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精选推荐

高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精选9篇)

时间: 2024-09-17 18:16:2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回忆早年生活的散文名篇之一。细读这篇,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涵着童年时代的“我”对美的最初感受,可以说这些感受是作者美感形成的雏形。

高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精选9篇)

高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精选9篇) 篇一

对这篇文章,对于我来讲非常有趣。的确,初读此文,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趣”。

渐渐地,我感受到了文章的气息,“鲁迅式”的写作手法的确巧妙,我竟有两种不同的感受!

第一种是:鲁迅认为在“百草园”和在“三味书屋”一样快乐,玩耍有玩耍的乐趣,学习更有学习的乐趣。使人全文感受到了鲁迅对童年时光的留恋与爱恋。

但是,当时的教育是封建的,所以,第二种就是:鲁迅用在“百草园”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来反衬“三味书屋”的封建,从而批判封建的教育。

对于我个人来讲,我更相信第二种,鲁迅,这位民主战士不就是用笔当武器,一直为改善人民的生活和精神,日复一日、锲而不舍的奋斗吗?就手法而言,这种反衬、暗讽的手法更符合鲁迅。

但是,我更愿意相信第一种,我希望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所有的孩子们都能享受到科学的教育,都能感受到童年的快乐。

这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我认为最值得人们回味的。

当然,鲁迅先生描写“百草园”的方法却让我获益颇多。例如:鲁迅对百草园的描写不仅细致入微,但却不显得“散”,因为他是按层次描写,使人理所应当的进入情境。另外,他用了多种感官,有看到的、听到的还有问到的。正是这样,人们不仅感受到了百草园的生机,更赞叹鲁迅先生的高明。

通过读鲁迅的文章,不仅有文学上的收获,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洗掉现代的虚伪,重新听听最真诚、最感人的东西;重新感受人类的智慧。

高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精选9篇) 篇二

小时候,我住在外婆家,屋后面有个小园。现在想想,也不过是一块泥土地里种些野花野草罢了,但那确实是我曾经的乐园。

不必说鲜艳的花朵,嫩绿的小草,蔚蓝的天空;也不必说美丽的蝴蝶,丛中歌唱的蟋蟀,肥胖的蜗牛。单是短围墙边的麻雀一类的鸟就有很多,撒一把米在地上,等着鸟来吃。总觉得鸟吃食的样子很新奇:两脚站在地上,脖子一低一抬的,啄着地上的米粒,眼不时张望一下四周。轻轻掀开花盆,准会看见蚯蚓在蠕动。用树叶包住一条蚯蚓,放在被太阳光晒干的土地上,蚯蚓立刻就向阴暗而潮湿的土地边爬去。可这是徒劳的。看着挣扎的蚯蚓,心中不免有些愧疚,生了怜悯之心,又将蚯蚓捉到湿土上去。蚯蚓嗅到泥土里的清香,瞬间就来了劲儿——弯曲着身子,拱啊拱,一会就没了踪影。若你不怕刺,还可以摘两朵玫瑰花下来,取一根嫩枝,剥去外皮,只留下里面的嫩茎,做成花环。戴在头上,定能引来不少小伙伴的效仿。

小时候特别喜欢吃枇杷。外公从乡下摘来的枇杷,一大半都进了我的肚子。

一天,我惊奇的发现土里出现了一棵苗,我便对外公说:“外公,您看这苗!这土里的花草我都熟悉,这是个什么?”外公从屋里找来眼镜戴上,仔细观察额一会,笑着对我说:“这是枇杷苗。”“枇杷树的苗?”我喜出望外,这才想起数日前无意吐在土里的核。我视它为珍宝,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便是观察这苗是不是又长了一点儿,乐此不疲。

我也不知道父母为什么要将我送进学校,小学哩!也许是因为每天只顾玩耍了吧,又或是因为我长高了一点,无从得知。

家里离学校不算太远,但也要经过好几条街,拐好几个弯,穿过洞庭公园的桥才能到。学校大门上写着“莲花塘学校”五个字,上面还飘扬着彩旗。我进了教室,不知怎的,突然想起了我的树苗,我的蚯蚓们……

我哭了起来,这时,老师进来了,看到我报名表上的名字,微笑着安抚着我。我连忙止住了眼泪,笑着和周围的同学玩起来。

课堂上,老师念“低头思故乡”,我们也说“低头思故乡”,老师念“春眠不觉晓”,我们也说“春眠不觉晓”。我很喜欢,觉得很有意思,很顺口,也很好听。

久了,我发现学校其实很有意思,老师教我们念字,教我们算术,教我们各种知识,这都是我从前不知道的。

不仅在课堂上,下课也甚是热闹:有玩“八仙过海”的,有玩“石头剪刀布”的,也有玩“老鼠偷油”的,教室里可谓一片欢声笑语。大家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玩游戏,直到上课铃声打响才回到座位上去。

后来买了新房,搬了家,那小园也不知归属谁家了。但它们,永远是我最美好的回忆。

高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精选9篇) 篇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主要讲了:屋主寿镜吾是绍师兴城里有名的塾。他20岁中秀才,在自己家中设馆授徒,以教 他制定学规,从严治教,每年收学生不超过8人。他对学生要求严而有度,待人以宽和为怀。发现有学生不认真读书,到后院去玩时,他只是大声叫道:“人都到哪里去了?”待到大家陆续的回来时,他也只是瞪几眼,督促大家读书而已。他也备有戒尺,但不常用,学生有违反塾师的也只是在学生手心上轻轻地打记下以示惩戒,不像别的塾师,要把学生的手心拗弯,将手背顶住桌角用力痛打,以示师威。教学之余,他常以读书自娱。每当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时,他便吟诵自己心爱的古赋,而且摇头晃脑,显得十分投入,也很有点幽默感。放学时,他会亲自把学生送出大门,站在石桥上观察良久,看学生在路上是否有打闹的情形,直到学生走远,他才放心地踱回书房……

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文章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的玩耍,不希望被父母,家奴管着。

有空时我还要看看《诵读经典品味越韵》中还有什么有趣的童年乐趣。

高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精选9篇) 篇四

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故居……拥有这些大名鼎鼎的头衔的地方;乌干菜,乌篷船,乌毡帽,拥有这些浓郁民俗特色的地方,你能猜到是哪里吗?

7月26日,我们经历了5个小时的车程,来到了浙江省名城绍兴。第一站就来到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其实就是鲁迅的老师寿怀鉴家的书房,鲁迅和其他同学的桌椅尚在,但这个“早”字被一块厚厚的玻璃给罩上了,我只好想象这“早”字是什么样的,想象学生们是怎样对蝙和鹿行礼的,想象许多跟我们一样大的孩子在一起读各种不一样的书时人声鼎沸的样子,还有鲁迅存下课时是怎样在花坛上爬上爬下去折花,寻找蝉蜕,还捉了苍蝇喂蚂蚁。鲁迅还在《呐喊·自序》中写道,三味书屋是他启蒙的地方,他在那里学习和成长,老师对他们管教严格,在提出不该问的问题时,这位严格的老师怎样皱眉,仿佛在发火,吓得鲁迅落荒而逃。这些事都印在鲁迅脑袋里,令他长大成人后还津津乐道,可见这片童年的乐土,给了他多么深刻的印象。

走出一味书屋,窄窄的马路对面,就是周家大宅。鲁迅的爷爷本是一个进士,叫周福清。因科场行贿案发,下狱7年。从这场官司后,周家开始败落。鲁迅的父亲受牵连,被剥夺了应试资格,不久又患病,拖了几年,即驾鹤西去。鲁迅就是在家道中落这一时候看清了世相,明白了许多道理。后来,鲁迅就把这座宅子卖给了邻居朱家。朱家觉得这块地风水不好,所以不仅把房子拆了,还掘地三尺。现在的周家大院已经荡然无存。我们所见的真迹,只有鲁迅睡过的一张床。然而,我最向往的,还是百草园。可是,想象中那虫儿、植物和鲁迅的乐园,在哪儿?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在树叶里长吟的蝉,伏在菜花上的肥胖的黄蜂,从草间直窜云霄的轻捷的云雀,你们在哪儿?现在,我满眼都是为了留下“到此一游”而在“百草园”的石碑前拍照的游客和稀稀疏疏为了装点门面的植物。

走出鲁迅故居,我想看到的是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小镇,可我却听到的全是小商铺的叫卖声和乌篷船夫的拉客声,我不禁感到一丝悲凉。

高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精选9篇) 篇五

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表达了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文中,充分描绘出百草园这个荒原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不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气,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这儿了。

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时候了,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老师的家的书房。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工作。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刻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高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精选9篇) 篇六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到百草园的前一天,就从爸爸的手机上看过了这遍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那时却不知道什么是石井栏,什么是皂荚树?这个疑问一直保留到了我去百草园的时候。

刚进百草园时,那只是一条通向百草园的羊肠小径,可一进那个拱门,却是耳目一新的感觉:参天大树笼罩着一片菜地,靠北边是一堵泥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墙边有一棵桑树,听导游介绍现在的百草园只有那树和墙是当年保留下来的。很宽敞的大园子,现在不像是荒地,倒更像田野了。

国庆出游的人很多,我们随着人群拥挤到“三味书屋”,只见稹密的竹子一根挨着一根便构成眼前这颇具特色的竹大门。沿着一条石头小径来到了当年鲁迅先生受教的书屋,进到正厅风格与“鲁迅故居”大同小异,书屋内挂着很大的“三味书屋”四字,下面是一幅卧着的梅花鹿画像,书屋内陈列几张书桌,这便是当年鲁迅先生学习的地方了······

这一行,我重温了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感受着那平日里朴素的快乐!

高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精选9篇) 篇七

很小的时候,在网上便见到了鲁迅先生的照片:少年的鲁迅先生,身上透着一丝傲气;中年的鲁迅先生,目光中带着一丝深远;晚年的鲁迅先生,整个的带着期望,远望中国的前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隐隐便能望见,鲁迅先生幼年时代的缩影:无忧无虑的“百草园”生活,轻松而自在,草边的蟋蟀,橄榄叶的夏虫,山海经的故事,童年思想中的故事,以及传奇的幻想。不是刻薄生硬的批评,而是简洁优美的笔调,逼真,形象,栩栩如生。

在文中以后的日子里,鲁迅先生把童真与自由带到了三味书屋,朗朗的读书声,教书先生的摇头晃脑的`自得其乐的诵读声,鲁迅先生携着这一切的一切,从幼年走到了少年,到中年到老年……文中的主人公形象,如此清晰,是带着无所顾忌的童真的孩子,文中也处处夹杂着童真的语言。

高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精选9篇) 篇八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趣。仿佛就像看到了幼年的鲁迅先生,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与昆虫为伴,采摘野花野果,与伙伴一齐捕鸟,虽然总捕不到很多;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十分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住心中的孩子气,当读书入神时,却没发现学生们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三味书屋,是一个让人厌恶的地方,跟百草园来相比较,三味书屋真是个烂地方。然而老先生我自认为还是不错的,因为还是实事求是,并没有什么不懂装懂。三味书屋有时候好,有时候不好,好的是能够让我们学习到更多知识,不好的事把我们“捆绑”了起来。

实际上两个地方是透过明显的比较,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写出了小孩子们对于三味书屋的厌恶。这只但是是我自我的认为,但是我 写出了在欢乐的百草园生活中也同样对于读书的追求。但是仍然不明白鲁迅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想法。

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文章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热情,期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期望被父母,家奴管着。回忆起我的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小时候,在田野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花一会儿就枯萎了,但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

如今,田野上了造起了楼房,而我在紧张的学习之中,因此感受不到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却仍旧向往着,无论此刻能否实现。读过文章后有了许多感动。虽然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乱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一样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齐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高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精选9篇) 篇九

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出了鲁迅先生对自由与美的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却也看出了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里枯燥死板且又严厉的学习生活十分厌恶。我想,这样封建的教育扼杀了多少儿童天真、善良、活泼的天性啊。

不过,也许只是饱含着对当时封建教育的厌恶吧,我相信鲁迅先生对自己的老师寿怀鉴先生还是有着极大的敬慕的吧。他是那样和蔼博学,总会在读书时十分投入,甚至到了忘我的地步,虽然对学生很严格,却不会严厉地打骂,顶多是瞪几眼,这在当时的社会下,是多么难得啊!12岁到17岁,相当于一个人的中学至高中阶段,鲁迅先生全在老师的教导下学习着,这也为他后来那些犀利却有内涵的文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想,寿怀鉴老先生也是鲁迅先生一生当中十分重要的几位人物之一吧。

“美女蛇”这一则小故事,应该是鲁迅先生对黑暗的抨击,寄托着他希望光明与善良有朝一日能够战胜黑暗的美好愿望。这则故事与百草园的联系,也让我对百草园里那片长草丛多了一种神秘与不安的感觉。

鲁迅先生的伟大与他所付出的贡献是中国乃至世界都家喻户晓的,让我们把这份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这份敢于斗争的民族精神永久的传承下去!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