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精选推荐

云南十二五规划与桥头堡战略的重要内容【精选2篇】

时间: 2024-04-02 21:01:13

该页是1级文库漂亮的编辑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云南十二五规划与桥头堡战略的重要内容【精选2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云南十二五规划与桥头堡战略的重要内容【精选2篇】

云南十二五规划与桥头堡战略的重要内容【精选2篇】 篇一

【摘要】 本文就边境口岸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及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边境口岸引导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困境,最后提出了相关措施。

【关键词】 边境口岸 “走出去”战略 增长极

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边境线长4061公里,与东南亚地区边贸往来已有2000多年历史。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国际大通道”设想的实施,党的十七大对“扩大边境开放”的部署,云南正从中国改革开放的“末端”逐渐走向“前沿”。全省共有20个部级一、二类口岸,90余条边境通道,要建设和利用好这些口岸、通道,为发展口岸经济、兴边富民,助力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有力支撑,必须认真做好全省口岸的建设规划工作,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口岸的经验,加强规划研究,使口岸建设有序规范地进行,务实地解决口岸建设问题,把有限的建设资金用好,用到位。同时引导企业入驻口岸经济区,大力发展“走出去”战略,推动云南省外贸发展登上新的台阶,最终带动边境口岸经济区成为云南新的经济增长极,更好地配合国家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桥头堡”战略的实施。

一、边境口岸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及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主要问题

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边境口岸可成为云南省在发展空间分布上,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的一些区域增长点,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以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方式实现产业聚集,带动云南企业走出去,从而对整个云南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但是,现实中云南省口岸建设起步较晚,多数口岸处在边远山区,地方财政困难,国家投入有限,通关环境制约了口岸功能发挥,迟滞了地区口岸经济的发展,甚至影响了“国门”形象。

1、基础设施落后

目前,云南省由于投资不足,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功能不全。例如位于文山州麻粟坡县的部级一类口岸天保口岸,从平远街至天保高的等级公路仅只是在做前期工作;麻栗坡县境内仅有一条四级油路至边境口岸与越南清水河口岸2号国道相连接,路面等级低、路况差、弯多坡陡、通行能力差,运输成本偏高,许多客商不愿意从边境口岸过境和开展贸易,严重制约了口岸的发展;沿边边民互市市场和互市通道设施简陋,集聚、交易和辐射功能差。而越南方面的河江—清水河口岸二级公路和河江—中越边境二段10号界等6条边境柏油公路已全部建成通车;越方与边境口岸和边民互市点相对接的公路路面均实现了硬化;越南与麻栗坡接壤的5个边境县之间的县际油路已全面贯通。其他发展缓慢的边境口岸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情况也大体相同。

“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关键是让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的口岸地区具备“陆、海、空”三方面大通道的基础条件,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否则难以谈及后续的产业集中和口岸经济的发展。当然除交通以外,口岸区的软件、硬件设施也应以其所要发挥的作用相匹配。

2、不同口岸之间的区位优势参差不齐

以同样和越南接壤的红河州与文山州为例,与红河州河口口岸相比,文山州的边境口岸地理位置并不好,这是因为河口口岸对接的越南老街口岸的后面就是老街省,而边境口岸虽与河口县城紧邻,但其交通条件差,与河口口岸的交通条件无法相比。直接从昆明通向河口的高等级公路和昆河铁路运输线大幅降低了运输成本。同时,在中越签署的建设“两廊一圈”战略的合作文件,中文山州的边境口岸也不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两廊一圈”是2004年5月越南时任总理潘文凯访华时提出的,即中越两国合作建设“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和“南宁—谅山—河内—海防”等两个经济走廊,以及建设“环北部湾经济圈”的设想。按“两廊一圈”确定的两个经济走廊,文山州的边境口岸位置处在“昆河走廊”侧翼,区位优势不明显。类似的情况还有在对缅甸开放的临沧市的镇康口岸,其区位优势不如德宏州的瑞丽口岸等。

3、国家优惠政策在刺激经济发展方面与外国方面不对等

近年来,越南政府加大对边境地区的投入力度,实施了一系列特殊的优惠政策。越南已批准在河江省建立清水河口岸边境经济开发区,每年将关税收入按比例返还用于口岸建设,并实行相关优惠政策。给予在口岸投资发展5年内的客商租用土地全部免税;给予投资发展在5—10年的客商租用土地免税50%;给予在口岸经商的客户及项目投资者1—5年免缴个人和企业所得税;对在口岸投资加工、生产和组装出口的产品,实行增值税全免;对在口岸经营、生产的所有企业,均实行税收优惠。而云南省的边境口岸还没有对第三国人员开放,开放范围受限使我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贸易、经济技术合作和旅游开发等领域受到限制,严重影响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集聚。

二、边境口岸引导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困境分析

1、口岸管理服务工作与口岸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目前,边境口岸管理工作与口岸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与边境地区加快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二是与国家加快对东南亚、南亚开放的进程不相适应。由于受中央和省有关部门政策的限制,办证、验证、过境手续繁杂,致使中越双方人员往来受限、贸易受阻、旅游不活。自2004年云南省公安厅启用新的《出入境通行证》以来,越方也出台了带证出入境的规定,这些规定的实施,既延长了办证时间,又增加了办证成本,影响和制约着边境旅游的快速发展。此外,暂停办理云南边境一日游异地办证和边贸企业交纳税款、办理外汇结算及人民币兑换业务不便等因素也制约着边境贸易的发展。

口岸的管理服务工作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硬件建设,二是软件建设。硬件建设相比软件建设容易,只要政府重视,加大力度,集中资金,把基础设施建好,几年后就会有变化。而软件建设方面就需要各个部门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共同创造和维护。改革目前制约经济发展的口岸管理、服务方法,使之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使口岸的管理服务成为推动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2、信息不畅

云南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拥有的国外投资信息多由民间渠道取得,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无法保证,而口岸部门又没有相关的信息咨询机构,使得海外投资信息的求证与查实都需要经过很复杂的程序,从而造成即使信息求证了,最佳的投资时机已经过去;或是信息虚假,使得企业在海外的投资血本无归。如此的信息不畅,使得很多企业在“走出去”一事上抱着观望的态度,犹豫不决。因此,政府应尽快完善民营企业的境外投资信息渠道,使民营企业在“走出去”之前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云南十二五规划与桥头堡战略的重要内容【精选2篇】 篇二

[摘 要]云南省地处中国与东南亚及南亚三大经济区的结合部,连接中国、东南亚和南亚三大市场,并具有沟通太平洋、印度洋的区位优势。2009年7月28日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指出要将云南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这一定位彰显了云南在中国面向西南开放中的前沿性、重要性和带动性。从云南“桥头堡”战略在经济和政治层面所发挥的作用来分析这一战略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云南;“桥头堡”战略;东南亚;南亚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4-0009-03

一、云南“桥头堡”战略的现实背景

2000多年前,“南方古丝绸之路”开拓了一条从四川至昆明,经大理、腾冲进入缅甸,再到印度,辗转西亚,从而通向非洲和欧洲的商道。加强了当时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同时也繁荣了世界市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开辟了一条起于印度阿萨姆邦,经雷多进入缅甸的公路,把盟军在印度洋港口的战略物资运到云南后再转至国内各战场,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十分注重面向太平洋的东部开放战略,但随着我国日益强大,美国和周边一些国家开始逐步对我国形成包围态势,企图遏制我国发展。随着我国国际贸易规模日益扩大和贸易结构不断优化,需要不断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扩大向西南的开放,面向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开放已成为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不管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受到了严重影响。我国持有的巨额美元资产大幅缩水,国内资本市场出现大幅下挫和持续低迷。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致使我国出口导向型产业受到较大打击。近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经济增速放缓。与此同时,欧洲等许多国外企业开始向我国进行产业转移,中国西南地区受到外商普遍关注。中国周边的东南亚及南亚国家普遍处于发展中或发展落后状态,也需要与中国进行更多维度的经贸往来。

二、云南“桥头堡”战略的现实意义

(一)桥头堡”战略的经济意义

1.对云南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促进云南较好较快发展

2010年云南省GDP完成7220.14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105.81亿元、3223.93亿元和2890.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3:41.9:40.8调整为15.3:44.7:40.0。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GDP实现397983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0.2%、46.8%和43.0%。根据“配弟—克拉克”定理,第一产业比重在10%以内,第二产业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或者相对稳定,则该国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我国整体产业结构已逐渐接近工业化后期阶段,云南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状况相比,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性及低效性,导致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拥有铅、锌、铊等矿产资源的云南以有色金属开采和冶金业为主,而东南亚、南亚等众多国家也是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但由于其综合实力不足,资金缺乏,人才技术落后,许多资源未得到合理开采和利用。云南在“桥头堡”战略的支持下,可获得国家资金扶持,利用云南区位优势,打通面向东南亚及南亚的国际通道,从而吸引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承担国外尤其是欧洲发达工业国家的产业转移,引进易于形成产业链、高附加值及创新能力强的高科技项目。与此同时,云南为我国开辟了一条新的西向贸易通道,为我国其他各省区及沿线国家的全面合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借助政策和平台优势,云南可不断吸纳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对当地产业进行更新换代,活跃中高端人才市场,利用东南亚及南亚两个市场进行技术开发合作。

2.与东南亚及南亚区域的经济合作可辐射周边经济,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与国内的经贸往来存在交通不便和成本过高等缺陷,但它与东南亚及南亚地区接壤的地理优势为云南对外贸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旅游为例,据云南旅游局统计,截至2011年11月云南省接待海外入境游客700.3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14.08亿美元。东南亚及南亚诸国也是旅游文化胜地,但这些国家由于本国旅游消费能力有限,需要像中国这样人口数量大和经济消费能力强的国家提供更大的旅游消费市场。现已形成中越、中老、中缅临时过境游等旅游线路,此外从云南的保山至缅甸密支那,再至印度北部雷多的中印公路北线使得从昆明到雷多仅需十多个小时。同样,印度、缅甸、尼泊尔等国政府也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据尼泊尔《共和国报》报道,中国旅游者正在迅速成为尼泊尔境内游客中消费最多的人群之一。因此,云南作为中国与这些国家的通道,不仅能推动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使云南作为游客集散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活跃周边国家旅游市场,实现我国和邻国共同的经济利益。

3.有利于带动我国经贸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东南亚及南亚一些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如老挝和尼泊尔;有些已拥有相对成熟的工业基础,如泰国和印度。云南“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将这些地区通过多种合作机制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可发挥云南地区的经济优势,另一方面可在经贸合作中引进高新科技产业来弥补自身不足。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金融产业和出口贸易受到很大影响。相比之下,东南亚及南亚各国则处于稳步发展阶段,云南与其合作将繁荣金融业及出口业。据统计,云南省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33.68亿美元,对东盟进出口45.75亿美元,对南亚进出口9.31亿美元。2011年6月9日,中老本币跨境结算启动,富滇银行推出老挝吉普兑人民币的汇率。此外,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在近年来不断加强,昆明通过举办昆明进出易会来加强对外经贸往来,强化与东南亚及南亚国家之间的金融交流与合作。

(二)桥头堡”战略的政治意义

1.有助于开创次国家政府外交的新局面,为当前我国外交带来新思路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中国的外交政策日益成为牵动整个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外交在维护国家和领土完整、捍卫民族尊严和利益方面功不可没。目前国家利益的重心开始由传统安全问题转向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等领域。2011年年初,一位突尼斯青年自焚,引发了西亚北非的社会大动荡;在欧盟经济体内由希腊发生的债务危机引发了“欧债危机”,使得遭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世界各国再次放缓了经济复苏的步伐。此外,挪威枪击案、伦敦骚乱等事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可以看出,非传统性的安全问题关系国家安全,同时也不再是暴力、战争所能解决的。因此,国家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代表在国际上的作用已初现局限性,而各国地方政府在与外界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环境等多维度的交往中逐渐发挥作用。

云南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与东南亚及南亚国家和地区情况相似,而在利用这些资源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环境的日益破坏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所以在致力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亚洲最重要的国际河流之一——澜沧江-湄公河,2010年在下游出现干涸现象,引发该河流经国家对我国不满。过去国与国之间单独订立双边条约或者多边条约与合作机制,目前已难以满足其他相关国家的利益诉求,且有可能造成国家间冲突,很难实现跨国性的共同保护和开发利用。为促进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云南积极与区域内国家建立有效的长期合作机制,推动我国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设合作,逐步实现区域内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金三角”是传统的源,流入中国境内的大部分经云南进入内地。云南与缅甸、泰国等国家在打击犯罪上协同作战,联手进行跨境打击贩毒行动。在科教文化、医疗卫生等领域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也进行了密切合作。截至2011年9月已有1.5万留学生来到云南,其中东南亚及南亚留学生占六成以上。云南作为地方政府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更灵活、便捷地开展对外交往,能够更切实际地与中央政府交换信息和意见,为我国外交打开新思路。

2.有利于维护我国周边地区的和平稳定,为我国和平发展创造良好周边环境

以越南为例,中越关系从1991年正常化至今,双边关系整体发展良好。近年来,越南逐渐加入到中国南海问题的争端中,中越关系出现僵局。云南与越南山水相连,拥有1353公里的边界线,在云南“桥头堡”战略下,越南将是云南对东南亚开放新的战略重点。云南与越南在经贸、农业、文化等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合作性。滇越近10年的贸易平均增幅达到27.01%,比全省对外贸易平均增幅高1.95%。2009年以来滇越贸易快速增长,到2011年贸易总额达12亿美元,中国现为越南第一大贸易伙伴。2004年中越达成协议建立“两廊一圈”,2009年建立“中国红河—越南老街经济合作区”,使得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得到深入发展。

越南1987年开始推行“革新开放政策”,经过多年来的革新开放,国家工业的大力发展,对能源、电力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自2004年9月25日我国第一条跨越国境的110KV变电站开始向越南老街输电以来,目前云南电网已有3条110千伏线路和2条220千伏电压等级输电通道,分别向越南老街、河江等北部六省供电。

越南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工业技术相对我国落后,而我国云南在矿业开采、交通通讯、轻纺工业等领域有适合越南的工业制造技术。云南与越南都是农业资源丰富地区,具有低成本利用周边地区农业资源的区位优势。云南建立了完善的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农业教育三大体系,农技队伍有一定规模,培养了大量农业技术性人才。云南可向越南输出已成熟的技术及设备,如2007年越南农业部正式下文批准中国“云光14”杂交水稻在越南北部大面积推广种植,使其成为越南引进的3个不受进口配额限制的中国杂交水稻种子之一。因此,中越关系虽受到负面影响,但通过加强接壤地区在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增强双方的政治互信和提高经济依存度,通过云南“桥头堡”战略开展与越南的交流合作,缓和中越关系的紧张局面,促进中越及周边邻近国家的经济发展,创造中国周边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既具有战略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

三、总结

通过云南“桥头堡”战略,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资源,承接中国与东南亚及南亚的经济和政治关系,使云南成为生产与流通、产业与市场、经济与文化、贸易与服务等一体化的重要枢纽地区,不仅能够推动云南本地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辐射中国周边国家,使得这种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的需求关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国际关系处于良性循环发展之中。

[参考文献]

[1]杨杰。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的桥头堡的思考[J].保山学院学报,2010,29(6).

[2]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1-04-20.

[3]李丽莎。云南省与全国产业结构的比较研究[J].商业经济,2011(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1-02-28.

[5]肖朝霞。基于桥头堡战略的云南边境地区与南亚区域旅游合作的分析——以保山市为例[J].商业经济,2011(8).

[6]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1-04-20.

[7]金灿荣,董春玲。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J].当代世界,2009(9).

[8]陆忠伟。非传统安全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

[9]陈志敏。次国家政府与对外事务[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

[10]成汉平。越南:争夺南海最嚣张[J].世界知识,2011(22).

[11]陈刚,程敏,李继云。中国云南和越南西北边境四省合作发展机制研究[J].经济师,2011(3).

[12]陈洪堤,徐开荣,谭琼华。云南与越南农业科技合作现状与评价[J].云南科技管理,2008,21(1).

作者简介:赵畅(1988-)女,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能源安全与战略。

基金项目:云南大学2011年第四届研究生科研课题资助项目“尼泊尔均势外交与云南‘桥头堡’战略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nuy201116。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