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精选推荐

《晏子使楚》课堂实录(精选12篇)

时间: 2024-07-28 18:02:00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 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如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理的12篇《晏子使楚》课堂实录,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晏子使楚》课堂实录(精选12篇)

《晏子使楚》课堂实录(精选12篇) 篇一

(师念:“严肃”“柑橘”“笑嘻嘻”“赔不是”“罪过”,生听写。)

师:同学们写完了,请大家对照课本检查一下,有没有写错的。

(一位同学举手。)

师(到同学身边):什么字写错了?

生1:“柑橘”。

师:陈老师要向你学 没有关系,认真看一看,下一次不要写错了就行了。

陈老师想问一下:“使”是什么意思?

板书:

“使”

生2:出使。

生3: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

生4:访问。

师:三个同学大致的意思是:“出使”,“访问”。了解它的意思我们可以通过组一些词来考虑,比方:“出使”、“使者”“使节”。“使”是“出使”、“访问”,这里是谁出使?

生:晏子。

师:晏子使楚,用今天的话讲,晏子充任了什么角色?

生:大夫。

师:大夫是他的官职,当他出使的时候,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什么样的官员?

生5:外交官。

师:他说是外交官,你们是否同意?

生:同意。

师:晏子出使楚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当了一次外交官。

板书:

“外交官”

师:想一想,当外交官应该怎么当?他代表了什么?

生:国家的形象。

师:对,代表了国家的形象。那他的主要责任是什么呢?

生:国家的尊严。

师:把话说完整,是要维护国家的尊严,维护国家的荣誉,维护国家的利益。那晏子使楚他需要维护那一个国家的尊严呢?

生:齐国。

师:大家再想一想,当外交官使用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板书:“外交语言”)他们会不会想我们平常吵架一样?

生:不会?

师:那它会有什么特点呢?在这一课中我们看出了什么特点呢?

生6:婉转。

生7:客气。

生8:非常直接。

师:他看到了有些外交官说话直接,干脆。我们看一看,晏子在使楚过程中说话有什么特点?

生9:委婉。

师:陈老师觉得有一个特点,是话中──

生:有话。

师:对,话中有话,话里藏话。另外一方如何聪明的话,就可以从中听出说话者想说的意思,听出对方没有明说的东西是什么。

生9(插嘴):有弦外之音。

师:哦,对!他说了一个成语,是什么?

生9:弦外之音。

师:听出弦外之音。什么人才干听出弦外之音啊?

生9:聪明人。

师:聪明人。你们聪明还是不聪明?

生:聪明。

生10(小声):不聪明!

师:你说自身不聪明。我找一个地方,我想看你知道还是不知道?文章中有这样几句,请大家找到,老师读一读:“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我想请你说一说,晏子没有明说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他在说楚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生10:楚国是下等国家。

师:大家说,他聪明还是不聪明?

生(大声):聪明。

师:对啊,很聪明呀,怎么不聪明呢?

注意,我们学习这一课,不只要看晏子是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楚王是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更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学着更聪明。

刚才我们讨论这么多,就是要让大家知道,这是一种外交场所的行为。同学们今后想不想当外交官?

生(有的):想。

生(有的):不想。

师:有些想,有些不想。不想当外交官当然可以。但想不想走出中国呀?想不想使自身的语言委婉、客气、有礼貌?想不想使自身聪明呀?

生:想。

师:好,我们现在就来好好琢磨这一课。

晏子使楚是一个故事,故事的背景是什么?在课文中,哪些段落交代了背景?

生:第一、第二自然段。

师:现在请大家一起读一读,想一想,是一个什么背景?

(生读。)

师:背景交代的时间是──

生:春秋末期。

师:主要人物是──

生:楚王和晏子。

师板书:

“楚王”“晏子”

师:晏子叫什么名字?你们知道不知道?

生:晏婴。

师:背景中还介绍了哪些情况?

生11: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生12:楚王想侮辱晏子。

板书:

“想侮辱”

师:他想侮辱晏子,故事的结果是什么──

生13:反而被晏子取笑了。

师:对,最后反而被晏子取笑了。被取笑以后,最终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生13:“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板书:

“不敢不尊重”

师:从“想侮辱”到“不敢不尊重”,这中间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故事?几件事情?

生:三件。

师:三件事情,可以说是故事的经过。(板书:“经过”)哪三件?是怎么写的?

生:事情发生的顺序。

师:第一件是什么时候的故事?进──

生(有的):钻狗洞。

生(有的):进城门。

师:不同观点出现了。有的同学说是“钻狗洞”的故事,有的同学说的“进城门”故事。到底是什么?

生(有的):钻狗洞。

生(有的):进城门。

师:就事件来说,应该是进城。现在的问题是把楚王开的五尺来高的“洞”看成“城门”还是“狗洞”?

师板书:

“城门?”“狗洞?”

生(有的):城门!

生(有的):狗洞!

师:现在我们请说是城门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14:因为他是要去谈判,开的是小城门。

师:你的意见是,是小城门,不是“狗洞”。为什么开小城门呀?

生14:因为楚王想侮辱他个子小,想让他爬进去。

师:好,说是狗洞的请举手,说一说理由。

生15:晏子说:“这是狗洞。”

师:晏子说是狗洞就是狗洞吗?

其他同学:不一定。

(生15疑惑。)

师:请坐下,请你(生16)来说。

生16:我认为是狗洞,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可以进去,其他人进不去。所以专门为了他开的`狗洞。

师:专门为他开的──

生16:是为了侮辱他。

师:这里有一个问题,请大家注意,我们刚才说,外交场所的交流有什么特点?

生:委婉,含蓄。

师:楚王能不能直接就准备一个狗洞,是否适合楚王的身份?

生:不适合!

师:狗洞是谁说的?

生:晏子。

师:陈老师的意见是它不是一个狗洞,就是一个小城门。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楚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侮辱晏子身材矮小。

现在的问题是,晏子为什么要把这个城门叫做“狗洞”呢?

生17:因为晏子代表齐国,齐国是一个大国,他不能走这个小城门。

师:他不愿意走这个小城门,他怎么才干不走这个小城门呢?

(生疑惑。)

师: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来一起读一读晏子的话。想一想,他把这个洞说成“狗洞”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生读晏子的话。)

师:想一想,说成狗洞,才干带出什么来?

生:狗国。

师:假如你让我从这里进去,你就是一个──

生:狗国。

师:我能不能从这里进去?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17:这样,楚国就成了狗国。

师:想一想,假如说这是一个小城门,或者说是小洞,有没有理由不进去?

生:没有。

师:现在说成狗洞了。但最后他还是没有问“我是不是到了狗国”,而是问“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想一想,为什么?

生18:他直接说楚国是狗国,楚王可能要惩办他。

师:哦,要惩办他。我们刚才说,外交官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形象,引起楚王生气,除了可能受到楚王惩办,还可能导致什么结果?

生18:两国的战争。

师:对,可能导致两个国家抵触和战争。好,进城门时是的故事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生19: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让晏子进去。

师:为什么他只好打开城门?

生19:他不想让晏子把他的国家说狗国。

师:他自身愿意不愿意晏子从城门进来?

生19:不愿意。

师:用了一个什么词?

生19:“只好打开”

师: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晏子多聪明呀。他人开一个洞,他说成狗洞,然后引出狗国,楚王不愿意被说成狗国,只好打开城门。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把洞说成了狗洞。

现在进来,见面了,又发生了什么?请大家读一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最后一句“楚王只好陪着笑”,刚才是“只好打开城门”,现在只好“陪着笑”。为什么只好“陪着笑”?

(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刚才是进城的故事,现在是见面了,有了见面的故事(板书“进城”、“见面”),见面的结果是楚王只好“陪着笑”,为什么他只好“陪着笑”?

生20:因为他原本想侮辱晏子,没有想到晏子却把他的问题驳了回来?

师:在这里,晏子最后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呀?

生20:就是说楚国是最不好的国家。

师:他明说没有?

生20:没有。

师:那他是怎么说的呢?我们来读一读他说的话。

(生读:“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师:我们来分析一下他的话(边板书边引导同学:“上等国家”,“上等人”;“下等国家”,“下等人”;“我最不中用”,“这里是?”)“问号”处的结论是什么?

生:最下等的国家。

师:想一想,楚王听明白没有?

生:听明白了。

师:所以他也是一个聪明人,他只好──

生:“陪着笑”。

师:除了他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上面还有一处文字告诉我们他只好“陪着笑”。在什么地方呢?

生21:被逼无奈了。

师:为什么被逼无奈了?

生21:因为他原本想侮辱晏子,后来他被晏子侮辱了。

师:对,反被晏子侮辱了。你再注意看一看,楚王还说了一句话,使他只能“陪着笑”。

生21: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师:他自身说的:“你实话实说,我不生气。”开始他以为晏子找不到话来说了,所以这样许诺。没有想到晏子这样反驳他,他就不好生气了,于是“只好陪着笑”。只好陪着笑,只好吃哑巴亏。

这一段的对话有三次,扮演一下对话,有没有同学愿意扮演一下见面的情形?注意,能不能不看书,学会用自身的话来说。?

一个小个子的同学:我演晏子。

师:这是矮个子的光荣啊!你来很好!

(生笑。)

(在选定另外一位同学扮演楚王后,其余同学失望地“哎呀”。)

师:其余同学也有任务,在看他们扮演时,你要想一想,他们演得怎么样?假如你来演,你会怎么演?

(生扮演。)

(师生一起鼓掌。)

师:好,两位同学都非常好地把内容记下来了,特别是晏子的扮演者,那么多的文字,记得那么熟悉。而且在扮演时加进了自身的表情,真不错!

(有的同学还举着手。)

师:还想扮演吗?

生:是。

师:我再找一组同学。

生:“我来”!“我来”!

师:这一次,要调整一下。现在不是一见面就说:“你怎么来了。”见面之前要寒暄,还需要一个接待的人介绍,需要一个引见的人。所以我们要增加一个介绍的人。另外,不能只有语言和表情,需要扮演的同学加进去一些动作。比方,楚王是大王,可以坐着。

(生扮演。)

师:这次,扮演楚王的加进了动作,很好,但太紧张,两次把齐国说成了楚国。扮演晏子的女同学,说得很流畅,很清楚,但晏子不骄不躁的表示还需要好好体会,比方可以走到面前去,不胆怯,要看着楚王,这才是真正的晏子。还有,“晏子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故意”怎么表示,“只好陪着笑”有怎么演?大家下来可以找几位同学把整个故事都演一演,体会一下他们的语言和心情。

好了,进城了,见面了,该吃饭了。楚王该设宴招待晏子了(板书:“宴会”),在宴会时,又发生了什么事?先请同学们读一读书,然后用自身的话来说一说这个故事。

(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对生24)请到讲台上,面向全体同学讲。

刚才同学们听到自身不同意的意见能马上纠正,比方刚才那一位同学把齐国说成楚国的时候,这是很好的,说明大家听得很认真。听得非常认真,这是陈老师要褒扬的。但是,我们也要学会尊重发言的同学,在同学发言的时候,等他把话说完,不要打断他,不要急着纠正,行不行?

生:行。

(生24结结巴巴地讲这个故事,大家都耐心地等待。)

师:好,你已经很不错了!(生鼓掌)这个同学已经记住了主要的故事情节,把课文记住了。大家可以学着讲一讲这个故事,比方回去给爸爸妈妈怎么讲这个故事,我们就不要老重复书上的话,要在记住故事的基础上,在头脑中装着人物和任务的活动,然后用自身的话讲出来。

《晏子使楚》课堂实录(精选12篇) 篇二

一、初识晏子,了解课文大意

1.谁愿意来读课题?(生读题)能用一句话说说课题的意思吗?

生:晏子出使楚国。

这里的“使”的意思是什么?

生:出使。

(课件出示晏子的资料——“晏子:名婴,春秋时期齐国大夫。”生齐读。)

师:晏子姓—— 生:晏

师:名—— 生:婴

师:后人都叫他“晏子”。“子”在这里是指——

生:“子”是古时候对有尊严的人的称呼。

师:不仅仅有尊严,还有什么?

生:有学问。 生:有成就。

师:是啊,对有学问、有突出贡献的男子的尊称。除了课文中的“晏子”,你还知道——

生:(纷纷说)老子、孙子、孔子、孟子、庄子……

师:同学们,我们预习过课文,你印象中的晏子是个怎么样的人?

生:(纷纷说)机智聪明,能言善辩,有礼有节,足智多谋,文质彬彬。

师:你还读出了晏子的文质彬彬,真好!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了解都很到位。咱们先来读读课文里的词语,这是第一组词语,谁会读?

(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语:敝国、囚犯、淮南、柑橘、枳、盗贼)

(学生读,教师正音)

师:这里的“敝”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自己。 生:是一种谦虚。

师:对,是一种谦虚的称呼。称自己的国家叫—— 生:敝国

师:称呼自己叫—— 生:敝人。

(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

国势强盛 身材矮小

侮辱 面不改色

赔不是 尊重)

师:这是第二组词语,请同学们自己读。(生自由读)会读的同学会发现这两排词语可以横着读,也可以竖着读。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

生:我发现竖着读第一列写的都是楚王,第二列写的都是晏子。

师:很好。第一列是描写楚王的词语,第二列是有关晏子的词语。谁能用上这些词语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什么?

生:齐国派大夫晏子出使到楚国。楚王仗着国势强盛,又知道晏子身材矮小,想趁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面不改色,巧妙地反驳楚王,让楚王赔了不是,从此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师:好,一下子把这六个词语都用上了。谁再来说说?

生:齐国派大夫晏子出使到楚国。楚王仗着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晏子身材矮小,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三次巧妙地反驳楚王,从此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二、朗读感悟,读懂晏子语言

师: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怎么回击的呢?我们先来读读课文,特别要关注课文中写到的晏子的语言。(师板书:语言。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看,这是晏子第一次说的话。(课件出示语段:“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师:晏子的这一段话共说了四句,会读书的同学,会发现这四句话都围绕一个意思在讲。

生:楚国是个狗国。

师:对啊,这段话其实是在说楚国是个狗国。(师板书:狗国)

师:同学们看看晏子说的另外两次话,能不能也用一句话来说说晏子主要在说什么?

生:第二回是说楚国是个下等的国家。(师板书:下等国)

师:第三回呢?

生:齐国人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

生:齐国和楚国两个国家的水土不同。

师:那楚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生:楚国是个出盗贼的国家。(师板书:贼国。)

师:是啊,我们班的学生真会读书,把晏子说的话都读明白了,这样我们就把课文读“薄”了。晏子三次回击,其实就是三个故事。晏子和楚王来来去去回合最多的是课文中的哪个故事?

生:第二个。

师:在第二个小故事中,晏子一共说了三段话。请同学们拿起书来,自己读读这伞(生自由读)

师:(课件出示: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起过没有人呢?)这段话晏子要说什么?

生:齐国人多。(师板书:人多)

师:为了说齐国人很多,晏子用了什么办法?

生:排比。 生:夸张。

师:是呀,晏子极尽夸张,说齐国的人很多很多。(师板书:夸张。)这段话在《晏子使楚》的原文中用了三个成语。

(出示古文:齐之临淄……,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zhǒnɡ)而在,何为无人?)

师:张袂成阴就是——

生:“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

师:这里的“袂”是什么?

生:袖子。

师“挥汗成雨就是——

生:“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师:比肩继踵就是——

生:“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师:这里的“踵“是什么?

生:脚。

师:位置差不多了,能说得更具体吗?

生:脚后跟。

师:对了,把这三个成语写在这段话的旁边,做好积累。(生记下这三个成语)谁来读一读?把晏子说话时夸张的样子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读得语气比较平淡。)

师:你的读好像还不够夸张啊,还看不出人很多。谁再来读?

(再指名读,学生声音响亮,读得比较夸张。)

师:(学着楚王的样子)既然这么多人,那为什么派你来啊,“您这一问”——

生:(读)“我实在不好回答。撒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

师:(读)说实话吧——

生:(读)“又怕大王生气。”

师:这真让晏子——

生:为难啊。(师板书:为难)

师:谁能把晏子“为难”的样子读出来?(指名读,齐读。学生把晏子的话语中“为难”的语气读了出来。)

师:是真的为难吗?(生摇头)这“为难”其实是为了引出下文。

(课件出示: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

师:假如说晏子现在是拳击台上的一名拳手,你觉得这段话他应该出的是什么拳?

生:晏子应该出的是左勾拳。因为他绕了一个弯。

生:下勾拳。因为他绕了一个弯,在说楚国是一个下等国。

师:不管是左勾拳还是下勾拳,总之,这拳是重重地打在了楚王身上,让楚王毫无反击的。余地。(板书:重拳出击)

师:晏子就是这样一点儿一点儿反驳楚王。谁来读?

(指名读第二个故事中晏子说的第三段话,学生读的不够精彩。)

师:这拳可不重啊。(生再读)有点味道了,但还不能置楚王于死地。

(生再读,非常精彩)

师:这样一读,楚王就毫无还击之力了。同学们,晏子说的一段话一步紧跟一步,一环紧扣一环,同桌分角色一人读楚王的话,一人读晏子的话。

(同桌对读,然后指名三组同学上台读第二个故事中的三次对话。)

师:晏子一次又一次把楚王说得无言以对,楚王只好——

生:只好陪着笑。

师:回过头来看第一和第三个小故事中晏子是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哭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的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师:这两段话都是反驳楚王的话,它们在说话的方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生默读思考)

生:第三个小故事中,晏子采用举例子的方法来反驳楚王。

生:我觉得还采用了比较的方法。

师:“举例子”“比较”合起来叫“类比”。(板书:类比)在第三个故事中,晏子就是用这样的办法来反驳楚王的。

(师范读第一个小故事中晏子的话)

师:晏子的言下之意是如果我进狗洞,我就是狗,你们楚国就是——

生:狗国。

师:楚王就是——

生:狗王。

师:晏子先直接说这就是狗洞,然后一层一层往下推理,这样的说话方法叫推理。(板书:推理。师指名读这两段话。)

师:同学们,通过朗读,我们把晏子说的话里的意思读明白了,这样我们把课文读“透”了,读“厚”了。这就是晏子的语言艺术。(板书:艺术)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从容不迫,有礼有节地进行反驳,从这以后楚王——

(课件出示: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全班齐读。)

三、拓展延伸,学写晏子的语言

师:足智多谋、能言善辩的晏子出使楚国,大胜而归,除了他能言善辩,更重要的原因在哪里?

生:晏子有一颗爱国心。

生:晏子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师:晏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课件出示:利于国者爱之,害国者恶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课件出示:对国家有益的就喜爱它,对国家有害的就讨厌它。)

(生齐读这句话)

师:晏子回国后,齐王要对晏子大大奖赏,要“尊为上相”,要“赐千金裘”,要“割地封号”,(课件出示:尊为上相、赐千金裘、割地封号……)但都被晏子回绝了。面对齐王送来的这些东西,晏子退回去的时候会说些什么话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把晏子说的话写下来。

(生写,师巡视)

师:写完的同学请站起来,待会儿请你读。

生:大王,这些东西,我不能要,维护国家的尊严,不让别人欺负我们,是我应该做的。

生:对不起们这些东西我不能要,对国家有益的我就喜爱它,对国家有害的,我就讨厌它。

师:话虽简洁,但一样有道理。

生:作为齐国大臣,我有责任这样做,我不需要这么贵重的奖赏。如果大王认可我,那就是对我最大的奖赏了。(掌声)

师:说得好!坦坦荡荡的一位齐国忠臣。

生: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我的责任,我出使楚国并不是为了金钱与职位,对国家有利的我就喜欢它,对国家有害的,我就讨厌它。我不会去害自己的国家,我爱我自己的国家。

师:晏子心怀苍生啊!

生:大王,这些东西我不能要,维护国家的尊严本就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如果说看到别人在侮辱自己的国家而无动于衷的话,那么他就是个恶人。

生:我不需要这些奖品,我只记住这样一句话:对国家有利的喜爱它,对国家有害的讨厌它。

师:这节课我们感受了晏子的爱国情怀,感受了他的语言艺术,晏子不愧被尊称为——

生:“子”

师:让我们学习晏子说话的艺术,也把《晏子使楚》的故事记在心里。下课!

《晏子使楚》课堂实录(精选12篇) 篇三

【教学目标】

1、思想目标:

让学生认识到晏子出使楚国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知识目标:

了解文言词句方面的一些特点,识记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3、能力目标:

能够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晏子的不卑不亢、机智沉着,楚王的自作聪明、傲慢无礼。引导学生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重点】

1、了解晏子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

2、感悟人物的形象特点,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3、理解文言句式方面的一些特点。

【教学难点】

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自学、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1、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就是这么奇妙,机智巧妙的语言,会帮助我们摆脱困境,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晏子使楚》,共同来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板书课题)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个使就是出使,楚指的是楚国。

2、对于这种名家名篇,对人物的了解也非常重要,我读,你听,听也是一种学习方法,看看你都记住了什么信息?晏子原名叫晏婴,字平仲,夷维人(今山东高密),春秋时齐国大夫。公元前556年,开始辅佐齐灵公,后又辅佐庄公、景公。在我国劳动人民心目中晏子是智慧的化身,他以足智多谋和能言善辩为世人所称道。战国时,有人将他的言行编成《晏子春秋》一书,本篇课文选自其中。

生:交流听到的信息。

3、晏子,他原名叫晏婴,在这里为什么称他为晏子呢?

生:因为他是齐国的大夫,对齐国有功,他厚爱百姓,所以百姓尊称他为晏子。

师:中国古代还有哪些人拥有这样的尊称?生:孔子、老子、孟子所以后人也叫他晏子。

4、晏婴被称为晏子,也肯定是有其过人之处的,让我们随晏子一同出使楚国,领略齐国大夫的风采。下面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会儿我们来交流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生:交流刚才读书的情况。几次受辱?受到哪些侮辱?

那晏子出使楚国那就是使节,到别的国家去访问,理应受到尊重,但是这楚王几次让晏子难堪?(三次)第一次就让晏子受到难堪。怎么难堪的?

生:钻狗洞。

师:第二次说这个国家没人,瞧不起他,说怎么让你这种人来了。第三次呢?

生:说齐国人没出息。

板书:

钻狗洞 没人才 没出息

师:好同学们,看我们就这样聊一聊,把课文内容都了解了,楚王就这样一次一次地侮辱晏子,然而,最终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出示)这就是晏子使楚的最终结局了,再大声地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快把这句话划下来,再齐读一遍。孩子们,尊重换个词可以说是?

生:尊敬、敬重、敬佩、瞧不起

师:不敢不可以换什么词?──可以换成不能不尊重。还可以怎么说?

生:不得不尊重。

师:真好,你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一遍吗?(生读)你读得还字正腔圆。还有可以这么说──楚王必须尊重晏子了。楚王只好尊重晏子了。楚王只能尊重晏子了。谢谢大家!那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的什么呢?一起说──

生:口才。

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再来读书,这回专读人物对话,因为以人物对话塑造形象,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下面我们变个阅读方式改为默读,请你把晏子的话用波浪线画下来,然后想一想:从晏子的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在书的空白简单的写一写。好开始。

1、第一次交锋: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部分。

生:读第一段。

师:从晏子的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感觉晏子不太服气,因为去拜访别人,别人应该亲自去迎接,而楚王不但不让他进去,还要让他去钻狗洞,所以晏子就说了这段话来让楚王知道他不是好欺负的。

师:听了他的解读,我们一起来看。

大屏幕:

访问正常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 ),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 )。

那为什么晏子不直接说楚国是狗国?这段话好在哪里?

师:你看这晏子多会说话啊,你不是让我钻狗洞吗?那楚国就是狗国。用推理的方式进行了有力地回击。晏子可真会回答。

师:大家再注意看。晏子是在怎么说的这句话?

出示。生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师:注意,晏子是怎么说的?

生:是看了看。

那如果把看了看说换成想了想说行吗?(不行)为什么呢?

生:晏子看了看,就说明晏子的思维敏捷,如果想想了说,那需要一些时间,而看了看就说,说明晏子非常有智慧,他想也不用想,就知道下面该怎么说了。

师:这晏子想也不用想,一看,就计上心头,说出下面的话──读。

生读: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师:而结果呢?

生:而晏子没有钻狗洞。楚王只好打开城门。

板书:

只好打开城门

那么楚王根据晏子的什么特点,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狗洞(身材矮小)

师:(请一生站起来)孩子,你现在多高?

生:一米五几。

师:书上说晏子身高5尺,古代,一尺8寸,估算一下,晏子有一米几?

生:有一米四几。

师:对,还可以说成一米四左右,还没有他高呢。晏子可是一个成人,他还是个孩子啊。这晏子一看楚王这样对他,肯定会想:你就是看我长这样才故意让我钻狗洞啊。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大家都听说了吧。如果晏子能不能也像韩信那样忍辱负重去把狗洞钻。有没有可能?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人的身份不同,晏子是作为一个外交官,他身份是要代表一个国家的尊严,如果他真的钻过去,楚王就会认为齐国人非常懦弱,可以侵犯。

师:掌声──你看看,就这样一个看看,晏子发现,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侮辱,那是对我国家的侮辱。所以有可能我在心态上也像韩信一样,但对于这种情况晏子是不可能只考虑自己的身份和尊严,最重要的是我代表的是齐国,所以这个看了看,你可以看出晏子的什么?

生:我看出了晏子的爱国精神。

师:看了看这体现了什么?

生:冷静。

师:你说得太好了,孩子。如韩信一样冷静,但又与韩信不同,他必须要这样,还能看出晏子什么?

生:为了国家的尊严,不顾个人生死。

师:非常有胆识。还能换个词──

生:叫有勇气。

师:还理直气壮。你看,就是这个看了看,我们忽然发现,刚才你说的冷静,那是睿智的标志;勇气那是获得胜利的前提。就是这个看了看,让我们看到小个子晏子背后藏着的是大智慧。就是这个看了看,让我们看见晏子的发言和表现那是超越了他的脾气,超越了他的性格,是真正的智者。所以从这看了看之后他说的这句话,我们才能感觉到这句话的分量和底气。不信,你读读看──

生:(放开声音,自己读自己的)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谢谢这位同学给我们的启发,我们继续谈第二部分──,还有哪里有晏子说的话。

2、第二次交锋:

生: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师:谈谈你的理解。

生:晏子用简短的语言,直接就把齐国的人多势众表现出来了,楚王看晏子身材矮小,来讽刺齐国没有人了,但是晏子如此一说,让楚王大吃一惊。晏子的话柔中带刚,刺中楚王的要害,让楚王无言以对。

大屏幕:这段话原话是这样的,请看大屏幕:

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

后人在晏子说的这个简短的一句话里面找出了三个成语──

生:挥汗成雨,摩肩接踵,张袂成阴。

师:我们来对号入座,张袂成阴的意思是?

生:张袂成阴的意思是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比肩继踵的意思是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挥汗成雨就是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师:把这三个成语赶紧写下来,看谁一边写一边记在心里。(待学生写完。)来一起读一遍──

生读: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

师:大家说得好。他不光是语言简练,还用了什么方法说出来的?

生:用了比喻。

师:仅仅是比喻?

生:还用了夸张的手法。

师:和你一样,晏子的语文学得真好。用了夸张的方法,你说这个国家,哪里袖子举起来就能成一片云?但晏子就用这个方法一说,就让楚王感到什么?

生:晏子这么一说,就让楚王觉得晏子他们国家的人真的十分多了。

继续谈,谁来读?

生:在第二个故事中,晏子跟楚王对话,晏子拱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师:你讲一讲吧。

生:一开始,楚王先侮辱晏子的国家,楚王问他:为什么要派你来呢?晏子用那种有点贬低自己的话语来回答楚王,来讽刺他。晏子用了他巧妙的口才来维护了自己国家的尊严,还抨击了楚王的傲然之气。

师:你讲得太好了,我们仔细看,在这段话中,用了一个词语──所以。既然有所以,就必然会有因为。请你把因为送进去,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因为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师:你这样一说我们听出这晏子可真会说话,还可以把这 因为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师:行不行?这样一说我们就明白了,这晏子可真会说话,用了两个前提,最后结尾,所以就派我到这来了。你瞧瞧这个晏子,如果用了两个因为,就重复了,于是就干脆不用了。

师:大家看!

出示:

上等人访问上等国,下等人访问下等国。我是下等人,访问楚国,所以楚国是──

师:晏子说完这句话后,还故意笑了笑,� 我吧是这样的,我们国家有个规矩,就派我这样的到这样的国家来的,所以我就故意笑了笑,我就这样,怎么着?这种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

生:自嘲的笑。

师:自嘲,呵呵,就这样,对不对?我承认我,个子矮,我承认我,形象不成,只是因为我们国家的规矩让我到这儿来的。所以,亲爱的同学们,这个笑了笑大胆地想象,你见不到晏子,晏子的表情会是什么样的笑?

生:(模仿笑。)

师:你想想,晏子的笑会是种怎样的笑。

生:从他的话语可以看出他有点自嘲。他是种无奈的苦笑。

师:无奈,对谁无奈?

生:楚王。

师:楚王阿,你咋说出那种话啊,你还一国之君哪!无奈,是种苦笑,是真正的苦笑还是装出来的?

生:装出来的。

师:掌声!你苦笑一下哪?

生:敝国,哎嗨嗨

师生:哈哈哈哈哈。

师:谢谢哦,这种苦笑装得真不容易哦。再来!还有怎么笑?

生:晏子这个笑指的是得意的笑。(得意地读):敝国。

师:还有吗?

生:有点讥笑、嘲笑,(嘲笑地读):敝国。嘿嘿嘿

师:亲爱的同学们啊,这故意的笑一笑那叫一笑解千愁。用现在的时髦词那叫笑傲──

生:江湖!

师:我觉得,楚王那个冷笑,那里面可以说是藏了刀,是他无赖之意。晏子,他笑里究竟是藏的是什么!

生:智慧

师:那叫智慧。哎!就是这故意地笑一笑,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笑出了自信,笑出了幽默,笑出了潇洒。

生:(笑)

师:所以这样的笑还让那楚王只好

生:只好陪着笑。(板书)

3、第三次交锋:

好!下面同学们快速的浏览第三部分,完成屏幕上的练习。(学生看书,教师出示内容)交流练习,(板书:强盗国)师:谁来读读晏子说的话,其实,在原文里头,晏子说了一句很简单的古文。

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出示)

师:这是句典故,孩子们快快背进脑瓜里,看看谁将来也能用上这句话,这句话可大有说法。快快背一下。

生:背。

4、讨论:

师:所以说这晏子的语文学得真是太好了。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晏子的话,请同学们总评晏子的口才给了你们什么样的印象?

生1:通过读晏子的对话,我知道了晏子的口才特厉害,他足智多谋,能以口舌之战打败对手,是一个人才。

生2:我认为晏子的口才绝了,他很轻易的就反驳了楚王,还让楚王觉得自己很没面子。

师:老师也想来夸夸晏子的口才,那真叫──

生齐: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出示)

师:所以课文的结尾才肯定地说: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正如你们所说的不得不不能不尊重晏子的口才。

师:是啊晏子,至始至终都没有改,晏子还是原来的晏子,还是那小个子的他,谁改了?

生:楚王。

师:第一次楚王让人钻狗洞,最后只好──

生: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师:第二次楚王说怎么齐国拿不出人才,只让你这个小个子来,最后只好──

生:陪着笑。

师:第三次说那国家人有问题,犯罪偷盗,最后只好──

生:只好赔不是。(完成板书)

师:你瞧瞧这楚王,唉送几句歇后语吧──

出示: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哑巴吃黄连──( )。

生:(读)

师:自己创造一个,积累的也行。我可不给出引子了。

生:丁香叶子捆着黄连,一味比一味苦。

师:可以,这我还没听过。你再说一遍。

生:丁香叶子捆着黄连,一味比一味苦。

师:这晏子可不苦,只是楚王一次比一次苦。

师:其实你们的积累呀,说不定什么时候,开动你的小脑瓜就用上咧。

这楚王最后的结局是,读吧。(出示原文)

生: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师:试试看,想象楚王当时的表情,他是怎样说话的。

生:楚王叹了口气,唉,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师:楚王难为情地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配以夸张的表情)当然你比我想象得更丰富,谁再来试试。

生:楚王一边摇头一边叹气说:唉,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师:唉呀,那是从骨子到外哦,没办法的办法,最后就是──

生: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生(齐):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再读。

生齐读、自由读。

师:你说这课文的最后一句话真奇怪,明明晏子不是代表齐国去了吗?按理应该是楚王不敢不尊重齐国了。怎么,人家楚王说的是尊重晏子的这个人呢?你就是楚王,现在你是谁?

生:楚王。

师:楚王啊,我要现场采访你啊!我可要采访你了。你可以结合历史学家的话,当然也可以用你自己的观点,你怎么说你尊重晏子这个人呢?楚王,请讲!

生:我认为一个人,就比如说我们班,我们国家,有的人笨,也有的人聪明,也就是说,齐国的人有的人笨,也有的人聪明,所

师:语言真是一门艺术,晏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最终不辱使命,完成了出使的任务。所以同学们也要像晏子那样学好语文吧!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侮辱)──(反击)──结果

钻狗洞 是狗国 只好打开城门

没人才 下等国 只好陪着笑

没出息 强盗国 只好赔不是

《晏子使楚》课堂实录(精选12篇) 篇四

教学目标:

1、弄清文意,积累实词

2、学习晏子临辱不惧,智胜强敌的精神与智慧

教学重难点:

课文内容的扎实把握。

教学难点:

全面了解晕子的外交智慧,以激励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外语学校是培养外交家的摇篮,作为外校人,当然应该关注古、今、中、外的外交家的风采,你最喜欢的外交家是谁,能说一件他的外交成功的案例吗?(或说说你印象最深的外交事例)

(生答)

(师与生分享时事:最近以106岁高龄去世的宋美龄曾是风靡美国的中国外交家,1943年就是她以娴熟的英文,高雅的气度,善辩机敏的口才、不卑不亢的表现征服了美国,征服了罗斯福,使得罗斯福能派“飞虎队”援助中国人民抗日,对日起到了一定的打击作用。)

让我们将眼光再投射到遥远的诸侯纷争、战火频仍的春秋时期。去领略一下齐国政治家,外交家晏婴的外交风采(板书课题)。

(导语设计是针对外语学校的学生实际,能激起学生确立美好的梦想,与时事勾连能激起学生对世界的关注,极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

请大家看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自读、自查、自通文意,请你将认为应积累的词圈点起来。不清楚的地方请打上?号。

(设计此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是下一环节合作学习的基础。)

三、合作学习

1、四人小组讨论①各自的疑难,仍不能解决的派代表上台板书出来。②每人口译一遍课文,互相订正。

2、各小组板书出的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解决。

生答或师答。

提示:该积累的实词如习、辱、坐、诣、徙,师要有意识地提请学生理解记忆。

(这一环节设计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优势,限度地由学生自主讨论及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四、请一生读课文。

其他学生就他的断句、读音、语气、语调等进行评议、订正。并趁此时机齐读全文。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此时的读就是一个质量较高的诵读,这既是对以上学习的检验,同时也可进一步夯实课文的理解把握。)

五、阅读。

请一个同学把这个故事讲出来(给故事取名叫“晏子智斗楚王”),只有一个要求:尽量忠实于原文。学生评价,修订。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以上学习总检验,之所以设计成讲故事而不是直接说是翻译,是为了弱化学生的畏难心理,让他们在有兴趣的积极心态下翻译全文。)

六、再读全文,处理课后练习一、二再落实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充分利用好设计科学的课后练习,系统深入地理解课文。)

七、拓展比较

1、其实晏子出使楚国还有两个故事发生了,将这三件事连起来看,我们可以更完整地领略他作为外交家的风采,《语文读本》第七册261面,师范读,生齐读。

请对照注释、看懂原文、再看译文。

2、从这两篇看,面对楚国君臣的一再刁难,晏子是如何一一应对的呢?

(这一设计既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在比较中有助于全面理解晏子的外交智慧,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鄂教版编写得较好的《读本》资源。)

八、思考。

作为现代人,作为有志于做一名报效国家的外交官,我们确实无比敬佩几千年前的这位外交家,请你对这位古人说一句话

晏子,我要学习你

提示:高尚的爱国情操、高操的外交技艺、冷静机智的外交风采等等。

(学生在科学的方法及井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语文知识与能力,最终还是要形成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每一堂语文课都需关注的,最后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是想针对外语学校学生的实际通过与古人对话落实新课标的这一思想。)

《晏子使楚》课堂实录(精选12篇) 篇五

师:还有吗?我们再听听“不敢不”的滋味。

生: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师:要是我的话,不一定会强调前面,我要表现我尊重的人是谁呀?

生:晏子。

师: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重读)了。

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我们强调的是“晏子”,说明楚王是对晏子特别的尊重。再读一遍。

生(齐):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再读。

生齐读、自由读。

师:再来。

亲爱的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读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的究竟是什么?仅仅是口才?

生(齐):智慧!

师:智慧仅仅停留在有理有据上?

生:不是。

师:还体现在有理有节,对外的他有一种道德的智慧,规圆——他有理有节,还有他真正通过刚才我们体会的看了看笑了笑,从他的面不改色真正体会到他话的分量,那就叫真正的有理有据。它既有外在的,又有内在的,送给他一个词,那就叫——规圆矩方。所以再读——

生(齐):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师:所以这里对晏子使楚做了个成功的评价——

生(齐)晏子在这次外交活动中,所表现的智慧赢得了楚国的尊重。

师:晏子凭着他个人的智慧赢得了楚国的尊重。我们明白了,个人要想获得尊重,它需要的的的确确从外到内有真正的智慧,那就叫真才实学。实”代表什么?

生:实力。

师:换句话说,尊严来自实力,所以他赢得了尊重,然而,今天有位历史学家对晏子使楚这件事又有他的看法。谁来读?

生:一个人的智慧不能代表国家的智慧,一次外交胜利并不能获得国家永久的尊严。“晏子使楚”与国家真正的尊严无关。

师:这又是一位史学家的观点,你赞成马?还是不赞成?还是说不清,现在前后桌互相讨论。马上请你现场发表观点,希望你也做到有理有据,开始!

生1:我认为说不清,这次使楚成功了,只是短暂的成功,不是永久的成功,所

生2:我

生3:一个人出使代表国家的尊严,他赢得了胜利,那就表明他的国家有真才实学。但是以后变数太大了,历史的长河,永远是弯曲的,如果国家有什么变数的话,那尊严就会造成破灭,也许他现在能为国家获得短暂的尊严,但是不可能永久的,这就与一个国家的实力尊严有关,这就是一个人与国家的利害关系。

师:掌声,时间关系再给一位同学。

生:我认为是说不清的,前面一句,“一个人的智慧不代表国家的智慧”,不是所有齐国人都是一个晏子,都有真才实学,所以第一� ”我觉得是有关的,如果晏子钻了狗洞就说明齐国的人都是无能的,尤其当时他是使节,他的行为会严重破坏国家尊严。

师:还是刚才那句话,谁的发言都是自己的深度,这样,感谢你们给我的发言。把另一篇拿出来,《狼和小羊》这是我们二年级学的,那时候我们就知道这是篇寓言,但今天我们放在这里,同学们不妨联系一下,这里狼当作楚王,小羊代表晏子,这小羊也像晏子那样,他和狼对话时也做到了……

生:有理有据、有理有节。

师:这小羊多有智慧,多么不卑不亢阿,说实在的也做到了规圆矩方,怎么就?

生:羊不可能与狼抗衡,它说得再有理有据,也永远是狼面前的弱者。

师:这时候的智慧就显得……

生:微不足道。

师:那么,感谢他,退回到课文,看课文的第一句话,放开声音读,春秋末期……

生: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师:再读一遍。

生: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师:你发现了没有,原来国家获得尊重,不仅仅是因为晏子的一个人的智慧,不仅仅是他这一次外交,是这个国家有……

生:实力!

师:再给他掌声!谢谢!感谢这名同学让我们明白了一个国家获得尊重和一个人获得尊重是一个理儿啊!那就是既要有外在的智慧,讲究外交艺术,外交道德,讲究规圆,有自己的气节,更重要的是也要有内在的实力。谢谢给予我的启发,但是,请同学们再看这句话,读:

生: 楚国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师: 你说这课文的最后一句话真奇怪,明明晏子不是代表齐国去了吗?按理应该是楚王不敢不尊重齐国了。怎么,人家楚王说的是尊重晏子的这个人呢?你就是楚王,现在你是谁?

生: 楚王。

师: 楚王啊,我要现场采访你啊!我可要采访你了。你可以结合历史学家的话,当然也可以用你自己的观点,你怎么说你尊重晏子这个人呢?楚王,请讲!

生:我认为一个人,就比如说我们班,我们国家,有的人笨,也有的人聪明,也就是说,齐国的人有的人笨,也有的人聪明,所

师: 晏子不一定就代表了…。.。

生: 齐国。

师: 哦,再来一个同学。

生: 虽然晏子他说起来有理有据,有礼有节,但是我也没有去过他们国家,说不定他们那边还有地痞,流氓。那也不一定的。

师: 总之,我首要的是,首先尊重晏子这个人。我才能谈到这个国家。这是我们清华附小的同学读了晏子之后的一段对话。我把它名字没写,谁来当甲,你来!谁是乙,麦克在谁那呢,谁就当乙!好,你是甲,开始读!

生A: 你以为晏子使楚最神圣的责任是什么?

生B: 还用我说吗?是晏子对齐国的责任。

生A: 晏子还有别的责任同这一样神圣。

生B: 咦?你说说,是什么?

生A: 是晏子对自己的责任。

生B: 哦,首先要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师:我们同学的对话,它是要说明什么观点?首先,要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和你的观点不谋而合。那就是说,不管我这个人代表谁,但首要的是我得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其次才能谈到这个团队,这个学校,这个集体,这个国家。感谢同学们给我的启发。我突然明白了,如果说国家获得尊重,正如你们所说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智慧,也不仅仅是一次的外交,而是因为我们刚才说的,我们加上一个字,大家大声说说——

生:“每”个人……

师:一起再说一遍——(师板书)

生:每个人。

师:每个人努力的、首要的是做一个——

师生:有尊严的人!

师: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谈到你们的学校,你们的团队,你们的我们的——国家的——尊严!

师:谢谢亲爱的同学们!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让我们先从自身做起,努力做到——(指CAI)

师生:规圆矩方。

师:再说一遍!

生:规圆矩方!

师:这堂课,这个“矩”字的点,已经悄悄地点在了我们的心里。虽然今天我们再也不写“矩”字的点了,但我们相信,今天的同学们,我们将来学习要面对竞争,我们需要面对的压力,国际风云也在变幻莫测。但是,不变的就是,我们首先要做到——“规圆矩方”外在的道德智慧,和内在的真正的实力。谢谢你们,但我们更应该谢谢的是这些千古人物。(在板书“楚王”和“晏子”下圈点)谁呀?

生:楚王和晏子。

师:没有他们,我们这两堂课我们怎么能体会、思考这么多?课就要结束,我想用一首歌的歌词来引发我们的思考,你们觉得我是唱给大家听哪?还是……

生:唱!

师:好,给点掌声!

生:(鼓掌)

师:让我们静静地聆听——这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故事,所带来给予我们的……

(三国演义片尾曲音乐)

歌词: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荒城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啊…… 盛衰岂无凭啊…… 一夜风云散哪…… 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啊…… 离合总关情啊…… 担当生前事啊…… 何计身后评。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师边唱边擦去板书,最后剩下“尊重”。)

师: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人间一股英雄气,无论过去到现在,永远驰骋纵横,那便是——

生:尊重!

师:下课!

《晏子使楚》课堂实录(精选12篇)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楚王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晏子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2、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内容,排演课本剧。

教学重、难点:

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如何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课前准备:

搜集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人物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尊严。

(出示图片)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年,有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他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维护了自己国家的尊严,他就是——(板书:晏子)

2、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晏子的资料和故事。

3、补充板书:使楚。让学生讲讲“使楚”的意思。

4、师:晏子出使楚国时发生了什么事呢?跟老师一起走进课文了解一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练习读课文。

(1)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

(2)边读边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生接着读课文,集体评议。

3、简短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板书:侮辱。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在进行朗读指导前,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读。]

三、精读课文

1、问: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课文中几次写到他侮辱晏子?

2、师叙述:楚王是如何侮辱晏子的,晏子又是如何反驳的?请大家自己研究一下课文。(课件出示自学要求)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想一想:在这个故事中,楚王是如何侮辱晏子的,晏子又是如何反驳的?

3、生汇报自学情况。师板书:钻狗洞笑无才押齐盗。

[课文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

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对于这样一篇故事性极强的课文来说,该怎样处理教材呢?思考之后,教师摒弃了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淡化了情节教学,采用板块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力。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挑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自学,了解楚王如何侮辱晏子,晏子又是如何进行反驳的,对课文中人物的性格及语言有个大致的了解,为进一步的朗读训练作铺垫。]

4、师小结:刚开始,楚王抓住晏子身材矮小的缺陷,让他钻洞进城,对晏子的人格进行侮辱;在晏子见到楚王时,楚王讽刺晏子无能,侮辱齐国没有人才;接着楚王借一个囚犯,把偷的罪名安在齐国人身上,侮辱齐国的分量一次比一次更重了。面对这些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一一反驳。

5、课件出示晏子的话。

(1)你觉得此时晏子的心情怎么样?他是用什么语气说这些话的?

(2)试着模仿晏子的语气来读读晏子的话。在读中体会:晏子对楚王的反驳妙吗?妙在哪里?

6、生回答,朗读。师板书:狗国最下等国强盗国。

7、这真是“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师生读文,再次体会晏子语言的精妙。

[学生对历史性故事的文章一般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对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

8、在晏子妙语连珠的反驳下,故事最后的结果怎么样?(板书:尊重)

9、学到这里,你觉得楚王是个什么样的人?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生自由说)

四、拓展。表演课本剧

1、师叙述:这三个故事主要由对话组成,大家想要演好,先得过台词这一关,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有感情地读好他们之间的对话。

2、出示课件:排演要求。选择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推想该人物说话时应带的语气。

师叙述:你想扮演机智勇敢的晏子,傲慢自大的楚王,还是故事中的配角——士兵呢?赶快行动起来。

3、展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一味枯燥地读背,学生就会丧失兴趣。表演是学生喜欢的项目,学生为了演好角色,就要认真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模仿人物的语气。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人物,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4、布置作业。小组内的同学排练课本剧《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课堂实录(精选12篇) 篇七

上课时间:20xx年9月25日

上课地点:常州市实验小学

记录:倪雪莲老师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刚才我们彼此的问候,从我们的表情和我们的状态,送大家三个字:“精、气、神”。我们彼此做一个鼓励,让我们在这一堂课里互相地鼓励自己,为我们自己送上这样一句牌匾上的话。该从哪读起?自己大声地读一读,开始——

生:规圆矩方。

师:如果能像刚才问好一样,富有节奏地读,那就更好啦,读——规圆钜方。

可以用北方人的发音读——规圆钜方。就是这个“钜”字,我特意用了三声来强调,你发现这个字上多了什么?

生:这个字上面多了一点。

师:这个书法家写这个字肯定不是错字,他为什么要在这个字上加一点?大胆地想——

我来说说试试行不行?比如:古人有说一句话,叫做“外圆内方”,外圆——规圆,内方——矩方。那就是说,“矩方”指的是规矩对自己多一点,要强调自己真才实学,对自己更加要严格要求,对外要尊重礼节,所以堪称这个人做人能做到规圆矩方。不信,来看这个人,他叫晏子。他原名叫晏婴,在这里为什么称他为晏子呢?

生:因为他是齐国的大夫,对齐国有功,他厚爱百姓,所以百姓尊称他为晏子。

师:但窦老师还要强调一下,假如我也生活在那个时代,要注意我的性别,我可能也会对国家做出了贡献,他们怎么不叫我“窦子”啊?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个人认为,“子”是对有贡献的男人的尊称。

师:比如说“孔子”、“老子”、“孟子”……所以后人也叫他“晏子”。说起晏子,他的故事很多很多,同学可以去看《晏子春秋》,在这节课,我们走进他一个故事,叫《晏子使楚》。

这个“使”就是“出使”,“楚”指的是楚国。那晏子出使楚国那就是使节,到别的国家去访问,理应受到尊重,但是这楚王第一次就让晏子受到难堪。怎么难堪的?

生:钻狗洞。

师:第二次说这个国家没人,瞧不起他,说怎么让你这种人来了。第三次呢?

生:说齐国人没出息。

师:把教材拿在手里,看我们就这样聊一聊,把课文内容都了解了,楚王就这样一次一次地侮辱晏子,然而,最终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就是晏子使楚的最终结局了,再大声地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快把这句话划下来,再齐读一遍。(师写板书)孩子们,“尊敬”换个词可以说是?

生:敬重、敬佩、瞧不起……

师:“不敢不”可以换什么词?——可以换成不能不尊重。还可以怎么说?

生:不得不尊重。

师:真好,你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一遍吗?(生读)你读得还字正腔圆。还有可以这么说——楚王必须尊重晏子了。楚王只好尊重晏子了。楚王只能尊重晏子了。

谢谢大家!那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的什么呢?一起说——

生:口才。

师:在三个故事里晏子都说了什么?你可以随便选择,哪句话都行。放开声音读一读,然后讲一讲,晏子的口才你评价一下给你什么样的印象?(生默读)

生:在第二个故事中,晏子跟楚王对话,晏子拱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晏子使楚》课堂实录(精选12篇) 篇八

一、初识晏子,了解课文大意

谁愿意来读课题?(生读题)能用一句话说说课题的意思吗?

生:晏子出使楚国。

这里的“使”的意思是什么?

生:出使。

(课件出示晏子的资料——“晏子:名婴,春秋时期齐国大夫。”生齐读。)

师:晏子姓—— 生:晏

师:名—— 生:婴

师:后人都叫他“晏子”。“子”在这里是指——

生:“子”是古时候对有尊严的人的称呼。

师:不仅仅有尊严,还有什么?

生:有学问。 生:有成就。

师:是啊,对有学问、有突出贡献的男子的尊称。除了课文中的“晏子”,你还知道——

生:(纷纷说)老子、孙子、孔子、孟子、庄子……

师:同学们,我们预习过课文,你印象中的晏子是个怎么样的人?

生:(纷纷说)机智聪明,能言善辩,有礼有节,足智多谋,文质彬彬。

师:你还读出了晏子的文质彬彬,真好!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了解都很到位。咱们先来读读课文里的词语,这是第一组词语,谁会读?

(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语:敝国、囚犯、淮南、柑橘、枳、盗贼)

(学生读,教师正音)

师:这里的“敝”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自己。 生:是一种谦虚。

师:对,是一种谦虚的称呼。称自己的国家叫—— 生:敝国

师:称呼自己叫—— 生:敝人。

(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

国势强盛 身材矮小

侮辱 面不改色

赔不是 尊重)

师:这是第二组词语,请同学们自己读。(生自由读)会读的同学会发现这两排词语可以横着读,也可以竖着读。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

生:我发现竖着读第一列写的都是楚王,第二列写的都是晏子。

师:很好。第一列是描写楚王的词语,第二列是有关晏子的词语。谁能用上这些词语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什么?

生:齐国派大夫晏子出使到楚国。楚王仗着国势强盛,又知道晏子身材矮小,想趁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面不改色,巧妙地反驳楚王,让楚王赔了不是,从此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师:好,一下子把这六个词语都用上了。谁再来说说?

生:齐国派大夫晏子出使到楚国。楚王仗着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晏子身材矮小,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三次巧妙地反驳楚王,从此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二、朗读感悟,读懂晏子语言

师: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怎么回击的呢?我们先来读读课文,特别要关注课文中写到的晏子的语言。(师板书:语言。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看,这是晏子第一次说的话。(课件出示语段:“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师:晏子的这一段话共说了四句,会读书的同学,会发现这四句话都围绕一个意思在讲。

生:楚国是个狗国。

师:对啊,这段话其实是在说楚国是个狗国。(师板书:狗国)

师:同学们看看晏子说的另外两次话,能不能也用一句话来说说晏子主要在说什么?

生:第二回是说楚国是个下等的国家。(师板书:下等国)

师:第三回呢?

生:齐国人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

生:齐国和楚国两个国家的水土不同。

师:那楚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生:楚国是个出盗贼的国家。(师板书:贼国。)

师:是啊,我们班的学生真会读书,把晏子说的话都读明白了,这样我们就把课文读“薄”了。晏子三次回击,其实就是三个故事。晏子和楚王来来去去回合最多的是课文中的哪个故事?

生:第二个。

师:在第二个小故事中,晏子一共说了三段话。请同学们拿起书来,自己读读这伞(生自由读)

师:(课件出示: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起过没有人呢?)这段话晏子要说什么?

生:齐国人多。(师板书:人多)

师:为了说齐国人很多,晏子用了什么办法?

生:排比。 生:夸张。

师:是呀,晏子极尽夸张,说齐国的人很多很多。(师板书:夸张。)这段话在《晏子使楚》的原文中用了三个成语。

(出示古文:齐之临淄……,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zhǒnɡ)而在,何为无人?)

师:张袂成阴就是——

生:“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

师:这里的“袂”是什么?

生:袖子。

师“挥汗成雨就是——

生:“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师:比肩继踵就是——

生:“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师:这里的“踵“是什么?

生:脚。

师:位置差不多了,能说得更具体吗?

生:脚后跟。

师:对了,把这三个成语写在这段话的旁边,做好积累。(生记下这三个成语)谁来读一读?把晏子说话时夸张的样子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读得语气比较平淡。)

师:你的读好像还不够夸张啊,还看不出人很多。谁再来读?

(再指名读,学生声音响亮,读得比较夸张。)

师:(学着楚王的样子)既然这么多人,那为什么派你来啊,“您这一问”——

生:(读)“我实在不好回答。撒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

师:(读)说实话吧——

生:(读)“又怕大王生气。”

师:这真让晏子——

生:为难啊。(师板书:为难)

师:谁能把晏子“为难”的样子读出来?(指名读,齐读。学生把晏子的话语中“为难”的语气读了出来。)

师:是真的为难吗?(生摇头)这“为难”其实是为了引出下文。

(课件出示: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

师:假如说晏子现在是拳击台上的一名拳手,你觉得这段话他应该出的是什么拳?

生:晏子应该出的是左勾拳。因为他绕了一个弯。

生:下勾拳。因为他绕了一个弯,在说楚国是一个下等国。

师:不管是左勾拳还是下勾拳,总之,这拳是重重地打在了楚王身上,让楚王毫无反击的余地。(板书:重拳出击)

师:晏子就是这样一点儿一点儿反驳楚王。谁来读?

(指名读第二个故事中晏子说的第三段话,学生读的不够精彩。)

师:这拳可不重啊。(生再读)有点味道了,但还不能置楚王于死地。

(生再读,非常精彩)

师:这样一读,楚王就毫无还击之力了。同学们,晏子说的一段话一步紧跟一步,一环紧扣一环,同桌分角色一人读楚王的话,一人读晏子的话。

(同桌对读,然后指名三组同学上台读第二个故事中的三次对话。)

师:晏子一次又一次把楚王说得无言以对,楚王只好——

生:只好陪着笑。

师:回过头来看第一和第三个小故事中晏子是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哭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的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师:这两段话都是反驳楚王的话,它们在说话的方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生默读思考)

生:第三个小故事中,晏子采用举例子的方法来反驳楚王。

生:我觉得还采用了比较的方法。

师:“举例子”“比较”合起来叫“类比”。(板书:类比)在第三个故事中,晏子就是用这样的办法来反驳楚王的。

(师范读第一个小故事中晏子的话)

师:晏子的言下之意是如果我进狗洞,我就是狗,你们楚国就是——

生:狗国。

师:楚王就是——

生:狗王。

师:晏子先直接说这就是狗洞,然后一层一层往下推理,这样的说话方法叫推理。(板书:推理。师指名读这两段话。)

师:同学们,通过朗读,我们把晏子说的话里的意思读明白了,这样我们把课文读“透”了,读“厚”了。这就是晏子的语言艺术。(板书:艺术)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从容不迫,有礼有节地进行反驳,从这以后楚王——

(课件出示: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全班齐读。)

三、拓展延伸,学写晏子的语言

师:足智多谋、能言善辩的晏子出使楚国,大胜而归,除了他能言善辩,更重要的原因在哪里?

生:晏子有一颗爱国心。

生:晏子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师:晏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课件出示:利于国者爱之,害国者恶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课件出示:对国家有益的就喜爱它,对国家有害的就讨厌它。)

(生齐读这句话)

师:晏子回国后,齐王要对晏子大大奖赏,要“尊为上相”,要“赐千金裘”,要“割地封号”,(课件出示:尊为上相、赐千金裘、割地封号……)但都被晏子回绝了。面对齐王送来的这些东西,晏子退回去的时候会说些什么话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把晏子说的话写下来。

(生写,师巡视)

师:写完的同学请站起来,待会儿请你读。

生:大王,这些东西,我不能要,维护国家的尊严,不让别人欺负我们,是我应该做的。

生:对不起们这些东西我不能要,对国家有益的我就喜爱它,对国家有害的,我就讨厌它。

师:话虽简洁,但一样有道理。

生:作为齐国大臣,我有责任这样做,我不需要这么贵重的奖赏。如果大王认可我,那就是对我最大的奖赏了。(掌声)

师:说得好!坦坦荡荡的一位齐国忠臣。

生: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我的责任,我出使楚国并不是为了金钱与职位,对国家有利的我就喜欢它,对国家有害的,我就讨厌它。我不会去害自己的国家,我爱我自己的国家。

师:晏子心怀苍生啊!

生:大王,这些东西我不能要,维护国家的尊严本就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如果说看到别人在侮辱自己的国家而无动于衷的话,那么他就是个恶人。

生:我不需要这些奖品,我只记住这样一句话:对国家有利的喜爱它,对国家有害的讨厌它。

师:这节课我们感受了晏子的爱国情怀,感受了他的语言艺术,晏子不愧被尊称为——

生:“子”

师:让我们学习晏子说话的艺术,也把《晏子使楚》的故事记在心里。下课!

《晏子使楚》课堂实录(精选12篇) 篇九

【教材简析】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本文写作突出特点是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最后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文章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教学围绕“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吗?”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置身于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交流的过程之中,经历思考、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从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感受到晏子机智巧妙的应答,有所感悟和生成。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4、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

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询、学习晏子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二千多年前,我国历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说到齐国就会让人想起一个人,他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婴”,人们都尊称他为“晏子”。

(说明“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比如:孔子、孟子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文章──《晏子使楚》(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你能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吗?

3、“使”是什么意思?课题又是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⑵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

⑴生字新词:

(注意“大夫”的读音,现在读“dàifu”,是“医生”的意思,过去读“dàfū”,是官职的称呼。)

⑵请同学读读难读的段落,检查课文读通情况。

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三、研读楚王,感受前后变化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呢?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

2、(屏幕出示这几句话)我们来读读这几句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楚王对晏子侮辱到了极点。挖狗洞让晏子钻,讽刺他身材矮小。说齐国没有人,就是说晏子无能。故意在晏子面前审问盗贼,嘲笑齐国人没出息。而且从“瞅”、“冷笑”、“笑嘻嘻”等词也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及齐国的侮辱。楚王的用意很明显,侮辱晏子,侮辱齐国,以达到长楚国威风的目的。

3、有感情地朗读。

4、他的目的达到了吗?请浏览课文,把他每次侮辱晏子的结果画出来。

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5、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三句话中都有“只好”一词,说明楚王不得不甘拜下风。)

6、最后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四、引向深入

那晏子是怎样达到反侮辱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研究晏子语言,体会智慧

引: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最后都反被晏子侮辱。那么晏子是怎样实现反侮辱的呢?让我们跟随着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走近这个历熠熠生辉的人物,去感悟他的语言艺术,去体会他的铮铮铁骨!

1、从三个故事中任选一个,找出晏子的话,想想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吗?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探究。

3、汇报交流:

第一个故事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⑴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狗国”。楚王不想当“狗王”,自然就大开城门,迎接晏子进来了。

这里应放手让学生自主交流,因为这几句话包含的意思不难理解。

⑵晏子这句话发挥了它巨大的威力,分析一下,� 有了“狗洞”一说,自然就引出了“狗国”之说。)

⑶感情朗读:晏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语气呢?(不卑不亢、绵里藏针)

第二个故事

句一:

“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⑴引导学生抓住“住满”、“就是一片云”、“就是一阵雨”、“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等理解“齐国人多”。

⑵“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三个分句分别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知道是什么吗?

(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

⑶晏子的这一说法又巧妙在哪里呢?

(采用夸张说法,说明齐国人多,反驳了楚王“齐国没有人”一说。)

⑷感情朗读。

句二:

“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⑴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最下等国家”。

⑵在这里晏子能实现反侮辱,有何秘诀?

(晏子先编出一个“规矩”,然后顺着楚王的意思,说自己是最不中用的人,贬低自己,从而达到贬低楚国的目的。)

⑶有感情朗读。

第三个故事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⑴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这句话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可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水土”的不同意思。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好,淮北的橘树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不好,从而理解第一个“水土”是指“气候、土壤等条件”。同样道理得出,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说明齐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好,齐国人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说明楚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不好,从而理解第二个“水土”是“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意思。

⑵有感情地朗读。

4、小结:

晏子运用夸张等修辞及类比推理等方法,让自己的语言有理有据,靠他的三寸之舌,反驳了楚王的侮辱,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所以到最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二、研究晏子神情,体会智慧

1、从晏子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他能言善辩的口才和超人的智慧,我们还能从哪里看出他的智慧吗?请再读读课文,找找写晏子的句子,细细品味一下。

2、学生自学后交流:

⑴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

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说晏子“想了想”,而是用了“看了看”?

(只是看了看,就想出对策来了,说明晏子智慧超群。)

⑵晏子严肃地回答……晏子装作很为难的样子说……

①晏子在楚王面前说这一段话时为什么要严肃呢?

②后来为什么要装作很为难的样子呢?

⑶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

①从“面不改色”中读懂了什么?

②晏子不改的是什么?(超人的智慧和爱国的情怀。)

三、角色朗读,课堂表演

1、分角色朗读三个故事。

2、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故事,分组讨论,组织表演,教师提醒注意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的表演。

3、评价。

四、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读《晏子春秋》,感受晏子的语言艺术。

《晏子使楚》课堂实录(精选12篇) 篇十

(师念:“严肃”“柑橘”“笑嘻嘻”“赔不是”“罪过”,生听写。)

师:同学们写完了,请大家对照课本检查一下,有没有写错的。

(一位同学举手。)

师(到学生身边):什么字写错了?

生1:“柑橘”。

师:陈老师要向你学 没有关系,认真看一看,下一次不要写错了就行了。

陈老师想问一下:“使”是什么意思?

板书:

“使”

生2:出使。

生3: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

生4:访问。

师:三个同学大致的意思是:“出使”,“访问”。了解它的意思我们可以通过组一些词来思考,比如:“出使”、“使者”“使节”。“使”是“出使”、“访问”,这里是谁出使?

生:晏子。

师:晏子使楚,用今天的话讲,晏子充当了什么角色?

生:大夫。

师:大夫是他的官职,当他出使的时候,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什么样的官员?

生5:外交官。

师:他说是外交官,你们是否同意?

生:同意。

师:晏子出使楚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当了一次外交官。

板书:

“外交官”

师:想一想,当外交官应该怎么当?他代表了什么?

生:国家的形象。

师:对,代表了国家的形象。那他的主要责任是什么呢?

生:国家的尊严。

师:把话说完整,是要维护国家的尊严,维护国家的荣誉,维护国家的利益。那晏子使楚他需要维护那一个国家的尊严呢?

生:齐国。

师:大家再想一想,当外交官使用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板书:“外交语言”)他们会不会想我们平常吵架一样?

生:不会?

师:那它会有什么特点呢?在这一课中我们看出了什么特点呢?

生6:婉转。

生7:客气。

生8:非常直接。

师:他看到了有些外交官说话直接,干脆。我们看一看,晏子在使楚过程中说话有什么特点?

生9:委婉。

师:陈老师觉得有一个特点,是话中──

生:有话。

师:对,话中有话,话里藏话。另外一方如何聪明的话,就可以从中听出说话者想说的意思,听出对方没有明说的东西是什么。

生9(插嘴):有弦外之音。

师:哦,对!他说了一个成语,是什么?

生9:弦外之音。

师:听出弦外之音。什么人才能听出弦外之音啊?

生9:聪明人。

师:聪明人。你们聪明还是不聪明?

生:聪明。

生10(小声):不聪明!

师:你说自己不聪明。我找一个地方,我想看你知道还是不知道?文章中有这样几句,请大家找到,老师读一读:“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我想请你说一说,晏子没有明说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他在说楚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生10:楚国是下等国家。

师:大家说,他聪明还是不聪明?

生(大声):聪明。

师:对啊,很聪明呀,怎么不聪明呢?

注意,我们学习这一课,不仅要看晏子是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楚王是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更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学着更聪明。

刚才我们讨论这么多,就是要让大家知道,这是一种外交场合的行为。同学们今后想不想当外交官?

生(有的):想。

生(有的):不想。

师:有些想,有些不想。不想当外交官当然可以。但想不想走出中国呀?想不想使自己的语言委婉、客气、有礼貌?想不想使自己聪明呀?

生:想。

师:好,我们现在就来好好琢磨这一课。

晏子使楚是一个故事,故事的背景是什么?在课文中,哪些段落交代了背景?

生:第一、第二自然段。

师:现在请大家一起读一读,想一想,是一个什么背景?

(生读。)

师:背景交代的时间是──

生:春秋末期。

师:主要人物是──

生:楚王和晏子。

师板书:

“楚王”“晏子”

师:晏子叫什么名字?你们知道不知道?

生:晏婴。

师:背景中还介绍了哪些情况?

生11: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生12:楚王想侮辱晏子。

板书:

“想侮辱”

师:他想侮辱晏子,故事的结果是什么──

生13:反而被晏子取笑了。

师:对,最后反而被晏子取笑了。被取笑以后,最终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生13:“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板书:

“不敢不尊重”

师:从“想侮辱”到“不敢不尊重”,这中间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故事?几件事情?

生:三件。

师:三件事情,可以说是故事的经过。(板书:“经过”)哪三件?是怎么写的?

生:事情发生的顺序。

师:第一件是什么时候的故事?进──

生(有的):钻狗洞。

生(有的):进城门。

师:不同观点出现了。有的同学说是“钻狗洞”的故事,有的同学说的“进城门”故事。到底是什么?

生(有的):钻狗洞。

生(有的):进城门。

师:就事件来说,应该是进城。现在的问题是把楚王开的五尺来高的“洞”看成“城门”还是“狗洞”?

师板书:

“城门?”“狗洞?”

生(有的):城门!

生(有的):狗洞!

师:现在我们请说是城门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14:因为他是要去谈判,开的是小城门。

师:你的意见是,是小城门,不是“狗洞”。为什么开小城门呀?

生14:因为楚王想侮辱他个子小,想让他爬进去。

师:好,说是狗洞的请举手,说一说理由。

生15:晏子说:“这是狗洞。”

师:晏子说是狗洞就是狗洞吗?

其他同学:不一定。

(生15疑惑。)

师:请坐下,请你(生16)来说。

生16:我认为是狗洞,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可以进去,其他人进不去。所以专门为了他开的狗洞。

师:专门为他开的──

生16:是为了侮辱他。

师:这里有一个问题,请大家注意,我们刚才说,外交场合的交流有什么特点?

生:委婉,含蓄。

师:楚王能不能直接就准备一个狗洞,是否适合楚王的身份?

生:不适合!

师:狗洞是谁说的?

生:晏子。

师:陈老师的意见是它不是一个狗洞,就是一个小城门。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楚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侮辱晏子身材矮小。

现在的问题是,晏子为什么要把这个城门叫做“狗洞”呢?

生17:因为晏子代表齐国,齐国是一个大国,他不能走这个小城门。

师:他不愿意走这个小城门,他怎么才能不走这个小城门呢?

(生疑惑。)

师: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来一起读一读晏子的话。想一想,他把这个洞说成“狗洞”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生读晏子的话。)

师:想一想,说成狗洞,才能带出什么来?

生:狗国。

师:如果你让我从这里进去,你就是一个──

生:狗国。

师:我能不能从这里进去?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17:这样,楚国就成了狗国。

师:想一想,如果说这是一个小城门,或者说是小洞,有没有理由不进去?

生:没有。

师:现在说成狗洞了。但最后他还是没有问“我是不是到了狗国”,而是问“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想一想,为什么?

生18:他直接说楚国是狗国,楚王可能要惩罚他。

师:哦,要惩罚他。我们刚才说,外交官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形象,引起楚王生气,除了可能受到楚王惩罚,还可能导致什么结果?

生18:两国的战争。

师:对,可能导致两个国家冲突和战争。好,进城门时是的故事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生19: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让晏子进去。

师:为什么他只好打开城门?

生19:他不想让晏子把他的国家说狗国。

师:他自己愿意不愿意晏子从城门进来?

生19:不愿意。

师:用了一个什么词?

生19:“只好打开”

师: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晏子多聪明呀。别人开一个洞,他说成狗洞,然后引出狗国,楚王不愿意被说成狗国,只好打开城门。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把洞说成了狗洞。

现在进来,见面了,又发生了什么?请大家读一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最后一句“楚王只好陪着笑”,刚才是“只好打开城门”,现在只好“陪着笑”。为什么只好“陪着笑”?

(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刚才是进城的故事,现在是见面了,有了见面的故事(板书“进城”、“见面”),见面的结果是楚王只好“陪着笑”,为什么他只好“陪着笑”?

生20:因为他本来想侮辱晏子,没有想到晏子却把他的问题驳了回来?

师:在这里,晏子最后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呀?

生20:就是说楚国是最不好的国家。

师:他明说没有?

生20:没有。

师:那他是怎么说的呢?我们来读一读他说的话。

(生读:“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师:我们来分析一下他的话(边板书边引导学生:“上等国家”,“上等人”;“下等国家”,“下等人”;“我最不中用”,“这里是?”)“问号”处的结论是什么?

生:最下等的国家。

师:想一想,楚王听明白没有?

生:听明白了。

师:所以他也是一个聪明人,他只好──

生:“陪着笑”。

师:除了他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上面还有一处文字告诉我们他只好“陪着笑”。在什么地方呢?

生21:被逼无奈了。

师:为什么被逼无奈了?

生21:因为他本来想侮辱晏子,后来他被晏子侮辱了。

师:对,反被晏子侮辱了。你再注意看一看,楚王还说了一句话,使他只能“陪着笑”。

生21: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师:他自己说的:“你实话实说,我不生气。”开始他以为晏子找不到话来说了,所以这样承诺。没有想到晏子这样反驳他,他就不好生气了,于是“只好陪着笑”。只好陪着笑,只好吃哑巴亏。

这一段的对话有三次,表演一下对话,有没有同学愿意表演一下见面的情形?注意,能不能不看书,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说

一个小个子的同学:我演晏子。

师:这是矮个子的光荣啊!你来很好!

(生笑。)

(在选定另外一位同学扮演楚王后,其余同学失望地“哎呀”。)

师:其余同学也有任务,在看他们表演时,你要想一想,他们演得怎么样?如果你来演,你会怎么演?

(生扮演。)

(师生共同鼓掌。)

师:好,两位同学都非常好地把内容记下来了,特别是晏子的扮演者,那么多的文字,记得那么熟悉。而且在表演时加进了自己的表情,真不错!

(有的同学还举着手。)

师:还想表演吗?

生:是。

师:我再找一组同学。

生:“我来”!“我来”!

师:这一次,要调整一下。现在不是一见面就说:“你怎么来了。”见面之前要寒暄,还需要一个接待的人介绍,需要一个引见的人。所以我们要增加一个介绍的人。另外,不能只有语言和表情,需要表演的同学加进去一些动作。比如,楚王是大王,可以坐着。

(生表演。)

师:这次,扮演楚王的加进了动作,很好,但太紧张,两次把齐国说成了楚国。扮演晏子的女同学,说得很流畅,很清楚,但晏子不卑不亢的表现还需要好好体会,比如可以走到面前去,不胆怯,要看着楚王,这才是真正的晏子。还有,“晏子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故意”怎么表现,“只好陪着笑”有怎么演?大家下来可以找几位同学把整个故事都演一演,体会一下他们的语言和心情。

好了,进城了,见面了,该吃饭了。楚王该设宴招待晏子了(板书:“宴会”),在宴会时,又发生了什么事?先请同学们读一读书,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个故事。

(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对生24)请到讲台上,面向全体同学讲。

刚才同学们听到自己不同意的意见能马上纠正,比如刚才那一位同学把齐国说成楚国的时候,这是很好的,说明大家听得很认真。听得非常认真,这是陈老师要表扬的。但是,我们也要学会尊重发言的同学,在同学发言的时候,等他把话说完,不要打断他,不要急着纠正,行不行?

生:行。

(生24结结巴巴地讲这个故事,大家都耐心地等待。)

师:好,你已经很不错了!(生鼓掌)这个同学已经记住了主要的故事情节,把课文记住了。大家可以学着讲一讲这个故事,比如回去给爸爸妈妈怎么讲这个故事,我们就不要老重复书上的话,要在记住故事的基础上,在头脑中装着人物和任务的活动,然后用自己的话讲出来。

我们来看一看晏子说的话,晏子的话有一段古文,请大家读一读。“婴闻之”,“婴”是谁?

生:晏子。

师:对,是晏子。这是晏子说的话。“婴闻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听说”。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读:“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师:上课前,陈老师检查了一下,大家对这段古文的意思已经大概知道了。现在,陈老师有一个问题,在我们的课文中,晏子最后一句话是“也许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容易做盗贼吧”,最后用的是感叹号,而古文“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用的是问号。

(板书:“!”“?”)大家想一想:哪一个更好呢?用问号好,还是用感叹号好?

生:问号。

师:为什么?

生25:因为用问号就没有明说。

师:用感叹号呢?

生25:感叹号表示肯定了。

师:对,感叹号可以说表示强烈的肯定。你把你想说的意思再说一说。

生25:晏子是使者,如果他用肯定的方式说出来,就要得罪楚王。

师:注意,她说得很好,她说,这是外交语言。外交语言会不会说“你们这个国家就是一个出盗贼的国家”?

生:不会!

师:对,如果这样说,就可能得罪这个国家,引起战争。我现在说:“难道楚国的水土是一个容易出盗贼的国家吗?”我用问号,用问的语气,表示我不明白,我听你说,要楚王承认,想一想,楚王能不能承认?

生:不能承认。

师:于是,楚王怎么样?

生:“只好赔不是”。

师:注意,进城时,“只好开城门”;见面时,“只好陪着笑”;这里是“只好赔不是”。“赔不是”是什么意思?

生26:道歉。

师:为什么要“赔不是”?要道歉?

生27:事不过三。

师:事不过三,一而再,再而三,连番几次侮辱别人的结果都是什么?

生:被晏子侮辱了。他不敢了。

师:这里我们还要注意,如果不反驳,那就是“楚国是一个出盗贼的国家”。这样的问题十分严重,他不能听之任之。所以赶紧干什么?

生:赔不是。

师:怎么赔不是的?

生:“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师:取笑是什么意思?

生:开玩笑。

师:明明想侮辱晏子,这儿却说成了“想取笑”,为什么不说“想侮辱”?

生28:不能明说“想侮辱”。

师:对,不能明说“想侮辱”,这里只说“我想和你开开玩笑。”想一想,说成“想取笑”有什么作用?

生:使晏子不生气。

师:对呀,可以大事化小──

生:小事化了。

师:所以,楚王也是一个聪明人。从此以后,结果是什么?

生: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师:还有一个问题,在宴会上,是不是有一个盗贼?是不是齐国人?

生:不是。

师:对,应该不是,但我们没有办法判断,说不清楚。楚王把他说成齐国人,目的是什么?

生:侮辱齐国。

师:现在回到我们今天,假设我们出国旅游,假设我们在国外不文明,不礼貌。别人会不会说我们某一个人,他们会说我们是什么──

生:中国人。

师:所以到国外要──

生:文明礼貌。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代表中国人。

师:最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你们尊不尊重晏子?佩不佩服晏子?

生:尊重。

师:从哪些地方尊重呢?陈老师注意到一个地方:我们把进城的故事与见面的故事比较一下,大家看一看:进城时,当晏子看到城门关闭,只留下一个洞的时候,晏子的动作是什么?

生:“看了看”。

师:见面时,当楚王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在回答楚王的问题时用了一个什么形容词?

生:“严肃”。

师:大家想想:“看了看”和“严肃”有什么区别?

(生疑惑。)

师:比较一下,有没有区别,哪一个程度更深?

生22:严肃。

师:为什么在这里要“严肃”呢?

(生疑惑。)

师:默读两个地方,看一看,进城门时侮辱的是谁?见面时楚王第一句话又说的是谁?

(生默读。)

生23:进城时,侮辱的是晏子。见面时,楚王说的是齐国。

师:想一想,为什么晏子在听到楚王的话要“严肃”了。

生23:他要维护国家的尊严。

师:大家接着我的话读一读,晏子严肃地说:

生:“这是什么话?”

师:大家要读出严肃来。我们说,外交官代表国家形象,要维护国家尊严。进城门,没有明确针对齐国,所以晏子只是“看了看”。这里,楚王直接说“齐国没有人”,所以晏子要“严肃”。两处针对的对象不同,晏子的态度也不同,我看出,在晏子眼里,国家的尊严高于个人的荣誉。就这一点,陈老师很尊重也很佩服晏子。

你们佩服晏子什么?

生(七嘴八舌):勇敢,机智,聪明,很会说话……

师:很好。大家可以在文章中找一找哪些地方有你尊重的理由。

今天,我们学习了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大家还知道古代的哪些外交故事?

生30:蔺相如的完璧归赵的故事。

师:对,这也是一个外交故事,除了完璧归赵,蔺相如还有渑池相会的故事。陈老师还知道一个唐且不辱使命的故事,大家下来一个可以找这些故事读一读。

好,下课!

《晏子使楚》课堂实录(精选12篇) 篇十一

一、抓课题,隐含主题

师:“不要花开好颜色,只要清气满乾坤。”看你们,坐得大大方方,规规矩矩,说得更是字正腔圆。我呢,也是这样精精神神、大大方方地站在同学们面前。这样吧,彼此之间鼓励一下自己,送给自己牌匾上的一句话。(出示:规圆矩方。学生齐读。)

[看似简单地交流,其间,教师那充满深情的语言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唤起了他们探究的欲望,正所谓“入境始与亲”。]

师:注意观察“矩”字,和你平时写的有什么不同?

生:“矩”的笔画都是横平竖直的。右边的“巨”里多了一点。

师:想像一下,为什么要在“矩”里多加一点?

生:是不是要强调自己规矩多一点?

生:是要告诉自己一定严格要求吧。

师:这个“点”正如同学们说的一样要规矩多一“点”儿。对外呢,要更要讲规矩,懂礼节。比如对这个人(晏子)——本来他叫晏婴,为什么称“晏子”?

生:古代有贡献的人的尊称。

师:我是女性,假如窦老师是古代值得尊重的人,那就叫我“窦子”?(笑)

生:啊,我明白了,是指对古代有贡献的男人的尊称。

[牌匾的解读既营造了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又巧妙地组织了教学,引出了本课教学的课题。]

师:晏子的故事很多。

生:我知道《二桃杀三士》,《越石父》。

师:还有《金壶箴言》等。同学们可以读读《晏子春秋》,你会知道得更多。今天,我们就走进晏子的一个故事——“晏子使楚”。(题目出示,学生读出)

[介绍晏子的同时也介绍相关的作品,很自然地把课外读物引入课堂,把小课堂置于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之中,大气。这跟窦老师的主题教学是一脉相承的。]

师:“使”是——(生答“出使”);“楚”指——(生答:楚国)。让我们读读课文。

生: “春秋末期……显显楚国的威风。” (读一二自然段,内容略)

师:自评一下自己读得如何?

生:还不错。(学生表情得意)

师:的确不错,比如“大夫”,现在我们读dàifu,过去我们读dàfu。你读得很准。

生:“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师:谁来评价一下读得如何?

生:“我在这儿等一会儿”。这句有两个“儿”,儿化音,你读得也不错(该生对着刚才朗读的同学说)。

生:“晏子见了楚王……楚王只好陪着笑。”

生:刚才读的时候“临淄”的发音要准一些;“晏子拱了拱手”,不是“拱拱手”。

师:大家很注意听。读人家的书一定要读正确,不能丢字落字。我理解刚才这位同学,她在创造性朗读呢。请你再规范读一次,以后表演或复述的时候你就可以尽情创造啦。(该生又读,读正确了)。

生:“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学生评议,读得很流利。)

师:注意,这里出现了两个成语,是哪两个?

生:“面不改色”和“得意洋洋”。(要求学生把这两个成语画下来。)

师:通过全篇朗读,我们发现,第一次,楚王让晏子钻狗洞。第二次呢?

生:楚王瞅了晏子一眼,冷笑齐国没人了;第三次,楚王讽刺齐国人在楚国偷盗。

师:晏子作为使节出使楚国,按理,双方一定要做到讲规矩,各方都要规矩多一点。然而却没有得到尊重。

师:但,不管怎么样,最后的结果呢?

生: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让学生再齐读课文的最后这句话,并板书。)

师:尊重的意思就是——(生依次说出“敬重”、“佩服”之意。)

师:那“不尊重”呢?

生:尊重。(同学们啊了一声,该生一下子明白了)是瞧不起的意思。

生:侮辱,蔑视。

师:“不敢不尊重”呢?

生:尊重晏子了。

师:那就直接写了呗,为什么还要用上“不敢不”。

生:不能不尊重。(教师让学生把“不能不”送进句子中变成“楚王不能不尊重晏子了。”)

生:楚王只好尊重晏子了。

生:楚王必须尊重晏子了。

[在教师的牵引和巧妙地点拨下,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不但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而且牢牢地把握了文本的重点,紧扣“不尊重”和“不敢不”通过换词训练,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语文味极浓。]

师:那楚王佩服晏子的什么呢?

生:读了这篇课文,我认为楚王是不得不尊重晏子的才华。

师:晏子靠什么来表现他的才华?

生:表现在晏子说的那些话,也就是说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能言善辩的口才。

二、依文字,铺垫主题

师:那好,三个故事中,任选一个,找出晏子的话,给大家读读,看看晏子的话给你什么印象。(学生自由读。而后发言)

生:我说说第二个故事中晏子的这句话:“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没有人了呢?”甩一把汗,真的就下一阵雨?袖子举起来,真的就一片云?用夸张手法啊。楚王不是说我们国家没人吗,这样一来,楚王没话说了。

师:晏子的语文修辞手法用得真好(笑)。这是古文中晏子的话“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后人从中概括了三个成语,结合课文,看看是哪三个。

生:有“张袂成阴”,意思是“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有“挥汗成雨”,意思是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

师:快把这两条成语写在课文相应的意思下面。一边写一边记在心里。还有呢,谁再说。

生:“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句话的就是“摩肩接踵”。还可以说成“比肩继踵”(另一个学生脱口而出)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读别的书读到的,我平时看书看得多。

师:唉哟,你真用心。谢谢你给同学们提的醒儿,要多看书,注意积累。同学们赶快把这同一意思的两个成语写下来。也要工工整整地写,一边写就一边记在心里啊。

[既有词语的积累,又有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一举多得。]

生:第二个故事中晏子还说了这句话:“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晏子的理由真充分,你想啊,先说我们国家的规矩,然后再说我最不中用,最后呢,就得出结论——“楚国是最下等的国家”所以只好我就来了。

师:晏子的话里有“所以”,既然有“所以”,那就必然有——

生:“因为”。

师:用上“因为”说说这句话。

生:因为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师:这个“因为”还可以放在哪里说?

生:“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因为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生:晏子说话真有艺术,避免了“因为”重复使用,语言不罗嗦,理由还充分。

生:我说第一个故事中晏子说的话:“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晏子绵里藏针,他的言外之意是既然给我开了一个小门,像狗洞一样,那我就将计就计,把它说成狗洞,推理出楚国是狗国。这样听着好像很有根据。

师:那就请你给同学推理一下:(课件打出)“访问正常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狗洞),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狗国)。”(学生填出,大笑)

生:我说第三个故事中晏子的话:“大王难道不知道吗?橘树种在淮南,结的柑桔又大又甜。可是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容易做盗贼吧!”晏子用生活中的现象说明环境水土不同,植物生长就不同的道理,人呢,也是这个道理。我觉得晏子的知识真丰富,拿这个比喻反驳楚王,挺好。

生:晏子的意思是楚国的风气不好才使人变成盗贼。他没明着说,而是做了个比较,不能说是比喻。

师:这叫类比推理。后人把晏子的话当作典故。老师给同学配的补充教材中就有这句话。

生:我知道了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教师让学生把这句背下来,提示今后可以适当用上。)

师:请总评晏子的语言。

生:晏子口才非常厉害,口齿伶俐、能说会道。

生:晏子运用夸张、类比,打比方、推理等方法,让自己的语言有理有据。

生:晏子验证了一句话: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师:你可真会运用语言,读到补充教材上的这句话,在这里评价晏子,就不仅仅是积累这句话了,而是运用语言,表达你的观点。(学生回过头来读“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时语气很坚定。)

三、品文学,深化主题

师:不过,请同学们再看看晏子的有些话,难道都是事实?他说的这些都是真的吗?

生:也是。他从墙角挖的洞,就说是狗洞,然后推理出,既然是狗洞就是狗国,的确有一些狡辩的意思。

生:另外,晏子说自己国家上等人访问上等国家,下等人访问下等国家,也不一定有这个规矩。

师:谢谢同学们的思考。今天的一位外交官却这样认为(课件打出):

晏子的语言,虽给人的感觉是有理有据,但感觉是在做语言游戏。逞口舌之能进行外交对话,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也获得不了真正的尊重。

—— 某外交官。

师:对此,你怎么看?请自己默读,静静思考一下,发表如下观点:(板书以下)

(赞成/ 不赞成/ 说不准)

生:我说不清。这位外交官考虑外交的含义,晏子如果得罪了楚王,楚国和齐国之间就会有矛盾,所以,晏子必须“绕口令”。不过外交官的话也有道理,晏子有点逞口舌之能。

生:我怀疑这位外交官有些忌妒晏子的才能。(众笑)

师:有意思,我相信,你理解的妒忌是说晏子在你的心中——

生:神圣不可侵犯的。

师:人家有不同的意见,你就说是忌妒,是吗?(教师表情带有不同意该生意见)

生:……是。(学生挠头,不好意思了)

师:我尊重你的意见,但,我更相信你的观点不一定代表最后的观点。

[正是课堂的民主平等,才会得以支撑学生袒露真实的心路历程。老师巧妙的引导正是教师育人的高妙之处。]

生:我觉得每个人说话是通过大脑来思考的。在那种情况下,他有智慧,才能说出一番话,我认为晏子的口才也是智慧。晏子能随机应变,把楚王说得哑口无言,最后不得不佩服晏子。

生:我赞成。晏子有做语言游戏的感觉,你想啊,真正的外交对话能那样吗?就是楚王逼的,要是我的话,我就保持一份沉默。

生:我不赞成。晏子不是在耍嘴皮子,他既为自己的祖国赢得尊严又不伤害对楚王的尊重,他的做法令我佩服。要是我的话,我说不出来。那位外交官司怎么能这样说呢?

生:我说不清楚。晏子说的的确是有依据的显示出了自己的智慧,但外交官说“晏子是在做语言游戏,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什么是“真正的智慧”?也许外交官说的也是对的,所以我说不清楚。

师: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我们尊重你们的意见。有的同学不赞成,有的赞成,有的说不清。我们的确要思考:越说不清就越需要我们去说说看。如果说晏子的话感觉是语言游戏,那么,晏子的智慧肯定不仅仅停留在语言的技巧上,那么,晏子的真正智慧在哪?

师:好,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晏子说的这些话。我们先看这句话:“这是个狗洞……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晏子是怎么说那番话的?(学生说,教师加上“晏子看了看,说”。)

师:注意这个“看了看”,为什么不说晏子“想了想”,而是用了“看了看”?

生:这能表现晏子思维敏捷,随机应变能力强,压根儿就不用太长的时间想招儿。

生:不用想了想,只是看一下,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生:其实,“看了看”说明晏子是亲眼所见事实之后才说的话,如果用“想了想”,就不知是不是“看了看”才说的。其实,这个“看了看”也包括“想了想”。

师:原来这“看了看”藏着这么多意思啊。同学们再拿出《胯下受辱》。当无赖叉开双腿,让韩信从他裤裆下钻过去的时候,也是——

生:韩信也是“看了看”。

师:那么,晏子的“看了看”和韩信的“看了看”究竟有什么不同?

生:晏子“看了看”是想办法,韩信“看了看”也是考虑钻过去还是不钻过去?这受辱是对晏子和韩信都是一种考验。不过,韩信看到的是无赖欺负他一个人,而晏子不仅看到楚王侮辱自己,还看到了楚王侮辱他的齐国。

师:你有多高?

生:1米40。

师:看课文,课文写晏子身高五尺。古代一尺相当于八寸。估算一下晏子多高?

生:一米四几左右。

师:“左右”用得好。(和该生的个头比较一下),也就这么高。

生:晏子是矮了一点(笑)。

生:矮是爹妈给的,模样不好是天生的。你说我没学问,我可以学,但这样侮辱我,还借着我的个头侮辱我的国家,要是我会很愤怒。

师:可课文却是“晏子看了看”,没写出晏子的愤怒。

生:韩信虽然看了看,但他没像晏子那样去反驳。因为韩信是一个忍辱负重、大智若愚,有非凡气度的人,他可能是把这件事当作自己的一个锻炼。所以韩信能成为一个将领。(教师顺势和学生读《胯下受辱》最后一段话。)

生:无赖在韩信心里,根本不算回事。因为韩信有自己的志向,无赖只是针对韩信个人,所以凭韩信的性格,韩信忍受了侮辱。晏子呢,如果楚王侮辱是针对晏子个人的话,说不定晏子也会像韩信一样做,可是,晏子清楚自己的身份是使节,所以,晏子不能像韩信那样忍气吞声,他选择了马上反驳。

师:好啊,从晏子的“看了看”,你看到了晏子的什么呢?

生:晏子真了不起,太有智慧了!

生:我觉得晏子的智慧是很冷静,而且也勇敢。你看,他受到楚王侮辱后,镇定自若,看了看,就想出这么好的办法。

师:是啊,沉着是睿智的保证,勇敢是赢得尊重的前提。看似简单的“看了看”,让我们看到了小个子晏子的大智慧。也就是从这“看了看”,才使晏子的话有了底气,这是超越了晏子脾气和性格的勇气!回过头来读这句话。(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师:先看下面的两个故事中,晏子的语言背后,体现的智慧究竟在哪?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联系上下文读读晏子的话,看看这语言的背后究竟藏着什么力量,下节课我们接续学习。

《晏子使楚》课堂实录(精选12篇) 篇十二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刚才我们彼此的问候,从我们的表情和我们的状态,送大家三个字:“精、气、神”。我们彼此做一个鼓励,让我们在这一堂课里互相地鼓励自己,为我们自己送上这样一句牌匾上的话。该从哪读起?自己大声地读一读,开始——

生:规圆矩方。

师:如果能像刚才问好一样,富有节奏地读,那就更好啦,读——规圆钜方。

可以用北方人的发音读——规圆钜方。就是这个“钜”字,我特意用了三声来强调,你发现这个字上多了什么?

生:这个字上面多了一点。

师:这个书法家写这个字肯定不是错字,他为什么要在这个字上加一点?大胆地想——

我来说说试试行不行?比如:古人有说一句话,叫做“外圆内方”,外圆——规圆,内方——矩方。那就是说,“矩方”指的是规矩对自己多一点,要强调自己真才实学,对自己更加要严格要求,对外要尊重礼节,所以堪称这个人做人能做到规圆矩方。不信,来看这个人,他叫晏子。他原名叫晏婴,在这里为什么称他为晏子呢?

生:因为他是齐国的大夫,对齐国有功,他厚爱百姓,所以百姓尊称他为晏子。

师:但窦老师还要强调一下,假如我也生活在那个时代,要注意我的性别,我可能也会对国家做出了贡献,他们怎么不叫我“窦子”啊?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个人认为,“子”是对有贡献的男人的尊称。

师:比如说“孔子”、“老子”、“孟子”……所以后人也叫他“晏子”。说起晏子,他的故事很多很多,同学可以去看《晏子春秋》,在这节课,我们走进他一个故事,叫《晏子使楚》。

这个“使”就是“出使”,“楚”指的是楚国。那晏子出使楚国那就是使节,到别的国家去访问,理应受到尊重,但是这楚王第一次就让晏子受到难堪。怎么难堪的?

生:钻狗洞。

师:第二次说这个国家没人,瞧不起他,说怎么让你这种人来了。第三次呢?

生:说齐国人没出息。

师:把教材拿在手里,看我们就这样聊一聊,把课文内容都了解了,楚王就这样一次一次地侮辱晏子,然而,最终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就是晏子使楚的最终结局了,再大声地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快把这句话划下来,再齐读一遍。(师写板书)孩子们,“尊敬”换个词可以说是?

生:敬重、敬佩、瞧不起……

师:“不敢不”可以换什么词?——可以换成不能不尊重。还可以怎么说?

生:不得不尊重。

师:真好,你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一遍吗?(生读)你读得还字正腔圆。还有可以这么说——楚王必须尊重晏子了。楚王只好尊重晏子了。楚王只能尊重晏子了。

谢谢大家!那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的什么呢?一起说——

生:口才。

师:在三个故事里晏子都说了什么?你可以随便选择,哪句话都行。放开声音读一读,然后讲一讲,晏子的口才你评价一下给你什么样的印象?(生默读)

生:在第二个故事中,晏子跟楚王对话,晏子拱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师:你讲一讲吧。

生:一开始,楚王先侮辱晏子的国家,楚王问他:“为什么要派你来呢?”晏子用那种有点贬低自己的话语来回答楚王,来讽刺他。晏子用了他巧妙的口才来维护了自己国家的尊严,还抨击了楚王的傲然之气。

师:你讲得太好了,我们仔细看,在这段话中,用了一个词语——所以。既然有“所以”,就必然会有“因为”。请你把“因为”送进去,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因为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师:你这样一说我们听出这晏子可真会说话,还可以把这个“因为”放在哪啊?

生:因为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因为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师:行不行?这样一说我们就明白了,这晏子可真会说话,用了两个前提,最后结尾,所以就派我到这来了。你瞧瞧这个晏子,如果用了两个“因为”,就重复了,于是就干脆不用了。好,我们就继续谈。

生: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楚王仗着自已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师:你读了这么多,这段话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晏子不太服气,因为去拜访别人,别人应该亲自去迎接,而楚王不但不让他进去,还要让他去钻狗洞,所以晏子就说了这段话来让楚王知道他不是好欺负的。

师:听了他的解读,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访问正常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这段话好在哪里?

生:晏子不但保护了自己的尊严,而且还讽刺了楚王。

师:你看这晏子多会说话啊,你不是让我钻狗洞吗?那楚国就是狗国。晏子可真会回答。谢谢这位同学给我们的启发,我们继续谈——,还有哪里有晏子说的话。

生: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有意安排了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来讽刺晏子他们齐国的人都是强盗。但晏子能用淮南的柑橘来讽刺齐国的人,大家都知道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是因为淮南和淮北的环境不同,。而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这句话直刺楚王的心窝,他讽刺了楚国的环境不好,楚国人的道德不好,所以我们齐国人才会被感染了,做起了盗贼来。

师:这同学说得太好了,条条都在理,他可真了解晏子。其实,在原文里头,晏子说了一句很简单的古文,在补充教材里,找到了没有?

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师:这是句典故,孩子们快快背进脑瓜里,看看谁将来也能用上这句话,这句话可大有说法。快快背一下。

生:背。

师:继续谈,谁来读?

生:“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在补充教材里,也有这样一句,是“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晏子用简短的语言,直接就把齐国的人多势众表现出来了,楚王看晏子身材矮小,来讽刺齐国没有人了,但是晏子如此一说,让楚王大吃一惊。晏子的话柔中带刚,刺中楚王的要害,让楚王无言以对。

师:真是太精彩了。第一个掌声送给你,是因为你读人家的文章,读人家的语言,能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这就是一个运用语言的过程。第二个掌声送给你,是因为你刚才长篇大论,说晏子委婉地直指楚王的要害。后人在晏子说的这个简短的一句话里面找出了三个成语——

生:挥汗成雨,摩肩接踵,张袂成阴。

师:你是猜出来的还是联系着这句话想出来的?

生:是联系着这句话想出来的。

师:你看看他多会联想,我们来对号入座,“张袂成阴”的意思是?

生:“张袂成阴”的意思是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摩肩接踵”的意思是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挥汗成雨”就是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师:把这三个成语赶紧写下来,看谁一边写一边记在心里。(待学生写完。)来一起读一遍——

(生读:“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或者是比肩继踵。)

师:大家说得好。他不光是语言简练,还用了什么方法说出来的`?

生:用了比喻。

师:仅仅是比喻?

生:还用了夸张的手法。

师:和你一样,晏子的语文学得真好。用了夸张的方法,你说这个国家,哪里袖子举起来就能成一片云?但晏子就用这个方法一说,怎么着?

生:晏子这么一说,就让楚王觉得晏子他们国家的人真的十分多了。

师:所以说这晏子的语文学得真是太好了。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晏子的话,请同学们总评晏子的口才给了你们什么样的印象?

生1:通过读晏子的对话,我知道了晏子的口才十分好,他足智多谋,能以口舌之战打败对手,是一个人中之人,才中之才。

生2:我认为晏子的口才绝了,他不仅能反驳了楚王,还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让楚王觉得自己很没面子。

生3:我想用一句话来说晏子的口才:“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师:她和刚才一个同学一样,也利用补充教材里的话,用人家的话来点评晏子,你咋这么会学语文、用语文呀?我们不妨一起学着他,来夸夸晏子的口才,那真叫——

生齐:“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师:所以课文的结尾才肯定地说:“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正如你们所说的“不得不”“不能不”尊重晏子的口才。然而,今天有一位外交官,他对晏子的口才却是这� ”

师:关于这位外交官的评价,你赞成他的观点吗?你不赞成他的观点吗?或者既赞成又不赞成,我们就把它说成“说不清”。现在,不要和别人讨论,你自己静静地去思考,我相信,当你观点通过你的思考传递出来的时候,那就是你的声音,任何人的观点我们都赋予尊重,因为那是属于他自己的思考。

生:我非常不赞成这位外交官的观点。因为大家都知道,晏子是出使楚国的,他*自己的语言来反驳了楚王的话。他的口才是很好,但他的智慧更重要。所以我不赞成这位外交官说的话。

师:我明白了,你的意思就是晏子的口才就是源于他的智慧,对吗?还有谁想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1:我非常赞成这位外交官的观点。因为在课文中,晏子和楚王的对话,晏子都是在讽刺楚国。如果你是那国家的人,别人讽刺你,大家都会感到不高兴。这样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所以我觉得晏子虽然口才非常好,但他这样对别的国家的人说话。虽然表现出了自己的智慧,但是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生2:晏子本来叫晏婴,人们尊敬他才叫晏子。大家想一想,晏子代表齐国出使楚国,楚国人应该尊敬齐国的使者,但楚国的人屡屡侵犯晏子,晏子说的话,表面看起来是有情有理,但都是在讽刺楚王,有句话叫“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楚王是明着侮辱晏子,而晏子的语言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其实绵里藏针。他并没有明着跟楚王对着干,我认为他这点是非常伟大的。

师:那你的观点是赞成还是不赞成呢?

生:不赞成。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声音?

生:我也不赞成这位外交官的观点。因为是楚王首先不尊重晏子,从文章可以看出,先是让他钻狗洞,又说他们国家没有人,所以晏子也没有必要尊重楚王。再说,晏子也没有明着针对楚国。所以我不赞成这位外交官的观点。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观点?

生:我觉得我是说不清,楚王先是侮辱晏子,但是两国应该保持友好的关�

师:其实呀,这没有正确的观点,只有自己的思考。感谢这位外交官,和刚才同学们的发言,触及到了我们的思维,我想这位外交官的观点可以让我们进一步地去思考,如果依照他的话,逞口舌之能,仅仅停留在他运用语言的方法,夸张、类比、比喻,这些语言的技巧上,难免也有这样语言游戏的感觉,还有同学们所说的那样,面对那样的情况,他就必须这样。这就让我们进一步思考,究竟他的背后还藏着什么力量,才能真正让我们感觉到这两千五百多年的故事到底为什么到现在还这么脍炙人口,人们说这晏子真正赢得了尊重。我觉得回过头来,透过这些语言的形式,我们再走进晏子说的这些话语,再研究研究晏子的智慧,究竟藏在哪儿?好不好?我们再一起研究研究。(看大屏幕。)注意看,晏子是在怎么说的这句话?

生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师:注意,晏子是怎么说的?

生:是“看了看”。

师:是“看了看”说的,我把这“看了看”去掉,晏子是怎么想的才会说这样的话?

生:晏子心里想:楚王怎么这样啊,接待我居然让我钻狗洞,楚王怎么这样啊?太不象话了。

师:还有没有谁有不同的想法?晏子还会怎么想?

生:晏子会想:楚王让我钻狗洞,这不分明骂我是狗吗?我千里迢迢到这里,叫我钻狗洞,分明就是骂我们国家的人是狗啊。楚王这样侮辱他,于是他就说了这些话进行反驳。

师:你刚才用了个词,叫“千里迢迢”,其实在当时,还谈不上“千里迢迢”,看来你也会用夸张,谢谢这位同学。在这篇课文里,同学们想了这么多,再思考一下,为什么晏子是“想了想说”,而不是“看了看说”?这是为什么呢?

生:晏子看了看,就说明晏子的思维敏捷,如果想想了说,那需要一些时间,而看了看就说,说明晏子非常有智慧,他想也不用想,就知道下面该怎么说了。

师:这晏子想也不用想,一看,就计上心头,说出下面的话——读

生读:“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师:还有呢,请同学们拿出补充教材,看《胯下受辱》,读了吗?

生:读了。

师:这个人和晏子一样,都是受辱,这个韩信被一个无赖诋毁,要他钻这个无赖的胯下,所以我们这题目叫《胯下受辱》。面对这个无赖的要求,韩信是怎么做的?

生:韩信像是没有听到那无赖的话似的,继续向前走。

师:当无赖必须要他钻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生:韩信默默地注视他好一会儿,虽然感到很难堪,最后还是忍气吞声地伏下身子,从那无赖的胯下钻了过去。

师:你们发现了没有?韩信注视他好一会儿最后才钻了过去。那么,注视的意思也是看,那么晏子的“看了看”和韩信的“看了看”究竟有什么不同?

生:“看了看”是时间很短的,而“注视”要看好一会儿,韩信注视是在思考,他最终的结果是选择钻过胯下。

师:而晏子呢?

生:而晏子没有钻狗洞。

师:读一下最后一段——

生:齐读。

师:其实,胯下受辱的经历恰恰表现了韩信的大智若愚和非凡的气度。少年时这一特殊的经历锻炼了韩信百折不挠、虚怀若谷的性格,而这一性格成了他日后成为杰出将领的潜在条件。

(请一生站起来)孩子,你现在多高?

生:一米五几。

师:书上说晏子身高5尺,古代,一尺8寸,估算一下,晏子有一米几?

生:有一米四几。

师:对,还可以说成一米四左右,还没有他高呢。晏子可是一个成人,他还是个孩子啊。这晏子一看楚王这样对他,肯定会想:你就是看我长这样才故意让我钻狗洞啊。如果晏子就像韩信那样,能不能忍辱负重去把狗洞钻。有没有可能?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人的身份不同,晏子是作为一个外交官,他身份是要代表一个国家的尊严,如果他真的钻过去,楚王就会认为齐国人非常懦弱,可以侵犯。

师:掌声——你看看,就这样一个“看看”,晏子发现,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侮辱,那是对我国家的侮辱。所以有可能我在心态上也像韩信一样,但对于这种情况晏子是不可能只考虑自己的身份和尊严,最重要的是我代表的是齐国,所以这个“看了看”,你可以看出晏子的什么?

生:我看出了晏子的爱国精神。

师:“看了看”这体现了什么?

生:冷静。

师:你说得太好了,孩子。如韩信一样冷静,但又与韩信不同,他必须要这样,还能看出晏子什么?

生:为了国家的尊严,不顾个人生死。

师:非常有胆识。还能换个词——

生:叫有勇气。

师:还理直气壮。你看,就是这个“看了看”,我们忽然发现,刚才你说的“冷静”,那是睿智的标志;“勇气”那是获得胜利的前提。就是这个“看了看”,让我们看到小个子晏子背后藏着的是大智慧。就是这个“看了看”,让我们看见晏子的发言和表现那是超越了他的脾气,超越了他的性格,是真正的智者。所以从这“看了看”之后他说的这句话,我们才能感觉到这句话的分量和底气。不信,你读读看——

生:(放开声音,自己读自己的)“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师:咱们就在这“看了看”里读出了这些门道。那么,晏子说的那么多话呀,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看看晏子的那些话是怎么说的?你一边读,一边划,抓住那些关键的地方,体会体会,同桌之间交流交流,一会儿,我们再请你讲讲这些话,你又有什么样的发现?

生进行自由讨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