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精选推荐

留守儿童教育内容精选4篇

时间: 2024-04-13 22:39:06

现如今大家为了让整个家庭的生活变好,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出去外面工作,孩子留给家里的老人照顾。在这个过程中,留守儿童安全始终都是非常关注的话题,毕竟稍微没有注意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就会对家庭造成很大的灾难。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是编辑给家人们整编的4篇留守儿童教育内容,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留守儿童教育内容精选4篇

留守儿童教育内容精选4篇 篇一

近年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拐骗、犯等恶性事件屡见不鲜。据全国妇联的《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2008年)显示:被拐卖儿童中,留守儿童居第二位。某中学1名13岁的女学生,父母均在外打工,一次晚自修回家路上被本村一男青年后,因屈辱害羞不敢向爷爷透露,直至怀孕快生产时才被发现;这类事件的增多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监护状况令人堪忧,同时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我国在对儿童权利保护的法律规定上,一向是强调成人在法律上对儿童所承担的保护义务。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儿童不仅是保护的对象,也应该是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对儿童权利的保护不应该停留在成人中心的模式上,儿童需要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而这一方面的规定却恰恰是我们所欠缺的。从长远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将有利于保护儿童自身免受侵害,有利于维护其合法权益。s

二、原因分析

从上述两类事件中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无论是作为违法犯罪实施的主体,还是作为被侵害的对象,这些事件的不良后果对个体、家庭、社会造成的破坏性大,社会负面影响强烈。引发这两类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没有引起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足够重视,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严重缺失。首先,作为儿童社会化第一个场所(家庭)的教育内容涉及法律知识相对较少,无论是留守儿童的父母或者监护人,关注重心主要在集中在学习成绩上,他们都希望孩子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将来能跳出“农”门,这也是大多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的最终诉求;其次,作为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主阵地的各中小学,其法制教育的内容也相对薄弱,甚至缺失,调查显示许多中小学校的教学计划不包含法制教育的内容,有的学校将法制教育纳入到德育课程之中,更有甚者连基本的思想品德课也没有。我们知道,品德教育不可替代法制教育,“道德人”与“法律人”关系虽然密切,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因此,过分重视学习成绩提高,片面地追求知识积累,轻视留守儿童的法制观念、法律素质、自我保护意识、维权意识的训练和培养,可能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事件或其受侵害事件增多,作为家长、监护人或学校都负有不可推卸责任。尤其是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规模逐年扩大的严峻形势下,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工作,积极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保障未成年儿童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并以此为契机,展开对未成人的法制教育,既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举措。

三、对策

当前,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要紧密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4年)》的要求,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和成长特点,致力于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道德品质,使之逐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充分发挥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学校法制教育具有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以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功能。可是当前许多中小学的法制教育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难有实效。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很多家长、学校认为孩子应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往往忽视法制教育。正是在这个时期,儿童的各种不良行为也开始出现,越轨行为的“高发年龄”绝大多数是在十三岁到十五岁之间。农村留守儿童这个时期正值初中阶段,大都是在县城或乡镇的中学上学,离家较远,尤其是在农村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地区,更要发挥好学校法制教育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工作。首先,要在学校确立“一部教材”、“一门课程”和“一只队伍”。由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指导实施“一门课程”建设,将学校的法制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素质教育范畴,将法制教育作为中小学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每学期安排一定的学时,甚至有必要将法制教育作为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由教育部牵头组织教育界、法律界、心理学界等相关专家编写针对中小学的各年级的一本“法制教育教材”,这样,九年义务教育加上高中三年,一共是十二本教材,通过这十二本教材的系统学习,对农村留守儿童乃至全体国民的法制观念必有很大的提升;由各中小学负责组建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加强法制教育师资力量建设,法制教育要配备专职教师,而不是由政治教师、德育教师或其他教师来兼任。鉴于目前一些学校状况,可暂由政治或德育教师代替作为过渡,但他们必须要参加专门的法制教育学习和培训。从长远计,就是要将培养中小学法制教育专门的师资纳入教育整体规划,逐步实现中小学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正规化、专业化;这三“一”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先在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率较高或受侵害事件多发区的中小学实行,由省级人民政府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备案后实施,并及时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方法、效果,组织交流,若可行,则在全国范围内加以推广。其次,法制教育要理论结合实际,以案说法,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除了书本的法律理论学习,学校还要充分利用书本外的各种灵活多样的法制教育手段,寓法制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可以聘请法律界人士定期给孩子们上课,以案说法,增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效果;与公安、监狱、法院、看守所、少管所等部门合作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利用黑板报、手抄报、校园广播等方式,宣传法律知识;组织学生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还可以通过利用互联网、影视资料、图书馆、普法教育机构等多种方式,开辟法制教育的新途径,丰富法制教育内容,学生逐步养成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好习惯。

中小学的法制教育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途径,既能加深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提高法律素养,强化是非观,不仅有利于降低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率,同时又能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和维权意识,减少自身受侵害事件的发生。最后,法制教育还要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互衔接,关系密切。法制不能取代道德,道德也不能取代法制。不能仅重视法制教育而摒弃道德教育。法律与道德是两种性质不同而又关系密切的社会现象,中国古代社会的“出礼入刑”产生了双重结果:一方面,道德训诫具有了法律的威势,另一方面,法律规范同时要行道德的职能。所谓法律的道德化,主要侧重于守法的过程,指的是法律主体把守法内化为一种道德义务,以道德义务对待法律义务。因此,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的状况,各中小学对留守儿童要担当起引导、监督、管理的责任,建立和完善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机制。对儿童来说,辨是非、明事理的能力较弱,所以先进行法制教育后提升道德素养的方式,在实践操作上更为可行。先规定哪些是法律禁止的,再从道德层面对儿童展开渐进教育,逐渐地把法律的禁止上升为个人的行为准则,最后内化为个人思想道德素养。由此可见,充分利用学校法制教育这一主阵地、主渠道,发挥其应有作用,不仅对降低目前正在增长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率效果明显,而且对留守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危险防范意识的增强以及主动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行动也有积极作用。更进一步来讲,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建设,不仅对解决当下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作用重大,而且对于所有的儿童也具有深远的意义,邓小平更是在1986年指出:加强法制重要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法制教育。

(二)整合家庭、政府、社会等各种法制教育资源为重要补充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儿童社会化,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因此留守儿童父母及其监管人要提高对家庭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留守儿童的父母也要主动学习一些法制教育知识,要主动创造机会增加与子女面对面的互动,至少也要通过电话、互联网等方式进行沟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在交流中灌输一些基本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自我保护的常识;留守儿童的监管人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职责,通过学习或培训,不断提高认识,成为合格的家长,以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法制教育缺失。政府各相关部门,如法院、检察院、少管所、公安局等,要积极配合中小学的法制教育,为学校提供法制教育实践基地,并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宣讲员;同时,还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数据以及受侵害的数据统计分析工作,与学校、研究单位、政策制定机构共享,研究分析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及其受侵害案件的特点、行为动机、犯罪方式、采取手段、诱发因素等,寻求预防和减少该类事件的思路和对策;条件允许的话,可在政府相应部门设立农村留守儿童“维权”举报电话、维权热线、法律援助部门、维权服务中心等,让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参与“维权”行动,有利于他们促进自身发展和自我保护,通过参与明确自己的法律地位,树立法律意识,正如派翠西亚•莫恰所讲:“仅仅通过一部法律并不足够,还必须持续开展教育活动和提高社会意识,开展能力建设,征集足够的资源,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包括让儿童全面参与。这尤其适用于保护儿童免受暴力、虐待和剥削”。

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尤其要重视当前大众传媒,如电视、广播、书籍、互联网等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的影响。现代大众传媒对留守儿童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特别是互联网产生的负面“示范作用”,如一些暴力、色情和不健康的内容,对那些自控力较差,缺少监管和约束的农村留守儿童有很强的模仿效应,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法制教育工作的难度。因此,各种大众传媒有责任将不良内容和信息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加强自律,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在强调传媒社会责任感同时,应该建立专门防止传媒暴力扩散的审查机制,加强监管和审查,大众传媒主管部门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加强对文化市场、娱乐市场的监管。另外,还要充分发挥工、青、妇、村委会、社工组织等单位的作用,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开展各种比赛项目、娱乐活动,益智竞赛等,使他们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活动中远离不良因素的影响。

四、结语

留守儿童教育内容精选4篇 篇二

积极心理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孩子。近些年,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农村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到城市打工,由于条件限制,将未成年的孩子留在家乡由其他亲人照看,致使很多中小学生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因为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享有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容易出现一些不健康心理和不良行为,严重的甚至出现犯罪行为。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中小学也对留守儿童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效果不显著,留守儿童的许多心理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原因在于当前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思想,过分地关注和渲染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给留守儿童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诱发了留守儿童消极的心理暗示和痛苦的心理联想,忽略了多数留守儿童都是健康儿童的事实,忽略了留守儿童身上的积极因素和积极潜能,阻碍留守儿童的积极评价。所以对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改革刻不容缓。本文试图从积极心理学视野出发,分析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固有的、潜在的、实际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优秀品质,如果能够挖掘出来,个体就拥有强大的力量解决自我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人生得到完满发展,个体就能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侧重从下列三个方面来研究个体自身的积极潜能和力量:第一,主观层面,研究人的主观体验,包括希望、满足、乐观、安宁和幸福等,其中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是研究的重点,是指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第二,个体层面,研究人的心理品质,尤其关注有关积极力量和美德的心理品质,如智慧、勇气、仁慈、感激等24种积极心理品质,并试图探讨能够帮助人拥有这些积极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第三,群体层面,研究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社会系统、家庭系统和学校系统,探讨个体如何利用这些积极组织促进自己积极品质的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比较消极

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认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这种以问题导向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务对象与工作范围变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面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其他的留守儿童就没有关注到。而且对于这些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也仅仅是帮助克服心理问题,而没有对他们进行发展性教育,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留守儿童中应该能发挥的更大作用。

2.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比较片面

传统主流心理学把各种心理问题的症状和处理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认为没有心理问题的个体就是健康的个体。在这种消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其内容也是片面而消极的,只注重给留守儿童介绍他们群体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的症状,并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各种缺点、弱势以及心理问题,分析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掌握心理问题预防和治疗的技术和方法。这种心理健康教育可能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留守儿童容易出现错误认知,以为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存在心理问题,对号入座,错误地给自己贴上存在某种心理问题的标签,产生消沉痛苦的情绪感受。即使在心理辅导教师的帮助下,解决了心理问题,留守儿童也只学会了如何避免和克服这种不良心理状态,不会主动挖掘和利用自己拥有的积极的潜能、积极的力量去促进自己完美地发展,实现幸福人生。

3.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

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讲授法传授给留守儿童有关心理问题的知识。这种讲授法存在很多的弊端:(1)留守儿童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效果不佳;(2)教师只是单向地向留守儿童传授知识,没有能够从留守儿童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不能够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3)师生之间或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动很少,不利于他们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团队合作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4.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完善的评价体系能起到导向、监督、检查、调解、激励的作用,从积极心理学视野看,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非常不完善,体现在:(1)评价的指标消极。学校通常根据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多少来衡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辅导教师通过测验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少就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成功了。(2)评价的主体单一。通常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评价工作仅仅由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家长或其他的教师没有参与其中。

5.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农村中小学中负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由班主任、德育教师、校医等兼任,几乎都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术不熟悉,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德育思维方式的影响,做出许多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和规律的事情。即使有些教师通过参加培训或自学等方式掌握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但对于积极心理学等新理念的了解也不是很多,所以几乎不可能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出发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

1.树立积极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积极心理学认为,仅仅关注和解决个体身上的缺陷和问题是不能产生持续有效的预防效果的,应该通过发现和发掘人人自身都拥有的积极心理潜能、利用个体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来有效地预防和战胜心理问题,使个体成为自我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调适者和促进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出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要树立积极的目标不仅要帮助个别留守儿童消除心理问题,更要培养全体留守儿童积极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这样的目标才和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相吻合,才能为留守儿童获得学业成功与生活幸福提供有效指引。

2.拓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一样,不仅需要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更需要学会如何挖掘和利用自身的积极潜能幸福地生活。因此,除了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发现和挖掘留守儿童身上的积极力量。这些积极力量包括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情绪体验等。

(1)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实现积极预防

个体拥有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美德,如诚实、乐观、自尊、勇气、智慧、希望等,是战胜心理问题强大的力量,发掘和利用它们,个体就拥有自我抵御疾病的能力。所以,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该把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信度、效度较高的问卷测量留守儿童拥有的起到内驱力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美德,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美德,如引导他们利用乐观品质战胜忧伤和自卑。针对那些留守儿童身上没有的积极品质和美德,可以采用纵向研究了解这些品质形成的过程和途径,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干预,帮助留守儿童塑造这些品质。

(2)增加留守儿童积极情绪体验,提供充足能量

美国心理学家弗瑞德克森认为,积极情绪体验能够为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充足的能量,能够让个体思维的创造性更活跃、认知更全面、反应更准确。所以,增加积极情绪体验也应该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增加留守儿童积极的情绪体验?首先是家长要多关心孩子、表扬孩子。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每天陪伴孩子观察孩子,但他们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关注和了解孩子行为举止和心理变化,经常和孩子沟通和交流,关心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在身边,感受到父母的肯定与认可,增加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其次是教师要善于发现留守儿童的闪光点,创造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教师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用欣赏的眼光从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和赞美的语言,为孩子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尊重、鼓励中增加自信、乐观等积极情绪体验。教师还可以创造某些情境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增加积极情绪体验。

3.丰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

仅仅依靠讲授法这种单一形式不利于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积极情绪的体验,无法满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因此,要丰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突出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不知不觉地体验积极情绪,自然而然地形成某种积极心理品质。例如,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心理辅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留守儿童生活中选取某些典型场景,让留守儿童进行相应的角色扮演,引起留守儿童某种情绪和态度体验,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心理机能发展的教学方法。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教师和留守儿童之间双向交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而对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留守儿童之间是互动的,在合作完成某种任务的过程中,他们的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等积极因素得到培养。除了情境教学法外,心理辅导教师还可以采用辩论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团体心理辅导法等多样化的方法进行教学。

4.完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

积极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来保证其教育目标能够有效实现。因此,我们要破除病理学的评价和干预方式,完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通过积极、客观、科学的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面评价。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1)增加积极指标来评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许多心理学者认为,个体心理健康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消极的、负面因素的减少,另一方面是积极的、正面的因素的增加,所以我们不能像传统心理学一样只采用心理问题减少来衡量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更要把拥有多少积极心理品质、体验多少积极情绪等作为评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例如,采用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的自我、积极的人际关系等积极的、正面的指标,来检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否实现,可以有效地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留守儿童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2)评价的主体多元化。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包括他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果仅仅由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这样的单一主体进行评价可能会导致评价结果不科学,所以应该让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孩子的父母、实际监护人、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同学和留守儿童个人都应该参与评价。多元化的主体进行的综合评价应该会更科学。

5.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只有掌握专业心理学知识、具备专业心理咨询和辅导能力的教师才能够胜任。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关键条件。所以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1)各学校可以通过招聘引进、特岗计划等方式引进专业的心理学教师。(2)创造机会让在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出去参加培训,学习积极心理学等先进理念。(3)鼓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科研,在科研中提升专业素养。

――――――――

参考文献

[1] 孟丽娟,胡云斗,王同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教学与管理,2011(10).

留守儿童教育内容精选4篇 篇三

相对于成长于健全家庭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且这阶段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如果该阶段产生心理问题,不利于留守儿童后期的成长,也会引发一定的社会问题。

1.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偏激。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因而留守儿童的内心较为孤僻,且容易对父母的离开产生偏见,进而出现逆反、叛逆的心理,甚至有些儿童会发展为仇视社会,这种不良心理的发展会造成多数留守儿童性格孤僻且难以与人相处,同时易怒,听不进别人的劝导,久而久之,容易造成一定的心理疾病。同时,由于缺乏来自亲人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以及社会中容易受到“另类”对待,这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容易出现心理疾病。相对于正常家庭的儿童来说,农村留守儿童患有心理疾病的几率更大,且由于学校教育的忽略以及社会教育职能的缺失,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遇到成长问题时,得不到良好的沟通,而且多数留守儿童的心理以及精神需求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促使其内心产生一定的落差,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心理的危害,从而使他们容易患上一些心理方面的疾病,如对待学习以及生活缺乏积极的态度、孤僻心理的产生等等。同时,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多数留守儿童处于散漫的成长状态,迫使他们自身的自控能力较差,同时内心较为敏感。

二、控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1.重视家庭教育,加强沟通。相关的调查数据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不同,所造成的心理危害程度也是不同的,如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往往要比隔代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良好。而且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家庭的教育、关爱与心理沟通,因而作为孩子的父母来说,应该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成为孩子精神上的依托,同时父母要经常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为留守儿童在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提供帮助与建议,进而为留守儿童营造出健康快乐的心理成长环境。此外,父母要让留守儿童了解自身的成长环境,进而避免他们对于父母以及社会产生怨恨,同时有条件的父母在外出打工过程中,应该带上孩子,进而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价值,当然对于条件不允许的家庭来说,也应该为留守儿童挑选出合适的监护人,促使孩子能够在遇到成长问题时能够得到合理的沟通与指导,避免他们内心受到危害。

2.加强学校教育,重视教育的针对性。在日常教学中,多数教师并不会特别地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进而致使留守儿童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无法得到快速的响应以及合理化的解决措施,因而加剧了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严重性。事实上作为教师,如果能够在生活上、学习上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走入她们的心理世界,那么留守儿童同样会拥有一个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同时,农村学校是对留守儿童施行心理教育以及文化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作为农村学校的教师来说,应该善于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避免他们在学校中受到区别对待,或者受到不良行为的诱导。同时,作为教师也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重视心理沟通,同时当留守儿童出现心理误区时,要善于做好相关的疏导工作,并且要尽量营造出“爱”的氛围,促使留守儿童的内心得到情感的抚慰,从而有助于他们对待生活与学习都能够保持积极的态度。

3.营造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也与社会这个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农民工子女可以在父母打工地就近入学的政策,但是面对高昂的择校费、赞助费,各类费用的增加让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快乐,更加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些因素都间接或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因而应该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协助、各方参与”的方式,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程,通过与“留守儿童”建立帮扶机制,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为了减少农民外出务工,国家应该具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及文件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鼓励农业生产。同时,为了能够让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得到父母的关注与帮助,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指导文件,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相应的家庭教育的培训,促使父母能够与留守儿童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沟通。

三、总结

留守儿童教育内容精选4篇 篇四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其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将其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多数与自己的父亲、母亲中的一人,或与其上一辈亲属,或者父母亲的其他亲属、朋友一起生活。

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过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超过2200万。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之后,与留守儿童离多聚少,平均每个留守儿童每隔4-5月才能与父母见一次面,造成了父母与留守儿童沟通甚少,远远达不到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这种状况极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由于亲情的缺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一些隐患,绝大部分表现出行为孤僻、自卑懦弱、情感冷漠、内心封闭、缺乏爱心和沟通交流的主动性,甚至有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冲动易怒、脾气暴躁,时常会将一些无端的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超过四成以上留守儿童感到孤单,逾三成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他们相对同等条件下普通孩子的主要表现如下:

1、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与父母分离,严重缺失父母的关爱,尽管有些是由祖父母或亲朋监护,但他们毕竟无法代替父母的角色,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沟通交流,性格变得内向。

2、自卑心理。儿童大多具有攀比的心理,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留守儿童夫人父母不在身边,就如同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与那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些甚至会自暴自弃,丧失自信心,学习不求上进。

3、孤独无靠心理。父母外出使留守儿童感到空落,时常会感到孤独,进而产生躁动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4、怨恨父母的心理。有些孩子无法理解父母,认为父母将自己遗弃给他人,无法得到应有的父爱、母爱,由此产生怨恨心理,有的孩子逐渐疏远父母,与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对父母产生怨恨心理。

二、留守儿童心理及教育存在的问题

据有关数据统计,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类型结构,见表1,可知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 隔代监护。

即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留守儿童的方式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相对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

1、因血缘、亲缘关系,监护人多会用溺爱的方式进行管教。较多地给予物质和生活上的满足,以及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给予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

2、监护者与留守儿童年龄差距大,思想观念不同,对待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有明显的“代沟”,互相难以沟通。据调查,隔代照料的祖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见表2,因此他们往往以他们自己的成长经历来教育要求留守儿童,思想观念过于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做事不拘一格,寻求刺激和创新,他们的教育方法和观念很难被孙辈接受。此外,老人年龄大,健康状况欠佳,精力不足,再加上有的老人同时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有些力不从心,难以承担监护教育的责任。

(二)上代监护。

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伯、叔、姑、舅、姨等亲属或他人监护。由于监护对象并非自己的孩子,监护人在监管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因此,上代监护也多属于放任型和物质型的管教方式,极易造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萌生寄人篱下的感觉,进而形成孤僻、胆小、内向的性格。

留守儿童的心理及教育状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学习状况一般。由于在留守期间这些孩子多数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重养轻教,导致孩子在学习上无法得到有效的引导和督促,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自觉性较低,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相对较差。

2、情感世界和心理封闭。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无法享受到父母的关爱,遇到困难时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情感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差错时也得不到父母及时的引导和纠正,久而久之便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例如自暴自弃,感情脆弱,悲观消极,缺乏自信,焦虑自闭等等。

3、道德行为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监护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分辨不清事物是非与好坏,不能客观正确的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负面情绪的影响,极易养成一些不端行为。例如:说谎,说脏话,叛逆,盗窃等。

4、外出父母的一些负面观念的影响。那些下苦力挣钱而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多的打工父母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于是对留守的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读不好就去打工赚钱”的观念在留守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到钱的打工父母,则认为是自己命运不好,怨天尤人,对留守在家中的子女的不闻不问。使留守儿童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幼小的心灵从此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正常学习。

5、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亲情饥渴”现象。 亲情的抚慰与关爱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部分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自身的变化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倾诉的渠道,有亲人的安慰。但由于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多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很难维系亲情,沟通思想或倾听烦恼,很难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爱。有的父母与孩子多年无法见面,以致孩子遗忘了父母的容貌,更谈不上亲情。

6、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留守儿童受到意外伤害。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还是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于突发事件缺乏应变能力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监护,容易更受到不法分子的利用和侵害。加上不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早出晚归上学,他们的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表1 留守儿童家庭类型结构

表2 隔代照料的祖父母受教育程度 %

三、建议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留守儿童群体也在不断扩大,这一特殊群体的身心发展和教育问题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留守儿童也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他们的优点和缺陷,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全面认识。,留守作为一种特殊经历,的确对留守儿童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我们希望社会、学校和家庭尽可能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让他们真正从心理上获得大家庭的温暖。

1、加强学校的教育与引导。学校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教师,特别是心理咨询教师应该在感情上关爱他们,心理上疏导他们,学习上引导他们,生活上照顾他们,与他们多谈心,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并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生活、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的烦恼和困难。学校要在课外开展多种形式,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和兴趣小组,并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其中,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鼓励他们主动与同学沟通交流,注重培养他们乐观开朗、乐群合群的情绪情感,使留守儿童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得到关心,感到温暖。

2、教育监管部门应将心理咨询室引进农村中小学,为留守儿童建立心理档案,定期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并在课内外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校、监护人、父母之间也应加强沟通与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了解和掌握孩子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各种烦恼,并作好心理疏导工作,使留守儿童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3、加强对监护人的培训。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地区,当地政府或村委会可以举办留守儿童监护人培训班,向留守儿童监护人讲授新的教育观念 科学的育儿方法和知识,用形象生动的事例告诉他们应如何教育孩子。也可做些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讲座,提高监护人的教育能力和水平,使他们真正肩负起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职责。

4、完善托管中心机制。一些留守儿童聚集的省区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及成长教育问题,设立了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但实际上,托管中心这一市场化运作的机制仍然存在许多弊端。托管中心中的工作人员培训、食宿条件、教育环境等软硬件建设应该实事求是,真正为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着想。

5、家庭、学校、社会合一,塑造留守儿童完善人格。事实上,留守经历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留守儿童种种不良的心理问题,其根源问题在于留守儿童生活、教育中思想教育的真空。个体的成长会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影响,完善的或者说成功的教育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厚此薄彼。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得到共同的发展时,教育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效果无法通过家庭教育得到最好、最大程度的延伸或保持。事实上,留守儿童问题并不在于亲子的分离,而在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关系的失调,亲子离异只是进一步加剧了儿童生活的不完善性和教育环境的不完善性,把儿童置于一种毫不设防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之下。

(作者: 南昌理工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国际注册高级私人心理顾问师,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治疗)

参考文献:

[1]廖书德。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新一代,2012.

[2]李娜。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

[3]温华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思考。 中学英语之友・教育研究与实践,2009.

[4]虢三中。加强学校管理完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当代教育论坛,2008.

[5]张胜忠。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中学课程辅导,2011.

[6]梁建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