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精选推荐

同课异构评课稿(最新8篇)

时间: 2024-11-30 17:50:55

同课异构评课稿(最新8篇)

同课异构评课稿

同课异构评课稿 篇一

  前两天半大家听了6位专家的评课,收获颇丰,精彩的课堂加上恰到好处的点评让听课的老师们受益匪浅,把听课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弄的清清楚楚的。如果专家们的评课是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的话,我的评课只能算得上一杯无色无味白开水,大家听一听,当做饭前润润嗓子,准备后面品尝于老师的评课大餐。

  感觉这四节课共性的地方有以下两点,第一是:在对网络知识结构图的建构整理上体现了由个体思考到集体智慧的碰撞:其实复习的目的在于“连点成线”并根据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建构成网络。四位老师在第二环节建构网络的开始都是把找点的过程完全放手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各小组汇报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即点评肯定学生学习方法的正确,又在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整理出本单元内容的知识体系。通过师生共同的修改补充完善,使结构图更加的清晰、明确!

  第二点是:从内部联系到思想方法的提升。复习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在温故的基础上还要知新。其实让学生知新的过程既是提升的过程。在这四节课中在这一方面体现比较好是第一节课中老师借助知识网络结构图的建构向学生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和化繁为简的思想;后面的三节课也都在第二环节 建构网络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通过这些思想方法的渗透,使得整节复习课厚度或者说课的深度有了很大的提升。

  第三点是:在沟通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上,每位教师都做得比较好。关于运算定律在四年级之前学生就有了相应的认知基础,比如在加法中用交换加数的方法进行验算,加法中“凑整”计算等等。这些知识过去只知道这样做,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明白了它们的依据,这种再认识对于加强新知识的巩固和记忆也是很有帮助的。

  下面我就针对每一节课简单说说我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每节课两个亮点,一点自己的困惑。

  第一节课中的第一个亮点是:

  第二环节师生共同整理时对一单元知识体系分类规整。我们可以一起来回想一下,老师在引领学生整理时并不是按照教材呈现的先后顺序去整理,而是根据知识间的联系对内容进行了规整。教参中这样指出:在五条运算定律中,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一样,都是同一种运算的规律。只有乘法分配律,沟通了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因此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通常我们的复习一般状态下应该是按照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及运算性质进行知识网络的建构。但是徐老师是在学生整理的基础上对知识体系重新做了调整,把分配律从乘法中分离出来单独作为一部分,然后把交换律(包括加法、乘法)、结合律(也包括乘法、加法)分别作为一部分来整理,这样让学生更加明确了乘法分配律是乘、加这两种运算之间的一种规律,也就是不同级运算;而交换律和结合律只是乘法或加法运算内部的规律,也就是同级运算。如果学生对这一关系理清了,就不会出现(4+40)×25这样典型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的问题而用结合律去解决了。

  第二个亮点是在重点复习环节,通过几道题的训练让学生发现通过分与合都可以使一些数凑整从而使计算简便。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很多学生在这些题目中犯糊涂,经过这样一拓展,孩子们会在以后的做题中轻松的找到简便计算的方法,突破了本单元的难点。

  一点困惑:在学生汇报知识点的时候,老师按顺序把知识点按一定的顺序贴到了黑板上是否对学生下面自己建构知识网络有影响。很多学生是按照老师的这种顺序去建构的。这样是不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第二节课:

  第一个亮点是教师素质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强。这一点在整一节课体现的都很好,大家也都能感觉到了。尤其是在第二环节建构网络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完成,然后结合学生的整理完善结构图,教师的引导总结都体现了教师沉稳、大气、应对能力强的特点。

  第二个亮点是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以给学生购买图书这一情景,提出了那么多可以用简便计算来解决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

  一点困惑:在建构网络环节如果给学生准备相应的卡片,在展示的时候可以把每组同学的想法都展示出来,便于学生比较,优化整理的方法。

  第三节课:

  第一个亮点是:教师的评价语言丰富、到位。在整一节课中教师不管是对知识方面的评价还是对学生表现的评价,说得都很到位,让听课老师感觉评价的自然舒服,没有一点虚假的感觉。

  第二个亮点:创设情境环节,能抓住本单元的知识特点,让学生给数找朋友,为引入本单元的复习做好铺垫,感觉这个情景创设的比较有价值。

  一点困惑:整理时是不是应该让学生翻翻课本浏览本单元的知识点,从而更系统的找出一单元的知识点,为以后整理知识指出方法。

  第四节课:

  第一个亮点是:重视了学生对习题的训练。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的复习,学生对各种简便计算的类型应该掌握的都不错了。

  第二个亮点:重视对本单元知识网络图的建构。

  一点困惑: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应该结合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它们去进行简便计算,有没有必要在课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背诵。

同课异构评课稿 篇二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听了四位选手的上课,首先,我对四位上课老师进行一个放松式的、诙谐式的点评――

  迷人夏天趣味多,不及飞凤上课情。老师像高雅的凤凰,学生如百鸟朝凤。(刘飞凤老师)

  欲把艳子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课美,人更美;学生可爱,老师更可爱。(占艳老师)

  毕竟语文课堂中,封哥不与美女同。一帅歌pk三美女,欠扁。哈哈!(封卫东老师是唯一的男选手)

  一天好景君须记,最是菊花香飘时。这正是早有早的风采,晚有晚的魅力。(付菊老师是最后一节课)

  [当时的氛围特轻松,特爽朗。哈哈]

  现在,我将从课前、课中、课尾对封卫东老师的课谈谈个人感受,在专家面前拍砖了!

  第一板块:课前微笑,抒写课堂基调

  封老师在课前互动时,脸带微笑地问同学们是否认识他,当学生用稚嫩的童音回答他时,那笑容犹如迷人的夏天般铺满了他的面庞。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笑,一下子就拉近了陌生的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课堂上心神放松,如沐春风,这为整堂课奠定了一个温馨的基调。在老师这样善意的、真诚的笑脸中上课,那不是幸福是什么?而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封老师的笑,那爽朗的笑,那真诚的笑,那赏识的笑,一直贯穿了整个课堂。说真的,做封老师的学生真幸福。

  第二板块:课中训练,培养语文素养

  语文,从不回避训练。没有训练,就不可能有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发展。就“训练”而言,大体存在三种表现:一种是教师没有训练意识,学生没有训练的经历和感受,我们称之为“无训练”;另一种是教师有训练意识,学生能意识到自己在接受训练。我们称之为“有训练”;还有一种是教师有训练意识,但学生却在不知不觉中经历训练过程,我们也称之为“无训练”。语文追寻的是一种隐藏了训练意图的“训练”,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训练”。

  封老师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其一、写字训练

  封老师在板书课题《迷人的夏天》时,故意把“夏”字中的“目”字写得很大很长,让学生谈谈看了这个“夏”字后,有什么感觉,学生从字的框架结构方面一一说出“目”字要写扁一点,就好看了。你看,封老师不从字的框架结构上明着来指导学生要把字写规范,要注意字的框架结构,而是让学生自己揣摩,自己发现应如何把字写规范,同时又“训练”了学生对字的自我欣赏能力。这种看似没有训练的“训练”,比说教式的“训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二、品词训练

  语文教学从来都离不开词语教学,特别是低年级更是如此。对词语教学的最佳效果是把冷冰冰的词语读出温度来,读出情感来。封老师正是这样。

  在教学“火辣辣”一词时,封老师先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什么样的热才叫“火辣辣”,又从课文插图中感受太阳的“火辣辣”,如此把“火辣辣”一词读出了温度。同样的,封老师把“尽情地”读出了活泼、童真、童趣,把“五颜六色”读出了众多的色彩。

  封老师就是这样,在一个个看似“无训练”中进行了“无训练”,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一次次看似不是告诉的“告诉”,一次次地唤醒了学生对中华文字的韵味美的感受。

  其三、品句训练

  可以说,“那感觉真好”一句是文章的文眼。封老师品读这句时,采用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有的放矢。当教师引导学生用西瓜招待朋友是,一是体会出西瓜的美味,二是体会出西瓜的清凉,三是体会出朋友之间的情感。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与朋友在一起“那感觉真好。”

  第二步:辐射全文。通过第一步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找,你认为小朋友们做的事情还有哪些事情真的是“那感觉真好。”

  第三步:走进生活。之后让学生畅谈你在生活中做过的哪些事情让你觉得“那感觉真好。”

  综观封老师的写字训练、品词训练、品句训练,教师是有意识地进行了训练,而学生却一直没有感觉到那就是“训练”。这就是一种隐藏了训练意图的“训练”,是一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训练”,是一种在整体语境中和课境中的`“有机训练”。封老师的这个片段教学课堂技艺的运用让听课老师和学生感觉到“那感觉真好。”

  第三板块:课尾课尽,感觉回味无穷

  封老师在下课的哨声响起后,对同学们说:“我们今天这节课的感觉真好。铃声已响起,我们下课吧。”突然,一学生脱口而出:“下课的感觉真不好!”就是这么一句发自内心肺腑的童音,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出那是学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的心声,也可以体会到学生进入了课堂,留恋了课堂,正所谓课已尽而意无穷也。二是体现了学生对这一语式已完全了解与掌握了,而且能活学活用,就明课堂中的“无训练”已融入到学生的心里,内化为学习能力,正所谓学以致用,用得恰当。

  第四板块:亮点体现教育智慧

  当然,封老师的课还有几下以个亮点:

  亮点一:人文关怀。如学生用“尽情”一词说话时:“我不听奶奶的话,在雨中尽情地奔跑。”这是,封老师凭着教育机智引导学生要听大人的话,在玩耍中要注意安全。这充分体现了封老师的人文关怀。

  亮点二:板书设计。封老师把板书设计成一张可爱的儿童笑脸。这种看似无心的设计,富有童趣,与二年级学生心理特征相吻合,易于让学生接受。二是告诉学生生活是充满了开心、快乐、笑脸。

  第五板块:微瑕瑕疵不掩真瑜

  当然,人无完人。同理,封老师的课也不可能尽善尽美。如:生字词的教学未过关,可让学生多读几遍;在后来的教学中,也可让开始没有过关的学生再读读相应的段落,以此检查学生对词语的学习是否过关了。又如:学生在畅谈“那感觉真好”时,如能让学生再多谈谈自己生活中的“那感觉真好”的故事,可以更好地把语文的外延拓展到生活中,这就更能体现大语文教学的理念了。

  第六板块:评课那感觉真好

同课异构评课稿 篇三

  本学期第五周,语文教研组围绕“同课异构,同课异教”,探索实践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这一主题,深入开展精读课文,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有效性研讨活动,切实快速提高我校语文老师的专业水平。

  教研形式稳中有变,踏实而生动。结合教研活动的主题,组织好教师的学习、交流。听展示课的老师对听课内容进行精心、系统的评点。

  从课堂纪律上来说,两位老师作为资深教师,对课堂的把控都十分到位,两个班的学生在教师上课时都能认真听讲,仔细做笔记。进行讨论时热烈而不失秩序井然。学生都有良好的习惯,如余庭海老师的学生在小组作答方面训练有素,夏初太老师的学生能自觉复习应对课前听写。

  从教学目标上分析,余庭海老师和夏初太老师都能在课前对课标进行深入的分析,在课堂上抓住重点,课堂的主要内容都有穿插,学生能完成教学任务,掌握教学难点。

  从教学程序上分析,两位老师的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设计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如余庭海老师制作了“一双手”的档案以及夏初太老师的板书设计都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有效果,教师在课堂上无脱离教学内容,做别的事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现象。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再给学生拓展一些知识,如“假如你握到张迎善的手,你会对他说什么?”

  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教学方法多样化且量体裁衣,优选活用,两位老师的教学都很有特点且很扎实。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将获取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真正懂得将本学科的知识与其它相关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写作中去,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掌握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两个老师在板书方面都有一定造诣,字体工整美观,令人赏心悦目。而且两位老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教学语言的语调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从教学效果上分析,两个课堂的教学效率都很高,课堂容量大,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参与了,投入了;很兴奋,也很喜欢。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还包括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

同课异构评课稿 篇四

  时间:

  地点:多媒体教室

  年级:三年级

  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执教教师:宗老师、赵老师、王老师

  本周三,我们在多媒体教室聆听了三节“同课异构”计算课,作为主题性活动的开端三位老师都很重视,认真备课,精心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为学生搭建了、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努力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助、合作学习,使学生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发展。可以说三节课教师还在教学态度还是在教学技巧上为我们接下来的数学同课异构课提供了许多的帮助,下面对三节课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三节课共同的优点是:

  1、都能够立足学生实际,因势利导;

  2、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评价有效激励、调控学习进程;

  4、努力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性、算法多样化。

  5、注重了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6、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7、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的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同课异构评课稿 篇五

  11月27、28两天进行的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下面谈谈几点体会:

  这种教研活动是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分享、交流、提升的教学研究模式,可以更好地比较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体现教师教学个性。

  (1)有助于激发和调动教师的潜能。

  教师的教学设计其实就是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课程内容的一个再开发的过程。而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氛围的营造,甚至用一套什么样的语言,背后都有执教者思想的底蕴,而这种底蕴与教师对教育的认识、专业知识水平、课堂的管理能力、甚至性格特征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2)有助于突出学生为中心。

  首先“同课异构”是由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决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内容要关注学生的经验,数学课程标准也对关注和丰富学生的经验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对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同课异构提供了教师反思进步的平台

  通过同课异构比较,有助于执教者反思自己的课堂;作为听课者,教师不能闲着,要让自己的思维运转起来,及时的进行反思,而这时的反思更多的是比较,因为听课也是“同课异构”的参与者,同样也是执教者,所以对教材应该是研究得很透,这时的听课,就是两者的思维碰撞,往往会碰撞出灿烂的火花,我们要将这火花记录在听课笔记上,这些在课堂环境中产生的灵感往往是转瞬即逝的,我们只有及时捕捉起来,才能在课后精细整理,深刻总结。

  (4)有助于教师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同课异构”教研模式促进了教师积极参与意识,通过对比操作性强,有利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与方法的把握,有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这种模式也迫使每位老师在教研中必须去深入地观察,分析、比较,并提出个性化的意见,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教学领悟能力。因此,这种教研方式在校本教研中被广泛使用,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课异构活动有效地促进教师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教法和经验,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有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同课异构评课稿 篇六

  今天很有幸作为第二届高研班的学员参加了区内3位老师的同课异构评比课《一次函数的性质》,有很多的收获和体会。

  一、学生的探究不可完全放手,教师要把握探究的开放程度。

  我们常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让学生自主发现,但这个放手不可过度,更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和自己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这次3位老师都是借阳光学校的班级上课,对借班上课的学生肯定不如对自己的学生了解,所以这次渠老师让学生自己想一个一次函数,范围太广,学生作图出现了困难,又很不幸地抽到了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板书,结果花了很多时间在画图上。这样不但不能凸显本节课的探究性质这一重点,偏移到了画图指导上了,而且造成后面环节时间紧张,本来设计的与情景问题呼应的解决情景问题环节都很遗憾地跳过了。建议这里改成老师给定几个函数,再由学生分组画图会好些,这样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学习互助。这次我要上区里公开课,也是探究性质:平行线的性质。我想我也要设计好探究的开放程度,不能一上来就让学生探究,而是以已有知识为铺垫,层层递进,在学生有所启发后再让学生探究。

  二、学生练习时教师也应“忙碌”起来。

  听课中汇贤学校的张老师在学生练习时的处理方法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其他两位老师,包括我自己,在将练习题出示给学生后,往往让学生思考或试做,教师会等待或巡视,然后问,谁会做,在会做的同学中挑选一个去板书,然后继续巡视。在这个过程中,甚至有时会是一种假巡视,根本没有真正关注学生做得怎么样,仿佛就是在等待板书的同学快点写完。而张老师是这么做的:她先出示习题给学生,过几秒后马上问学生有思路的举手、会做的举手,这样一下子得到了学生对习题的接受情况反馈,这时总会有些学生害羞或思维缓慢不愿举手的,张老师就说两边比一比,哪边举手的同学多。初中生都是集体荣誉感特别强的,一听这个,那些会做但没举手的同学便马上举手了,思维缓慢的同学也促进自己快速思考问题了,这便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张老师不时鼓励:“这边举手的多!”“这边同学要加油!”等等,使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起来,老师也从中得到了学生对习题的反馈,这时老师再抽同学去板书。学生板书时,张老师也不闲着,而是手拿红笔,让做好的同学给老师看看,并且尽量是分散到班级各个区域,可以让得到批改的同学给周围同学以参考,如果看到写的好的,还会再让这个同学去板书。整个过程中学生有做题、比较两位同学的'板书或教周围同学,老师则早已掌握并反馈了多位同学的练习完成情况,带来的一定是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掌握了。我想这个办法我也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运用,但是也同样要把握度的问题,不能东施效颦,太多的鼓励话语会影响正在思考中的学生。

  三、练习设计有坡度,带领学生逐步由浅入深。

  在练习环节,张娟老师设计了一个选择题,而课本一上来就是简答题,这个选择题看似简单,实则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台阶,让学生慢慢地进行思维热身。而解答题部分,也分成了三个小问题,逐个解决,学生学得不吃力,反馈及时,不知不觉中逐渐解决了原本有难度的问题。我在这次设计中,也可从选择或填空等题型而且是容易解答的开胃小菜入手,大题设计成坡度题,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大餐。

  以上就是我的点滴体会,我觉得“学到”不是最终目标,学到后去实践并不断改善变成自身的优点才是我所要追求的目标,所以,每一次听课,都是抱着“先学人所长、后补己之短”的观念而去,而我也确确实实学到了所长,至于能否学到后自主地补己之短则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实践和思考的。

同课异构评课稿 篇七

  一、教学目标上分析

  三位老师都提出本节课的目标:董老师和邹老师是研究圆的对称性,掌握垂径定理及其推论,但只了解它的证明。刘老师是理解圆的对称性,掌握垂径定理,却重在证明圆的对称性。相同之处是:学会运用垂径定理及其推论解决一些有关证明、计算和作图问题。理解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识图能力。通过圆的对称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审美观,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三位老师对教材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的思考,不同深度和广度的挖掘,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同课异构的趣味所在。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中,虽然三位老师的设计都由六部分组成,分别是:情景引入、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课堂达标、拓展提升、归纳小结。但是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三位老师的着重点不同,学生接受水平不一样,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各有春秋。但三位老师都能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三位老师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合理,脉络清晰,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对材料理解透彻,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实践,操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三节课授课教师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1、刘老师从上节课的知识入手引导学生回忆圆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证明做好准备;董老师和邹老师从赵州桥问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过若能把这点再深入挖掘,体现更多数学人文文化可能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会更浓。

  2、三位老师都强调符号语言的归纳。

  3、三位对辅助线的作法强调不够。

  4、三位老师对于“知二推(求)三”都有提出,但都没引导学生深入研究除垂径定理和推论外的其他的几种关系,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5、刘老师课堂知识结构充实严谨,只是容量过大,正因为如此,时间安排上有些“前松后紧”。邹老师突出圆对称性和垂径定理概念的证明及其运用上,知识点少,利用变式强化学生对垂径定理的应用,其中有个亮点就是得出“垂径定理三角形”

  四、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整节课中三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1、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

  2、刘老师更多在学生的组织掌控方面很到位,邹老师教态自然,举止得体,教学语言和蔼可亲,给人如沐春风之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板书设计

  三位老师的板书示范性很强,对学生的规范解题都有一定的重视。

  综观三位教师的课,感觉新课改理念在这三位教师的课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各自独特的教学模式令人耳目一新,教学设计合理、高效,引导学生活动方法得当,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

同课异构评课稿 篇八

  听了刘永兰老师这节《观察蚂蚁》的习作教学课后,本人深有感触,也受益良多,现就本人听了这节课后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表述如下。

  首先,我认为刘永兰老师在这节课中,刘老师通过颇富激情的语言和有声有色有形的多媒体画面,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分析,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想要创作的欲望,而且也达到了教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能力,开拓了学生创新思维和无穷想象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以,我认为刘老师的这节课是成功的,她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回味经典课文,领悟关键问题。

  刘老师在学生动手习作前引导学生回忆第一单元所学的经典课文,让学生谈学习体会,并让学生通过回忆,弄清楚了要写好文章的两个关键:一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即作者写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二是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即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表达这种思想情感的。同样,我们写作文,就要考虑两个关键性的问题。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最突出的表达方法是:采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而刘老师恰好抓住了这个单元的关键,引导学生去归纳总结,为学生在习作前确立了方向。

  二、阅读精彩“片段”,激起习作兴趣。

  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出示了若干与习作有关的片段,让学生阅读片段,思考分析片段,体会片段中作者采用“联想和想象”、比喻和拟人等表达方法,对表达作者情感,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表现力等方面的好处,然后还叫学生对精彩片段进行欣赏评析,激发学生兴趣,树立学生信心,让学生大胆地去发挥想象,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心灵原野上尽情驰骋。这样一来,学生便明白了“充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来作文,原来是很简单的、很有趣的。学生们便乐意去习作。刘老师这个环节的设计,为学生习作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三、精心设计范文,领悟谋篇布局

  “风头猪肚豹尾”是一篇好文章的基本要求。面对小学生不知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才能使文章结构紧凑,怎样充分发挥想象,做到思如泉涌,使文章内容充实、具体、生动等。刘老师不惜精心设计下水作文,让学生领悟到,一篇好的作文要做到:开头要简洁,文章主体部分要描写详细,语句幽默活泼,结尾要深刻。刘老师的这种做法,不仅说明了她准备充分,而且还很好地结合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为学生勾勒出了习作的蓝图。

  四、激发学生想象,进行联想练习。

  联想就是从这样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联想能力越强,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刘老师也注重了学生联想能力的锻炼。她用多媒体出示各种画面,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展开大胆想象。如:鸟儿在叫(想象为:唱歌、讨论、开会、争吵?);树叶落下来(想象为:蝴蝶飞舞;寄给大地的贺卡、书信、情书?)等。极大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让我们明白要写好文章,必须做到:一是多观察事物,平时多注意身边的人和事,二是多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勤于记录,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积累多了,你的想象能力就越来越强了。而刘老师的这一教学设计,正好突出了这一次习作的重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虽然刘老师的这一次习作教学是成功的,不过,刘老师在这次习作教学中也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一、引导学生学习的片段过多,以至于学生独立习作时间不足。为此,老师在上课时,可进行精简,选择经典片段让学生进行学习和感悟,不必面面俱到,否则给人感觉是多而不精,反而主题不够鲜明了,也耽误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

  二、习作教学主要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学生的练笔显然应该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但刘老师却安排了学生当堂进行习作,这显然是根本完不成的任务。所以我认为:作为展示课,如果要实现习作教学的完整性,除了要压缩老师要展示的教学片段外,只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片段练习,而不是完成一篇完整作文的创作。为此,老师可根据教学要求,让学生针对蚂蚁的某一方面去写作,如:蚂蚁的外形特征、蚂蚁的生活习性、蚂蚁的洞穴、蚂蚁怎样搬运食物等进行片段创作,这样不仅起到了练笔的目的,也充分利用了有限的课堂时间;不仅确保了课堂的完整性,也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展示和评价。

  以上看法仅是我一家所言,也许有失偏颇或者不正确,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谅解!

  20xx年9月20日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