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精选推荐

王之涣《出塞(凉州词)》唐诗赏析最新7篇

时间: 2024-06-14 19:30:07

《凉州词》由王翰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下是细致的小编小月月为大家整理的7篇凉州词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

王之涣《出塞(凉州词)》唐诗赏析最新7篇

王之涣《出塞(凉州词)》唐诗赏析最新7篇 篇一

这首诗表现了守卫在西北边疆的将士们的离情别绪,抒发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委婉地批评了朝廷对他们的冷漠。

第一句写作者极目远望黄河上游,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作者视线随着河水由远而近,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就在此时,在这雄伟而荒凉的环境下,传来了《折杨柳》的笛声,它如泣如诉,悠悠不断,仿佛迷漫在西北的旷原荒野之中,怎不令人心碎!后两句作者好像是在劝慰派遣,实际上却使这种幽怨更为含蓄浓烈,直接批评了封建统治者从不关心将士的疾苦。全诗写得苍凉悲壮,深沉含蓄。

王之涣《出塞(凉州词)》唐诗赏析最新7篇 篇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说明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进。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这首诗豪迈奔放的歌声,把我们带到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面前。诗中描写的西北边疆之美,绝不同于江南水乡柔媚明丽之美,而是一种高远的美,粗犷的美,足以令人精神世界升华的美,使人感到自己力量存在的美。这种美使人立即感到历史和未来,立即感到永恒和无穷。最能表达这种美感的是诗的前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它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真实的感受。李白不是也有过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吗?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诗人眼前所见到的似乎只有两件事物: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诗人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

稍稍将目光转移, 诗人看到了天地间别的景物。一片孤城万仞山。对此仍是那样地强烈。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则众多,高达万仞。山之高,更显出城之小,山之众,愈见其城之孤。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之美显现出来了。

诗人在上两句用这么大的魄力写景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为了写景中之人,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的内容。羌笛,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时,诗人的情绪激越了。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间萦绕。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别曲吧。他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人,踏上漫漫的征途。现在,只要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仿佛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眼,慈母的愁容。但是诗人劝慰他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但这种忧伤不是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可见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人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点温暖。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使人对盛唐边塞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王之涣《出塞(凉州词)》唐诗赏析最新7篇 篇三

一、原文

凉州词二首·其一

远离白云的黄河,是一座孤城万人山。

羌笛何必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译文

纵观四周,黄河渐行渐远,仿佛在白云中间奔流,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人高山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立在那里,显得寂寞。

为什么要用羌笛吹起悲伤的杨柳曲来抱怨春光迟迟不来?原来玉门关的春风吹不到!

三、注释

1、凉州词:又称出塞。为当时流行的歌曲(凉州词)唱歌。

2、原题2首,其中之一,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卷79首《现代歌词》载有《凉州歌》,并引用《乐园》云:《凉州》、《宫调》、《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志运》。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远黄河:远望黄河源头。

5、孤城:指孤独的守边城堡。

6、悬崖:古代长度单位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羌笛是羌族乐器,属于横吹管乐。属于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中常以杨柳隐喻送别情事。·小雅·采薇:过去,我去了,杨柳依依。北朝乐府的《鼓角横吹曲》有《折柳枝》,歌词说:上马不捉鞭,打柳枝。下马吹横笛,杀行客。

9、度:吹过。不度:吹不到。

10、玉门关:汉武帝以西域输入玉石取道命名。因此,该地址位于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主要道路。六朝时,该地址东移至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何必怨:何必怨。

12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杨柳曲。

四、赏析

据唐人薛用弱的《集异记》记载,在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之间,王之松和高适、王昌龄到旗亭喝酒,遇到梨园演唱歌曲和宴会,三人私下同意以演唱歌曲的情况确定诗名。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唱了一首,王之松一个接一个地失败了。轮到最美丽的女人唱歌了,她唱的是黄河远离白云。王之松非常自豪。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墙故事。这件事可能不是真的。但这表明,王之松的诗在当时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歌曲。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境广阔沙漠的壮丽风丽风景。第一句话抓住了自下而上(游泳)的特殊感觉,从近到远俯瞰黄河,描绘了黄河远离白云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的黄河像丝带一样飞向云端。写作真的是一个神奇的飞跃,开放的天气。诗人的另一句话黄河进入海流,其观察角度恰恰相反,是自上而下的;李白的黄河水也写着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从远到近,与这句话不同。黄河进入海流和黄河水从天而降也旨在渲染黄河数千英里的风格,表现出动态美。黄河远离白云的方向与河流的方向相反,旨在突出其悠久的悠闲姿态,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同时,它展示了边境广阔沙漠的壮丽风光,值得成为一句古老的奇怪的句子。

第二句孤城万人山出现在孤城上,这是这首诗的主要形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要部分。黄河远上白云是它崇高的背景,万人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这座城市的危险地形和孤独的危险地形。一片是唐代诗歌中使用的一种语言,通常与孤独(如孤独的帆、孤独的云等)有关。这里相当于一个,在词汇中有一层薄的意思。当然,这样一孤独的漠北城不是一个居民点,而是徐边的堡垒。同时,它暗示读者的诗中有一个丈夫。孤城作为一种古典诗歌词汇,具有特定的意义。它通常与人们的悲伤联系在一起,如库府孤城夕阳斜,每个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远知汉使萧关外,担心孤城夕阳(王伟送魏评论)等。第二句孤城的形象首先被引入,为下两句话进一步描绘了征兵的心理准备。

诗起源于山川的浩瀚与荒凉,承载着徐守者的孤独与危险。第三句突然转过身来,引入羌笛之声。羌笛的演奏是《折柳》的曲调,不禁引起了征夫的悲伤。这句话系化为乐府的横吹曲辞·折柳歌词上马不捉鞭,折柳枝。吹长笛,担心杀行客的诗意。折柳送别的习俗在唐代是最繁荣的。柳树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因此,人们不仅看到柳树会引起别愁,而且听到柳树的笛子也会触动离恨。羌笛这句话并不是说闻柳树,而是说怨柳树,这是一个特别好的语言。这避免了直接使用曲调名称,变成板为生活,可以引起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歌。玉门外,春风,柳树不是绿色的,离开人们想折柳树送爱,这比折柳告别更尴尬。征兵们以这种心情听音乐,似乎笛声也在抱怨柳树,表现出强烈的怨恨,以为什么抱怨的宽解语言委婉、深刻、含蓄、耐人寻味。第三句以问题转移了如此强烈的诗歌,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自然的。用玉门关一词进入诗歌也与征兵的思想有关。·班超传云:不敢看酒泉县,我希望我能出生在玉门关。因此,最后一句话写的是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愁和离情。如果将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一些边塞诗(如张乔的《河黄老卒》)进行比较,你会发现,虽然这首诗极端地描述了徐边人不能回家的怨恨,但它是悲剧性的,苍凉的,没有衰落和颓废的情感吸引力,显示了盛唐诗人广阔的思想。即使你写了悲伤的怨恨,你也会感到悲伤、悲伤和慷慨。为什么要抱怨这个词不仅看到了它的艺术技巧的委婉含蓄,也看到了边防士兵在思乡难以忍受时,也意识到了卫国徐边的重→←大责任,可以如此自我宽松。也许正是因为《凉州词》的悲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王之涣《出塞(凉州词)》唐诗赏析最新7篇 篇四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

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

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王之涣《出塞(凉州词)》唐诗赏析最新7篇 篇五

古诗简介

《凉州词》是的组作品。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翻译/译文

【其一】

纵目望去,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中间,就在上游的万仞高之中,一座孤城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吹起那哀怨的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是吹不到的啊!

【其二】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登台,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但现在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注释

⑴:又名《》。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属横吹式管乐。何须:何必。杨:《》曲。文中常以喻情事。《·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歌词曰:“上不捉鞭,反拗。下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⑸度:吹到过。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⑹单于:古代对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⑺来:语助词,无义。

赏析/鉴赏

其一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与、到旗亭,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的诗被唱了两首,也有一首诗被唱到,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斜,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上不捉鞭,反折杨。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有关。《·班超传》云:“不敢望到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与中唐以后的某些(如《》)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其二

这首诗反映了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诗中牵涉到唐玄宗对待突厥问题的一些历史事件。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突厥首领小杀曾乞与玄宗为子,玄宗许之。又欲娶,玄宗只厚赐而不许和亲。后小杀问唐使袁振,袁振说:“可汗既与为子,父子岂合为婚姻?”后小杀遣其大臣颉利发入朝贡献,颉利发与玄宗射猎,时有兔起于御马前,玄宗引弓傍射,一发获之。颉利发下马捧兔蹈舞曰:“神武超绝,人间无也。”后来玄宗为其设宴,厚赐而遣之,最终不许和亲。诗中的后两句通过突厥首领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赞颂了唐玄宗的文治武功,说明其威势足以震慑周边少数民族,对于他们的无理要求坚决按原则办事,决不肯对之妥协以求苟安。

这首诗,从侧面赞颂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上的有理有节,借突厥首领求和亲的失望而回反映了唐朝的强大,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王之涣《出塞(凉州词)》唐诗赏析最新7篇 篇六

【诗句】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出处】

唐·王维《出塞作》

【意思】

保护西羌的校尉一清早就登上了要塞,破虏将军乘夜已渡过了松辽。是谁骑着骏马拉开了硬弓?原来是汉家的将军霍嫖姚。

【全诗】

《出塞作》。[唐]。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山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注释】

①居延城:西汉始建,属张掖郡,为郡都尉治所,故城在今甘肃额济纳旗西北,汉武帝时使伏波将军路博德筑遮虏障于居延城。天骄:指匈奴。《汉书·匈奴传》:“胡者,天之骄子也。”白草:似莠草,茎细无芒,干枯时呈白色。

②碛:沙漠。射雕:射猎大雕。匈奴把善射箭的人称为射雕手。雕:猛禽,黑羽钩嘴,能捕捉山羊、野兔。

③护羌校尉:武官名,汉武帝时置,秩二千石,奉命保护西羌。乘障:登城守卫。《汉书·张汤传》:“遣山(狄山)乘障。”颜师古注曰:“谓塞上要险之处,别筑为城,因置吏士而为障蔽以捍寇也。”“乘,登也,登而守之。”破虏将军:汉代武官名,世称孙坚为“破虏将军”。渡辽:《汉书·昭帝纪》:“元凤三年冬,辽东乌桓反,以中郎将范明友为渡辽将军,将北边七郡军千骑击之。”此处指渡水作战。

④珠勒马:泛指辔鞍华丽的马匹。霍嫖姚:指汉代著名的骠骑将军霍去病,霍曾任嫖骑校尉,故称霍嫖姚。

【鉴赏】

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当时诗人任监察御史。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作者奉使出塞宣慰,作这首七律予以赞赏。居延,在兰州市西北。护羌校尉,汉代武官名。破虏将军,汉代武官名。霍嫖姚,即霍去病,曾作过嫖姚校尉。这里借指得胜的边帅崔希逸。?这首诗前二联四句写吐蕃健儿纷扰边境,战火将起的形势。起句用“居延城外”四字起笔,“白”、“火”、“暮”、“时”、“秋”、“好”,似一道紧急边报,写得如火如荼,浑浩流转。尤其二联两句写边地风光,庶足压卷。后二联则是写唐军的雍容镇静,有攻有守,夺得最后胜利。结尾写劳军,水到渠成,托出题旨。全诗首尾起结有法,骨力雄浑峭健。被称之为“古今第一绝唱”(方东树《昭昧詹言》),在唐七律中只可有一,不可有二;只能追慕,不可仿佛;后人多少七律,也无一首相似。

王之涣《出塞(凉州词)》唐诗赏析最新7篇 篇七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说明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进。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这首诗豪迈奔放的'歌声,把我们带到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面前。诗中描写的西北边疆之美,绝不同于江南水乡柔媚明丽之美,而是一种高远的美,粗犷的美,足以令人精神世界升华的美,使人感到自己力量存在的美。这种美使人立即感到历史和未来,立即感到永恒和无穷。最能表达这种美感的是诗的前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它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真实的感受。李白不是也有过"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吗?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诗人眼前所见到的似乎只有两件事物: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诗人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

稍稍将目光转移, 诗人看到了天地间别的景物。"一片孤城万仞山"。对此仍是那样地强烈。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则众多,高达万仞。山之高,更显出城之小,山之众,愈见其城之孤。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之美显现出来了。

诗人在上两句用这么大的魄力写景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为了写景中之人,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的内容。羌笛,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时,诗人的情绪激越了。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间萦绕。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别曲吧。他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人,踏上漫漫的征途。现在,只要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仿佛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眼,慈母的愁容。但是诗人劝慰他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但这种忧伤不是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可见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人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点温暖。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使人对盛唐边塞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