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该页是漂亮的编辑帮大家找到的教育培训行业市场分析【推荐9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培训行业市场分析【推荐9篇】 篇一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运作;对策
在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主要依靠各级政府的行政运作机制的推动,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其固有的弊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这种传统运作方式已难以为继。为此,加大该领域的改革力度,推行和运用新的运作方式已势在必行。从当前实际看,单方面依靠政府的行政运作方式推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已难以为继,而在政策法规极不完善和配套的条件下简单运用市场化的一些做法,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这正是我国当前农村劳动力培训领域秩序混乱、矛盾突出、问题频发的深层次原因。为此,需要对有关问题做深入、细致的研究。
一、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自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人力资本理论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支产生和发展以来,西方学者对人力资本投资与一国经济增长、经济结构演变、国民收入增长以及个人收入分配等宏观经济问题(舒尔茨,1960;刘易斯,1979;明塞尔,1957、1974;卢卡斯,1988。)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微观方面,美国学者加里・贝克尔(1964)以其深厚的经济分析功力为人力资本理论确定了一般性的分析框架与理论基础,对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主体人力资本投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经济分析,其研究工作极大地促进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实际应用,西方学者从家庭(个人)活动与人力资本投资、学校教育与人力资本投资、企业活动与人力资本投资等多个角度对人力资本形成的具体途径、方式、方法进行了深入细致而全面的研究。以肯尼斯・阿罗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所提出的“干中学”理论(learning by doing,LBD)或“边干边学”理论(on the job training,OJT)为基于工作实践的人力资本尤其是专用性人力资本生成提供了又一全新的理论范式,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另外,西方劳动经济学和人力资源开发及其管理理论则为劳动力的开发培训、运用、成本核算、收益报酬、绩效考核提供了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和操作性较强的方法体系,是有关实证研究和应用管理的又一理论资源。总而言之,“三农”问题虽然是我国特殊国情条件下的专门问题,但国外学者的研究值得借鉴和应用。
在国内,“三农”问题以及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近年来已经成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研究热点,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制的转化及其对策研究又是其中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对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已被许多学者的研究结论所证明,但如何真正推进这项工作,促进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参与率,却缺少研究。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更多的需要农民工自身的发展动力。通过完善和改善农民工的整体生存、生产情况,使他们不断融入城市,在满足基本需求、普通需求的基础上,自发的对技能培训这类高层次的自身发展需求给与更多的关注和投入。为此,国内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陆迁、姜志德、赵凯(2004)对我国农民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及其发展政策进行了早期研究,他们认为,在以转入非农产业为施教对象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中,应充分发挥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等各方面对于发展农民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形成具有多元化渠道的筹资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退出农民职业教育的具体实施,而把它交由以职业学校(院)为主的教育组织去实施。马桂萍(2004)对农民工培训的制约因素及突破思路进行了研究,认为,当前的农民工培训工作存在认识不到位、激励政策不足以及培训资金缺乏、培训手段亟待加强和培训资源缺乏整合等方面的制约性因素,从机制方面而言,则存在工作机制尚需完善、激励机制功能不强、投入机制需要改进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谢捷琼、朱海伦(2005)认为,培训的投入、服务的提供、权利的配置等活动实际上是一个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农民工群体之间的博弈过程,过程中力量对比、时间长短、合作与排斥,都是影响农民工培训政策成效的重要因素。他们运用经济学方法对农民工个人、社会办学机构、企业、地方政府参加培训行为进行了经济分析,并提出了在政府有效监管下,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用人单位)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向劳动力市场发出劳动力需求信息、劳动力市场对有关的需求信息加工整理并提出未来劳动力需求预测、农民工在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所想参加的培训项目、培训市场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培训项目、而各民间培训机构则根据整个培训市场的竞争状况调整其向农民工提供的培训项目,通过竞争实现培训市场需求与供给均衡的农民工培训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基本构想;与此同时,他们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初步对策:开放农民工培训市场,实施多元办学体制,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农民工培训机构办学的责任与动力,促使他们在竞争中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为此,应尽快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民工培训的多元化的政策法规;政府要加大对农民培训的投资力度,改善培训和办学条件,降低农民学习、培训费用;实行补偿性人力资本投资政策,相对减少农民支付的成本减轻农民获得技能的成本支出,提高外出就业净收益,增强其外出务工的动力;另外,从克服市场的功能性缺陷与完善市场功能的角度考虑,需要尽快建立健全与培训市场相关的公共信息服务制度。谢、朱两人的研究,将国内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对相关实际工作也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曾小舟(2005)、余祖光(2006)、王旭辉(2006)等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了研究。周梁(2006)则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本文所确立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与对策分析提供了良好的启示、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
二、职业技能培训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与对策实施方向
(一)职业技能培训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历来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的,在国家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都有一些相应的制度与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中党和政府对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对农民的关怀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也应纳入整个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当中。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出发,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各个参与主体,即政府、企业、社会办学机构以及劳动力个人首先都是具有各自经济利益目标的“经济人”,可以运用“成本-收益”的经济方法对其行为进行经济分析,从而确立一个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市场化运作方式的经济学分析基础和分析框架。在农民工培训的上述各主要参与主体中,政府、社会办学机构和农民工个人具有较大的经济激励,企业(用人单位)则表现出较为复杂的行为方式。
从政府方面看,在中央下决心整治“三农问题”的背景下,农民工职业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农村建设等有密切关系,是考核各级政府机构政绩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政府机构的核心利益息息相关,而且在具体的工作中关系到政府对各种资源的行政配置权利,因而决定了各级政府有巨大动力介入农民工的培训过程,因此这里的主要问题是要发挥政府配置资源的优势,同时又要防止其权力过大,造成垄断局面。尤其要防止地方政府在利用和微调中央政策过程中造成政策走样和变形,形成地方保护主义。
社会办学和培训机构是一种提供教学培训服务的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主要动机,其所提供的培训服务是一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者兼有的投资行为,在具有多种可选择的培训服务项目条件下,是否积极投资于农民工培训,受其成本-收益核算的严格约束。因此,其投资办学的积极性受政策引导的方向和实际执行效果的影响较大。应该说近年来各地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使社会教学培训机构在和办学有关的场地、设备、管理、税收、广告、劳务等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受益。
就社会办学培训机构而言,针对农民工培训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办出教学特色,保证教学质量,是其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生存和发展的不二法则。在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成本由其自己承担的假设下(现实中也基本如此),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质是个人为就业迁移而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是否选择参加培训同样受其个人培训的成本-收益约束,由于选择培训需要支付的成本(如学费、机会损失)通常都是可预见的,因此影响农民工个人培训投资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培训后的预期收益,而这又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培训后是否能够获得该岗位社会平均水平的工资;二是能否得到这一工作岗位的可能性;而后者显然是决定农民工事实上能否有机会获得岗位平均工资的前提条件。因此,获得岗位的可能性(能否就业)成为农民是否愿意选择培训的关键因素,由此我们又看到就业政策和引导的至关重要性。
从企业(用人单位)这方面来讲,在农民工培训问题上其行为方式是相对比较复杂的。由于农民工文化、技能水平起点低,因而对其所进行的培训中必然包括大量的通用性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这是一种企业不能独享而受训者获益极大的培训方式,而且在劳动者流动的条件下,还会给培训企业带来培训投资流失、增强竞争对手实力、“为人做嫁”的风险,为培训支付成本的企业最终不一定能够获得收益;另外,如果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结果势必提高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增强农民工与企业讨价还价的谈判资本和博弈能力,侵蚀企业方面的权利基础,这又是企业所不愿看到的;再次,在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事实上这也是农民工主要就业的行业),其产品的生产制造主要依靠简单的劳动技能,人工成本使其成本的主要部分,成本导向的竞争是这些企业竞争取胜的基本方式,培训开支会直接增加其产品成本,所以没有理由可以相信这些企业会有积极性投资于农民工的培训。由此看来,企业缺乏对农民工的培训动力似乎是一种经济理。但是,随着国家产业政策、招商引资政策的调整,一些企业在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方面的压力加大,由于长期忽视基础员工的培训,一些企业在职业技能方面光“吃老本”而无长进,与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的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在市场竞争中陷于被动,甚至劳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这在一些农民工比较多的民营、外资企业中表现更为突出。因此,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漠视员工的基础培训显然也不是一种明智的行为。
从以上对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密切相关的各个主体的行为方式的经济分析可以看到,作为理性经济人,各方主体实际上都有参与农民工培训这一“世纪工程”、“阳光工程”的经济利益动机,但彼此之间又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关系,这就需要通过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多重制度和对策,来调动不同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新时期我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发展。运用市场化运作机制将是今后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效率的基本方式和主要途径。
(二)今后的实施方向
从宏观和微观等不同角度看,当前我国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的各个当事主体,即政府、企业、社会办学机构以及劳动力个人的行为方式都有与市场化运作不相适应的一面。2006年4月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指出当前农民工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各地很少为农民工提供免费服务;市场中介行为不规范,农民工易上当受骗;对农民工的培训多数时间短、质量差,许多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不能满足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迫切需要;已就业农民工的在职培训十分薄弱,企业普遍没有履行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的法定义务。这些问题充分说明,从我国当前实际看,单方面依靠政府的行政运作方式推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已经难以为继,而在政策法规极不完善和配套的条件下简单运用市场化的一些做法,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一项战略性的目标和任务,其紧迫性正日益加强,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际出发,今后要立足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有针对性地展开对策研究,力争在立法、政府职能定位、投融资方式、培训体制、培训机构、培训方法、培训内容、招工用工新机制等几个方面形成一个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对策体系。
为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等各项重要工作,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主要内容包括:各级财政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科目,加大对农民参加培训的补贴力度,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参与培训工作;制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激励机制,对相关培训机构和职业中介机构提供多种优惠政策;整合社会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工作等。这些都为今后有关对策的实施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内容,为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农民工培训等一系列工作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Ronald G.Ehrenberg,Robert S.Smith:Modern Labor Economics ――Theory and Public Policy[M].Scott, Foresman and Co,1985.
2、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编。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3、张凤林。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6.
4、谢捷琼,朱海伦。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市场运作机制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5(11).
5、马桂萍。农民工培训的制约因素及突破思路[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
6、曾小舟。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5(12).
教育培训行业市场分析【推荐9篇】 篇二
关键词:市场机制;“政企校”合作;继续教育;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缩号:1009—4156(2013)01—016-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年)》明确提出: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到2024年,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接受继续教育的从业人员从2009年的1.66亿人次增加到2024年的3.5亿人次,年参与率达到50%。可以预见,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背景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构建新的“政企校”合作模式,是推进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产学研”结合、“政企校”合作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产学研”结合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创新思路。同时,众多普通高校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政企校”合作模式发展继续教育,将继续教育列为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渠道。据统计,2009年全国有2305所普通高校发展各种形式和类型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参训人数507.3万人,部分高校培训收入见表1。
(二)传统“政企校”合作模式的基本框架
早在1996年,有关研究人员针对西部地区,提出了“产学研”结合、“政企校”合作发展继续教育的模式。研究者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提出“政企校”合作模式。该模式深入分析了当时的继续教育发展水平低下、硬件设施不足、进入市场难度较大等局限,对西部高校提出了转变观念、深入社会、主动服务市场的要求。同时,研究者还提出,通过“产学研”结合,提高“政企校”以及社会各界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分析发现,限于当时的发展水平,该模式在基本框架的构建上,尚未涉及“政企校”三者职能划分、利益统筹以及市场化的运行机制。
(三)传统“政企校”合作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模式在观念、机制方面已不能适应继续教育发展。一是观念滞后,社会认识不足。在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社会认识水平有差距,没有把继续教育放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和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去规划。特别是在人力资源建设广泛市场化的背景下,尚未按照市场需求,引进市场机制,及时构建起市场化运作的“政企校”合作模式。二是定位不准,主体职责不清。按照传统的“政企校”合作模式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政府部门不能站在宏观调控高度,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在行业企业教育需求和普通高校资源提供之间的统筹力度不够。普通高校不能分析、发挥和发展自身特色与优势,不能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经常处于盲目、单干的尴尬局面。行业企业不能积极参与,主动用好政府和高校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提供的继续教育服务。三是机制不顺,各方利益不明。显然,普通教育必须强调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公平,而继续教育则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直接照搬学历教育思路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必然会出现机制不顺、利益不明的情况,影响各方积极性发挥,阻碍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按市场化机制要求,重构“政企校”合作模式
(一)市场化机制与“政企校”合作模式的内涵
众所周知,发展继续教育需要投入,投入就会有产出,投入产出则需要经营,那么,继续教育的产业形态特征就显现出来了。继续教育产业化过程就是引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实现供求平衡,通过市场竞争促进继续教育产业更快发展的过程。“政企校”合作模式是指政府、行业企业、高校三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发展模式。
(二)构建新的“政企校”合作模式
构建新的“政企校”合作模式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需按照市场要素,引进市场化运行机制,界定政、企、校三方职责划分和收益分配。
1.主体职责划分及收益关系。在新的模式下,政府履行资源配置和质量管理职能,调研整合并传递供求信息。政府必须做到统筹规划、管办分离。高校按照市场需求,整合资源,提供继续教育项目与课程。项目设计及实施必须由单纯的知识传递上升为观念输送。行业企业则需进一步转变观念,规划人力资源建设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与政府、高校共同构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合作平台。
2.运行机制构成。构建政府统筹、行业企业与高校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合作平台,需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见图1)。一是资源配置机制。按照资源效益最大化原则,由政府宏观统筹,高校和行业企业分别提供市场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非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二是利益调节机制。按照市场价值增量原则,通过政府统筹和市场杠杆,调节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的收益分配,实现三方共赢;发挥市场驱动作用,实现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规模化发展。三是准人和淘汰机制。按照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原则,由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制定管理政策和质量标准,实施过程管理与质量评价,定期进行资格认证,严格实行准入和淘汰,实现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规范发展和健康发展。
三、高校实践探索及成效
(一)合作关系的开发建立与深入发展
(二)合作项目的运行控制
2.高层管理者培训与发展(EDP)项目。在企业高层管理者培训与发展项目中,我们通过分析论证、学科整合、品牌引进和平台搭建,致力于打造品牌培训基地。迄今为止,该项目已招生10期,参训学员1000余人。中心还定期举办公益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嘉陵江论坛”,汇集全国知名专家、学者,面向社会开放,来自西部各行各业的政界、学界的高层管理者及行业企业的领导者共计9000多人次参加论坛交流和学习,效果良好,已逐步形成重庆大学的本土特色品牌。高管班被业界誉为“重庆第一班”,为重庆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显著的市场价值和人力资源建设成果。
四、政策建议
第一,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资源配置者以及质量评价者,要做到统筹规划、管办分离,用好市场机制,条件成熟后可成立综合的统筹协调机构。第二,高校作为教育资源的提供者,需主动适应市场,由单纯的知识传递上升为观念输送,自觉促进非学历继续教育品牌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第三,行业企业作为人力资源需求者,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站在人力资源建设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参与构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合作平台,保证法定的人力资源建设经费投入和效益产出。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年)[Z].2010-07—30.
[2]唐一科,等。西部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2004.
[3]教育部。2009年部分高校培训收入统计[Z].
[4]周晓峰。继续教育产业化的可行性及其制约因素探析[J].继续教育,2004,(2).
[5]张国安。继续教育——多变环境中的给力者[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6]罗晓梅。西部高校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思路选择[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1,(12).
教育培训行业市场分析【推荐9篇】 篇三
[关键词]中小学校外培训;校内外教育差异;问题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6-0005-03
近年来,教育培训热度在我国居高不下,艾凯数据研究中心在《2009―2012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发展前景分析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在市场规模达3000亿元,并仍然保持迅猛的发展态势;而中小学校外培训在教育培训市场份额中占据了不小比重,存在着巨大效益。在中小学校外培训带来巨大市场投资回报率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教育问题也备受关注。
一、中小学校外培训的内涵
(一)概念
中小学校外培训主要指由校外教育或培训机构对中小学在校学生进行的专门训练或短期再教育,它伴随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办学形式的多样化而产生。究其根本原因,中小学校外培训的发展源于教育市场化。教育市场化观念于20世纪90年代为人们普遍接受,但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学校教育进入市场受到严格限制,于是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应时而上。作为市场化的产物,中小学校外培训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征,对中小学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依附性。除此之外,其灵活性与专业性较学校教育也更为突出。
(二)分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需求的扩大,中小学校外培训早已不拘泥于校外补习,其范围不断扩展,就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来看,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
1.作为学校教育强化的中小学校外培训
这一类中小学校外培训主要是指传统的校外补习,其基本目的是对学校教学内容进行巩固与强化,以便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学习任务,进而提高学生成绩,满足应试教育需求。这也是当前大部分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主营业务。
2.作为学校教育补充的中小学校外培训
这一类型的中小学校外培训主要是指针对学校教育不会涉及或很少涉及的相对专业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专门训练,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竞争力的培训活动,如英语口语培训,各种特长班、兴趣爱好班等。它是对中小学学校教育内容横向上的补充。
3.作为学校教育延伸的中小学校外培训
这一类型的中小学校外培训的目的通常是为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校学习或进行更高水平的深造而作准备,如高中阶段各种留学项目的专业与外语培训。它是中小学学校教育在学段上的纵向延伸,这也是很多具有品牌效应的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特色项目。
这三种中小学校外培训类型有时并非单一地存在于某一培训机构中,通常一个教育培训机构会涉及上述两种甚至三种校外培训项目。可见,中小学校外培训同时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
二、中小学学校教育与校外培训差异性分析
中小学校外培训载体的培训机构虽然与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一)宏观上
1.外部管理
中小学是公共教育产品的主要输出场所,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其教学目标、课程安排、学校建设以及教职工的待遇行为等都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查、监督,由上级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受教育法律法规的有效制约。由于其包含九年义务教育学段,这种管理具有一定的统一性与严格的规范性,学校自身的教育自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行使。
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作为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企业组织,其开办需要经过工商部门的系列评估后才能获得经营许可证,在市场经营方面主要由工商行政部门管辖监督;在教育教学方面则拥有更大的自,灵活有余但缺乏有效监督制约。
2.办学目的
中小学的学校教育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其办学的基本目的是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基础性及普及性的特点。基于此,中小学之间又具有明显的统一性。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目的则是双重的,既为育人,更为营利。作为教育市场化的产物,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决定了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办学目的的功利性以及机构之间的竞争性。
(二)微观上
1.教师结构
一所学校或一个组织的任课教师结构通常包括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以及知识结构。与中小学校教师相比,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任课教师结构在年龄以及知识两方面表现得更为多元,也更为复杂。由于中小学教师通常是由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培养的,随着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当前中小学教师都相对年轻化;而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由于教师来源的多样化,不但有从社会上直接招聘的、符合培训机构教学要求的教师,也有一部分正在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甚至还有已退休的老教师以及外籍教师,因此其年龄差别比较大。在知识结构方面,由于学校教育与校外培训的目标不同,中小学教师大多为掌握丰富学科知识的科任教师,而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由于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也相对多元。
2.课程设置
中小学由于受上级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并以高考为统一目标,因而其课程设置一般都依据相同的课程目标采取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充分体现出中小学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教材的选择也有严密公正的审查认定制度,要从教科书的课题内容、社会内容、可读性、教学设计和制作质量五个维度来评判。虽然当前中小学在教科书的选择上拥有一定的自,但依据的课标却是唯一的。
而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在课程设置上拥有无可比拟的自,可以在充分考虑培训需求的基础上自由设置课程。其选用的教材也各具特色,除了一般中小学采用的教学材料,它可以将国外或者其他地区的原版教科书直接引进培训课堂,其教师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自行编制教材。
3.教学资源
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其获得的高效益可以为自己完善教学设施和资源奠定基础,而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又能帮助自身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从而实现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换言之,优秀教学资源既是培训机构发展的结果,也是其发展的条件。与偏重公益性和基础性的中小学学校教育相比,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资源普遍更为优质。
4.教学方法
由于具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元的教学需求,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往往更具灵活性,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也被普遍采用,如小班教学、一对一教学等方式为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以及培训目标的达成提供了便利。与中小学学校教育的教学方法相比,它更为灵活,学生个体也能从中获得更多关注。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所采用的个性化教学方法往往是在小范围内进行的,它针对的是投入较高教育成本的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经济条件有较高要求。换言之,个性化教学往往是少数人的教育,而为了追求效益,大班授课还是中小学校外培训的主要选择。
三、当前中小学校外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乏力,秩序混乱
作为教育市场化的应生者,追逐利益是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永恒的追求,这反映了其功利化的本质特点。曾有调查研究显示,一个运行良好的教育培训机构,其利润率均在30%以上,有些甚至能达到70%。而且,教育培训行业是一个永远不会消失的行业,人们对它的投资具有连贯性、终身性的特点,尤其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在受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的中国。由于巨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利润,由于缺乏专业教育部门的监管,以及中小学校外培训的市场准入门槛偏低,各类机构纷纷进驻,缺乏宏观调控与监管的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在利益驱动下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诈欺以及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发生,消费者的权益与教育的质量都缺乏保障。
(二)师资水平备受质疑
不同于中小学以教师资格证为基础的聘任制度,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来源多元,这种教师招聘的自由虽然可以为培训机构寻求专业优质的师资,但也引发了诸多争议。面向社会人员的招聘很难对应聘者进行全面分析,尤其在教师的职业道德方面;很多退休老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他们的知识结构相对陈旧,知识体系也难以更新;很多培训机构为了提高声誉,争相聘任外教,却对这些外籍教师的水平不甚知之。师资水平良莠不齐轻则影响教学质量,重则危及学生人身安全,这对中小学校外培训市场的规范化提出了要求。
(三)影响中小学学校教育质量
中小学教育质量与教师密切相关,然而中小学校外培训的师资水平难以保证,这可能对校内教育成果产生负效应,影响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此其一。另一方面,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会聘任部分一线教师任教。相较于学校,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待遇,在利益驱动下,部分教师容易对本职工作产生懈怠,影响校内教育质量。更有甚者,教师会漠视自身职业道德,将原本应当在课堂上完成的教学任务转移到校外培训机构中,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
(四)为教育机会不平等提供可能
中小学校外培训之所以广受关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正处在这一学段内。义务教育是为了保障适龄儿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力,为每个孩子都提供相对平等的发展和成长机会;而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却是有针对性地指向有支付能力的家庭的学生,这种有偿的知识传授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剥夺了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获取知识的机会,加剧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五)助长应试教育抬头
中小学校外培训的一个主营项目便是校外补习。这种校外补习的主要目的是围绕中高考指挥棒,针对学校的科目学习巩固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中小学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在校活动及学习时间有明确规定,但是学校学习时间的缩短却为校外补习的开展打开了方便之门。虽然校外补习产生于市场需求,但无法否认,它对应试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小学校外培训的开展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中小学学校教育。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当前中小学校外培训存在的诸多问题。规范中小学校外培训市场,实现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机配合,达成中小学学生的培养目标,这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涂欣。透视校外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J].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1):44-47.
[2] 王晓明。中小学校外培训市场分析与探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25-28.
[3] 石丹淅。中小学校外补习机构走俏新解[J].教学与管理,2010(5):9-12.
教育培训行业市场分析【推荐9篇】 篇四
在培训主体上,高等院校、成人相关培训院校、市场化培训企业,以及地方类专门培训学校是我国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培训主体,承担着绝大多数的培训任务。目前,建筑业相关行业协会主导的执业(职业)人员继续教育、市场化的执业(职业)人员考前培训、市场化委托的建筑企业人员培训、以及建筑从业人员岗前培训等共同构成了庞大的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市场。据统计,2013年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高达4499万人,其中注册执业工程师200余万人,除执业工程师之外的经营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高达400余万人。在建筑业平稳快速发展的背景条件下,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市场需求巨大,2013年有可能超过500万人次。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为普通高校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按照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普通高校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分为以下两种:一是行政(行业)委托为主的“纵向”项目。主要是指政府或者行业协会委托高等院校进行某种类型的土建类非学历教育培训,如执业工程师继续教育、建筑“三类人员”继续教育、法规标准规范贯彻宣讲等。此类项目的主要特征是生源通常是通过行政(行业)委托,而不是市场竞争来获得。例如,中国煤炭建设协会委托中国矿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负责全国一级注册建造师(矿业工程)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等。二是市场竞争为主的“横向”项目。主要包括高等院校根据培训市场需求自主开发、并完全通过市场化的途径向建筑业出售的“培训产品”,以及政府核准、市场化招生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两种。前者主要是指普通高校根据建筑业非学历继续教育市场需求,结合自身特点开发设计出的培训项目,包括执业工程师(或职业资格)考前培训、建筑企业委托培训、特定技术或者管理短期培训班等;后者主要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核准办学资质,市场化招生的培训项目,如建筑“五大员”考试培训项目等。
二、当前普通高校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办学动力不足
虽然许多研究学者从市场需求、资源整合、教学效果等多个方面论证高等院校进行非学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但是,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的办学理念仍然是大部分普通高校的主导办学思想,部分高校对非学历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清,进而导致其办学动力不足。例如,一项针对45所高校的统计调查表明,近40%的受访高校对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积极性不高,28%的受访高校不鼓励或者无相关政策支持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只有17%的受访高校将非学历继续教育看作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管理体制、机制僵化,难以适应市场化竞争的需求
土建类非学历教育,特别是其中的“横向”培训项目,具有典型的市场化特征。然而,现有高校的管理体制、人才储备、薪酬与激励机制、规章制度等均是为学历教育设计,难以满足市场化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研究表明,受行政羁绊、体制机制不顺等因素的影响,高等院校在非学历教育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反而不如社会化培训机构,虽然此类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大部分来自高等院校。同时,绝大多数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存在“管办不分”、继续教育管理机制不顺等现象,只有不到9%的普通高校成立了非学历继续教育运作实体(法人),只有4%的高校能够建立合理的薪酬机制激励员工扩大非学历教育市场,提高非学历继续教育效益。
(三)脱离市场,办学质量亟待提高
与学历教育相比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更注重的是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因此,其培训内容应该具有先进性、通用性与实践性,培训模式应该多样化,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主。上述要求对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普通高校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存在着与市场脱节、教学模式落后、培训教师实践能力不足、教学效果不良等问题,办学质量亟待提高。
(四)管理人才缺乏,培训项目难以满足市场竞争的需求
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必须面向建筑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短时间、高效率的培训为市场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切合建筑市场实际需求的培训项目设计,以及高质量的培训项目管理(如招生、质量监控、培训后跟踪等)是非学历继续教育目标与使命是否达成的两大关键因素。然而,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现有继续教育管理人员缺乏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开发管理经验。合格管理人员的缺乏使得高等院校在培训项目策划与设计、品牌营造与招生宣传、培训质量监控与过程控制等方面难以满足市场竞争的需求,部分甚至沦为学校敛财的工具,这严重影响了普通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可持续性。
三、普通高校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针对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的市场化特征,普通高校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在系统优化与合理设计的基础上,变革其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模式,以期契合市场需求,改善其非学历继续教育实施绩效。对“纵向”项目而言,因其行政(行业)委托的基本属性,普通高校通常只需小范围的竞争便可取得培训资格,获取培训任务。因此,在此类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高等院校应该将重心放在培训资格申请、培训过程管理,以及培训质量监控三个方面。因此,可以考虑采用传统的“职能式”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模式,对于必须通过大范围的市场竞争来获得市场认可,出售其培训“产品”的“横向”项目而言,传统的“职能式”管理模式因其决策迟缓,责权利不清等特点,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因此,在借鉴项目驱动型组织相关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普通高校自身特点,提出项目驱动型高等院校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创新管理模式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继续教育学院承担着品牌形象宣传与培训资格取得、项目负责人任命与监督管理、教务(招生、财务等)等日常服务提供等任务,是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实施主体,以及管理服务与管理人员的提供者;项目负责人负责培训项目策划、市场招生、培训过程监督与控制等主要经营与管理工作,是普通高校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实施的核心力量;土建类二级学院一方面协助继续教育学院进行品牌形象宣传与培训资格取得工作,另一方面为培训项目提供合适的师资,是普通高校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教育教学服务的主要提供者。项目驱动型创新管理模式契合了高校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日常管理项目化、竞争市场化的相关特点,可以理顺相关管理体制机制,进而提高其实施绩效。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项目驱动型管理模式可以使得普通高校摆脱行政羁绊,及时捕捉市场需求,开发出合适的培训“产品”来满足不同类型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市场需求;二是在“项目负责人”负责制模式下,继续教育学院主要负责培训资格取得、日常服务提供、培训质量监管等工作;培训项目的策划、市场招生及过程监控均由“项目负责人”负责。这可以改变传统模式下继续教育学院“管办不分”的弊病,有利于普通高校理顺相关机制,确保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管理的责、权、利一致。
四、配套措施与机制探讨
(一)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办学动机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确立了继续教育在国家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普通高校必须革新观念,统一认识,在确保现有学历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下,增强继续教育办学动机,积极主动开展岗前培训等非学历继续教育,为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提升我国经济社会竞争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变革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做到“管办分离”
传统的“管办不分、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的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市场化的培训需求。因此,必须变革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做到“管办分离”。一方面,剥离继续教育学院的行政管理职能,使其成为专职的继续教育运作实体,赋予其更大的办学自主权来参与市场竞争;另一方面,成立专门的继续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全校继续教育工作的行政审批、院系协调与办学质量监督管理等工作。
(三)改革薪酬等相关机制,加大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力度
在变革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必须改革薪酬等相关机制,加大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力度,进而提高普通高校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实施绩效。一方面,必须理顺学校、继续教育学院、二级学院之间的关系,建立合理的财务分成机制,提高三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变革传统用人制度及薪酬机制,引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加大非学历继续教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力度。
(四)提高办学质量,注重品牌建设
提高办学质量、注重非学历继续教育品牌建设是普通高校提高继续教育培训实施绩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首先,在培训项目设计、课程内容策划、师资人员安排等环节必须紧扣建筑业市场,开发出合适的培训产品来满足土建类人才继续教育培训需求;其次,必须加强培训过程监控,注重提高办学质量,赢得行业的尊重与认同,必要时可以考虑采用第三方评估的方式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办学质量;此外,品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的战略性资产与核心竞争力。因此,打造普通高校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品牌是进一步提升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战略性途径。
五、结语
大力发展普通高校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对提升我国建筑行业人才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在建筑业实现“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社会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我国建筑业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市场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主要的问题,借鉴项目驱动型组织相关理论构建了普通高校土建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创新管理模式,并就其配套措施与机制设计进行了探讨。
教育培训行业市场分析【推荐9篇】 篇五
关键词:中职学生;创业教育;赛飞培训
赛飞(CEFE)是“Competency-basedEconomiesthroughFormationofEnterprise”的简称,意思是“基于个人能力基础之上的公司创建和企业管理”。它是一项由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发展和推广的针对中小规模企业发展的企业家培训理念。我国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但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效果并不显著,社会上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成功的案例并不多,更不用说年龄和经验不占优势的中职学生。笔者以广西贺州市经济干部管理中等专业学校(下称“经济干校”)为例,初探赛飞创业培训模式,提出了中职学校开展赛飞创业培训的一些建议。
1我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背景
我校对中职生的创业教育纳入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范畴,开设一些诸如口才训练、就业礼仪等课程作为创业就业教育的课程,没有专门的创业培训,学校的创业教师大多是由公共课老师承担,侧重于就业观念的培养和就业理念、礼仪的培养,很少系统的涉及到具体的创业思路、创业步骤、创业方法和创业理念,学生缺乏创业精神,更缺少创业能力。为了探索出一条适合中职生创业培训的路子,我校自2010年到2014年,先后派出包括校长、教研室副主任等在内的5名老师参加“赛飞”创业辅导师的培训,并把赛飞创业培训班引进校园进行试点培训。通过培训发现,赛飞创业培训灵活的教学方法、多角色的互动使得中职生在课堂中“动”起来,学生不仅激发创业潜能、明确和提高个人创业能力以及编写商业计划书,不仅有助于学生向本专业方向进行创业,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开阔了毕业后的就业前景。
2开展赛飞创业培训的必要性
2.1中职学校教育目标转变的需要:
创业教育相对于就业教育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开创个性的新一代创新创业人才的思想,而赛飞创业培训就是一门系统的以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及创业综合能力,成为职业教育的新领域、新亮点的课程。引进赛飞创业培训,旨在使我校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并轨实施,职业技术素质和创业素质在学校同步培养。
2.2发展创业教育是中职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
新形势的“十二五”规划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中职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要求下,中职创业教育的创业人才培训理应跟上时代对人才的新的素质要求。赛飞创业培训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创业者适不适应创业、创业者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提升、创业项目的选择、商业计划书的撰写。在培训过程中注重于动手学习方法,采用国内很少见的互动式、启发式、分组游戏、场景模拟、模拟训练、角色扮演、现场点评、实地研究以及经验分享等方式,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创业创新思维,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3赛飞创业培训让中职课堂“活”起来
3.1独特理念,树立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潜能:
赛飞培训的核心是通过在培训中采用动手学习、实验性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加强商业活动所需的竞争力,开发学员的创业能力,通过实践学习帮助他们制定自己的商业计划书或可行性调研报告。该培训活动的一个特色是,在培训结束时,邀请政府、企业、银行等专业人士对学员们制定的商业计划书进行评估,从而让学员们清楚地了解到银行方面在考虑发放贷款时有哪些要求,及时规避创业中的风险。3.2创新教法,培养团队意识,激发创新精神
(1)“小而精”的班级组织,灵活的课堂模式:
赛飞创业培训模式最基本的原则是坚持“以生为本”,小班教学,每个班人数在30人以内,充分注重每位学生的能动性。与传统的“讲台—课桌”模式不同,赛飞培训课堂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需求,课桌椅多呈“U”字形、一字型、环形、“回”字形等结构布置;教学设备除电教化设备外,还配备有移动白板、定卡板、卡纸等直观课程道具。灵活多变的课堂布置使师生、生生可以面对面交流,促进师生间的有效沟通,还缩进了师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多角度的讨论和分析;教学设备的多样性,也有利于及时将培训的核心内容和学生的问题呈现在卡纸、白板上,使学生一目了然。
(2)组建团队,模拟企业经营管理为培训主脉路:
赛飞培训以创办微小企业的具体方法为组织教学的主脉路。培训前期学生通过统一期望值、个人目标设定、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等,根据中职生的能力、条件、专业及所在地市场需求等创办的虚拟企业,并且根据成员特点组建企业所需的团队;培训中期虚拟企业通过运用宏观/微观筛选、“SWOT”分析等设计并制定商业计划、编制市场营销计划和财务计划,通过飞镖游戏、信封游戏、盖楼游戏等模拟经营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管理的各要素,掌握企业经营的步奏和方法;培训后期邀请邀请政府、企业、银行等专业人士对学员们制定的商业计划书进行评估,对优秀的商业计划书加以指导推向市场。
(3)注重实践,构建以案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决定教学效果。赛飞培训打破了目前中职学校的创业培训沿袭传统课堂的“讲授—接受”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创业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构建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在培训课程的设计上,结合各专业特点,引用了一些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理论和财会分析知识。如斯坎普(Scamper)、强弱危机综合(SWOT)分析法等理论,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可提高学生对创业的个人能力发掘;而头脑风暴、项目选择、市场营销、创业项目的选择、可行性分析营销模式、管理模式等内容中,能使学生获得有关企业的感性认识和创办企业的意识;创业时的现金流、成本利润概念、盈亏平衡点的计算,能帮助他们最大程度地规避市场风险,充分整合各种有利于中职学生创业的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成功。
4结论
创业教育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指导老师最好是行业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骨干教师,同时,学校还要利用各种途径加强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教师也要按照创业教育的教学要求努力提升自我,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和社会实践,亲身参与创业实践,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只有创业教育教师的创业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指导学生创业工作。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安徽省赛飞创业辅导中心.《赛飞(CEFE)创业辅导培训教材》.
[2]张建虹,黄干才主编.《创造与创业》.广西科学出版社,2001.9.
教育培训行业市场分析【推荐9篇】 篇六
关键词:基础教育培训;PEST;PEST分析模型;差异化战略
1.我国基础教育培训市场背景分析
我国,从幼儿园开始,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各教育阶段实行等级区隔,形成了“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两大类别。如果说进入重点大学是一个人前十二年教育的个人努力,那么,抛除智力因素,在学生同等的努力程度下,所在学校所占有的教育资源对学生在高考中的结果拥有绝对影响。而这些影响的因素组成主要体现在:第一,国家政策分配;第二,不同级别的学校软硬件设施差异极大;第三,学校的学习氛围及社会地位。
在公立教育系统下,知识获知途径限制和升学压力是当前中小学教育困扰学生和家长的最大问题。由此,许多家长以及学生群体将眼光投向了市场上的民营教育机构,也正是以上三个原因的影响,使得培训教育产业成为了社会上为数不多的照样产业之一。
2.PEST理论及其分析模型的宏观环境分析
2.1PEST理论
PEST最初是被称为“ETPS”。在《Scanning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1]这本书中,作者描述“ETPS”这个称呼是他对于四种企业环境因素(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的一种记忆法。而后学界讲以这四种要素进行指宏观环境的分析称之为PEST分析法。这个理论工具可以为我们有效的了解市场的成长或衰退、企业所处的状况、潜力与营运方向提供帮助。
2.2基础教育培训市场中基于PEST分析模型的宏观环境分析
结合PEST分析模型,我们可以对当前基础教育培训市场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
(一)政治(Political)。从政治角度看,政府主管部门政策的变动和更迭带来教育行业不断的洗牌。当前,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义务教育阶段期间,政府会投入大量的财政及相关政策去扶持基础教育产业的发展。同时,为了保障基础教育的施行,政府对其他非公立教育的发展也引入了市场机制。但对于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政府也在不断出台更变各项政策,提高民办资本兴办教育的准入门槛与规范程度。
(二)经济(Economic)。从经济的角度看,培训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型连锁教育培训或成为行业领头羊[2]。大型的连锁教育机构一般占据着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二线以下城市鲜有涉足。中小城市地区的教育培训市场基本被本土企业牢牢占据。小家散户的教育机构则以游击战的形式遍地开花。国内教育培训产业随着国内教育行业巨头扩张的步伐加快,国内教育培训业的小家散户将业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和生存压力。
(三)技术(Technological)。从技术的角度看,基础知识的同质化使得对教师个性化授课的要求更高。主要体现在教育机构教师的授课能力以及机构本身的科研实力,这两项内容直接决定了培训机构的教学实力、教学结果与学生的满意度。大型的教育机构依托其多年的学术积淀以及一大批经过历练的教学精英可独挡一面,但一般民办教育机构的教职工基本以刚出道的毕业生或者创业者为主,并且机构不具备单一学科的权威和学科科研积淀。
(四)社会(Social)。从社会的角度上看,社会上普遍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教育观念,为教育产业成为朝阳产业提供了社会价值观念基础。当前社会对于家庭子女的教育观念基本一致,即大多都拥有“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加之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控,对于仅有一个子女的家庭来说,对子女的教育支出可谓不计成本,不论代价。
3.PEST理论下当前基础教育培训机构市场运营分析
(一)产品分析。通过一些市场调查可知,许多培训市场主要使用是“打包”式培训,即对每个不同的学科实行的是整体流程化培训。学生在报班进行具体学科培训的时候,培训机构总是笼统进行。在客观情况下看,使用“打包”式的教学方法无疑只是机构的挣钱手段。
(二)服务分析。当前大部分教育机构以走读式的培训为主,即教育机构不提供除课堂教学服务以外的其他服务。该运营方式最好的方面在于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教育机构支出以及最大限度的降低机构的运营成本,而且该模式也是各教育机构学校的通行做法。
(三)品牌分析。纵观诸多教育广告,我们很容易看出几乎所有的教育机构的广告都是在宣传机构整体实力有多强,教学成果有多好,即在宣传过程中,主要以突出一个机构品牌为主,除了极个别知名培训机构,许多机构在没有宣传自己在某个领域具有绝对的优势或实力。所以对于当前教育机构而已,整体化宣传仍然使他们最主要最核心的广告手段。
4.差异化战略在基础教育培训市场的具体运用
由于基础教育内容同质化过于严重,所以在对于培训机构的市场战略选择来说,选择差异化战略可以在教育内容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以全新的角度重新开辟出一个空白的细分市场,通过对该细分市场施行产品集中差异化、服务集中差异化、品牌集中差异化[3]。
(一)产品集中差异化——模块化培训。模块化培训是指在培训某个科目时,将该科目中考或高考会考到的内容以及某一学科的模块进行拆分,按各个模块进行单一培训,达到短期内见效的结果。率先实行模块化培训这一产品差异化战略可以让自己的产品更加适合新课标基础教育的要求,短时间让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中获得高效的市场反馈。
(二)服务集中差异化——课后服务。施行课后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企业的运营负担,但由此换来的却是消费者的更高的满意度、更好的口碑。因此,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纯粹的开辟出一块面向机构学生甚至是所有学生免费自习辅导的场地,很容易在市场上快速培育出优质的口碑,其成本也远远小于在主流媒体上投放广告。
(三)品牌集中差异化——口碑子品牌。当前基础教育培训机构投放在市场上的广告宣传大多以机构名称为主,旨在宣传机构。通过实实在在的提高学生的成绩及学生的满意度来达成机构口碑品牌的建立,从而达到在市场上形成学某个科目,找某个机构的某个学科组的意识。强化市场对于机构品牌的认可度。
5.结束语
“万邦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对于教育产业这样一个为人类发展提供条件的朝阳产业来说,基础教育产业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细分产业。文中通过PEST分析模型、差异化战略相关知识分析当前基础教育培训市场。对于企业来说,重要的是要努力修炼内功,用教学成绩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此才能在市场上长久的发展。(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Aguilar,Francis.Scanning the Business York:Macmillan.1967.
[2] 杨东平,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02-01
教育培训行业市场分析【推荐9篇】 篇七
关键词:高速公路;服务区;员工培训;建议
中图分类号:U273.9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人才是企业最根本、最主要的竞争优势。通过培训能改善管理者或员工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能力,实现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良性发展局面;通过培训还能调整在发展中人与岗位职责之间的差距或矛盾,实现员工与岗位之间的良性互动与成长,增强企业的整体绩效。
一、加强员工培训的重要性
1.适应改革发展需要。随着交通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由事业转为企业,公司化的运行模式不断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面临许多改革任务,所以教育培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培训拓展员工的知识和认知层面,提高工作能力,促使其创造性开展工作,达到提高个人素质的目的,以适应国有企业运营模式下工作要求。
2.开发企业智力资本。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人才,特别是处在当今以知识经济资源和信息资源为重要依托的新时代,智力资本已成为获取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企业的竞争不再单纯依靠自然资源、节约劳动成本、新机器和雄厚的财力,企业的发展进步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知识密集型的人力资本。而员工培训是创造智力资本的最有效途径。因此,这要求建立一种新的适合社会发展与竞争的培训观念,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3.提高基层人员素质。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下,“畅行齐鲁、传播文明、诚信服务、回报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对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摒弃旧的思路,基层的工作人员如何更好熟悉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使其具备超前的工作状态。如何更好服务乘驾人员,从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的目标上看,要不断满足顾客的各种需求和欲望,实现企业目标、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互利交换关系,实现市场营销和管理竞争的取胜,实现大市场、高效益。所以说,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服务区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
二、实施科学系统的员工培训制度
1.将人才培训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任务。各级领导要从企业发展大局出发,高度认识员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把人员的培训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将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和员工的培训紧密结合,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为服务区培养后备人才。
2.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提高员工准入条件,选拔可塑性人才,严格把关,引导职工掌握相应的工作技能和职业道德,从而胜任工作。一是职业心态,听其言,观其行,使其真正做到言论、行动上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二是职业技能,基层工作,业务是基础,不管是何岗位,都必须熟悉本行业,敬业爱岗,增强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
3.加大物力、财力投入。严格按照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规定,承担相应的职工教育培训费用。将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专项用于职工的教育培训。不断拓展培训基地,或采用委托第三方培训机构,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全员覆盖,人员参训率要达到100%。
5.加大激励措施,激发职工为企业服务的意识。调动职工积极参与,深度交流学习,大力鼓励所有员工在刊物上投稿,使广大员工从心理上感觉到自身的差距,以此提高参加学习和培训的紧迫感和积极性,创造出 “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对于评选出的先进,给予物质奖励,并在企业内部大力宣传,使其有实现自身价值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实现竞争激励,将有知识、有水平、有能力的职工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激发职工提高个人素质的能力,调动员工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6.提高培训质量。新形势下,要培养综合型人才,以提高行业员工综合素质为核心,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不断丰富培训的内容。一是通识性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国家的大政方针、基本政治理论、法律法规、计算机等日常员工必备的基本技能。二是专题性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专项业务知识研究、重要政策法规释疑、先进经验介绍等。这部分内容因岗位、职位、任务而异,属培训中的专业课程。三是选题性培训内容。这类培训内容主要由参训者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需要和个人兴趣,选择不同的培训课题,属培训中的选修课程,是个性化的菜单式培训,容易调动参训者的积极性。要紧跟时展和员工对知识的需求,抓好员工各层次的培训,研究制定培训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及时调整、更新、丰富培训内容,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7.健全培训考评机制。严格考核,择优奖励,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建立培养机制和培训激励约束机制。按照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使用、先培训后提拔的原则。用机制调动职工自觉学习和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使教育培训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职工成长的自身需要。将工资水平向专业技术高、重点的岗位倾斜,建立起培训质量评估制度。在培训结束时,采取考试、观察的方法评估,检验培训的效果,对培训的效果,要e极进行分析,研究,针对培训效果,不断改进培训方式和方法。建立人员培训记载,将每次培训及考试的情况进行记载,做为评先、提薪、晋级必要条件之一。
总之,企业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只有不断加强职工队伍素质建设,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保正。
参考文献:
[1]马建川。浅谈如何做好企业员工培训[J].商场现代化,2008(23):269-270.
教育培训行业市场分析【推荐9篇】 篇八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教育;市场营销;教育改革方向
应用型本科教育重在“应用”二字,它是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探索。旨在应对新的经济、人口、教育、就业形势下传统本科教育的不足。希望构建能够满足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教育模式。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在全国的高等院校之中开设数量庞大,生源严重过剩,但是现实是劳动力市场对营销人才的需求量极高,却很难人职匹配,导致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个别地区长期处于人才过剩和企业缺人的双重尴尬局面,所以在国家大力推行应用型本科教育之际,市场营销专业理应一马当先,先行改革。
那么,应用型市场营销本科教育改革“路在何方”?我们以北京吉利学院为例来探究应用型市场营销本科教育改革方向。
北京吉利学院(原北京吉利大学)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普通本科高校,由吉利集团于2000年创办。升本之前北京吉利学院一直都有市场营销专业,该专业多年来一直下设在商学院,其时官方称谓为市场营销高职专业和营销管理自设专业。本科教育改革前,汽车营销专业由汽车学院开设,后经学院间统筹、校务会审定,汽车营销专业被并在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之下,成为其一个方向。市场营销专业是北京吉利学院第一批升本的专业,恰逢国家推行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所以,商学院在领悟国家精神、洞察外部形势和评估内部资源之后,决定对市场营销本科专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的方向是顺应应用型本科的内涵即充分融合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双方优势,合理预测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方向,最大限度利用集团和学校历年来形成的资源优势,打破学院、专业、校企界限,实现学院合作、专业课程互通、校企资源对接,让通过市场营销本科教育的学子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发展。
具体来讲,北京吉利学院市场营销本科教育改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培养
在专业培养上,我们培养三大核心能力,聚焦四个模块的行业实战,见(表1)。
我们打通学院间课程,实现资源共享。由几大学院共同商讨教学标准、共同统筹课程资源,在学院间实现互利共赢,既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又充分发挥各学院的学科优势,而且实现多学科互补、节省课堂资源。
二、模块设计
在模块设计上,我们聚焦“四大行业”的选修模块。见(表2)。 这四大模块都是北京吉利学院通过调研市场上需求的热门行业,同时也是本校的优势资源所在。吉利集团优势首选汽车方向,汽车营销的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都有成熟的资源可以利用。金融是近几年的热门,金融专业也是本校本科专业,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和实训室,同时在参加部级的各种金融赛事中都连连夺冠,专业非常成熟。互联网与文化产业更是当今的主流,同时也是学校重点发展的方向。市场营销本科专业与这些专业对接正好实现了强强联合,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选择空间和学习机会。
三、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强化实战训练,建立“营销实战综合训练营”,内容涵盖:市场营销管理沙盘模拟、大客户营销管理沙盘模拟、市场调查模拟(软件)、营销策划(新产品市场推广方案、广告策划等)、销售管理情景模拟(压力训练、人员推销、促销计划与组织)、销售团队建设与管理、商务谈判模拟等等。
营销实战综合训练营是我们的一大特色。它在学生学完基础理论知识之后,集中四周的时间打造学生的综合实战能力。通过对毕业前的学生进行营销素质训练、营销能力训练、营销思维训练,把学生顺利地送入工作岗位,使他们具有市场营销岗位所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团队能力、营销技能和系统思维、营销管理的能力,能够全面适应岗位的要求,并且蕴含岗位发展潜力。
四、案例教学
在案例教学方面,我们有两个创新:开设《市场营销案例专题》课程,教学由骨干教师轮流主持;开设《专家话营销》课程,由多名企业专家轮流主持(沙龙式),年轻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总结、消化、吸收。
五、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基础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战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基础理论教学我们一贯声情并茂、图文结合,这在以往的高职教育中就充分体现;案例教学的案例全部来源于现实,失败的、成功的都会仔细分析,教师与学生一起还原历史、分析成败,让学生在了解前人的经历经验基础上能够用最前沿的营销理论解决即将面对的现实;实战训练方面我们强调沙盘教学,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商场的激烈景象,这是本校的一大特色,通过沙盘演练,学生能够完好体验市场环境分析、资源整合配置、营销策略制定、团队成员组织、财务风险控制、战略规划调整等环节。多位一体地操练,使学生在趣味中练就系统思维能力和营销技能运用能力以及营销心理抗压能力。
六、师资培养
如果把毕业生比喻成产品,那学生入校之初就是初级品或者称为待加工品。学校是个工厂,老师就是负责加工的师傅。师傅的本事、本领、理念、方法决定了产品的众多方面。北京吉利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对接不仅体现在学生实习、就业上,还体现在允许教师到企业挂职、提供教师各种线下、线上的培训机会,不仅有兄弟院校的交流,更有校企合作的深度沟通。虽然有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投入和扶持的力度,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营造一个开放的多维的环境使教师更好地发展,打造出优良的产品回馈社会。
当然,这六个方面的改革还在探索当中,肯定会有修正和补充,但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本身也在不断探索与丰富,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各高等院校的共同努力,应用型市场营销本科教育改革这条路会越走越宽广。
【注 释】
本文多次引用了北京吉利学院商学院院长彭于寿教授的关于“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建设”的思路。
教育培训行业市场分析【推荐9篇】 篇九
我们的语言培训中心旨在从传统应试到以游戏互动激发兴趣为主,让孩子开心快乐地接触英语。更好提高孩子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做明天的“国际公民”。
一,本地区需求市场分析
全区常住人口占71.54%。全区常住人口中, 0-14岁人口占4.06%;15-59岁人口占94.05%;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9%。 我们学校周边成熟的住宅小区多。 应用英语专业地处下沙商圈,周边住宅小区密布,以应用英语专业为中心,4公里范围内有清雅苑,金沙学府,云水苑, 海天城,宝龙广场等十多个大中型住宅小区。经实地走访调研,这些住宅小区有入住率高,入住业主以青年人(婚房)多,大多数入住家庭有3-15岁子女等特点。这为我们英语培训中心的对外经营提供了充足的客源。90%以上小学生在课后接受各种各样的辅导,随着各小学逐渐重视英语教学,日益高涨的儿童学英语的热情也已成为现在少儿英语培训市场迅速扩大主要原因,再加上家长对英语的重视与日俱增,孩子在学校里学到的远远不能满足家长以及学生对英语的渴望。下沙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稳定少儿培训的生源,给少儿英语培训需求的持续增长奠定了经济基础,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发展型和享受型的形成阶段。教育支出远远高于衣着和玩具,加上教育培训是富有收入弹性的产品,使孩子的英语学习成为家庭消费主要选择方向之一。
二,本地区少儿培训市场分析
目前我们所在地区的培训机构,成立时间并不长,大多数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 从调研情况来看,大部分机构都存在以下问题:办学场地临时租用写字楼或居民楼,面积不大,没有较独立的教学场地,教学场地装修较简单,周边交通也相对复杂,家长送学员培训停车难。外语培训学校规模小、管理不规范,下沙民办外语培训学校的数量占整个外语培训机构总量的60%以上,规模一般较小,缺乏口碑较好的英语培训学校。而且,临时办班、无证“地下"少儿英语培训、地摊式个人办学不断出现,造成少儿英语培训市场混乱。 教学方法方式落后,知识陈旧,一些少儿英语培训还停留在学生课后的辅导上,教材陈旧,教学内容与现实工作、生活脱节,教学理念重在语言知识(如语法、单词)的教授、练习。师资水平的严重不足和质量不够。
三,家长心理因素和购买的动机分析
下沙地区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类型调查表
我们从这次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家长为了孩子考上重点中学而让孩子参加培训班的家长占了52%,即大部分的市场分额,其次就是那些为了培养孩子的英语综合能力的家长占了39%。
四,我们的优势
继承和培育了“ 厚德崇商”的经贸精神,这种精神在具体工作中突出表现为: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这种“经贸精神”是我们团队的灵魂,是“ 经贸文化”的深刻内涵。
我们专业有很多校友在少儿英语培训方面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在少儿外语培训机构工作的校友也很多。
我们具备优越的培训办学场地。由于浙江省教育厅规定非学历培训机构的场地面积不得少于500平方,并且要符合消防和安全条件,对于大多数培训机构而言,很难做到这一点。应用英语专业成立后,经过调整,应用英语专业实训楼8号楼3,4,5 层 都具备良好的教学条件,拟改造放映厅和图书室和图书展示厅为主要的培训场所和展示中心,图书馆楼下作为家长停车和运动场作为室外教学的场地,构成成熟的项目所需的教学场地。
我们具备优秀的教学、管理团队。应用英语专业的学生现大多数都有英语六级水平并接受正规的英语培训课程,为开设特色外语培训项目提供条件。
强大的营销团队,学生中有一支特别能营销、特别能战斗的招生团队,为培训班充足的生源提供保障。专门有计算机能手为我们培训中心做网页以便有效地推广我们的培训机构;有市场营销专员为我们培训机构做好市场营销工作;有英语专业且热爱英语教育的人士专门负责对少儿风趣高效的教育工作;更有其他广告设计,会计等专业的学生一同开办这个英语培训中心。
五,管理及营销策略
可以利用应用英语专业现有人力资源,除特殊岗位需要招聘以外,基本以内部调整和兼任。设教学组,市场组,协助组等三个团队实施日常教学、管理、营销工作。
培训中心人力资源构成表
六,风险控制
(一)政策风险。目前在应用英语学生专业培训中心,是不需要在下沙相关机构备案、注册,今后政策是否调整,要求备案、注册及税收方面还不能预测。
(二)市场及竞争风险。在目前的少儿培训市场中,直营、加盟品牌培训机构及名校名师和家教市场仍占主导地位,在市场营销方面,由于培训中心成立时间较晚,人员队伍年轻,虽然富有激情,但毕竟经验不足。
(三)安全风险。 培训项目学员的对象是3-15岁的少儿,在培训中心培训的过程中上下楼梯、课外教学等存在一定的学员人身意外伤害的安全风险。
(四)发展风险。 国际教育机构携资本及母语教育优势,将加快进入并逐步实现控制部分市场资源,本土少儿英语教育机构因此将进一步受到国际教育机构的冲击。
(五)法律风险 。培训中心在经营过程中,有可能在相关材料上存在广告宣传等方面的法律纠纷及风险。
七,结论
根据调研,应用英语专业开展少儿培训项目占据“天时、地利和人和”。学院在下沙开展少儿英语培训项目,积极引入国际新的英语教育理念,借力新技术升级软硬件平台,打造自品牌,做好项目的定位、教学、管理、营销,就整体市场而言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
天时:随着各小学逐渐重视英语教学,日益高涨的儿童学英语的热情也已成为现在少儿英语培训市场迅速扩大主要原因。目前下沙英语培训大量的适龄儿童, 少儿英语培训也必将使 “大品牌、好教法、低成本”的进入者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
地利:由于少儿英语培训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生源受到区域分布的限制,甚至细化到各个街道,加之当前下沙少儿英语市场还不完善,少儿英语教育机构普遍存在着规模小、水平低、授课内容陈旧、教育质量不稳定等问题阻碍该市场良性发展,还没有哪家机构可以一家独大。
人和:大学生英语培训工作室主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学以致用的平台。促进学生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这个和市场平行竞争的平台上,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会得以不断的提高。
如上所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建立大学生英语培训工作室不但满足了学生和学校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因此,大学生英语培训工作室具有极大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