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精选推荐

跨文化交流的先决条件及重要意义最新8篇

时间: 2024-07-29 13:07:2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1级文库人美心善的小编枫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8篇跨文化交流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跨文化交流的先决条件及重要意义最新8篇

跨文化交流的先决条件及重要意义最新8篇 篇一

跨文化交际研究近三十年的发展突飞猛进,成绩卓越。许多学者多角度地提出了系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涵盖了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与翻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非语言交际、词汇的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与修辞、经贸领域的跨文化交际等。[1]不难看出这方面的研究大都局限于外语教学界,研究的成果不仅数量颇丰,而且已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和普及。然而当今的世界发展需要具有跨文化能力的人才,要培养这样的新型人才不言而喻首先从文化入手。如何使这样的新型人才具有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自然也就是跨文化研究的任务和宗旨。仔细分析跨文化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大都以中西方文化作为比较的对象,却很少涉及一个国家范围内民族、种族及区域文化的差异。众所周知,许多西方国家跨文化交际除了探讨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们的交际活动外,还涉及到了同一国度内部主体民族文化与其它亚文化族群之间的交际问题。   一、跨文化交流的先决条件   所谓“文化”,是指借助于语言文字的运用,以内隐或外显的方式传出的意义,它构成了处于一定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下共同生活的群体的“特殊成就”—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特殊经验、智慧,它体现在可观察到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上,其核心要素是价值观念(包括宗教信仰与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2]从宏观上理解,文化是各民族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和社会活动中积淀下来的成就与经验,各民族文化共同建构了人类文明。因此,民族文化作为人类智慧的共同产物具有一定的共性。这种普遍性和共同性为各民族国家跨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另外,从微观的角度上审视,由于各文化群体、社会群体在各自不同的境域和时代背景下千差万别,因此各民族、种族所积淀的文化成就也就深深地刻上了民族的烙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也就必然存在了。这种各文化群体的差异和民族性决定了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必要性。总的来说,民族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各文化群体的互补性,这正是跨文化交流的根源所在。   文化交流就其内在实质而言,一种文化不论历史多么悠久,多么灿烂,如果只限于在同一宗族内流传,其社会价值也不可能源远流长。跨文化交流能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其本质的原因在于,各民族主流文化之间彼此竞争、排斥,具有一定的排它性。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是相对独立、自我演变、充实和完善的。正如法国作家丹纳所说:“一个民族永远保留着他乡土的痕迹”。但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各种民族文化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在彼此渗透、交融、互补中,觉察到了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所必须克服的弊病,和相对于其它民族文化的优势和劣势。于是文化与文化之间开始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文化在这种优胜劣汰中,一方面不断地捍卫和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又不断地吸纳其它民族文化的精髓。可以说,不同文化的相互竞争构成了跨文化交流的必然性。   二、文化的民族性对跨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   保持各民族、种族的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拓宽了多元文化的并存空间。民族文化涉及到一个民族的伦理、社会制度、民俗、宗教、哲学、艺术等精神领域和物质生活领域。所以,一个民族文化的实质就是该文化群体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经验积累,是人们在各自的地理环境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智慧结晶。不同的民族、种族由于他们的生存空间受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制约,其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方式也千差万别,因此其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都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态势。民族文化的进步与落后只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相对的动态过程。可见,民族文化不可能永远闭关自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继承和创新为民族文化创造了生命力。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提升传统文化的意识,也就会逐渐失去了活力。但必须警惕的是西方少数国家试图利用霸权文化强调文化的同一性,这种征服和统治“异族”文化的做法违背了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势必遭到其它民族文化抵制。   当今社会由于人类科技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民族、种族在生产、贸易、信息等环境之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全球作为一个经济、文化共同体而存在的趋势越来越显著。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日渐削弱,各民族都以空前的开放度和包容度与其它民族展开交流、沟通与融合,不断从独立、封闭、排斥的状态转为相互吸纳文化精髓以谋求共同发展的境界。文化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全球化在文化领域的深层反映和体现。交际民族文化的发展无疑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交际民族文化主要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种族之间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文化渗透以及文化互补,最终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境域及传统模式的束缚而走向世界,实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文化的融合的过程。各种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各自的文化渊源。因此,大多数民族几世纪甚至更长时间的文化都是劳动人民从实践当中积累出来的经验,是隐含在一个文化群体内部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民族精神、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要素的结合。所有这些都是由其多年的经济发展状况,传统习俗,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同时,民族文化的发展需要注入新的生命活力,需要与其它文化相互交融,而不是文化间的相互排斥。民族文化应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一书的序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正是由于文化交流,才形成了今天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繁荣景象。   众所周知,美国社会具有包容性。美国文化的包容性在于,美国容纳了各国文化之精华。美国文化兼容了德意志文化。到美国生活的德国移民带去了德意志文化,美国的德裔人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中把许多德国文化特征融入到的了美国的文化习俗中。犹如许多像汉堡包、啤酒等具有种族特色的食物一样,热狗也是德裔人在美国的即兴之作。美国文化也包容了亚洲文化,美国华人通过各种方式传承中华文明。美国文化还包容了拉美文化,印第安文化等等。而今由于美国文化的开放性,美国文化又被输出到世界各地。在这种情况下,各民族、种族在保持各自的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的同时,又将本民族文化输出到世界各地,吸纳、融合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髓,进而呈现出当前绚丽多彩的文化面貌。因此民族文化发展需要一种宽松的交际环境,要求多元文化共同发展与繁荣。#p#分页标题#e#   三、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意义今天,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文化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频繁,提高跨文化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彼此交流与兼容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重新构建使得接触甚少或是毫无接触的民族之间创建一种新的联系—“智力联系和精神联系”。民族文化的封闭态势将逐渐消退,多元文化的并存,世界文化的共享,民族文化的独特性都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跨文化交际责无旁贷地需要肩负起了这一历史重任。   (一)跨文化交际可以提升民族意识,抵制霸权文化的冲击现在,不少国家已经意识到,如果不加分析的接受外来文化,盲目地使文化看似多样化,最终将忽视本民族文化的内在价值,阻碍民族文化传承的进程。身处如此波澜壮阔的全球化进程中,捍卫民族文化成为每个社会成员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人类文明的进程各不相同,必然会导致文化交流的不平等,甚至出现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现象。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的落后,思想愚钝不开化,以排斥的态度面对异族文化,也会阻碍民族文化发展的进程。但捍卫民族文化绝不意味着要导向“民族主义化”的自我孤立。借助跨文化交际思想所提出的“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行为”方案,使全球化与本土化和谐统一、谋求共同发展。   (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行为诸方面的能力,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根据实际情况,去学习和顺应与之不同的文化习惯,并能创造性地处理交际双方之间的文化差异。[4]学习和借鉴异质文化的先进成分,坚决抵制异质文化的腐朽内容,把民族意识融入到全球意识当中,不断地创造出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只有“会同中外,融贯古今”,以宽广的胸襟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一切有价值的文化成果,才能很好地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丰富和完善自己。   随着人类共同利益的日渐增加,共识领域的日益扩大,民族文化发展的综合性趋势越来越明显。跨文化交流有助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存在和繁荣,同时也吸收外来文化精髓,以文化交流促进科技、经贸、军事等其它领域的交流,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这正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根本所在。

跨文化交流的先决条件及重要意义最新8篇 篇二

关键词:大学英语;跨文化;交流

随着全球化快速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当前我国对外交流非常频繁,商务旅游、出国留学等等发展速度非常迅速,这意味着我国人才培养应当朝着国际化方向不断迈进。因此,我国中长期教育规划指出,为了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适应对外开放新要求,我们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竞争人才。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述

在过去几十年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学目标已经从单纯语言能力向交际能力进行转变,着重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流能力。跨文化最早出现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末,是从西方引入我国的新理念。跨文化交流能力一般包含有情感认知等方面的适应能力,只有具备了这方面能力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感受到双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这样才能够创造性的进行交流,最终达到实际效果。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于跨文化交流能力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其构成要件和内涵都进行了广泛探讨,很多学者认为,跨文化交流能力必须具有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情感,跨文化适应能力,这样才能使跨文化的交流变得更加有效。除了上述研究之外,还有一些学者将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行了等级评估。在进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时需要培养情感移植能力、交际驾驭能力、事件处理能力、关� 在我国,许多学者也对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一些学者认为,跨文化接受能力主要是探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模式。还有些学者认为,跨文化交流能力主要是指语言能力、语言应用能力、策略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二、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体系

为了更有效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对自身教学观念进行更新,满足当前学生的对于学习新需求,构建全新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一般而言,大学英语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体系主要包含有目标、教师队伍、环境等。

(一)确立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外语不再是一门语言技巧,他还是承担着提高人的素质,承担交流的重要使命。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跨文化交流能力已� 本文认为,在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过程中,我们可以参照其他国家有关语言能力目标,在进行大学英语与他国交流能力培养时需要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行为能力以及社会发展能力。第一,语言能力。在不少外国学者眼中,跨文化交流能力中必须包含有语言能力。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教师应当适时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样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英语实际使用能力。例如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礼貌原则非常重要,礼貌原则可以避免在交流时出现尴尬或者误会。除了礼貌原则之外,会话合作原则也可以使双方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语言策略能力主要是指学习者在掌握一门外语过程中,由于学习者掌握程度非常有限,为了达到交流的目的而采用的一些非语言策略,弥补在语法或者社会上存在的空缺,克服在交流中出现的障碍。它可以使学习者更加积极处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更好传递信息,提高学习者的整体交流能力。第二,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主要包含有求异思维能力和共情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在多元化生活中可以更好的从对方立场看问题,通过集思广益等不同角度帮助学生从不同方向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共情思维能力也是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能力,主要是指当事人站在他人角度进行思考,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第三,行为能力。行为能力主要包含有行为规范理解和行为冲突处理。行为理解能力主要是指可以理解对方各项行为,尤其是在对方文化中处于禁止状态的行为。行为冲突处理能力主要是双方当事人的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双方当事人为了更好解决在交流中出现情况和灵活应对的应变能力。第四,社会性发展能力。社会发展人也主要包含有人际交往、文化适应、建立关系能力的内容。人际交往主要是指可以和不同背景的人在不同场合进行正常交往,满足彼此交流需求。文化适应能力主要是指依据当时情景修改自身文化习俗,学会顺应不同文化习惯,消除双方之间在交流中出现的文化差异隔阂。

(二)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

为了更好培养跨文化国际交流人才,我们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优化,这样才能保证跨文化交流能力推进。在培养老师时应当加强老师文化素养培养,开拓老师视野,提高老师认知水平,这样才能使老师科研能力得到质的提升。第一,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拥有跨文化交流培养的教学理念。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任务,他需要帮助学生更加主动获取更深层次的文化知识,在实际运用时更加灵活。为了教师可以更好地更新自身教学体系,学校可以委派教师到西方国家进行研修,使教师可以设身处地感受到英语使用环境,同时也可以考查英语教育制度,体验美国文化,反思自身教学过程,提高自身教学技能,拓展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第二,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增加自身文化素养。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教师是最主要的教学主体,因此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方面都起到了主导性作用,这也使得教师自身文化素养与最终教学效果会呈现出非常密切的联系。跨文化交流能力涉及到许多不同方面的学科知识,例如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同时还涉及到艺术、宗教、哲学等层面上的知识。第三,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投身于跨文化能力培养实践之中。为了更好推动教学上一个新台阶,教师的全新教学理念必须与实践进行结合才能够发挥效果。教师自身必须具有高度语言文化理解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建立起教学团队,在团队内部做好资源共享,构建全新科研队伍,共同探讨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难题,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在进行文化交流模式上,我们还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由教师带队伍积极参加大学英语教学大赛,到其他学校学习先进经验,同时还可以邀请其他高校专家来本校进行指导,拓展学生和教师的事业。

(三)构建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

在进行英语学习时,语言环境对英语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效果。要想实现跨文化教学目标,仅仅凭借课堂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我们应当将课堂和课外进行有效结合,充分发挥课外的教学效果。第一,我们应当充分运用网络、电台等英语资源。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举办自身英语学习网站,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来构建英语构建跨文化教学自主学习平台。在学校跨文化自主学习网站上,学校可以提供视听资料、影视欣赏,学生可以随时点播,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第二,建立多个不同交流平台,大力拓展社会性能力。除了学校建立起公共跨文化交际自主学习平台之外,教师自身还可以建立起小型交流平台,例如可以建立起论坛、博客、微信群、微博等等实时双向互动交流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可以进行网络写作网络交流、网络分享,提高学生跨文化英语使用能力。第三,开展多种类型竞赛活动,拓展学生思维能力。为了更好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学校还可以组织英语文化知识竞赛、英语辩论、英语戏剧表演等等,这些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赋予学生跨文化体验,满足他们成长需求。第四,开展多种不同文化实践活动,积极培养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我们可以邀请外籍专家来到课堂进行专题文化讲座,这样可以学生零距离进行跨文化互动。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组织英语角活动,搭建自由交流平台。

三、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路径

(一)创新课程设置改革,满足跨文化交际需要

在进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时,课程设置非常关键。课程设置是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重要连接点,他领导的教学向前发展,对教学效果会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要想真正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我们必须培育一套以学生为中心的跨文化交流系统。近些年来,许多高校都以英语改革作为契机,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增加语言技能类和使用语言的教学。一些学校不断完善学分制,根据学校自身状况制定特色改革教学方案,推出个性化教学大纲,满足跨文化交流学习目标。例如许多学校已经开设了语言高级视听、语言翻译、语言社会性能力发展、语言发展思维能力、语言行为能力的跨文化语言学习课程,同时增加了影视欣赏、英语辩论、地方文化英语导读等课程。通过以上课程可以继续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可以培养出多层次、多途径的复合型人才。

(二)创新教材建设改革,突出跨文化交际内涵

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教材革新,因为教材始终是教学灵魂所在,也是教学结晶,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现。当前,许多高校对教材进行了反复探索和总结,编写出了许多适合本校发展的英语跨文化交流教材。在进行教材编写时,我们需要遵循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原则,根据不同课程体现趣味性和启发性,将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进行有效结合,充分培养学生认知和心理能力,加强学生语言水平,做到形式与内容兼顾,注重知识体系的建设。在进行教材编写时,我们还需要充满时代气息,同时需要加强趣味性,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还应当配备电子文本,满足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例如在英语口语教材使用时,我们应当反映当前全球英语语言文化多样性特征,将合作型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之中,在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有所突破。在跨文化交际的教材中,我们可以探讨其他国家的文化特点,做到以点带面,但同时又要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缺点,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可以学习更多的不同文化知识,培养他们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提升整体文化素质。在英语影视欣赏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真实交流作品的载体,这样可以实现语言与文化之间同步学习的效果。

(三)创新课堂教学设计,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

一些学者指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文化意识,这种文化意识主要是指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消除文化之间的差异,采取宽容态度,对于不同文化成员有同情能力,同时也可以对自身文化观念及文化行为进行反省。第一,通过高级语言教学,提升学生语言使用能力。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我们可以增加高级视听、高级口语翻译、高级写作等课程学习,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语法分析能力,减少出现语言失误现象,克服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语言迁移负面效果,培养学生良好语言消息使用能力。第二,通过对比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思维。在进行跨文化语言交流学习时,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了解不同体系之下的文化差异,探究各自思想背景和基本理念。不同的文化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于文化之间的对比,这样可以增强学生思辨能力。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我们需要向学生讲授中西文化之间背景差异,使学生具备基本文化鉴别能力。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到中外文化之间差异,使学生更好了解民俗风情,引导学生从表象了解到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的深层次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使每一个学生对于不同文化都有一个整体管控。综上所述,为了更好推动学生大学英语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培养,我们需要加强大学英语跨文化交流体系的建设。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大学英语跨文化交流体系建设,分别从培养目标、教师队伍、教学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构建。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做好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路径选择,分别从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改革三个方面进行路径探索,以便推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葛春萍,王守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2):79-86.

[2]高永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2):71-78.

[3]潘桂洪。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教育:文摘版,2016(3):00190-00190.

跨文化交流的先决条件及重要意义最新8篇 篇三

[关键词]跨文化;来华留学生;意识形态

教育是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石,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留学生教育在规模和质量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2024年是《留学中国计划》的收官之年,目前我国来华留学人员在生源国别、层次类别上已趋于更加均衡、合理。如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沿线国家成为来华留学的发力点,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加入生源国行列,各生源国来华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大量留学生涌入我国,势必会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做好来华留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1]。

一、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现象普遍存在

来华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他们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不尽相同,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等,普遍存在跨文化差异的现象[2]。在实际教育中我们会发现,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对待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同时,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之间也存在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些都是跨文化差异造成的结果。首先,大部分留学生来到中国后都面临着新的生活、文化环境和思维方式,并且不同国家的学生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信仰,存在很多差异。这是跨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很多留学生会出现“文化休克障碍”问题。其次,不同生源国的来华留学生,大部分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他们的汉语水平基本上是零基础,有时候 另外,思维习惯差异是最根本的差异。跨文化差异导致思维方式的不同,留学生往往会按照自己的习惯思考问题,并且用自己的方式把自己国家文化和中国文化相比较。最后,不同国家的学生在生活习惯方面也存在差异。例如中东地区国家的留学生由于信仰,他们严格遵从习俗禁忌,饮食、着装习惯不同于其他国家;非洲国家留学生性格乐观开朗,生活态度随意平和,热情奔放,生活作息时间往往不规律。

二、来华留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内涵及意义意识形态(Ideology)属哲学范畴,是一种观念学说。马克思主义具有唯物主义性质,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3]。我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定意识形态对教育人的重要作用,牢固把握好高校思想教育各项工作。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政治工作,它是建立在留学生所在国家的社会经济体制层次之上的教育,涉及政治、法律、宗教和哲学等多门学科。高校是来华留学生相对密集的地方,是意识形态工作中最受关注的地方,不同意识形态容易在此产生冲突、碰撞。“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切实做好来华留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有着重大意义,对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稳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来华留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道路漫长而又艰难。

三、来华留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现状

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较快,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意识形态教育作为重点工作,给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目前,来华留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留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重视度不足。留管人员理论知识不够扎实,教育方法陈旧老套,不能针对留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做出及时、正确的解答。另外,留学生教师对马克思主义或意识形态的深刻含义不够熟悉,不能有效引导留学生的思想意识。

(二)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留学中国计划》已成品牌,中国面向国际留学生的大门已完全敞开,意识形态教育需长期开展,它是一个强调整体性、综合性的工作。目前,我国高校来华留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有序进行,但仍然存在漏洞和不足,需要完善体制机制,更好地适应新变化。

(三)意识形态教育模式有待创新升级。留学生群体与中国学生相比较,最大的不同点是留学生群体个性凸出且多样化。在推进“趋同化”管理的进程中,留管人员往往会陷入一种误区,即使用与中国学生等同的标准来限定留学生。这种方式可以产生短期效果,但从长期来看,照搬中国学生的管理模式而不做出创新改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不可取的。

四、跨文化背景下来华留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策略

跨文化交流的先决条件及重要意义最新8篇

(二)工作做实做细,完善教育模式。留学生的事情无小事,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最大区别就是文化差异。我们常说对待中国学生要做到“抓两头,促中间”,而对于留学生群体这种方式明显是不可行的,因为每一个留学生个体在跨文化背景下,都凸显出不同的特质,不能取两头舍中间,应该对每个学生都重点关注。在实际工作中,留学生管理人员应认真做到细致入微,脚踏实地,理清思路,区分轻重缓急,力争各方面工作都尽量做到具体化、精细化。在学习、生活上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处理好学习与生活的关系。严格执行公寓楼管理制度,留学生管理人员应经常深入宿舍开展谈心谈话活动,“想同学之所想,解同学之所难”,走进学生,贴近心理,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焦点,及时解答、反映学生在教学和生活上的问题和意见。对于留学生而言,学习是第一要务,但出勤率低是长期存在且难以解决的问题,留学生管理部门和任课教师应统一观念,严格执行考勤制度,把日常考勤纳入期末考试成绩中,不断督促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无规律不成工作,无规矩不成方圆。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全面性、精准性、长期性的工作,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就应该强调我国教育和宗教分离的政策。对问题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应区别对待,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以教育为目的,做到宽松有序、教育与惩戒相结合。另外,留学生管理人员应具备亡羊补牢、防患于未然的意识,显微知著、积微致远,做好各种问题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工作。

(三)注重人文关怀,关注学生动态。实践表明,教育和管理必须同步进行,二者相辅相成。靠单纯的管理手段是死板的,甚至有时候不合情理。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是为了学习专业技能,同时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留学生管理人员在做好留管工作的同时,必须深入开展思想教育,培养文化认同感,注重人文关怀。正如中国大学生在每学年的不同时期开展思政教育一样,留学生管理部门也应对不同年级在不同节点组织实施好留学生的各项工作,包括思想教育、日常管理服务、职业发展指导、心理疏导等,对有心理问题的留学生开展谈心、干预和疏导、转介等工作。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等多种渠道及时英文版提醒、通知,针对不同目的组织开展主题班会。通过和风细雨般的人文关怀,潜移默化地将我国教育文化、理念浸润到留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引导留学生理性看待问题,自觉服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四)创新方式方法,筑牢育人体系。意识形态工作实际上就是思想工作,它涉及留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相比于中国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壮大,留学生辅导员队伍仍处于萌芽状态。很多高校并未设置专职的留学生辅导员,而是由专业技术教师兼职或人事人员担任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这不利于留学生辅导员队伍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由此导致留学生管理方式粗犷片面、单调乏味,留学生辅导员一般只是机械性地复制中国学生辅导员的做法,未考虑跨文化差异因素,不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而是将思想强行灌输给留学生,造成留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能达成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留管人员应在考虑跨文化差异的前提下,根据留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喜闻乐见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做好意识形态教育和引导工作。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我校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并引导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切实做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所有留学生管理人员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我们应当清晰地认识到,在跨文化背景下,留管人员应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来华留学生教育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实做细来华留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为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全克林。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的来华留学生管理[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6(3):45-46,55.

[2]孟宜婷。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47):288.

跨文化交流的先决条件及重要意义最新8篇 篇四

跨文化交流(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符号系统、不共享同一交际能力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互动交往(Samovar,2004)。由于交际双方的社会制度、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跨文化交流中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来弥补语言模式、文化模式和交际模式的不匹配。在飞速发展的全球化时代,各国间的跨文化交流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领域蓬勃发展,跨文化语境下的政治交流也随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然而学术界对跨文化政治交流中的引用现象的探讨还有待深入。纪玉华等学者着手建立英美领导人跨文化演讲语料库,并提出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者应该更多的关注以下两个问题:(1)把英美领导人在跨文化语境中的公开讲话纳入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范围;(2)如何从批评的视角分析英美领导人在跨文化语境中的英文演讲。本文对跨文化政治交流的公开讲话中引用对方语言文化的文字、诗词、谚语、名句进行语用分析,重点探讨跨文化政治交流中引用语篇(文字、诗词、谚语、名句均视为特殊的语篇类型)的动机、策略和效果,以及引用语篇与语境的关系和引用语篇功能与效果的实现。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模式中,语境可分为三层: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语境与引用语篇的互相影响要从广义的语境层面上来考虑。“语用学是对在一种语言的结构中被语法化或编码的那些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对语言这一种社会现象的使用和理解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即语境。它包括跨文化交际双方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等。语用行为既受制于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又表达和体现一定的社会文化,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即跨文化差异必然影响到人们的语用行为。发言者和听众之间的互动交流是使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进行交际以传达意义或意图并获得一定效果的言语行为,由许多相辅相成的部分构成:情境、发言者和听众、信息、语言和非语言符号、感觉等。任何言语行为都以一定语境为条件,语境对语言的生成和理解具有制约作用。发言的时间和地点、听众和环境、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等构成了语境的客观因素,发言者的自身身份、素质和主体把握构成了语境的主观因素。发言人利用语境为的是顺利实现交流服务,他必须了解听众、熟悉环境,演讲的内容和语言必须适合于语境。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主体,发言者要具备较高的修养,利用一切手段,有效地驾驭现场气氛,使交流活动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效果。一个国家或一种文化的语言文字蕴涵着多年来沉淀的集体智慧,发言人在引用时,于个人的声音之外加上了集体性的声音,无疑增加了说服力。若听众是本族语言文化接受者,则更添新意,使人留下深刻印象。肯尼迪在1959年4月竞选总统期间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了一个中文词汇给他的启示:WhenwritteninChinese,theword“crisis”在中文里crisis这个词由两个字组成,一个是危(险),另一个是机(会)。

肯尼迪当时说这番话的背景是,前苏联刚刚发射了人造卫星,给美国带来了很大的危机感,所以肯尼迪用“危机”这个中文词给美国人打气。通过拆解“危机”二字对当时美国面临的世界发展新形势进行了一分为二的巧妙解释:苏联的迅速崛起,一方面对美国的霸主地位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另一方面美国面临的危险里也隐藏着机遇。纪玉华、吴建平等人指出,谚语能在语篇和认知层面上发挥以下作用:(1)使沟通变得简单。谚语让语境中的中国听众很容易接受,也很容易激活思维图式。(2)建立讲话者与听众之间的亲密关系。因为谚语代表着平民百姓的声音。(3)使听众更容易记住演讲的内容。在与中国的政治交流中,面对中国受众,西方领导人更是频频引用中国的诗词谚语来增进理解,加强说服力,提升亲切感,从而帮助交流。

1972年尼克松访华期间引用了的诗词:Chair-manMaohaswritten,“Somanydeedscryouttobedone,andalwaysurgently;theworldrollson,,seizethehour!”(注意:曾写过“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紧接着尼克松总结道:“现在正是只争朝夕的时候了,是我们两国人民去攀登伟大事业的高峰,缔造一个新的、更美好的世界的时候了。”从主席诗词自然过渡到两国人民共创美好未来的呼吁,引用强化了认知意义,增加了说服力。1984年4月26日,“伟大的沟通者”里根在访华时引用中国古诗:Althoughweresideinfarcornersoftheworld,havingagoodfriendisakintohavingagoodneighbor(.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第二天他又进一步引用《易经》:…letusbeofthesamemind.Andasasayingfrom“TheBookofChanges”goes“,Iftwopeopleareofthesamemind,theirsharp-nesscancutthroughmetal.”(让我们同心同德。正如《易经》中一句话说的那样“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高度凝练的引语触发中国文化中业已确立并经认可的心理图式,受众的大脑一旦听辨出引用的诗词,会立即触发相关的心理图式,而且在认知层面上还会产生拓展性的触发,可能在脑海中产生复杂的联想和相关的推论等。加框策略能有效地引导听众产生有效关联的联想和推理,正如Entman(1993:52)认为,“加框”可以阐释问题、解析缘因、提供补救方法等。“加框”的本质是阐释和评价。如《易经》中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里根利用该引语包含的概念隐喻:“思想是工具”,强调中美两国统一思想比“任何武器”都要强大,中美两国人民寻求友谊与合作比起仇恨和暴力要好得多。对中美关系新发展立场提出鲜明的思路,同时有力批驳了其他恶意揣度中美关系的论点。里根引用这一引语的目的在紧跟其后的一段文字中进行了进一步明确的表达:“我已经看到我们两国之间关系的变化。过去有些时候,我们互怀敌意,互相否定。今天,我们终有机会使我们两国走上友好之路。将来我们的子孙就可以收获回报。”引用对方语言文化语篇建立起一个共同的文化语境,有利于激发受众的相关图式,唤起同感,使沟通变得简单。并且,发言人通过调整上下文语境,能进一步适应情景语境,加强引用语和发言目的内容的关联,使听众更容易接受、认同,从而记住发言内容。#p#分页标题#e#

跨文化交流的先决条件及重要意义最新8篇 篇五

关键词:肢体语言;体育教学;跨文化交流

20世纪70年代,“身体运动的肢体语言表达”研究已经启动,中国专门研究人类肢体语言的专家还不多,有建设性的学术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少。众所周知,体育运动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无论是身体姿势转换、运动方向变化、运动轨迹改变,还是运动动作呈现,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肢体语言的作用。可以说,体育教学正是在运用肢体语言作为核心载体进行跨文化传播,研究它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基本概念

(一)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BodyLanguage),是与口头表达的有声语言相对应的、通过身体各个部位或动作表情达意的无声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肢体语言是指通过头、眼、颈、手、肘、臂、身、胯、腿、足等人体部位的协调活动来向交流对象传达信息,借以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而广义的肢体语言,指除了包括身体与四肢传递的信息之外,还包括了面部表情所表达的意义[1]。本文的肢体语言采用广义肢体语言理解,包括身体姿势、手势、面部表情等。

(二)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流”的英文为“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或in-tcrcultural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的学习、生活、风俗、社会事务等的文化互动。

(三)体育教学跨文化交流

体育教学跨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学双方,学习体育传统、体育精神、知识、技术等文化互动的过程。

二、体育教学的跨文化交流形式及内容

2017年1月18日,中国国家领导人在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这就意味着,未来国际交流是中国各行各业的常态发展,中国的体育事业也在探索与世界各国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而在体育教学方面的跨文化交流,主要体现在学校联合办学、留学教育、国际教育科技合作项目等。

(一)国际合作办学

国际“合作办学”成为一种规模宏大的、让世界更紧密联合在一起重要形式,是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中国的多所体育学校或体育专业与国外大学联合办学,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多所高校都均有合作办学,有的采用X+Y模式,如本科的2+2、3+1模式等;还有在国外开设中国的武术学校、或者在中国设立国外的体育培训学校等,来培养体育人才或者获取体育的国际化知识、技术、文化等。某些机构的建立,看似与体育的跨文化交流无关,却处处渗透着体育教学的跨文化交流。如:“孔子学院”的建立,需要很多能够传播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教师,他们负责把中国的太极拳、中国功夫等体育文化传播给全世界的学生,当然,也从国外把先进的体育理念、文化带回给中国学生。可以看到,我们正和世界的各个国家一起来建设我们的家园,也正在与多个国家进行“跨文化交流”。

(二)留学教育

送学生到国外留学学习知识(包括体育知识、技术、训练和文化的学习),或者接受境外学生进驻中国学校学习体育文化,尤其是中学生和大学生和研究生三个阶段的留学教育,体育教学的跨文化交流体现得更为明显。

(三)短期的国际合作交流

对于大部分人群来说,也许过了“留学”的年龄段、或者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只能选择短期的国际体育合作交流,如:参加国际异国体育文化的短期培训班、进行访学、参与国际的体育学术交流会、青少年夏令营等,这些过程无疑都会涉及到体育的跨文化交流。

(四)国际教育科技合作项目

随着中国各项国家发展计划与政策的出台,国际教育科技合作项目也在中国的各个领域迅速执行、实施,在科学研究、教育技术、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都出现了国际合作,还包括多项国际的体育团队合作项目。如:国际的体育科学研究团队合作、体育教师团队建设、教练员团队、训练团队、国际的体育教学实习基地等。

(五)民间或社会个体形式的国际体育交流

体育的跨文化交流还存在很多民间或社会个体形式的交流,如:以社会自由人到异国旅游、探亲、出差等期间,与国外朋友交流中国的武术文化、八段锦、易筋经等,期间有教授别人、学习相关文化的过程,也产生了非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学”,同样是体育教学跨文化交流的表现形式。

三、肢体语言在体育教学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优势

俄国文学家阿•托尔斯泰曾经这样描述“肢体语言”:“当人们还过着半野兽似的生活时,是没有语言的,他们总是打着手势、发出一些声音,做出表示危险或好感的信号,像聋哑人那样表达个人意愿。后来,这些手势同声音结合在一起,并且从声音中产生出词汇,最后产生了人类语言”。从这个角度来讲,肢体语言是人类原始的交流形式,在无法用“有声语言”进行交流的情况下,它具有特有的交流优势就体现出。

(一)先天优势

一方面,体育教学的跨文化交流,常常遇到口头语言交流的障碍,因为大多数体育爱好者,外语学习都会比较吃力,因此,学习任务的最终完成,几乎象俄国文学家阿•托尔斯泰曾经描述“人类交流的原始状态”那样,只有“肢体语言”。另一方面,体育活动的核心是身体运动,或者说肢体活动,我们可以看到,身体运动过程中,很少用“有声语言”表达意义,因为身体活动本身就能够传达很多信息,而无论是身体姿势、运动轨迹还是位置变换,本来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直接通过肢体语言已经表现得比较清晰和明确了,有声语言用得太多,反而不好。因此,肢体语言传达信息,本来就是体育教学跨文化交流的特点,它在跨文化交流中,自然具备“先天优势”。

(二)主导优势

196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Mehrabian.A)等人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人类在沟通中表达的全部信息=7%的文字信息+38%的声音信息+55%的肢体语言信息[2]。这个用于表示人类沟通的公式告诉我们:人类在交流和沟通时,肢体语言传递的信息是最丰富和重要的,它主导着我们的整个交流和沟通。同时,体育教学的过程,无论是身体位置的移动、还是运动轨迹的变化,总少不了身体各个部分在空间、距离等的转换,哪怕是要求精、气、神高度配合的中国武术,各种拳法、功法等的动作构架,也都少不了肢体动作,教授和学习过程中,信息主要依靠个体的运动动作发出,从动作模仿、体验、练习、实践到学会动作,全过程几乎都是肢体语言在主导,因此,体育教学在跨文化交流中,肢体语言突出显示出它的“主导优势”。

(三)信息传递的本真优势

体育教学中的肢体语言一般通过动作演示、身体姿势变化、肯定的眼神、赞许的表情等直接传达,目光一扫,便尽收眼底,即直接又快速,也无需进行大量思考或多层媒介“中间转换”传递信息,因此,信息的“表达”与“接收”,几乎同时进行,近乎是本能的传递,有时候是潜意识的,连自己都没有来得及细想,信息已经传递出去了,因此,信息传递中,伪装较少,真实信息较多,更多体现信息的“本真”状态。

(四)体征优势

体育教学的跨文化交流中,面对面的交流双方,可以直观的看见对方的身材、肤色、体态、眼神、运动动作的规范程度、错误等,可以快速、初略的判断对方的国籍、精神状态、精力充沛与否、身体健康、心情起伏情况、动作的掌握程度、学习效果等,这种身体本身、自然发出的信息,是其他交流形式无法达到的。

(五)情感传递优势

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变换距离、位置等,来表达交流双方的情感变化,还可以同时通过眼神、表情、点头、击掌等来完成表扬、鼓励等的情感传递,这样多维、及时反馈学生上课的表现,对教、学双方都更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情与共鸣,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肢体语言在体育教学的跨文化交流中的实践指导

(一)限定性的肢体语言

体育教学跨文化交流中,限定性的肢体语言主要包括:运动技术动作的教学示范、体育教学比赛时使用的特定身体姿势、手势等。这些肢体语言在跨文化交流实践中,教和学双方更多的是动作原形模仿,肢体语言的“意义”比较易懂,因此,使用过程中,基本以肢体语言为主,主要通过身体姿势改变、运动方向调整、运动轨迹路线、运动动作呈现出:正确、流畅、优美的示范表达意义,从而完成教学目标,达成跨文化交流的运动动作技术层面的交流,这要求具备较高的身体各个部位(头、上肢、下肢、躯干、手等)的综合演示能力和体育专业知识和技术储备能力。因此,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技术功底是限定性肢体语言跨文化交流的基础。

(二)奖惩性的肢体语言

体育教学的跨文化交流中,在国外学生表现不错或需要鼓励时,就要用到奖励性的肢体语言,如:学生配合参与了中国传统体育的舞龙活动要给予学生鼓励,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太极拳“云手”动作时,教师带头引领同学鼓掌、比划“OK手势”,面带微笑、眼神真切,并辅以“Verygood”等简短的有声语言,避免因国别不同、导致跨文化交流时,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即可。相反,在批评或教导学生的时候,用“摆手”“摇头”,用严肃、镇定的目光示意,并辅以“No”等给予否定或批评的肢体语言进行教学。因此,奖励性和否定性肢体语言的使用,常常用到手势语、表情、眼神以及辅以简短的有声语言,来表达意义。

(三)展示性的肢体语言

在体育教学的跨文化交流中,常常为了查看学生对运动动作的掌握和体育锻炼的特殊效果等情况,会要求学生上台展示,无论是漂亮动作的展示还是错误动作的展示,都需要学生面对大众把自己动作技术“特别”漂亮或错误的一面表现出来,此时,肢体语言除了要表达学生本人对动作的理解和情感表达外,还需要稍微夸张一些,要赋予一定的表现力,让观看的其他同学充分感受到其特殊之处,因此,要调动多种肢体语言,如:眼神、手势、身体姿势,以及随着身体姿势转换带来的表情变化等,这些肢体语言的表达,往往跟具体展示的内容、形式和意义有关,常常应用到多维度肢体语言。

(四)互动性的肢体语言

教学互动是促进师生交流非常重要的内容,体育教学中的互动,常常表现在师生共同参与集体项目的比赛、技术动作研磨、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肢体语言的使用主要是通过肢体各个部分的位置和空间距离的远近等来表达,例如:课堂结束,要完成一项少数民族舞蹈的放松活动,需要同学和老师一起手拉手,随着音乐节拍做简单的放松活动,老师和学生通过身体距离拉近、手拉手、随同一节奏、完成同一动作,如踢腿、挥手等,这些动作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老师和同学相互的认同感和亲近感,交流双方通过“互动”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互动性的肢体语言一般是多维的,有身姿语、手势语、眼神、表情,还有空间距离调整等。具体运用时,会有多种组合和搭配。

五、结语

体育的跨文化交流,对“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体育教学中,肢体语言运用的优势明显,在具体教学内容(如:太极拳、民族舞蹈等)的传播和交流中,学会使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教学,就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蒋涌才,王晶.体育与跨文化交流研究———以英国足球教练员迁移为中心的历史考察[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3):73-76.

[2]张宝强.论体育专业留学生的文化特质与历史使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6):36-43+50.

跨文化交流的先决条件及重要意义最新8篇 篇六

关键词:新媒体;英语;跨文化;交流

一、引言

近些年来,社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和进步,在这一态势的引导下,信息的市场化需求也逐渐增大。信息传播交流方式的更新,给人们的生活注入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也给人们的交往和沟通带来了更多新奇的体验。其中,新媒体所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在不同的领域都凸显出了自身的优势。例如网络新闻、公众号文章、抖音短视频等都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获得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而人们在互联网这一平台上,也越来越依赖于这些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例如微博、QQ、微信及抖音等现代化的社交平台。以上这些也足以说明,信息传播和应用已然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作为支撑社会运转的重要基础,也在新媒体传播的带动下,实现了多元文化的汇集,人们获得的知识变得更加广泛。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或者手机随时上网搜集全新的教学资料,聆听著名学府的名师教诲。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的传播也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明显的冲击,传统教学的弊端和不足在新时期也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在更为复杂的信息中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以此来完善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素养。

二、新媒体传播下的英语跨文化交流能力 培养的必要性

(一)顺应时展趋势。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跨文化交流,主要指的是以不同文化环境为背景,以不同个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为主的现代化信息传递形式。跨文化交流能力更加强调的是适应能力的提升,这里所说的适应能力涉及个体的情感,个体的社会行为,个体的思想认知等多个层面,只有具备足够的跨文化知识,才能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准确理解对方的意思与思想,打破沟通的壁垒和障碍。正因为如此,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结合才显得更加必要。英语知识积累的主要目的本身就是以实践中的交流为导向的,如果教师忽略了跨文化知识的讲解和传授,那么学生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也完全无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会大大降低交流的效率和质量。再者,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一带一路建设的日益推进,也让我国与世界的交流变得更加密切。因此,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是顺应时展趋势的必然选择[1]。

(二)符合教学改革要求。在素质化教育和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在宏观上对课堂建设的要求有了更加明显的调整和转变,不再以简单的理论知识学 英语作为培养学生文化能力与交流能力的重要基础,应当受到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尤其在跨文化交流方面,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拓展自身的视野,了解来自世界各国的多样文化,让学生的人格变得更加健全和完善,向着更加复合型与实践型的方向发展。因此,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顺应素质化教育的基本需求[2]。

(三)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英语教育的目的在于知识的实践运用,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改革能够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把握英文知识的内涵和本质,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优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引导下,教师往往更强调让学生掌握特定的语法或词组,却忽略了对英语语言交流的引导,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便学生掌握了某一方面的英文知识,但却无法将其与实际生活真正联系到一起,这就无法凸显出英文的实用性价值。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在英文交流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词汇十分贫乏,无法完全应对多样化的国际交流和沟通。正因为如此,教师才更应当在课堂上渗透跨文化交流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拓展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尤其国内的学生从小缺乏系统的语言环境,所以知识的积累并不够系统,具有十分明显的零碎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学生在英汉互译的时候往往会按照汉语搭配的结构去表达英语句子,这种习惯不仅会让学生陷入中式英语的怪圈,同时也会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遇到更多的阻碍和挑战,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也无法进行比较和辨析。

三、新媒体传播下英语跨文化交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脱离。当下,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旧没有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并没有充分了解英语跨文化交流的内涵和意义,长时间受到传统思想的限制和束缚,所以也没有提高对这一领域的重视和关注,他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限制下,许多教师也没有重视跨文化交际教学,没有针对这一领域做出合理的课堂设计和规划,导致学生缺乏有效的英语交际环境,打击了学生跨文化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最终使得学生英语运用水平十分有限。除此之外,即便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入了跨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学生更愿意把精力放在与课本相关的内容上,把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应对考试上。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参与英语交流学习的机会有限,所以学到的知识得不到实践应用。同时,部分教师开展跨文化教学,具有十分明显的形式主义色彩,没有把跨文化知识与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深度结合到一起,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

(二)教学方法单一尽管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会积累相当程度的经验和技巧,也会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教师在课堂上所发挥的作用是突出且无可替代的,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的教学效果。只有教学方法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和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被有效调动起来。但不可否认的是,的确有许多教师没有注重对方法的改革与完善,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即便是在面对跨文化知识的时候,也是以灌输式方法为主,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积累,让学生在重复性的训练中产生审美疲劳和抵触心理。这种生搬硬套的教学方法只会让跨文化知识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换句话讲,如果教师采取的方法过于保守且落后,那么学生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去死记知识点,他们会自觉忽略对这些理论的实际应用,也不会主动对概念进行练习。另外,部分教师仍旧把自己当作课堂建设的支配者和掌控者,忽略了对学情的考量,没有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也没有注重挖掘学生的反馈意见,只是凭借自身的主观臆断和以往经验来设计教学内容。

四、在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培养英语跨文化 交流能力的措施

(一)考虑主客观情景。交际能力在本质上是信息交流技巧的鲜明体现,强调的是双方都能够在沟通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彼此的意思,理解彼此想要表达的内涵。但不可否认的是,无障碍的完美交流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是极少存在的。对此,个体就应当充分考虑到交流中的主客观场景,尽可能体会对方的意思。例如,在与西方友人沟通的时候就要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分成人为与客观两种类型。以欧洲人为例,德国人更加注重时间,具有较为严谨的性格特征,因此在交流的时候也应当充分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要保证守时赴约,彰显出自己的礼貌和修养。就意大利人来讲,他们的时间观念就相对较弱,所以在部分非正式场合下,如果事先了解了有关的背景,对方也不会感到被冒犯。

(二)注重对话交流。这里所说的对话交流,也是双方交流模式的又一称谓,双方能够在这一模式的引导下直接展开对话,并且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彼此的不同之处,然后接受这些文化中的差异。也就是说,在对话交流的环境下,双方的地位是平等且相互尊重的,也能够在交往的过程中保留自身的性格与特点。采用这种交流方式,无论是对话的哪一方都能够针对彼此所处的交际环境和文化氛围作出思考,彰显出双方的道德修养。另外,对话的交流方式能够调节双方的差异性,调节固有的文化偏见和民族优越感,让整个沟通能够符合自身的需求和期待[3]。在新媒体的引导下,对话这种交流方式会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让个体从自我立场出发,承认对方文化和对方的存在。例如,在国际性交流论坛上,来自不同国家的网友,也会在留言区发表自己的评论,针对某一社会现象或者是热点话题阐述意见和看法。而网友在浏览的过程中也会发现更多新奇有趣的观点来增长自己的见识。

(三)注重移情和换位思考。学会移情才能更好地开展跨文化交流,这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所在。只有懂得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才能够充分了解双方的意思和思想,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率和质量。通过移情,个体能够充分感受到对方的情绪,这也是发扬自身优良品德的鲜明体现,只有真心实意换位思考,才能够有效化解冲突和矛盾,尽可能减少沟通中出现的障碍或误解。并且,当面对对方特定的行为或者语言的时候,个体也应当懂得辩证思考和看待,要从对方的性格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入手,这样才能够做出更加全面且客观的判断。除此之外,个体也应当懂得用冷静的思维去对待跨文化交流中的各种挑战,用更加积极的态度与他人展开交流和对话,要避免先入为主的观念,避免让自己的刻板印象和消极情感影响感情的升温。再者,对话双方要充分理解彼此的逻辑和思维方法,确保对话的进行能够建立在平等且坦诚的基础上,这样不仅可以消除文化间的隔阂,同时也能够打破思维定式和固有印象。

五、新媒体传播对英语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带来的启示

(一)在实践中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和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吸收跨文化知识。除此之外,学校也应当注重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和优化,要让教师充分了解国际英语交流的前沿成果,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同时,学校也应当利用多种现代化的途径多向学生普及跨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要把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跨文化知识并有效运用。

(二)利用新媒体资源调整教学方法。在新媒体的引导下,英语教学的形式已经实现了新一轮的拓展和延伸,教学手段也凸显出了多样化的特征,对此,教师也需要在实践的时候推动自身跨文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发展,为学生营造更加轻松开放的学习环境。例如,教师可以直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课件,为学生设定多样化的场景,让他们的思想和情绪都能够得到感染,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教师也可以在网络上搜集不同类型的文化场景,带给学生更加直观的视觉冲击和体验,让学生形象感受国内外文化发展的差异和区别。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微课教学的形式把跨文化的知识制作成短视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把握好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突破瓶颈。

六、结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顺应新媒体国际化传播趋势的应有之策,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本篇文章通过对话式交流方式、主客观情景的考量和移情与换位思考这三个角度论述了新媒体传播下跨文化交流能力发展的方法和措施,充分结合了英语知识实践运用的必要性,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相关学习者的参考依据。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应当如何抉择,仍旧需要个体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秦婉如,韩丽娟。基于新媒体传播下英语跨文化交流分析[J].中外交流,2019(38):39.

[2]陈颖。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评《新媒体传播学概论》[J].新闻与写作,2020(06):115-115.

跨文化交流的先决条件及重要意义最新8篇 篇七

1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现状

“跨文化意识”的定义如下,所谓“跨文化”,就是指跨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界线的文化。从学习理论上来讲,顾名思义,跨文化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语言交往交流中“双方参与者不仅仅依赖自己国家或者民族文化的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而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尝试去经历和了解对方文化背景影响下的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所有关系。从文化理论上来讲,跨文化意识涉及到了一定的文化认同,就是指人类群体或个体对于某一特定文化的归属和接纳,带有文化价值的特定指向性,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就是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注重对于英语文化的培养,使自己成为英语实用型人才。考虑到初中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和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英语实际能力,能够做到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有效交流,当前初中英语教师已经逐渐开始重视对于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训练,通过传授英语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渗透英语背景文化来树立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观念,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成绩和效果。然而,目前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还是侧重于对于理论语言,包括单词、语法、阅读技巧的教学,文化渗透只是一个附加的过程,往往一带而过,而且,目前初中英语课堂上的跨文化英语教学缺乏成型具体的理论指导与充分丰富的经验积累,学生自身也没有形成将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与联系结合起来的意识,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对自己英语文化素养的培训,然后产生轻描淡写的意识和浮光掠影的印象。同时,目前的英语训练包括日常作业和考试训练,还是侧重于基础知识、阅读技巧与语法能力的训练,类似于英语作文这种比较检验英语跨文化意识的题目在日常训练中往往被忽视,只是考前突击背诵一些文章和句型,甚至课本教材的编写中,对于系统性理论性充足性的跨文化内容的补充与编写都没有提上日程,这对于全面提升学生英语中文跨文化意识与能力都是十分不利的,也是目前跨英语文化教学的最大难点所在。面对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与教师学生目前跨文化意识的薄弱,当代初中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跨文化意识教学的重要性,在已有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初中英语跨文化教学,培�

2初中英语中“跨文化意识”的教学对策

2.1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跨文化教学资源。初中英语课堂上的已有跨文化教学资源相对减少,需要教师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相应资源。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为教师获得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了条件,初中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内容,打造跨文化教学情境,由此提升学生跨文化意识。一方面,教师要形成英语课堂的英语模式。当下初中英语课堂多半还是类似于普通教学课堂,为教师主导讲授学生被迫接受的机械化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与外国课堂有较大出入,因此,英语教师要自觉将中式课堂与西式课堂相结合,外国英语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有认知同化模式、范例教学模式和情境教学模式等等,通过“1创设情境—2确定问题—3自主学习—4协作学习—5效果评价”这一课堂环节流程来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学习能力,初中英语教师也应学习西方较为先进的教学模式与风格并融入实际课堂中,打造具有英国文化背景感染的高效课堂,提升学生跨文化体验与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增加课堂跨文化教学资源。例如在讲解“Whattimedoyougotoschool?”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上网搜集英国学生的上学时间安排、上学方式选择等介绍视频,不仅吸引学生课堂兴趣,也使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中英文化差异,进而形成对于中外跨文化区别的初印象,对于提升学生跨文化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跨文化教学资源,打造真实生动的跨文化教育情境,使学生开拓眼界,接触到更多的西式文化,在体验接触的过程中提升跨文化交流理解意识。

2.2挖掘教材资源,提升跨文化差别敏感度。在目前的英语课堂上,教师对于教材的运用往往停留在基础知识的讲授,包括单词词汇、文章阅读、语法技巧等方面,而往往忽视教材编写者在课本编写时加入的体现英国文化的内容。为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升对于教材内容的使用效率,提升学生对于跨文化差别的敏感度。首先,对于课本中词汇体现的文化差异教师应注重对于学生的传授。英语词汇包括单词发音、拼写、情感等多方面内容,目前学生对于英语单词的学习往往还停留在基本发音与听写上,教师也更加注重对于这方面的考察,但是英语单词词汇往往体现出独特的文化气息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例如色彩上,蓝色在中国往往象征着一种希望和未来,但是在英语中,blue代表的是忧郁、惆怅的意思,通过对于学生这种中英文化差异的教导,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于跨文化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其次,教师应注重在文章阅读中讲解中英文化差异。例如英语文章中往往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特殊句型,在翻译时与中文有较大差异,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中英句子使用的特殊内容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句子差异感受到中英文化交流中的差别,提升跨文化理解与感受。最后,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或者是其他小贴士,充分利用文章中与基础知识关系不大的内容例如通过图片欣赏使学生提升对于文化差别的敏感度与兴趣度,不断提升跨文化交流意识。初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加大对于学生基础知识之外的文化内容教育,使学生充分发现教材中体现的英国文化的独特之处,由此提升跨文化意识与差别敏感度。

2.3加强中英跨文化交流,回归现实生活。初中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与英语交际能力,使学生可以比较流畅地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人交流沟通。因此,教师应加大对于学生中英跨文化交流的训练,提升学生实际的语言交际能力。首先,教师要提升言语交际在成绩考核中的比例。训练检验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通过口语演讲或者英语对话的形式,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交流水平。教师应从发音、语序、语调、情感等多种角度对学生加以培训,使学生减少“中国式英文发音”这种在英语学习中较为常见的问题,真正体会到不同文化的语言差异。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应侧重于使用英语给学生授课。很多初中英语教师因为怕完全英文学生会听不懂、跟不上课堂进度而采取中文教学。实则不然,英语语言交流与表达能力就是在这种训练与磨合之中慢慢培养提升的,只有通过充分的语言训练,才能真正提升英语教学的实际价值。最后,教师应将跨文化英语教学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中文教学强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英语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可以通过课下有时间的时候给学生播放英文电影,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西方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同时对于西方文化背景产生比较全面的认识与理解,为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开展奠定基础。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英语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去少年宫与外国友人进行对话,或者请外教来到课堂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与沟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能力在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实际交流与沟通过程中会得到更加高效的培养与提升,通过类似实际生活的体验与训练,对于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加强中英跨文化交流,初中英语教师在用英文授课的同时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得以切身实地地与外国友人交流,切实提升跨文化交流表达理解能力,同时使跨文化训练源于生活并回归于现实生活,在实际实践与体验中发挥其实用价值,切实全面提升学生初中英语学习的跨文化意识与能力。

3结束语

跨文化交流的先决条件及重要意义最新8篇 篇八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跨文化交流;交际能力

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吸引了大量海外友人来中国学习或旅行。我国倡导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对外积极进行文化交流,展示我国独特魅力,这种背景下社会各种行业间对于具备跨行业交流的人才需求与日俱增。酒店行业作为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需要与当下发展形势相适应。高职酒店英语专业的学生要不断加强自身文化交流素质以及专业能力,以适应社会人才需求。

一、当前高职酒店英语教学的问题

(一)授课内容与授课方式受限。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英语课程较少,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时间较为有限,有限的英语学习机会限制了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以及语言交流能力。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学生对西方文化与禁忌不够了解,或是无法接受对方的思维方式等,导致学生在进入酒店具体任职后,工作中一时难以跨越跨文化交流的屏障,使得服务效率降低,造成顾客的不满甚至投诉等问题。严重挫伤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以及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在酒店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英语学习时间,从各个方面综合考量学生在任职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但当下我国大部分高职酒店英语专业在教育方面依然存在问题,教师的侧重点只在于授课,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培养。在教材的采编问题上,现下我国高职酒店英语教学专业的教材基本围绕酒店常用语言展开,有关国际惯例各国文化习惯以及风俗禁忌等少有涉猎。在进行授课时,教师的侧重点也仅限于口语表达以及酒店的专业知识的教授,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没有清晰地认识。教师仅仅关注学生在课上的表现与学习状况,忽略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英语的运用以及课外阅读能够带给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学习助益等。导致学生增强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途径单一,限制了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

(二)生源素质欠佳教学体系陈旧。高职院校生源素质较低,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高职院校的学生相较于本科学校而言存在一定差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自主学习意识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尤其对于外语学习而言,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水平较低。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利用,学生缺乏实际锻炼机会,而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通常只了解英语教学,教学体系也较为陈旧对于酒店专业方面的知识并不了解,学生的实习任务也基本由企业把控,仅仅只对于学生本身的技能加以锻炼,并没有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助益。不仅如此,对于学生能力的评价也存在疏漏,在课程考核方面,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常不作为考试内容。在学生的实训评价内也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

二、针对性策略分析

(一)加强教师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作出明确改善,在对学生进行酒店英语教学时要摒弃“语言知识把控到位就代表跨文化交际能力高”的错误理念。教师需不断增加对于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教授,再具体教学过程中,着重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素质进行培养,激励学生多和不同文化群体中的人进行交流。但类似于这种交流机会较少,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灵活应对。教师本身应具备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知识以及能力,对各方面的跨文化交际知识都应有着大体的了解,以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综合酒店知识构建一套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体系,将英语教学逐步渗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

(二)普及跨文化交际常识。以讲座的形式提高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让学生对于西方的思维方式以及风俗习惯等能够更加了解,并对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讲述。最大程度上避免学生在工作时出现问题。除讲座以外,教师应擅于应用多媒体等教学设施对学生进行授课,更加直观的让学生理解跨文化交际知识,国际社交软件、国外优秀影片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加强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储备,学生在课后可以用英文表达自己的观看感受,加深学生印象。教师需要将酒店知识融入到酒店英语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并适当进行拓展,以便于开拓学生视野以及思维能力,在课后练习方面,教师可以多注重学生的实践交流能力,鼓励学生用英文进行酒店情境模拟,在课后作业的布置方面可以增设学生本人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思考,教师也可以借助课外教材资料通过这些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英语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更加主动地思考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能够独立思考解决。

三、结语

在进行酒店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基本语境教学,让学生能够切实提升酒店跨文化交流的技能。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提升文化敏感度,使其在语言上的学习能力和在语言上的应用能力能共同进步。在顺应时展趋势的前提下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使得高职酒店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水平不断提升,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酒店在跨文化交流方面提供更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蔡海燕。“文化走出去”背景下高职酒店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英语广场,2017(07):59-60.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