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精选推荐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最新12篇)

时间: 2024-06-22 13:07:33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最新12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第一篇

  一、 本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本实验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章的内容,该实验直观、形象、简单、方便、可操作性强,通过实验变看不见的空气为看得见,变摸不着的空气为摸得着,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空气占据了空间。

  学生通过实验会发现用同样大的力量分别压缩和拉抻空气和水,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不会发生变化。从而让学生明白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 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一 通过吸管, 将密封瓶中的半瓶水挤出来

  实验二 杯子入水, 杯底纸巾不湿。 这是两个空气占据空间的典型实验,无可厚非。但是,空气毕竟是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摸不到的物质,所以学生无论是做起来还是看起来都感到比较抽象。 实验三 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用两只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的水和空气,然后用手指堵住管口,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活塞,分别能观察到: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被压小或拉大,而水的体积不会发生变化。 这也是一个经典的实验, 但根据空气的特征, 教师演示起来, 以及学生在操作过程中, 看起来仍然是不那么分明。同样产生一种抽象感和不切实感。

  三、实验创新与演示

  (一)空气占据空间

  1、实验创新

  空气占据空间试验时,我将课本上的试验一和试验二改为 “会移动的乒乓球” 将乒乓球放在装水的水槽中,分别用带完整盖的去底塑料瓶和盖上钻了小孔的去底塑料瓶套在乒乓球上,由于空间占据空间的原理,实验中的乒乓球会处于不同位置,很轻松就找到了这里面的秘密就是:空气占据空间。并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实验“能否使乒乓球听从我们使唤,让它到哪个位置就到哪个位置”通过“让乒乓球反复的听我们的使唤”这个游戏自己亲手将塑料袋的空气赶到塑料瓶,再让塑料瓶的空气回到塑料袋中,让学生更有乐趣,能自主创新地直观的感受空气的存在, 感受空气占据空间。

  2、实验器材:

  一个装了水的水槽、一个乒乓球、两个去底塑料瓶(其中一个盖是完整的,一个盖上钻了小孔)、塑料袋。

  3、实验过程:

  (1)往装有水的水槽里放入乒乓球,让学生猜一猜“如果用去底的塑料瓶罩在乒乓球的上方,然后竖直的压入水底,乒乓球会在水的什么位置?”然后由学生动手实验。由于发给学生的瓶盖有两种,学生实验后的答案也有两种:水底和水面上。学生会很好奇的.去寻找为什么不同,瓶盖完整的空气在瓶里占据了空间,水出去,乒乓球下沉;瓶盖有孔的空气出来了,乒乓球仍然在水面上。

  (2)设疑“能不能让乒乓球听我们的使唤,想让它在哪里就在哪

  里”,学生动手实验,瓶盖完整的`,先将塑料瓶竖直的压入水底,乒乓球在水底;再松开瓶盖随即盖紧,乒乓球在水中;然后完全打开瓶盖,乒乓球浮出水面。瓶盖有孔的先用手捂住孔,将塑料瓶竖直的压入水底,空气占据空间,乒乓球在水底;再松开捂住的小孔随即捂紧,乒乓球在水中;然后完全松开,乒乓球浮出水面。很明显乒乓球能听我们使唤的秘密就是:空气占据空间。

  (3)设疑“能不能让乒乓球反复的听我们的使唤?”这时分发实验材料塑料袋。教材上有用塑料袋兜满空气的实验,学生能从中受到启发,用兜满空气的塑料袋捂住瓶盖打开的塑料瓶口,用手把塑料袋里的空气慢慢压入塑料瓶里,空气要占据空间,赶走了瓶里的水,乒乓球由水面到水中,最后沉入水底;再慢慢的松手,塑料瓶里的空气慢慢的回到塑料袋里,空气腾出了空间,水慢慢的回来,将乒乓球慢慢的浮出水面,乒乓球由水底到水中,再浮出水面。学生真切的感受受的空气占据空间,巩固强化认识。

  (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实验创新

  在操作实验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时,用一个注射器抽进带有乳白色烟雾的空气,另一个则抽进染上颜色的水。这样,学生就会观察和感觉得更仔细、具体、形象些。

  2、实验器材:

  两个注射器、两个集气瓶、一只水彩笔芯、一个打火机、一支香烟。

  3、实验过程

  (1)用一个集气瓶装入水,将水彩笔芯放入水中,调制一瓶带颜色的水。用打水机点燃香烟,收集带白色烟雾的空气。

  (2) 用一只注射器抽进10毫升的有色水 然后用手指堵住管口。用力将活塞往下压,水的体积没有变化,再用力将活塞向上拉,体积还是没有变化。

  (3)用一只注射器抽进10毫升白色烟雾的空气,然后用手指堵住管口。用同样大小的力将活塞往下压,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被压小。再用同样大小的力将活塞向上拉,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被拉大。 可见,空气占据空间,体积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四、实验效果

  1、在第一个创新设计实验中, “会移动的乒乓球”不仅直观,操作简单,而且通过球位置的变化让学生切身体会了空气占据空间,使实验具有趣味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在实验原型中,在水里添加色彩,在空气中注入烟雾,使实验更加直观、形象、生动、亮丽、有趣。因为八、九岁的孩子毕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正贴近他们的心理,为其所喜闻乐见,继而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五、自我评价

  我设计的这堂实验创新课,很切实,也比较新颖。首先表现在尊重教材,在教材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从而引领学生学习得更扎实,对知识掌握得更深刻。其次体现在遵循学生心理特征,八、九岁的孩子喜欢色彩鲜艳,喜欢具体形象生动。在实验活动中,学生就像在欣赏、操作魔术一样,既理解了知识,又培养了兴趣。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第二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学过程】

  一、空气占据空间

  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

  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

  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

  4、知道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生实验

  3、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并请学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释。

  4、生交流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

  5、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枪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压缩后的空气的特性)

  6、把这节课所了解的关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第三篇

  【教课目的】

  1、知识目标:让学生认识空气能占有空间这一科学观点。

  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的确占有空间;用对照实

  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察看;在科学事实的基础长进行展望和解说,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记录。

  3、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实验培育与别人合作的优异习惯,形成尊敬事实、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

  【教课要点】

  让学生经过自己着手实验研究发现空气是占有空间的。

  【教课难点】

  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的确占有空间, 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长进行展望和解说。

  【教课方法与手段】

  合作研究、实验法、

  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的确占有空间, 空气占有空间的多少是能够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长进行展望和解说。

  【教课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 1 个玻璃瓶、 1 个玻璃杯、 2 个注射器、 4 根吸管、纸巾 2 张、 1 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课过程】

  一、空气占有空间

  1. 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指引学生思虑:瓶中的水为何会上涨呢?假如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涨吗?

  2. 出示资料,用这些资料可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涨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

  3. 联想平常喝盒装饮料时, 有什么经验?这些资料该怎样使用?

  4. 知道学生疏组实验, 提示学生注意察看并思虑: 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假如橡皮泥没有完整塞住瓶口, 水能上涨吗?是什么原由让水上涨的?假如停止吹入空气, 水还可以上涨吗?假如想让瓶中的水不停上涨,你们的方法是什么?

  5. 分组实验达成后,沟通。要点解说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1. 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 把杯子倒扣入水中, 请学生展望: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润,为何?

  2. 请各小组实验, 请学生思虑实验中要注意: 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备掉下来。

  3. 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虑。

  沟通实验状况: 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润,水为何不可以进入杯子里面。

  思虑议论:这两个实验都说了然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

  三、空气占有空间的变化

  1. 出示注射器,请学生疏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 而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相同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照一下,有什么不一样。

  2. 学生实验

  3. 报实验中察看到的现象, 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 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一样。并请学生思虑,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试试联合图来进行解说。

  4. 沟通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

  5. 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等。

  6. 把这节课所认识的对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增补。

  四、讲堂小结。

  师:小朋友们,经过今日的学习,你懂得了空气有什么的特色呀?

  板书:

  空气占有空间。

  空气能够被压缩。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第四篇

  一、教材分析

  《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中的第六课,是在学生通过1~4课的学习,对水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并掌握了什么是液体的基本特征后,从第5课开始,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学生用证据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这节课我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主要来说第一课时:用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固体、液体这类比较具象的物质占据空间易于理解;而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对于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的认识会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组织开展有序的探究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

  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

  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操作理解空气占据空间。

  四、教法学法

  本课中,我为学生设计他们直接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制作法、演示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在课的开始,我是用播放多媒体动画“乌鸦喝水”的故事,以旧知带新知识的形式引入。这样的导入,符合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的心理特点,既能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更能使他们直观形象地看到瓶子里的石子多了,石子占据瓶子底部的空间大了,水就会慢慢上升,乌鸦就会喝到水。从而使“空间”这个抽象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什么叫占据空间。当学生知道液体和固体都能占据空间之后,充满好奇心和幻想的学生便会不由自主地在自己的心中产生疑问“空气是不是也会占据空间呢?”。教师适时追问“你们还想研究什么呢?”从而引出本节课探究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主要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在塑料袋当中收集空气”或“用向饮料瓶中注入空气的方法迫使饮料瓶中的水流出”这两个实验其中的一种实验。从而用实证的方法得出空气也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并完成记录单。

  教师首先出示为学生准备的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再让学生利用材料进行分组实验。此时,教师参与到各小组探究活动中,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适当点播,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做好实验现象的记录。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橡皮泥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将橡皮泥取出,然后向瓶中吹气,观察水还能不能被挤出。这样做易于让学生理解,由于空气被密封在一个空间里,不能跑出瓶子,所以才能将水挤出。当各小组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汇报实验情况、解释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并在黑板上记录下学生的解释,这将对后面的活动有意义。

  第三环节:创新实验、理解原理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让学生在总结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寻找空气占据空间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并让学生能够解释其中的原理。学生对原理的解释不做过高的要求,能说明问题即可。通过这部分的内容,把学生的探究活动由课内引向课外,把学习引向生活。因为《新课标》要求,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这也正是体现了教育要以人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

  六、实验创新

  下面我着重说下实验创新。

  实验项目:

  空气占据空间

  教科书上的原型实验:

  把一团纸巾塞进玻璃杯底部,然后将玻璃杯口朝下,竖直向下慢慢压入装有清水的水槽底部,再慢慢地竖直向上取出杯子,拿出杯底的纸巾,观察,纸巾没有湿,说明空气占据空间,保护了纸巾。

  教材实验不足的地方:

  1、塞在杯底的纸巾容易掉落。

  2、用水槽装水时,水要足够多,这样费水费时。

  3、无法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动态过程。

  4、玻璃杯外壁、杯口、手会被浸湿,取出纸巾时容易浸湿一点纸巾,干扰学生观察,影响正确判断。

  5、水,玻璃杯都是透明的,影响观察现象。

  6、水槽较大,实验过程中水位高低变化不明显。

  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原理: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实验器材:一个空饮料瓶,一个气球,一个黄色的.乒乓球,一个装满水的水槽,一段细线。

  实验装置:将空饮料瓶的底部剪去,再将瓶盖拧去罩上气球,并用细线将气球颈部扎紧(便于观察空气的流动)。

  实验操作步骤:

  1、将乒乓球放入水槽中,用手将气球里的空气尽量排出,并压住饮料瓶的进口处,将透明空饮料瓶罩着乒乓球,竖直压入水中,观察乒乓球停留的位置。这时候,我们会看到乒乓球停留在水槽底部,说明空气占据着饮料瓶的空间,水进不去。

  2、把手轻轻松开,观察饮料瓶里的乒乓球的位置变化以及气球的变化。这时候,我们会看到气球由原来扁扁的变得鼓起来,这是因为瓶中的空气跑到到气球中,水就进去占据原来那部分空气占据的空间,乒乓球随水面而上升。

  3、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

  七、效果评价

  1、改进后的实验所需材料既简易,又绿色环保,而且比较安全。原实验使用玻璃杯容易碎,不安全,纸团乱扔,影响环境卫生。而此实验选用的器材为生活中的废弃用品,既减少了生活中的垃圾,又为学习所利用。

  2、实验操作既简单,又可重复实验,便于推广。组装实验装置简单,实验原理通俗易懂,同一个实验装置可以重复使用,回收利用,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3、空气占据空间和空间被替换的现象都非常明显,变抽象为直观形象,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更适合三年级的同学探究。

  4、通过观察乒乓球位置的变化及气球的鼓起,变静态为动态,感知空气的流动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可视性强。

  本次说课结束,谢谢您的聆听!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第五篇

  一、教课目的

  1. 科学知识

  知道空气要占有必定的空间。

  2. 科学研究

  将水灌入瓶中和“听话”的乒乓球实验,能借助其余物体直接察看空气的存

  在,依据察看到的现象,进一步认识空气要占有空间,经历发现问题--- 提出猜

  想 --- 考证猜想 --- 解决问题的思想过程。

  3. 科学态度、 STSE

  经过生动风趣的活动,激发学生激烈的好奇心与踊跃的科学研究欲,并愿意

  将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沟通分享。

  教课重难点

  要点:知道空气要占有必定的空间。

  难点:将水灌入瓶中和“听话”的乒乓球实验,能借助其余物体直接察看空

  气的存在,依据察看到的现象,进一步认识空气要占有空间,经历发现问题---

  提出猜想 --- 考证猜想 --- 解决问题的思想过程。

  二、教课准备

  演示实验资料:烧杯,石块,水,分组实验资料:玻璃瓶,橡胶塞,漏斗,吸管,水槽,乒乓球,有盖但去底的矿泉水瓶,水,记录笔,活着手册

  三、教课时间

  1 课时

  四、教课过程

  (一)教课导入

  1. 演示实验——水和石块都能占有必定的空间。

  (1)实验操作 1:满满的一杯水,再往杯里面倒水。现象:水溢出来了。

  (2)实验操作 2:满满的一杯水,再放入石块。现象:水溢出来了。

  (3)思虑:水为何会溢出来?生活中还碰到过近似的情况吗?

  (4)学生报告

  ( 5)小结:杯子里的水已经占满了地点,后边倒的水进不去了。石块要占地方,因此挤出来一部分水。这类占地方的`现象,能够称为占有空间。

  2. 提出问题——水和石块都能占有必定空间,空气占有空间吗?

  (二)新课学习

  1. 注水入瓶

  ( 1)介绍实验装置:教师出示并介绍早先组装好的实验装置(玻璃瓶,漏斗穿插于橡胶塞中,再将胶塞塞紧瓶口,保持各连结处密封不透气) 。

  ( 2)教师演示实验并让学生察看实验现象:往漏斗中倒水,水不可以灌入瓶中。

  ( 3)思虑:水不可以灌入瓶中,这是为何?

  ( 4)议论:有什么方法能够让水灌入瓶中?

  ( 5)学生实验设计报告,教师进行方法小结:想方法让瓶内的空气跑出来,水才能灌进去。

  ( 6)各组领取实验器械,分组进行实验,同时做好实验记录。

  ( 7)实验状况全班沟通。

  ( 8)教师小结:空气也占有空间。

  3. “听话”的乒乓球

  (1)介绍实验资料:教师出示并介绍实验资料(盛有适当水的水槽,有盖但去了底的矿泉水瓶,乒乓球) 。

  (2)学生展望:将乒乓球放入水槽,使它浮在水面,将去掉的瓶身瞄准乒乓球竖直压入,乒乓球会被压到水下吗?

  (3)学生实验,察看实验现象

  (4)持续研究:你能想方法控制它的地点吗?

  (5)班级沟通:说一说乒乓球“听话”的奥密。

  (6)全课总结。

  (三)整理,下课。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第六篇

  一、说教材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建立在学生对空气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认识的基础上,是对《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的进一步延伸。同时也是为后面《空气有重量吗》一课做铺垫。本课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二、说学情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由于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学生往往对空气的认识停留在找空气的层次上。因此,我们就要借助空气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动手实验中了解空气和其他物体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本单元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了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冲刺、观察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自主设计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五、说教法、学法

  在本课中,我为学生设计他们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在教学中,我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制作法、演示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六、说教学准备

  漏斗、烧杯、去底矿泉水瓶、水槽、乒乓球、气球、锥形瓶、橡皮塞、玻璃管、软管、课件等。(突出几个有特色的,一部分用等等代替)

  七、说教学流程

  本课主要分三个大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

  出示图片,小红想用漏斗把醋倒进密闭的瓶子里,可是试了好多次都没有成功,思考醋不下漏的原因。猜测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学生有猜想回答么,你是否有话题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小实验的引入,使学生初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验证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听话的乒乓球”

  1.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实验材料,请同学们选择你需要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从而验证你地猜想。

  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展示。根据展示,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后,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并按照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

  方法一:在空玻璃杯中,把一张团好的报纸塞入玻璃杯后竖直倒扣入水槽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纸没有浸湿,从而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占据空间。

  方法二:把乒乓球放入去掉底的带盖塑料瓶中,用拧瓶盖的方法,让瓶内的空气一点点跑出来,也能使乒乓球停留在瓶子的不同位置,从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板书)

  方法三:将瓶盖取下来,用嘴往瓶子里吹空气,也能让乒乓球停留在瓶子的不同位置。吹入的'空气把水赶走,乒乓球随着下降,停止吹气,水进入瓶内,乒乓球跟着上升。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自己所相处的办法,亲自动手观察实验,帮助他们产生体验和感悟。由于这一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胜利发展的需要,所以学生能在动手中真正体会到空气占据空间。

  活动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我们知道空气可以占据空间。那么空气占据空间和水占据空间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2、(出示注射器)下面我们就借助注射器来研究这个问题。下面我们通过把注射器的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的办法,来研究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3、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1、用2个注射器分别抽取10ML的水和空气。猜测,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否一样。

  2、将管口堵住,用力把活塞向下压,注意一定不能让空气或水跑出来,仔细观察注射器中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

  3、将管口堵住,用力把活塞向上拉,注意不要把活塞从筒里完全拉出来,仔细观察注射器中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

  4、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并做好记录。

  5、汇报交流。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发生变化,水占据空间的大小不能变化。

  6、出示图片,学生尝试解释这一现象。

  7、小结: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自由状态下的空气微粒间的距离很大,当我们用力压活塞时,微粒间的距离就会变小,所以能被压缩;而水微粒间的距离本来就很小,不能被压缩了。

  8、出示韦恩图,根据实验结论,填写韦恩图,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

  9.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空气和水都会占据空间,空气能被压缩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不会变化。(板书)

  【设计意图】在上一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探究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再一次感受“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三)拓展延伸

  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空气被压缩的例子?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将科学概念迁移到更广阔的生活中,让学生真正能够利用这一科学概念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用到了今天学习的什么知识?让我们学会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难题,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八、说板书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和教学实际,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九、总结

  1.实验操作既简单,又可重复实验,便于推广,组装实验装置简单,实验原理通俗易懂,同一个实验装置可重复使用,回收利用。

  2.空气占据空间和空间被替换的现象非常明显,变抽象为直观形象,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更适合三年级的学生探究。

  3.通过观察乒乓球位置的变化及气球的鼓起,变静态为动态,感知空气的流动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可视性强。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第七篇

  一、说教材:

  《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中的第六课,是在学生通过1~5课的学习,对水和空气有了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实际的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这门学科的实际情况,在尊重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我对各板块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处理。形成的教学设计增加了2个板块,删除了一个板块:增加的第一个板块是:认识什么是占据空间。教材的编排里本没有这个教学板块,我增加这一个板块的目的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本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占据空间”这个概念,而本课又是紧紧围绕“占据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进行新课之前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占据空间”。增加的第二个板块是:水能流进瓶子里吗?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上一个实验的理解,让学生理解空气被密封在一个空间里,不能跑出瓶子,所以水就流不进瓶子里。删除的一个板块就是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变化吗。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操作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老师细致的指导。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那些平时动手能力比较弱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动手,勤于思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探究活动中,而对那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则要引导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三、设计理念

  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勤于钻研、持之以恒、合作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

  四、说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实际以及本单元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科学概念:空气占据了空间。

  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观察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我把“学生探究空气占据空间”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策略

  我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提问题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制作法、演示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塑料杯、纸巾、水槽;矿泉水瓶、吸管、橡皮泥等。

  教师准备:演示材料和简单课件。

  八、说教学流程:

  本课主要分三个大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魔术情景,激起探究兴趣

  二)师生互动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活动一:杯底的纸巾会湿吗?

  活动二:瓶里的'水会流出来吗?

  活动三:水能流进瓶子里吗?

  三)师生总结提升,拓展延伸教学

  第一个环节:创设魔术情景,激起探究兴趣

  首先,我指着满满一水槽的水,问学生:这这水槽里有什么?学生很容易就能答出水槽里有水,于是我就引出科学概念,用科学的话说,应该是:水占据水槽的空间。接着,就问:杯子里有蜡烛,用科学的说法该怎么说?学生很快答出:蜡烛占据杯子的空间。然后,我就开始点燃蜡烛,并且将蜡烛放在泡沫块上,问学生:如果我把这个蜡烛按在水底,会发生什么情况?为什么?学生都说蜡烛会灭掉。此时,我却说:我能让蜡烛在水底下继续燃烧。学生都不相信。于是,我将大烧杯扣住蜡烛,往水下压。当然,蜡烛能继续燃烧了。看到这个现象,学生都能说出原因,因为空气占据了空间。于是我接着问,空气真的能占据空间吗?想不想亲自探究一下?引出本节课探究的内容。

  第二个环节:师生互动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杯底的纸巾会湿吗?

  首先出示三种材料,分小组讨论,用现有的材料怎样才能证明空气占据空间,然后教师归纳学生的方法,出示实验步骤。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结果纸巾没湿。这个实验就证明了:空气占据空间。接着让学生讨论:怎么办,才能让杯子里的空气出来呢?学生探讨出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验证。

  第二个活动:瓶里的水会流出来吗?

  在这个活动中,我先用乌鸦喝水的多媒体动画引入,让学生明白乌鸦用石子占据水的空间,所以能将水挤出来。那么,如果,现在旁边没有石子,只有2根吸管、一块橡皮泥,你们能不能利用空气,将水从瓶子里挤出来呢?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遇到困难,可以提示学生结合平时喝盒装饮料的经验进行思考。再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归纳出实验步骤。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结果就是水像喷泉一样,从另一个吸管里冒出来。

  第三个活动:水能流进瓶子里吗?

  首先让学生猜测,水能流进瓶子里吗?并且解释原因。有部分学生能够猜测,在密封的瓶子里,水是流不进去的。然后教师进行演示。接着,演示将橡皮泥去掉,会怎样?水流进去了,空气跑出来了。

  第三个环节:师生总结提升,拓展延伸教学

  首先,让学生畅谈收获,然后,拓展教学:空气和水一样,都要占据空间。那么他们占据空间的情况一样吗?想不想来比较一下?我们下一节再来研究。

  九、板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占据空间

  科学的板书设计往往对学生全面的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突出了学习内容的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帮助的作用。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第八篇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二年级时我们学习了《空气》这一课,谁来说说空气是什么样的物体?你知道哪些地方有空气?

  这节课,我们要在掌握了空气的上述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研究空气的另一条性质,这条性质需要通过同学们观察、实验自己探索出来。

  二、观察实验,学习新知

  师:(出示空文具盒)问:文具盒里有文具吗?师讲述:文具盒里没有文具,这块空着的地方叫做空间。

  师:将铅笔放满文具盒,问:同学们看一看现在谁占据了文具盒的空间?

  师:(出示书包并装满文具)同学们再看一样你们熟悉的东西,问:“书包里有什么?谁占据着什么?”(找三个学生说,然后给予评价)

  师:同学们看老师在干什么?(教师往烧杯里倒满水)师讲述:铅笔、学习用具、水占据空间,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的.物体占据着空间,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说完后,给予鼓励)

  师问:以上的事实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物体都要占据空间)

  师:(出示一块板擦,一个砝码)问:它们所占据空间的大小一样吗?

  师讲述:所以准确地说应是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这个“一定”指物体的大小,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叫体积。(将上述板书补充完整)师:现在你们自己亲手做个实验,用实验来验证:“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这一结论。请同学们看实验步骤。

  1、实验步骤:(挂出小黑板)。

  (1)把烧杯放在盘子里。

  (2)往烧杯里倒满水。

  (3)用手提着拴着砝码的线。

  (4)把砝码慢慢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

  2、找一名学生大声朗读实验步骤,教师提醒学生,水要倒满,放砝码时要慢。

  3、要求: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出示观察思考题:

  (1)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

  4、汇报实验结果。师导引:由上面的观察实验,我们知道了固体形态的砝码和液体形态的水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那么气体形态的空气是不是也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呢?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做几个有趣的实验。

  1、挂出小黑板,出示实验步骤:

  实验一:

  ①把纸团紧紧塞在玻璃杯底部。

  ②把玻璃杯倒立竖直压入水槽里。

  ③把杯子提出水面,用毛巾擦杯口外围。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找一名学生朗读实验步骤。

  3、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4、学生分组实验。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纸团没湿。下面请同学们再做一个实验,请看小黑板:

  实验二:

  ①把纸团紧紧塞在玻璃杯底部。

  ②把玻璃杯倒立竖直压入水槽里。

  ③把杯子慢慢倾斜。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把纸团紧紧塞压玻璃杯底部,把玻璃杯倒立竖直压入水槽里,然后把杯子慢慢倾斜时,看到有气泡冒出,纸团湿了。

  师:下面请同学们讨论小黑板上的问题:

  ①你怎么解释这两种现象?

  ②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第一次把玻璃杯倒立竖直压入水槽里,把杯子提出水面,发现纸团没湿,说明水没有进到杯子里去。空气占据了玻璃杯的空间。第二次把玻璃杯倒立压入水槽里,把杯子倾斜时,发现纸团湿了,还有气泡从杯子里跑出来,说明水进到杯子里去了,空气让出了部分空间。这两个实验说明了“空气占据空间”。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了空气占据杯子的空间,下面我们再做一个实验,验证这个结论。

  实验三:

  ①拿一只瓶子。

  ②瓶口塞紧带漏斗的.塞子。

  ③把水倒进漏斗里。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发现水没进到瓶子里。

  师点拨:把塞子塞紧时看到水没进到瓶子里,下面把塞子松一松,试一试结果会怎样呢?同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当把塞子松动后,水流进瓶子里去了。瓶口塞紧时,空气跑不出来,水流不进去,说明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瓶塞松动后,空气跑了出来,让出了一部分空间,水流进去了,也说明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

  师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实验得出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结论。

  现在我们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课文中的思考题。教师出示粉笔问:粉笔内有空间吗?粉笔内的空间被什么物体占据着?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吗?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回答,然后叫一位同学到讲台上做一做,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予以评价。

  小结:“空气占据空间”这条重要性质是同学们自己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概括出来的,每个同学都圆满地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老师祝贺你们!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第九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2.让学生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使学生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2.让学生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操作演示,吹气球使气球膨胀,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思考:气球为什么变大了?

  2.为什么平时我们把没盖瓶盖的瓶子压进水里,水进瓶子时有气泡上来?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杯中的纸会湿吗?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指名学生回答)

  小组交流汇报: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各组派代表回答)

  三、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出示注射器,引导讲解,让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学生进行实验(两支注射器分别吸入同样高的水和空气),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3.学生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并请学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释。

  4.学生交流自己的的想法和得出得结论。

  5.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压缩后的空气的特性)

  6.把这节课所了解的关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

  四、总结交流

  师生交流这节课的学习和收获,体会空气占据空间。

  五、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对于空气性质的继续探讨而展开的,空气由于它比较特殊的状态,即看不见也摸不着,那么它是否会像固体,液体那样也会占据空间呢,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想去了解的问题。因此这堂课正好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疑问,整堂课学生都表现出了比较大的热情,课堂气氛比较的活跃,每个学生都能开动脑筋,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在本次教学中,体现了以下几个亮点: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用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童话故事,引出水和石头占据空间的事实,为后面的空间问题做了铺垫。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得出实验方法。第一个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老师应作到循循善诱,从学生的原有思维出发,一步一步的去启发学生的思维,最终使学生探索到正确的实验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有所前进和跨跃,从不懂到懂,从不明白到明白。创设“纸在水中不湿”的魔术表演,更点燃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失败,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真正探究了科学。

  二、体现“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体现探究活动的层次性和严密性。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引领孩子们去亲历科学,大胆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趣味的课件、神秘的魔术、充分的材料能让学生有机会去想、去做;充足的时间能让学生有机会去议、去说。在尽情地实验中,创新了思维,动手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三、灵活处理教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在学生获得空气占据空间的基础上,提出和水比较有什么不同的问题,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强化学生对空气所占据的空间可以改变的认识。本课的探究活动比较多,如果每个活动都安排学生亲自操作,在时间上不允许。在第三个实验中,用图形描述空气受力会产生压缩或扩张这一环节删去,因为空气本身就抽象,如果在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难度就更大,因此在这里我以课件出示,让学生通过欣赏观察,更直观的了解这一知识。灵活处理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顺畅。并补充了一个实验记录表,教育学生实验过程中要做好必要的记录。对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变化异同有更深的认识。

  在本节课中,我存在不足的方面:教育机智不够,通过今天的教学,我认识到课堂教育机智的重要性。在这方面我有所欠缺,老师的作用应该是如何指导学生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而不是用老师的思维模式去框住学生的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培养;问题要设计的简单而且准确,要与自己的环节教学密切相关。但在真正教学课堂中,问题的提出层次性体现不够强,略有匆匆走过场,有些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得还不够自然;语言不够精练,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单一。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更加认识到,《科学》作为一门新学科,要有本学科独特的教法。我们要培养好学生实验的习惯。认真钻研每一篇教材,明白教材编写的意图,设计好每一个环节的教学。精心设计好每一个课堂问题。问题要设计的简单而且准确,要与自己的环节教学密切相关。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第十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学过程】

  一、空气占据空间

  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

  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

  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

  4、知道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生实验

  3、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并请学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释。

  4、生交流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

  5、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枪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压缩后的空气的特性)

  6、把这节课所了解的关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

  教学后记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第十一篇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第六课中的第一个探究活动,本活动是在学生认识空气和知道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可以占据空间,为后面《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空气的重量》奠定基础。

  二、动画导入,提出问题

  在活动伊始,播放多媒体动画《乌鸦喝水》的故事,以旧知带新知的形式引入。这样导入,适合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的心理特点,既能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更能使他们直观形象地看到瓶子里的石子多了,石子占据瓶子底部的空间大了,水就会慢慢上升,乌鸦就能喝到水。从而使“占据空间”这个抽象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什么叫占据空间。同时也是对物质粒子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的初步理解。

  当学生知道液体和固体都能占据空间之后,充满幻想和好奇心的他们便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疑问“空气是不是也会占据空间呢”,从而自然过渡到实验探究环节:空气占据空间吗?

  三、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杯子的底部,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再缓缓将杯子垂直移出水面,通过观察纸巾没有湿,来证明空气占据了空间。我认为该实验虽然操作简单,但存在以下不足:

  (1)、由于空气不可见,原实验很难让学生清楚的看到空气的流动。

  (2)、如果实验时杯子不垂直,很难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3)、实验过程中,总有一些学生不小心把纸团打湿,从而影响结论的产生,同时,实验桌上散落着一个个湿纸团,既浪费材料,又不够卫生。

  (4)、实验操作时,学生不小心会把衣袖弄湿。

  因此我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四、实验改进

  1、实验材料:

  水槽、瓶盖上有小孔的无底塑料瓶、乒乓球、水、橡皮泥

  2、实验要求:

  把塑料瓶对着乒乓球竖直压入水底,不移动瓶子,你能让乒乓球听你的话,分别停留在瓶子的不同位置,从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吗?看谁能想到更多不同的办法?分组先讨论,然后再做实验。

  3、实验展示:

  方法一:

  (1)、用橡皮泥堵住小孔,把塑料瓶对着乒乓球竖直压入水底。这时观察到的现象是乒乓球也随着被压入水中,停留在水槽底部,说明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了,水就进不去了。

  (2)、拿开橡皮泥,空气从小孔中跑出来,水占据了空气原来的空间,乒乓球也跟着慢慢上升。堵住小孔,乒乓球停止上升,拿开橡皮泥,乒乓球又继续上升。这就说明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方法二:

  用拧瓶盖的方法,让瓶内的空气一点点跑出来,也能使乒乓球停留在瓶子的'不同位置,从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方法三:

  将瓶盖取下来,用嘴往瓶子里吹空气,也能让乒乓球停留在瓶子的不同位置。吹入的空气把水赶走,乒乓球随着下降,停止吹气,水进入瓶内,乒乓球跟着上升。如果吸瓶内的空气,还可以让乒乓球停在比水槽的水面更高的位置。吸气时,瓶内的空气跑到哪儿去了,它们占据了哪儿的空间?从而引导学生认识空气不仅要占据瓶子里的空间,还会占据我们人体内的空间,空气占据着我们周围的空间,进而深化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3、实验效果:

  (1)、以上实验使空气占据空间与空间被替换的现象非常明显。

  (2)、这些实验变静为动,直观易懂,更加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3)、学生不会把手甚至衣袖弄湿,操作简单又卫生。

  (4)、拓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

  五、演示实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空气占据空间,我又增加了一组演示实验。

  1、实验原理:

  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占据空间。

  2、实验器材:

  烧杯、漏斗、双孔橡胶塞、集气瓶、弯玻璃管、乳胶管、夹子、水槽、气球、红墨水适量

  3、实验装置平面图:

  实验一 实验二

  在实验装置时,提醒学生要注意密封效果。同时因为装置中,玻璃器皿多,学生实验时,要轻拿轻放,小心使用。

  4、实验过程:

  实验一:

  学生应该有这样的经验,如果在这样一个瓶中装满水,再通过漏斗向里面注水,漏斗中的水肯定不能再流进瓶中,因为已经有水占据了瓶中的空间。

  实验二:

  5、实验效果:

  (1)、增加的实验,把无形、无色的空气变成了看得见、听得着、摸得到的一种物质,学生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并占据空间,获得了生动直观的实验效果。

  (2)、该实验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听觉、视觉,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全面地理解了占据空间就是挤占空间或防止空间被挤占。

  (3)、实验简单,方便教师反复操作演示,有利于学生多次观察实验。

  (4)、该实验方案更加完善,更加严谨。

  利用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我还给学生准备了一个小魔术—烛火潜水(演示)。

  六、烛火潜水

  七、拓展延伸

  课后探究活动:用什么办法能吹大套在瓶子里的气球?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第十二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占据空间。

  2、指导学生学会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在实验研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

  教学准备

  1、塑料杯子(也可用还盖去底的饮料瓶)、钉子或小刀;杯子、沙、水、泡沫小块(上插小红旗,旗杆可用大头针制作)、吸管、玻璃水槽、注射器、气球。

  2、“贮藏室”真空袋的使用录像。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2、进一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3、教师总结结束本课。

  1、提问:

  (1)你能说说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吗?

  (2)什么地方有空气?

  (3)(出示三只杯子:一杯沙、一杯水、一杯空气)谁能说出这三只杯子里分别装有什么东西?也就是说,杯子里的空间被什么物体占据了?

  (1)谈话:(出示水槽、杯子、乒乓球)水面上有一只乒乓球,谁能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把它送到水下?

  (2)学生讨论,提出正确的方法。

  (3)根据方法,分组实验。

  (4)学生汇报,教师演示。为什么水进不了杯子呢?

  (5)教师按住杯子提问:假如我们在杯底戳一小孔会怎么样?(如用去底的饮料瓶可反复实验)或提问:旋松瓶盖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演示,为什么水又能进杯子了呢?杯中的空气在水的压力下从孔中赶了出去,杯中的空间被水占据了。

  (6)根据以上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板书课题)

  (1)提问:刚才我们认识了空气占据空间,水又能赶走空气自己去占据空间,反过来,空气能不能把水赶走,自己去占据空间呢?(出示水槽,内有一只沉入水底的玻璃杯以及一只杯子,一根吸管)

  (2)学生讨论,结合课文第44页下面一组插图,自己想出办法。

  方法一:一只杯子倒扣压入水底,慢慢倾斜,让空气进入倒扣的`装水杯子中,将水赶跑。

  方法二:用吹管向倒扣的水杯中吹气。

  (3)提问:你能用这种方法把沉船打捞上来吗?

  (4)学生讨论。(将钢桶灌水沉入水底,焊接在船边,再向钢桶内灌气,将水赶出,就使沉船浮了起来)

  (5)学生分组实验。

  (6)学生设计实验。让一只注射器中的空气去占据另一只注射器的空间。(用两只注射器和一根皮管做成连通器)

  (7)学生分组实验。玩一玩空气去占据空间的游戏。(每两位学生相互按连通注射器,或将其中一只注射器放入水槽中,注入空气上浮,抽去空气下沉)

  课后感受

  学生都能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现象,但应用的却不够。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