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方法,是指单位审计部门组织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合法性、真实性、规范性进行跟踪审计监督,是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尽可能小的费用、用尽可能快的速度和优良的质量,建成预期的项目,使其实现预期的功能。
财务跟踪审计范文(5篇) 篇一
【关键词】三维视角;普惠金融;政策落实;跟踪审计
一、引言
2024年4月6日,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2024年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工作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2]37号),进一步就强化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减负纾困恢复发展,明晰了当前年度的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和预期目标。其中要求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总体继续实现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含)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两增”目标,即此类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有贷款余额的户数不低于年初水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因其自身的逐利性和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在落实普惠金融政策过程中存在动力不足、执行不到位以及政策落实效益性不高等问题。因而,普惠金融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势在必行。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是政府审计机关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方法,它不仅能够发现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还能揭露与政策落实相关的配套体制机制问题[1]。政策落实跟踪审计通过构建、优化审计体制机制,使得国家审计体制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更加协调、国家治理能力进一步强化[2]。政策落实跟踪审计还是审计机关“防未病”的一种创新途径,其能够通过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发现政策是否被执行,从而对未执行的情况防患于未然,以保证政策的最终落实[3]。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是指审计机关通过对各地方、各部门传递、执行、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等政策措施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反映好的做法、经验和新情况、新问题,从而促进政策落地生根和不断完善,积极发挥审计作为政策落实“督查员”和经济发展“助推器”的作用[4]。政策落实跟踪审计虽具有多方面的审计功效,但在审计实践中政策落实跟踪审计过程仍存在诸多问题。早前审计署科研所科研报告中就曾提出三维视角下的重大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实务框架,但未能就其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及普惠金融等政策的结合应用展开具体分析[5]。随着研究型审计的不断发展,审计实务案例中应用的框架方法应当经深入研究和完善后形成审计经验、模式并进行推广。本文拟从构建普惠金融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框架出发,对普惠金融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现状及问题展开分析,并进一步阐明三维视角下普惠金融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具体内容,进一步深化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全过程,以期为普惠金融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开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二、普惠金融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框架构建
对于普惠金融、精准扶贫以及基层“三保”等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政策,政府审计机关需要通过实施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来评估政策落实情况。因此,政府审计机关如何合理制定审计实务框架对于开展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工作显得十分重要[6]。在审计实践中,一方面,审计工作方案是审计实施方案的指导性文件,而制定审计实务框架是审计实施方案规划中的一部分,审计实施方案是针对审计过程发现问题所制定的实施审计工作的行动指南。另一方面,由于重大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是动态审计过程,是一项持续性的跟踪审计工作,审计人员所拟定的审计实施方案可能会随着审计过程的不断深入而出现无法具体、全面地指导审计工作等问题,而构建系统的审计实务框架是从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整体层面来指导审计人员执行审计工作[7]。因此,合理构建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框架显得尤为关键。早前审计署科研所科研报告中曾提到,在开展重大政策落实跟踪审计过程中,可以依据重大政策生命周期理论的决策、执行和评价三个阶段,相应地构建三维审计实务框架[8]。“三维”主要包括形式、事实和价值三个维度,形式维度的审计工作主要围绕政策或者政策落实配套体制机制合规性、健全性展开,事实维度的审计工作主要围绕政策落实的真实性、有效性展开,价值维度的审计工作主要围绕政策效益性评价展开。三个维度的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互不相同,但是内在逻辑相互嵌套,从而形成多维度、全方位的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框架,其基本构建逻辑也符合政策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归纳得出三维审计框架(见图1)。由于普惠金融政策的落实流程需要经历政策决策、政策执行以及政策评价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依托于普惠金融政策在各级主体之间的传导,因而对于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政策开展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工作,就是针对普惠金融政策传导路径的审计与监督。普惠金融政策在各级主体之间传导,每一阶段中每一个主体的政策落实传导稳定性都会影响普惠金融政策的落实程度及效果;而三维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框架正好对应了普惠金融政策传导落实过程的三个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功能效应能够在各个阶段得到凸显,并且能够较好地维持普惠金融政策在各个阶段、各个主体之间传导落实的稳定性。所
三、普惠金融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现状及政策落实问题分析
(一)普惠金融政策及其落实跟踪审计现状
1.普惠金融政策颁布情况。为引导金融资源强化对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重点支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纾困帮扶力度,银保监会办公厅先后颁发《关于2024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1]49号)以及银保监办发[2022]37号。通知指出:各银保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各保险公司要明确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微观个体发展的总体目标;要能够以信贷资金作为着力点,保证金融供给增量的稳定性;要以支持创新为出发点,全面优化金融供给结构;要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提升专业技能;要多措并举盘活存量信贷资源,提高金融供给效率;要强化监管引领督导,推动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对银行保险机构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举措和成效的总结,主动向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汇报沟通,争取监管、财政、产业、就业、区域等政策与银行保险机构的实践同向发力,推动形成更好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长效机制。尤其是在当下经济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也出台了许多普惠金融政策来激活微观主体活力。例如,江苏省为了进一步深化省内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引导银行加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着力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在2024年度颁布《关于印发江苏省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项下苏科贷产品工作方案的通知》(苏财金[2021]40号)、《江苏省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宁科贷”增量补贴、风险代偿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并在省内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项下设“苏科贷”等专项贷款产品,进一步鼓励银行加大对省内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海外人才创业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持续优化科技型企业融资环境。从普惠金融政策落实的整个流程来看,一般性的普惠金融政策都是由地方政府机构制定颁布,然后由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来制定配套的体制机制并从资金和项目两个方面执行政策,政策落脚点则为微观经济主体(小微企业)。根据小微企业对政策性贷款资金的申请使用情况,来进一步反馈普惠金融政策的落实程度。
2.普惠金融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发展情况。当前我国对普惠金融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发展情况的研究,一般都是从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本身出发,探究其本质属性、组织形式、内容重点和方式方法等方面[9]。首先从审计的本质属性出发,普惠金融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一方面是合规性审计,主要是针对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政策执行情况开展审计工作;另一方面是绩效审计,主要是对普惠金融政策落实过程中的政策性贷款资金利用效率、微观个体对普惠金融服务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审计评价[10]。然后从审计的组织形式来看,审计署驻各地特派办按照金融审计司指示,对下辖商业银行下达审计通知书,并派驻特派办相关金融处的审计干部至金融机构开展审计工作。审计采取“上审下”的审计模式,在审计开展过程中要注意在地方形成审计合力,当审计人员不足时可以从省级、市级或区级地方审计机关抽调审计专业人才,来进一步扩充审计现场的人才队伍,确保普惠金融政策落实跟踪审计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11]。再者从审计的内容重点来看,普惠金融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应当注重三方面的审计内容,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当关注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对于普惠金融政策配套体制机制建设的合规性和健全性,同时关注其在执行和落实普惠金融政策过程中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有效性与合规性,以及普惠金融政策落实产生的效果[12]。最后从审计的方式方法角度出发,当前我国开展重大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工作大多选取传统的审计方法,介入的审计时点也可能比较滞后。但是随着数字化审计方式的创新发展,未来在普惠金融政策落实中涉及的客户资料、资金账户等信息数据也会越来越庞杂,数字化审计方式会不断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并且会在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各级审计机关之间形成联动[13],从而实现动态全生命周期的普惠金融政策落实跟踪审计。
(二)基于审计公告的普惠金融政策落实问题分析
财务跟踪审计范文(5篇)
1.普惠金融政策落实问题。由历年来审计署官网公布的审计结果公告来看,国家重大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中发现的有关普惠金融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政策落实过程中仍有不足,从构建的三维审计框架分析来看,部分金融机构落实普惠金融政策时在事实层面和价值层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根据已有的审计结果公告,某些金融机构在贷款授信拨付和保障资产质量等方面存在贷款拨付增速低、未能完成既定“两增”目标、拨备覆盖率也远低于金融监管要求等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究其根本,还是金融机构对普惠金融政策执行力度不够,落实金融支持微观个体的要求不到位。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当着重跟踪金融机构普惠金融政策执行下的有关贷款指标数据的期间类比,同时注重政策执行效果评价并对比是否实现既定目标,要能在事实层面和价值层面给予金融机构审计建议。
2.普惠金融政策落实的体制机制问题。从国家官方网站等平台公布的普惠金融政策出发,进一步阐述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政策配套措施制定层面所反映出的体制机制问题。从银保监办发[2021]49号文件来看,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政策落实配套体制机制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现阶段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对于普惠金融政策配套落实机制的制定仍存在不足,从构建的三维审计框架分析来看,部分金融机构普惠金融政策配套体制机制的设立在形式层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已有可查的金融机构政策体制机制表明:某些金融机构在“敢贷愿贷”内部机制、授信尽职免责与不良容忍度体制、金融科技应用和信息化管理、员工考核奖惩机制方面存在不够完善等问题。究其根本,是金融机构对普惠金融政策重视度不够、对普惠金融政策内在机理的认知不足,从而无法制定完善的普惠金融政策落实的配套体制机制。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当着重跟踪金融机构内部的组织架构、有关会议纪要、领导决策以及普惠金融部门组织领导形式等,同时要关注金融机构所制定的普惠金融政策配套体制机制的协同性和合规性,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同、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协同、金融机构内部横向与纵向的协同等。审计应当跟踪金融机构配套体制机制从制定到落地的整个过程,在形式层面给予金融机构审计建议。
四、普惠金融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具体内容
(一)形式维度普惠金融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内容
形式维度普惠金融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主要是从普惠金融政策的形式维度入手,重点审查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配套政策措施的贯彻部署情况,详见表3。普惠金融政策作为国家重大政策,一般是由国务院办公厅、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确定这一类政策的“顶层设计”,不作为跟踪审计的范畴。相应地,审计应当重点审查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根据金融监管机构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会议部署等,设立的各部门组织架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环境、信息与沟通以及风险评估制度等设计和制定情况。将地方金融机构(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内部针对国家战略层面普惠金融政策落实的组织架构形式和针对普惠金融政策设置的配套体制机制等作为审计重点。审计人员一方面应当对金融机构内部党委领导班子、内部普惠金融服务部门是否召开了普惠金融政策落实部署工作会议,是否有专门针对普惠金融政策的数据收集和管理部门,是否有合规健全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等方面展开重点审查;另一方面,具体到普惠金融政策整个落实过程来看,政策性贷款资金、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普惠金融服务都是政策落实的重要途径,各金融机构内部是否存在贷款资金授信制度、优良的服务理念等都是衡量形式维度普惠金融政策落实情况的重要依据。当然,审计人员要依据普惠金融政策落实后产生的效益以及政策的设计颁发来确定形式维度的审计目标。例如在对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内部基本的控制制度和风险评估体系进行审查时,审计人员可以信赖各金融机构内部审计部门出具的内部自查报告,但要合理评估报告的真实性与合规性。除此之外,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审查政策性资金的整个授贷流程,来给涉及的相关管理制度、授贷制度等进行评分,进而评价普惠金融政策配套体制机制建设情况。审计人员可以依次向金融机构内部人员索要其内部资金、人员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等资料,并在核实其真实性和合规性后填制相应的审计方案表单,必要时可以下发审计取证单。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可能会发现相关普惠金融政策配套体制机制假设的合规性问题;在此之后,审计人员应当提出有关政策性资金管理办法和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的审计建议。通过对普惠金融政策形式维度的审计监督,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普惠金融政策事实维度的执行落实和价值维度的效益实现。对于普惠金融政策落实过程中政策性资金管理办法和体制机制建设的完善,可以使普惠金融贷款授信流程变得规范合理。与此同时,普惠金融贷款激发了小微企业自身的资金活力,这也体现出普惠金融政策的社会效益。由此可见,形式维度审计对于体制机制的完善是事实维度审计对于政策执行落实的基石,也是价值维度审计促进政策效益实现的有效保障。
(二)事实维度普惠金融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内容
事实维度普惠金融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主要是从普惠金融政策的事实维度出发,重点对于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普惠金融政策的执行过程进行审查[17]。其中,政策性贷款资金供给、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普惠金融服务是“事实维度”政策跟踪审计的对象和载体,在开展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当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普惠金融贷款政策性资金授信过程中查找问题;二是从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中查找问题;三是从普惠金融服务有关项目投入运营后管理维护情况中查找问题。从普惠金融政策性贷款资金授信过程中查找问题,就要求审计人员获取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其信贷系统中的政策性贷款数据,并编制贷款汇总表,列明贷款的户名、金额、时间和还贷情况等信息[18]。审计人员应依据重要性原则,对其中大额可疑贷款进行抽查,并对这些贷款授信的整个流程(包括贷前调查、信用评级、放贷审批、贷款分类以及贷后评估等)进行审计取证。从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中查找问题,就要求审计人员获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批复性文件资料,证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真实性。此外,对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创建的新的网点、取款点等,审计人员应当着重关注金融机构内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度表,对“项目建设进度”中“计划建设数”和“完成建设数”的差异以及“项目建设”地点差异进行审计取证。从普惠金融服务有关项目投入运营后管理维护情况中查找问题,就要求审计人员向金融机构索取普惠金融服务有关制度条例。审计通过分析金融机构针对微观个体的内部问卷调查服务系统的数据,对其线上APP的开发、管理维护以及线下网点的创新服务模式进行审计取证,从而进一步审查普惠金融服务投入运营及管理维护的合规性。
(三)价值维度普惠金融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内容
价值维度普惠金融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主要是从普惠金融政策价值维度出发,重点对于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落实普惠金融政策产生的效果和价值进行评估[19],一般来说,主要包括政策性贷款资金的绩效评估、普惠金融政策落实目标的实现以及政策落实后所实现的社会价值,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对政策性贷款资金的绩效评估。政策性贷款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效益反映了政策落实的效果,审计人员一般通过银行函证、核对贷款账项等传统方法来核查政策性贷款资金的投入效率。由于接受普惠金融贷款的微观个体数量庞杂,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服务部门一般通过汇编数据库来统计有关贷款户数增加比率和贷款覆盖面等指标数据,审计人员需要运用大数据等分析技术对反映普惠金融资金绩效的相关数据指标进行审计取证。其次,审计人员应当关注普惠金融政策落实的目标是否实现。总的来说,普惠金融政策落实目标是围绕金融监管机构的“两增”目标设定的。审计人员拟对金融机构普惠金融服务部门编制的有关年度汇总数据进行审计取证,下发审计取证单来分析并评估普惠金融政策落实的目标实现情况和可能产生相关政策落实目标差异的原因。最后,审计人员应当关注普惠金融政策落实后实现的社会价值。国家重大政策的落实最终应当落到实处,给社会群体带来公共利益,普惠金融政策也不例外[20]。由于金融机构普惠金融政策的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微观个体,因而让小微企业或个体能够体验到快捷、实惠、满意的金融服务,提升微观个体对于普惠金融服务的满意度,就是普惠金融政策的社会价值。审计人员应当在金融机构有关信贷客户意见反馈部门进行审计取证,真正地听取普惠金融服务的反馈意见,合理评估普惠金融政策落实可能产生的社会价值。以上三个维度的普惠金融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内容和重点的介绍,可为日后审计实务中构建“形式、事实和价值”维度的审计实务框架提供参考。在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中运用三维审计模式,审计人员能够更好地揭露政策落实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审计人员也能够出具更加全面的审计报告、提出更加有效的审计整改建议。
五、结束语
财务跟踪审计范文(5篇) 篇二
关键词:固定资产;跟踪审计;路径
中图分类号:F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080-02
随着审计部门对奥运场馆建设、世博场馆建设、汶川灾后重建、京沪高速铁路、国家四万亿投资项目以及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等政府重大项目跟踪审计的实施,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方式引起了审计理论界和业界的高度关注。以风险、控制、增值为审计目标,以工程项目“立体式”跟进审计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新模式,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注重实践,探索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新路径
1.健全跟踪审计构架,以体制保障发展。一是加强机构建设。借鉴绍兴诸暨市的成功经验,积极整合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资源,实现投资审计分局升格和投资局长的高配,形成了以投资审计分局为主体,相关职能科室协调配合的监督构架,构建起了一个“科学合理、系统全面、权责明确、运作规范”的跟踪审计工作格局。二是注重人员配备。从审计、财政、建设等业务职能部门选调业务骨干充实到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干部队伍中,建立了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审计队伍。三是保障审计经费。保障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工作经费,并严格按照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有关要求,自觉遵守廉政制度,为开展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完善跟踪审计制度,以机制推动发展。结合日常监管和专项审计发现的各类违规违纪问题,及时清理不符合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工作实际的政策法规制度,研究制定和充实完善可操作、可检查的规章制度,使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工作有章可循,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在每个工作环节铺设了三道核心制度防线,即工作质量分级控制制度、时效承诺制和岗位问责制。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程序设计,把分散的审计要素和资源整合为一个完整而严密的体系,优化了要素组合和配置,释放和发挥了系统效能和整体合力。
3.创新跟踪审计模式,以转型引领发展。一是突出控制监督关键点,营建以点控面的新局面:以工程标的审计为突破口,开展事前审计;以过程审计隐蔽工程和设计变更为重点,实施事中审计;以竣工决算审计为最后“闸口”,完善事后审计。二是建立过程审计资料库,实现工程项目动态监控。通过政府投资项目过程审计,建立综合信息资料库、隐蔽工程资料库和关键指标资料库,将审计过程中日积月累的资料,分门别类地纳入各资料库中,实行全程动态控制。三是健全过程审计机制,实现政府投资项目效益最大化。通过实施审计报告和效益评价报告的“双报告”制度,提出合理化建议,关注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实现对审计项目的科学评价。
4.努力转化成果运用,以增值实现发展。一是健全成果转化机制。按照“检查―反馈―整改―提高”的思路,尝试建立了检查汇总报告通报制度、定期回访督促整改制度、监督调研成果利用制度等一系列促进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工作成果转化的制度。二是宣传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工作成果,形成了以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为载体,以电视台、电台、报刊、网络、新闻会等为媒介的多元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宣传格局。三是开辟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工作专栏。把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主要工作情况、重大活动照片、有关文件资料等制成看板,在审计文化展室展示,使
二、实事求是,查摆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新问题
1.现行法律规范有待健全。作为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承载着重大的责任和风险,这需要相关的外在的法律法规和内部的规范作为支撑。长期以来,审计质量管理对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提高缺少可操作性的办法,各地审计方法和标准也莫衷一是,这也成了投资项目审计规避风险的软肋,跟踪审计作为政府投资审计的一种新的审计模式就更为薄弱。
2.审计人员配置有待调整。一是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当前审计人员的组成结构主要以经济管理、财务方面的人员居多,工程技术、环境资源、政策评估、土地利用等专业人才相对较少,专业深度也不足,复合型的专家人才更是奇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发展。二是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人员老化,出现了断层,35岁以下的审计人员偏少,未能形成合理的梯次年龄结构,不利于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可持续发展。
3.审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审计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不平衡,政府投资审计干部人数从省级到县级逐步递增,80%以上的工作人员集中在县级审计机构,呈正金字塔形,而队伍素质水平呈典型的倒金字塔形分布,以高级职称为例,省级多,县级较少,一些县级审计机构还是空白。高学历高职称人员自上而下逐级递减,这极大地影响了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工作的整体推进。
4.跟踪审计力度有待加强。目前,审计机关能够进行跟踪审计的投资项目还比较少。究其原因,一是地方政府未明确审计机关在国家建设项目投资监督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监管权力分散在财政、交通、城建及其他行业主管部门手中,审计机关的监督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二是受人员等因素的限制,没有足够的审计力量对国家投资建设项目进行全面跟踪审计;三是审计系统内部的资源整合程度不高,一些地方审计机关即使可以安排出审计力量,也往往因为审计管辖权的限制而无法对上级政府在地方上的投资项目进行审计,形成了不少“审计盲区”。
5.跟踪审计定位有待界定。理论上,审计人员的角色应该是监督者,但由于审计人员的全程跟踪审计,容易使审计人员偏离正确的定位而侵入项目管理者的职责范围,导致在跟踪审计中不是从第三方独立的角度来实施审计,而是从建设部门的角度来参与和评价审计事项,甚至与建设主管部门、监理等职责交叉、重复,从而造成审计工作不应有的越位与缺位,使监督的作用弱化,给审计工作埋下风险隐患。
6.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由于我国跟踪审计起步较晚,还没能建立一个完整的定量的评价体系,既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考核标准不够细化、考核评价深度分析不够、考核结果运用不够充分等显性方面的问题,又一定程度上存有制度设计与实践操作、考核标准与实绩认定、考核结果的期望值与考评主体的责任度等方面潜在的差异和隐性的问题。
三、科学发展,构建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新体系
1.以服务大局、加快转型为导向,努力构建投资跟踪审计监督体系。为了把政府投资审计更好地嵌入城市建设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提高投资审计的效益和效果,要着力推进投资跟踪审计方式方法的创新。调整审计思路,前移审计关口,实行“预算审查+在建工程+结算审核”全过程链条式公共投资资金跟踪审计新模式,形成一条由横向监督和纵向管理相互融合的“立体式”跟进审计体系,实现全流程实时化监控,穿透式矩阵化管理。横向监督以提高投资效益为目的,以项目开工前期审计为起始点,以施工期间的现场审计为主要环节,以竣工决算审计为最后闸口,逐步实现建设项目从事后监督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的转变。
2.以人员优化、素质提升为核心,加强跟踪审计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一是按所在地人口总量和经济发展总量等指标,重新核定最低编制标准,解决了投资审计人员过少的问题。二是严把政府投资审计进入关。建立政府投资审计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适当提高门槛,通过设定一定的条件及标准、采用科学合理的录用方式把投资审计工作急需的人才引进到审计队伍中,造就一支专业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的政府投资审计干部队伍。三是逐步建立外部协作制度,借助“外脑”,弥补不足。建立中介组织备选库,选择部分诚信水平和业务技能较高的会计师事务所或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参加部分监督工作;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遴选工程专家学者,建立工程审计专家库,缓解投资审计力量不足的压力。
3.以更新观念、创新方式为载体,积极推进投资跟踪审计战略转型。一是改变单一的监督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净现值法、图表图形辅助法等多种方法,对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绩效评价,充分发挥投资审计促进项目管理、控制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的作用。二是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GPS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测距仪等现代科技手段,拓宽内外部数据收集渠道,建设涵盖同步监督、作业规范、管理支撑、知识共享和成果转化等模块的同步监督管理平台,加强对监督对象的动态监控和实时分析。
4.以科学选择、准确把握为渠道,实现跟踪审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一是准确锁定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介入时间。应综合考虑被审计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周期、建设要求、审计资源和审计成本等多方面要素后研究确定审计介入的时间。建设项目情况不同,介入的时间也就不同,控制点也就有所不同。要将审计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保证它应有的连续性。二是正确定位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介入深度。审计人员应把握好监督者的角色定位,要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收拢拳头,对建设项目进行审计,为建设项目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护墙”。
财务跟踪审计范文(5篇) 篇三
摘 要:最近几年,国家政策跟踪审计成为审计工作及其研究中的热点之一,但却很少人关注其审计质量提升问题。有鉴于此,本文概述国家政策跟踪审计的内涵及其特点,分析制约国家政策跟踪审计质量的障碍,探讨提升国家政策跟踪审计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 :政策跟踪审计 审计质量 人才储备
一、国家政策跟踪审计的内涵及其特点
理解国家政策跟踪审计内涵,关键看三点:一是政策审计是以政策的制定、执行及后续评价或纠偏等为主要内容的审计工作;二跟踪审计是针对特定的需要一定时段或较宽范围的审计对象,进行的全流程并确保适当覆盖面的审计工作,与非跟踪性政策审计之政策相比,政策跟踪审计所面对之政策倾向于各种宏观经济政策;三是执行,虽然部分文件及研究成果中往往笼统地说是政策审计或政策跟踪审计,没有提及“执行”二字,不过基于审计机关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权限设置的局限,暂时无法跟进政策制定环节,对后续评价及纠偏方面也仅有建议权限,所以重点是以政策执行环节为审计对象的审计工作,李克强总理提出当好政策落实“督查员”要求之“落实”正与“执行”对应。具体而言,政策跟踪审计就是以中央制定的各项宏观经济政策为审计对象,评价其执行情况的效果性、效益性和合规性。
与其他审计相比,国家政策跟踪审计有四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一是审计内容的综合性,政策跟踪审计比较彻底地跳出了传统财政收支审计的局限,因政策执行本身的综合性也超越了单纯的预算执行审计;二是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基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层面之高及落实环节的层次之多,国家政策跟踪审计涉及面远非一般单项审计形态所比拟;三是审计维度的多元性,不仅要求合规,更要求相对于政策本身的到位及适当,另外还还要求效率。四是审计形态的持续性,一方面跟踪审计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相对于特定审计项目而言在时段长的漫长性质,宏观政策本身的稳定性及多个宏观政策之间的协调、接续等更注定了国家政策跟踪审计在持续性方面的特点。
二、制约国家政策跟踪审计质量及其研究的障碍及问题
目前,对国家政策跟踪审计的关注中,只是零星提及质量问题,但没有系统而专门的研究。之所以出现这种奇怪现象,笔者认为主要因为如下几方面障碍及问题:
一是发展阶段问题。与财政收支审计、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其他类型的审计相比,国家政策跟踪审计是一个相对新颖的审计形态,是2008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以后才启动的,其理念的形成及实践层面的落实均缺乏厚重积淀,尚处于以摸着石头过河为特征的初步发展阶段,对质量的严格要求及提升问题还没有规模化地提上日程。
二是质量界定问题。提及审计质量应该有一个前提,就是如何界定质量。对于初步探索阶段中的国家政策跟踪审计来说,虽然在制定评价体系的尝试及一定成果,但这方面的探索及成果无论从量还是从质上说均比较有限,相对于国家政策跟踪审计这个大概念大范畴来说严重不足。
三是思想认识问题。在国家政策跟踪审计发展初期阶段,对审计范围及涉及项目的理解较窄,影响了具体实务层面的质量实现。容易单纯地将跟踪审计界定为各级审计机关在审计项目安排中以政策跟踪审计为名目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在其他名目下的审计项目工作中没必要关注政策执行问题。在具体审计工作中,往往单纯地关注国家政策执行主体的相关行为,对基于执行效果考量的其他相关方面的调研年缺乏明确的主动性及自觉。
四是多方协调问题。信息不对称是制约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方法是沟通及协调。在特定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会涉及到省、市、县(区)、镇、村等多个层面的系列相关方,涉及主体非一般审计形态所能比拟,这对审计团队而言,争取这些涉及主体的协调配合任务较重,难度也相对较大,很难获得足够的审计基础素材,审计风险大。这个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政策跟踪审计就只能谈形式上的完成问题,而难言审计质量的提升问题。
五是资源调配问题。基于国家政策跟踪审计的系列特点,其对资金支撑、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要求比一般审计项目要高,应该调配充足的资源给予充分支持。在审计机关及相关部门预算没有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审计部门及团队可用资源往往比较有限,甚至直接利用应对其他审计项目的资源配置标准来应对国家政策跟踪审计项目。在这种情况下,系列政策跟踪审计项目只能在形式上勉强完成,很难谈具体质量提升问题。
三、提升国家政策跟踪审计质量的建议
切实推动审计人员当好政策落实“督查员”, 国家政策跟踪审计就必须思考质量提升问题。目前,提升国家政策跟踪审计质量应该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要强化质量意识。在推动国家政策审计跟踪项目过程中,应该明确或强化质量意识,意识到提升国家政策跟踪审计质量的重要性,即便是初期发展阶段也不能单纯地完成国家政策跟踪审计的流程或任务了事,不能没有质量意识,也应该打造提升审计质量的内在动力。
二要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审计质量考核评价标准及体系的确定是提升审计质量的重要前提,也为后者提供了发展方向。对于初期发展阶段的国家政策跟踪审计来说,只能走由下而上的路径,在基层次的实践积聚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在一定层面或领域不断总结,形成在不同层面和领域中公认的评价体系,以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尽量最大化地解决质量界定问题。
三是夯实基础工作。基于国家政策跟踪审计的系列特点,该类审计工作推进的基础条件比其他类型审计工作要高。所以,提升国家政策跟踪审计质量,必须先夯实基础工作,确保到位。
四是人才储备。在人才储备方面,最直接的要求是让现有审计人员掌握所涉及审计项目背后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及其相关知识与技能,以便能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客观而合理的认识和判断。最主要的要求是在能尽量扩大审计团队阵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配合各种专长不同的人员,以合理的搭配形成团队的最大合力。在人才及素质储备暂时不到位的情况下,可以重点考虑外部专家的选择和使用问题。
五是创新审计方法,基于政策跟踪审计本身的复杂性,在具体审计实务过程中需要灵活地运用丰富的审计方法。审计团队成员在推动政策跟踪审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灵活运用不同审计方法,比如要充分运用调查问卷等方法调研政策实施效果等方法。
另外,还要注意厉行审计质量追究责任机制,在基础工作层面厘定具体责任分工,在实务层面严格按照基础规范规定进行问责追究,以为政策跟踪审计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财务跟踪审计范文(5篇) 篇四
【关键词】建设工程 跟踪审计 问题分析 控制工程造价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完善,制度化改革不断深入,固定资产投资由近年来的疯狂状态慢慢回归理性,工程造价领域也得到了思考与总结的机会。在基础建设疯狂投资的环境下实施的工程造价跟踪审计,是否达到了合理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还有哪些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如何做到更好?
所谓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审计部门运用审计方法,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规范,对建设项目从投资立项到竣工交付使用全过程经济管理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查、监督、分析和评价的过程。跟踪审计介入,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与事中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减少了时耗,提高了工作效率,项目投资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政府审计的重要监督手段和方法,促进了政府审计职能的发挥。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局限性和急需改善之处。
一、跟踪审计介入时间点模糊
工程建设项目一般分投资决策、设计、招标投标、施工、竣工结算等阶段。那么跟踪审计介入时间点不同,审计效果就有所不同,而关于跟踪审计的时间介入点,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理论上讲,越早介入,审计越好。但由于审计人员在评价前期决策等方面缺乏专业能力,无法承担此阶段审计任务,又由于传统意义 现阶段,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如招标文件不规范、招标程序不适当、招标控制价不准确、投标报价不真实、评标落于形式,这些问题造成施工阶段造价控制很难合理。如何通过审计发现这些问题并及时建议,使招投标工作更加规范以便以后审计工作开展,是审计人员关注的重点所在。
建议跟踪审计工作应提前至设计阶段和招标阶段,加强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培训,特别是针对项目前期设计概算、招标控制价、预算价、合同价等编制审核进行业务培训;建立健全项目前期审计的制度,对前期设计概算、招标控制价、合同价确立进行事前审计。
二、缺乏相对规范的跟踪审计实施法则
跟踪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审计人员承担着比较大的责任和风险,这就需要相关的审计法则作为支撑。但目前尚缺乏相对标准、具体、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规定,造成项目的审计人员对跟踪审计认识不清,职责不明。如:隐蔽工程验收问题,监理单
建议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职能管理部门制定跟踪审计实施细则,明确各方职责、跟踪审计的程序、内容和要求、审计资料及审计报告格式等,规范参建各方行为。跟踪审计人员应是作为助手的身份参与项目建设管理,履行监督职能,通过造价专业咨询和管理咨询以建议形式参与对项目建设的服务,而不应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直接参与具体事务的决策。
三、评价无标准,审计质量难提升
目前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往往需要社会中介机构(咨询公司)参与协审。在传统的审计评价中,审减金额或审减率是委托单位评价审计价值、审计效益的主要标准,但对于跟踪审计来讲,审计人员不仅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控制了工程造价,还进行了监督评价和审计建议,使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在工程管理中及时纠正。于是矛盾点就在:跟踪审计工作做得越细致,过程问题解决得越多,最后竣工结算时审减收费可能就越少。所以不能用以往的审减率来简单的比较审计的效益,应全面客观地评价跟踪审计的成果。现实情况是审计人员考虑到审计的审减收费,往往对审计过程中的审计问题不重视或者忽视,影响了跟踪审计绩效的价值。
建议在制定跟踪审计委托合同及考核细则时说明,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审计人员的绩效,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审计工作成效。
四、跟踪审计收费压价,审计质量难保证
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审计,涉及到项目各阶段的审核工作,所以需要充足的审计人员,以满足跟踪审计的同步性。然而,过度的竞争压价,跟踪审计单位为减少成本,派出的审计人员数量不足、专业不全、人员的素质偏低,使跟踪审计应付于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要面对如此繁重的审计任务,如此细致的审核工作,如此长期的审计过程,跟踪审计质量必然难以保证。
建议以现行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收费标准为基准,结合各地项目实际情况,制定统一可行的跟踪收费细化标准。跟踪审计招标时明确收费标准,防止恶性竞争、降低服务质量,这样使跟踪审计单位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于提高服务质量上。加强对跟踪审计单位及审计人员的考核力度,考核结果与单位及个人报酬挂钩,建立奖惩制度,促使跟踪审计单位认真服务,使跟踪审计发挥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为了使跟踪审计能健康运行,并发挥更好的作用,国家宏观方面,应确保跟踪审计依法实施,有法可依,审计监管部门必须建立和健全审计程序和审计规范,使跟踪审计逐步走向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微观方面,咨询公司和审计人员要积极组织学习实践,总结已有的经验,建立和完善一套跟踪审计实施办法、规范程序和操作标准,对审计的原则、内容、风险评估、审计报告等方面做出细化规定,为审计人员开展跟踪审计提供支持指导,防范审计风险,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工程跟踪审计已是近些年建设领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趋势,是我国审计探索和推进效益审计的重要实践活动,不仅符合世界范围效益审计的发展方向,也更加适合我国现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苏红。工程造价全过程跟踪审计之我见。《投资与合作:学术版》,2014.
[2]熊炜。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措施浅谈。《财会通讯》,2007.
[3]张玉录。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研究。《山东建筑大学》,2012.
财务跟踪审计范文(5篇) 篇五
关键词:跟踪审计 工程管理 方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跟踪审计工作开展的背景和原因
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是审计部门或审计人员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运用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和切合实际的审计依据,对工程投资乃至质量、进度等项目管理内容实施动态的、主动的监督、服务和控制。其产生背景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011年,杭州人均生产总值突破8万元,约合12380美元。从国际的经济发展经验看,这一时期,经济增长方式、社会结构、经济体制将发生转变,社会对政府资金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同时,杭州市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也是领导和群
2、投资审计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事后审计是工程投资结果的审计,虽然形式上核减了部分费用,但对降低造价只有亡羊补牢的作用。而跟踪审计是对工程过程的监督,事前和事中审计可以及时分析和发现问题,及时预测投资的效果,起到监督和辅助决策的效果,提高投资效益。
3、工程建设管理的需要。由于建设项目具有周期长、投资额大、控制环节多等特点,建设过程中的决策、规划、设计、采购、招标、施工、监理等任何管理环节出现漏洞,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影响投资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当前,我国的工程建设领域时有发生前期准备不充分、可行性研究不充分、管理决策不科学、专业配备不齐全、监理不作为等现象,由此造成的损失令人触目惊心,需要跟踪审计来参与项目管理、控制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
二、跟踪审计工作模式
目前,杭州市跟踪审计工作已经十分普遍,部分地区的政府工程已经实现了所有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跟踪审计工作根据项目重要性、审计重点和审计单位力量分类开展。
(一)根据跟踪审计的主体分类:
1、审计部门负责跟踪审计。建设项目由审计机关工作人员直接负责跟踪审计。该类项目往往属于重点项目,且投资量大。
2、审计部门指派跟踪审计。建设项目由审计机关指派社会中介机构实施跟踪审计,审计机关派人指导跟踪审计工作。该类项目相对重要,但由于审计机关人员力量受限而无法直接参与其中,采取借助社会力量的方式实施跟踪审计。
3、业主单位授权跟踪审计。建设项目由业主单位指派工作人员或委托中介机构实施跟踪审计。该类项目相对不重要,但建设单位为了提高其内部管理水平而实施跟踪审计。
(二)根据跟踪审计的监督和服务深度分类:
1、监督性跟踪审计。跟踪审计工作人员及时跟踪项目进展情况,定期检查和审计工程管理和财务资料,提出整改意见和优化管理建议,并解答业务提出的疑问,根据需要对工地进行现场检查。
2、顾问性跟踪审计。跟踪审计工作人员参与工程例会,了解工程进展和存在问题,及时和有效的实施工程管理审计工作,还为甲方决策提供政策方面的意见,协助甲方作出正确决策,跟踪审计工作人员在监督的同时也发挥顾问的作用。
3、服务性跟踪审计。跟踪审计工作人员深入参与工程管理,从审计角度为业主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充分发挥跟踪审计的服务功能,及时监督和提示业主工程可能存在的管理问题,为业主提供招标文件审查、合同审查、投资测算和政策咨询等服务,帮助业主进行科学决策。如在业主签证联系单前,开展工程量计算和计价,评估合理性,提出书面审查报告。
在实践中,上述6类跟踪审计工作在参与工程管理时也有一定规律,审计部门负责或指派跟踪审计主要以监督性跟踪审计为主,也有顾问性跟踪审计,而服务性跟踪审计非常少,主要原因是审计部门从行政职能角度出发,重点是发挥监督作用,防止国家建设资金浪费;而业主单位授权跟踪审计主要以服务性跟踪审计为主,主要原因是业主委托跟踪审计的目的为提高其工程管理水平,帮助其做出正确决策。
三、不同工程管理条件下的跟踪审计效果分析
杭州市大部分工程管理模式仍然是传统的设计-招标-建造模式(DBB),工程项目的实施必须按上述方式进行,只有一个阶段结束后另一个阶段才能开始,该模式对业主要求较高,需要业主对设计、监理、施工等方面有较强的专业性。在的工程管理中,业主的专业性往往有较大差别,跟踪审计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效果也有区别。
1、专业性较强的业主方。这类业主方往往是专门的建设单位,组织内有独立的前期、技术、造价和工程现场管理等部门,人员素质高,专业性强。这样,跟踪审计人员只能提供少量的咨询服务,但仍然可以发挥监督和检查的作用,进行廉政风险防控,并减少错误的发生。
2、专业性不平衡的业主方。这类业主方往往也是专门的建设单位,但受到专业人员配备、工作任务等因素影响,专职部门不全或专业力量不足,无法实施全方位的专业管理。业 跟踪项目时,审计单位往往会发现业主在某个方面经常出现问题,而其余方面均控制较好。由于业务的专业性不平衡,跟踪审计的监督检查时提出的整改意见将存在落实困难的情况,而全面的咨询服务也会存在资金或人员的浪费。
3、专业性较弱的业主方。这类业主往往不是专业的建设单位,实施的项目规模小、数量多,管理人员少,且多为非专业人士,乡镇、街道和社区(村)是该类业主的典型代表。跟踪审计能够充分发挥其各方面作用,但受到专业性影响,整改意见落实相当困难,提高业主专业性是有效实施项目管理的关键。
为分析不同跟踪审计对不同业主的监督和服务作用,笔者通过长期从事跟踪审计的工作人员和工程管理专业人士的介绍,结合工作经验,对各方的技术力量和能力进行了评估和分析。评估情况如下:
1、评估分数按照社会平均能力确定,分数越高能力越强,表1是对各类委托方式和各类监督、服务深度的跟踪审计能力进行评估;表2是在表1基础上,对各类委托方式在不同监督、服务深度下的跟踪审计能力评估,分数根据表1评估进行叠加。
2、评分主要考虑跟踪审计单位主要工作内容、资质、单位工作目标以及跟踪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四、跟踪审计分析结论和工作建议
1、业主专业性影响跟踪审计作用发挥。跟踪审计的监督作用在各类业主中均能发挥有效作用,但服务作用与业主专业有较大关系。业主专业性强,跟踪审计的监督作用容易发挥;业主专业性弱,跟踪审计的服务作用容易发挥。在确定跟踪审计方式时,审计部门除考虑项目重要性和投资外,还应考虑业主方的专业性。
2、跟踪审计委托方式决定跟踪审计工作重点。由于委托方式不同,跟踪审计方式明显偏向监督或服务,审计部门在开展该项工作时应当通过改变委托方式和管理模式等方式来调节侧重点,以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控制,实现跟踪审计的工作目的。如资金方面,由于无论哪方出资都是使用财政资金,但审计单位委托社会中介就可以偏重监督,而业务方委托就可以偏重服务;又如,在业务委托社会中介的前期下,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加强对中介公司的行业管理来加强跟踪审计的监督作用。
3、根据业主情况定制跟踪审计方案将有效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1)对于专业性较强的业主,由于跟踪审计在能力上并不强于业主,因此跟踪审计的服务功能是有限的,但监督作用仍然可以有效发挥。针对这类业主,跟踪审计的委托方式和委托深度应重点考虑监督职能,如审计部门委托的跟踪审计,即可以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成本也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