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的说课稿(通用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平乐村居》的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清平乐村居》的说课稿 第一篇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它通过“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西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些农村特有的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能力目标:
利用网络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意氛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情趣。
二、媒体设计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媒体通常以单机操作、单线型课件形式表现教师的教学设计,但是,这种课件有局限性,往往一位教师用了,其他教师就无法使用,使用不当甚至会造成一种新的满堂灌──“电灌”。新时期,新课程,新方式,对教学资源的运用提出了新课题。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学为宗旨,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以网络为平台,设计了课程资源网页。该网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分为美文诵读、词义点拨、课文动画、宋词简介、田园佳句等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整个媒体设计具有可选性、实效性、多层性、可操作性、可再生性。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与学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教师的教法实际上是对学生学法的渗透与指导。
⑴“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资助的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四、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1、在古乐中“走向村居”,恬淡走近诗词:
(读对读通)
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教学伊始,在揭示课题前教师先出示了一幅乡村生活的图画,让学生在古筝乐曲的相伴中欣赏这幅画面,然后谈自己的感受。伴着悠扬的古琴曲,在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中,学生探究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得到了激起,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揭示课题之后,指导学生进入“赏韵读文”下的“美文诵读”边听课文范读边借助课后的拼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词,运用自读、默读、齐读等方式,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这部分的多媒体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借助媒体提供的课文范读、生字注音运用自己的方式将课文读对、读通,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2、在吴音中“走入村居”,悠闲走进诗词:
(自己读懂)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之后,再次让学生带着感受,对照图画读这首词。这里采用“以图画为先导,以音乐作铺垫,以语言描绘作引子”的方法,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作探究,借助“词义点拨”、“配乐演绎”来帮助理解本词,感受田园的意境。“词义点拨”提供了“茅檐”、“醉里”、“吴音”、“相媚好”、“翁媪”等词的意思,便于学生释疑词中一些不易理解的词语,为了让学生更真切的理解“吴音”我在该词义边上设计了一个链接,提供了吴方言的定义以及一些简单的吴方言;而“配乐演绎”中的动画再现了词中的景象──“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通过这些动画结合词的内容,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教师相机点拨,紧紧围绕“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展开交流。当学生谈到读懂了“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时,相机提了这样两个问题:
⑴“这里是谁在讲吴音?”
⑵“你想象一下他们会讲些什么呢?”同学们便会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之后,教师说一段吴地方言,这时学生定是兴致盎然,手舞足蹈,以讲自己所在的吴方言为趣,仿佛个个身临其境,整个教室中充满了欢声笑语。最后,再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词的意境。学生会在轻松、悠闲的音乐中对词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这部分的媒体设计主要让学生借助“配乐演绎”、“词义点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来读懂课文。
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多边互动,形成多维度的良性循环,有力的突破了重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在欣赏中“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词意:
(读好读出来)
在学生能读出意思的基础上,又该如何使学生的身心与朗读内容融为一体呢?一首诗词不但要读懂而且要读好,这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心放进去,进入“诵读尝试”再读这首词,谈自己的感受。(提示:你感觉这户农村人家生活得怎样?)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生活得很温馨。”;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很和睦,我好羡慕。”;也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毫无一点烦恼,我也真想去那里生活。”……同学们个个说得头头是道,可看出他们感受到了这安宁、悠闲的乡村田园生活,也充满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同学们通过字字到位的读、读出图意、读出韵味的螺旋上升的朗读练习,理解了词意,领悟了内蕴,在读中获得了情感的熏陶。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借助“意义识记”的方法,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进入“诵读尝试”给自己配配音乐,在“诵读尝试”一页中我还设计了“背一背”的链接,组织游戏背诵,从而达到积累内化。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乐学、趣学、善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记》中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的恬静、和谐,受到了美的熏陶。
4、在积累中“放眼村居”,漫步走进词海:
(读宽读下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图片、文字资料,课上指导进入“宋词简介”、“词人介绍”、“田园佳句”等链接进行搜索查找有关江南、村居的诗词,再纵向回忆低年段阅读过的《江南》、《忆江南》、《水乡歌》后,并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展示,如:诗词朗诵、我来介绍、名句讲解等。学生通过这样的拓展学习,能将课前搜集的资料、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课上自己有选择的点击媒体所得到知识的进行整合,外化成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魅力。
这样的整合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中渗透整合,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
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教学要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把学习延伸到课外。这样的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协商交流的空间,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及时的反馈评价,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总结
《清平乐·村居》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情景资源,创设情景;运用教材,感知课文;整合课程资源,质疑探索;处理信息,拓展学习,最终达到知识建构的目标,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清平乐村居》的说课稿 第二篇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词,它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的一般特征。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的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探究过程体验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学法:
1.“读、看、听、想、表达”等多种学习方式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赏析”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采用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四、说教学环节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按照“读准、读好、读懂”的思路,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一、定向导学。
学生接触词很少,怎样让他们很快地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我通过层层渗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制定目标,我引导他们慢慢完成目标,从而不断渗透我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评。
3、抽生读并正音。
读,是诗歌教学之魂。初读课文时,给学生设置一个训练坡度:读准,字正腔圆;读流畅,表现韵律。首先,要求读正确,关注“剥”、“蓬”等字的发音,感受词的韵脚;
三、初读赏析,感悟词境。
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我尝试从再现诗的画面入手。
让学生说说村居的景色:“茅檐”、“溪上”、“青草”,接着再体会村居的人美:翁媪的相媚好,大儿锄豆,中儿正织鸡笼,小儿剥莲蓬。让学生结合画面感知词意,体会村居的无忧无虑,幸福自在。
四、总结提升,感悟词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寻常的田园生活,作者辛弃疾为何如此沉醉呢?此时,一段词人生平资料的展现,恰到好处,再次展现了国泰民安的内涵。
五、强化训练
课堂内主要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背诵,一是小练笔。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词,并且把握的是诗词的精髓,再现的是诗词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词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才能写出美。
《清平乐村居》的说课稿 第三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适时引领学生理解“翁媪”“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课文,放飞想象,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体会词人对温馨、平和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4.引领学生总结并运用“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的方法学习古诗词。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
【教学进程】
一、课前热身,感受乡村美景
1.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上一两句?
大家会背很多诗,可古人不像咱们这样背诗,古人是吟诗(强调“吟”)谁来吟一吟?
2.声音放慢、摇头晃脑还不算是真正的吟,必须用心去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二、初读感知,读通读顺,明晰词的形式特点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清平乐村居。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写字像做人一样,来不得半点马虎)
齐读课题。
2.(板书:村居)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师板书“村居”)
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下面老师再考考大家。(师板书“清平乐yue”,并齐读)
“清平乐”这个词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有水的地方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清凉舒适。这是一首清静平和的音乐,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3.看来,有了丰富的想象,一个普通的词也会变得有灵性、有生命,就活起来了。学语文就要这样。
指读:清平乐村居
4.师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这样的曲子给你怎样的感受?
(凡是用它作词牌的词都给人一种清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三、初读感知,疏通部分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一字不差。
2.学生自读课文。提醒:轻轻地读,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去寻找那种清静、平和、惬意的感觉。
3.检查初读。
谁来都给大家听?
(读得正确即可,教师相机正音。)
教师相机正音,指导书写“锄豆”的“锄”。
指名学生朗读。
齐读全词。
5.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词的特点: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词有上下片;词是押韵的。)
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没有哪个字、哪个词语、或是哪个句子不理解。
有问题吗?有了问题,怎么办?
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
学生自主学习。
7.交流释疑。
我们先来说一说,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预设:“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翁”字上面是一个“公”字,那就是说“翁”指老公公。
“媪”字左边一个“女”字,就是指老婆婆,老奶奶。
翁媪就是指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妇。
预设:谁知道“溪东”这个词的意思?
预设:“锄豆”这个词可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得联系上下文。哪位同学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锄豆就是锄豆子地里的杂草)
我们可不能被文字的表面意思所迷惑。不过,我们总是在错误中长大的。
四、再读课文,感受韵律之美
1.我们理解了一部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这首词。生齐读。
2.听到你们读,老师也非常想读。
师努力用清新的语调读,力求读得入情入境。
3.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好吗?
“词”也叫长短句,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
“小”“草”“媪”(课件让这三个字闪烁),发现了什么?(第一二四句末尾三个字韵母都相同,都有“ao”)
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大家把词的上片读读,感受一下。(生读)
我们看词的下片哪些字押韵?(东笼蓬)
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
这首词有意思吗?我们再读一读。
五、放飞想象,浸润静谧之美
1.孩子们,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浮现出哪些画面?
(生简介画面: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
2.品环境
好茶需要慢慢饮,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我们就细细品来,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
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一二两句?
你从这两句中看到了什么景物?词人为什么说是“青青草”,而不是“青草”?
赏景不仅仅要用眼睛,还要学会用耳朵来聆听!(课件播放潺潺的溪流声)
这样的美景属于你,美美地读一读吧。
读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茅檐”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简陋,为什么还给你们产生这样美的感觉呢?老师告诉你们: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
一个“茅檐”,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生齐读。
3.品人物
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一家人呢?请接着读下面。
这一家一共有几口人?
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预设:
品小儿
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
我说:“你是个无赖,你高兴吗?”
为什么?
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是“无赖”呢?(活泼、可爱)
是的,古代有许多词的意思到了现在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差别,今后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词。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小儿可爱呢?
品“卧”。“卧”是什么样的姿态?
“卧剥莲蓬的样子”能想象出来吗?
(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一会儿还会仰着,高兴就打个滚,摇头晃脑,晃动着小脚,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
师生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
师引说:他是多么——快活、愉快、自由自在、幸福、惬意……
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世上最可爱的就是孩子”,就是你们,就是这个小儿。谁来读读这句?
品大儿和中儿
喜欢大儿,因为他很勤劳。
喜欢中儿,因为他会编织鸡笼。会编织鸡笼,那就是说他——心灵手巧
品翁媪
师讲解:虽然他们年岁逐增,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老小,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样可爱。前面有同学提出“相媚好”这个词不懂(课件突出“相媚好”)。你们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的聊天,这就是——相媚好。
“相媚好”指两个人很亲热地说着有感情的话。他们嘴里操着吴音会说些什么呢?
老人们,这么亲密地、甜蜜的说着话儿,拉着家常,这就是——相媚好。
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孩子们,你们觉得这一家人生活得怎样?(幸福、甜美、快乐、温馨、自由自在、与世无争……)
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你们向往这样的生活吗?师引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仅仅是“翁”和“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让我们也醉一回吧!(放音乐,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记住这首清平乐。
听了同学们的吟诵,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画,仿佛听到了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这首清平乐!
六、拓展延伸,品悟作者心境
1.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对这一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
2.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请同学们读一读:
(补充资料: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南宋的大部分江山被金人占领,因此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正当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的时候,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一味地向金人求和。主和派排挤、打击辛弃疾,把他发配到江西上饶一个偏僻的小乡村。在这个小乡村,辛弃疾一呆就是二十年。然而,在这二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铁蹄的践踏下生活,辛弃疾很想救民于水火,却无法施展报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六十七岁的老人僵卧病榻,高呼:杀贼!杀贼!然后悄然离世。)
3.辛弃疾为什么会向往着一家五口静谧美好的生活呢?
4.让我们再次记住这首清平乐。
《清平乐村居》的说课稿 第四篇
一、教材解读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所作的一首田园词。它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情趣的农村生活画卷,从茅檐、小溪、青草等乡村自然景物,到翁媪、三个儿子等人物形象,无不展现出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词牌名“清平乐”规定了词的格律和曲调,题目“村居”则点明了主题。这首词对于学生了解古代田园生活、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形式和诵读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他们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但对于古代农村生活的认知相对有限,在理解词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时可能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不过,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可以在教师的组织下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清平乐”“翁媪”“无赖”等词语的意思;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学习方法,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词中的意境,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景物和人物来表达情感的。
2.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醉”字所蕴含的丰富情感,理解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感受古典诗词的含蓄之美。
五、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词的韵律美、节奏美和意境美。
2.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代农村生活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中的画面和情感。
3.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作者的情感表达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
1. 趣味导入
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如“一把刀,顺水漂,有眼睛,没眉毛。(打一动物)”谜底是鱼,然后引出古代农村生活中常见的`捕鱼场景,进而引出课题《清平乐·村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初读词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词的节奏。
(2)教师范读,强调词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跟读,体会词的音乐美。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纠正读音和朗读节奏的错误。
3. 理解词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理解词的大意,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问题,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共性问题。重点讲解“清平乐”“翁媪”“无赖”等词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基本内容。
4. 精读赏析
(1)上阕赏析:引导学生找出上阕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词句,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景象,感受乡村环境的清新优美,体会作者对乡村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
(2)下阕赏析:让学生分组朗读描写三个儿子的词句,分析每个儿子的形象特点。大儿子在溪东锄豆,表现出勤劳懂事;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展现出心灵手巧;小儿子卧剥莲蓬,天真可爱、无忧无虑。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体会农村家庭生活的和谐幸福,感受作者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向往。
(3)情感体会:引导学生思考词中的“醉”字有哪些含义,让学生结合词的内容和背景进行讨论。“醉”不仅是指翁媪因喝酒而醉,更是陶醉于乡村美景、和谐的家庭生活以及这种安宁的田园生活氛围之中,从而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5. 朗读背诵
(1)多种形式朗读,如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男生读上阕,女生读下阕,教师读旁白)等,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词的意境和情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2)引导学生根据词的画面和节奏进行背诵,先尝试背诵上阕,再背诵下阕,最后连起来背诵整首词。
6. 拓展延伸
(1)让学生欣赏辛弃疾的其他田园诗词,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比较其与《清平乐·村居》在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加深对辛弃疾田园诗词风格的了解。
(2)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改写这首词,或者根据词的内容创作一幅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
七、板书设计
主板书: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上阕:茅檐 溪 草 景美
下阕:翁媪 大儿子 二儿子 小儿子 人乐
“醉”:景、人、生活
副板书:
重点词语解释:清平乐、翁媪、无赖等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梳理词的结构和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以上就是我对《清平乐·村居》这篇课文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清平乐村居》的说课稿 第五篇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态的描绘,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默写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
难点: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则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的体会到。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在教法上,我主要运用对话法和情景创设法。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因此我会通过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诗歌。寓教于乐,通过情景创设,不仅能让学生如亲临般体会诗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教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 “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等。
(二)学法
现在的学生的学习大多依赖于家长和老师,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培养他们在学习上的独立能力和合作能力,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习古诗,首先要多吟诵,再根据诗词与吟诵去理解诗意。因此,在学法上我主要采取合作交流法和诵读法,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且多次的诵读,从而初步理解诗意。
四、说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下面我分别说一下我的教学安排:
1.引导发现导入新课
出示今天的新课,接着通过诗与词的对比观察发现“词”的特点,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再指名读,评议是否正确、流利,重点纠正“乐”、“媪”、“亡”和“剥”的读音。在听录音,进一步校准字音。在讲解字音的同时讲解字词的意思。再全班读,指出缺乏感情后教师范读。再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读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读。
在通读全词的基础上,凭借注释以及学生自己的理解,让学生先同桌间相互交流,说出已知和未知,再进行全班交流,了解整首词的意思。之后指名说大意,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3.细读课文慢慢品读
这首词中有描写景物也有描写一家人的形态的句子。我将这首词所处的环境、翁媪对话和两个儿子劳作、小儿剥莲蓬这几个画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采用读想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借助画面的具体形象,通过朗读感悟这农家生活的幸福与乐趣。
在这个过程中,我紧紧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即通过动作等描写体会童年快乐时光展开教学过程。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又有效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并且注重以生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真正达到以读促情、以读感悟。
4.补充总结深化理解
在对课文的重点词句进行品析之后,我出示了作者简介,真正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而应拓展到更广阔的生活天地中。引入作者简介,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引导他们去阅读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小说原作,拓展文学视野,增加文化积淀。
补充辛弃疾生平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使学生能更好地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明白作者写作这首词表达了对这么一种无忧无虑、一家人幸福美满的生活的赞美之情。
5.辅助背诵减轻负担
接着,让学生进行背诵。先是根据PPT的画面提示进行背诵,再是离开画面进行背诵。争取在课堂上完成背诵任务,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
6.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 溪 草
翁媪 相媚好
大儿 锄豆
中儿 织鸡笼
《清平乐村居》的说课稿 第六篇
一、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经典的田园词。它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乡村一户人家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谐与美好。词中既有清新自然的乡村风光描写,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又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如“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以及对三个儿子不同活动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由衷赞美和向往之情。教材选编此词,旨在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体会古代田园生活的韵味,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学情剖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对诗词的韵律、节奏有了初步的感知,也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然而,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现代都市环境中,对于古代田园生活的认知较为模糊,在理解词中所描绘的田园意境和作者复杂的情感时可能存在困难。但他们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他们通过多种途径深入理解诗词。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理解“相媚好”“无赖”等重点词语的含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掌握词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2. 过程与方法:借助朗读、想象、对比等方法,理解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词中人物形象,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与和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意境。通过朗读和想象,描绘出词中所展现的乡村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
2.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借田园生活表达的深层情感,理解词中所蕴含的对和平、宁静、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同时,领悟古典诗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五、教学方法
1. 朗读感悟法:以读促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词的韵律美、节奏美,感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
2.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创设生动的田园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古代农村的风貌,加深对词的理解。
3. 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深入探究词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田园风光视频,配以轻柔的古典音乐,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随后提问学生是否向往这样的生活,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初读词章
(1)学生自由朗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
(2)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示范朗读,强调易错字音和节奏的把握,如“清平乐(yuè)”“翁媪(ǎo)”等。
(3)全班齐读,再次巩固朗读效果。
3. 理解词义
(1)学生自主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词的大意,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
(2)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教师参与各小组讨论,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重点讲解“相媚好”“无赖”等关键词语的含义,通过联系上下文、举例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其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3)教师检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情况,通过提问、填空等方式进行反馈,确保学生理解词的基本内容。
4. 精读品味
(1)上阕品味:引导学生仔细品读上阕,找出描写乡村自然环境的词句,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从而感受乡村环境的优美、宁静与质朴。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这些简单的词句勾勒出的田园风光图,感受其用词的精妙。
(2)下阕品味:组织学生分组朗读下阕,讨论词中描写的三个儿子分别在做什么,他们的形象是怎样的。通过分析大儿子“锄豆溪东”的勤劳、二儿子“正织鸡笼”的专注、小儿子“溪头卧剥莲蓬”的天真可爱,体会农村家庭生活的和谐与幸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3)情感体会:引导学生思考词中的“醉”字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让学生结合词的内容、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深入探讨。教师适时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描写田园生活背后所寄托的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通过对“醉”字的解读,让学生领悟古典诗词含蓄委婉的情感表达方式,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5. 朗读背诵
(1)在理解和品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通过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配乐背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词的意境和情感,加深对词的理解和记忆。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词的韵律和节奏,以及词中描绘的画面,进行背诵。先让学生尝试背诵上阕,再背诵下阕,最后连起来背诵整首词。教师可采用填空、提示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完成背诵任务。
6. 拓展延伸
(1)让学生搜集辛弃疾的其他田园诗词或同时期其他诗人的田园作品,进行阅读欣赏,比较其与《清平乐·村居》在内容、风格、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加深对田园诗词的理解和认识。
(2)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清平乐·村居》为蓝本,创作一篇短文或一幅绘画,描绘自己心目中的田园生活场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
七、板书设计
采用提纲式板书: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上阕:乡村环境——茅檐 溪 草 (宁静优美)
下阕:人物活动——翁媪 (相媚好)
大儿子(锄豆)
二儿子(织鸡笼)
小儿子(剥莲蓬) (和谐幸福)
情感:醉——田园生活 (热爱向往)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清晰,能够直观地展示词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脉络,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加深记忆。
以上就是我对《清平乐·村居》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清平乐村居》的说课稿 第七篇
教材解读: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整首词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宋词,对词这一种体裁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读通读懂这首词应该不是太难,主要是要领悟词的意境和词人情感比较有难度,需要好好引导。
目标预设:
对于五年级古诗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我们可以从这一学段目标中归纳出古诗教学的“六字方针”。即:诵读、感悟、积累。依据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结合教材解读、学情分析及单元训练重点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认识“醉媪锄剥”四个生字,正确读写“鸡笼莲蓬”等词语。预计98%的学生能够掌握。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联想诗中情景的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词句的意思。预计93%的学生能达到目标。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预计90%的学生能达成目标。
4、感情朗读诗词,并背诵诗词。预计97%的学生能达成目标。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是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和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受到美的熏陶。我准备运用图文对照,想象说话,表演等方式引领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中教师运用音乐渲染、想象表演等方法,引导学生入境,领会词的意境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运图文对照、小组合作、想象说话等学习方法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流程预设:
本课的教学设计,初定为五个环节。
环节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播放歌曲《清平乐·村居》,学生在歌声中开始学习新课。
2、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首歌曲的内容,也是《古诗词三首》的第三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课题,解题,齐读题目。
这个环节的设置以歌曲《清平乐·村居》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充满期待。大概用时3分
环节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读,是诗歌教学之魂。学习诗词首先要能读通读顺,为下面的理解词意、品读词境做好铺垫。初读课文时,给学生设置一个训练坡度:读准,字正腔圆;读流畅,表现韵律。首先,要求读正确,关注“剥”、“媪”、“蓬”等字的发音,感受词的'韵脚;接着力争读出词的节奏美。并通过反馈交流,解决了难以理解的字词,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本环节预计完成学习目标1,用时约9分
环节三、自主研读,感知大意。
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我请学生静心默读《清平乐·村居》,借助注释、工具书、课文插图理解词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词的意思,如果遇到了不懂的问题,就和周围的学生交流交流。在学生自学探究,默读释义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自学情况。而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学结果,弄懂词的大概意思。并连起来说说整首词的意思。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去感悟。使学生获得主动学习的积极情感,产生学习的自信心。真正做到读懂课文。本环节预计完成了学习目标2的后半部分,教学重点得以突破,用时约6分
环节四、品读想象,感悟词境。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宋词,读通读懂这首词应该不是太难,主要是要领悟词的意境和词人情感比较有难度,需要好好引导。因此,我先请学生轻声朗读这首词,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这是一幅美丽幸福的村居图。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想象这幅村居图的美丽并把想象贯穿到朗读中。
抓住词的二三四句人物描写的句子感受一家五口人的幸福温馨的生活。其中对于每一句的学习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学习“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主要运用想象、表演的方式感受翁媪的幸福;学习“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时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最喜、亡赖、卧”等重点词同时借助于课文插图、想象、朗读等方式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幸福。最后,达到熟能成诵。此环节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想象画面,生成情感。用各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环节预计完成了学习目标3及2的前半部分,教学难点得以突破,用时16分。
环节五、拓展延伸,引领积累
这一板块的学习把学生的思维又推进了一步,在学习本首词的基础上教师推荐了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引领学生进一步感受童心童趣,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积累相关描写田园风光,童心童趣的诗词,课内课外结合,促进学生有效积累古诗文。此环节预计完成了学习目标4,用时约6分。
当然,这只是预设,教学中肯定会有新的生成,我会努力根据学情的变化及时来调整我的教学策略的。
《清平乐村居》的说课稿 第八篇
一、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了词人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词的上阕勾勒环境烘托气氛,下阕则集中描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生动地展现了他们不同的形象和活动。全词语言清新自然,通俗易懂,意境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篇目。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诗词的大意。他们对古代农村的生活场景充满好奇,但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对于词中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可能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去感受词中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理解词中重点字词的意思,掌握词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想象、情境创设等方法,体会词的意境,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体会田园生活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通过描写田园生活所表达的深层情感,体会词中“醉”字的丰富内涵。
五、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相结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词中的田园世界;以朗读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感悟意境;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古代农村生活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画面,从而引出课题《清平乐·村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朗读,纠正读音错误。然后引导学生默读词,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词的大意,思考词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3. 精读感悟
(1)上阕教学: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环境的词句,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让学生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环境的优美宁静,理解其对烘托氛围的作用。
(2)下阕教学:重点分析三个儿子的形象。通过朗读描写大儿子、二儿子、小儿子活动的词句,让学生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他们的勤劳可爱,感受农村生活的和谐幸福。
(3)情感体会: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描绘这样一幅田园生活图,体会作者对这种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理解“醉”字不仅是陶醉于田园美景,更是对这种美好生活的沉醉。
4. 朗读背诵
多种形式朗读,如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词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最后引导学生背诵。
5. 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拓展阅读视野,加深对田园题材诗词的理解。
七、板书设计
采用图文结合的板书形式。中间主板书书写词的题目、作者以及上阕描写环境的词句和下阕描写三个儿子的词句,左右两边副板书分别配上简单的田园风光图和三个儿子活动的简笔画,这样的板书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