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精选推荐

爱和自由读后感(最新35篇)

时间: 2024-06-20 22:26:44

爱和自由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和自由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一篇

  孙瑞雪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也是“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教育精神的创始人。《爱与自由》就是她幼儿教育的演讲录。

  在翻开书的第一页,有这样一段话“千万个父母因此书而改变,他们‘心灵受到震撼,感动而愧疚’,并从中学会真正的爱,真正的教育。千万个孩子因此书而健康、愉悦地成长,成为心里有力量,有强大自我,有创造品质的一代新人!”能让千万个父母心灵受到震撼,我不禁想,这本书真的有这么大魔力吗?等慢慢开始了解、阅读这本书,我才发现心灵的确受到了撼动。

  这本书大多都是围绕着“爱”而进行的,里面的实例有很多都是贴近我们中国家庭生活的。也有很多是我们经常出现,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如果一个孩子成绩优秀,家长就会说:“老师,多谢你对我孩子的辛勤培育,他才会这样出色。”当我们听了这样的话心里总是美滋滋的,你看这孩子这么出色是我努力的结果。其实不然,你只是帮助了他,但他真正的心理过程是由他自己完成的.,而你给与他最大的帮助是:没有从根本上打扰过他,却在关键的时刻爱过他、唤醒他,使他找到了内在的感觉,帮助他自己建立了清晰准确的概念。其实,成人还喜欢把孩子的成果归功于父母,总是喜欢说:“你有今天,可以顺利的考上大学都是功劳!”… …实际上这是孩子自身的素质。是孩子自己在训练过程中体验、经历而获得的成功。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二篇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从中了解到怎么去爱孩子。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那爱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是父母真正对孩子的“爱”呢?母爱的真正本质在关心孩子的成长,怎样才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爱呢?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这些须建立在你对儿童生命发展了解的基础上,这就是爱。

  读完《爱和自由》这本书,内心都激荡着震撼和深深的思考,并伴随着些许多悲哀和无奈。悲哀在于,还有许许多多的家长包括我自已没有意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我们不能再无视儿童的心理和发展,而且必须从一开始就去帮助儿童,这种帮助并不在于塑造儿童,因为这一任务属于自然之神,而是在于观察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在于能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手段,因为这种手段单靠儿童自己是办不到的。

  这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作者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作者相信这样孩子就可以全面发展,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同时,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教育,并总结出一些经验。

  看完这本书,对孩子爱和自由得到很好诠释!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三篇

  继阅读《捕捉儿童敏感期》之后,在小海鸥班老师的推荐下,我拜读了孙瑞雪的又一力作——《爱和自由》。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感觉书中所讲,既与《捕捉儿童敏感期》一脉相承,又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得更加系统。

  我曾经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意义是什么?提供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保障孩子身体上的成长自是不必说的。但是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这些还只能算是人的低级需求。孩子长大后,她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是否有能力执着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因此感到快乐?让她觉得她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如果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那父母的意义应该是帮助和见证一个人完整地成长为真正的自己。

  之前读过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介绍了“儿童成长敏感期”这一概念,教父母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快乐成长。《爱和自由》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整成长”的概念,也就是让孩子能做自己身体的主人、情绪的主人、感觉的主人、心理的主人、认知的主人及精神的'主人,在儿童成为这些主人的过程中完成“完整成长”。书中介绍儿童因抽象思维未形成,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是通过自己的身体的各种感观来实现的,在儿童不断掌控自己身体的过程中,完成了做自己身体的主人的成长过程。要完成儿童各方面的“完整成长”,就必须给予儿童自由,并进行适当的正面引导,让儿童完整地成长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有个性的人。

  当今社会“内卷”十分严重,在育儿方面,各种“鸡娃”方法也层出不穷,许多儿童往往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参加各种兴趣班学习了,这是父母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所表现出的焦虑。作为孩子的父亲,我也一度迷茫,到底是给孩子报班,不让她输在起跑线上?还是保护好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过早苛责她的学习?在看过这本书后,我也得到了我的答案。书中举了一个十分生动的例子,即我们在听讲座时,印象最深的一定是自己有所体会的那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必定是我们的感觉最深的那部分,必定跟我们的经历和心理状态相契合。儿童的成长也是一样,不需要成人那种“灌输”(这种“灌输”还可能引起相反的效果),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这就需要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细心观察,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引导,让孩子的感观与概念相契合,调动儿童的兴趣,给予充分的爱和自由,引导儿童自主探索、学习。

  最后,非常感谢小海鸥班老师的推荐,这本书必定会帮助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四篇

  对蒙特梭利教育了解得不多,暑假里,翻阅了《爱和自由》,才对其教育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蒙特梭利说:“儿童只有依靠爱和自由,才能获得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让我想起一个学者的一句话:“以爱的情感激发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自我意识的主动性……”

  在蒙氏教育,需要孩子们遵循的“规则”特别少,比较主要的`三条:

  第一,不伤害自己;

  第二,不伤害他人;

  第三,不伤害环境。

  孩子们在遵守这三条基本规则的前提下,他们有权利为自己做决定,他们可以做自己的主人。

  每一个生命都不一样,每一个生命的发展都不一样。就拿敏感期来说,蒙氏教育讲究要在儿童敏感期来临时,抓住这个敏感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孩子6岁才出现数学逻辑的敏感期,但这并不说明他要比5岁就出现数学敏感期孩子笨,只不过他的数学敏感期来的晚而已。一个孩子要画画到凌晨,也不要打扰他,因为他正是处于绘画的敏感期。他要通过持续、反复的操作来达到认知和发展的目的。但如果在孩子童年时期没有足够的自由来发展他的敏感期,那孩子有可能丧失了这么一次发展的机会。有可能他终生不再绘画,终生都不能感受到绘画的美。

  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发展的是心智,认知的是真理,而不是在控制和压抑下迷失了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是不可能幸福的。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五篇

  近期拜读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一书,了解了孙瑞雪和她的蒙氏教育,她提倡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探索和尝试。她认为:“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精神能量和潜能,孩子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能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这本书始终贯穿着爱与自由的平衡关系,强调给孩子“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告诉我们要学会爱孩子、学会放手、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

  在孙女儿还只有2个多月时,孙女儿的父母为了学习和工作,把陪伴孙女儿的担子交给我和她的爷爷。

  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我们在陪伴的同时,孙女的求知欲也在成长。我先是带她参加各种学习班,且在报班前征求她的意见,发现她对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想学。于是我就给她先后报了火花思维、乐高、画画、播音主持、舞蹈、轮滑等。

  在孩子的生活方面,我更多的是“干预”。如当宝贝做事动作很慢时,我没有足够的'耐心让她自己去体验完成;当她想自己动手吃饭时我怕她把饭粒掉在地上难得打扫卫生我就帮她喂;当她玩沙子时我怕她会把沙子弄伤眼睛而不让她去沙坑玩;当她室外玩耍时怕她发生意外就不让她四处奔跑……总之我都会尽力包办。现在孙女儿四岁5个月了,虽然很懂礼貌,爱学习,会收拾自己的玩具,会帮我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但一些精细的事,如剪指甲、系鞋带都不会做。作为孩子的奶奶,这不得不让我对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产生反思。或许就是因为没有给她足够的“自由”,对孙女儿过度的“呵护”,“剥夺”了孙女儿的“自由”。那么我接下来应该如何爱和呵护孩子呢?《爱和自由》这本书中的许多实例,让我有所思,有所感悟:

  最最重要的,我得放弃完全“控制”孩子的想法,要给她“自由”,即一个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允许孩子犯点小错,比如孩子打碎一个碗、泼一杯牛奶、弄脏了自己的衣服等等。让她在犯错中增长见识,让她在犯错中学会控制情绪和冷静面对,让她在犯错中学会诚实和承担责任!

  孩子的“自由”成长,很重要!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六篇

  读到《爱和自由》第三章,创造力来自哪里,心理学界有一个共识:个性等于创造力,有个性的人对世界的感受是独特的,思维状态是独特的。

  又结合到上周参加的心理学绘画疗法咨询师培训,搜集了一些孩子画的树,没有一幅是一样的,看到有些孩子的画中规中矩、有些色彩鲜艳、有些富有想象力。每个孩子对树的感知、印象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的思维和个性也是独特的。

  反思目前我们“通俗”的育人目标,“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我们不能说,听话就不好,反过来说,不听话就一定不好吗?

  人有四种天生气质,忧郁型、乐天型、激进型、冷静型,也许这个孩子天生气质就是冷静型,而我们成人却要求他成为乐天型,孩子就会想尽办法和你内耗,没有达到我们要求的乐天型气质,就被冠上了“不听话”,或“有问题”的孩子,想想冰山的.下面,我们应该找找每一个我们所谓的“问题孩子”形成的原因。

  孩子在强势的父母或老师的压力下,努力地向着成人的目标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有过多的情绪堆积在心里,形成心理问题。

  本来是很有个性和想象力的一个孩子,在被一次一次地“打压”和“纠正想法”之后,就顺着常规的、大众的思路走下去了,因为那样,大家才会说他是“好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他改变自己原有的个性特质,他本身的天赋在这个过程中被淹没了。

  做为老师,做为家长,我们任重道远。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七篇

  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作者孙瑞雪通过实际例子叙述了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为一个专注、坚强、完整的人。

  孙瑞雪园长的这一观点,我是赞同的。这本书里的“爱”和“自由”中首先爱孩子我们身为教师最重要的就是爱孩子,家长更是爱自己的孩子。但爱不是溺爱,也不是盲目的爱,这一点我相信大家都是理解的。其次是自由,自由不是随波逐流,也不是控制他让他去完成承认心里认为的自由。爱和自由密不可分。

  我们成人总是觉得爱孩子,就是去管他,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和做事。因为有了这个想法才“干涉”的太多,总认为孩子就是孩子,我们总是让孩子去认真的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道这样其实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过程和心理,因此我很欣赏书名中的“自由”两个字,之前我认为自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它不能和纪律自律相提并论。但是读了这本书,再去结合我和孩子相处的经历,我深受感触。我认为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一定不能去“把控”孩子,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的,而且他所有的'行为都是有自己的原因的。我们要试图去设身处地的去理解他。

  第二,我们要细心去观察孩子,倾听和沟通是最有效的了解他们的方式,和孩子成为好朋友,这样的相处也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我们也可以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第三,成人的榜样作用,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我们的言谈举止对孩子很重要,他们会潜意识的去学习和模仿。作为老师来说,我觉得我身上的担子很重,但是也必须要去肩负。

  爱与自由同样重要,我们要将满满的爱给孩子,同时,也要将自由还给孩子们,对待他们要多些引导、宽容和理解,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肯定也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八篇

  这不仅仅是一本给父母看的书。

  这也是一本给所有成年人看的书。它通过揭示儿童成长的秘密,帮助我们真正了解孩子,也真正了解自己。你会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过程曾有过怎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又如何以隐秘而强大的力量影响着你的人生,尽管它们可能早就淹没在你记忆深处甚至已被遗忘,但它们仍在不知不觉中决定你的人生方向,就像水面下的冰山,即使肉眼看不到,却决定着整座冰山的走势。单就儿童教育方面来看,它完全颠覆了大多数中国人的育儿观念,震撼力之强仿佛一条90吨的巨鲸从父母们面前游过,让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父母都无法忽视它的存在。作为一个母亲,早在女儿出生前我就阅读了市面上大部分育儿书籍,平心而论,这些书都各有出色之处。然而,只有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才被深深地触动,像一个习惯了黑暗的盲人第一次看到光明。心中充满狂喜的同时,亦有隐隐的几乎不可察觉的忧虑。有时,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我怕单凭我一人之力无法承担被揭开的真相。

  然而我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的父母接受并亲身实施了这先进的教育理念。如果说其他的育儿书是教育之树的一段树干或一枝一叶,这本书则是树的整个根系,它探索的是人类心灵的最高领域――幸福。

  本书作者孙瑞雪女士是中国第一个蒙特梭利(注)幼儿园的创办者,本书正是她结合了蒙特梭利理论和中国实践的'成果。蒙特梭利理论在创建至今半个多世纪里早已被全世界的无数实践者证明了它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然而中国却是在近几年才刚刚开始普及蒙特梭利的教育成果。孙瑞雪女士和她的学生们勇敢地做了在幼儿教育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积累了大量的宝贵资料,成功地迈出蒙特梭利中国化的第一步。

  正如书名所写,本书致力于诠释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爱和自由,书中用精辟的理论和大量实例深入说明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纠正了成人对于爱和自由的一些错误理解。而爱和自由的重要性更是被提高到对中国人来说史无前例的高度,凡是我们对孩子有所期待的,无论是纪律、独立、智慧、道德,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给他们怎样的爱和自由。成人可能觉得爱是简单的,只要发自内心就可以。但这只是我们主观的误区,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说,“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精神建构过程,就无法给予孩子他们需要的爱。 中国有句俗话,“打是亲,骂是爱”。认为打骂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体现父母的爱。然而作者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一个经常受到训斥或打骂的孩子,在心智发展上同正常孩子有极大的差别,压力和恐惧使他们对外在事物过于敏感,过分强化对某一事物的感觉,影响到内在心智的发展。其中一些孩子乍看起来反应很快,甚至可能常有人夸他们聪明。然而真实情况是他们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思维,他们看似敏捷的反应并没经过他们自己的思维,而是大人不断强加给他某种刺激形成的简单条件反射,就好像生物学家做的“一吹哨子,狗就吃饭”试验一样。

  这种表面看上去聪明的孩子其实根本没有创造力,他们调动全部身心用来学会的只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以此来缓解自己的生存条件。这一弊病往往在他们长大后才暴露出来,到那时成人可能会说,“好聪明的孩子,就是不好好学习。”然而这并不是孩子的错,他们的思维被人为割断后,注意力和意志力早已无法再集中到学习或任何一件需要持续努力的事情上。

  对爱的另一个错误理解与打骂正好形成截然相反却殊途同归的两极。那就是过分“呵护”,它完全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在这种“呵护”下,父母总是怕孩子弄脏或遇到危险,为了父母本身的便利,他们不准孩子自己动手吃饭、穿衣、打滚或拿任何易碎的物品,他们的嘴巴永远在喋喋不休“不行”二字。被剥夺了自己成长的经验后,孩子们最终要么变得不知天高地厚,自己瞎闯,不懂得保护自己;要么变得懒惰和胆小,不具备独立的人格。到了此时,成人们又开始指责孩子的这些缺点,却不知这正是他们自己种下的恶果。请记住这样一句话:“儿童必须通过生活自立而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的选择而获得意志上的独立,必须通过不受干扰的工作而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这本书我已读了三年,每一次阅读都让我有一些新的发现。我感谢它,因为没有它,我和我的女儿可能仍在蒙昧的黑暗中挣扎。假如你不愿自己或孩子永远被禁锢在简单狭小粗陋的世界里;假如你希望自己或孩子的未来能够不为外界所惑,体会发自内心的幸福,你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每个成年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九篇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读过孙瑞雪的《爱和自由》这本书,如今再重新阅读还是感受良多。我们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没有一本现成的教科书教你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孩子不是机器零件可以拿卡尺去衡量,纠偏,批量生产,只能因材施教。孩子很小的时候,这本书是我们教育过程的指引,现在孩子长大了,反过来去看走过的路,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误的懊悔,时光不能倒流,只有总结经验,做更好的父母。

  一直很接受蒙氏的教育理念,给孩子真正的爱和自由。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没有条件的,不求回报的。但是这种爱如果不能做到真正的爱,那么爱也会变成温柔的虐待。我们不能以爱的名义把我们的观点和做法强加给孩子,强迫孩子做不自己愿意做的事,或是让他们被迫接受不同的观点,这实际是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绑架和伤害。父母的爱是有原则的,既不能溺爱也不能粗暴,而是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蹲下身子和孩子一样的高度去倾听她的意见,正确的要去鼓励她,错误的要去引导她,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和心灵是空白的和纯洁的,父母怎样去填补这个空白是非常严肃和重要的一个课题。父母给与孩子的首先是正确的爱,是在一切以孩子的健康快乐幸福成长为前提的基础上的无私的爱,让孩子感受到爱,才能学会怎样去爱别人,爱这个世界,把爱和善良传播给更多的人。

  我们看到很多高智商人才的犯罪,这些人的人生轨迹令人痛心和惋惜。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爱是缺失的或者是扭曲的,那么这些孩子的人格也是不健全的,他们的世界是不完整的,他们始终渴望弥补童年的缺失,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做一些反人格反社会的事情。所以再高智商的人才如果没有健全的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人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我们一定要给与孩子足够的,正确的爱。

  给孩子自由,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充分的自由,这个范围,我理解是不会发生危险,不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孩子做她喜欢的事。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要在一定的距离内看管孩子,主要是防止发生危险,在安全范围内放手让孩子去探索,满足她的好奇心。而孩子长大后,随着孩子心智发育的成熟,父母更多的是去引导孩子在社会规则和道德框架内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才能。

  在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一直认为兴趣为先,培养能力为主,健全优良品德为准绳。通过引起兴趣,引导孩子主动去做她喜欢的事情,因为喜欢,所以热爱,再加上适当的鼓励,会把喜欢的事情深入并持续下去,越深入,越有兴趣,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孩子小的时候学过古筝,围棋,画画,这些课程都是在她学过一段时间后真正的感兴趣才确定下来的,我们并没有用大人的眼光去强迫她选择和学习,而一旦确定下来就一直坚持,风雨无阻。在学习过程中,会促进孩子性格及习惯的养成,无形中培养她坚强,乐观,勇敢,毅力,专注,主动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对于孩子的成长,父母的陪伴非常的重要,这种陪伴不是仅仅陪伴在孩子旁边照顾她的起居,而是完全融入孩子的生活,就像朋友一样,一起成长,完全体会孩子的`快乐与悲伤,分享她的喜怒哀乐,温和而坚定的做她精神世界的朋友。

  理论上的道理每一对父母都懂,但是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就会有很多偏差。回看走过的路,感觉有很多失误的地方,一是太着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没有充分了解孩子的心智发育程度,渴望孩子出成绩,超出了她的智力水平,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反而破坏了她的兴趣点。二是作为母亲,与孩子的距离太近,更偏重于孩子生活上的照顾,患得患失,没有充分给孩子自由,让她放手去探索,使孩子过度依赖父母,影响孩子的性格。

  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原生家庭的点点滴滴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很多时候方式和尺度的把握非常的困难,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给孩子做好的榜样,父母的责任任重道远,共勉。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十篇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从事幼儿教育这几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与爱心的老师,但是看完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我们的爱对于我们的宝贝来说是一种“虐待”。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够,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潜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而我们的理由就是:“因为我爱你们。”但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因此我们处处留意,时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子,不能碰那个东西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老师的吧,老师是为你们好,老师爱你们。”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爱和自由》,作为90后老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同时,我们在自我改变的同时,也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家长,我们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园密切合作,我们才能给予我们的宝贝真正的爱与自由。

  看完《爱和自由》还有的一个感触就是关于知识,我们是引领幼儿前行的教师,我们怎样去“教授”知识呢。我认为我们就应改变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超多从生活中学习而不是活动中学习的过程。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是智力。孙老师说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身边的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有爱没有自由,孩子就会失去自我,只有自由没有爱,孩子便会冷漠。爱与自由同在,并加以引导和体恤,让孩子们要学会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十一篇

  这是第一本让我这么靠近儿童的书,它让我看到了关于儿童内心世界的种种,从书中的每个事例中都能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那些孩子们的生命状态,能看到在爱和自由这个环境中成长的儿童的专注和认真,能看到在成人们以“爱”的名义压制下的儿童的痛苦和无助,这些都是我之前从未看见过但却真实存在的儿童心理。

  从书中得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我们真正爱孩子,就做孩子精神上的支持者、服务者,没有毁灭,没有必须,让孩子自己的想法、语言、动作得到释放,这些行为无关对错,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表达方式。我们只需要保护这些纯粹的天分,而非去干涉儿童的本性。每个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都已然蜕变成了一个独立的整体,有自己的灵魂,自己的思想动作,自己的存活方式,我们爱他们,爱的是当下的他们,而不是把我们思想里所认为的“为孩子好”强加给他们。孩子有他自己的成长,他是自然的一部分,希望不要让儿童的天分在我们的强制过程中丧失殆尽。每个孩子的本性都是自然而生,而成人所谓的道德理论对错与孩子本身并没什么关系,但成人却时常拿着自己的经验去干涉孩子的自然秉性,而没有人想着让孩子去做他自己,成人们大概都不觉得孩子也是有感知力、创造力、有自己思想的独立的人。

  不过只说要给孩子爱和自由很简单,要做到确实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毕竟都是在中国式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我们大都被传统的教育文化所局限,那些根深蒂固的教育方式让我们大多时候没办法真正做到给孩子爱,我们大都以为管教孩子那就是爱,强制孩子学各种知识那就是爱,甚至打骂都变为爱的表达……没有谁去在意孩子的内在需求和想法。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也是其中之一,用着强压管制的方式去对待我的弟弟妹妹,我一直认为他们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就是该说教他们才会变的更好,看这本书我边读边内疚我给他们带来的伤害,现在我有必要向我的弟弟妹妹深深地道个歉,我愿此刻开始用我满满的爱和温暖补偿他们!

  也有很多家长打着爱的名义让孩子学习好一点,学的多一点,是为孩子好吗?还是满足成人的虚荣心呢?在外人面前说:看啊,这就是我的孩子,他懂得那么多知识,他多棒啊!是真的棒吗?如果孩子成绩差一点,或者某方面不如其他孩子,有些家长就开始念叨了:你看人家那孩子怎么就那么优秀……我从小就有一个对手,而且是我永远也比不上的对手,就是“人家那孩子”。其实孩子不用每件事都比别人做得好,他可以没那么棒!孩子并没什么错,他就是他自己。

  给孩子足够多的自由,才能让孩子最大限度的了解一切事物的规律,孩子才有机会深入的去认知,这就是充分发展潜能的.自由!当然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规则的基础上的。然而,在蒙氏教育理念里:纪律必须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因为是自己的主人,当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时候,当你自动遵循某种生活准则的时候,那你就有了自我控制能力了,人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称之为纪律。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理解的守纪律,就是听爸妈或者老师的话,很乖很安静地坐在那里。其实儿童是非常愿意遵守规则的,他们常常在游戏中自发的约定一些规则并且很好的遵守它,但这些规则都必须是和儿童的内在发展和谐的,是儿童在生活中、在与同伴游戏中自己建立的,是和幼儿的内在需求没有冲突的。对待孩子最好的态度就是让孩子按照自然的状态去发展,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理解,让孩子能在自由中发现规则,他们会自然的把规则带进自己的生活里,在自然中与生活和平相处。这时候规则对孩子来说大概不是一个约束,是大家一起建立起来的平等基础。

  曾经在微博中看到过一个故事,在一所幼儿园里,老师在和孩子玩扔球的游戏,老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这时老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给老师,结果,老师也没接住。于是老师就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这个故事一直记在我心里,看过之后心疼了很久,心疼故事里的那个孩子。我不知道该怎么样才能拯救那些在被成人各种压制的孩子,在这个环境里,孩子有什么错?爱、自由、规则、平等,在这里孩子什么都没有,长大后让他怎么做一个平等的正常的人。真心的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的成长。

  我们要真正的学会爱,就要先放下心中的假设和期待。没有你的预料,事情按照它的发展轨道去发展,不要在孩子还没摔倒的时候,你就一下把孩子抱到一个安全区域去,并吵骂他不让他去危险的地方玩。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用生命去感知,知道孩子的内在想法,给孩子他真正需要的爱,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健全的成长。爱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宽容和理解。

  作为一名刚刚踏进幼教领域的工作者,遇见这本书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特大的幸运,它让我得到的不仅是固有观念的转化,更多的是让学会了该如何去爱。爱你如是,非我所愿。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十二篇

  四年前就看过孙教师的这本《爱和自由》,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很好,可是书看完了就完了,没有很深入的去执行,概念式的东西在头脑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以往工作的早教机构虽然也主张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孙教师在书里所说的传统的观念是那么根深蒂固,那条路越走越偏。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总觉得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我。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强烈的无力感,自我和孩子都很痛苦。一向想不明白:作为妈妈自我好像已经尽全力了,可是为什么教育的路还是那么痛苦呢!直到我听到了孙教师的讲座,走入爱如是,参加读书会,再从新拿起《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孙教师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话异常的触动我: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供给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向在充当一个主角——“造物主”。在传统教育中我们从不怀疑孩子是教出来的,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权威自居,我说的都是对的,都是为你好,你那么小你什么都做不了,你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成人固守着自我的信念,没办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观察孩子,更没办法观察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给孩子供给成长所需要的环境!然后成人就开始抱怨这孩子真不乖,带孩子真是折磨人啊。这也许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所谓的“问题”。如果不能了解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的准备,儿童会自我吸收这一规律,那么这些问题就会一向困扰着我们。

  我走进爱如是后,我仔细观察身边的孩子,他们大部分都很自在,沉浸在自我喜欢的工作中,教师不会把自我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现出的那种工作时的平静,游戏时的喜悦,发生冲突时情绪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我从心底觉得在这种环境里的孩子是幸福的

  “人类的发展中有一个法则,就是爱。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最大的真理就是爱。无爱和非正常成长史这个世界最大的罪恶。”作为妈妈我们总是说自我多爱孩子,可是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不稳定的,变化莫测的,一切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时我们是爱孩子的,孩子要什么我们都会满足;孩子“捣乱”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我们自我身体很累的时候,心境不好的时候我们都是不爱孩子的。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经常会跟孩子说你怎样这样,你为什么不能体谅一下妈妈?那种感觉十分的无力也十分的无奈。此刻每当我想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明白那是因为我缺爱。在我有情绪,我不舒服的时候我需要别人的安慰和爱,在得不到的时候我期望从孩子哪里得到。我深深了解这种缺爱,不能独立,依靠带来的痛苦。我想结束这种痛苦,更加不愿这种痛苦在孩子身上延续。随着自我和宝贝在爱如是一天天的学习,我很明显的感觉到我们之间微妙的变化,我们开始定规则,开始分享情绪,开始平等的对我们的冲突发表意见,孩子明白妈妈不会再那么情绪化,对妈妈的爱有一种笃定感。我也越来越明白“爱你如是,非我所愿”这八个字的意义。

  书还是那本书,看书的人和看书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反复感受的书,相信随着自我的成长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十三篇

  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蒙台梭利幼儿园园长孙瑞雪经过实际例子叙述了自我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我的内心发展成为一个专注、坚强、完整的人。

  孙瑞雪园长的这一观点,我是很赞同的。本来嘛,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世界上,对什么都好奇是肯定的,既然好奇,那么肯定要去探索,口、手、脚等身体部位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的不足,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顽皮的行为。如果是真的爱孩子,应当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让他按照自我的想法发展、完善,岂不是更能塑造孩子!

  我们成人总是"干涉"的太多,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什么事情都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明白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过程和心理,所以我很欣赏书名中的自由两个字,以前我也只是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样可能会和纪律以及自律相提并论呢,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我呢?但经过和孩子们生活在一齐我身受感触。首先,我觉得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们的行为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仅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健康成长的孩子。第二,要做一个有心的人,去仔细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倾听和交流是最好的桥梁,也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最好方法。第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映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感到自我肩上的职责很重大。

  其实,不只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不欢乐,任何人都不会感到欢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和温暖,人与人之间要是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是不是都会得到好的结果。

  爱与自由同样重要,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要适当放手给孩子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宽容,学会理解孩子、懂孩子,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肯定也会欢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十四篇

  教育问题是每个重点关心的问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是每位家长的心中愿望。但由于家长对教育上尤其是幼儿教育认识上的误区,造成“揠苗助长”事倍功半,甚至酿成家庭教育的惨剧。

  正确树立幼儿教育观刻不容缓!

  通过虚心爱和自由文章后,受益匪浅。

  儿童下来就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和潜能,按着内在的成长规律成长。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是一个心里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里成长上的。

  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否则,将破坏一个具有和人格魅力的人的发展。

  家长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以前的儿童不需要任何技能,他所需要学习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

  智力就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智力就是这一过程,这一过程中的每一种感觉的上升都和其中的经验和体验连在一起,儿童天生具备这种能力,只不过这一能力每个人都不一样,这个过程每一个人也不一样。

  所以,普通“教”的本质:让孩子把注意力转向什么,然后教什么。杜绝家长在孩子感觉的时候,破坏孩子的感觉;杜绝儿童感觉到时,我们没有把词语同他内在的感觉及时配上对!

  真正内涵:一个人的力量来自于哪里,来自他高贵的品质、完整的人格、崇高的道德和充满创造力的。

  感觉训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

  爱是土壤、是、是儿童成长的一切。

  “教”孩子可能是奴役孩子。因为你怕弄脏了,你怕麻烦,你代孩子所做的一切不是“爱”,你剥夺了孩子“体验”和“学习”的过程。

  爱是让孩子走向独立。这种独立不仅仅是身体“行动”上的独立,更重要是“思想”上的独立。

  每个人依据自己的独立程度来使用自由,而这一切基于一个条件:当他是孩子的时候,父母给予的爱和自由是一环接着一环的。

  蒙特梭利说:我们必须把我们的后代造就成为强有力的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独立和自由的人。

  自由不是条件而是品质。有了这样的品质才能作为人而存在,才不会在思想和意识上丧失做人的权利。

  自由: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充分发展潜力的自由,给予孩子充分认知的自由。由这种自由,他才能最大限度的摸清事物的规律,才能够去认知、认识。

  纪律误区:平常意义上的纪律的“典型形象”,就是比较听老师话,安静的坐在那里,不。

  纪律内涵: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人必须是自己的主人,当你是自己主人的时候,当你自动遵守某种生活准则的时候,那你就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了。人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称之为纪律。

  反思:我们“爱”错了吗?

  家长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和爱着自己的孩子。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牙牙学语之际就开始给孩子报各种学习班。在亲戚面前,以自己孩子会背多少、多少才艺而喜形于色!用自己对自然和社认知“灌输”自己的主观认识。以怕弄脏了、怕麻烦等等借口剥夺了孩子“体验”和“感知”的学习机会,以命令式或者威胁式的语言规范孩子的思维和言行。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十五篇

  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蒙台梭利幼儿园园长孙瑞雪通过实际例子叙述了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为一个专注、坚强、完整的人。

  孙瑞雪园长的这一观点,我是很赞同的。本来嘛,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世界上,对什么都好奇是肯定的,既然好奇,那么肯定要去探索,口、手、脚等身体部位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的不足,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顽皮的行为。如果是真的爱孩子,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完善,岂不是更能塑造孩子!

  我们成人总是干涉的太多,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什么事情都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道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过程和心理,因此我很欣赏书名中的自由两个字,以前我也只是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么可能会和纪律以及自律相提并论呢,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己呢?但通过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我身受感触。首先,我觉得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们的行为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健康成长的孩子。第二,要做一个有心的人,去仔细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倾听和交流是最好的桥梁,也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最好方法。第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映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大。

  其实,不只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不快乐,任何人都不会感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和温暖,人与人之间要是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是不是都会得到好的结果。

  爱与自由同样重要,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要适当放手给孩子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宽容,学会理解孩子、懂孩子,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肯定也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十六篇

  我越来越喜欢孙瑞雪老师的书,尤其是《爱和自由》,我把这本书推荐给身边的每一位好朋友,尤其是孩子的妈妈,做好一位母亲,尤其是好母亲真的需要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自身的成长能够给予孩子无穷的力量。

  我自己也是一位四岁孩子的妈妈了,在没有接触《爱和自由》之前,我对孩子们的要求很严格,总是想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做,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懂规矩、爱学习的好孩子,班级最好没有调皮的孩子多好啊!读完《爱和自由》后,自己简直有点无地自容了,应该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只要你做好指导、观察、协助就可以了,《爱和自由》改变了我,我们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如果是以前,如果一个孩子犯错误了,我一定会大声训斥,并告诉他下次不要这样做了,在这样做就会……一些威胁之类的语言,现在我不会了,无论孩子犯什么样的错误,我有时候情绪也会有些波动,但是我时刻告诉自己,放松心情,毕竟是小孩子吗,有时孩子会把玩具摔在地上,还会用脚去踩,这时候,我们首先告诉他,请你把玩具捡起来,我来帮助你一起把玩具归位好吗?有的孩子会和你一起做,而有的孩子根本不理会你,跑掉了,其实没关系的,一次、两次……总有一天,他会非常高兴地和你一起收拾玩具并归位,老师对孩子的爱与包容、还有亲切的口吻时刻都在感化着孩子,慢慢的孩子们也学会了“请”“对不起”……这些语言,他们也会爱老师、并且关心老师!

  孩子是否犯错误了?有时候我们常常把孩子们的探索当成了犯错误,我的孩子也常常模仿大人拖地,现在我允许他做这些事,还有他特别喜欢用抹布擦桌子,但是还想模仿我平时用水洗完抹布再去擦,由于空间的有限我还是没有给他充分的自由,没有允许他这样做,只是给他一块我拧好的抹布,他擦了一会,于是拿起自己的吸管水杯喝了一口水吐出来,反复这样做,抹布便吸了很多水能拧出来了,他很高兴,用自己的小手拧抹布,擦地、擦桌子、擦门、还去擦自己的小鸭子便盆……干的特别的起劲,虽然弄得地板湿湿的,但总比要去水盆洗好的多,我只能一会再来收拾了,如果换成从前,我也许不会给孩子这样的机会去做,其实小孩子不一定就喜欢在一个地方玩玩具,看书、生活中的这些事情都是在帮助他成长的!是孙瑞雪老师改变了我,使我允许孩子们自由、快乐的成长。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误,最重要的是我们老师、家长怎样看待孩子们的每一次错误,最好用积极、肯定的语气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而不是一味的重复这项错误,我们大人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所以我们要用平和的心情来解决孩子们的错误!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十七篇

  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好多年前读过一次,但已经渐渐忘记,这次重新拜读再加上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进行思考,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看书的过程中,会回忆到自己儿时的记忆,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学习的记忆,更多是玩。所以对于孩子来说,这个时期学习的过程更多像是玩的过程,从中来获取感受,就像孙瑞雪女士说的,幸福和快乐的感觉实在童年时期建立的,这种认识将持续整个人生;安全感、独立性、自信都是源自一个稳定的哎的环境;让孩子成为自己,需要的是自由。正如书名“爱和自由。”

  爱,是给孩子充足的爱。不是给予肉体的生命,而是从身体的完整到精神的完整。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在接触到幼儿教育之后,我的意识发生变化的是,关于孩子,并不是单纯的给孩子带来生命,在生理发育上,满足孩子的吃喝拉撒。而是在儿童0—6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感受到儿童的情绪、心理、智力,而这些衍生出来的,而是让孩子拥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这影响到孩子自我、尊严、幸福、价值的感受。作为老师,在指引的过程中,不是直接给予结果,或先入为主。而是需要引领孩子,在认知过程中帮助孩子去区别概念,理解概念,让孩子感受自己的感觉,慢慢长大。

  培养儿童的认知和感觉。书里有一个孩子玩瓶子的例子,儿童内在精神的冲动支配着身体去实现,这个过程的变化,行程了儿童自身的实体化。这就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从注意到一个感兴趣的物体。通过精神的冲动支配着身体去感受事物,建立概念,在与现阶段的认知形成连接,产生了认知。但对于大人来说,习惯从自己的经验干预孩子,从而让孩子产生认知的过程,总忍不住破坏孩子探索的过程,不自觉的破坏了孩子的发展点。而殊不知儿童,也需要在感受中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经验的累积。

  儿童的心智发展。我们都知道,随着现在社会竞争给予成人的压力,会让我们将感受到的这种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可以变得优秀来应对这种社会压力。所以很多大人会给孩子报很多提升自己的课程,却没去尊重孩子是否感受到压力,因为儿童的语言有限,其实不会清楚的表达自己接受还是拒绝,只能通过哭、逃避、不专注来做反馈。所以,儿童心智发展是重复和连接的,是需要时间的,不可过分的干预。不是纯粹的知识输入,却与生活无关,通过知识量去判断儿童的智力水平。而是儿童可以独立的观察、思考,从而感触,感受,顺其成长规律的理解了物体的`概念,掌握了技能方法,这个过程就是智力的形成过程了。

  孩子的自由,是独立。独立从外部因素上,有生活常识上的经验,表达,自主。从精神上,是有安全感、自信、与幸福感。对于孩子,我们应该将孩子放在与我们平等的水平线上,从语言的沟通,行为的秩序,保持着耐心与不约束,让充足的爱使孩子独立,自由,心有归属。

  让孩子自由、快乐、积极主动的做自己喜欢的事。这件事简单,却又不简单。这要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容忍孩子在做与自己认知世界向背驰的事。这就是给予孩子对感兴趣的东西探索的自由。使其保护了自己的兴趣,从而掌握了规律,这本书也让我丰富了对幼儿的认识,对儿童的行为习惯有了判断与方向。并提醒我,与孩子相处,尊重孩子的思想,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给予孩子完整,独立的童年。对成年的我们,学习什么是爱,爱会使人独立,心安,踏实,精神上的安全感。从而变的自信,做到真正的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十八篇

  看完这本书,会让你觉得心头像压了一块大石头那样,真的,很沉重。 书的作者是一位长期从事蒙氏教育的工作者,她的理念、她的思想,她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让你,尤其是为人母的你、为人师的你感慨万分。到底,我们都对孩子做了什么!我们真的是在爱孩子吗?或许,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我们更爱的是我们自己?

  说到爱孩子,我们的爸爸妈妈们或许都会拍着胸脯肯定自己,但是如果是问给孩子自由了吗?很多爸爸妈妈们都不敢出声了。我们老师呢?对孩子,我们又给了他们足够的自由吗?答案是:没有。

  在我们传统的思维里,自由代表的就是放纵,就是不闻不问。所以,我们挂着“爱”的旗号,包办了孩子的一切。怕孩子摔疼,我们始终牵着他们的手不肯放开;怕孩子弄脏,嫌他们慢,我们坚持喂饭、帮他们穿衣、穿鞋袜;为了孩子“好”,我们帮他们做好了所有的选择,吃什么、穿什么、看什么、玩什么,而且还帮他们安排好了时间。孩子们什么都不用考虑,按着我们为他们安排好的路线一步一步的走着,如果偏离了这条路线,就是不听话……

  天啊!多么可怕,这就是我们给孩子的爱么?

  我非常庆幸自己看了这本书,因为我从中明白了孩子他一生下来就蕴涵着强大的精神力量,他将按照内在的成长规律成长!

  那我们要给予孩子的是什么呢?是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爱,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您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而这些必须建立在你对孩子生命发展了解的基础上。有很多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一无所知,他总是从自己的成长经验或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不知从孩子的利益出发。真正会爱孩子的父母,他的孩子在各方面的发展都非常出色,比如说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比较小、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等等,最重要的`是孩子快乐无比。

  还有一点想说的是让孩子从爱走向独立。因为孩子是靠爱而走向成长、走向独立、走向充满幸福的人生。爱是孩子独立的前提,独立是孩子被爱的结果。所以当妈妈很“倒霉”,你必须多爱孩子,不能多爱自己。那为什么我们大多数的成人做不到这一点呢?因为我们也没有长大,也在渴求爱,也在走向独立的途中。

  是的,当我们有了孩子的时候,我们想我们会更爱我们的孩子,我们希望孩子比我们成长得更好,但我们却做不到。因为我们的童年大都成长得不好,那些不好的东西已经作为潜意识积淀在我们身上,我们也在用这些东西对待孩子。

  所以,要更好的爱我们的孩子,首先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任何人都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你能寻找到一个爱你的人,先让自己长大、独立,让自己内心充满爱!

  让我们期待:孩子因为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十九篇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蒙氏理论的书,拿到书后才一翻,就马上被吸引住了,一边看一边打心眼里认同,合上书本,内心充满了接触到真理的激动。

  都说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会特别认同,现在却已经想不起来到底是书里哪些案例和说法触动了自己,只知道一边翻阅一边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从小能在“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长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书上的文字腾印到父母的脑子里,告诉他们当年那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怎样伤害和扼杀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总之,由此“爱和自由”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看着孩子们无邪的笑脸,作为老师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华,看着孩子的脸,在心里对她们说我也要“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包围着你们,而又给你们光辉灿烂的自由。”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不求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的定义“爱”的。“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止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

  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曾经,我也认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个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同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的时候,至于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同一个凌厉的'眼色使过去,孩子就噤若寒蝉的“威严”……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我们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就是好孩子。

  我们从来没有或者有过却没有答案去问自己: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眼前这些就是我想要的吗?我们的身体已经成熟,我们的心智却停滞不前,面对纷扰的社会,我们内心的惶恐不安远远大于自尊自信,这就是传统教育带来的后果。为什么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拼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说的去做,但不要学我”?为什么父母以自身的经历和教训教导孩子却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自强自立的人生道路?

  我们了解自己开始,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成长的规律,认识到并尊重每一个新的独立的个体,蹲下来,时刻关注自己和她的成长,用真正的、无限的、无条件的爱滋润彼此的心灵,让“内心的小孩”和现实的孩子一起快乐、自由地成长!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二十篇

  读到孙瑞雪教授这样一些话:

  “蒙特梭利博士认为,儿童的感觉来自于内部,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我们成人往里面灌东西。”“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资料,只需供给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是啊,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所以我很珍赏书名中的自由二字,从前我也是片面的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样会和纪律及最高境界的自律相匹配,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我?但经过亲身的和孩子们生活在一齐我很有感触。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仅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倾听和交流是很好的`桥梁,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弹力带。第三,成人是孩子的榜样,老生常谈到”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反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深感自我肩上职责的重大。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欢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这是我们的心愿和目的!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二十一篇

  “当给儿童自由时”是《爱和自由》这本书自序的第一句话,看完全书后,回头再看这句话有很多感想。

  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作者相信这样孩子就可以全面发展,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作者用各种事例充分讲解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同时,作者在全书的快结束部分,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教育,并总结出一些经验。但作者没有对蒙氏思想提出创造和提升,也没有结合时代和国情做一些深入的思考和实践,还是停留在对蒙氏思想基本技巧的尊崇和仿效上。

  “当给儿童自由时”,这句话真的很好地概括了全书的立意。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作者要求成人尽可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给他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但无论加上什么样的修饰词,这种施予和授予的关系没有变,孩子是被动的,是从属地位的。这意味着,成人有权力决定给什么样的爱,给什么样的自由。给什么,怎样给,取决于成人认为怎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种施舍的“爱和自由”是功利主义的,并且会因社会的压力而不断修正、变化,最终就是妥协和放弃。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二十二篇

  自从读了《爱和自由》,孙瑞雪老师教育理念,让我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孩子的家长都有好大的触动之处。

  我相信作为孩子的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小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儿园里面来上课,接受最好的教育。我觉得《爱和自由》详细进述了蒙氏教育知识理念,怎么去理解孩子,怎么看待孩子的各种表现,还应该怎样去处理他们的表现。

  孙瑞雪老师从中认为:孩子6岁前,他们的.自我成长更依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的,但是我们成更多的就是给孩子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信息环境,让孩子接收积极信号,还说了在6岁之前我们要多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快乐,孩子也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反变得毫没有组织与纪律,反而让他们自由到极致了,也变得自律与顺从老师的话了。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识的是真理也不会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爱和自由》,书中用精辟理论和大量的案例深入说明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也同时纠正了成人对于爱和自由一些错误理解。书上写了《爱和自由》的重要性更是被提高到对中国人来说史无前例高度、纪律、独立、智慧、道德……这些我们值得去学习的地方和品质,都取决于我们给孩子怎样的爱和自由。

  但是我感觉成人可能觉得爱是简单的,只要发自内心就可以。但这是主观误区,俗话说:“美国心里学家弗洛姆说:‘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如果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精神建构过程,就无法给我们孩子他们所需要的爱。”

  同时蒙特梭利说:“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孩子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提供,接受这个观念,像发生一场内在革命,也意味我们会因自卑、压抑而感到产生自大。其实儿童弱小,他内在藏着一种强大精神能量和潜能。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二十三篇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智力发展比对孩子人格发展更为关注,那么如何能让儿童的智力达到良好的发展呢?孙瑞雪老师在这一章告诉我们:感觉训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

  感觉训练为什么占有这么大的比重呢?儿童虽然有潜在的精神发展的能力,有自发的生命发展的需求,但他对世界依然是一无所知。这种巨大的心智潜能需要依靠外在的事物来发展,也就是需要在外界寻找一个配对的事物。开发潜能最好的办法是在儿童时期不断进行感觉训练,重复的次数达到某种数量时,儿童就产生了概念。比如色彩的学习,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色板告诉孩子红色是哪一个。有了“颜色的抽象”,他会发现灯笼是红色的,夕阳是红色的,顺着这个规律发展,他知道了红色以后就会认识其他的颜色。这个认识过程反反复复,可能要一周、一个月或是半年。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与儿童的年龄和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在基本感觉训练方面,书中提到,感觉训练是由自我完成的。因为感觉必须自己体验、自己经历,最后才会得出感念。这种自我教育需要成年人为他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隔离刺激物。比如我们在教孩子读“a”时,就在孩子面前放一个“a”,这时孩子就会去辨认这个文字。但如果把“O”和公鸡放在一起,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你问孩子卡片上是什么,他可能会回答说“大公鸡”。有的老师或者家长可能会纠正他,此时孩子的体验方式就发生了改变,进而失去了自我教育的能力。

  孙瑞雪老师说,对事物的.认识好比吃饭,经过消化之后,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而且要能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亲爱的家人们,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的孩子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让他们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二十四篇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想法:我必须要好好地教育孩子,不能让他输在起跑线上;不能让他以后过不好的生活;我要让他出人头地。好像只要我们努力了,孩子就能过上想象中的幸福生活。

  实际上,儿童是依据内在的理性独自发展的,这种理性的过程是自然的,而不是大人强硬的灌输进去的,所以,儿童应当自我去亲身体验,将经验肉体化,才能构成属于他自我的概念。

  蒙台梭利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孩子拿着玩具火车玩,他不让火车在轨道上走,火车必然要在轨道上走,这是成人的规则,而孩子用这个火车在进行其他玩法的时候,爸爸就会说:“儿子,这是不对的,这个东西应当在火车轨道上走。”爸爸给儿子示范怎样走。他的孩子不想这么做,但爸爸认为应当这样做,他就不断地干涉孩子。

  我们是不是也经常这样做?我们带回家的玩具,孩子并不按常规的方法来玩,而是用你想不到的方式去玩。

  我给阳阳买的玩具汽车,刚拿回家,教他放在地上跑,可是他却拿起来用手转动汽车的轮子,专心致志地看着它转。无论我怎样示范正确的玩法,他都不为所动,依旧执拗地看轮子转,并且一玩就能玩很长时间。我遂放弃了教他的想法,任他自由去玩。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他能够让汽车在地上跑的飞快,比我玩得都溜。我想这或许是他发展到了这一步,或者这只是他研究汽车的一部分。

  因为他有时候还会将发动起来的汽车不是让它向前跑,而是让他撞到物体上,然后再将汽车拉回来,反复地撞。奶奶着急的喊他:别这样玩,把汽车就撞坏了!他不听,照玩。我看了孙教师的《爱和自由》后,认为他是在找寻属于他自我的独特的感觉,所以我不去干涉他。

  经常受到外力干涉的孩子,在感觉上的发展会有必须的缺陷。孙教师说的“济济”小朋友的表现,让我看了感到十分心疼。一个幼小的孩子,别的小朋友每当按自我的方式去玩玩具的时候,他都要去干涉,让别的小朋友按他的'方式玩,搞得别人压抑得受不了。而他自我呢?得经受多少次如此的压抑才能构成这样的感觉或者说心态?大人那些自以为是的正确方法是多么地伤害孩子的感知本事!

  幼儿期是感觉经验开创期,创造经验感觉期,感觉知识敏感期。这时,如果是从自我的经验得出结果,它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是你自我的,但别人教给你的东西,那是别人的,那是别人的感觉经验,感觉经验是不能代替的!创意是不能教的!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用自我的感觉来感受属于他的独特的世界!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二十五篇

  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思想,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这可能意味着你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爱的礼物。

  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孙瑞雪

  爱自己的孩子是每个大人的天性,在儿童教育家孙瑞雪看来“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

  她在第一章中提出“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的疑问。她认为孩子一生下来就蕴含着强大的精神能量,每个孩子都将按照内在的成长规律成长,我们成人要遵循孩子的这种内在规律,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时引导。我们经常会说孩子会有敏感期,在敏感期的时候,成人稍加引导鼓励,孩子就能对某项技能做得更好,更熟练。但现在的家长都很着急,就怕自家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地去帮忙,去帮孩子规划好自己认为好的课程或技能,将自己当年未完成的愿望期望在自家孩子身上实现。

  记得之前有和一位家长聊天说到,她说本来她没有很着急想让孩子报辅导班之类的.,她觉得孩子还小,等稍微再大一点上了小学之后再报,可是当她发现身边其他的小朋友有的在学画画,有的在学舞蹈,有的在学弹琴,有的在学打鼓等等,她就开始慌了,她不想让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大概问了孩子的兴趣之后草草报了一个家长选择最多的打鼓兴趣班。孩子刚开始很有兴趣,因为来到这里有自己的好朋友,打鼓的时候会发出各种动听的声音,他觉得好玩极了,就高兴地对妈妈说他喜欢打鼓。妈妈开心极了,她认为自己为孩子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可是没过几个月,孩子的新鲜劲过了,妈妈也能明显感觉到孩子对打鼓这件事提不起兴趣了,孩子总是找不到正确的节拍,跟不上节奏,找不到自我归属感,于是慢慢变得自卑,害怕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她这才意识到她当初根本没有认真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也没有实际去考察看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她只是觉得别人家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该有,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去盲目的跟随主流给孩子报班或替孩子做决定,她后悔极了。

  0到6岁决定人的一生。人特别奇怪,比如说一个坏人,让他去教大学,这个人的东西可能被大学生吸收,也可能不被吸收,但基本上是不被大学生吸收;如果让他来教小孩子,小孩子就吸收了他的东西。我们也经常在网络上看到,奶奶带着孩子天天跳广场舞,结果那个孩子跳的广场舞和大人一模一样,我们看了后都不禁大笑。也经常会听到有些家长会议论孩子在家模仿老师上课,让家长当小朋友,学的口气、动作和老师一模一样。以前我也一直认为孩子没那么的细心,不太会关注身边的事物,需要大人的引导和提示。其实孩子是很敏感的,他能感觉出老师的情绪,精神状态,记得有一次我身体不太舒服,就坐在小椅子上,估计表情也不是很好看,我的小可爱“汉堡”就走到我身边问:“木子老师,你肚子痛吗?揉一下就会不痛的。”说着她就用自己的小手帮我揉了起来,顿时我的内心一阵感动。这些都反应出幼儿的心智是具有吸收性的。在幼儿园里教师就是儿童的环境。除了教具、教室环境的准备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准备就是教师的精神。在教学中对待孩子的态度一定要严谨和科学。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把具体的事物和抽象的概念进行联结。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准备好自己的精神。

  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孩子成长的一切,爱是孩子成长的最好食粮。“爱”同我们掌握一门艺术一样,是需要学习的。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对孩子的生活过度地照顾,对孩子精神上的照顾和理解也就是关心他的成长。真正被爱的孩子依恋程度比较小、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快乐无比。

  可见,爱孩子应建立在对儿童生命发展了解的基础上,多看一些经典的书籍了解儿童的成长规律和精神的建构过程,就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提供条件和帮助。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二十六篇

  爱,是什么?无数人试图寻找这个答案,可每个人是心灵对爱的认识都是不一样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一样的,无法用语言说清,爱是生命的秘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葬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自由,又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对“自由”的定义和“爱”是一样的,是没有确切答案的。翻看字典,自由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简单地说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按照自我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够按照自我的意愿决定自我的行为。在我看来自由是人类智慧的根源,自由能够说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最高境界了,很向往自由!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自由能够说是一种尊重。尊重生命原本的样貌,不给孩子过多的束缚,不把自我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要说实话应对孩子,有时候我却很难把握“自由”和“原则”的尺度,估计这也是困扰很多家长的问题吧?因为这个尺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上加难。

  这本书表达了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中国很多父母都喜欢把自我许多的观念强加给自我的孩子身上,把自我的遗憾和未能实现的梦想都寄托给孩子,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我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深重的寄托,生活的很累很累。真的理解孙教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我们凡是应当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容的应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情,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书中说到其实教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之前儿童不用急着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有那种感觉就行了。对此观点我表示赞同。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他们的感觉来源于内部,他不需要大人往纸张上去做好规划,因为你给他什么他就会理解什么。不要妄想让自我的孩子成为“神童”,小小年纪就要求他们会背很多的诗词歌赋、数学计算等,这样的孩子虽说知识广博,但他的心智发展并不好,缺乏洞察力、不会去思考,只会一味的死记硬背,毫无自我的创新性,整个创造思维被你们给抹杀掉了,试问这样的孩子会有好的发展前景吗?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的”。我认为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与挑战,从而走向成熟和优秀再迈向卓越!尤其是刚入园的新孩子,他们需要学会自我调整心态,让自我慢慢的去适应幼儿园里的.一切,逐渐心智发展的就会很顺畅。所以家长也要配合好我们教师的工作,要保证自我的心态正常,孩子才会不那么恐惶,俗话说的母子连心,大概也就是这样的吧。

  孩子在幼儿园时,其成长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进取的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孩子的潜能得以发挥。在六岁之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一味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在自由中他们就变得自律与顺从。而不是我们一味的压制和束缚孩子,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胆怯,不明白到底什么是能做的,就不再有自我的思维,一味的听从大人的指示,完全的迷失了自我,那么他的人生也不会是欢乐幸福的!

  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才会成为一个专注、宽容、坚强和完整的人!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二十七篇

  爱,是包容。他要我们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包容孩子的一切错误与失败,接纳他们所有的创造与破坏。

  爱,要不忘初心,学会等待。等待孩子在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中自我成长、自我蜕变,完成生命的自我创造!

  爱,是理解与尊重。正如孙瑞雪在他的《爱和自由》中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她用“仰视”一词将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推向至高无上的境界。

  爱,是相信。相信我们的孩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不可复制的,是有能力成长的,是比我们更强大的!

  爱,是平等。我们没有权利命令与干涉,即便是我们的孩子。从他生命诞生的`那一天起他与我们就是平等的,他有独立的人格与思想,而不是附属于某个生命。要尝试着蹲下来感受孩子的世界,不要让孩子仰视我们,请相信我们的每一个或好或坏的举动都会在孩子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影响。

  “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成长的一切”,无论你知不知道什么是爱,它就那样简单而又复杂的存在。我没有更多的财富留给我挚爱的尚尚,我这一生唯一能给予他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二十八篇

  今年春节期间看了《爱和自由》第四版,和以前看过的第三版比较,感觉第四版的实际操作性更强。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第四版里面都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可在实际中作为参考。

  看完这本书让我更加全面的了解了儿童的内心世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十八章“孩子达到顺从的三个阶段”中写道的:“当儿童有时顺从、有时不顺从时,那是他还没有具备顺从的能力。”、“所有的儿童发火、发脾气都是有原因的,都是因为某种需求、某种发展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当我们成人听懂并相信这一切,我们在对待儿童所谓种种执拗的行为时不再会感到焦虑和生气,而会觉得很坦然。这样我们成人就给了孩子一个自由的发展自己的'空间。

  前些天,我的先生对我说:“我发现你这段时间对小米越来越有耐心了。”是的,我们必须知道,在儿童0-6岁发展自我的阶段,不是他们对某件事固执,往往是我们成人自己太固执了。我们固执于我们的经验与需求,而禁锢甚至责怪孩子,这无疑阻碍了儿童的内在发展。

  整本书还有其他很多细节都让我顿悟:哦,原来孩子是这样的。

  感谢这本书带来的一切!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二十九篇

  《爱和自由》读下来,没有第一次那么费力,边读边有自己的一些感悟。整本读下来,想把自己的一些感受记录下来,一方面与他人分享,一方面见证自己的成长过程。

  “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一定要严谨和科学。如果你不严谨和科学,你可能就毁了孩子的一辈子。为什么说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是幼儿教师呢?有一个朋友说:”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国际上幼儿园教师在最赚钱的职业排位上位居第三。“我们知道在发达国家牙科大夫比较挣钱,律师比较挣钱,实际上在国外幼儿教师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有的人博士毕业直接就去带孩子。人们把最优秀的人放到了幼儿教育上,是因为零到六岁决定人的一生。”

  最初认为工作就只是一份工作,一种谋生的`方式,在卡迪亚从事三年幼儿教育事业后,发现它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方式,更是一种成长方式。怎样去描述它呢?在卡迪亚工作,感觉自己是永远且完全被接纳的,可能自己存在很多不足(自己都承认且不接纳的)但仍被卡迪亚接纳。

  自己也愿意不断地完善自我,追随幼儿园成长的步伐,从内心真正地顺从。而且工作中时常会反思,当发现自己状态不够好,处理问题不够那么有爱时就会反问自己“爱在哪儿?”工作中的困惑是由于不理解产生时反问自己“理解在哪儿?”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三十篇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从中了解到怎么去爱孩子。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那爱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是父母真正对孩子的“爱”呢?母爱的真正本质在关心孩子的成长,怎样才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爱呢?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这些须建立在你对儿童生命发展了解的基础上,这就是爱。

  读完《爱和自由》这本书,内心都激荡着震撼和深深的思考,并伴随着些许多悲哀和无奈。悲哀在于,还有许许多多的家长包括我自已没有意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我们不能再无视儿童的心理和发展,而且必须从一开始就去帮助儿童,这种帮助并不在于塑造儿童,因为这一任务属于自然之神,而是在于观察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在于能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手段,因为这种手段单靠儿童自己是办不到的。

  这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作者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作者相信这样孩子就可以全面发展,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同时,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教育,并总结出一些经验。

  看完这本书,对孩子爱和自由得到很好诠释!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三十一篇

  孙瑞雪的《爱和自由》这本读物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更加了解儿童的心理、诉求、想法。这本书告诉我们,儿童教育同样要与时俱进,给我带来几点儿童教育的思考。现今我国发展很快,儿童物质生活丰富,现在的儿童还需要什么呢?

  一、儿童需要父母的理解和鼓励。大部分的人平时都会给孩子买很多的东西,可是那并不是他最想要的,只有理解和疼爱才是孩子最需要的。请减少与别人孩子的比较,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没有盛开的.花朵,请耐心等待他盛开的高光时刻。

  二、儿童需要家人的陪伴。只有时常陪伴在儿童身边,儿童才会感觉到开心快乐,儿童才会感觉到被重视。现在好多儿童一上小学就被父母送进寄宿制学校学习,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孩子缺失了幸福感,更有严重者学习很差,不愿与人交流,甚至发生自闭现象。还有好多农村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很少陪伴孩子,让童年时光失去了色彩,等到孩子大一下进入叛逆期,出现很多过激行为,父母想挽回时就晚了一步,请抽一些时间与孩子一起度过美好时光吧。

  三、儿童需要玩耍时间。现在的教育模式很多家长喜欢让孩子抢跑,提前学习与自己年龄不符的知识,而忽略了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就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抹杀了,提前学习的知识并不能给孩子带来创造力,甚至让孩子收到伤害。有个小女孩,小学六年级钢琴十级,为了练好琴,父母费心费力时时监督督促,孩子为了不练琴,把水故意洒在钢琴上,后来钢琴十级证书拿到手后,孩子再也不愿碰钢琴一下。

  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应该重新审视,要符合现在儿童发展的需要,保护儿童恰当的接受教育,尊重儿童的玩耍权利,陪伴好儿童最重要的一段时光。这就是我的读书感悟。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三十二篇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叫做《爱和自由》的书,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细心翼翼地仰视他们。

  这句话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明白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境,感知儿童的苦难。

  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里,我们应对的都是孩子,一个个独立而独特的个体。自我有限的教育经验是否能够满足于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教育话题——怎样因人施教。即书中提到的“爱的本事”之一。

  我觉得要树立孩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自我评价感觉,因为,孩子对自我的评价都不是很客观,大部分评价都来自成人。所以,要让孩子觉得自我是好孩子比让孩子觉得自我是“坏孩子”更容易教育。

  当孩子出现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要理解孩子的种种行为,不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他的种种不是,而是能够采取转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错误行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能够不断发挥和扩充自我原有的优势,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案。

  读了这本书,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才发现,原先作为教师,我是那么不合格,我忽略了孩子的.内心,缺乏对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从此刻起,在工作中,我要多聆听学生的心声,而不是急于批判学生。聆听孩子的心声,是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最好方式。聆听是我们对孩子最好的爱!

  总之,需充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来寻找相应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有足够的洞察本事,在每个孩子身上看到不一样的闪光点,我们也将更加具备了爱的本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做人。”经过阅读《爱和自由》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同时,也使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教育好一个学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只要我们能够持之以恒,用我们火热的爱心去点燃学生心中期望的火花,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个学生像一棵棵小苗苗沐浴着阳光雨露,茁壮地成长!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三十三篇

  教育教学中教师眼里要有一面欣赏性的镜子,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就用凹透镜看,那么就会多一些宽容、理解;当孩子有了进步时,就用凸透镜看,那么就会有更多欣赏、信任。让我们保持一份平常心,去尊重,去等待,把期待的目光放的远一些,再远一些,用一个细微的眼神,一声轻轻的问候,一个真诚的微笑,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小小的礼物,去带给孩子更多的惊喜、笑容、感动、幸福和无限的生机。不然,就会像李希贵老师所讲那样,“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因为,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所以我们要用智慧的眼睛去欣赏学生,屏弃用分数衡量孩子存在价值的做法,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使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使我们的教育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春天。

  “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让教育从细节入手”,“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作为管理者,我们通常最关注的是制定各种‘规定’和严格贯彻这些‘规定’,却常常忽略了应该如何把这些‘规定’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进而形成习惯。”李希贵老师这些重要的管理思想对我的启发很大。想想自己平时的管理,在班级的制度中是不是太多的“不许”、“禁止”之类的话语,对于违反规定的学生,有时是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批评,有时甚至是不问青红皂白,狠很的训了一顿,让他们没了自由。如果我们能从细节入手,像李希贵老师那样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把“规定”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没有那么多的“不许”与“禁止”,相信我们的师生关系会更加和谐。

  书还没读完,脑子里就产生了许多想法。对于这本书,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想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思自己,勇于实践。让我们怀着梦想,付诸实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努力实践吧!

  对于“爱和自由”这个话题似乎一直都有很多话要说,可是这个话题太大太大又让我不知从何说起,不是一一妈的督促,还不知道这个作业什么时候能交呢,呵呵。

  爱,是什么?无数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每个心灵对爱的认识都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同的,无法用语言说清,爱是生命的秘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自由,又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对“自由”的定义和“爱”一样,是没有确切答案的,翻了翻字典,自由的定义在不同的领域又是不同的,简单地说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行为。在我看来自由是人类智慧的根源,自由可以说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最高境界了,好向往!在这本书中的自由可以说是一种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样子,不给孩子太多的规则和束缚,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可说实话,面对孩子,有时我却很难把握“自由”和“原则”的尺度。我相信也也是困扰很多父母的问题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尺度不好把握,话扯远了,谈谈我对这本书里感受最深的二点吧J

  一、《爱和自由》里表达的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中国很多父母都喜欢把自己很多观念强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把自己的很多遗憾和未曾实现的梦想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的好累,真的能理解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读过这本书的父母应该都有所收获,能更宽容面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二、书中说到其实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以前儿童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对此观点我是赞同的,为人父母,应该清楚知道对于孩子来说什么东西是对于孩子的未来是最重要的?通常伟大的'人物后面都有着了不起的父母,《宋氏三姐妹》我看过二遍,每看一次感受都很深,之所以宋氏三姐妹能有如此的成就,是和她们有个伟大的父亲分不开的,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环境下,她们的爸爸宋查理就经常告诉她们:“我宋查理的女儿都是将来是要做大事业的人!”,玫琳凯的妈妈,从小就一直告诉她“宝贝,你一定行!”,就是这样一种信念一直伴随她走过了很多人生坎坎坷坷,如果父母能把梦想、自信、积极乐观的心态传递给孩子,孩子的将来一定会是美好的,他会学会享受生活给他的一切经历,把困难当成挑战,把挫折看做是磨炼,天堂和地狱其实都在我们的心智之间。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人的成功、升迁、成就85%是来自于我们的态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商吧,而只有15%是来自于我们的技能,今天很多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教育体系教会我们的都是技能,却没有人教会我们如何做的比平常人更好,90%的教育在于“事实与数字”仅有10%在于“感觉与态度”,花90%的时间来研究只有15%和我们幸福相关的东西,我们的教育体系是不是有点问题呢?个人成长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课题,“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上的。”我认为的成长是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挑战,从而慢慢走向成熟和优秀,再迈向卓越。

  还有如何把蒙氏教育的精髓和我们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而不仅仅是生搬硬套,也是我们要探讨和摸索的。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三十四篇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每个家长都是爱自己的孩子,那这份爱到底是什么?“爱是忍耐,爱是慈祥,对他们不动怒,只是喜欢,凡事包容,凡事相信,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在这本书中,我感受到:爱是尊重,是给他们一个良好的教育和独立的发展下去。

  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一种感觉,我们做父母的都是爱孩子的,就是打他、骂他,都说是为他们好,其实不是这样的,你把自己的遗憾和梦想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孩子们背着父母沉重的寄托,在生活和学习中是很累的,父母要为孩子想一想,要和他们沟通和理解,才知道他们的想法和理想,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权威自居,我说的都是对的,都是为你好,你那么小你什么都做不了,你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成人固守着自己的信念,没办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观察孩子,更没办法观察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给孩子提供成长所需要的环境!然后成人就开始抱怨这孩子真不乖,带孩子真是折磨人啊。这也许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所谓的“问题”。如果不能了解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的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这一规律,那么这些问题就会一直困扰着我们。

  书中说到的发展和潜力,他们要掌握技能和智力,孩子们的感觉来于内部,因为大人给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这样的孩子有发展前景吗?在他们的生命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与挑战,从而才会成熟和优秀,所以家长要配合老师的`工作,保证心态正常,孩子就不会那么恐慌,做父母的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这样才能给孩子的潜力得到发展。

  爱和自由并重把爱带给孩子的时候,同时也要适当的给他们自由,多加指导和相信,在这些环境下才能自由的成长,一定会快乐,坚强充满伟大的创造力和勇气。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三十五篇

  这学期,我有幸读了《爱和自由》这本书。这本书让我在孩子早教上有了很大的认识。这本书强调要给孩子更多的爱,更多的自由,才会培养出更加独立的孩子。

  儿童对所有东西的热爱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是一种熏陶,我们不强迫,但是我们不能不让她接触,孩子对周围的一切不都是从她的触觉、嗅觉、味觉、视觉、听觉感知到的,在我们读给儿童听故事的时候,不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吗,不是听觉的一种享受吗?

  我们更多一定要关注的是孩子的`每个敏感期,要学会尊重孩子。让儿童在爱和自由中成长!儿童只有依靠爱和自由,才能获得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让我想起一个学者的一句话:“以爱的情感激发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自我意识的主动性…”

  我们不能为了灌输式的学习而给孩子带来很多外界的内容和认知,孩子的学习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行为都不一样,比如重复做一件事,重复听一个故事,孩子会从反复听故事中吸收理解内容,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节,最后是概念。所以一定要仔细选书,让孩子吸收好的东西。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智力真正的内涵,或许我们就会走上长辈们的老路,以为成绩衡量一切,而忽略了高贵的品质,完整的人格,崇高的道德和充满创造力的思想。而做好这一部分,0—6岁是关键的时期。

  爱,独立,这两个概念是相互相通的,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也给孩子足够的空间。生活在压抑,因为怕犯错而察言观色,谨小慎微的状态下,这样更容易丧失自我。所以从爱走到独立,父母要有很大的勇气,很多时候要学会放手。同时也不可限定孩子的思维,不可“教”孩子一些影响到他创造力的内容,而是让他自己去感知,去发现。

  理解孩子,就是要让孩子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不能把我们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特别是效果上。就像蒙托梭利教育学校不会强迫刚送来的孩子马上进教室工作学习一样,孩子都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慢慢接受的过程,只要给予的方法正确,里面还有爱和自由,这就足够让这孩子的成长规律正常起来。这里面也涉及到纪律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专注力的问题,孩子都很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反复的做,在长久的专注过程中他才能把握事物的规律,这样他就愿意遵守纪律,并且有了自我控制力。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