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事迹材料

王振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事迹

时间: 2024-11-29 21:09:14

王振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事迹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事迹吧,事迹可以起到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那么事迹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振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事迹,欢迎大家分享。

王振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事迹

王振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事迹 第一篇

  1924年,王振义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小康家庭。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让王振义决心以学报国;祖母因伤寒去世,更坚定了他学医救人的信念。18岁,他以优异的成绩免试升入震旦大学医学院,并在1948年以总成绩第一的名次毕业,入职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内科。

  不久,上海迎来解放。看到解放军入城后冒雨睡在马路上而不打扰市民,王振义为这支礼仪之师赞叹,更燃起了爱国奋斗的热情。1950年,他参加为军服务医疗队,出色地完成防治血吸虫病任务并荣立三等功。1953年,他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医疗队,因解决了大量志愿军战士咯血的诊断问题被授予二等功。

  抗美援朝的经历给了王振义莫大的鼓舞,回到瑞金医院,他矢志于血液病诊疗研究,开始了艰辛不懈的钻研。

  他首次在国内确立了血友病A、B的分型检测及其轻型的鉴别诊断方法,解决了不明原因出血的诊治问题。其间,面对关键性新型材料“卡脖子”的.困境,他因地制宜找到了国内常见的材料替代并大获成功。

  他找到并不断升级完善血友病的治疗方案,一系列成果标志着我国血友病诊断体系的建立,将中国相关血液学研究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

王振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事迹 第二篇

  王振义于1948年获得震旦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1948年—1960年,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主治医师、主任。1952年,开始从事血液学研究。1960年,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组副主任。1973年,调回上海瑞金医院内科。1982年—1984年,任上海第二医学院基础医学部主任。1984年3月,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院长。1985年,研究成果“全反式维甲酸”应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临床获得效果。1987年4月,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1992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卸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职位。20xx年,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王振义主要从事血液病学研究,是中国血栓与止血专业开创者之一,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1994年,获得何梁何利科技奖。1996年,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奖。20xx年,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xx年1月,获得20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xx年9月,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xx年9月,获得“共和国勋章”。

王振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事迹 第三篇

  再过两个多月,王振义将迎来100岁生日。他出生于上海,1948年,进入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工作,从那时起,便与血液疾病打上了交道。这位医学泰斗谦虚地说,自己一生只完成了一件事,就是对病人负责。“100岁,这100年里,我从做医生到后来遇到问题,都没有放弃。一个病,为什么会产生?怎么样治疗?”

  他与学生们创造性提出将药物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进行联合治疗的方案,即“上海方案”,让白血病中最凶险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5年生存率从10%提高至97%以上,更列入“新中国对世界医学的八大贡献”之一。全球千万患者因此重获新生,而王振义毫不犹豫选择了放弃专利。药物正式被批量生产投入市场后,10粒一盒的价格当时低至仅约11元,直到如今也仅290元,且纳入医保。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振义的“一门四院士”已成为学界佳话,20xx年从行政岗位主动让贤后,他全心投入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自创了特殊的教学查房方式——开卷考试,即每周初由学生提交临床上遇到的'疑难病例,形成“考卷”,他在一周内搜索全球最新文献资料,不断学习、思考、分析后做出“答卷”,并在每周四与学生一起交流,将自己分析的成果教给大家。

王振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事迹 第四篇

  王振义,1924年11月30日生,江苏兴化人。我国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著名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血栓与止血专业的开创者之一,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他关注、重视中医药在白血病诊疗中的独特作用,和学生陈竺、陈赛娟等与哈尔滨医科大学张亭栋团队合作,引入中药砒霜(三氧化二砷),通过对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两药联合治疗方法的使用,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这个曾经最为凶险的白血病,成为首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该成果被誉为“上海方案”,并被指定作为一线经典治疗方案,使中国占领血液肿瘤治疗制高点,为世界肿瘤治疗贡献了中国方案。

  要明确的是,提到“上海方案”就认为是我或者我们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团队的功劳,这是不全面的。它不是个人的发明,是团队合作的成果。在这个团队攻关的过程中,特别是对于砷剂的应用,哈尔滨医科大学张亭栋教授团队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了相关研究。不能因为我们所在的平台更显著一些,就以老大自居。我们各自有自己的特点,也共同付出了心血,进行了认真探索。

  那段时期,我们的国家还处于一穷二白的'阶段,医学科研的基础和实力还不够雄厚,从中医药的古老智慧和实践经验中寻找疾病诊疗的办法,既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也是个非常可行、有效的途径。

王振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事迹 第五篇

  每周一,学生提交临床上遇到的疑难病例形成“考卷”,他在两天内搜索全球最新文献,学习、思考、分析后“答题”,并在每周四与学生一起交流,将自己分析的成果做成PPT展示给大家。

  几年前《新民周刊》记者探访王振义院士的办公室时,办公桌上堆得像小山一样的学术资料和电脑显示器将王院士围在中间,给人一种“畅游在知识海洋”的既视感。

  他每周带回“考题”后,在互联网上搜索最新的科学资料,然后自己制作成PPT,一板一眼如辛勤的农夫开垦土地。

  当时与记者谈起“开卷考试”,王振义院士兴致勃勃,他享受着工作的乐趣,为自己还能继续为医学事业做出贡献而感到满足。

  在“王振义院士从医执教75周年座谈会”这天,王振义院士回首自己的.经历时总结说,他完成的任务是“对病人负责”。他再次谈起了最近的一次“开卷考试”,与大家分享这位病人的诊断和治疗。

  每每谈到科学研究,王振义院士眼中就闪耀着孩童般的光芒,这种纯粹也许是在他童年时就铺下的性格底色。

王振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事迹 第六篇

  他被誉为“中国药神”,攻克了最凶险的一种白血病,并为了让更多病人“吃得起药”而放弃申请专利;他坚持20年每周“开卷考试”,诊治疑难病例,言传身教,为血液学培养出一片“人才森林”,造就“一门四院士”传奇……

  王振义,男,汉族,1924年11月出生,群众,上海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致力于血液内科学的医、教、研工作70余年,为肿瘤治疗找到全新的.理念与方法——诱导分化疗法,使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可被治愈的成人白血病,确立了国际公认的白血病治疗“上海方案”,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使中国占领血液肿瘤治疗制高点,为世界肿瘤治疗贡献了中国方案。获得国际肿瘤学最高奖凯特林奖等数十项医学大奖,并还言传身教,培养了陈竺、陈赛娟等“一门四院士”。20xx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xx年9月13日,王振义获“共和国勋章”。

王振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事迹 第七篇

  王振义院士从椅子上站起来切蛋糕时,笑得像个孩子,他的左右,分别是陈竺院士、陈赛娟院士、陈国强院士,身后还有众多从四面八方赶到现场送上祝福的人们。

  20xx年11月30日,“王振义院士从医执教75周年座谈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举行。座谈会选择在王振义院士99岁生日这天举行,满满仪式感的蛋糕和鲜花,让座谈会充满了温馨的气氛。

  王振义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瑞金医院终身教授。关于王振义院士的故事,人们最为熟悉的'是他在上世纪70年代摸索出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的白血病治疗“上海方案”,为世界医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王振义院士还培养了大量医学人才,“一门四院士”享誉中外。

  还有一个故事起始于王振义院士的晚年,他坚持每周参与科室讨论,让学生们给他“开卷考试”,他针对临床问题去做研究,下一次给大家交上答卷。

王振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事迹 第八篇

  1948年,王振义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进入广慈医院工作。临床诊疗中,王振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病人平时没有出血状况,进行小手术后却出血不止。他查阅大量文献,发现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是控制出血的关键,但因技术和材料限制,国内无法对凝血因子进行检测。经过一番思考和研究,王振义选择用石蜡代替硅胶涂在玻璃管壁上,成功完成对凝血因子的检测,成为我国运用凝血活酶生成试验检测轻型血友病的第一人。随后,王振义又制定血友病分型的国内诊断标准,建立起我国血友病诊断体系,极大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1986年的一天,上海市儿童医院血液科收治了一名5岁女孩,身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危在旦夕。“只要能救她,怎样都行!”家属哀求。此时,王振义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试验阶段,分析女孩病情后,他认为可以尝试。女孩吃了一周的'药物,病情出现转机,之后情况越来越好,并最终实现治愈。王振义由此成为全球“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

  此后,王振义与学生陈竺、陈赛娟等又创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方法,曾被视作最凶险白血病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该治疗方法被海外媒体誉为“上海方案”,与青蒿素的发明等并列为“新中国对世界医学的八大贡献”。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