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劝学》获奖说课稿(通用11篇)
关于《劝学》获奖说课稿(通用11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准备工作,认真拟定说课,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劝学》获奖说课,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今天我备课的题目是荀子的《劝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加以介绍。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劝学》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的第四单元的一篇古代议论性散文,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较系统的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是对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情感教育,劝勉学生勤奋学习的好材料。 2.说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通过思考探究的过程、拓展迁移性写作练习的过程,学会运用比喻和对比论证进行议论说理的方法。
3)背诵全文。
【依据】议论文阅读和写作,无论是在日常教学还是在考试环节抑或是日常的阅读写作中,出现的几率都相当大,高考作文也是以议论文为主。而此类文章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学生必须要掌握论证的逻辑和论证的方法,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这也是课标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要求。同时作者是如何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观点的,采用了什么论证的方法,都是值得我们质疑和探究的。所以应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论证的逻辑和方法,练习相应论证方法的写作运用,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而这,也正是学生学习写作议论文的一个重要过程。因此,确立了以上目标。 3.说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文章论证的过程,学习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难点:掌握全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依据】“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形成的关键在于日常教学中方法的渗透。把握作者论证观点的方法,分析其严密周详的逻辑,这是对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理解的过程。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掌握论证的方法,加深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提高议论的能力。而此篇课文荀子主要运用比喻和对比论证议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问题。所以把分析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作为教学重点。
荀子《劝学》逻辑性强,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这与荀子表达思想、观点的过程中通篇运用大量比喻,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设喻的技巧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要准确理解《劝学》逻辑性强,说理透彻,气势浑厚的特点就要分析荀子为何全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且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原因。但由于学生目前刚接触议论文,对议论文论证方法的认识还仅限于事例型举例论证,而比喻论证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这种通篇运用比喻的议论文更是没有见过,要学生对其分析肯定是有不小困难的。所以,将掌握全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设置为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从历届高一学生同期学习特征比对来分析,这届高一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议论文写作中普遍单一采用事例型举例论证的方法,一小部分学生对对比论证有认识,但认识模糊,而对比喻论证很陌生。而高一,正是组建高中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是学生在摸索探讨的时期。这个时候的方法引导,他们兴趣比较大,吸收比较好,对于后期自己的学习会有极大的帮助。所以,本节课的最终目标就是在阅读中分析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对比论证产生的说服力量在写作训练中运用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三、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第二课时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1、诵读法。 【依据】“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依据】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指导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依据】借助多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内信息的容量,有利于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这样,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出发,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学法
1、在第一课时已扫清字词的基础上做好预习,找出文章的比喻句。
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一个个相扣环节的学习,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借助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研习、合作探究中,体会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妙处。 【依据】此种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分析然后有一定的认识,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得以共享。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列举古今中外名人谈学习、读书的名言名句,如:《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儒家大师荀子是如何谈学习的。
【依据】以此导入,即可激发兴趣,也可以积累素材。
没有创新,就没有语文教学,一个优秀的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在获取知识中的情感愉悦的过程。所以,我制定了四个相扣的板块。 第一板块、让学生集体有感情朗读文章。(2分钟) 【依据】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正字正音;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教学过程。 第二板块、进入对文章的研究性学习中。 第一:找分论点(1分钟) [提问]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并让同学们课后找出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那么有哪位同学可以来回答一下呢?
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第二:找比喻句 1) 齐读第一段之后,[提问]找出文中的五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学生口 述——课件展示——教师补充) 明确:“青,取之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提高自己 “輮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改变自己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学习的意义。
总结: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得到提高和发展,并且能够改变原来的状态。 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2)给学生三分钟时间按照论证过程尝试背诵第一段。
3)齐读第
二、三段,仿照第一段的分析方法,用课文中的原句填写下表,尝试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
二、三段的比喻句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分论点 :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
比喻句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总结:第二段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 “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第三段由强调 “积”,到论证 “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
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
【依据】体现新课标“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通过这三个问题的逐步解决,学生掌握了文章论证的过程与方法,解决了教学重点。在三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分析大量比喻的内在联系,明白比喻和对比论证,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以此为线索能更快地背诵全文,也为下一步归纳论证方法夯实基础。(时间20分钟左右)
第三:讨论归纳论证方法
(1)[提问]: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比喻)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分析理解,尝试着概括一下比喻论证方法的概念,并概括其作用。请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几分钟讨论之后请几组同学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明确: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的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
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比喻论证是以比喻者作论据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把不易理解的和较深的事理用容易理解的和较浅显的事物来说清楚,讲明白,具有深入浅出、平易生动的特点。
(2)带着对比喻论证方法的感性与理性的认识,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所熟知的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的例子,以作为对这一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进一步理解。
例:《拿来主义》中的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治病)。烟枪、烟炮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走散)。
分析:鲁迅先生通过使用比喻论证把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形象化,说理清楚透彻。
【依据】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的习惯,同时通过回顾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把作者的观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时间8分钟左右) 第四:迁移训练
1、作者在文中用了近二十个比喻分别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重要作用以及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等。带着从文中得到的启示,假如让你试写几个比喻句来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的重要”,你如何表达?(只用一两句表达即可)
2、展示高考优秀作文中的比喻论证片段以激励学生
例1: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
即使自己是一株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
即使自己是一艘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艘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2005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双赢,你我共辉煌》)
例2:人生必然是这样,渐行渐远。有言曰:少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年看山不是山,看水亦非水;老年看山还是山,看水仍是水。此言得之。人生就是单纯到复杂,又归于平静简单的周而复始。而我们要做的,是享受每一种滋味,感受每一种境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提纯生活之意义。(2008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人生三境》)
【依据】通过写作片段的训练以及高考优秀作文片段的展示,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把提升议论的能力落到实处。(时间6分钟左右) 第三板块、总结本课
论证的结构、过程: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为什么学:意义和作用;怎样学:方法和态度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①比喻论证,使深奥的道理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②正反对比论证,让是非曲直更明确,鲜明有力度;
③大量比喻,多用对偶、排比句式。气势充沛,说理流畅
【依据】归纳总结,形成理性认识。(5分钟左右) 第四板块、布置作业
1、巩固背诵全文。
2、“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道风景”。这句话与文章的什么思想一致,想一想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A、论证的结构完整、合理。 B、综合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尽量运用比喻和对比的论证方法。 【依据】
1、通过经典篇目的背诵,加深课堂的印象,巩固课堂效益。
2、通过写作的训练,以加强对理论的理解,熟练论证方法的运用,把提升议论的 能力落到实处。 教学过程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几个阶段都是有一定的层递性,从疏通文意到整体把握再到重点研读,最后总结迁移,既体现了文本阅读的特点和方法,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六、说板书设计
劝学:学不可以已——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荀子的《劝学》,为了说明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课时安排、教学流程、教学设计依据、课后作业等几个方面加以介绍说明。
一、说教材
《劝学》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的去学习。也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如果他们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对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帮助。《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总——分式议论文,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
二、基于此,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德育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三、说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首先说教法:学生通过前一个单元的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而且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较准确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种特殊现象,比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所以拟定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主要的教学设想是:
1、抓住学生好新好奇的特点,利用幻灯片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以思维训练为中心,通过提问、讨论、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方式授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文字障碍,并掌握文言知识,特别是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脉络为基础,在自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导学生得出比喻的含义和他们的内在关系,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轻松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其次说学法:
1、让学生学会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自问自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正确并流利使用工具书的方法。借助工具书,学生能够更好更快的理解文意。
4、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读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地方:句读准确,字正腔圆,流畅,并熟读成诵。
五、说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说教学流程:
结合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还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我设计的导语是:
(二)荀子简介
(三)解题:“劝”的意思为鼓励,劝勉,在文中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
(四)接下来我将以三个活动贯穿本堂课,用活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合作探究,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对文本基本内容的掌握和深入学习。
活动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解决重要实虚词,疏通文意。具体操作如下:
1,听录音,学生正音正字。
2,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3,同桌互读,互相纠正错误,以此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熟练的朗读课文。
4,指名朗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音和句读。并强调易错的字词,如槁暴,輮以为轮的輮,金石可镂的镂等,并趁机让学生释义。最终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
(在黑板右侧板书重点字词)
活动二,四人小组合作制定本文提纲,明确文本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
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大部分同学可以找出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既学习是不能因为任何理由停止的。进而提问,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论点出现的规律,一般出现在段首或段尾。
2,根据以上结论,四人小组合作,自列提纲,充实论据。明确学习的意义是用了四个比喻句,学习的作用用了五个比喻句,方法态度用了十一个比喻句。
带领学生以学习的意义四个比喻为例,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其特点。
找出蓝——青水——冰直木---轮木——直金——利(并板书)
上面提到的前两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后两个是改变自己。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用同样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对“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方法态度”的学习,并由学生补充完整板书。
3,由此得出本文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并提问学生:比喻论证有什么好处?
明确:可以让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七、说教学设计依据:通过学生的讨论、质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样循序渐进,能发现重难点,使其迎刃而解;又有利于学生从大处入手,品味细微知识,并形成好的阅读习惯,逐渐形成一个学习系统。
八、说课后作业:背诵全文。研讨与练习。预习新课。
各位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实数》。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方根以后,接触了如“ ”与“π”等具体的一些无理数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揭示出中像这样的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存在,从而引入了无理数的概念,使学生把数的概念从有理数扩展到实数,对今后的数学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是同学们进一步学习方程、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且领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分类意识。
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无理数,实数的概念,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实数,初步学会实数的大小比较,能对实数的分类进行初步的辩认。
能力目标:了解实数的分类,培养学生初步分类意识;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实数,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经历无理数的产生过程;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及分类的数学思想,感受人类在数的发展研究中的伟大成就和做出的贡献,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根据教材知识的分布结构,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这样安排本堂课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无理数、实数的意义,能够在数轴上表示实数。
难点:理解无理数与有理数的本质区别和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
下面我将着重介绍本堂课实施的具体过程。
首先借助学生前几堂课后已有的认知经验“ ”,请学生们考虑如果要从一条长绳中剪下一段长为米的绳子,可米究竟是多少长呢?然后引导学生适当借助计算器进行合作学习:
由于,所以,先确定小数点后第一位数:,可见,即,同理再确定小数点后第二位、第三位,所以只要剪下大约1.414米的长度就可以了。
同时问题出来了,不论是1.4,1.41还是1.414这都只是的近似数,不能用等号连接,那么的精确数是多少呢?当教师给学生一段时间的思考后,请同学们看书本第65页,学生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将化作小数后是一个无限小数,而且没有循环节,由此无理数的概念呼之欲出。这里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自己动手计算,观察总结深刻理解了无理数的含义,同时也掌握了用有理数逐步逼近无理数,从而求出无理数近似值的方法;然后用适当的当堂练习,巩固对无理数的理解。
然后通过介绍希伯斯发现无理数的故事,学生们理解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本质区别:前者可以化为两个整数之比,可以写成分数形式;而后者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化作分数。
通过故事向学生们介绍知识,一方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对知识点有深刻的印象和理解,轻松突破难点;另一方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对认识数学的认识,感受人类在数的发展研究中的伟大成就和做出的贡献,这便是本堂课的亮点所在。
在分别学习了有理数、无理数之后,再将两类数综合,得到一个总称“实数”。请学生们尝试将实数在数轴上表示,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将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难度不大,但要怎样将无理数体现在数轴上呢?这时我将简单介绍勾股定理,学生们通过应用勾股定理和圆弧的特征成功将有理数表示在数轴之上。然后,及时地让学生们练习巩固,体会成功,不自觉地培养其数形结合的思想。再请学生观察自己所作的数轴,学生们发现数轴上的表示的两个实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最后是课后练习的布置,我将依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进行分层练习,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课本67页的A组作业题,且阅读课本68至69页“神奇的π”;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完成课本67页的B组和C组题。这样既注重所有学生的整体发展,也深入挖掘优等生的潜质。
一、说教材
《劝学》是苏教版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第一板块“求学之道”的第一篇文章,本专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人需要在学习中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为什么从师问道,为什么要阅读经典杰作以及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并引导学生注意文章表达思想的方法。《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通过《劝学》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荀子散文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鉴赏文学古籍的能力。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接触过议论性散文,掌握了一些阅读和欣赏的方法。不足之处在于知识的储备和方法技巧的掌握是零散的,鉴赏能力较弱,作品构思、选材、语言和表现手法的精妙借鉴吸收少。
三、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和学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加强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理清文章思路,体味文章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章思想内涵,明确学习的重要意义及学习应持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是学习比喻论证、围绕中心论点论证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形成的关键在于日常教学中方法的渗透。把握作者论证观点的方法,分析其严密周详的逻辑,这是对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理解的过程。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掌握论证的方法,加深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提高议论的能力。而此篇课文荀子主要运用比喻和对比论证议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问题。所以把学习比喻论证、围绕中心论点论证的写作方法作为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对比喻论证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这种通篇运用比喻的议论文更是没有见过,要学生对其分析肯定是有不小困难的,因此把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作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第二课时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1.诵读法。 【依据】“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依据】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指导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依据】借助多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内信息的容量,有利于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这样,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出发,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法:
1.在第一课时已扫清字词的.基础上做好预习,找出文章的比喻句。
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一个个相扣环节的学习,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借助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研习、合作探究中,体会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妙处。【依据】此种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分析然后有一定的认识,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得以共享。
五、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温习导入:在上一节课我们一起疏通了文意,归纳了相关的文言知识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劝学》的学习,看荀子是怎样将学习的道理娓娓道来的。这样设计是为了唤起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回忆,为分析文章做好铺垫。
环节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过程完成以下问题:
划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找出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大部分同学可以找出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即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明确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寻找作者观点的规律,作者的观点一般出现在段首或段尾。
设计意图是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让学生按照荀子论说的逻辑关系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学习清晰有力、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环节三: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①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明确:“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②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明确:这个比喻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③“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明确:这就强调了“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利用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④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本环节设计体现新课标“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通过这四个问题的逐步解决,学生掌握了文章论证的过程与方法,解决了教学重点。在四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分析大量比喻的内在联系,理解了比喻论证,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以此为线索能更快地背诵全文。
环节四:《劝学》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完成句子“《劝学》告诉我_____”。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自己的所想所得。可以引用,可以设喻,也可以自拟。 参考答案:《劝学》告诉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劝学》告诉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要“善假于物”。《劝学》告诉我生有涯而知无涯,要活到老学到老,“学不可以已” 。
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的习惯,把作者的观点吸收、内化。同时,这也是一个创新性的活动,既能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活学活用,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次熏陶。
环节五:结合本节课的分析过程,尝试背诵全文。通过经典篇目的背诵,加深课堂的印象,巩固课堂效益。
教学过程中的几个环节都是有一定的层递性,从疏通文意到整体把握再到重点研读,最后总结迁移,既体现了文本阅读的特点和方法,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六、说板书
劝学提出问题是什么学不可以已学习的意义分析问题为什么学习的作用荀子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弥补自己不足积累、坚持、专心解决问题怎样做学习的方法态度比喻说理铺锦列绣气盛言宜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背诵默写全文。
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 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习掌握本文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背诵默写全文;
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2.劝勉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课前布置预习:
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一. 导入:
古乐府诗《长歌行》 有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 况 , 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
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有劝勉、鼓励之意。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疏通文意、整理文章重点文言知识点:
1. 首先,听教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槁 gǎo暴pù 砺lì 参省cān xǐng 知zhì明须臾yú
跂qì 舆yú 生xìng蛟jiāo跬kuǐ 骐qí骥jì 驽nú 锲qiè镂lu 螯áo鳝shàn
2. 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 学生展示自己归纳的文言知识点,列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注意要“直译”: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10分钟后老师观察学生交流的结果,看是否还有疑难字词未得到解答,进一步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检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翻译情况)
1. 梳理文言知识点:
①通假字: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②古今异义
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
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
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心思 今义:专心、认真
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③重点实词:劝、学、青、中、极、致、假、绝、兴、功、强、用
④重点虚词:于、者、而(课堂上只讲解“而”,其他两个字要求学生课下归纳)
而: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连词,表因果,可翻译成“因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蟹六跪而二螯
⑤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名词作状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用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⑥文言句式:
判断句:青,取之于蓝
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冰,水为之
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翻译重点句子: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行为也不会有过错了。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 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五.小结本课时:
本节课的重点是疏通并归纳了文章重点的文言知识点,其中“而”的用法很重要,请在理解的基础上认真记忆、积累。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尝试背诵文章。
六.布置作业
1.梳理本文“于”、“者”的用法。
2.背诵第一、二段。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
提问一些重点的实词和句子的意思,如劝(劝勉、鼓励),绝(横渡)?? 翻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二.整体感知全文
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中心论点明确了以后,第二三四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在谈什么? 明确:二三四段是对第一段的分说,即是全文的分论点:
第二段: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段: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 分析第二段:第2段互动探讨课文分析: 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第一层“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第二层“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第三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几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4. 分析第三段:
提问: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第三段作者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设喻说理
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
第三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
5. 分析第四段:
提问:第四段作者又运用了几个比喻?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本段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第四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
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三、归纳文章的论证层次: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四、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运用了排比和对偶,文章句式整齐又节奏和谐。排比还增强语势、增强说服力。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劝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劝学》是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阅读鉴赏,启迪学生智慧、巩固文言基础。
《劝学》是荀子的一篇论说文。作者阐述了在学习方面的观点。把《劝学》安排在本单元,对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知识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相对而言,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还有所欠缺。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合理论证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要“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4、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5、教学难点: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和思想内容。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和点拨法。
(1)诵读法——主要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小组齐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2)讨论法——主要是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点拨法——对学生提出的难点进行点拨。
2、学法:我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体现在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的过程中。
(2)合作学习体现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3)探究学习体现在质疑问难,与文本深层次对话的过程中。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本节课共有6个学习环节。
环节一、温故导入激发兴趣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历代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学习的诗句,你知道哪些呢?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走近《劝学》,看一看荀子给我们留下了关于学习的什么思考。
环节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感知作者和写作背景方面,由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我会加以补充。
2、字词方面,学生课下已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进行了梳理。课上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就学生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增加文言文的知识积累。
3、然后,请学生听配乐朗诵。
环节三、再读文本理清思路
我会设置问题,要求小组合作,明确本文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
问题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大部分学生可以找出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即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问题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
引导学生小组朗读第2、3、4自然段。
明确: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三个方面来论证的。
问题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明确:本文使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通过这3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完成教学目标三,突破教学难点。
环节四、三读文本鉴赏语言
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比喻句,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明确:比喻句的使用使文章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二,突破教学重点。
环节五、拓展迁移
设置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讨论1:《劝学》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
此问题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的习惯,能把作者的观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讨论2:就观点“学可以已”和“学不可以已”进行辩论。
此次辩论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尝试使用多种论证方法。
然后教师总结,通过辩论,我们可以得出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一致的。
环节六、总结
我会和学生一起梳理文章脉络,要求学生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这一环节意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背诵能力。
布置两个作业
必做作业: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选作作业:以“学习”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劝学 荀子
学习的意义 比喻论证
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作用
(论点) 学习的方法 对比论证
(论据) (论证)
我这样设计板书,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把握文章脉络,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孙权劝学》,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这几个环节来加以说明,恳请各位同志多多指教。
一、说教材
《孙权劝学》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这个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生动事迹。《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文章通过写孙权劝导吕蒙学习及吕蒙接受劝告认真学习后发生的变化,点明了学习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是让学生感受吕蒙从一介武夫变为一名儒将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能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孙权劝学》安排在这里,是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学习历史人物的同时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该课放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还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所以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能力目标:揣摩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
根据上述目标,我把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确立为教学重点;把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确立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我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比如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其次,我采用探究交流的方法,以分组探究的方式疏通文章大意,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习惯,我为学生设计这样的学习方法:多读书,提问题,善交流,勤思考.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解决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说过程(见教学设计)
首先我用讲述故事的方法导入,这样既引发了学生的好奇,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又介绍了写作背景,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去。
教学的第二个环节重点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1教师示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听清读音,注意句读。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读音和句读方面的错误。4学生齐读。
第三个环节:合作探究,披文入情。这一环节我给学生安排了两个步骤:一是品味探究,二是人物分析。让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解决。
(一)品味探究
1、找出孙权劝说吕蒙的语句,说说孙权是怎样劝说吕蒙的。(先力陈必要,再现身说法。)
2、小组讨论这些句子该用什么语气读,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
引导明确: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于要求,又充满期望。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其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3、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是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的?
4、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参考:困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民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5、请解释“吴下阿蒙”。(“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由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荀子的经典散文《劝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及教学设想。恳请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劝学》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基础模块)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里的课文。这个单元是文言文单元。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论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是一篇论述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态度及方法的散文。其中不少观点对现代人、特别是对我们中职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比如学习要积累、学习要持之以恒、学习要用心、专一等观点,都是我们中职生特别需要借鉴的东西。虽然这篇课文在第23课,但是我感觉完全可以把这篇课文放在开学之初来讲,为的是让同学们在进入职教中心的一开始便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态度和强大的学习信心。
二、说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能够疏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意义用法,并注重在实践中举一反三。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课文特点我从三个方面制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等。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三)德育目标:
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形成谦虚好学的风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这篇文章气象清新,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全文短短290字,却能表达出三层意思七个方面,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根据课文特征以及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点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扩大、引申、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劝学》是一篇文言文形式的说理性散文。以议论说理为主,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掌握好论证方法,是学习的难点。《劝学》的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所以我把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确立为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
一年级的中职生通过初中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比如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所以设定在教法上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具体如下:
1、诵读法。
语文教学应特别重视整体教学,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能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通过诵读能够增强语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够掌握实词以及句式的用法。
2、串讲法:
文言文的学习,词语句式是教学的重点,用串讲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含义,把握文章的论证。
3、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彰显职业特色,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为主体老师正确引导的原则,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探究拓展法。
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荀子在《劝学》中的劝勉,在哪些方面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五、说学法
由于中职语文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比初中要高、要深,所以这对于部分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可能就听不懂、看不懂。这时候,学生只有从老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设定:
1、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借鉴《中华好诗词》对决形式,分组比赛,自定要求,实现轻松背诵。
2、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3、在老师指导下,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疑问,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同学们在讨论中得到提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共八步)
第一步:布置课前预习与分组对决背诵。
包括作者出生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化成就等。
第二步: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有一句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么你知道什么是青?什么是蓝?青为什么会胜于蓝吗?
用这个轻松活泼的问题引发今天的讨论,这样导入感觉很自然,让课堂变得很轻松。
第三步:解题
1、“劝”的意思。劝勉、鼓励、勉励。
2、荀子简介,简单说说孔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
解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好的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
第四步:播放名家朗读录音,让学生对照注释,正字正音。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到教学过程中来。
第五步:课文分析。(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学习的意义)
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理解中心论点在全文中的作用。
找出五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第二段。(学习的作用)
让学生找出这段中的五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第三段:(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1、让学生找出这段中的十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2、指出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
第六步:讨论归纳论证方法。
提问:
1、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请学生六人小组合作讨论完成。
第七步:总结本课:
《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学习之后,我们对荀子关于学习的论述有了更深的认识,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启发。同时,这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和效果。希望同学们可以活学活用,把这一论证方法很好的利用起来。
第八步:布置作业:
1、巩固背诵全文。
2、“自拟学习格言”。然后用硬笔书法或毛笔书法的形式创作出来。然后在教室内张贴展示。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书写能力。同时自拟格言也能起到自我鼓励、自我监督的作用。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孙权劝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所以,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孙权劝学》位于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文章通过记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并大有进步的故事;赞颂了孙权关爱下属、循循善诱,吕蒙虚心受教,努力学习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开卷有益”,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初一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由于接触的文言文较少,仍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孙权的劝学艺术和吕蒙的人物形象。
3、理解“开卷有益”,养成热爱学习的行为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通过语句分析孙权和吕蒙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开卷有益”,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行为习惯。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情境创设法。
下面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能够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应建立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通过和学生的谈话进行问题导入: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有个问题要问问大家:日常生活里,有人苦口婆心地劝过你学习吗?老师听到有同学说:一天一共只有二十四个小时,其中的1140分钟都有人在劝你学习。无独有偶,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这个人优点很突出:武艺高强;同样缺点也很突出:他不爱学习。这不,他的顶头上司孙权又来劝他学习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看看领导说话究竟管不管用。接下来我将顺势写下板书:《孙权劝学》。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认识。
首先,播放名家范读,让学生感受文章断句、语调和大的情感基调,并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文章中的生字词出示在大屏幕上,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预习效果。
其次,我会请自读课文,根据名家范读,读准字音,读对节奏和断句。
最后,再次朗读课文,并且能够简要谈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之前的学习能够说出本篇文章讲述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为接下来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学生在初步把握文章之后,我会请学生再读文章,通过具体语句分析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学生通过分析句子和教师引导得出:“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运用双重否定:语气坚决,神情肃穆,语重心长的点名重要性,表明孙权期许他能担此大任。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前一句反问语气,对吕蒙不学习表现出恼怒、责备;后一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表现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举例,言辞恳切,更有说服力。
2、顺势我会提问第二个问题,孙权劝学的效果如何?
同学通过对文章的再次朗读发现文章通过鲁肃的赞扬反映出吕蒙的学习效果:“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侧面写出吕蒙知错就改,耐心学习,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可以看出鲁肃为吕蒙的进步感到惊喜。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证明从学习里获得了成就感。
3、接着,我会布置最后一个任务:带着感情再读文章,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通过再次阅读明确:开卷有益。
通过以上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挖掘学生内在潜能的过程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提高学生的有语文素养。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1、学习孙权劝学的艺术,同桌之间选一个话题进行“劝说”,准备好后进行小组分享。同时明确要求:表达清晰,礼貌倾听,合理建议。
2、请同学回顾全文,想一想学习了《孙权劝学》之后有什么收获。
重点文言词汇: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古今异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劝说要讲究循序渐进,生活中要多读书,力求做到开卷有益。
3、背诵全文;课下阅读《伤仲永》,探究二人结局不同的原因。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做到这一点:
以上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第一、说教材。
本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第二、说教学设想。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课中我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适当运用”,即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扩写、补写、续写(不是说让学生学写文言文),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本文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材料进行了剪辑处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条件。
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体验、探究,让学生自主的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整个课堂,教师预设大致程序,许多具体内容教师可根据课堂生成灵活驾驭和调控。
第三、说教学目标。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它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强调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文言文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现代文教学共同承担起这一重任,只不过侧重点可有所不同。《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练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其简练生动的笔墨,个性鲜明的对话,极富特色。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紧扣住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名人的品格,态度与精神这一要求,同时新教材将文言文分散在每一单元中,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与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有鉴于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并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2、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在师生、生生交流中,达到知识互补和提高,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第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由三国演义说起,引出吕蒙,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教师在介绍时采用说书的方式(用半文半白语言),激活学生的兴奋点。
二、辨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节奏。
1、学生自由读,对照注释读通课文。培养学生看注释的'习惯。
2、单个学生表演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握课文的朗读要求。对难句的朗读老师要抓住契机调动学生进行探究,不可轻易放过。在此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激发引导作用,让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拿腔拿调的读,读出古韵古味。
三、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教师声情并茂的吟诵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同时让学生给老师的朗读挑刺,学生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可被充分激发。
四、析读课文,理解文义。
采用文白互读的方式,一学生读原文,另一学生用白话文进行解说。解说时要力求语言生动流畅,再现原文神韵。这样可避免传统逐字逐句翻译的机械和刻板,既可培养学生的文言理解力,又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
在文白互读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及时进行点评,加深学生对重点文言词汇的理解。同时,通过投影对常用文言词汇进行疏通检测。
五、分角色演读,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
学生扮演孙权、吕蒙、鲁肃,模仿三人的地位、身份、口吻、情态、语气等进行角色朗读,揣摩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学生演读的时候引导他们细细品味,用“------写出了-----”的句式品味文章语言。这样,学生在自主的体验探究中就可以轻松的突破本课重点,学习并掌握富有情趣的对话描写。
六、创造阅读。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不应是被动的,而应参与到对文本的再创作活动之中。文中有多处空白,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话省略了许多未说的内容;“蒙乃始就学”,如何学,本文没说,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吕蒙究竟谈了些什么让鲁肃大惊?这些内容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学生在补充时可文言可白话,可文白夹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七、联想链接,精神内化。
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用一句俗语或名言或古诗文名句进行解释。
八、吟诵课文。
学生能背则背,不能背就读,课堂在课文的吟诵声中结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等多义词,积累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认识学习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在初中文言文积累的基础上,有阅读较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是探讨是一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必须以个人对文本的基本理解为前提。本文文言基础知识点这一内容理解上的障碍应当先扫除,例如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的归纳整理和特殊句式的总结应该在探讨前先让学生基本掌握。学生结合课下注解理解文本并未有太大的难点,在对文本大意理解的基础上,则要启发学生要有探究意识,让他们懂得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的能力是最有价值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围绕“如何获得教养”和“求学之道”,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相互间对话。要引导每位同学积极思维,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保持和发展探讨的兴趣,在交流讨论中培养学生平等对话的意识,倾听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学习方面,不少同学存在着疑惑。没关系,荀子的《劝学》也许可以帮我们解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板书)
1、关于荀子这个人和《荀子》这本书,我们看一下注释①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恶的本性,故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荀子》这本书现存32,今天我们要学的《劝学》就是这本书第一篇的节选。
2、题目中“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提问)
明确:劝勉、勉励。《勾践灭吴》中“国人皆劝”中的“劝”也是这个意思。“劝”的繁体字写作“勸”,这是一个形声字。凡是“力”作形旁的字大多有勉励的意思,如努、励。因此,“劝学”就是勉励人们学习的意思。那么,荀子是怎样勉励人们学习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1、首先,听老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这篇文言文比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看能否读懂文章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
5、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讲解。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同时板书)
6、重点讲解。
①学不可以已(停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的“已”也是此义。)
②于:青,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用在形容词后的介词“于”都当“比”讲)蓝。
③指名翻译:木直中(合乎)绳,輮以为轮,其曲(弧度、弯度,形容词作名词)中规。明确: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他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
④虽有槁暴(即使,如《勾践灭吴》中“虽无四方之忧”的“虽”也是此义)
⑤不复挺者(直)
⑥指名翻译:君子博学而日(名词作状语)参省乎己,则知(通“智”,智慧)明而行无过矣。
明确: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⑦指名翻译:顺风而(表修饰,连接状语和动词的“而”往往表修饰。)呼,声非加疾也,而(表转折)闻者彰(明显,显著。同“欲盖弥彰”的“彰”)。
明确: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很清楚。
⑧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利爪牙,强筋骨”),上食埃土,下(“上”、“下”名词作状语)饮黄泉,用心一也。
7、对“跬步”加以讲解:“步”为会意字,左脚向前跨出去,右脚再向前跨出去称为一步;“跬”是半步,相当于现在的一步。
8、同时指出文中的两个错误:蛟龙为人们虚构出来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螃蟹也会打洞,只是偶尔寄居于蛇鳝之穴,可见荀子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如同学们来得丰富。当然也有人认为荀子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才用此例。
指出教材中的一个注释错误:“功在不舍”的“舍”应为“停”的意思,注释把意思译反了。
9、掌握了这些字、词、句再结合注释,文章内容就不难理解了。请同学们带着理解把课文再齐读一遍。
刚刚同学们读得很好,说明大家对于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如果仅停留在理解字词、能翻译的层面上,是不能把握古人的思想精华、文章精髓的。因此,我们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1、同学们课前已经充分预习过了,文中荀子提出的一个总观点是什么?(齐答)“学不可以已”。荀子用“君子曰”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就像我们写文章喜欢用名人名言论证自己的观点一样。
提问: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学不可以已”?
明确:因为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2、文中哪一小节是写学习的意义的?(齐答)第2节。
第2节是不是直接谈学习的?(齐答)不是。
下文哪里第一次谈到了学?(齐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前面几句又讲了什么内容?和这句又有何联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引导:“青于蓝”、“寒于水”两个“于”表明前后二者不同,否则无法比较。青和蓝相比、冰和水相比有怎样的变化?(齐答)前者较后者有提高。
弯木可以变直、直木可以变曲、金属可以边锋利,这说明它们有何改变?(齐答)它们的性状发生了改变。
无论是“提高自己”还是“改变习性”都是一种变化。物可以变,那么人可以变吗?(齐答)可以。物变需要条件吗?(齐答)需要。
青要经过蓝的提纯,冰要经过水的降温,直木经輮才曲,弯木受绳才直,金属就砺才利。
那么人的改变需要什么条件?(用原文回答)“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相当重大。
齐读第2节。
3、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说的是学与什么的关系?(齐答)学与思的关系。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那么荀子认为二者何者更重要?(齐答)学更重要。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可见学习的'作用之大。
学习的作用在于什么?(齐答)弥补不足。
提问:作者是怎样论述学习的作用的?
明确:用了四个比喻。
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不足,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用原文齐答)“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也就是要“善假于物也”。这里“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
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普通人没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荀子勉励人们学习,就是想让人们通过学习改造自己、去掉恶劣本性从而成为君子。儒家有个观点“人皆可以为尧舜”,尽管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截然相对,但在这个问题上殊途同归。孟子认为人通过后天的学习保持善的本性就可以成为君子、圣人。
同时,“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言下之意就是普通人不善于学习、不善假于物。如:去年有条新闻轰动全世界:科学家们利用微型机器人进入埃及金字塔法老墓中探秘。微型机器人是科学家们研制并加以利用的,机器人做的是人无法做的工作。我们普通人就无法发明出这种机器人帮我们工作。所以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
齐读第3节。
现在我们知道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既然学习这么重要,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呢?怎样又叫做善于学习呢?这就涉及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问题,也就是第4小节讲的内容。
4、指名朗读第4节,其他同学思考:这小节共讲了几层意思?概括一下每层内容。各层之间又有怎样的逻辑关系?
明确:作者指出:学习的方法在于点滴积累(板书);学习的态度在于持之以恒、专心致志(板书)。持之以恒、专心致志是做到积累的必要保证,因为日积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
我们很多同学都懂得“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但往往“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这正是学习的大忌。
提问:这里作者除了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外,还使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正反对比论证。这种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齐读第4节。
这小节对我们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课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相关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5、结合板书,回顾全文内容。
这篇《劝学》虽是节选,但相对完整。文章开头作者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不可以已”,也就是“是什么”(板书);接着讲了“为什么”(板书)“学不可以已”,因为学习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可以提高自己、改变习性,可以弥补不足;那么应该“怎么办”(板书)呢?要注重点滴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文章思路相当清晰。
齐读全文。
1、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议论文,但我们读了觉得枯燥吗?(齐答)不枯燥。为什么?
明确: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使得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具体明白,更易为人接受。
2、文章读起来拗口吗?(齐答)不拗口。反而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取得这种效果的?
明确:运用了排比和对偶,因此文章句式整齐又节奏和谐。排比还增强语势、增强说服力。
【课堂小结】
这篇《劝学》除了思想内容给我们很大启发,其写作技巧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传颂不衰的原因。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归纳文中“而”的用法。
《孙权劝学》一文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延续前面四课展现名人风采的同时,又产生一些新的变化。就内容而言,本文情节简单,语言通俗易懂,是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绝佳教材。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同时,由于本文的主题与学生的学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对于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态度和方法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上的自信心,也是教材设置这一课的主要目的。
【说教学目标】
针对前面提到的教材设置目的,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简单了解《资治通鉴》及其作者司马光,了解故事中三个主要人物的生平及相互关系;
2、借助课下注释及相关资料,疏通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3、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自己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和习惯;
4、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用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写法,并学以致用;
5、思考吕蒙前后变化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以上五个目标,我觉得第二和第三个目标应该是本节课的重点,也就是掌握字、词、句,掌握阅读方法,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最主要目的,至于第四个关于写法的学习,我觉得在课文详略安排这一环节的学习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有些同学呢,无法理解课文为什么这样安排,有些同学可能理解,但不一定能够将这种妙处说出来。设置这一目标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这样写的妙处,并能将这种写作思想渗透到自己今后的写作中去。
【说教法学法】
这一课里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诵读法;文言文只有多读才能深入理解文意,如果连文章都读不熟,很难想像学生会懂得文章的意思。第二,点拨法,主要是针对一些学生能回答上来,但不一定能意识到的问题,通过逐步的启发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第三,讨论法,关于这一方法的作用我想就不用多说了。最后,角色扮演法,刚开始设计本课的时候,我想用课本剧的形式来演,但后来发现如果要想在一堂课内解决所有的问题,恐怕很难做到,而且课文当中一些情节作者省略了,比如吕蒙努力学习这一环节,怎么演?不是一下子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后来我改用记者招待会的形式,而且我自己认为,这种形式好操作,效果也比较理想。
【说教学设计思路】
语文新课标对于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只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即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因此,在教学文言文的时候,我们老师的做法,一般也都是将重点放在对文言文字词的掌握、句子的翻译以及对课文主题思想的基本认识上。我觉得,就传统课型而言(不包括我们大家尚不能熟练操作的前卫课型),一篇自读文言文,如果没有30分钟的时间来读课文,疏通字词,翻译句子,这堂课的目标和重点可能就会发生偏移。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在前30分钟,我基本上是按照我们常见的教学步骤来做,导入、字词、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在分析课文,赏析课文环节上,我想尽可能地用一些问句来逐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来理解文章,因为新时期有新的教育理念,我们老师除了当好老师,还应该学着当一名导演。最后,在理解课文主旨方面,我觉得与其一本正经地总结课文主旨,板起脸来给学生讲大道理,倒不如让学生自己来说,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教育。
总的来说吧,我觉得我这堂课是老瓶装老酒,虽然外面贴上了新的标签,但有经验的品酒师还是一下子就能品出其中的味道。或许是经验主义作怪,或许是时尚思维作崇,虽然我也想努力地带来一些新的东西,但总感觉有些力不从心。在此,恳请各位同仁能提出宝贵的意见!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