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精选推荐

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最新10篇)

时间: 2024-11-30 18:08:30

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最新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 第一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的是八年级地理下册中《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思路。本次说课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国自然环境的多样性、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综合分析能力以及环境保护意识。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中国的自然环境》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承上启下,既是对中国地理位置、疆域、人口等基础知识的深化,也为后续学习中国区域地理、资源与环境等内容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中国地形、气候、水文等基本特征;理解这些自然环境要素对中国农业、工业、交通及居民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分析、案例探讨、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抽象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尚在形成中。他们对直观、生动的地理现象感兴趣,但对深层次的原因和影响理解不够深入。因此,教学应注重直观演示与逻辑推理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地形、气候、水文的主要特征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环境特征如何影响人类活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导入、问题引导、地图分析、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视频资料、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壮丽山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中国的自然环境有哪些显著特征?这些特征如何塑造了我们的生活?”

  新知讲授:

  地形特征:利用地形图,引导学生识别并总结中国的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地形区,探讨其对气候、河流流向的影响。

  气候特征:通过气候类型分布图,讲解中国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水文特征:结合河流分布图,介绍中国的主要河流及其流向,探讨河流对农业灌溉、航运、水能资源开发的作用。

  合作探究:

  分小组讨论:选取一两个具体案例(如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等),让学生分析自然环境要素如何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居民生活。

  汇报交流: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化理解。

  总结提升: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中国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环保理念。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搜集资料,撰写一篇小论文,探讨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

  中心标题:《中国的自然环境》

  主要内容:

  地形特征:主要地形区、对气候与河流的影响

  气候特征:主要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水文特征:主要河流、对农业灌溉与航运的作用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共生、环境保护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仅掌握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分析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教学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学生的参与度与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以上就是我关于八年级地理下册《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节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的聆听!

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 第二篇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多种原材料、能源、生产工具和技术装备。本节是继农业之后又一节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材。所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工业的基本状况,既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应知道的基本常识。本节教材分三部分内容,彼此前后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贯穿的一条主线是发展工业的重要性、我国工业的分布现状、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一部分“工业及其重要性”,形象的介绍了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类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工业生产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第二部分“我国工业的分布”,采取了由面到点的呈现方法。首先介绍我国分布大势,然后以实例分析工业分布的类型及特点。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第三部分“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介绍概念、特点及分布等,让学生认识到高新技术产业代表了我国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渗透了思想教育。

  2、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3、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工业的分布,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读图分析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条件。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各类工业产品、工业基地、工业区和景观图片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工业的地理概念和工业的系统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通过学习我国工业的发展变化,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国富民强,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充分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4、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我国工业的分布;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难点:工业基地和工业地区的形成和发展条件5。课时安排本节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讲“工业及其重要性”,第二课时讲“我国工业的分布”,第三课时讲“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二、说教法

  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据于此,本课采取的教学法是:情境教学法——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过程探究化。

  三、说学生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交通和农业的内容,对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但是对这类内容来说,学生普遍感觉较为枯燥和遥远。时代需要我们教师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本课学法为: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举一反三,构建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课是三课时的内容,因而我的说课将会以块状知识为框架来展示我的设计思路。第一块“工业及其重要性”我采用以下知识结构进行教学:

  对《生产过程和工业的概念》的处理:一提到工业,学生们普遍感觉枯燥、乏味和遥远。为了让学生轻松进入本课的学习,我采取了隐形导入课处理。

  将所学问题以问题情境化来展示:要求学生们观察教材图4、23和投影片,让学生归纳汽车的生产过程和工业的概念。对《工业的分类》的处理:结合图4、23和教材110页活动第二题,让学生归纳。对《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的处理:这一部分,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将枯燥的说教式的内容变成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式的活动教学。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学会自觅知识,自得方法。

  具体做法是:根据教材108—109页四个角色,要求学生们任选一种身份,结合学生对该行业的了解,从各自的行业角度寻找与工业生产的联系。通过学生自身参与活动探究来体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对于《工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处理:我采用生活情境化来处理,让学生结合教材109页活动第一题,回忆自家有哪些工业产品并“追根寻源”,通过以上途径来感受工业产品跟我们生活的密切。

  然后在展示我国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的开幕式盛况的短暂视频,燃起学生的热情。最后出示一些设施、装备、及特技效果,来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兴国、工业兴国的观念。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第二块“工业的分布”我采用以下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对于《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的处理:[出示课件提问]对照“我国工业的分布”,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学生抢答]——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地区。

  关于《区域发展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的处理:指导学生读图4、26“辽中南地区”、图4、27“沪宁杭地区”,先了解位置,然后根据图例熟悉图中的矿产资源分布、工业城市工业部门的构成、交通路线,最后根据活动1、2的要求组织学生讨论,重点探究区域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学生对工业部门饼状图接触不多,教师应让学生在充分熟悉图例的基础上分析工业分布的特点;学生在了解了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后,对于这部分区域工业分布的教学,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从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掌握地理学习的科学方法。)[师生小结](学会知识归纳的方法。)

  其他影响条件如政策、环境、劳动力等。(结合教材112页活动第3、4题并联系汾湖开发区和吴江经济开发区,解决问题,体验进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关于《合理分布工业》的处理,我主要是利用课本112页活动题第4题来完成,《发展乡镇企业的好处》(——工业分布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别;能使分布工业更加均衡;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再结合汾湖开发区。第三块“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我采用以下知识结构进行教学:结合课件和教材图片“北京高新技术园区”,介绍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条件是什么?什么是高新技术产业?[学生回答]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兴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科技含量高。产品具有“高、精、尖”的特点。通过观看中关村的视频材料,与传统工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有什么特点呢?

  项目高新技术产业传统工业科技人员比例产品增加值生产增长速度产品更新换代周期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加深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及特点的理解。)对照教材图4、30并结合本地开发区,说出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学生回答]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因地理位置不同,就具有不同的开发重点。沿海、沿边、内地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重点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教材115页知识后回答——沿海地区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沿边地区以国家的开放政策和沿边的地理优势,开发以贸易导向型的产业;——内地以优势资源和工业基础,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发展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呢?请学生阅读P115活动1的三则短文,然后回答活动2的(1)(2)(3)小题。

  五、谈个人特色:

  努力体现以“活”为宗旨的地理课堂。这个“活”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课程理念方面,既体现“回归生活,关注生活”的理念。其次是活动建构方面,改变原有的死板的,表演的,老师为绝对主角的课堂环节设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凸现活动建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利用活动组织实现智慧传递和生成。再次是课堂效果方面,“活”力四射,学生能够心动大于行动。发散的、多维度的、积极的思维令学生们张扬个性,充满灵性。将地理学习的空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客观世界,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初步解决问题。

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 第三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

  ②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图示与文字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

  ③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要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④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归纳总结、团结协作、语言表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阅读图表资料,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中心,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对其成因、危害及对策展开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掌握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因此,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为本课的重点。

  针对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分析归纳能力,探询知识的热情高涨。思维深度、发散思维、需要加深的情况下,确定了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本课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运用powerpoint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化难为易,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本着提供给学生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给学生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教学结构: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五)课堂总结

  2、教学程序

  1)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呢?我是这样做的。

  引导学生读黄土高原的位置图,在地图上找到答案。为了制造热烈氛围,以小组竞赛形式进行。教师最后评议。

  2)黄土高原成因

  (1)出示“黄土高原景观图”,提出第一个探讨问题,学生完成活动后,提出第二个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对“风成说”的探讨。

  (2)关于“风成说”的探讨。根据活动2我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依据学生回答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

  在获得对黄土高原的初步认识后,继续下一个课题。

  1)水土流失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采用梯度质疑法逐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用逐步深入的提问达到让学生自己得出水土流失原因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拓展,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相关图和问题,了解我国水土流失状况和形成原因。

  通过提问引出下一个问题。

  2)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在学生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了初步了解后,把设计的目标逐步提高,分析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引导学生读图,设计三个有梯度的问题加深认识,为了防止学生出现疲劳状态,在准备中加入历史上汉唐时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与现在的对比。通过学生自己归纳在讨论、交流后进行描述。教师最后总结。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1、脆弱生态环境的表现

  学生通过教材活动和读延安气候图,以讨论的形式,分析黄土高原产生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总结出生态环境脆弱的表现。

  2、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主要是通过学生读教材和课本阅读材料自学并通过讨论、交流来得出结论,让他们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来探讨新的问题,将知识有机的融合起来。

  四、生态建设

  出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就一个辩题分为正反两方展开讨论,由此引发学生思考、激辩,最终得出生态建设的方法。

  1、地图是地理课堂第二语言,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2、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过渡,拨动学生探索黄土高原成因的心弦,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本环节教学主要采取学生讨论的方法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培养学生推理、分析、判断的能力和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采取学生讨论和团体协作的方法,以开放的形式展开,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对“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的设计,对学生进行方法、能力的迁移。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实行思维的“迁移”。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实现了层层深入的阶梯型的认识过程,突破了难点,学生沿阶梯而上,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最终求得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

  1)提出探究思路,在疑问———思考———解疑的思维活动中实现知识的拓展、深化。

  2)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提出人与自然需和谐共处,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开放式的问题用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结合现实、发挥想象,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 第四篇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xx学校的xx老师。今天,我很荣幸有机会与大家分享我的教学设计——《中国的地形》。本节课选自八年级地理下册第xx章第xx节,旨在通过学习让学生对中国复杂的地形特征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并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学生了解中国自然环境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国家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等地形区的位置及其特点;

  难点:理解不同地形类型对当地气候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学情分析]

  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阶段,他们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但缺乏系统性。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也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准确说出我国主要地形区名称并描述其位置;初步学会使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地形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信息搜集处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人地和谐共处的理念。

  [教法选择]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以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展示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源,增加课堂趣味性和互动性。

  [学法指导]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思考问题,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加深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上。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国壮丽风光的短片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新知讲授(20分钟):结合PPT演示文稿介绍中国四大高原、三大平原等重要地形区的基本情况。

  小组活动(15分钟):分组进行“寻找家乡特色地貌”的实践活动。

  课堂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并布置作业。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整体构思。希望各位专家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进步。谢谢大家!

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 第五篇

  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地理下册第七章的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的第一框题的内容“丰富的旅游资源”

  一、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方面

  本节内容是认识省内区域的一个特例。本节内容在《地理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要求是:

  (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3)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针对本节第一框题的内容,依据《地理课程标准》,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运用西双版纳位置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3、能够说出西双版纳的原始热带雨林植物的典型特征。

  4、能够说出西双版纳的资源特色及优势。

  5、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西双版纳独特的资源环境认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特色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区域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形成人地协调发展观。

  重点难点确定:区域地理位置决定该区基本的地理特征,资源优势是形成特色旅游区的基础,因此我确定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为重点;在教学中我主要是运用西双版纳位置图,给学生建构一个完整的地理位置;通过大量的自然景观图片和人文景观图片来认识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难点:确定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和傣族的文化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难点。因为初中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还较差。尤其是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的复杂联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的方法来突破难点。

  二、教学方法方面

  1、读图观察法使用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通过读西双版纳位置图,让学生明确西双版纳的位置及优势;通过雨林植物图让学生归纳出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出示傣族风情的'图片,了解傣族风情等。在本课中我出示多副图片,即直观形象,同时又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读图观察的能力。

  2、小组合作探讨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同时也培养学生相互协作与分析探究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本节课我重点合作学习两个问题:一是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为什么却没有像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方那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呢?因为这个问题的分析能够引出西双版纳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解决本节课难点“季风气候成因”的关键。二是傣族的文化生活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傣族的文化习俗较多,其中拣选泼水节、竹楼、竹筒饭、孔雀舞等来探讨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存在着复杂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方面

  我利用MVBOx来播放歌曲《月光下的风尾竹》,背景是西双版纳的图片。同时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既给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又增强了学习的实效性。

  整个的教学过程一是利用大量的图片来观察,获得地理信息;二是创设问题来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运用承上启下的方法,即概括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又留下思考的空间,把学习延伸到课外。

  板书设计方面:采用框架式的板书,同时又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个评价。经过师生完善后,可以清晰明了地展现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因果关系,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本节内容的要点,理清思路,提示纲要,同时利于引领学生反馈、补填空缺部分,更好的把握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写一篇宣传性的文章或制作宣传画报,主题是《请到西双版纳来》

  作业开放性较强,即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反馈,又锻炼了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或者绘画的能力。体现了地理的生活性和社会性内容。

  以上就是我对西双版纳第一课时的说课内容,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谢谢!

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 第六篇

  一、教材分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十二、三节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本教材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地理位置、组成范围、地形等方面介绍了本区的自然特征。后从国际经济贸易,发达的交通运输业、旅游等方面分析港澳的人文地理特征。针对本节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出示幻灯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港、澳的概况能利用香港和澳门的相关地图,准确说出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及范围,总结香港和澳门地理特点。

  2、利用相关的地理信息资料学会分析港、澳的经济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合作探究的方法。对比较港、澳地理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港澳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

  我这样设置是突出“三维”目标,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让学生以清晰的思路去学习。

  三、重难点:

  重点: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及地形特点。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识图、记图,综合运用地图的能力是教学的重点而港澳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需要让学生在地图中获取知识,总结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把它作为重点。

  难点:港澳的经济特点及经济发展。

  之所以列为难点,是因为这部分比较抽象与学生生活实际离的较远,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我设置突破重难点的措施:

  (1)、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科学设置问题,突出问题的层次性,学生的主体,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当中,层层推进逐步加深对问题认识。

  (2)、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学习为主,分组讨论为辅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广泛地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让学生自主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然后,对于个人不能解决的,先在小组内研讨解决。小组仍不能解决的,提交全班共同研讨,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充分体现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

  (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科学设计问题。

  (二)、注意点拨的时机,要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其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做到少讲、精讲。为学生的自主思维提供更大的空间。

  四、教学过程设计:

  我采用模块式教学,层层推进的方式,分为“历史回眸”、“港澳纵览”、“走进港澳”、“我当导游”、“明天更美好”。设计的目的主题鲜明,体现了内容的计划性、课改性和人文性,使知识化繁为简,增加了知识的思维特点。第一板块:历史回眸:

  请同学们观看《港澳回归》视频短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视频短片,了解港澳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强烈的爱国气氛为后面的正文部分作铺垫。第二板块:港澳纵览:(出示幻灯片)

  1、《香港、澳门地形图》,你能从图中总结出香港和澳门的领土范围及地理位置?请试一试?

  2、你知道香港、澳门的“身世”吗?请试着说一说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区徽的含义?

  3、你能总结说出香港扩展城市建设用地的方式有哪些吗?请试着说一说原因?这样设计是因为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图、读图的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以学生自学为主,讨论为辅。通过学生的读图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对图的识记能力。并与实际相结合分析、归纳来总结知识,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第二板块之前,请同学们看几幅港澳的景观图片,目的是让学生观看图片来领悟感受港澳的繁华与优美。

  第三板块:走进港澳:(出示幻灯片)

  (一)“东方之珠”

  [得天独厚]

  讨论:香港在百年的时间里,由一个香料集散地发展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你认为香港应具备哪些方面的优越条件?

  [繁华都会]

  结合下面展示的图片,你能举例说明香港的繁华景色吗?

  [唇齿相依]

  请根据上图说一说香港外贸进出口的地区构成特点?为什么说香港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密切?

  在板块中设置了两个环节,“东方之珠”和“海上花园”。在“东方之珠”中我设置了“得天独厚”、“繁华都会”、“唇齿相依”三个环节,这样设置的环节体现知识趣味性、层次性、逻辑性,由整体到局部、由直观到微观环环相扣,使知识层次清晰。“得天独厚”主要体现香港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繁华都会”环节中针对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通过让学生搜集材料和观看图片,来领略香港的繁华都会,在“唇齿相依”环节中重点让学生知道大陆与香港的密切联系,了解内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而香港有着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的这种“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读图的形式来体会大陆与香港的紧密相连,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繁华作贡献的决心。

  (二)“海上花园”

  学习要求:

  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澳门(温馨提示:可从澳门历史地理位置、范围组成、经济特征等方面探究)

  “海上花园”这个环节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来学习澳门,把知识点以网络的形式展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举一反三的能力。

  第四板块:我当导游:(出示幻灯片)

  2008年的奥运会将全球的目光吸引到了北京,他们来到中国游览了北京后想再领略香港和澳门的优美的自然风光及名胜古迹,假如你是一名导游,你将带领游客游览港澳的哪些旅游景点呢?(友情提示:可介绍港澳的地理位置、交通、景点等。)

  设计这个板块,目的是让学生以导游的形式,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趣味性、生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旅游中完成这部分的教学。这样教学设计体现学生的参与性、能动性,更能使学生轻松掌握,这个环节不光是探究的过程也是总结的过程。

  第五板块: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出示幻灯片)

  让我们展望香港和澳门的未来,共同期盼台湾与大陆的统一。

  环节中设置的音乐是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港澳特别行政区美好的憧憬。使学生知道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盼望台湾早一天回到祖国的怀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勤奋学习为祖国繁荣做出贡献的决心。

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 第七篇

  一、教材分析

  本章地位:本章是八年级地理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国土观和环境意识。

  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地理位置特点、地形地势特征、气候类型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等内容。

  教育意义: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我国主要山脉河流的位置及走向;

  了解我国四大高原、三大平原等地形区的`基本情况;

  认识我国气候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并能简单解释其成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图阅读训练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结合实例讨论气候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主要地貌单元的特点及其分布规律。

  难点:理解不同地区气候差异的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中国政区图、地形图等挂图或电子地图

  相关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段展示中国壮丽风光的短片引入主题。

  2、讲授新知

  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介绍各大山脉河流的位置关系;

  分析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向西的气候变化规律。

  3、互动环节

  组织小组讨论:“假如你是某地区的居民,你会怎样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

  4、总结归纳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知识点,强调关键概念。

  5、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收集家乡特色自然资源的信息,下次课堂分享。

  六、板书设计

  略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在时间控制上还需更加精准。

  对于部分较为抽象的概念,未来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

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 第八篇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多民族的大家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要从疆域、人口和民族三个方面认识我国的国情,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围绕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及民族分布而展开。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第二节众多人口的延伸和扩展,又为以后深入地学习民族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我国民族的基本构成,初步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掌握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和民族政策。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运用图片等资料,说明我国民族的概况,从而提高学生对我国国情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悟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大家庭 , 激发学生对民族大家庭的热爱之情,树立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的民族构成,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二、说学情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有了一定积累,但学生对少数民族知识了解较少,民族观念不强,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直观方法。

  三、说教法

  1.读图分析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读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读图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对于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2.自主探究合作。教材内容形式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像观察思考、活动探究训练、信息查询、阅读讨论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说学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及分布特点。”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一)导入

  通过提出问题的形式进行导入,即,我国共有五个自治区,有哪五个自治区呢?为什么要在设置这些自治区呢?然后播放影片《爱我中华》,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激起他们急于探求结果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

  1.56个民族

  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围绕我国各民族人口数量图进行观察分析。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有56个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汉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2%,55个少数民族约占8%)

  (2)人口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有哪几个民族?通过读图,是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接下来让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家乡都有哪些少数民族,在讨论中、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完主要内容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课本活动题1:联系世界地理学过的知识比较我国和日本、美国民族构成的异同?这样处理可使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结合现实生活,增强了直观效果,还可以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展示资料的能力。

  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和传统体育活动,大多民族还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通过多媒体展示几个民族的文字,是学生能够认识一些民族的文字的字样,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们看了课本17页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分别反映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活动。再结合图片对这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行解说,这是蒙古族集体舞,这是傣族泼水节的风俗习惯,这是瑶族长鼓舞,这是蒙古族的摔交,这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民居。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让同学们相互讨论然后补充说明。这样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地课堂气氛,大大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从感性上去了解这些民族文化瑰宝,它们是祖国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2.民族的分布

  结合我国各民族分布地图,先设置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让学生合作讨论,最后我做归纳总结,这样既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梯度问题如下:

  (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3)哪些省区居住的少数民族比较多?

  (4)我国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

  这样处理的作用有二:一是突出重点,层层设问,各个击破,学生容易理解记忆。二是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学生可得知问题答案,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1)汉族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分布相对分散;

  2)各少数民族组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中,也有汉族人口分布;

  3)内蒙、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省区居住的少数民族比较多;

  4)我国民族的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接下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9页的表格并设置问题组织学生抢答。问题如下:

  (1)我国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少数民族分别是什么民族?人口各为多少?

  (2)哪个少数民族散居各地?

  (3)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在哪里?

  在抢答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歌谣总结答案:蒙回藏维苗,土满彝记牢。壮族人最多,珞巴人最少。

  散居各地者,唯独数回族。民族数最多,云南独占鳌。

  通过阅读图表进行抢答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少数民族的人口状况,培养阅读使用地理图表、获取信息和归纳知识的能力,渗透学法指导,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观念,学习我国的民族政策奠定基础。

  3.民族政策

  让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1)少数民族聚居区分布在内地还是边疆?

  2)因为汉族人口众多,是否可以要求其它55少数民族必须放弃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而遵从汉族?然后我再总结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性,针对上述问题讲解相关民族政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得益于我国开放的民族政策。这样结合现实社会,了解民族政策,学生容易理解记忆。还可以让学生树立民族意识,增强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三)巩固练习

  自主活动:让学生了解本班级中哪些同学是少数民族?他们的祖籍在哪里?并请他们介绍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变化。

  讨论:以“我国民族"大杂居 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会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哪些好处”为题展开讨论。

  通过以上的自主活动和讨论达到巩固练习、拓展深化本节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小结

  为了回顾知识,强化记忆,我通过设置梯度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如下:

  1.你学了什么?

  2.你的体验是什么?

  3.你掌握了什么?

  六、说板书设计

  1.收集资料法。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报刊杂志、因特网等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材料。

  2.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 第九篇

  一、说教材:

  《走向世界的中国》这一章节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国的基本国情。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较少。

  第二部分,我国的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等区域差异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发展水平和文化特色方面。

  第三部分,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成就,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融合。

  第四部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根据大纲的要求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

  2、了解我国沿海地区与沿边地带、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区域差异;

  3、了解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及入世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在现代化建设中,应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一、初二已学了两年的地理,对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这一节课的知识并不陌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

  三、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根据地理的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更好的突出重点,我采用的教法是:目标教学法、自学指导法、讲解法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2、说学法:

  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带着问题看书看图。

  3、说教具:

  多媒体课件。把课本上的文字信息与课件上图表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引课:观看一组南京大屠杀图片

  总结:落后就要挨打,为什么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国家呢?闭关自守。那么怎样改变这种局面呢?改革开放,走向世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走向世界的中国。

  2、出示学习目标:

  3、学生看课文结合图片总结我国的基本国情,了解我国沿海地区与沿边地带、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区域差异;了解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及入世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现代化建设中,应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小结:

  5、布置社会实践活动,巩固所学内容。

八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 第十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xx中的xx,我说课的题目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第一课时。我认为,根据新课程理念,说课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一是教材分析,二是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第三是设计思路,第四是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的。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识别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表形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能说说治理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区域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3、重点、难点的确立:

  针对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分析归纳能力,探究知识的热情高涨。思维深度、发散思维、需要加深的情况下,确定了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原因为本课的重点。学生对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很难把握,确立了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运用powerpoint课件和相关视频资料,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化难为易,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我本着提供给学生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给学生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三、设计思路

  这节课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破碎的重要特征,并学习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加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1、教法设计

  本节课中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为主,辅以读图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2、学法设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多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问题;进行师生互动,多一些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过程

  1、教学结构: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巩固提高

  2、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引入新课】展示关于黄土高原的图片,提出问题,以此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和兴趣。

  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导入新课。黄土铺就的高原

  【新课教学】

  1、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

  引导学生读黄土高原的位置图,在地图上找到答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黄土高原的形成黄土高原成因的介绍是通过一段动画来进行的,通过看动画的方式解答问题,比老师直接的讲述来的更直观,更有趣。

  “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形及成因”这段内容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更是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段内容的教学做一个铺垫。“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段内容是教学的重点所在,是本节课最主要的一部分,在时间安排上也是最多的。在教学时,将课程内容的顺序做了一些调整,以便让教学过程更为流畅。

  对于重点、难点的处理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一系列逐步深入的提问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什么黄土高原会形成这样的地形特点呢?(水土流失)”“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呢?”“水土流失会带来哪些危害?”

  2、对于难点问题“造成这个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交流来得出结论,让他们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来探讨新的问题,将知识有机的融合起来;老师在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提出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处,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3、黄土高原的治理,则是创设情境问题:“如果你是一位专家,你会提出哪些治理措施来?”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结合现实、发挥想象,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会引入许多课外的知识,同时也营造一个宽松、互动的教学氛围。

  小结:本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伤痕累累的黄土高原,但是它也有让我们为之骄傲的地方,它被称为“乌金高原”,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板书设计】:

  第一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一)黄土铺就的高原

  1、地理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成因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三)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1、生物措施

  2、工程措施

  3、农业措施

  对于作业的布置,我觉得初中生,本身的课业负担就很重,地理课没有必要给学生加重负担,当堂课就能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我没有给学生留作业。

  这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请老师多指教,谢谢。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