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精选推荐

呼风唤雨的说课稿模板(最新11篇)

时间: 2024-10-07 07:58:26

呼风唤雨的说课稿模板(最新11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呼风唤雨的说课稿模板,欢迎大家分享。

呼风唤雨的说课稿

呼风唤雨的说课稿 第一篇

  一、揭题,质疑。

  1、解释呼风唤雨。

  板书并指读:呼风唤雨

  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一些神仙的一些法术。][能召唤风和雨)

  你是怎么知道的?(查词语手册等)

  看到这个词语你会想到什么?(我想到了龙王呼风唤雨的事儿;想要风就有风,想要下雨就下雨;《西游记》里的孙悟空。)

  2、板书:世纪。

  世纪什么意思?(一百年为一世纪,从1900年到1999年为20世纪,现在为21世纪。)

  3板书:的

  读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这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爷爷特意为我们小朋友写的。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呼风唤雨的世纪是指哪个世纪?谁来呼风唤雨?靠什么呼风唤雨?为什么这个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去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有些问题老师请大家关上课文来回答,看谁读书读得最认真。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读课文。

  2、检查学生的词语掌握情况。

  (1)依赖潜入幻想

  谁能把这几个词语读准确?

  这几个词语中的幻,左边是什么?右边呢?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2)原子核因特网程控电话

  指读:你对这些东西了解吗?

  (3)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农耕社会

  指读,你有什么不懂的词语吗?解释农耕社会耕的字型,注意左边是三个横。

  读着前面的三个词语,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3、梳理全文。

  关上书本,你能回答黑板上的哪些问题?

  三、再读课文。

  1、请大家打开课本,在课文的前面部分就已经概括地告诉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大家看看是在哪里?(在第一、二小节。)

  是的,请※※来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2、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句子。[出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1)这三个句子回答了这三个问题,大家想想读这三个句子时要强调哪些词语?[生读,教师评论]追问:你为什么要突出这些词语呀?

  (2)引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呢?xxxxx;靠什么呼风唤雨呢?xxxxxx。像这样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来回答的就叫做设问句。

  (3)我们再来朗读一下句子。

  (4)假如请你把第一句句子也改成设问句,你觉得该在它的前面加上一个什么问题?[课件出示:哪个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

  (5)对,这就是设问句。我们再来朗读一下整个句子。

  3、在第二小节还有几句话是回答为什么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出示: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1)生读。对,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为什么说这个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了呢?你能结合句子中的词语来谈谈吗?(那么多、奇迹、出乎意料、一百年的时间比上百万年的时间所发明发现的还要多。)追问:什么是奇迹?什么是出乎意料?

  (3)哦,是这么多的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你能说说发明与发现有什么区别吗?你能举个例子来说说这两者的不同吗?

  (4)改变和改观

  (5)这句话中,把两个时间段进行了对比,是哪两个时间段呢?[板:二十世纪(一百年)人类历史(上百万年)]

  假如把这两个时间段之间与人类历史上百万年里人类所掌握的科学技术发展的程度。加个数学符号,你觉得可以加什么符号好?[>]为什么?《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总和》

  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个句子的意思呢》[一两个人]

  4、那么,这人类上百年的历史中,人们是怎么生活的?请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1)生回答,[出示: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2)齐读句子:这里的那时,指的是什么时候?

  (3)那时没有什么东西呢?[出示练习:那时人们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你还能说说,那时也没有xxxxxxxx

  (4)那时的人们这个也没有,哪个也没有。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呢?[出示:那时没有xxxxxxxxxx,人们只能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也就是说:那时,大自然当中有什么,人们就只有依靠着什么,可以说,人们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生引堵),依然是自然的农耕和社会中。]

  5、那么,在人类20世纪的短短一百年,人们有了xxxxxxx,有了xxxxxxx,有了xxxxxxx,还有了xxxxxxx。引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

  (1)继续练习:有了xxxxxxx,人们xxxxxxx。

  小结过渡:是呀,有了电话、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让我们的联系就方便了,联系这么紧密,所人们把这个地球,叫做地球村。

  (2)除了这些20世纪现代科技还有那些发展?

  (3)[出示练习:20世纪,人类()月球,()深海,()百亿光年外的天体,()原子核世界的奥秘!]

  (4)[洞察]还有别的答案吗?[了解]观察]你觉得哪个词比较好?为什么?

  (5)朗读句子。

  (6)我们刚刚讲过20世纪有很多发现与发现。看看课文这两句话哪些发明的,哪些是发现?

  (7)引读。20世纪人类利用现代科技取得了那么多奇迹般的发现,你瞧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小结:你看这是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发展的两个不同的方向。所以作者在两个句子之间,用了分号。再读课文。

  这么多,几乎都是

  学到这里,我们20实际的科学技术的成就,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日新月异、发展迅猛)

  课文中是用什么来形容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知道这首诗出自哪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原来的意思是,(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在这里指的是什么意思呢?()

  朗读诗句。

  课堂小结。

  是的,课文的三四小节,作者用举例子的方法告诉了我们在短短的一百年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所获得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了过去的上百万年的总和。[指板书说]

  再读课文第二句。现在你觉得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句话呢?

  是呀,我们不得不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下课。

呼风唤雨的说课稿 第二篇

  一、说教材。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二、说教学目标

  针对本人对教材的理解,结合中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这一年龄特征,以及新课标对本年段的基本要求,我将本篇课文安排为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理解“呼风唤雨”等16个词语的意思。

  2、了解科学技创造的奇迹及威力。

  3、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这里,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难点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2、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设计意图以及教法学法进行具体阐述。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注重课前的有效预习,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预习课文勾画自学生字词,标记自然段序号;尝试理解词语,收集的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好,能起到架桥铺路的作用,为了引起学生兴趣,我课件播放20世纪出现了新生事物的录像资料,引导学生们说一说,从而引出这些是20世纪出现的,有人就把20世纪称为“呼风唤雨的世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9课。师板书,生读题。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质疑,为什么说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一环节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导入新课,由课题质疑,带着问题去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要求把预习中勾画的难读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识字和写字在中年级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我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就用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词。以检查的形式指名读一读,及时纠正读错的音,并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地方该注意?如:哲翘舌音,程、耕、控是后鼻音要读到位等,接着让学生开火车读、赛读、齐读巩固字音。

  3、让学生交流汇报识字方法及对生字新词的理解。

  4、指导书写难写、易错的字。因为,中年级课标指出通过老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所以,这一课我就重点指导“幻”这个字,指出这个字要和“幼”比较注意写正确,教师边说边范写,需要注意的笔画用红粉笔写出,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学生练习书写,注意提醒学生养成正确写字姿势,把字写工整、清楚,教师巡视指导。

  5、默读课文思考问题。中年级课标中提出,随着年级的升高,应逐步加重默读训练。因此,我让学生边默读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每个同学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只要进行有效点拨即可,对他们个性化的.回答都要给予肯定。对于回答精彩的同学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样学生们才会增强自信心。学生们通过默读,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引导他们找出课文告诉我们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课文是围绕第一段来写的,这一句是本课的中心句。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由朗读、默读的方式先整体感知课文,带着问题读,从而使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精读课文第1-4自然段,体会变化。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教师范读第1--4自然段,范读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能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激起学习课文的欲望。

  2、读一读,想一想。学生进行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或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并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记号。

  3、议一议。学生读完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感受。

  4、根据学生的汇报,我用课件出示重点问题:20世纪有哪些了不起的成就?

  生:20世纪使人类的生活发生变化了吗?怎样的变化?

  (1)让学生默读3、4自然段想一想在小组内讨论。

  (2)学生交流,各自谈感受,教师做引导。

  如:古时候的“千里眼”现在有了,如望远镜、视频。它能让千里以外的人彼此看得到,还有一些可视电话也是。如:古时候的“顺风耳”,现在有了,那就是程控电话,它可以让两个相距很远的人很快听到对方的声音。还有手机、录音机都是神话中的“顺风耳”。如:古代的人想腾云驾雾,没能实现,只能靠幻想,而现在我们可以腾云驾雾了。你只要坐上飞机就可以了。如:以前的人想着飞到月亮上去看看,就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现在我们的飞船已经登陆月球,做了很多实验。

  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小结后,让学生展示课前布置收集的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齐读第三自然段前四句话。

  (3)20世纪,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自身的生活,这变化的速度是如此之快,范围是如此之大,内容是如此之多。引用文中的一句诗来形容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引导学生先从字面上来理解是“忽如”说明速度很快。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很多的梨花都开了。然后联系上下文体会出20世纪,在整个人类上百万年的历史中是很短的,但是变化是很多、很大、很快的。指导齐读要读出变化速度之快,内容之多,范围之广。

  (4)第二自然段后泡泡里的“‘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非常值得关注。我先让学生结合已有经验说说二者的区别后就暂且放下,到第四段时又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找出哪些人类登上月球是为了探索奥秘是发现;电视,电话,因特网火车等是发明。这样学生通过说说、读读、找找,主动参与学习,真切、轻松地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

  5、用赞美自豪的语气再读课文,把课文美美的读一遍

  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读中感悟法,合作交流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交流,在读中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又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总结、延伸

  师:20世纪,科学技术日益发展、进步,使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人们如何评价这个世纪,如今人们还取得了哪些科技成果?我们下节课接着学。同时,也请你准备好需要交流的资料,下节课,欢迎你展示。

  这样的疑问,用“激发新疑点”的方式,使学生产生了从另一个角度去探询的热情,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幻想现实

  千里眼视频

  顺风耳电话、手机、腾云驾雾的神仙飞机

呼风唤雨的说课稿 第三篇

  一、说教材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因为本课教材是这个学期最后阶段的学习内容,所以我认为应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学到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课文,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乐于与同学讨论疑难问题,交流阅读体会。

  本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5个生字,正确理解新词。

  2、读通课文,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在教学中力争摆正自己的位置,给学生更多施展才能的空间。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同时,他们也通过上网,搜集了一些20世纪的科技成果资料。这些课前准备对学好这篇科普文章是很有帮助的。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完成,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想法:

  1、读中感悟: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而朗读又贵在一个“悟”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科普类文章的感情色彩较淡,因此并不注重感情朗读的训练,但我认为,要理解文章的内涵,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本堂课上,我尽量多安排学生朗读,并且着重抓住了课文第一段“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和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进行了朗读的指导。我认为这两句话,很生动地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习语言: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教学,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模仿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句式,说说农耕社会人们还没有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20世纪科学成果。在这样的对比过程中,学生既感受了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巨大的区别,又在收集资料中积累了语言、模仿运用中训练了语言。

  三、说学法

  新时代对孩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把学生放在首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引导、组织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1、开拓文本: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课前,我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2、合作交流: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不仅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在体会“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不同?”这一环节中,我请学生与同桌合作学习,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为学生创造了向他人学习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是阅读文章的一种好习惯。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语言文字;也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在学习重点段落时,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圈划重点词句,同学们在边读边划边思中,深入体会文章,并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重在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第二课时重在体会科普文章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1、视频短片导入,揭题:播放有20世纪科技成果的视频短片,理解“世纪”的意思,告诉学生这些都是20世纪的科技成果,说说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从而透彻地理解题意。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3、读悟结合,研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解决课前提出的疑问。

  4、小结收获,畅谈未来:总结学习收获,并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以上是我对《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的教学设想,我力图使学生在探究、感悟、交流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呼风唤雨的说课稿 第四篇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因为本课教材是这个学期最后阶段的学习内容,所以我认为应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学到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课文,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乐于与同学讨论疑难问题,交流阅读体会。

  本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5个生字,正确理解新词。

  2、读通课文,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在教学中力争摆正自己的位置,给学生更多施展才能的空间。

  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同时,他们也通过上网,搜集了一些20世纪的科技成果资料。这些课前准备对学好这篇科普文章是很有帮助的。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完成,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想法:

  1、质疑解疑

  读书,贵在有疑,这是古今学者的共同体会和宝贵经验。我们培养的应该是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应该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课文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作者思想感情的闪现。因此,我请学生抓住课题提出问题,抓住了课题,往往就抓住了课文的内容,抓住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然后我请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文的学习,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去读懂课文。

  2、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而朗读又贵在一个“悟”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科普类文章的感情色彩较淡,因此并不注重感情朗读的训练,但我认为,要理解文章的内涵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本堂课上,我尽量多安排学生朗读,并且着重抓住了课文第一段“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和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进行了朗读的指导和点评。我认为这两句话,很生动地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习语言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教学,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中,我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模仿文中第三自然段的句式,说说农耕社会人们还没有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20世纪科学成果。在这样的对比过程中,学生既感受了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巨大的区别,又在收集资料中积累了语言、模仿运用中训练了语言。

  三、说学法

  新时代对孩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把学生放在首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引导、组织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1、开拓文本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课前,我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2、合作交流

  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不仅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在体会“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不同?”这一环节中,我请学生与同桌合作学习,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为学生创造了向他人学习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阅读文章的一种好习惯。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语言文字;也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在学习重点段落时,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圈划重点词句,同学们在边读边划边思中,深入体会文章,并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重在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第二课时重在体会科普文章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1、神话故事导入,揭题质疑;课前跟学生聊一聊神话故事《西游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读悟结合,研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解决课前提出的疑问。

  4、小结收获,畅谈未来。

  总结学习收获,并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呼风唤雨的说课稿 第五篇

  课前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先来考考你们平时的词语积累怎么样?请你们来说说带有风和雨这两个字的成语或者四字词语。风雨无阻、风吹雨打、暴风骤雨、狂风暴雨、刮风下雨。同学们说得真好啊,你们积累了那么多风风雨雨的好词语,你们这是在呼风唤雨那。(板书)导出“呼风唤雨”。一起读。谁知道呼风唤雨的意思。那么,在你的印象里,谁有呼风唤雨的本领呢?孙悟空,神仙等等?好,现在老师在这个词后面加上一个“的”,然后请你来填一填,你会填哪些答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看老师填一个词“世纪”(板书),一起读。谁来说说世纪的意思。一个世纪就是100年,我们现在是属于哪个世纪啊?21世纪。是的。21世纪是从2000年到2099年,那么20世纪就是从1900年到1999年。咱们今天要来学习的就是发生20世纪的内容,一起读课题。

  “呼风唤雨的世纪”,读了课题,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一、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好,那么就让我们从课文中去了解一下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放声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作上记号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文。师:听着你们朗朗的读书声和端庄的神态,我知道大家读得很投入。

  2、检查自读情况。

  农耕社会依赖自然腾云驾雾

  程控电话远洋船舶潜入深海

  自由读一遍,请一生读,开小火车读,集体读。同学们,这段话中有两个生字,一个是潜入深海的“潜”,另一个是船舶的“舶”。板书:潜、舶注意潜是第二声,可让一生板演。写的时候要注意左小右大,替字上紧下松,左边的夫化成点,右边的夫是一奈。请同学们在生字表旁边写一个。

  写得非常好,除了会写还不够,还要理解的意思。老师考考你,知道农耕社会吗?图片出示。

  是啊,在农耕社会,人们只能依赖自然,在幻想里腾云驾雾。而如今我们有了程控电话、远洋船舶、航天飞机等等,可以真正地腾云驾雾了。

  二、直奔重点,感受变化

  那么,现在科技,到底带给了人类怎样巨大的变化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找,读一读、用横线划一划。

  课件出示: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同学们先自由读一读这一段话,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指明读。谁愿意来读读这段话,一生读,教师点评指导(长句)。全体同学一起来读一读整段话。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词语。这都是一些xx词。那么这些动词能够互换吗?不能互换?为什么?生答。是啊,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每个字、每一个词都蕴含着特定的信息和意义,因此啊,咱们在遣词造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表达的精确性。那么就让我们再次读一读感受一下课文用词的精确性吧,男生来读前半句,女生一起读后半句。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男生)

  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女生)

  三、深入研讨,反复涵咏

  是啊,正是由于这些科技成就,让我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中除了这些发明外,同学们还能不能举出一些科技成就方面的例子。是啊,你们看,老师也找了一些图片,大家请看。课件出示:看着这些图片,大家展开丰富的联想,想一下咱们将来的生活还会有哪些巨大的变化。

  未来的世纪有那么多的成就,正如课文中的一句诗所说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示)这千树万树的发明创造让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是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假如这些王公贵族,他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我们这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他们会说一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自然段,来想象一下贵族们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出示: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现在我是新华社的记者,让我来采访一下这里贵族吧。现在你们就是穿越时空隧道的贵族门,王子、公主、陛下……

  是啊,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大家看,这千树万树的梨花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让我们的生活变得那么地舒适,方便。

  第三段整段出示: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四、课堂小结,升华提升

  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啊,这改变了一切的春风,其实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啊。带着这样一种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诗。同学们,20世纪真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啊。让我们再次满怀激情地告诉世人──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里。关于这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还有更多的成就等待着大家去探索。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完成课堂作业本第一、第二题。

  2、选作题。

  (1)把你的奇思妙想动笔画下来,讲给爸爸妈妈或长辈听,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然后运用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

  (2)做一份名为《科技天地》的剪贴报或手抄报,全班展评。

呼风唤雨的说课稿 第六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向大家展示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组“科技成就”中的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如何使学生学懂并学好这篇课文,把作者要传达出的信息灌注到每位学生的心里呢?下面,我就从教材理解、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及教法学法、教学流程以及教学板书五个板块进行说课。

  第一板块、我来说说自己对教材的理解:

  我觉得这是一篇说明性很强的课文,文章蕴含的信息量很大,语句简洁而不乏生动,贴近学生的实际,可读性非常强。课文指出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能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科技类的文章注重的是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一定得知识,或懂得一定的道理道理。学生在学完上组偏向记叙和抒情类课文之后,对此类新鲜的文章形式充满了好奇心。且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相信他们对本课的学习会抱有浓厚的兴趣。

  所以在第二板块中,我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诸如:会写本课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地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等教学目标。

  由于这是一篇科普类的说明性文章,因此,让学生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这篇课文我准备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大致是对课文新的生字词的掌握;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体会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重点学习课文1、2自然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积极性、自主性。”依据新课标和文本的特点,我来着重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简洁、条理清楚地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2、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学习课文中运用的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第三板块、我来说说教学教学策略及教法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所以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

  通过有层次、有重点、个性化的朗读,读出课文要说明的一些科技发明对象,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寻知识的兴趣,实现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合作探究讨论法

  通过对20世纪科技发展成果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获得更多的科技前沿的信息,增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养成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科学的习惯、

  3、搜集资料法

  课文中讲述的科学技术发展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座从课内走向课外的桥梁,去搜集更多的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的只是储备。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第四板块、我来说说教学流程:

  我将课文分为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温故知新

  课一开始,我和学生先回顾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听写生字词,学生自查或同桌交换订正,保证学生对基础字词的掌握和巩固。接着请学生齐声朗读1、2自然段,引导学生: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那它的呼风唤雨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呢?今天这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和探究科技给我们带来的非同凡响的变化。这样通过对前面学习的知识的复习,先把学生的记忆思维唤醒,对接下来的学习就比较有利了。

  第二个环节,精读感悟,合作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作用,指导学生在讨论中掌握知识。我准备分三个步骤来讲:

  1、我先请学生解决上课伊始提出的问题:20世纪的呼风唤雨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学生大部分都能找到在第4自然段。于是我请学生自由朗读该段,找出具体有哪些科技的变化。(让学生带着目的朗读课文,能较好地避免出现无意识的读的情况,效果往往也更佳。)

  2、读完该段,我请学生起来回来问题。文中清楚地罗列了一些科技成果: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探索原子核的奥秘、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及民航飞机、飞速火车和远洋船舶等。针对这些科技术语,我请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理解它们的意思。有些实在不懂的词语,则可以再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解决。这里,我认为学生对大部分的科技成果都能理解,只有“原子核的奥秘”、“程控电话”等可能存在疑问。这样一个讨论的过程,不仅学生能学会独立思考、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而且增强了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3、在第二步的基础上,我请学生朗读该段最后两句话,让学生谈谈对“科学在不改变这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的理解。学生结合上一句话能够领悟,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世界,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舒适和方便,这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进步,更是精神层面的享受啊。

  第三环节,回顾历史,继往开来

  1、我把自己的疑问抛给学生,带领学生进行思考:“课文中说科技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那过去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学生会用第3段的内容进行回答,于是就自然而然地进入这段的学习。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朗读,让学生自行体会,没有科技的社会里,人们的生活非常的简朴。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可以找出,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是“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具体的体现在“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汽车”。我请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他们生活在那样的社会,生活会是什么样。通过和现实的对比,学生可以想象那种生活的无趣和枯燥。此时我借机反问学生:但是文中提到他们那个时代“顺风耳”、“千里眼”和腾云驾雾的神仙。难道这不是很幸福吗?这样设计就让学生承担起了为老师解决问题的任务,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通过在这段中筛选信息,可以找出,哪些都只是人们的“幻想”,并不是真实的,最多只能作为他们给自己精神上的愉悦。

  3、通过第3、4自然段的学习,学生们对过去和现在的科技水平的差异有了一个较好的理解,此时我顺势引导他们这两段的写法运用了怎样的一种方法来写,相信答案很快就能从学生的口中说出。这样就让学生通过课文具体内容的学习掌握了“对比”这种方法。

  4、我引导学生:“历史上的人们曾经幻想纷纷都变成了现实,我们现在科技发展的非常迅速,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科学技术的发展肯定会日新月异。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就为我们开启了未来的大门。同学们一起来朗读第5自然段。”请学生谈谈感受,启发他们对学习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的认识。最后用课文末尾的话作结: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第四环节、拓展迁移,大胆想象

  在学完了课文后,学生对科技发展状况的热情还未消退,头脑中肯定有很多自己知道的,而文中却没提到的知识。我就给学生提供一个畅谈的机会,让他们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自由发言,可以谈谈自己知道的最新科技成果的相关知识,也可以发挥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想象,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思维,畅所欲言。(这样可以在本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为学生提供一个小的口语交流机会,把课内与课外相融合,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创设了广阔的舞台。)

  第五环节、作业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作业是:

  1、参照课后的“小练笔”,把这篇课文读给爸爸妈妈或长辈挺,请他们说说科技发明带来的变化,再把他们说的写下来;

  2、继续去搜集一些科技发展方面的材料,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

  第六板块,我来说说这堂课板书的设计

  板书是微型的教案,力求简洁清晰,这个板书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很直观地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做到一目了然,能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便于学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题,回顾、领悟中心的作用。

  登上月球电视

  潜入深海20世纪程控电话

  洞察天体呼风唤雨的实际因特网民航飞机

  探索原子核高速火车远洋船舶

  各位评委,以上便是我对《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肯定存在很多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恳请各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呼风唤雨的说课稿 第七篇

  一、说教材

  《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最后一组课文。这篇文章是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因此,我觉得本课的设计应该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二、说流程

  我设计的流程是:先复习、质疑。(初读课文,找出中心句,要求学生学会提问题,并带问题学习课文。)接着细读、探究。(让学生先感受20世纪的科学成就给我们带的舒适和方便。再通过对比20世纪前,祖先们的生活状态。进一步让学生对20世纪科学成就感到骄傲、惊喜。并紧接用视频播放科学成果,让农村的学生更直观,更明白体验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最后是感悟、拓展。(通过刚才的学习对比,更深入知道这些变化,都来源人类的伟大,科学的神秘。)

  三、说感受。

  我在这一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让学生质疑感悟,让教学简单化。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并提炼问题,听与说、理解与感悟、朗读与表达的语文实践活动,始终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展开,让课堂教学简单化。同时,让学生提出问题融入课堂教学中解决。

  2、适时抓住言语训练点,让教学充满语文味。在教学中,教师善于从文本中选取具有语言学习与品悟价值的重点词句进行言语训练;有拓展性的、有运用表达型的、有想象发挥的。象对“等”、“发明”、“发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等字、词入句式。”都是学生学习的语言。第三自然段末作者引用了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之大、范围之广。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没有按部就班地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而是将其调整到学完第四段之后。这样,在学生自学完第三、第四自然段、看完视频资料谈感受?有的说:“20世纪是一个科学发达的世纪。”“20世纪是一个令人骄傲的世纪。”“20世纪是一个了不起的世纪。”这变化速度之快,内容之多,如果引用课文中的一句话,一句诗来形容,那就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这样基础上进行,使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水到渠成,轻松顺畅,体验也更加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文本真正成了例子,学生成了语言学习的主人,还可以从课堂教学中明晰地看到学生理解与表达,思想与言语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学习说明文,不仅仅关注介绍的科学知识,更要关注这些知识是用怎样的言语表达的。

  3、读中悟,读中学,渗透读写结合。

  这篇课文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概括和总结,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考虑句子较抽像,我只要求学生读一读名句,然后与展望未来和交流小练笔结合在一起。如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21世纪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纪?(不拘形式,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诗句及几句简短的'话。)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有的说:21世纪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纪。21世纪是一个利用科学,消除贫穷的世纪。21世纪是一个利用科学,没有环境污染的世纪。还的采用诗表达:20世纪上天入海呼风唤雨,21世纪穿越时空,无所不能。这些精彩的回答,都是来源学生对科学的赞美和向往。从而让学生在自我体验的基础上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体现语文教学之本色。

  4、体现了语文的生活性,及课堂的“人文性”。

  记得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那么在这堂课上,我通过课文让学生了解农耕社会时生活状况,还让学生结合自己课外的了解说说当时“还没有……没有……,并收集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如:人类登上太空,潜入深海,高速列车等。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力求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在整堂课中,我时常对学生的表现表示肯定。如:“你提出的问题真好,很有价值。”“你真是一位诗人,写出这么好的诗,让老师折服。”“你都可以与路甬祥爷爷比美了”等等。无不闪现着对学生的关怀与肯定,让学生充满自信,由衷的“想学”。

  四、说反思

  本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

  1、要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

  2、不能调控课堂,有一种被教案牵着走,因此在处理课堂生成东西时不能随机应便。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及问题的出现,老师不能对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及有针对性,激励性评价。

  3、缺乏经验,不能更机敏的调控课堂出现的点。如:学生说到20世纪发明火箭时,我没有很好利这一时机结合我国近几年发明的“神舟五号、六号”及“婵娥一号”探月卫星,见证祖国的伟大。

  4、要加强对自身知识的学习,不断地充电,丰富自己的阅历。才能随时对需要补充的地方进行粘贴。

  总而言之,我们还年轻,教学之路还会很长,相信通过此次活动,今后我会扎实走好每一步,恳请各位专家和同行们提出宝贵意见,我会努力!

呼风唤雨的说课稿 第八篇

  一、说教材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文章。作者路甬祥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二、说目标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语文阅读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本组课文训练项目及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表达简洁的特点,学习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科学技创造的奇迹及威力,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3、通过分析语句,体会内在含义。

  4、引导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 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本单元对学生的要求,

  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注意主体的参与,发展思维,培养学习能力,以达到教学目标,使用的方法为: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品词析句法、以读带讲法。

  2、学法:指导学生运用读、思、划、议、说,同桌互学,小组合作等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根据学生搜集和感受21世纪现代生活的重大变化,其原因是在20世纪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导入课文。

  (二)精读课文,感悟方法

  群学:默读第2段和第4段,边读边思考,用 “ ”画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从句子或词语)能让我们感受到是科学使20世纪成为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的?找出相关句子,简单说说你的体会。

  课件出示:

  (1)生自读学习,画出相关语句,再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问题。师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感受科技发展的魅力并表达自己的体会。

  2、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品读。 课件出示:

  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师:“发现”是什么意思?“发明”又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区别呢?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发现”和“发明”的区别,师总结。

  课件出示:

  “发现”是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规律;“发明”是创造出新事物或新方法。

  3、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你还画出了哪些句子?

  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师: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这段话,说说这段话中列举的事物,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生读文,思考问题,并在全班交流。

  4、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几个自然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并找出相关句子。

  (1)师引导学生找出使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并进行总结。 预设:举例子(第4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2)请同学们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一说20世纪人类还发现了什么?发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举例说明。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

  预设:20世纪人类发现了无线电,发明了雷达。

  对学:读第3自然段,思考问题: 20世纪的到来,科技的发展让人们的美好愿望变成了现实。古人幻想的“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分别是现在的什么?可以用哪两句诗来形容这些变化?

  引导学生把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结合起来阅读,进行对照。

  预设:千里眼——电视机、天文望远镜等;顺风耳——电话、手机、广播等;腾云驾雾——飞机、飞船、火箭等。这些变化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来形容。

  师:这两段运用了作比较和作引用的说明方法。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感受这两种生活的不同。(女生读第三段,男生读第四段)

  (三)拓展延伸,感受科技的魅力

  出示并播放2012年我国蛟龙号潜入深海7062米的资料和视频,让我们们感受科学技术使祖国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富强。

  (四)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同学们,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要想让我们的梦变成现实,我们小学生现在应该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钻研科学,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呼风唤雨的说课稿 第九篇

  一、说教材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及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三、说教法学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设计

  第一、直观导入,激发情感

  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板书课题,(板书:29呼风唤雨的世纪)理解课题。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现代的科学技术,感受一下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第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在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并标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注重教给方法,以学定教。

  第三、读中悟学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1、读。学生自由读第3、4自然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4、赏。再次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5、再读。用赞美自豪的语气再读课文,把课文美美的读一遍,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次为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所折服。

  6、想。学生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畅谈心中的奇思妙想。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由于学生自选内容,自选形式,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所以就能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品味到成功的喜悦。另外,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来。

  第四、总结、拓展延伸

  五、说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

  ↖

  科技→发现和发明

呼风唤雨的说课稿 第十篇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呼风唤雨的世纪》,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了解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谈谈个人对教材的理解:

  《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第八单元的主题是“神奇的科技技术”,而《呼风唤雨的世纪》做为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来给未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而本文的类型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因此,我觉得本课的设计应该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考虑,针对本文特点,结合新课程目标建构的三个维度,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①认识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理解“呼风唤雨”等16个词语的意思;

  ②能够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③了解科学创造的奇迹以及来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惊人的变化;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分别设定为:

  让学生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是教学重点,而需要重点花时间攻克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上述的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等,再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该学段学生的要求,要打算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具体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打算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朗读方式相结合,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大致内容。

  2、情景教学法。为了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我打算利用多媒体投影出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这样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课文。

  总而言之,教学方法要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

  同时我认为学法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同时四年级的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阅读的能力,但是缺乏对文章具体细节的把握,所以结合以上这两点,我打算采用的学法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该学段的学生应该具有自主阅读思考的能力,所以采用该方法,给予学生阅读思考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找出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要着重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为了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一共涉及了四个环节: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好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

  这一环节,采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首先为了引起学生兴趣,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20世纪出现了新生事物的录像资料,引导学生们想一想这些东西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从而引出答案是20世纪,再告诉同学们有人就把20世纪称为“呼风唤雨的世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9课,让学生带着疑问来学习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说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鉴赏文章的前提,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初读解决生字词,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基于以上的观点,此环节我会先安排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同时让学生先用工具书自学字词,然后给予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并且向学生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想一想课文主要是围绕哪一段写的?

  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用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词。以检查的形式指名读一读,及时纠正读错的音,并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地方该注意?如:素、嘴是平舌音,植、受、是翘舌音要读到位等,接着让学生开火车读、赛读、齐读巩固字音。

  在学生达到都准音的目的之后,再指导学生书写难写、易错的字。因为,中年级课标指出通过老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所以,这一课我就重点指导“谦”这个字,指出这个字的笔画,以及容易写错的地方,教师边说边范写,需要注意的笔画用红粉笔写出,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学生练习书写,注意提醒学生养成正确写字姿势,把字写工整、清楚,教师巡视指导。

  在扫清了生字词的障碍以后,再来让学生回答之前的问题,导他们找出课文告诉我们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课文是围绕第一段来写的,这一句是本课的中心句。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由朗读的方式先整体感知课文,带着问题读,从而使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3、精读课文仔细品味

  在学生初步感受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文章重点段落,深入研读文本。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边读边想:20世纪有哪些了不起的成就?在课文中把的这些成就给画下来。

  在这之后,我会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用课件出示刚刚提出的重点问题:20世纪有哪些了不起的成就?在结和板书展现给学生如:古时候的“顺风耳”,现在有了,那就是电话。

  如:古代的人想腾云驾雾,而现在就可以腾云驾雾了,你只要坐上飞机就可以了。如:以前的人想着飞到月亮上去看看,现在我们的飞船已经登陆月球。

  理清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之后,告诉学生科学技术日益发展、进步,使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人们如何评价这个世纪,如今人们还取得了哪些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果还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我们下节课接着学。

  这样的疑问,用“激发新疑点”的方式,使学生产生了从另一个角度去探询的热情,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4、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在学生对课文的大致内容有了一定掌握以及知道了20世纪的哪些新发明以后,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就告于段落了,但是为了让学生对下节课所学的文章中所包含的道理有更充分的认识,我会布置学生回家之后再次朗读全文,同时收集资料找一找20世纪还有什么神奇的变化,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因此我采用列提纲的方式,突出重点,根据文章中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进行书写帮助学生理解。

  板书:

  呼风唤雨的世纪幻想现实顺风耳电话腾云驾雾飞机

  奔月宇宙飞船

呼风唤雨的说课稿 第十一篇

  <说教材>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于科技类课文。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教学这篇课文,一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二是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较为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说学情>

  由于课文是一篇科技类文章,文中的语言比较枯燥乏味,形象性不强。因而,在教学课文时,我利用一些图片,音像呈现,提供说话练习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缩小学生与文本在内容、时空、情感上的视界差距,凭籍课前的这一精心预设为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提供平台。

  <说文本生长点>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它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主张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动过程。因而,为了更好地生成,我主要抓住以下几个生长点进行自主建构:

  1、在游戏中生成建构。课前,我与学生玩起“说说自家的家用电器、交通工具等”的游戏,目的是创设愉悦、民主的学习氛围,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与文本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及热情。

  2、在引领中生成建构。以课文第一个自然段——“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为中心句进行提问,理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让学生在潜心会文之后,达到对整个文本的整体把握。

  3、在情境中生成建构。“入境始为亲”。教学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一组跟20世纪和21世纪取得的科技成就相关的画面及短片,使学生内心为之惊讶、震撼,“情动辞发”畅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4、在说话练习中生成建构。当学生对课文有所了解时设计几个说话训练,让学生在一次次说的过程中,掌握了不同句式的训练,也切身体验到是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美好生活。从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充分显现。

  5、在品读中生成建构。课文篇幅不长,但有些词汇、语句却不易领悟。我带领学生亲历文本,抓住重点句进行诵读,理解,努力破解语言所隐含的信息,获得个性感悟。

  <设计思路>

  在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之后,根据本校“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实施策略”的课题特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在教学中力求体现新课标理念,紧扣中心句,突出感悟,促进教学衔接。我设计的教学思路如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长期以来,我们经常面对这样的教学困惑,那就是——怎样让学生更有兴趣地接受科技类的.常识性课文,一般来说,上这种课,大多学生会虎头蛇尾,课堂上气氛会较为沉闷。因而我设计一个游戏的环节,让学生参与到游戏当中,乐于玩,乐于说。我呢,也相机让他们了解到我们的生活变化有多大。

  (二)围绕主线,遍地开花。

  教学时,我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紧紧抓住课文的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细读文本,充分把握言意融合的文本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各种画面、科技短片的视听情境中,在生活的前后对比中,在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原古时代的想象中自主建构,逐层推进,把多元理解与语言品味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真切地体会到是科学技术让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抓住言语训练点,让教学充满语文味。

  像这样的科普性文章,单单介绍一些常识是不够的。为了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品读、想象与表达,也为了让语文课堂教学真实与扎实,我不但抓住文章内的重点句,还设计了几个说话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语言学习主体,让课堂充溢语文味。

  (四)激发想象、畅想未来。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之前,我引发学生新的生成的兴奋点——“科学还会创造什么样的奇迹?”学生的思维再一次得到激活,他们在自由交流中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他们在一次次探究中提升了认知水平、知识建构。可想而知,收获定是不少的。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