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精选推荐

【经典】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时间: 2024-08-16 17:48:02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卑与超越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第一篇

  非常有幸,今年加入了阳老师的网络工作室,和大家一起悦读了《自卑与超越》。在认真阅读的过程中,我越发觉得这本书非常适合每个家长和教师作为剖析自己、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工具书来研读。

  作者阿德勒通过深入剖析与研究每个人生命中的一系列自卑、不足情结,提供了克服自卑心理,从而化自卑为动力、不断超越自己、追求优越、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全书立足于个体心理学观点,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以大量的实例为论述基础,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

  读这本书,作为一名中职班主任,我常常会把书中的案例和自己的学生对号入座,会为自己正确的教育行为感到欣慰,也会为曾经认识的不足而感到懊悔。认知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对这本书真的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下面把读这本书经典片段与读后感悟略作记录,以提醒自己不断进步。

  一、做一个合作、利他的人

  在分析自卑情结的形成时,阿德勒说:“在每件人类的行为之后,都隐藏有对优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对我们的文化有所贡献的泉源。人类的整个活动都沿着这条伟大的行为线——由下到上,由负到正,由失败到成功——向前推进。然而,真正能够应付并主宰其生活问题的人,只有那些在奋斗过程中也能表现出利人倾向的人,他们超越前进的方式可以使别人也能受益。”

  这一段讲得十分精彩,我们要从职业、社会和性的三个基本生活问题中得到实在的优越感,必须懂得以合作为基础,要有利他的心态。或许自卑感有时会为合作的意识打退堂鼓,但如果我们所争取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荣辱得失,那就会有更加坚定的勇气和持久的动力。

  稻盛和夫曾说:“以利他心度人生,能增强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最终回报会回到自己身上,对自己同样有利。”

  二、做一个合格的母亲

  读这本书时,我不止一次感到庆幸在我有孩子之前先读了这本书,给我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母亲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最先接触的是自己的母亲,然后是父亲,再然后是其他家人和社会关系。

  据研究,五岁前,儿童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为模式来应对问题和任务。这和我们中国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因此,一个人对生命意义最初、最根深蒂固的解读往往来自于家庭。

  婴儿时期,母亲是最早与孩子发生联系的“其他人”,是他们第一次开始关注“别人”,是孩子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座桥梁。母亲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所以我认识到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成长,未来才能够成为孩子的`好榜样,营造一个关系融洽、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三、做一名成长型的教师

  学校是家庭的延伸。如果所有父母都有能力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培养他们掌握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也就不需要学校了。当然,这不是说把孩子送进学校后家长的责任就解除了,只是因为当今的文化对人有了更复杂的要求,所以需要学校来减轻父母的负担,满足孩子未来多样化的需求。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实施者,社会需要的是不仅能够教会学生们谋生,也能引导他们为人类造福的教师。那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去学习掌握心理学、与青少年沟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断进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注意学生的性格教育,与他们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竞争,适时评估学生的发展,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其实,不止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或多或少地存在自卑,家长和老师也会有这方面的困惑,就像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偶尔也会看不清方向,我们家长、教师更需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以便于时刻做好灯塔,用温暖和智慧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指引我在人生的旅途上更好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引导我在今后的教师生涯中,更好地与人合作,关注学生,面对挑战,尝试用不同的方案解决,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第二篇

  我看过许许多多心理学名著,但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当属《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了。说道这本心理学著作,我们就不得不谈谈他的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因为本书的出现和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但我们永远也无法想象的到就是这样一个出色的人居然自小便是一个驼背的残疾人。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作者提出:每个人因为对其现时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与超越》主要有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主要论点,共十二章。原书名为《生活对你的意义》。这是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

  阿德勒认为对于人类来说,肉体和心灵二者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心灵正是指挥肉体朝着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和优越地位努力的。只有那些对他人产生兴趣而又决心要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心灵才有了克服困难的正确技术,使肉体正确行动,从而超越自卑,使自己鼓起勇气前进。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阿德勒认为,不管有无身体上的残疾,自卑感是所有儿童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体验,这是他们常仰赖成年人生活,且一举一动受到成年人的控制。当儿童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做事情的借口时,便展现出神经病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便会形成“自卑情结”。

  青春期的所有危险,都是由于对生活的三个问题(职业、社交和爱情)缺乏适当的训练和准备所造成的。青春期给人的只是个机会,是开始对成年人的生活问题做出独立的而有创造性的解答。

  在《自卑与超越》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觉来判断是非好恶。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接收到任何负面的信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因此应该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我内心中的自卑情结,使自己在生活、工作、处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弃或是骄傲自大的偏锋,能够超越自己。

  从书中,我感受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与这种自卑感做斗争的过程,这也可以解释为人的社会性形成的过程。战胜自卑,就是战胜自我,不断摆脱自卑的身影有如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尊,我非常赞同大师的一个观点:一个在某方面有缺陷的人,会比优越的同伴更渴望超越自我。而接受太多宠爱的那一个,是内心最具有优越感的,在自我陶醉于优越感的同时,麻木、消沉、逃避,逐渐形成更大的自卑,以至于一事无成,并且极易产生病态心理。

  虽然,我们无法培养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但可以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心理素质教育,防止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有了自卑也应当正确对待。帮助大家树立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这样大家才能健康、更好地发展。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第三篇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总地来说,是一本实用类书籍,书中从头到尾都在叙述自卑产生的原因以及告诉人们如何帮助人们(尤其是儿童)克服自卑情绪的方法。

  在作者看来,生命的意义就是:自我的提升;与社会的合作;两性关系的和谐,即:职业;社交和两性。这三个方面只要有一个方面出问题了,那我们就很难认定他是一名成功人士,他也很难感觉到幸福。

  由三项中有两项都是明显关于和他人合作的项目可以看出来,生命的意义其实是对社会的贡献,甚至自我提升一项都是要和他人合作我们才能真正地取得成功。

  人类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够称之为人,由此来看,这个观点并不有失偏颇。

  接下来便是自卑感和优越感的问题了,其实这都是源于童年时期家长或者教师对于孩子的态度所导致的,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就容易成长为一个优越感大于一般程度的人,就容易骄横跋扈,控制欲会强于一般人,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会用一切手手段来达到目的,这也就是很多熊孩子之所以产生的原因。

  而要是从小缺少父母的关注,或者父母过于强势,孩子就会往自卑的方向发展,其特点就是犹豫不决,难以担任领导职务。过于自卑的人和过于自负的人对于社会来说,都不是特别好的存在。

  接下来作者还论述了青春期孩子出现的叛逆现象的原因和如何预防犯罪的原因。青春期孩子的身体趋于成熟,第二性特征日趋明显,大部分儿童对于自己的未来还没有规划好,会出现对于未来的焦虑,除此之外还有成年之后想要独立的愿望。两种情感混杂在一起就出现了焦虑,因而会出现攻击性强,情绪不稳定的情况。

  因此一切的一切在书中都认为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人类的童年对人类的人格塑造要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有效果。

  说了这么多,个人认为本书的最基础的知识便是你的经历不是你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你的原因,通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进行底层价值观方面的改进,失控的行为会恢复到正轨。也就是说:

  反思日常生活适当的加以修正有助于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或许叫正常的生活?

  就像富兰克林一样,富兰克林的童年也是非常不受重视的,他的父亲由于经济原因不让他上大学,在哥哥的印刷工棚上班还不受待见(老板老给他找一些麻烦),而且年轻时候的.富兰克林言辞犀利,经常侮辱他的对手,因此也给他带来了许多麻烦。

  在这可以看出来,富兰克林这种言辞犀利,不顾一切都要激怒对手的行为方式,很可能和他小时候在家庭中的经历有关,由于缺少关注(其实这样有失偏颇,在他匿名在报纸上发表的时候,他的文章倍受当时各大家的称赞,不过这也是他去工作去的事了,富兰克林也许是用这种方式来获取关注,不过这也侧面印证了富兰克林激怒对手也可能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他的言辞犀利,差点丢失了性命。

  不过有一些年岁的时候,富兰克林给自己制订了《13美德检视本》(我这么叫),就是上面有十三种好习惯的本子,每天对比自己的行为,最后,富兰克林成为了美国的开国元勋,美国宪法的制定人之一以及一百美金上的老爷爷。

  我认为富兰克林就是一个由童年的不幸经历走向卓越的一个人,我猜测,富兰克林童年时期的过于自负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因而说他完成了超越自卑的过程。

  我们有很多人,由于童年时期家庭的原因,导致了性格上或多或少有些不如意,不过这并不构成你要如此对待你下一代的理由,我们无法控制他人,只能专注于自己。

  因而,走向超越的方法就是贡献他人,通过构建良好的两性关系,社会关系以及自我提升,身边的人会给予你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因为多一个敌人不去多一个朋友啦,我推测多数人都是这么想的。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第四篇

  这两天在读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自卑与超越》,感触颇深,引人深思。接下来,我想大致说说我自己的一些感受。

  首先,这部书让我对自卑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其实每个人都会自卑,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人,难免会对自己感到不满意。自卑并不可怕,但是自卑之后,你要努力去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满意度,而不是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觉拒绝尝试任何改变。书中作者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在日常生活中好多人都不太愿意承认自己自己有自卑感,在很多时候,他们觉得自卑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他们总觉得自卑是很消极的一种心里感受。但其实自卑并不可怕,自卑也不一定不好,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走出自卑,超越自我。像我在初中的时候,有段时间,英语成绩下降的厉害,然后一开始我会努力的.去补救,但是几次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结果我就不再理会这门课,然后产生自卑心理,总觉得是不是自己没有别人聪敏,是不是自己没有语言天赋。结果就是一种恶性循环。其实正确的做法不是盲目的自卑,而是要找到如何学好英语的正确方法,如何解决困难,才能有进步,其实碰到任何困难都是这样,不是盲目的去自卑,而是要去积极解决问题。

  其次,我们一生都走在自我追求路上,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尤其那些被自己定义为失败者的人们,皆是在这个追逐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良好的自我修缮。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是问题“儿童”,我自己也不例外,我已经在逐渐地了解到自身从原生家庭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延伸到后来的校园生涯,再延伸到社会,有了这种渐渐深入的自我了解,可谓是细思极恐!我渴望自我修缮,在自我修缮的过程中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想想在这之前我是多么的幼稚,我不断试图改变周围的人来适应我自己,并认为这样我的生活才会不那么糟糕,我的失落,我的伤心,我一切不好的情绪都与那个让我不满意的他人脱不了干系。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在没有得到自我修缮的前提下,可能我的观点都是有误的,无论我怎样从外界改变生活也不会走向正轨,就算我换一位朋友,我想生活也依然不会让我满意。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都是双向的,只有自身是健康的,那反馈回来的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反之将是一个恶性循环。想要改变身边人、改变生活,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想要改变自己就要认识自我,个人认为“认识自我”是人生塔楼的基石,它会影响人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影响整个人生道路的方向,它会指引我们走向救赎或是灭亡。

  最后,本书主要由两部分来叙述,认识自卑和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最终意义。但殊不知,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时自然就会据个人的认知来决定。就比如说,身材较肥胖的女生看到个子较纤细的女生,就会油然而生出自卑感,再比如说;当颜值较低的女生看到面容姣好的女生也会产生自卑感。她们只不过在放大自己的不足之处,究其原因,无非是对于自己过度不自信。当我们处于这种情况时,一定要努力走出来,尽管对自己某一方面不满意,但我们可以培养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从而找到自己自信的源泉,这才是超越自卑!比如,就拿学习来说,如果你的英语不好,那么,你可以发挥其他学科的优势,比如数学或者是语文,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有时候要学会灵活贯通,在一方面不是那么的理想的话,可以发挥别的学科的优势,从而找到自信,超越自卑。

  总的来说,自卑不一定就是不好的,正是人类对自我所拥有的感到自卑,才不断的超越自我,从而获取了巨大的进步。而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引导我们在人生的旅途的道路上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自信。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第五篇

  很多年我都以为,只有自己才会有自卑感,因而觉得不可告人而努力隐藏,生怕被人发现。

  例如,我自卑家庭条件不好,生怕同学发现妈妈给我买的学校统一要求的运动服质量差。

  也会因为小学毕业那个暑假,骑自行车去干活把左膝盖摔出了一个大疤痕而十几二十年不敢买短于膝盖的裙子或裤子。即使有非常非常喜欢的,在大热天穿上后,一定不会忘记穿上长筒丝袜盖住以不让被人发现。

  还有,我一直自卑自己又矮又胖又丑,于是参加工作有了收入后,我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虽然没有专门去学过化妆,但给自己买了各种化妆用品,各种功能的霜、水、笔、刷子等。一向算很节俭的我,有时候居然会一次性在丝芙兰买化妆品花掉一个月的工资。

  此外,我还是近20年的资深香水控,经常会为出行到底是地铁还是打车纠结的我,对喜欢上的大几百甚至上千的香水却没有丝毫免疫力。

  我还会因为要参加一个活动,或就是为了给学生留下好印象,坐十几站公交车只为编一个漂亮的发型。

  总之,只要是见人,无论是出门或邀请朋友到家来,我都会提前收拾很久很久,生怕落下任何一个小缺陷没掩盖好……

  多年的坚持,以上那些事情带给了我不少符合期待的回报,例如,身边经常会有人说:看起来你家庭条件一定很不错哦,你看起来真的好幸福啊,你真的'很有气质呀,你像明星谁谁谁……

  然而,那些事情那么多年到底耗费了我多少能量,只有自己心里清楚。也是因为对自己一直保持了一定的觉察,为了走出自卑,治愈完美主义,十二年前我自学心理学,在很短的时间内考过了二级心理咨询师。

  但直至两年前接触到对分课堂,我才开始真正彻底走出来。

  第一是因为学习和实践对分课堂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小时,我也不例外。虽然经常可以为了自己在意的事情不吃不睡,但若还花过去那么多时间在意外在形象,我将无法好好学习及实践对分。

  第二是因为从对分课堂的学习与实践,我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不在他人的眼光及评价,而在于内心的满足与喜悦,以及对他人与社会的价值。于是,我开始偶尔不洗脸也敢戴上口罩就下楼接送孩子,时不时做的指甲磨得花花的照样敢进教室给学生上课,睫毛掉得稀稀拉拉也无所谓地去见朋友,甚至有时候确实忙得来不及洗头发,就戴顶帽子出门……

  当有了这些转变后,我发现自己轻松了很多,毫不夸张地说,感到呼吸到的空气都清新了不少!

  记得《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大概说到过,没有人比自己更在意自己的缺陷。现在看来,真的觉得太有道理了!想想这么多年来,我身边谁会天天记得我左膝盖有个疤痕?或者说,谁会无聊得盯着我的左膝盖看?谁会去打听或在意我家里到底是贫穷还是富有?又有几个人会真正在意我到底多高、多胖?

  “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这句话听起来真的很够火药味,而实际上的道理,真的就是如此简单!

  当年家庭贫困,暑假不得不去干活赚学费,导致小学毕业那个暑假我天没亮就得骑自行车出发,因为看不清路中间被人放的大石头而撞倒,摔伤后又因为没钱送医院处理,母亲又爱又恨对我一顿责骂说我怎么那么不小心。伤口反复,直到读完初一才痊愈,留下的疤痕一定会比及时处理更严重和难看……

  可是,所有这一切都是既成的事实,这个事实当然是残忍的,是痛苦的,也是刻骨铭心的,但完全可以不成为我后来自卑到不敢穿漂亮短裙的理由,更不能成为我好好接纳自己的挡板。

  对于那些自己苦苦在意的形象、标签,或是曾经的糗事,除了自己,who cares?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第六篇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阿德勒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米谷商人家庭,排名第二。他的家庭很富裕,全家都喜欢音乐,但他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无论他多么努力,他都无法赶上他哥哥的成就。他从小就患有驼背,行动不便,所以哥哥的跳跃活动让他感到羞愧,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一切都比不上哥哥。尽管如此,他还是个友好随和的孩子。五岁时,他患上了一场几乎致命的疾病,康复后,他决定当医生。

  阿德勒长大后进入维也纳大学,1895年获得医学学位,两年后与俄罗斯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结婚。蒂诺菲佳娃娜是一位专横、能言善辩的女性,最关心祖国的社会革命。她的特立独行和阿德勒阶级的保守氛围不是很和谐。阿德勒在他的回忆录中说:男女平等要容易得多。由此可见,他们的'婚姻生活一开始可能会有一些小摩擦,但后来两人也可以互相尊重,白头偕老。

  阿德勒曾经读过弗洛伊德的《梦的分析》一书,他认为它为理解人性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一次,他在维也纳著名的出版物上写了一篇文章来辩护弗洛伊德的观点。结果,弗洛伊德给他写了一封信,邀请他加入弗洛伊德主持的研讨会――因此,有人认为阿德勒是弗氏学生,其实大谬不然,他们并驾齐驱,等量齐观。尽管他的观点与弗氏大不相同,但他仍在加入弗氏集团。此后,他成为该集团的领导人之一,受到弗氏的赞扬,并继承了弗氏,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协会的主席和心理分析杂志的编辑。

  阿德勒发表了《缺陷引起的自卑及其补偿》,使其名声大噪。他认为,虽然身体缺陷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自卑可以摧毁一个人,使人们愿意堕落或患有精神疾病,但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使人们努力工作,努力振作起来,以补偿他们的弱点。例如:古希腊的戴蒙斯赛因斯最初患有口吃,经过几年的努力,他成为了一名著名的演说家;美罗斯福总统患有小儿麻痹症,他的奋斗事迹更为家喻户晓。有时,一方面,缺陷也会使人们在另一方面寻求补偿,例如:尼采身体虚弱,但他放弃了剑,写下了不朽的权力哲学;宴会婴儿很矮,但成为了齐国的首相。历史上或文学上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这些人都有过自卑,超越了自卑,他们的成就弥补了他们的生理缺陷,这就是阿德勒的补偿心理理论。

  那么他们是如何克服自卑超越自我的呢?从他的理论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恰当理解,是一种看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气馁、失望、颓废的情感反应。如果一个人是自卑的俘虏,不仅会影响他的身心健康,还会使他的智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让人觉得他很难有所作为,生活毫无意义。因此,克服自卑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2、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特点,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夸大自己的缺点,不抹杀自己的长处,从而确立正确的目标追求。要特别注意弥补缺陷,发扬优势,把自卑压力变成发挥优势的动力。

  3、相信自己的能力,学会在各种活动中提醒自己:我不是弱者,我也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的我努力也能做。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争取成功;持续的成功可以让你看到自己的力量。

  4、不要总是认为别人看不起你,离开群体生活。你看不起自己,别人也不会轻易看不起你。能否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激励,关键在于你自己。要有意识地在与周围人的交流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从群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防止因无知而产生的自卑感。

  “你对整个世界的态度决定了整个世界对你的态度。”超越自卑,也获得了成功的基石——信心。因此,它越来越接近成功的庄严之路。我希望这本书能让大多数老师和家长完全理解自卑情结,并从中获得对生活的新理解。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第七篇

  《超越自卑》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A。阿德勒博士的代表作品。此书被西方人视为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教科书,起到了《圣经》起不到的作用。

  本书第一章《生活的意义》是全书的纲领,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提出了人们生活中的三大问题:职业、社会(既与他人的关系)和性(既为爱情和婚姻)。每个人都要面对这三大问题,而由此做出的反应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他分析了人们各种错误“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过度关注自我,和正确“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有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愿为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阿德勒在书中认为“自卑感”在生活中时刻都有可能产生,像先天的生理缺陷、人在面对现实社会产生的不完满、不得志、比别人差时的情绪。他认为有这种情感是很正常的,并不是病态的,关键是如何对待这种自卑。是利用自卑来逃避现实还是克服并超越自卑,由此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风格。

  小学时我认为自己是自卑的,优柔寡断、临阵退缩的事在我身上都发生过。我害怕失败,害怕当众讲话,所以越发沉默,越发犹疑。朋友说我谨慎,我却知道这是没自信没激情,恶性循环。尽管我努力改变,想用变得更开朗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自卑总是让我一次又一次地错失机会。但根据阿德勒的看法,培养对外界而非自身的兴趣、

  合作和社会化的能力,确实是超越自卑的好方法。

  阿德勒说自卑有三个最主要的来源:身体缺陷、娇纵和忽略。虽然阿德勒提出这三个原因也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关,但无可否认,这三点至少是造成自卑的原因的一部分。后两个对我来说不符合,但是第一个有可能。我在学习说话时,我的一位堂兄故意教我“口吃”,以致一直也改不掉。在小学时,即使我个人成绩很好,在班里名列前茅仍遭到大家的嘲讽和否定。这就应该是我自卑的最主要的原因了吧,是我没有自信吧。

  阿德勒曾说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他还说,在面临困难时,退缩的最彻底表现就是自杀。我是不会自杀的,我明白我对父母的重要和自己的责任,自杀在我心中是最不负责任的行为。

  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从来没有否定过我什么,不断在教我做人的道理,互帮互助且不因外在原因歧视别人等等,还培养我的兴趣,比如围棋、国画等等。我还要感谢后来转学之后遇到的同学,他们和之前的同学完全不一样,真的是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玩。和新同学的交流融合也验证了阿德勒的一句话,“ 如果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然会走向悲观之途,并发展出牢固的自卑情结。”真的是父母和新同学让我对外界有了兴趣,让我重新认识这个世界,重新认识自己,我是可以做好自己,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和每一个人都相处的很好。我完全可以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一次,看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一段话,使我受益匪浅:生

  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是的,我不应该在执迷不悟了。我开始对以前的行为反思了,觉得我那丧失很久的自信又渐渐回到了身上,我觉得自己的心脏跳动有了力量。我把“不要自卑”当做座右铭,虽然没写在座位右上方,却把他刻在了心里。

  从书中,我感受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与这种自卑感做斗争的过程,这也可以解释为人的社会性形成的过程。战胜自卑,就是战胜自我,不断摆脱自卑的身影有如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尊,我非常赞同大师的一个观点:一个在某方面有缺陷的人,会比优越的同伴更渴望超越自我。而接受太多宠爱的那一个,是内心最具有优越感的,在自我陶醉于优越感的同时,麻木、消沉、逃避,逐渐形成更大的自卑,以至于一事无成,并且极易产生病态心理。

  一句话,生的意义在于奋斗!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第八篇

  阿德勒教授对他的这本著作的定义是立足于社会的个人心理学,在这本书中,深入探讨了社会关系和个人心理形成之间的关系,其中尤其注重早期记忆对后来的社会行为的影响,特别是在社会合作方面的能力的形成。认为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和处事方式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定型,很难在后期改变,在很大程度上认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观点。

  阿德勒首先提出,人类是群居动物,所以合作就成为一个避无可避的问题,因为个人无法脱离群里而活,那就势必导致个人与社会之间必须达成一定的妥协以换取更好的生活环境。性别是天生的一种对人类的制约因素,性别的存在是客观而合理的,他着重强调男女两性之间的平等观点。正是由于社会传统观念对两性认识的偏差,导致了心理学上的"男性钦羡”现象。

  在社会中,男女是同等重要的,没有谁依附谁,谁占优势或劣势地位之分,如果这一观念出现了偏差,必将导致社会和家庭的诸多问题。所以,阿德勒着重分析了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认为家庭是一个人观念长成和行为处事的最开始的地方,如果家庭加诸了不良的因素,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儿童日后的正常生活。在家庭之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之间将观念输入了儿童的脑海里。如果—个家庭不能正确认识到父亲形象和母亲形象的同等重要,就会对儿童对两性的认识出现偏差,如女孩产生“男性钦羡”或对自身性别的不认同。其次,如果一方在教育中缺席,那么就会对儿童的合作能力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会在日后融入社会产生各种问题和困难。

  论述了家庭的影响之后又着重讨论了学校的在一个人成长轨迹中的重要性。认为现有的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度存在很大的缺失。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专业的心理指导的干涉都微乎其微,特别是在一些存在家庭教育问题的家庭之中,对于专业的心理指导避如蛇蝎。

  我认为,这都是因为社会对儿童成长的认识度存在很大的盲区。没有认识到,一个人最重要的观念的形成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精心呵护,甚至在必要的时候需要求助专业的指导。在中国社会,这—问题存在更大的隐患,特别是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错误观念,会在一个人的早期留下严重的心理创伤,更可能对后期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利。

  作为一一个社会人,应该对性格的产生和行为背后的含义有所学习和了解,这将更加有利于处理自身的人际关系。从本书中,我们就可以明确一点,家庭确实会对一个人的性格产生根本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在骨子里的,虽然有可能通过一些方式改变,但对于普通人的我们来说,不能抱有盲目的自信。特别是对于在恋爱关系中,要明白性格的顽固,通过个人心理学的帮助,无论是从家庭还是个人的行为,都可以更敏锐的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组成,帮助我们规避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同时,本书还对恋爱和婚姻做出论述,明确了坦诚的平等合作的重要性,两个人的合作绝对不是一次简单的尝试,这之中的复杂程度包括了两个人的所有的因素,每个人都应该对此有详细而明确的认识,才能逐渐磨合,这绝不是一—次想退就提的游戏。

  每一个人,无论学习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对心理学,起码是在社会心理学和个人心理学方面有—定的了解和认识,这将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更加学会如何去合作,如何对待一些人表现出来的性格,能够更好的学会换位思考,在友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同时,帮助别人感受生活的美好,最起码,不会成为那个在别人伤口上撒盐的人。

  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去改变别人的能力,但有改变自己和选择生活的能力。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第九篇

  《自卑与超越》这部作品,是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静静品读的。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对作者肃然起敬。 ?? ?阿德勒是追随弗洛伊德研究精神分析学的,后来因为在研究中与大师有不同的见解,另立门户,创立了以“自卑情结”为中心的“个体心理学”。阿德勒认为,不管有无身体上的残疾,自卑感是所有儿童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体验,这是他们常仰赖成年人生活,且一举一动受到成年人的控制。当儿童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做事情的借口时,便展现出神经病的倾向。

  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便会形成“自卑情结”。 ?? ?只是在这本书的扉页,我便已暗自汗颜。 ?? ?从书中,我感受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与这种自卑感做斗争的过程,这也可以解释为人的社会性形成的过程。战胜自卑,就是战胜自我,不断摆脱自卑的身影有如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尊,我非常赞同大师的一个观点:一个在某方面有缺陷的人,会比优越的同伴更渴望超越自我。而接受太多宠爱的那一个,是内心最具有优越感的,在自我陶醉于优越感的同时,麻木、消沉、逃避,逐渐形成更大的自卑,以至于一事无成,并且极易产生病态心理。当然,阿德勒对生活意义的诠释,只是从精神分析家的角度作出的,为的是使他的病人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走出空虚孤独的旋涡。人活着仅靠积极的态度是不够的,还应有正确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但从构建健康人生的角度讲,阿德勒的观点是科学的。

  全书的核心在于“合作”二字,包括婚姻也被归为一种合作。在作者来,许多问题都是出在“不愿合作、不懂合作”上,包括罪犯及各式各样的精神病人的诞生。虽然没有指明具体如何合作的方法,但一直在传授学会与人合作的观念,包括自身对他人及社会的贡献。这种贡献,并非是教条式的讲话,而是心甘情愿、并能使自己从中获益的途径。作者提到不愿合作的总是问“为什么我要这样做?我能从中得到什么?生活能给我什么?”却不是想着“我能提供什么?能帮助他人什么?能对社会有什么贡献?”而前一种思维方式很容易使人变得“对他人不感兴趣”,“只关心自己”,从而走入死胡同。而后一种却能因自己的贡献使自己的价值得到认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愉悦。说实话,看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因为在此之前我通常用第一种思维方式思考,经常对自己认为不会有所交集不感兴趣的人事漠不关心,我认为这是对的,是我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但细细想来,却是这种“不感兴趣”使自己的生活圈子越来越小,快乐来源越来越小。看过一句话,成功的定义不在于金钱的富足或事业的扩展,而在于能与大众分享自己的信念。当时很是赞同,现在一看与阿德勒的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班级之中我们与同学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在单位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奉献力量;作为一国公民我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青春;作为人类一员我们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奉献生活。奉献就意味着牺牲这牺牲换取的是大家的团结合作从而产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 ?人其实是很软弱的如果人类不合作那么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可以轻易的置人于死地人却成了世界的主宰因为人是群居且懂得合作。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再需要团结合作来维持基本生存但团结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人需要精神支柱没有团体社会的认可人会失去一切支柱和自尊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将《自卑与超越》推荐给将作茧自缚和已作茧自缚的朋友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第十篇

  阿德勒认为,我们一直都是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现实的,但我们所感受的并非现实本身,而是被我们赋予了意义的现实,或者说我们的感受其实是我们个人对于现实的解释。因此,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说:每个人感受到的生活的意义多多少少总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正确的,因为“意义”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谬误的领域。

  一般情况下,人类会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诠释生活的意义,几乎每个人都只是把这个问题和它的答案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如果我们观察一个人的行为,而完全不顾他的言论,我们将会发现:他的姿势、态度、动作、表情、礼貌、野心、习惯、特征等,无不体现出他本人对于“生活的意义”的理解。他的行为让我们相信,他似乎对某种与生活有关的解释深信不疑,他的一举一动都蕴含着他对这个世界和他自身的看法。他似乎是在用自己的行为来向世人宣告“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而世界就是那样的形态”,这便是他赋予自己以及生活的意义。

  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真实”是指对人类的真实,对人类目标和计划的真实。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所谓的“真实”。如果还有其他“真实”的存在,它也和我们没有关系,我们无法知道这种“真实”,这种“真实”因此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三个重要的现实,这也是他必须随时牵挂于怀的。一个人在生活中不得不受这三个现实的制约,他所面临的问题也都是这些现实造成的。由于这些现实无所不在地缠绕着人类,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去回答因此而产生的问题,一个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能够体现出他本人对于生活意义的理解。

  第一个现实是,我们居住在地球这个贫瘠星球的表面上,我们没有办法脱离地球的表面去讨生活。换句话说,我们无处可逃,我们必须在这一现实的制约之下,依靠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提供给我们的资源来繁衍生息。我们必须保障身体和心灵的健康发展,以保证人类的未来得以延续。这是一个每个人都必须解答的问题,没有人能够逃过它的挑战。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我们的行为都是我们对人类生活情境的解答:它们显现出我们心目中认为哪些事情是必要的、合适的、可能的、有价值的。但是这些解答又都被“我们属于人类”以及“人类居住在这个地球上”的事实所限制。

  第二个要考虑的现实是,个人自身并非人类种族的唯一成员,在我们的四周,还有其他人,只要我们活着,就必然要和他们发生联系。单个的人是非常脆弱的,他要受到种种限制,这使得个人在多数情况下无法单独地完成自己的.目标。假如一个人孤零零地活着,并且只想凭借一个人的力量来应对一切问题,那他只能面对失败和灭亡。单个的人是无法保全自己的生命的,人类的生命也因而无法延续下去。个体必须和他人发生联系,因为个体的人是脆弱的、无能的、受到种种限制的。

  我们无法避开的第三个现实是人类有两种性别,个体和集体生命的存续都必须依赖于这一现实。由于这一现实的存在,人类社会才产生了爱情和婚姻这两种联系,这是每一个男人或女人都无法回避的。人类面对这一现实时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他对生活做出的某种解答。人们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式来解决这一现实所带来的问题,他们的行为能够表现出他们认为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法。

  个体心理学给我的启示意义不仅在于对自卑问题的解答,更多的是对我长久以来的困惑给出了一个最为科学的思考。我看宇宙和早茶餐厅,看被雾霾遮掩的气层,看朋友写的短诗和墓志铭,看脑神经系统的种种谜团,看漆黑的夜里失眠憔悴的脸,看中年男女逐渐消失的活力,然而我不明白我存在的意义。我总是迷惑和恍惚,陷入某种悲伤然后用现实的芝麻绿豆事搪塞过去所有困惑,我承认他所说的现实,承认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幸会阿德勒。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第十一篇

  如果你问一个人“你自卑吗?”多半别人可能会说“不,我不自卑。”可是每个人心里或多或少会有一点自卑。可能不是在现在,是在过去。也可能只是针对某一方面。但这种情结不会伴随一生。人非常聪明,会寻找方法让自己摆脱这种自卑情结。寻找自己的优越感。

  我的自卑感是从上大学开始的,这种自卑源自于对比。来自小县城,一心只知道读书,在见识到了广阔的天地时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别人会讨论自己从来没听说过得名牌衣服、会用自己从来没见过的护肤品、会讨论各种自己不知道的时事要闻、会在讲台上自信满满的用英文演讲、会在辩论会场上激情澎湃、会嘲笑我带着东北口音的英语发音、会第一时间把院系的各大要闻,各种关系打听的清清楚楚。这对一个每天只知道学习,完全没有抬头看过世界的高中生来说是巨大的冲击,可这只能是冲击。

  我凭借多年学习积累的自信笃定自己可以很快赶上。我用了整整三个月像刚学英语的孩子一样纠正每个发音。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去河边读英语。找各种机会练习英语交流。参加口才艺术课程,参加辩论赛彻夜准备。制定一年的提升计划。泡在图书管理看各类之前没听说过的书。听BBC、听VOA,参加社团,积极投身其中,学习法语。军训时也不放松。一切都那么充实,一切都在像好的'方向发展。

  就在我觉得一切变得越来越好时一件事情发生了。我恋爱了。这种从未体验过得感觉让我放弃了一切计划,每天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一年后一件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我失恋了,这次打击是致命的,让我对自己彻底失掉自信,在自卑中苦苦挣扎了六年。直到六年后我才找回了当初那个阳光自信,积极向上,永不服输的自己。我愿意分享着六年苦苦挣扎的经历,以及慢慢找回自信的过程。

  这件事之所以会产生致命的打击是因为它第一次让一个优等生意识到,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事情努力就会有结果。终有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的事。例如自己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跟自己谈恋爱的人还要跟前女友勾勾搭搭。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前女友有足够的底气给自己打电话叫板。我当时给自己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不爱我,并且渐渐的意识到让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爱上自己是不可能的。这种关系过于消耗人的能量,只能果断舍掉。

  关系是舍掉了,但是这段关系给自己留下的影响和印象却如影随形。1它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让我觉得有些事情你再努力都没有用。2它让我觉得自己不可爱,让我觉得任何了解自己的人都不会喜欢自己。不敢在别人面前展现真实的自己,生怕自己哪句话说错了别人就会讨厌自己。

  自卑感的获得是一瞬间的事,但是把它驱逐出去却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不会因为别人告诉你你很棒就变得自信。也不会因为看了一些鸡汤和道理就能重得自信。他是一个一点点建起的过程。就像建一座房子,需要一块砖一块砖的垒上去,直到有一天自己抬头发现自信的小屋已经建起来了。这里的每一块砖都各不相同。有的砖代表你做成功的一件事,有的砖代表你跟好友一次愉快的出行,有的砖代表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有的砖代表别人的肯定与表扬。可能开始有很久都垒不起一块砖,也可能有一天突然明白了很多事,垒了很多砖。

  对我来说你最初的自信重建,环境很重要。在一个相对平和温暖的环境里一点点的建立自信。从刚开始的听别人说,自己不敢插话,到渐渐的成为其中一员。慢慢给自己定位,同时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和业务能力,确保言之有物,至少做到准确,专业。让自己一点点的,从小的困难克服到大的困难。是打怪升级的过程。幸运的是又遇到了一个引我上路的人生导师。渐渐的这段自卑的经历就这么过去了,而我也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定位,不会因为某个人的话和态度对自己产生怀疑。

  自卑是一种经历,克服自卑是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是超越的过程。相信每个人都能克服内心对自己的不认同,接受所有人都有缺点也有优点。没有人是完美的,相信即使不够完美,人生也可以很精彩。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第十二篇

  虽然我成天忙于思想品德课和一大堆班主任工作,但对心理辅导室和我的心理学专业总是一直保持着某种恋舍。一直没有机会拜读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的作品,这次机缘巧合得了一本他的早期作品《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吉林出版社将它翻译为《自卑与超越》,但我更喜欢原来的译本《生活对于你意味着什么》,可惜在现代浮躁的社会,这种心灵鸡汤式的书太泛滥,以致于选取了其中一个章节的名字作为题目。

  大学里学个体心理学,对阿德勒的最深刻的印象停留在他敢于反对弗洛伊德的主张,作为与弗洛伊德同时期的心理学家,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分裂出自己的想法可见他的心理学功底不可小觑。

  《自卑与超越》一书著于同思想最成熟的1932年,涉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青春期,职业问题,婚姻,梦等方方面面。书中与标题最契合也是本书中一直强调的一点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去克服就有可能发展成为神经症患者,而我们可以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来释放自卑感。想想也是,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如果只沉迷于自怨自艾中,人就会意志消沉,不思进取,敏感多疑,在乎别人的想法,那么他又怎么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

  那我们如何去克服自卑感呢。就是另外一个观点,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与合作。阿德勒认为,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生命的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这句话放在现在社会就显得有些片面,人只有先学会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别人,这是人与人之间互动、产生爱的基础。而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程度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会衍生出许多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反之,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

  在人的所有的心灵现象中,最能显示其中秘密的是个人记忆。特别是早期记忆,因为它显示了人的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简单的表现方式。而梦是人类心灵创造活动的一部分。目的`在于支持我们的生活方式,并引起适合于生活方法的感觉。每个人做梦时都好像他在梦中必须努力追求优越感一样。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也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能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从而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青春期的所有危险,都是由于对生活的三个问题:职业、社交和爱情,缺乏适当的训练和准备所造成的。青春期给人的只是个机会,是开始对成年人的生活问题做出独立的而有创造性的解答。

  作为生活三大问题之一的职业,与其它两个问题紧密相关。童年时期的经历和人后来职业的选择大有关系,家庭和学校对儿童未来职业的影响也非常重要。爱情和婚姻都是对异性同伴最亲密的奉献。每个人在爱情和婚姻中的表现都与他的生活方式相一致,都与反映出他是自私自利的还是充满合作精神的。

  在《自卑与超越》里,阿德勒以非常轻松的笔调,描述了自卑的形象以及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如何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来获取灿烂的成就。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接收到任何负面的信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因此我们要做的是,以坦然的态度面对内心的自卑情结,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能够超越自己。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