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安的荔枝》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第一篇
花了几天时间慢慢读完这本古代职场小说,有很多的职场共鸣,但我却想认真捋一捋李善德这一生。
李善德,开元二十五年明算科名身,九品官员,在大安城谋生十八年,为人老实忠厚,不懂官场之术,不谙修辞之道,直到四十二罄尽多年积蓄加货款才买下较偏僻的一处宅子,但他仍是开心的,毕竟自己再也不是风尘尘仆仆的打工人,在偌大的长安城总算有了属于自己的家,一家人可以高枕无忧了。
他的心里装着美好的憧憬,从没想过职场的黑暗,就这样被领导和同事密谋、连哄带骗接下了不可能完成且还要送命的运送鲜荔枝的差事,他无比绝望。最后好友劝解,想通了也决定:既是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微茫希望。
李善德也就踏上了运送鲜荔枝之路。他运用自己一生熟悉的数字,计算运送的距离,缩短运输时间,研究延长保解的方法,不停地试验。耐何他人微言轻,无钱无资源,只能笨拙地周旋于老胡商与当地官员之间,对于多次测试的过程和结果,无数次近于崩溃,但他还是说“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了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靠着这股狠劲,六月一日,在贵妃生辰当日终于完成运送鲜荔枝的任务,博得美人一笑,前途也即一片光明。但在他这一路跑来,被迫无奈伤害了朋友老胡商和阿僮,甚至失去自己一条健康的腿,更是见到了上层官员无情剥削让老百姓承受的艰难,没有人在乎动用了多人力物力,跑死了多少匹马,多少人为此弹精竭力,更不会在乎老百姓种植一颗荔枝树需要多少年。他们根本不会去想运送一颗鲜荔枝的成本……
所以当李善德成功那一刻,他发现自己一点也不开心,甚至满心的厌恶,他放弃本可以的.飞黄腾达,用自已引以为傲的精密数字去揭穿和顶撞可以左右他性命的相国公,他做好承受任何结果的准备,并勇敢去做了。
最后全家被流放岭南,在他人看来很傻很可怜很不值得,但对他而这却是最好的归宿,他再也不担心自己的性命拿捏在他人手上,终于可以和家人有闲暇欣赏美景,踏实过生活。
用他妻子的话,李善德他笨拙、胆小,窝囊,确实是工作十八年还是一个小小九品官,这何尝又不是我们平凡的大多数人的人生缩影,肯干、有才年,但是在职场里有时候比不过他人一张嘴。但他又一点也不窝囊,又有几个人敢说豁出性命去守护自己所珍视的东西呢。李善德经历生活奔波的无奈与心酸、面对困苦的坚强与奋斗前进,取得成功时的思考与取舍,都是市井小人物需要经历的,但他心里的善却从未丢弃,是值得学习和思考的。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第二篇
寒假里,我读了《长安的荔枝》。这本书的作者是马伯庸,讲述天宝十四年间,小吏李善德因为被设计陷害,接到一个任务,要在贵妃诞日前运送岭南新鲜荔枝到长安。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定放手一搏,最终完成了任务。然而,因为他不畏权贵,反被流放岭南。不久之后安史之乱爆发,李善德一家躲过一劫,反而平平安安。
看完这本书,我发现小吏李善德一开始很粗心。由于没有注意到一个常规的细节,李善德满怀憧憬地接下了一个要命的任务。在现实中,粗心也许并不会让我们人头落地。然而粗心不是好习惯,粗心就是犯错的开始。那怎样可以改掉这个毛病?我们可以养成每天做计划的习惯,每天放学时可以检查下今天是否还有未完成的事情。
书中李善德有句话:“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表达出他的坚持不懈。生活中,我们也要坚持不懈。我们应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为之去努力。网课时决不玩电子设备,这就是一种坚持;上课时不走神,这就是一种坚持;出现困难时也不轻易放弃,这也是一种坚持。
这本书看了就让人停不下来,惊险又让人深思。你也来看看吧!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第三篇
唐朝诗人杜牧的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千多年来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我曾以为这是属于一代君主的浪漫,然而读完《长安的荔枝》这本书后,我才明白这短短两句诗的背后,是不惜砍伐大量果林、累死数十马匹、无数人奔波劳累甚至献出生命、压在贫农身上一层层徭役得来的,真正诠释了“历史的尘埃,落到每一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山”这句话。
书一开篇,主人公李善德经过多年打拼,终于在长安城边上用巨额贷款买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谁知被同事算计,接到了一个“催命符”的任务——在贵妃诞辰之前将岭南“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的荔枝运至五千余里的长安城,鲜荔枝的保鲜时限仅有三天,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李德善想过逃避,想过与妻子和离来避免家人受到牵连,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拼死一搏,“既是深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渺茫希望”。他绞尽脑汁,调动所有资源,不计成本尝试各种办法,一场跨越五千余里的传奇转运之旅就此展开。
起初,没有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推进他的实验进程:结交了胡商苏谅,并获得他的帮助;熬夜翻阅古代典籍和亲身游历,寻求岭南到长安的快捷之道;孜孜不倦向荔枝园的侗人求教保存荔枝之法;借助杨国忠的银牌调动各方力量......最后,花了十一天成功转运了鲜荔枝。
无数次面临绝境的时候,李德善说,“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如果你没有强迫你自己,你就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能力究竟是怎么样,全力以赴,方能无愧于心。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第四篇
最近读的书《长安的荔枝》,一本非常有意思的超级短篇小说,谁写的?额,看的太快,没记住,刚刚翻看了下,本书作者马伯庸,详情可以百度百科,本人写完这篇随书笔记,立马虔诚认真去了解作者,以补救拜读大作不尊作者之愧。
长安的荔枝,立马想到了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里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史讽今并不少见,初以作者也是如此,却另辟蹊径。主人公不是皇城寻乐时时欢的唐明皇和贵妃杨,所有的任务情节都在运送荔枝的荔枝使李善德上,开局荒唐,结局依然荒唐。小富即安的他,误接皇命,命运,给了他永远赔本的买卖。一个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他去做了,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保鲜方式他想了,路线他规划了,耗尽自己全身能量,他做出了最合理的规划,最后在动用权利的情况下,全国劳力的情况下,完成了任务,最后,判刑流放。看起来如此荒唐。
有人说,他的判刑是正确的,他确实收了钱,尽管钱不是给他所用,他确实私自动用权力开冰窖,取大额冰块。一事论一事,功过分开,违法必究。但,究其原因,他的选择在哪,所有的事情把他放在了非法的界限里,而不是慢慢逼退。皇命已经给人判刑,生活中的阳谋虽然明显比这远逊色的多,但让人实在怀疑,这类方法是否从小遗传。每次在听到一些很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总是找不到原因,总让自己陷入思考,我看这人不像会出现这种事情的呀,什么导致他这样冲动,或许这本书也告诉了我答案。
长安的荔枝,那是用百姓的血来浇灌的,吸取了人的精华,才在长安得以有如此天下珍品。这让我想到,被誉为世间最纯净的天堂布达拉宫下压的是数以万计的西藏农奴,每天的佛诵朗朗,是在吟唱高原的`美好,还是洗刷罪恶。
李善德并没有因为结局的预见性就等待审判,这大概是遇见困境下最好的面对方式吧。历史上的李善德是否是杜子美的朋友就不得而知了,但才倾天下的子美先生面对这样的死局也无能为力,才子也得为五米折腰。
摘抄一些比较耐人寻味的句子。
二月春风,柳色初青,每到这个时节,长安以东的大片郊野便会被一大片碧色所浸染,一条条绿绦在官道两旁依依垂下,积枝成行,有若十里步障。唯有灞桥附近,是个例外。只因天宝盛世,客旅繁盛,长安城又有一个折柳送别的风俗,每日离开的人太多,桥头柳树早早被薅秃了。后来之客,无枝可折,只好三枚铜钱一枝从当地孩童手里买。一番铜臭交易之后,心中那点“昔我往矣”的淡淡离愁,也便没了踪影,倒省了很多苦情文字。
读到这里,倒不是觉得句子有多优美,只是感叹,金钱永远都会钻探到任何一个能够繁殖的地方,纵使离别是多么悲伤的时刻,在看到利益存在,以及人们的模仿趋向性,也就无枝可折。
李善德刚要回答,脑子里突然闪过韩承下午教诲的为官之道:“和光同尘,好处均沾,花花轿子众人齐抬。”一霎时福至心灵,悟性大亮,连忙躬身答道:“下官德薄力微,何敢觍颜承此重任。愿献与卫国公,乐见族亲和睦,足慰圣心。”
这一刻,古来谄媚之臣浮现在李善德背后,齐齐鼓掌。
对于和光同尘我是表示赞同的,虽然,所有人都觉得这里只有李善德出了力,其他人不过是好手之劳。但是,社会本就是共同奉献的,科学家与农民等价,虽然迫于现在形式以及提倡生产力发展下,我们做不了平等,企业家可以在每天应酬下获得巨额等价物,农民每日伏地结局却早早一抔黄土。这里明显藏着巨大的不平等,但是相比于过去平均贫困,这无疑是进步了许多。我讨厌贫富差距巨大,但更讨厌贫困。
这里的谄媚大概是讽刺那些,什么都没参与,甚至在过程中层层阻拦,但看到结局的巨大利益,甘愿给予巨大利益给这些人,以保证事情顺利运转下去。如果不分的巨额利益给这些人,事情进行就会百般艰难。我想,每个人都在义愤填膺吧,他们不就是站着权力大棒为自己敛财。这里的问题不得让人琢磨。
这本书自己也讲不出个所以然,大概是自己读下去,才知道。当然,也不完全是官场沉浮,也就爱情描述,大抵都集中在一句话里头了吧:“我嫁的是他,又不是长安”。
也从中了解到子美的那组《前出塞》:“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我想,读书更多的时候是在寻找感染,有时候,看着一行行文字,就会想到,自己短暂生命里遇见的那个片刻,画面描绘的跟书上写的一样,那样美好停驻。刚刚在看到《我想做一只翱翔的雄鹰》,我想到,褐衣身怀远志,穷不坠青云,先生出生比我贫困,但已成天地伟人,我未来也因坚定方向,不应羡慕他人。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第五篇
近日读了短篇小说《长安的荔枝》,书中讲的是皇帝为讨贵妃欢心,想在贵妃生日那天献上新鲜的荔枝。为此,朝廷任命“荔枝使”,事成则加官进爵,事败则掉脑袋。荔枝生自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快马加鞭需十一日,有着“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的难题。倒霉的李善德误接了“荔枝使”这个烫手的山芋,在别无选择的境地下,他向死而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所有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李善德在绝境中迸发出的力量,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穷尽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盯紧目标,决不轻言放弃。故事中的李善德开始也认为自己面临死路一条,没有丝毫斗志,但朋友劝他“既是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于是他听从朋友的劝解,决定努力一试,接受这巨大的挑战,也就是立下了将新鲜荔枝运送至长安的目标。我们在面对完成难度大的.工作任务时,首先要树立强大的信念,坚信目标是能实现的、是必须实现的;其次,目标不能动摇,不能先找退路,要找方法而不是找借口;最后,要牢记目标,所有的行动都围绕实现目标展开。
穷尽办法,努力到极致。单就试验原理来说,把新鲜荔枝运送到长安,只有两个努力方向——“延缓荔枝变质的时间,或者提高转运速度”。于是,他制定了第一次行动方案,但最出色的队伍也只完成了不到一半的路程。随后,他不断总结经验,又接连制定出第二次、第三次行动方案,最终成功实现目标。面对困难时,我们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不是先想怎么做,而是找不受控因素,强调完不成不是我的责任。这是缺少责任担当的表现,还没开始就打退堂鼓,为失败埋下伏笔。首先要行动起来,开始行动就成功了一半。
再完美的计划方案,没有执行也是一纸空文。李善德制定的方案技术上已无障碍,但是他深知如果执行不到位,必将功亏一篑,因此,任何一个步骤都不能有丝毫差池。李善德遭遇运送失败、友情破裂、恩人情断、遭人暗算等各种挫折,但他始终没有退缩,做好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及时调整计划方案,坚定地按照方案执行。
反复复盘,改进改善逼近目标。李善德为了将荔枝在6月1日送抵长安,从3月份开始试验,反复尝试,总结利弊,不断改进,每次都更接近目标。复盘是还原事件经过,定义关键环节,提炼事物规律,进行优化改良的过程。通过复盘,可以认识事物本质,发现风险,检视问题,以风险为导向,用问题牵引,有针对性地改进提升,减少重复犯错,提升成功概率。
当我们做一件事时,只要全情投入、勇往直前,就能不留遗憾,在付出的同时收获成长。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第六篇
执行者,背负太多。
用昨天的空闲时间,读完了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
为了博美人一笑,皇帝特设“荔枝使”,要求在杨贵妃生日之前,从几千里外的岭南,运鲜荔枝到长安。
要知道,鲜荔枝三日就会坏,这一路十几二十天,大罗神仙也搞不定啊。
皇帝老儿轻飘飘一句话,就把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目标”给全体员工设立上了。
各个部门开始互相推诿:目标是有了,但脑子里完全没思路啊。
放现代,完成不了大不了老子不干了;放古代,完成不了那可是要掉脑袋的!
最后这项任务就落在了司农司一个九品小官李善德身上——杜甫是他的好朋友。
-
说起“荔枝使”这个敕封,皇帝为了让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不被纷繁复杂的审批流程限制,经常性的会跳开衙门,直接派发临时性的任务,就会封这个使那个使。
比如,冬天要木炭,“木炭使”;养鸟,“花鸟使”;想吃糖蟹,“糖蟹转运使”。
没了流程,就相当于没了复杂的监管啊。本使干什么的,是给皇帝干活儿的,各司衙门谁敢怠慢!
这灰色收入不就来了嘛。
不过,你能搞灰色收入的前提是,这个任务是靠谱的。你要领一个必定掉头的任务,有灰色收入也屁用不管。
-
李善德是个老实人,同时也是个数学天才。
他先对任务进行了拆解:
问:
想要把鲜荔枝,鲜鲜的,从岭南运到长安,该怎么办?
答:
无非两点。
第一,减缓荔枝的腐坏时间。
第二,加快荔枝的运送时间。
钱,不是问题。
标准的金字塔解题思路。
从结果上来说,他成功地把鲜荔枝运到了长安。
不过这个过程中,充满了阴谋、背叛、意外和死亡;也篆刻着李善德的改变。
有兴趣的去看书。
-
说几点想法。
第一,领导布置任务的时候,要带脑子。
我们常说,想法是最不值钱的,重要的是如何执行下去。很多领导布置任务的'时候,大多都是“拍脑门”或“自以为”,完全不考虑是否能执行下去,或者是“领导觉得能执行下去”。
其实这并不是领导的毛病,这个毛病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对于不是我们自己动手做的事情,往往我们会看轻执行的压力。
安个家具很难吗?买个票很复杂吗?拖个地很费劲吗?不就是接个孩子吗?
对,难。即便不难,也占老子精力。
不是你干,或者你都没干过,你只是臆想。如果你怕别人忽悠你,那你最好调研调研,或自己干干试试。
第二,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只能善用资源。
在小说里,为了皇帝的一句话,各司衙门可以变得行动力极高,不计成本。
有人,也有钱。
但实际情况中,我们手上的资源是有限的。
如果你要打造一款含月球土壤的产品。
理论上完全可以实现,前提是你有钱。有足够的钱和渠道,能搞到月球土壤。
如果你又没钱又没人,只能在你设立的目标下,精打细算,尽量往前。
但也不能放弃,一定有最佳的解决方案。
-
所以,不要迟疑,不要迷茫。
你可以的。
-
最后附诗一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甫《过华清宫》。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第七篇
读过《长安的荔枝》感触颇深,值得身在职场的人品读,既会开卷有益,又会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些许读后感。
一、无论收到什么样的文件,都需要细心核对,不要不好意思,公事一定要公办。
本书正是起源于李善德收到了荔枝,却没有在当下细心核对,事后再去找别人理论,结果别人爱答不理,说明细心核对的重要性。
二、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齐。
发表文章的时候,自己的名字放在领导的名字后面;当取得成绩以后,既需要率先感谢领导的提携,又需要随后感谢同事的帮助。书中的李善德去岭南办事,遭遇了多种多样的阻拦,后来才恍然大悟,想要办成事,就需要让每个部门都得到利益,有了大后方齐心协力的的`支援才能把事情办好。
三、学会借力,不要只靠自己的力量。
一个篱笆还要三个桩,不要单打独斗,就像书中的李善德一般,在没有得到朝中杨国忠的帮助时,被别人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好比如软柿子被别人随意拿捏,既没有办成事,又会受尽欺负。待到得到朝中杨国忠的支持,唐朝的地方官员会争相配合,可见拉大旗做虎皮很有必要。具体到职场,需要早请示,晚汇报,不是得到领导的明示,就是得到领导的默许,唯有得到领导的支持,办事才会如虎添翼。
四、自己心里的想法,不要轻易告诉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
跟再亲近的人,也要留一手,把好主意或者好方案告诉的人,表面会夸奖你,背地里极有可能会照猫画虎,功劳随时随地都会被抢走。书中的李善德正是因为心直口快,轻信了别人,把运荔枝的方案泄露出去,最后的功劳不得不拱手让人。我们在现实的职场,即使有再好的主意,也要藏在心里,少说话,多办事,以免言多语失,即使别人套话,也需要转移话题,争取顾左右而言他。
五、永远不要轻易许诺,苟轻诺,进退错。
外出办事,超出职权的范围,即使是模糊的职权,也不能轻易许诺。李善德去运荔枝,正是因为许诺富商,荔枝由富商的商队运输,等到李善德回京述职,却出生了变数,最终由谁运送荔枝,李善德说了不算,由此既失去了富商这一个重要的朋友,又一并失去了保存荔枝的容器,险些误了大事。
六、大多数规则是为弱者设立的,大多数规则是强者制定的。
有些关键的流程,往往是弱者需要遵守,流程就好比如规则一般,起初李善德严丝合缝依据规则办事,却处处碰壁,然而等到李善德拿到了杨国忠的“令牌”,却能够在很多时候畅通无阻。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第八篇
以前只听过: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当时年少无知,也不爱思考,只是以为是一名骑手,累死累活,快马加鞭地给杨贵妃送来爱吃的新鲜荔枝,并没有深想其中深意,甚至觉得诗句还有点美。
近日读了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全文不到10万字,我看的是电子书,随时能看,很快就翻完了。才知道,我以前只知道送进长安城这一框新鲜荔枝,而不知其背后隐藏的财力、劳力、甚至性命。
天宝十四年,长安的一名五十二岁的九品小吏李善德,被迫接受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贵妃过生日的时候,献上岭南运来的新鲜荔枝。本来采买是个肥差,怎么能轮得到老实巴交的他呢?要知道他官小人老实,年过半百,都买不起长安城偏远街道的房子。
原来,一般的采买确实轮不到他。但这次不一样,这次的任务不是容易储藏的荔枝蜜,而是鲜荔枝。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大致包括广东、广西和云南省东部、福建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区)距离长安(西安)五千余里,一路上快马加鞭到极限,也要小一个月。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完不成就是死罪。所以李善德的上司,设计灌醉李善德,哄他领下任务,等李善德酒醒意识到时也无计可施。
李善德心灰意冷,既然自己死罪难逃,那就拼命试一把。反正是死,那么在临死之前,不妨尽力试一试,兴许还能博得一线生机。况且,自己在赴死之前,也必定要为家中的妻女安排好余生。
他想: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李善德要去岭南亲自进行大量的实验与尝试,需要资金支持。因他抱着必死之心,所以一咬牙一跺脚,向朝廷预支了30贯钱,一方面用于本次任务,一方面,也要留一些给自己的妻女,因为自己很有可能回不来。(按1贯约等于现在人民币700元换算,30贯相当于现在的2万元左右)
真枪实战才发现,原来运用一次荔枝,单条路线一次需要1000贯。正确路线需要从多条路线中对比得出,于是,单实验,李善德花费几千贯(约等于现今200万人民币,由某有远见的商人资助)。从岭南运送两瓮荔枝到长安大约要花费七百贯,折合一棵荔枝十七贯五百钱(相当于现金一万出头),一棵荔枝比一头骆驼还要贵。
李善德经过多次实验,结果证明,摘下来的'荔枝最多坚持五天,新鲜的荔枝,只有四天。但是如果用“分枝植瓮之法”和“盐洗隔水之法”,一共能争取到十一天时间。十一天相比最初的五天,已是两倍之多。个中需要极其详细的计划:中途二十多个州县短途供应、驿站人员和马匹准备、运送方式转换、何处调冰、何处接应、如何囤冰...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做到极细密极周至方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处思虑不当,很可能导致荔枝送不到长安。
给贵妃的那份荔枝,加上中途损耗,需要从荔枝园里砍十棵荔枝树。但是,贵妃娘娘吃到了荔枝,那么她的大姐韩国夫人要不要吃?三姐虢国夫人要不要吃?杨氏诸姐妹哪个都得照顾到。于是,右相下令,要增加到三十颗荔枝树。然而,为了保证事情稳妥,执行人员层层加码,右相要三十丛荔枝,到了都省就会增加到五十丛,转到经略府,就会变成一百丛,办事的人再打出些余量,至少也会截下两百丛,相当于毁了一处荔枝园,而一棵荔枝树长成,却要二十年。
荔枝增加了6倍,那运费和人力自然也增加了6倍不止。
荔枝最后一次转运,路程四千六百里,所涉水陆驿站总计一百五十三处,总计花费三万一千零二十贯(相当于现今20xx万人民币还要多)。
于是,在二十多个州县、千名骑手+水手、驿站人员、千余精良马匹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有一骑在最后节点冲进长安城(从岭南到长安之间的漫长驿路中,九成九的荔枝因为各种原因中途损毁了)。而这一骑,只有两坛荔枝。
李善德原本以为,把荔枝平安送到京城,从此仕途无量,应该会很开心。可他跑完这一路下来,却发现越接近成功,朋友就越少,内心就越愧疚。他本想和从前一样,苟且隐忍一下,也许很快就习惯了。
可是他在六月初一那天,靠在上好坊的残碑旁,看着那荔枝送进春明门时,发现自己竟一点都不高兴,只有满心的厌恶。那一刻,他忽然明悟了,有些冲动是苟且不了的,有些心思是藏不住的。”
最后,李善德虽然立下大功,完成运送荔枝的任务。但是由于敢于直谏,指责右相将运送荔枝的巨额花费均摊在老百姓的徭役中,全家被判处长流岭南。
六月底的一个清晨,他带着夫人孩子平静地从延兴门离开。从京城到岭南的这条路,他实在是熟极而流。但这一次,他还是第一次有闲暇慢慢欣赏沿途的景致。一家人走走停停,足足花了四个月时间,才算是抵达了岭南,这个让李善德很满意的救赎自己、安置万年的地方。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第九篇
在朋友圈刷到分享的这本小说,薄薄一本,作者马伯庸老借杜牧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并借用大量其他时代史实,半虚半实地写出了这本小说。体量不大,慢条斯理可三四个小时读完,蛮有意思的。
荔枝一日色变,二日味变,三日香变。一颗荔枝鲜如何能历经五千里的路程从岭南运往长安而不变质?很显然,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是上头发话了,下面人就要想办法办好。这就意味着背后有太多的艰辛和血泪。历时四个多月的'谋划,反复试验,劳民伤财,却只为博妃子一笑,可悲可叹!李善德正如其名为善为德,却也在毫无退路的压力下失去朋友、违背诺言……最难的就是上面人一句话,底层人民跑断腿。真可谓:千古艰难唯做事,一事功成万头秃。
同时看到了官场的复杂,书言:“做官之道,其实就三句话: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一个人吃独食,是吃不长久的。”虽未做官,但初入职场发现好多为人之道需要学习。有时回忆起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免为自己的情商堪忧,我大概就是那种放电视剧里都活不过一集的人吧。慢慢成长,时刻谨记一些经验教训,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其余的,没有野心,安稳度日便好。毕竟就像李善德最终被流放岭南却逃过一劫一样,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的,福祸相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周末闲来无事的话,不妨一读。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第十篇
《长安的荔枝》是作者马伯庸,参考史料写的一本历史长篇小说。
“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一句诗。只要是熟悉唐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贵妃。天宝14年,长安城的九品小史李善德突然接到一个任务:要在杨贵妃生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的`荔枝。荔枝一日变色两、日相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离长安5000余里,千里迢迢,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定放手一搏!李善德接手任务后,就一次次的做实验想要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把南岭的荔枝运回千里迢迢之外的长安,要涉及的因素很广,马匹、驿站、路线、人员、气候等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要从头再来,难度可想而知。 然而李善德还是成功了,当最后两瓮荔枝运进长安城的时候,我惊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感慨李善德的艰辛。在荔枝成功运进长安城的背后,是层层加码的指标,是累瘫的无数马匹和无数小人物的艰辛。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善德、宋立之遵守规矩却处处碰壁,而当拿着杨国忠的令牌时,却畅通无阻。这时候我才发现,规则和流程这种东西是给弱者制定的,在那个年代,规则在位高权重的人面前不值一提,却让这位卑微的年轻者苦苦挣扎。
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个李善德能够在当今复杂的职场中真正的保全自己呢?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第十一篇
故事很短,道理无穷,书与人,皆如人与人之间,相识尔尔,莫在于缘分有时。
书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有三点
其一: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我们大部分时间抓得都是一手烂牌,再差的牌我们也不能弃局,都应该打下去,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其二:和光同尘,好处均沾,花花轿子众人齐抬。做官之道,处世之道!做人要收敛锋芒,搞好协作和合作是精髓。作为优秀的人要想团结群众,只能妥协和让步。管理别人也是一种协作,你要同别人协作,就要充分了解别人的特征,社会是由大众构成的,可能有的人不如你优秀,有的人不像你那么上进好强,但是你又离不开他们,你要同他们协作,就要放慢自己的脚步,让别人能够跟得上你,工作往往就是在妥协和博弈中完成的,搞好同事关系。
其三: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杨国忠的.这句话,可谓扎心又真实,我们总是讲求公平,可是这个世上哪有公平可言,当我们抱怨觉得自己受到不公时,我们往往都是站在弱者这边,有其抱怨不如改变,让自己强大,才是正解。
整部小说以小见大,捕风捉影,紧紧围绕两句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情节设计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接连反转——在以为大事可成的时候倏忽陷入了近乎绝望的死局,在无路可退命悬一线的时候又会逢凶化吉。行文语言、细节考究,无论是山川河岳、历史民俗还是诗词歌赋,读来酣畅淋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李善德历经千帆,初心未改,即使人微言轻也不顾性命以直犯奸,为万民疾呼,振聋发聩犹有在耳——“天下钱粮皆有定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认为这是整本书的核心思想,也是作者借古喻今,最想传递给当下时代的。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朝廷法度竟然围绕着一个女人兜转,起于贵妃一句无心感叹,终于贵妃的一声轻笑,以至于上行下效,劳民伤财,荒谬至极。日中则昃,月满则亏,直指大唐由盛转衰的症结。对于李善德而言,只有酸涩。“民可近,不可下”,民众虽然卑微却不可轻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借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是一个深渊,我们俯身去看的时候都禁不住头晕目眩”。
千古艰难唯做事,一事功成万头秃。从古至今,但凡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无论事成事败,鲜花掌声功劳毁誉都与劳力者无关。对我们个人而言,来如风雨,去似微尘,只需要吃透“和光同尘,好处均沾,花花轿子众人齐抬,一个人吃独食,是吃不长久的”。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第十二篇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朝诗人杜牧的一句诗,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杨贵妃究竟是如何在数千余里之外的长安吃到了来自岭南的新鲜荔枝呢?在没有生鲜运输技术的古代,将保鲜时长极短的荔枝运送到千里之外,可谓是难上加难。带着这些好奇,我翻开了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
《长安的荔枝》是作者马伯庸参考史料撰写的历史小说,以长安城上林署令李善德这个底层小吏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为保住自己和家人的性命而不得已接下运输荔枝的任务,一路上遇到各种磨难,经历了恐惧、焦虑再到成功喜悦的心路历程。《长安的荔枝》见微知著,描述了小人物在官场的辛酸苦楚和身不由己。
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以当时的条件,将鲜荔枝从产地岭南运输到数千里之外的'长安,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小吏李德善为朝堂勤勤恳恳工作十数载,却被构陷,在上级踢皮球式的推脱下,这个任务最终落到了他的头上。在别人眼中,这相当于已经被判了死刑。但李德善没有选择的余地,要么死,要么拼一拼,挣出活路。“就算失败,我也要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李德善和命运的抗争,在官场上的挣扎,都被马伯庸描写得淋漓尽致。
三日就味变的荔枝如何运送到千里之外?李德善在接下任务后,就一次次做实验,也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运荔枝,不仅要解决技术问题,还非常考验协调运作能力,荔枝转运涉及的人力物力调动牵扯到的因素甚广,驿站、马匹、人员、路线、气候等等,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需要重新来过。在交通运输、信息传递都不发达的古代,运输保鲜时长只有三天的荔枝,难度可想而知。但李德善还是成功了,当最后两瓮荔枝得以运送进长安城,我惊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感慨于过程的艰辛。两瓮荔枝的背后是被层层加码的指标,是累瘫的马匹和骑手,是耗尽的钱粮,是承受过重徭役的百姓……杨贵妃是笑了,这个笑容的代价却是无数小人物数不尽的辛酸。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李德善运送荔枝时,他一路遵守规矩却处处碰壁,在拿着杨国忠的令牌时却通行无阻。这一块不在任何官牍里的牌子,却胜过任何规章制度。“流程那种东西是弱者才要遵守的规矩”,杨国忠的这句话让心怀正义的李德善疑惑不解、思绪万千,同样也让我陷入沉思。在那个时代,规则在位高权重者的眼中不值一提,却让位卑言轻者苦苦挣扎。
“此事起于贵妃的一句无心感叹,终于贵妃的一声轻笑。”千里送荔枝的故事读完后,一种极其沉重的感觉萦绕在我的心头,这个“胆小、笨拙、窝囊”的中年小吏为了保护自己的妻儿、朋友,面对这样一个几乎可能性为零的任务依然心存希望、勇往直前,并几乎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努力,甚至于豁出了性命,换来的却是那个时代的冷漠、不公、荒诞,真是可叹又可悲。在四海笙歌的大唐盛世背后,有多少个李德善因为一句话跑断腿,甚至丧命?又有多少个李德善能够在复杂的官场里真正保全自己呢?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第十三篇
近日读了马伯庸的小说《长安的荔枝》,全文共7万多字,我一口气读完,虽觉酣畅淋漓,却仍意犹未尽。
马亲王的小说一如既往地吸引人,从《古董局中局》的初识之惊艳起,到《长安12时辰》的迷恋,再到如今《长安的荔枝》的感人至深,作者的奇思妙想和对细节的把握令人叹为观止,字里行间充斥着渗透骨髓的幽默感,对史实的还原度经得起对每一个细节的推敲,让马伯庸每一部作品都成为经典。
不光如此,每部小说都成为影视剧趋之若鹜的追捧,前两部作品的选角都很成功,不知道这部谁是主演,拭目以待。
这部小说讲了长安基层小吏李善德被同事所坑成为荔枝使,专事在杨贵妃生日前从岭南运送鲜荔枝到京城,这在当时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5000里外的岭南把“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的鲜荔枝山水迢迢运到京城,无异于痴人说梦,李善德面临的.似乎只有死路一条。朋友劝他和妻子和离,免得家人受牵连,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一骑红尘妃子笑,一将功成万骨枯”经历过种种坎坷,几经历险,瘸了腿九死一生的李善德终于将荔枝如期运到了京城,却因为有感于路途之上的种种遭遇,直谰于国舅爷,被贬岭南成为种荔枝的农人。
吃到贵妃嘴里的一枚荔枝,折算价格相当于在京城的一座房产,而当了多年小官在京城还买不上房子,迫于房贷压力挺而走险当荔枝使的李善德最终也没有住上京城的房子,只得到了圣上所赐的一蓝酸涩的李子。
精于算数的小吏这一趟差使让他明白生死与否,皆操于那些“神仙”,自己没有半点掌握,直如柳絮浮萍,这种极其荒谬的感觉,让他忍不住生出比奔走驿路更深的疲惫。
起于贵妃的一句无心感叹,终于贵妃的一声轻笑。李善德呕心沥血制作出的“荔枝鲜转运舆图”之后,不知耗了多少人力财力,有人伤心,有人开颜,有人背叛,有人死去,而主人公却没有因此平步青云,故事结尾的反转出人意料,但唯有这样才像那个真实的李善德。
正如他妻子眼中的丈夫:“这个人哪,笨拙,胆小,窝囊,可一定会豁出命去守护他所珍视的东西。”他所珍视的,无外乎家人的平安和心底坚守的那份善良。
与曾经飞黄腾达的仕途,梦寐以求的生活一步之遥的李善德唯有在岭南荔枝田边才做回了真正的自己,管他世事如何风云变化,劳作和汗水才最踏实,亲人和朋友才令人心安,被贬却让他因祸得福,避开了安史之乱,这也是善写峰回路转的作者埋下的伏笔。
小说中作者为李善德安排了两个朋友,一个是善于打鸡血用心灵鸡汤鼓励他的杜甫;一个是善于分析利弊出谋划策的韩洄,鼓励与打击双管齐下,促成了他的岭南之行。胡商苏谅、侗女阿僮、昆仑奴林邑奴的出场也丰满了李善德这个角色内心的转变历程。
马亲王最善于写基层小人物的挣扎,和《长安12时辰》中的张小敬一样,李善德微小如草芥,虽善良勇敢,但也有不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也有人性的弱点,也会耍小伎俩利用别人,深谙生存之道的他们真实的像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个小人物都有微光,渺小而伟大。
李善德总结出做官之道,其实就三句话:“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历史是何曾的相似,这三句话放到如今也行得通,借主人公的话与君共勉,做小人物也得有做小人物的觉悟,嫉妒心、贪欲心、功名心是为官大忌。
小说虽然是在讲几千年前的大唐故事,但我们却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房贷压力让人喘不过气、职场情商博弈、不得已的违规逾矩产生的内心挣扎,离初心越来越远的麻木生活等等,小人物的不易跃然纸上,读来不免心生共情。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第十四篇
清明假期的两天读了一部马伯庸写的有趣的中篇小说《长安的荔枝》,讲述唐朝一个工作20年刚刚在京城贷款买房的“农林业局”九品小人物,被委以“荔枝使”,用3个月实现“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大历史的全过程。
他为了家人,破釜沉舟,利用自己擅长算术的特点,按照立项、调研、方案、验证、创新、迭代、交付的数字化方法,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仅用11天从广州增城石门山途径5000里转运新鲜荔枝抵达长安的任务。
同时,主人翁还强迫右丞相杨国忠反思“为了两坛荔枝小事,举全国交通之力的大问题”,落得功过相抵,以“乱花差旅费”的.名义发配永居岭南的结局。
作者则清楚的表达了“千古艰难唯做事,一事功成万头秃”那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实。
最近正值岭南的荔枝坐果的季节,看这个小说还别有一番滋味!(虽然据说杨贵妃所食荔枝实际出自当年移种重庆涪陵的荔枝园)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第十五篇
早前逛书店,偶尔看到《太白金星有点烦》这本书,被这个标题和书面封皮上像皮影一样的孙悟空吸引,顺手买回家看。当时还不知道那是大名鼎鼎的马伯庸的作品。
因为对《西游记》很是喜爱,看到主角是李长庚还有点失望,感觉和取经四人组没啥关系。看后觉得这是一部职场小说,李长庚和观音菩萨才是二人组的主角,取经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都是他们的安排部署,每个妖怪和出面解决的各路神仙菩萨包括玄奘和四位徒弟的背景都让人觉得是个行政机关在运作一个项目,很有意思,很好玩。
这次看的《长安的荔枝》光看介绍就知道,又是从小人物的角度出发去烘托一个大的、真实的历史事件,让小人物的命运和历史的上真实人物--唐玄宗、杨贵妃,以及“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背后的真实事件联系起来。所以,当我看到主角李善德这个名字时并不意外。
和李长庚一样,李善德胆小、怕事、窝囊,同时又义气、诚实、善良。为了小说能够成立,为了将转运岭南荔枝到长安这个宏大叙事能装载到小小一本书里,作者的一番巧思满足了我这个读者对各种元素的观感,让我觉得这不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桌丰盛的宴席,这桌特色宴席有这么几道美味的菜色:
一、什锦果盘
作者赋予了李善德一个过人的才能--数学好。我是文科生不太懂得怎么去计算,只知道这里不仅仅有钱的问题还有地形地貌、人力物力、交通运输、植物动物、行政机关责任分工、沿途百姓税收徭役、果农外商成本收益等问题。
二、糖醋里脊
除了调动资源、设计线路转运荔枝这件事,书中的精彩看点还有李善德与韩洄、杜甫的友情;与苏谅这位波斯商人从交易到朋友再到决裂的经历;与荔枝园主人少女阿僮的义气之交;包括林邑奴回报他把自己当个平等的“人”去对待,而为他献身的感人故事。书里这些人物与李善德的交集有酸有甜,总体上都是让人感动的好朋友们。
三、清蒸石斑鱼
历史小说离不开历史背景,长安城里的曲江、灞桥、韦曲、兴庆宫让我这个生活在西安的人很亲切。皇城之内的户部、兵部驾部、职方两司、上林署和岭南五府经略使这些公职部门的职能,要办成一件事到处碰壁,各个部门踢皮球的程序让我这个律师感同身受。要办成事连门口看门的都要拿礼物贿赂的“人情”也让我这个成年人会心一笑。因为,这都是最基本的生活法则。
四、清炖土鸡
岭南的五府经略使把李善德比作清远土鸡,意思是在官场里这么傻这么笨的人是活不长的。从位极人臣的杨国忠、高力士到地方官身旁的掌事、上林署的小官们,每个人做人做事的小心思都让我觉得真的很有滋味。
通过李善德朋友之口总结了为官的口诀: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轿众人抬。通过杨国忠的口说出了“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虽然我是律师,不是官员,但是这些“道理”我都能想明白,类似的事情和这些人的心理我都亲身经历过。
五、荔枝
既然是为了几颗荔枝,当然也离不开荔枝这道菜。书中提到荔枝的几处是李善德在岭南荔枝园老板阿僮那里吃到的,再就是长途转运过程中的荔枝。书中描述的荔枝和我吃过的一样,让人想起来就觉得是人间美味,家里刚好也有一瓶100%的`荔枝汁可以喝,对这个水果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以后吃的时候味道应该会更鲜美。
杜甫在故事里也起了关键的作用,就是他鼓励绝望中的主角振作起来,把这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用自己的努力去放手一搏!
李善德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退缩,要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优点放大100倍的同时付出自己所有的体力、精力、心力,不管成不成功都不给自己留遗憾。要相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这篇小文,纪念我在20xx年2月3日,西安读到的,发生在1269年前--大唐天宝十四载二月三日发生在长安的小故事《长安的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