞争环境已成为一种必然。
3.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给“一般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一般学生”心理比较脆弱,处处小心谨慎。他们怕老师批评,一旦受了批评,� 这类学生时时背着心理包袱,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例如:有一学生课堂上搞了个小动作,老师发现后,当众喝斥他:“看你那副德行”,就是这句老师认为是不经意的一句话,却挫伤了这位学生的自尊心,使得其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压力,影响了其身心健康。由此可见,教师批评学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简单粗暴,否则就可能给学生心理造成伤害,对他们造成负面影响。
三、应试教育的弊端
由于到目前为止,多数学校还实行着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分数和升学率来衡量学生和老师。使得我们的学生一味地沉入书海,我们的教师一味地关注成绩。这就造成了对学生心理教育的严重忽视。同时,学校和家庭不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对其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生活技能的培养,造成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当他们的心理素质承受不了现实矛盾时,就会产生心理障碍。于是,小学生喝鼠药自杀,中学生跳楼自杀以及中小学生互相砍杀甚至致人死亡的种种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四、交流倾诉的条件有限
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由于没有心理咨询机构,加之与老师父母交流的机会又很少,所以只能憋在心里,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会接踵而来,日积月累,必然产生心理疾病。多起中学生相互残杀的事件,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
五、外界信息的耳濡目染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环节。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根据新时期青少年青春期特征和成长过程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二、目标任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逐步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区内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心理健康宣传工作、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和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逐步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学校心理咨询转介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总体评估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积极有效地推进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我区广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三、工作要求(一)组织管理1.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指导和管理全区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书的专业培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挖掘社会
和网络资源供学校和教师使用,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的心理健康活动优质课、论文等评比活动。2.各中小学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和管理。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长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政教处(德育处、学生处)负责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行政管理工作,学校教科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科研等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和课程安排,定期召开工作会议。3.学校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相应计划,并定期对计划进行评估,根据具体的实施情况对计划进行修正,使之更贴近学校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4.学校有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有心理咨询室,全校教师在校领导小组的指导和心理咨询室负责人的协助下,以各种方式参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5.学校能积极拓展校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通过聘请顾问或与校外心理咨询机构建立联系等方式,扩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为学生提供切当的心理健康教育。(二)队伍建设1.学校必须根据在校学生数配置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不少于2人,并且按在校学生数的比例不低于1:1000。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须持有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c级资格证书,学校心理咨询室负责人须持有b级或b级以上资格证书,其他工作人员须持有c级或c级以上资格证书。学校能保证将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工作折算为适当的工作量或给予合适报酬。3.学校每年有计划派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及师德高尚、热心学生工作的教师参加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观摩研讨活动以及专项培训活动,心理咨询室工作人员每年至少一次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观摩培训活动。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讲座或参与活动等方式指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团队辅导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各中小学可选调经验丰富、有一定心理学基础、值得学生信赖的政教、团队干部、班主任或思想品德课教师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三)宣传工作与经费保障1.学校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日(周、月)、专题讲座、新生适应性教育等,并通过宣传窗、黑板报、学校广播、专栏刊物、闭路电视、校园网站等载体向全校师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途径向学生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2.学校应有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并列入学校的经费预算,用于心理咨询室硬件建设、咨
询员培养、咨询室开展日常工作所需。同时保证对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设施(诸如桌椅、电脑、图书资料、心理测试软件等)的投入与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争取能逐年递增。(四)心理辅导课的开设1.学校要根据计划开设心理辅导课,并列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统一安排课时。为保证活动时间,中小学心理辅导课可通过选修课、班会课或专题讲座等多种途径予以解决落实,保证每班每学期开设心理辅导课不少于5节。2.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组织心理辅导课的教学活动,心理辅导课教学内容可有机整合思想政治课的相关材料,同时要建立在对本校学生心理需求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心理辅导课能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达到增进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3.学校心理辅导课有定期跟进的研讨机制,有开课记录,并有对心理辅导课的效果评价以及改进措施,以全面提高心理辅导课的质量。(五)心理咨询室的建设1.学校建有专用的心理咨询室,配置电话、电脑、桌椅、图书资料等基础设施,心理咨询室内部环境良好。2.心理咨询室工作人员能自觉遵守《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专业伦理守则(试行)》和《中小学心理咨询员工作守则》(附件1)。心理咨询室有规范的心理咨询记录卡、心理测量工具等。3.学校心理咨询室须定期开放,有专人值班,每周开放接待时间不少5小时,学生可以通过预约、上门或来信等方式与心理咨询教师联系,对心理信箱中的学生或家长来信,心理健康教师要做到每封必回。还可以通过校园网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页,开展网上心理咨询。4.学校心理咨询室要有个别心理咨询情况记载和咨询内容记录,并定期召开心理咨询工作人员会议,评价咨询效果,交流咨询心得。5.学校要对照“中小学心理咨询室评估标准(试行)”(附件2),加强对学校心理咨询室的管理和建设,针对本校学生正常有效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自发文之日起,我区启动“规范化心理咨询室”创建活动,并于明年上半年组织申报评估,优良者将推荐参加省市级“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等级评估”活动。(六)心理档案与转介机制1.学校通过观察、访谈、心理测试、问卷调查等方式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测和分析,并逐步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对有特别心理需要的学生进行积极的接触与干预。2.学校建有心理咨询的转介机制: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发现需要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可转介给心理咨询教师;学校心理
咨询教师负责对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咨询,当遇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时,能及时将其转介到校外的专业机构接受咨询和治疗。3.学校应逐步完善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的工作机制,并保证工作机制的正常运行。(七)心理健康教育希望达到的成效1.学校整体育人环境良好,师生参加心理健康活动积极性高、受益面广,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水平有所提高,并形成了心理互助的良好风气,全校师生对校园生活满意度高。2.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育、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有区级以上的获奖成果,学校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鲜明,成效显著。3.学校通过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能及时体察学生的心理需求,组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并能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各中小学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到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上,融汇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结合实践,认真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大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