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精选推荐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篇(优)

时间: 2024-06-01 09:27:36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第一篇

  青春是一场华丽的狂欢,在岁月的激情中我们的内心也难免会受到挫折,在寂静的夜晚,我一声不响地读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

  这本书中的蛤蟆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麻烦和笑话。可是他却渐渐陷入了抑郁不能自拔。他热心善良的朋友们都出手相助,其中有智慧威严的獾、关心朋友却唠唠叨叨的河鼠和体贴善良的鼹鼠,他们都出手帮助了蛤蟆先生,例如在“蛤蟆一向是大家的开心果,一点儿小事就容易兴奋,如今怎么就把自己弄成这番模样了。鼹鼠心里乱糟糟的。”这句话中我被善良的`鼹鼠因为蛤蟆先生的抑郁而担忧的这种情感所感动,或许就是拥有如此的朋友蛤蟆先生才得以康复的吧!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此书中最让我心怡的动物莫过于智慧又威严的獾了。在动物们都对问题一筹莫展时,他总能一针见血的说出问题的根本。在《愤怒的表现》中“又高又壮的獾,很多年前就想阻止蛤蟆先生沉迷汽车,还把蛤蟆先生声色俱厉地的训了一顿,让蛤蟆先生当场悔恨落泪,发誓要改过自新。”这里的獾让我体会到了它的威严,在“严厉的獾变回了和颜悦色的慈父模样”中。在这里我体会到了獾的慈祥与真心待人,希望他人好的性格特点。

  当然了文中的主角是换了抑郁的蛤蟆先生,其实我认为在书本上的蛤蟆先生是现实生活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们,或许在他们的内心深深的陷入低谷,临近绝望时他们需要的不正式朋友的关怀吗?在《成长的寓言》中,蛤蟆先生面见咨询师,文章写道“蛤蟆先生发现这发现这辈子从来没有人对他这么全神贯注过”文中的这句话,不正是写出了一个心理疾病的人的心声吗?他们不过是想要一个可以倾诉的人罢了!

  读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我想告诉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们:或许世界没有变,是你变了。重新擦亮眼睛,你眼前的一切会变得更加美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第二篇

  这是一本可以代入自己去看的书,越看越上瘾,会引发思考,同时越看越觉得自己有病。

  那种感觉大概就叫做:蛤蟆竟是我自己。

  在看书的过程中,发现围绕在蛤蟆先生身边的人,都能在现实中找到例子,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某人。

  突然就理解了蛤蟆的心境,阅读的过程就像是拿着手术刀,向自己下手。

  原本以为能够像是童话般轻松读完的.,没想到能读得那么深,看一遍还不够。

  但是总的来说,是一本让人看过后会进行思考,对比自己的情况去想象,并且感觉像是被撕开了一道口子的书。

  虽然最后部分蛤蟆先生完全走出来了,感到豁然开朗,但是我自己读完后却觉得没那么简单,结尾部分的转折有点大,被蛤蟆甩下了,转不过弯来。

  但是总的来说,还是一本能给予人勇气和鼓励的书。即使没有学过心理学,读起来也毫不费力。

  跟着蛤蟆先生的脚步,经历探索和成长,是一场有趣的体验,尽管没有他那样跌宕的人生经历,还是能从中找到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

  阅读过后,对人际关系和一些烦恼,看得更透彻了些。

  如果你正在经历低谷,或者曾有过那么一段黑暗的时光,或者仅仅是迷茫、常常觉得不在状态,这本书可能会帮你走出来。

  希望大家都能振作起来,重新变得开心,勇敢面对生活,越来越好。

  下一本计划要看的是《被讨厌的勇气》,还是立个flag,一周读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第三篇

  该书作者是英国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这本在英国畅销了20多年的心理学著作,在20xx年8月由陈赢翻译,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在中国正式发售。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学会用心理学的专业视角重新审视自我和人生、认识情绪、探索内心、提升情商、自助、助人。

  《泰晤士报》评论说:“这是一本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心理咨询的指导手册,没有任何居高临下的高谈阔论,也没有任何枯燥乏味的说教布道——令你在阅读一个可爱的故事的同时学到知识,这实非易事。”《独立报》也提出:“这部作品不仅充满教育意义,而且有些地方非常搞笑,同时依然忠实于原著(《柳林风声》)欢快的田园牧歌式的精神气质”

  一向热情爱冒险的蛤蟆先生,突然陷入抑郁无法自拔,他一个人躲在屋子里,连起床的'力气都没有了。朋友非常担心,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经过10次心理咨询,蛤蟆先生在咨询师苍鹭的帮助下,一步步探索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变得越来越自信。在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这就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讲述的故事。

  出版20年以来,这本书已经成了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跟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理解很不一样,比如曾国藩的《拙诚》里讲的那些。刚翻看时,你也会像我一样,满脸问号,心想,这是什么鬼,童话故事吗?其实,童话只是借用的表现形式,这是一本非常深刻的心理疗愈读物。蛤蟆第一次见咨询师苍鹭的时候,就发生了超出我想象的事。苍鹭得知咨询费是蛤蟆的朋友出时,说道:那不行,你要自己付钱,不然我建议你今天之后就结束咨询。苍鹭这一招非常高明,心理咨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需要双方自愿,而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要真正合作,咨询者才能成为主动参与者,对咨询负责。这本书里能看到很多心理咨询中的沟通、倾听、共情技巧,也可以看到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流程的模板。就像亲临现场,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推荐理由:每个人都难免经历低谷,失去信心和希望,当你不快乐的时候,你需要这本智慧而温暖的小书,它会戳中你、治愈你,改变你,给你成长的力量。书中的蛤蟆先生会怀疑别人是不是都不喜欢我?我是不是一事无成?这样的想法我偶尔也有,想到这些就特别沮丧。很庆幸读到这本书,治愈了我很多。他是一本照见心灵的疗愈之书,改变人生的勇气之书,会帮你找回希望,笑对人生。

  附部分内容:苍鹭走进了房间,他个子很高,看上去富有智慧。他在蛤蟆对面的椅子上坐了下来,道过早安,接着便无声地看着蛤蟆。蛤蟆早已习惯人们同他说话,正等着苍鹭开启一场冗长的训诫,可什么动静也没有。这一阵沉默让蛤蟆感到血液涌上头部,仿佛房间里的紧张气氛也瞬间加剧了。他开始感到相当不舒服。苍鹭依然看着他,终于,蛤蟆再也忍不住了。他哀怨地问:"你不打算告诉我该做什么吗?""关于什么?"苍鹭答道。"呃,告诉我怎么做才能觉得好受一些。""你感觉不好受?""是的,不好受。他们肯定把我的事都跟你说了吧?""'他们'是谁?"苍鹭问。"哦,你知道的,獾、河鼠他们几个。"说出这几个字时,蛤蟆哭了起来,不快的感受也更汹涌地释放出来。这不快,他竟不知不觉闷在心里很久了。苍鹭依然不语,只把一盒面巾纸推到了蛤蟆这里。良久,蛤蟆的抽泣渐渐平息,他深吸一口气,感觉好了一点儿。接着,苍鹭开口了。"你能告诉我,为什么来这儿吗?"蛤蟆说:"我来这儿,是他们让我来的。他们从报纸上看到了你的名字,说我需要咨询。现在我准备好听你的。不管怎么做,只要你觉得是好的,我都会照办。我知道他们都是为了我好。"咨询师在椅子上挪了一下身体。"那么,谁是我的来访者?是你,还是他们?"蛤蟆不是很明白。"你看,"咨询师说道,"你的朋友们想让我给你做咨询,以便减轻他们对你的担忧。你似乎也想得到帮助,为的是让他们高兴。所以依我看,你的那些朋友们才是我真正的来访者。"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第四篇

  饭可以一天不吃,书不可一日不读。这是朋友对我的评价,我是一名爱读书的人。这个暑假有幸加入了区教体局组织的读书会,也有幸读到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收获了阳光。刚看到书名,我首先想到的是:蛤蟆怎么会看心理医生呢?它也会有心理问题吗?本来就爱读书的我不会错过好奇心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由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撰写的,故事以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蛤蟆一生所遇到的困境,以及它作为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獾进行10次咨询的过程。整本书通俗易懂,没有高深的专业术语,整个故事在一群小动物中展开,趣味性强,适合大众去读。

  在这10次的咨询过程中,蛤蟆先生经历了自我蜕变的过程,由最初的.郁闷,不能自拔,生活灰暗到走出阴霾,阳光灿烂,规划人生。这本书也告诉人们,一个人在成长中会有成人状态,儿童状态,父母状态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也会互相转换。还告诉人们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重要……

  通过读这本书,我明白了拥有健康阳光的心态,对家庭、对自身、对工作是如此重要。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社会,我们经历了三年的疫情,人们遭受了不同情况的压力,心理问题不可避免,但有很多人不愿面对,要么压抑,要么逃避,但这些都不是正确的处理办法。如何解决来自心理的压力?需要读书,需要求助,需要外界的帮助,搭建健康的心理状态,活出精彩的人生。

  最近,我因为一点小事和老公搞冷战,彼此不开心,心情很压抑,感受不到家庭的温馨,甚至感觉一回家就有一种窒息感,想逃离家庭。通过读这本书,剖析书中的人物特点和故事情节,我顿悟了,发现竟然是自己的错,这就是觉察吧。回到家,我立马改变自己做法,找机会和老公聊天,我们和好了,我的心情也不压抑了,孩子也不用看我们的脸色行事了,一家人重新感受家庭温馨,其乐融融。读书解决了我们的夫妻矛盾,真好!

  “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一定要读书。读书增智,读书医愚,读书健康……读出精彩,读出幸福。这个暑假不虚度,在最美的时光遇到最好的书籍。

  亲爱的朋友,你们也来读书吧,让我们一起沐浴书香,把幸福、开心、快乐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第五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已经看过两遍了,篇幅不长,故事中的人物是:患抑郁症的蛤蟆先生、它的好友鼹鼠、河鼠、獾,还有心理咨询是苍鹭,这些动物的登台,让人感觉在读童话,生动的演绎了一个心理咨询的标准模板。

  感悟一:人一定要有几个好朋友

  蛤蟆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的麻烦和笑话,看似很乐观,可当他陷入抑郁,不能自拔,朋友的关心,体贴给了他改变自己的动力。

  我们一定要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感悟二:真正要改变只能靠自己

  蛤蟆与咨询师苍鹭初次见面,苍鹭先生让蛤蟆知道,他来咨询不是为了让朋友高兴,要为自己负责,最后蛤蟆表态,愿意与咨询师合作,找出感觉悲惨的原因,并且决定做些什么来改善这一切。如果不是自己愿意,苍鹭宁愿把首次见面当成体验。

  蛤蟆问:“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苍鹭直视着蛤蟆的眼镜说:“蛤蟆先生,如果我不是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承诺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全心投入,假如可以一起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归根到底取决于你。”

  我是一切的根源!

  感悟三: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

  咨询师在咨询中要善于倾听,对来访者的表达,苍鹭先生每次咨询过程中,都让蛤蟆把自己表达完整,童年的记忆,好的事情,不好的事情,不做任何评判,只要做好引导。生活中面对孩子,特别青春期的孩子,家长也应该如此,不能对孩子喋喋不休,否则起到反作用,影响亲子关系。

  感悟四:适可而止

  心理咨询时间每次大概一小时,有时蛤蟆还想说些什么,苍鹭先生也会做出停止的动作,给蛤蟆广阔的`思考或者反省的空间,这让蛤蟆有时会甚至期待下一次见面。

  生活中的沟通也要学会适可而止,给对方思考的空间。

  感悟五:人有多种状态

  人的心理成长与年龄增长不是同步的。

  书中提到: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这几种状态会交替出现在人的生命中,然后用它对待别人或者自己。

  学习成长是很重要的,不管曾经怎样,通过学习都会改变,就像蛤蟆经过多次的咨询,终于告别过去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第六篇

  蛤蟆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麻烦和笑话。可他因原生家庭的原因陷入抑郁,不能自拔。他的朋友带他去接受心理咨询,通过和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蛤蟆走出了心理阴影,拥抱新生活。

  这个故事看似很简单,事实上它包括了太多案例和典型心理活动。首先,我想谈谈蛤蟆为什么会抑郁。在第三章时,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蛤蟆连我的忠告都听不进去,他的健康状况一定十分糟糕的了。”这样一句话不仅可以看出獾性格上有些自大,这幅场景也更像是一个大人在批评孩子。相处模式,朋友影响,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在第四章中,在蛤蟆的.回忆中,父亲曾对他说过一句话:“他是个好孩子,可生性轻浮善变!”这也反应了蛤蟆原生家庭中父亲的严厉,与对他“轻视”的评价。原生家庭,挑剔型的父母,为蛤蟆埋下了一颗抑郁的种子,使蛤蟆处处顺从,处处迎合他人,下意识地以父母行为去左右自己,去判断是非对错。蛤蟆,完全成为父母的翻版。

  第三,蛤蟆本身原因。从整本书来看,蛤蟆前期一直是小孩子的状态,我们将之称为“儿童自我状态。”这种状态使他的一些感受和客观事实发生了偏差。这也导致在朋友生气时,蛤蟆会下意识讨好,且那可能并不是他的错。当然,状态没有好坏,只看场景,就像情绪和性格一样。

  也就是说,因为原生家庭父母的挑剔,因为朋友指责,因为自身情绪化,蛤蟆怎会不抑郁?当然,我认为自身原因最重要,毕竟心态决定一切嘛!

  很庆幸,蛤蟆经历成人自我状态,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

  接下来,我想谈谈,咨询过程中我的想法和感受。苍鹭,我们暂且将他称之为智者。智者与蛤蟆的第一次谈话让我记忆犹深。他们只是坐着没有说话,照常理,做为心理咨询师不应该先入为主,说点什么吗?为什么不呢?我认为,他是想让蛤蟆知道,心理咨询是个自发的过程,想要变好也得是自愿。

  第二次谈话,苍鹭帮助蛤蟆打开心中的怨念,蛤蟆说出了那一段不想回忆的往事。其实,抑郁的过程不过就是:坏情绪,压制。坏情绪,压制……这样反复下去,总有一天会抑郁。而智者便是要蛤蟆自己把坏情绪放出来,像气球一样,把气放出。经过第十次谈话后,蛤蟆获得新生,幸福地规划未来。蛤蟆走出来了!蛤蟆终于走出来了!蛤蟆心里充满阳光,哪里还有黑夜呢?

  最后,我想说,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五味杂陈。因为我也有那么一段时间像蛤蟆一样闷闷不乐,可即便如此,我也和蛤蟆一样走了出来。其中,我认为十分关键的一点——自身强大的信念!要相信:我可以,我可以,我一定能走出去!记住:纵使世界再黑暗,心中再痛苦,也要选择微笑,选择快乐,选择自信,好好照顾自己,好好爱自己。真正能治愈你的,还得是你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第七篇

  最开始接触这本书,是源于朋友的推荐。在此之前,我对这类型的书接触不多,而这一种以叙事为主,再逐步深入的,着实还是所见的第一本。

  书籍篇幅不长,最具特色的是他的描写方式。将让外行人一看就晕的心理知识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理论与情节相结合,有停有顿,不会给人增添太多的阅读疲劳感。

  这是一只患上抑郁症的蛤蟆先生在朋友的鼓励下去看心理医生,接受治疗最后获得新生的故事。在看着蛤蟆先生逐渐变好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也跟着接受了一场心灵治愈之旅。

  我跟蛤蟆先生一样,第一次接触“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等这一些看似简单,实则真正贯彻却需要细细品味的名词。跟着苍鹭医生的节奏,循环渐进,像洋葱一般,一层一层由浅到深。

  这本书于我最大的收获,其实在于联系书中内容,以新的角度对自己重新的认识和学习。蛤蟆先生在理解和联想中,学会大多时候能够以“成人自我状态”来看待问题,学会打破自己给自己设的心理游戏,改写自己的剧本获得新生。我感受着他的心路历程,又如一个陪伴者看着他治愈。在这过程中,我也学着回想我的过去,我的现在,试着将苍鹭医生所提到的东西与我自身联系起来,以另一种方式看待事物。

  我曾听一个网友说他对心理咨询的看法,他曾简单的概括为“政治书”,给予你心理暗示,告诉你世界很好。但跟着蛤蟆先生走了这么一遭后,我却觉得这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他们与心灵打交道,将迷途的人们以一种温和且坚定的方式带回正轨。

  我印象最深的'是蛤蟆先生与苍鹭医生的第一次会谈,仅仅只是简单的几个提问,却顿时让蛤蟆先生意识到心理咨询的意义所在——是他想让自己变好,不是别人,也不是出于其他目的。在更多的情况下,苍鹭医生都采用倾听和询问的方式,而不是单方面一味的灌输思想,更多的是逐步引导蛤蟆先生主动诉说,给无助的人一个安心的发泄口。我想这就是心理咨询的魅力所在。

  这本书的几处细节,也让我不由联想到的社会中一些真实的现象。

  据统计,全球约有3。5亿人患抑郁症,却只有不足一半患者接受有效治疗。这又是为什么?就像书中河鼠、鼹鼠和獾三者对心理咨询这一事的看法,保守的河鼠曾打过退堂鼓,觉得不如吃几片阿司匹林来得有效;鼹鼠和獾也觉得心理咨询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这和现实生活中那些对“心理咨询”有偏见的人有着同样的性质。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偏见,才导致了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疾病的治愈率依旧很低,不是不想治,而是不敢治或者没有选择正确的方式去治疗。而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歧视是影响治疗的因素之一,作为一种常见病,抑郁症已成为人类的第二大“杀手”。

  精神疾病治愈率低是一类问题,然“为什么会产生精神疾病”这一问题又值得人们深思。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这一话题也是热议纷纷,著名主持人董卿也在多次访谈中提到这个话题。父母享有极大的权力,以塑造子女人格的雏形。然而在某些过于严苛的要求下,孩子却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就如蛤蟆先生的父亲对他总是一味的否认和斥责,这和他之后的自我否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能说我们没办法改变原生家庭,也没办法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接受它,在重新认识它的过程中获得希望和动力。

  原生家庭的影响,也只是一部分因素。心理问题的源头,仍要追溯到个人本身。

  许多人在遇到生活不顺时,更多的是怪人怪事。蛤蟆先生将自己心灵受挫的大部分原因总结为父亲的严苛和獾的斥责,但却忽略了一个事情——如果你不愿意,没有人能逼你做任何事情。在书中的第八次谈话,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让我眼前一亮——心理游戏。当苍鹭医生解释后,我发现在很多时候,我和蛤蟆先生一样也处于“我真可怜”和“PLOM(可怜弱小的我)”这两个游戏中。

  蛤蟆先生在慢慢分析自己的处境和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后,他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剧本。同时我也明白了,人生是自己的,别人享有建议权却没有支配权。怨人怨天只会让人沉浸于失败和低落中,也不要将所有的希望寄托给别人,因为只有自己站起来了,才是真正的站起来。

  这本书不仅让人们增加心理知识的了解,更是在纠正着人们对心理咨询这一事物的认识。当人们真正陪着蛤蟆先生走过了“心理咨询”这一遭,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对心理咨询的接受程度也会更高。

  当今时代人们对心里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以及开放了相关课程,人们对心理咨询的接受程度也不断提高,这本书也与时代所需紧紧契合着。

  我很荣幸能够陪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与此同时,这躺心灵列车也在等着你们上站。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第八篇

  “抑郁症”一词频繁出现在生活中,学生上学压力大,跳楼、跳河,因为抑郁症;上班族面对工作和人际关系,焦虑不安,失眠多梦,脱发,喜爱宅在家里,因为抑郁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蛤蟆先生情绪抑郁,不爱出门,自己一个人在家里闷着,是鼹鼠和河鼠察觉到最近没看到蛤蟆先生,然后一起去找蛤蟆先生,发现他情绪不高,就带他去看心理医生,于是乎有了一系列的故事。

  假如去看心理医生,也许就能从死胡同走出来吧?我们一旦碰壁,就愿意待在原地,觉得没有办法,解决不了,直接原地等结果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书中,蛤蟆先生并不是自愿去的,所以不配合,直接问苍鹭怎么解决。然而心理医生并不是看一个病人,开一副药就行的,他需要知道为什么有这个情绪?是什么时候有的?与什么事有关?你应该怎么解决?苍鹭只能引导蛤蟆先生自己思考,自己明白面临的困境,然后一点点打开心扉,解除抑郁心理。

  蛤蟆先生非常喜欢依赖他人,再加上父亲这一角色对他影响深刻,他一直被严厉的管教着,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确认自己的能力,从来没自己处理好过一件事。习惯讨好身边的人,在意别人的想法,从而把自己陷入情绪困境。

  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写出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性格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蛤蟆先生的结局是美好的,希望困在抑郁情绪中的人们,也可以像蛤蟆先生一样,拥有美好幸福的人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第九篇

  简单有趣的心理学方面的书,利用可爱的动物们做主角通过对话的方式带入心理学中。这样的叙述方式和《被讨厌的勇气》一样容易让人读懂并理解。

  主人公蛤蟆抑郁了,他的朋友獾,河鼠,鼹鼠一起带他咨询心理医生苍鹭。苍鹭通过引导蛤蟆自己的诉说而展开。

  我们生下来就有的基本情感是什么??我在看书的时候也在考虑是什么:开心,愤怒,生气。最简单最基本的就是喜怒哀乐,非常直接。孩子们就只有这些情感,高兴就笑,不开心就哭。当我们察觉内心悲伤的情绪时,要允许它存在,并理解这些情绪。想哭就哭出来,要让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

  想起蛤蟆先生他小时候父亲根本不允许他哭,突然想起我对福宝的行为。看这些书你总是能带入情绪,联想到自己的种种。福宝哭的时候我也会很烦恼,直接怼他,让他忍着别哭。孩子也会顺应我的`情绪停止哭泣,我想这就是“适应性的儿童”。如果我能合理的理解孩子的哭闹,能让他发泄了他的情绪,开心就笑,难过就哭,这应该就是“自然型儿童”。可是做不到,或者能做到真的还挺难的。孩子很会察言观色,他们可以马上调整自己来适应家长的情绪反应。蛤蟆先生和苍鹭探讨的关于适应型儿童的行为特点有:顺从,取悦,道歉,依赖。当孩子感到愤怒的时候,同时他们又很无助,因为那个让他生气的大人,孩子没办法用暴力或者带有攻击性的行为去回应,所以他能做的就是撒泼,躺在地上大喊大叫。看到这里好像能理解为什么一些孩子会在公共场合躺地上哭嚎。

  “怄气”也是适应性儿童的表现愤怒的一种方式。确实有趣,发现很多福宝身上出现的问题我都能对号入座。虽然也懂得他生气的点,但是在我烦躁的时候不愿意去理会他的情绪反应。我想看书的好处就是在我想要逃避这些问题,没有耐心的时候给我当头一棒,让我更加清醒,去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我是成年人,在与孩子抗衡的时候他是弱者,不能用不对等的方式或者以我本人碾压式能力来让他屈服,听我的。最终逐渐变成顺从型的!

  处于“父母自我状态”的人我们现在的表现正如当初自己的父母一样。人会变得挑剔,严厉。我们经常会看到身边的某个人的行为模式会让我们想起自己的父母,或者自己长辈。

  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父母,成人,儿童。当我们处在“儿童状态”时,更多的是感受体会童年的情形,让你一直处在过去的时光里,没办法成长。而处于“父母状态”会让我们重复父母的行为,从而没办法自我思考自我成长。

  要继续成长和完善就得有目标,而要实现目标就必须好好工作!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第十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一只快乐的蛤蟆患上了抑郁症,整天郁郁寡欢,他的朋友河鼠和鼹鼠为了让他痊愈,鼓励这位不像话的朋友去看心里咨询师苍鹭。

  一场关于治愈的对话,就此展开。

  其中让蛤蟆先生最痛苦的就是他的父母,他的父亲严厉而正直,而他永远都在为这为那训斥批评责备蛤蟆先生这让,他认为他父亲永远是对的,而他永远是错的,为此他总是做一些傻里傻气的举动。他的父亲会把坐在膝盖上的蛤蟆先生推下去:“我受不了他这副样子。”

  假如我是一位家长,我会多鼓励孩子和他讲道理,而不是责骂他。

  在当今社会,很多孩子都因为父母的不理解和责骂而患上了抑郁症,严重的甚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这点上蛤蟆先生的母亲的做法更正确,当他的父亲对他发脾气时,她就会。安慰蛤蟆先生:“亲爱的,别犯傻了,我肯定他不是故意这样对你的。”对于像我们这样的青年来说,没有人愿意被骂,更希望受了挫折之后,能受到来自家人的鼓励。

  父母的不完美,家庭温暖的缺失,父母从未给过蛤蟆先生爱和温暖,只有指责和冷漠。这样的伤痛,带着他来到了成人世界,年幼时形成的自卑、敏感的`性格,始终折磨这着他,虽然极力让自己看上去像个乐观的“开心果”,但内心的脆弱,让他日渐忧郁。

  在一次和苍鹭面谈后,他开始了自己在“适应型儿童状态”里待了多久,这让他第一次产生了困意,但他却去划了船,划的比上次更好了,于是便去喝了杯啤酒,在周末收到了朋友们的午餐邀请后。和朋友们敞开心扉的聊天后,他感觉比之前快乐了一点。

  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时,要勇于克服它,而不是用什么办法逃避它,正面的面对他,战胜它!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第十一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关于心理咨询的书,通俗易懂,读起来温暖而又治愈。蛤蟆先生由于原生家庭的原因,在自己的成长环境里,遇到一些考验,让自己越来越迷失了方向,最后变得抑郁了。从前那个诙谐幽默、助人为乐、愿意在各种场合下崭露头角的蛤蟆先生,变得不修边幅、忧郁孤独,完全是一副挫败感的样子。

  他的朋友河鼠、鼹鼠还有獾子大哥都非常担心,他们不愿自己的好朋友被心理疾病纠缠,于是帮他联系了苍鹭医生。朋友的关心,让蛤蟆先生无法拒绝,他迫于面子去跟苍鹭医生见面了,然而苍鹭医生并不接受蛤蟆先生的这个被迫的态度,他希望拿出蛤蟆自己的态度。

  苍鹭让蛤蟆先生给自己的情绪打分,10分最高,表示心情愉悦,5分居中,表示情绪不好也不坏,蛤蟆在1和2之间给自己做了标记。蛤蟆告诉苍鹭自己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他觉得自己一事无成,生活过得一团糟,说着说着竟然掩面哭泣起来。在心理医生苍鹭的引导下,蛤蟆先生把自己的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影响,以及自己多年来的忧郁和烦恼一股脑地倾诉出来。

  每一次的沟通交流,都能让蛤蟆先生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纠正自己的思想和态度,蛤蟆先生渐渐快乐起来了。他们一共做了十次咨询,最后一次见苍鹭医生,蛤蟆先生给自己的情绪打9分,他说尽管自己已经很开心了,但还是留1分,希望自己的未来越来越好。

  蛤蟆先生重新换一个视角看待问题,从父母到朋友,再到自己,他觉得一切都变了,原来所有的不快乐都源于自己的态度。蛤蟆先生已经从忧郁中走出来了,他的那些不堪过去再也不会影响到他的情绪了,他要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朋友们为蛤蟆先生庆祝康复,大家举杯共饮,畅想未来,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的打算,他们为彼此祝福加油,唱起快乐的`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作者是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根据自己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撰写的一本书。这本书用经典童话《柳林风声》的动物们作主角,来演绎一个心里忧郁的人去做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版本。这本书被认为是国民级的大众普及版的心理咨询书籍,比起那些晦涩难懂的心理学专业书籍,任何人都能看懂,而且读起来轻松愉悦不乏味,一气呵成。

  做一个能够掌控自己情绪的人,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起来,在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相信,真正能够治愈自己的人,还是自己。

  读完这本书,我跟随蛤蟆先生的成长与改变,也让自己经历了一场心理疗愈,从孤独到快乐,自己完全可以做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第十二篇

  书中的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后来却一反常态躲在屋子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在朋友的建议下他做了心理咨询。10次心理咨询,蛤蟆先生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探索内心世界,找回了信心和希望。书不厚,但从始至终关注心理健康,给我带来颇多启发。教学生活中,我们也该更多地关注孩子心理。

  蛤蟆先生的转变告诉我理解和分析学生所处的心理状态就要走进他的家庭,了解其成长经历。每个孩子诞生时是一张白纸,父母是作画的人,白纸绘成什么画面,关键在父母和家庭的影响。婴儿时期几乎所有事情都会引发父母的反应,而孩子在适应父母的喜怒时也学会了一种生存策略,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这种调整成为以后所有行为形成和发展的核心,也雕砌出人格的`雏形。我们与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看待世界的视角,并不会随着童年消逝,反而停留在我们身上,影响我们未来的每一个决定。

  其次,要学会科学引导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倾听是一把利器。看了苍鹭和蛤蟆的咨询过程我发现,苍鹭说的最多的三句话是:“你怎么看?你有什么感觉?你是怎么做的?”你说我听,这样的方式,给了蛤蟆足够的尊重,让他慢慢开始打开心扉,不断成长。减少指责也是一大法宝。几米说:“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意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多些耐心和宽容,让他慢慢自己去帮助自己,认可自己。孩子的世界观和我们有很大不同,换位思考非常重要,它让孩子感觉自己真心被理解、接纳,同时也能让我们更心平气和。

  选择“你好,我也好”的人生坐标。在这个坐标中,我们不仅相信学生是好的、是可发展的,更要重视自己、相信自己也是好的,通过行为和态度,展现自己的美好。这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选择和承诺。面对失败,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教育过程中挫折不胜枚举,而挫折会产生困惑,困惑是学习的第一阶段。由困惑产生焦虑将成为你改变的动力,激发你的创造力。停止内耗,悦己才能更坦然地与世界交手。

  罗伯特·戴博德先生将人比作一条河流:看似静静流淌,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危险重重。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失去前行的勇气。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第十三篇

  上回咨询后蛤蟆发现童年回忆的某些部分让他非常痛苦,第四次来咨询的蛤蟆感觉自己很悲伤,似乎又抑郁了,还嚎啕大哭起来。咨询师告诉蛤蟆,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否认它们,不论是无视还是压抑,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如同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这一回蛤蟆跟咨询师分享了他与父母童年相处的具体经历,比如严厉正直爱训斥和责备的蛤蟆父亲曾经当着好几位大学同学的面来指责他,而母亲也曾当着大家面问他有没有穿干净内衣,让他觉得难堪。这次面谈根据蛤蟆童年的经历,他们进一步总结出了蛤蟆的适应性儿童顺从行为。该行为可能导致他学会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这样的人可能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过。

  第五次见面蛤蟆觉得比之前开心一点了,睡眠也好些了,多了一些自己感情兴趣做的事情。此时的蛤蟆情绪温度计刻度在5或6的.位置。上回面谈在咨询师与蛤蟆一来一往的沟通中,他们发现蛤蟆已经很久没有发怒过了。回去后他琢磨着自己的愤怒情绪,发现是跟内疚感连在一起的。这回面谈他们想共同分析一下为何蛤蟆缺少愤怒。咨询师给出了下图并进一步解释道这些行为策略实际上都是从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危害。但是当成年人怄气、撒泼、郁闷或是厌烦的时候,我们会想他们究竟是行为不当,还是在无意识或无法控制地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蛤蟆作为成人也采取过撒泼的方式。我好像很长时间都很叛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第十四篇

  蛤蟆先生映射着一个处境:心里面的是梦想,镜子里的是现实。这本书的名字会触发内心的思考,我们在找寻追求的路上应该停步于何时,放下梦中花,水中月,来治愈自己。童话故事说癞蛤蟆吃不到天鹅肉,现实毒打则让我们永不止步。在书中一向爱闹爱笑的蛤蟆先生忽然变得郁郁寡欢,花费了时间去看心理医生并最终好了起来。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关于心理咨询的书,有文字版和漫画版两个版本发售。作者罗伯特·戴博德(Robert de Board),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毕业生,曾在英国亨利商学院任教,专注于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所著《咨询技巧》和《组织的心理分析》是英国畅销的心理学类教科书。本书是他最著名、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

  本书以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实际上也是一本心理疗愈读物出版,孩子也能看懂,可以称之为一本成人童话。20多年来,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书中蛤蟆先生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已经出现可能的抑郁症状,朋友们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经过10次心理咨询,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蛤蟆先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抑郁症通常被总结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郁郁寡欢、没有力气起床梳洗,比较符合该描述,结合持续时间以及工作生活受影响程度可以考虑是否要进行抑郁症诊断(听取咨询师建议也可直接到精神心理门诊挂号)并接受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朋友们的建议帮助则体现了社会支持的作用,在心理学中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对其产生的积极帮助作用,正是这些社会支持促使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

  社会支持可以提供情感、经济、物质和决策支持价值。如果没有这些作用,那就只能算是认识或者彼此知道有这么个人啊,想太多了容易成为非分之想哦,也可能会因为单方面的人际付出而产生摩擦或者悲伤。

  蛤蟆先生无法拒绝朋友的关心,他迫于面子去跟苍鹭医生见面了,之后的故事则反映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原则和技术。首先苍鹭医生并不接受蛤蟆先生被迫到来的态度,他希望拿出蛤蟆出于自愿来寻求帮助,然后才开始了蛤蟆先生的探索和疗愈之路。

  整部书基于心理学的理论展开书写,可以看到一个标准的咨询过程,语言和架构采用儿童故事脉络,有趣可读。其中可以看到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沟通技巧,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看到疗愈和改变的发生。对于想要寻求心理咨询的大众和新入门的心理咨询师都是一本很有价值的通俗不乏严谨的读物。

  最后借用书中的一句话“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学会放松,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来表达内心平适的状态,自由坚韧的面对生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第十五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是英国最有名的心理咨询入门书之一,讲述了抑郁症患者蛤蟆先生通过十次心理咨询,终于找回了自己的自信和快乐的过程。

  蛤蟆先生是英国著名童话《柳林风声》里的一个人物,我认为它有点像孙悟空,每个人都看着它的故事长大的。蛤蟆先生爱吹牛,爱冒险,追求刺激,对什么事它都是三分钟热度,它曾拉着它的三位好朋友踏上了一场冒险之旅,在一路上事故不断,九死一生才逃回家,却发现自己的庄园被别人给占据了。但还好,最终他们团结在一起,齐心协力,夺回了庄园。后来它才认识到,家和朋友是多么的可贵。虽然它曾爱笑爱闹,但患上了抑郁症,它一个人躲到屋子里,好朋友来看它,它却放声大哭起来,它的朋友都很担心它,劝它去做心理咨询。它们找到的咨询师,是刚来小镇上的.苍鹭先生,苍鹭先生就是作者罗伯特·戴博德的化身,他是英国资深的心理医生。我感觉苍鹭先生就像作者一样是一个温柔又有智慧的老爷爷。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沟通技巧,也可以看到一个标准心理咨询流程的模板。我犹如身临现场般地体验到了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每一个细节,见证了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在这本书中,作者借由蛤蟆和苍鹭的互动,体现出了蛤蟆先生的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它深深地影响到了我,让我知道了自己应该如何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怎样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作者写得很巧妙,他把心理咨询的核心理念、常用技巧和沟通技巧都融进了故事和对话当中,整个过程就是标准的心理咨询模板。

  读完这本书,我有两个收获:理解到了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和意义;还体会到我不能骄傲,也不能过于自卑,要自己帮助自己,努力走向自信、快乐、充实的人生道路!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