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精选推荐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推荐2篇

时间: 2024-01-14 18:44:23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1级文库可爱的小编给大伙儿整编的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推荐2篇,仅供借鉴。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推荐2篇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推荐2篇 篇一

时间很快就到了2010年,小孙的师妹,2010届毕业生小周面对发出去上百封简历大都石沉大海的现状深感焦虑:“考研结果还未知,但即使考上了也只是暂缓就业的退路而已。招聘会上满眼全是找工作的人,学了四年,到最后连一点选择余地都没有。这种滋味真不好受。”

小孙和小周的境遇反映了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心态的变化。XX年到XX年年,正是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的七年。七年间,“市场化”、“大众化”、“基层就业”、“自主创业”、“普通劳动者”等词汇相继进入人们耳畔,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的精英身份被彻底颠覆。

XX年、XX年、XX年年,本刊编辑部分别进行了三轮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以期了解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发展动向。从精英心态,到精英情结与大众化就业的激烈冲突,再到基本接受大众化的现实,三次调查结果,反映了七年来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给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带来的深刻影响。

XX年年底,针对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首选调查结果出炉,与前两次调查相比,2010届毕业生在就业心态上有着较为鲜明的特点:他们已然接受了大众化就业的现实,在他们的身上,以往“高人一等”的精英就业意识越来越少见,求职的务实性显著增强。然而接受现实并不意味着无奈和妥协,他们已经学会主动地适应社会,拉近自身与社会的距离,以更加多元化的选择主动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内”与“外”的此消彼涨

华为、ibm、中国移动、中国石化……首选企业反映的是大学生对众多公司的就业选择中记忆最为深刻的,即心理占有率。2010届毕业生依然衷情于这些知名的大公司大企业,然而变化显而易见:XX年调查结果中,涉外企业与国内企业的比例为27:25,在排名前十位的企业当中,国内企业仅有海尔、华为和联想三家;XX年这个比例为24:21,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中,国内企业数目上升至五家。而在对2010届毕业生的调查中,前五十位首选企业中国内企业占了31个,数目首次大幅超过外企,前十位企业中国内企业数目继续上升至6家。数字的变化反映了大学生求职心态的改变,而其背后折射出的正是社会环境和就业形势的变化。

“记得我刚进大学时,师兄师姐对我最大的告诫就是好好学英语,找工作的时候就有机会去外企。”1998年上大学的张女士回忆当年的情形。那个时候,对于就业的学生,外企可以说是唯一让人瞩目的明星、焦点。“进入外企意味着拥有了广阔的发展机会、丰厚的收入、优越的工作环境,以及相对简单的人际关系……”但只有身为精英的大学生才有资格进入外企工作,外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区分精英与普通人就业的标志。成为一名外企白领更是很多女生梦寐以求的。而反观当时的国内企业,民营企业发展不足,国有企业“老态尽显”,论资排辈的用人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都成为阻碍人才进入的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营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数据显示,XX年我国民营经济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超过82%,广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66%左右,民营经济就业增长率高出全社会0.5个百分点左右。涌现出一批民营明星企业,民企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渐增强。而此时的大学生,精英就业观念正在受到严峻挑战。XX年,高等教育扩招之后的第一批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他们反馈回校园的信息并不乐观,大学生就业首次遭遇寒流。在此形势下,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求职期望值逐渐降低,处于精英情结与大众化就业转折的阵痛中,很多人开始主动或者被动地接受大众化就业的现实。XX年的调查显示,3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求职过程很难和较难,只有不到20%的大学生认为求职过程较容易和很容易。在对自己的求职竞争力评价中,接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求职竞争力一般,这与以往社会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精英”定位已经存在较大的差距。

而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这几年国有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国企的用工环境和用人机制正在逐渐得到改善。一些大型国企经历了市场经济的考验而立足于市场,不仅在经济效益上获得发展,在企业的用人、薪酬和管理等各种机制上也逐渐成熟,更多地吸引了大学生的眼球。此外,国企的高福利以及相对稳定的特点更是成为就业难的形势下大学生日渐看重的东西。相比之下,由于本土化程度加深以及竞争压力,外企在发展空间、薪酬待遇等方面与国企的差距逐渐缩小。2010届毕业生小卢早在年前已经得到一家外资企业的offer,但每晚在灯火阑珊之时才从公司下班的他却向往一份既稳定又有发展空间的工作。“外企虽然收入高,但工作强度太大,没有自己的空间,并不适合我。”

事实上,正如调查所示,随着大众化就业时代的到来,很多毕业生在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之间选择的天平正在逐渐倾斜。以往想去外企更多出于一种精英情结,从事业发展的角度,选择之间尽显理想色彩和英雄气概,而经历几年就业难的磨砺和先就业后择业观念的熏陶,很多人褪去了理想化色彩,选择更为理性和务实,显然,大众化就业已经深入他们的内心。

另一个调查结果——企业吸引力分析也说明了这一点。XX年,企业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发展潜力、国际化趋势和知名度,然后是薪酬与福利、激励机制、培训机会,而XX年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依然将个人发展机会放在首位,其次为薪酬福利、培训机会,而国际化程度和名气与XX年相比名次明显下降。这正说明如今的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务实性越来越强,精英意识、理想色彩越来越弱。

此外,就业形势的变化使得更多大学生选择的机会大为减少,少了选择底气的他们更加青睐稳定的饭碗。与前两次调查不同的是,对2010届毕业生的调查首次在行业调查中加入了政府机关(公务员)一项,调查显示,7%的大学生选择了此项,而在行业吸引力分析中,选择“稳定”一项的大学生比例为9%。在日益丧失选择权而处于被选择境地下的大学生,变得越来越务实和功利。

“大”与“小”的艰难选择

毕业之后去哪里工作?对此,三次调查结果大同小异。XX年首选就业地区调查中,32.37%的大学生将上海作为第一就业目标,北京(27.67%)和深圳(12.13%)紧跟其后。XX年,上海、北京依然是大学生就业首选地区,而经济发展快速的东部沿海地区超过广州、深圳,位列第三。在对2010届毕业生的调查中,北京成为第一就业首选地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上升至第二位。数据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大学生的吸引正逐步加大。 求职的首选地区:

然而仔细观察和分析三次调查结果却也不难找到存在于“大同”中间的“小异”,而这些“小异”恰恰反映了这几年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微妙变化。

XX年和XX年年的调查中,增加了求职次选地区一项。东部沿海地区是毕业生在求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型城市遇阻时,最佳的备选地。而在XX年年的调查中,中部大中城市在次选地区中的排名明显靠前。这说明今天的大学生在地域选择上更为多元化,这也更符合就业实际。

“现在的学生回家乡去找工作的比过去多多了。”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说。“当年我们班一共就三个同学没留北京,就是家在上海、杭州和广州的。”XX届毕业生张女士告诉记者。张女士的中学同学大部分在家乡工作,每次回家她总是感慨不少:“你看他们,生活真的比我滋润多了。我也就是图个好听,在北京工作,但其实真的很累,上班地点又远,房子又贵。”言语间大有悔不当初之意。“我也想明白了,对于像我这样的女孩来说,没必要非在北京工作,回老家找份安稳的工作也不错。”2010届毕业生小赵说。

尽管是少数,但这些声音的出现正是大学生在这几年就业困难形势下的新选择,反映了他们就业心态的转变。与过去“宁要大城市一张床”相比,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把留在所在地区的省会城市或者回家乡的省会城市就业当成自己的选择。尽管依然选择城市,但大与小之间的距离毕竟有所缩小。

而随着大众化就业时代的来临和全社会就业竞争的加剧,社会向大学生就业提出了由大城市向基层乡镇转移的要求,调查结果反映出大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变化。XX年,只有少部分大学生乐于接受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接近半数的大学生只有在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被迫接受,而30%的大学生坚决不能接受。而到了XX年年,80%的大学生可以接受到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坚决不能接受的比例下降为20%。这一方面说明,基层就业已经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选择,面对大众化就业形势,一些大学生已经开始调整心态,基层就业必将会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对于少部分坚决不接受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政府和社会更多的责任在于引导,更重要的则是需要逐步完善基层就业的相关配套政策,让基层能够成为有极大吸引力的就业点。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推荐2篇 篇二

一、*年应届女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据统计,六大驻青高校*年应届毕业生总数为24017人,其中女大学生10782人,占总数的44.89%。本次调查共发出女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两种调查问卷共7005份,其中发出女大学生调查问卷6280份,收回有效问卷6028份,占所发问卷的)(96%;发出用人单位调查问卷725份,收回有效问卷674份,占所发问卷的93%。本次被调查的女大学生年龄在20—25岁之间的占97%,25岁以上的占5%;所学专业涉及文学、理学、医学等各个学科专业,绝大部分女学生为省内毕业生,5%的学历为硕士研究生,70%的学历为本科,25%的学生学历为大专。调查结果显示,截至*年7月份,女大学生的就业率为92.2%,男大学生的就业率为95.4%,其中女大学生一次签约率为39.3%,男生为46.5%。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女大学生就业岗位有65.2%与所学专业对口,33.4%与所学专业基本对口;专科毕业的女大学生就业岗位只有33%与所学专业对口,51%与所学专业基本对口。女大学生初次职业收入相对低于男大学生,从调查表上显示,女大学生初次就业月均收入85.57%在2000元以下,初次就业月均收入在2001-3000元之间占3.38%,初次就业月均收入在3001元以上仅占了1.05%,均低于同届男大学生。

二、青岛市*年应届女大学生的主要特点

(一)个人素质不断提高。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年优秀毕业生中,女大学生占总数的51.2%,直升研究生的女大学生高于男生2个百分点。在校学习成绩在80分以上的女大学生是男生的1.5倍;学习成绩在60-70分的女大学生是男生的0.7倍,也就是说女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好于男生。女大学生获得国家英语六级证书的是男生的1.1倍,获得计算机二级证书的是男生的1.8倍,可见女大学生获得各种证书的数量多于男生。在校学习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情况,女大学生与男生大体相当,就担任学生干部的情况而言,女大学生认真踏实、细心周到,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交往能力普遍较男大学生强。可见,女大学生的总体素质并不亚于男生,某些方面甚至高于男生。

(二)就业态度越来越积极。调查结果显示,97%的女大学生已经多次参加招聘会、多次投递过求职简历,就业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可见,女大学生已经能够接受“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体制,在择业过程中不再一味地依靠父母、亲戚、老师的帮助。但在求职过程中,女大学生寻找工作的时间和投递简历的份数多于男生,而获得面试机会却少于男生,其中有3次以上求职失败经历的女大学生占61.4%。从男女大学生签约意向数量上看,男生多于女大学生7.6%。不论最后找到的工作如何,女大学生寻找工作的时间成本与心理成本要高于男生。

(三)自主创业意识明显增强。调查结果显示,有50.5%的女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并且希望得到政府及社会有关部门的帮助。这说明女大学生就业视野已较为开阔,综合素质也有较大的提高,自信心明显增强。当然创业意识的提高并不表示女大学生已具有自主创业的能力。

三、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女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仍存在误区。调查结果显示,在对理想工作单位的选择上,69%的女大学生选择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及三资企业,对选择单位重点考虑的因素依次为职业稳定且高报酬、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工作环境好、有社会保障。就业热点仍然集中在我们传统认为的所谓“适合女性从事的行业”,如医院工作者、财务、审计、银行职员、新闻工作者、餐饮旅游、市场、广告、公关、行政、文秘等。可见女大学生对自身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她们宁愿放弃自己的专业,也要追求体面、收入高的工作,这无疑延长了她们求职的时间,增加了她们就业的难度。

(二)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调查显示,在问及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65%的人回答是求职过程中遇到过男女不平等的情况,主要表现是:用人单位在招聘简章中明确写着“只限男性”“同等条件下男性优先”等字样,也有些用人单位虽没明确说只要男性,但女大学生在面试中也被问到过带有性别倾向的问题,如“我们这个职位会经常要求加班加点,你认为女性从事合适吗”和“你有男朋友吗”等等。在问及用人单位选人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什么,86%的单位认为他们看重的是“综合劳动能力”(劳动效率),包括综合素质、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发展潜力等,除此之外,他们还要看劳动力成本。女大学生工作后结婚、生育、哺乳、养育幼儿的职能对工作会产生一定影响,在此期间,企业需要安排人选临时替代其工作,从而增加企业的劳动成本,这可能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样以来,女大学生不得不从事专业不对口、低层次、低收入的工作,其就业质量远远低于男生。

(三)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因为缺乏工作经验和应试技巧而被用人单位拒绝的女大学生高达87%。在问及用人单位女大学生的素质能力有哪些不足时,59%的单位回答是女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成本高,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招聘有过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可见,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影响了女大学生就业成功的机率。

(四)专门为女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渠道不够完善。调查结果显示,在问及女大学生通过哪些渠道获得就业信息时,48%的女大学生回答是通过学校组织的专场招聘会,43.5%的女大学生是自己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查询的,32%的女大学生是通过家人、亲戚、朋友介绍的,21.2%的女大学生是通过参加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招聘会。在问及女大学生需要哪些就业服务时,66.3%的女大学生希望得到专业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54.7%的女大学生希望政府部门和学校能够组织大规模的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多提供一些大企业的岗位,42.5%的女大学生希望得到创业资金扶持,39.2%的女大学生希望政府能够通过出台政策消除性别歧视,营造男女平等的就业环境。

四、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所谓“女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指女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是指与同班或同届男生相比,女大学生择业时间相对较长,工作单位相对较差。大学生就业问题仅仅是一般劳动就业问题,而女大学生就业问题除了劳动力就业问题之外,还附带有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问题。为此提出以下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对女大学生的建议

女大学生是就业的主体,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是竞争取胜的关键。一是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女大学生要勇敢地接受社会变革带来的一切挑战,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会有效的“整合”自己的优势,以健康的积极的心态去主动适应社会,到更多的就业领域中成功地争得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二是要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提高综合能力。要积极学习现代科技文化知识,使自己既有专长又博学多才;充分利用假期到社会上兼职,更多地熟悉和融入社会,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以优秀的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取胜。

(二)对学校的建议

学校是指导女大学生就业的第一站,在促进女大学生就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要超前研究,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为畅通女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学校要在培养人才之初、制定教学计划之前,积极研究市场,考察用人单位的需求,设置市场所需的专业,使女大学生所学专业能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实现顺利地就业。二是加大力度,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应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鼓励大学生辅修社会急需的专业课程,获取第二学位,将其培养成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注重女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通过延长实习时间,开展“三下乡”、社会调查、服务咨询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女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将其培养成应用型人才,从而增加女大学生的择业范围和就业机会。三是分类指导,提高女大学生的应试技巧。学校除继续广泛收集和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外,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应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给予面试技巧和心理疏导等指导培训,以增强其就业的竞争能力。四是要大力向用人单位宣传和推荐女大学毕业生。如前所述,就被调查的女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情况而言,女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好于男生;女生获得各种证书的数量多于男生;女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并不亚于男生。因此,学校应当大力向用人单位宣传和推荐女大学毕业生,特别是一些较为适合女性的工作单位及岗位。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