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实践总结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锻炼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机电一体化实践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机电一体化实践总结 第一篇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是涉及多学科、多种技术系统综合集成的专业,结合我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学型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现代民用建筑和智能建筑的电气自动化系统和智能化系统的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及产品开发等工作。毕业生可在建筑行业中的设计院、建筑电气安装公司、自动化设备安装公司、监理公司和装潢公司等单位从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监理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也可在大型酒店、体育中心、写字楼、智能大厦、房地产公司等单位从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管理等技术工作,还可在设备生产单位和管理单位从事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必要的实践环节进行培养。笔者主要探讨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如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达到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培养要求。
1 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
我院根据培养本科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验、专业方向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专业方向综合课程设计、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本专业每学年都结合有关课程有针对性地安排实践教学。其中,第一学年安排了军事技能训练和计算机强化训练,第二学年安排了金工实习、英语强化训练、电工实习1、电子实习,第三学年安排了电工实习2、电子课程设计、电控及PLC课程设计、建筑电气CAD应用训练、建筑供配电工程课程设计和电力电子课程设计等,第四学年安排了单片机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方向综合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通过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工程设计和施工能力以及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等。实践教学时间在42周左右,累计学分占总学分的22.95%。
2 实验课程设置科学合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高
公共基础模块课程实验有物理实验32学时,大学计算机基础及C语言程序设计和文献检索上机共56学时。专业基础模块课程实验有电路系统实验、电机与拖动实验、电子技术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共96学时,工程制图上机8学时。专业模块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实验8学时和专业方向综合实验16学时。另外,专业选修课电气控制与PLC检测技术等课程也安排了相应的实验。实验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满足了学生深刻理解相应课程理论知识和培养动手能力的要求。对实验教材和实验指导书进行科学合理的修订,最大限度地减少验证性实验,充实和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和自主开发性实验。实验开出率100%,课程实验含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90.90%。
3 推进校内实验室建设,建成建筑电气系统集成分中心
为保证教学计划实施,学院进行了广泛调查和研究,科学制订和认真执行实验室规划,加大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力度。20xx年,建设建筑电气设备综合自动化系统实验室;20xx年,建设住宅智能化系统实验室。从20xx年起,在原有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以省级电气与新能源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抓手,在项目的资金控制、前期调研、计划论证、采购招标、合同论证、安装调试验收等环节上层层把关,稳步推进实验室建设规划的实施,按时、高质、高效地完成建设任务。现在,省级电气与新能源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心拥有21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
电气与新能源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筑电气系统集成分中心,现有价值21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可用于在校学生的建筑电气、楼宇智能化技术、楼宇自动化技术、安全防范与监控系统和建筑电气工程设计与施工等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服务于校内教师的科研工作及校外企业的员工培训等。
目前,建筑电气系统集成分中心建有5个专业实验室,配备完善,设备先进,利用率高。专业建筑设备综合自动化系统实验室可开出给排水系统、变频恒压供水系统、中央空调系统、中央空调系统和照明与供配电系统实验;建筑智能化系统实验室和建筑智能化综合布线系统实验室可开出对讲门禁系统、巡更与闭路监控系统、智能家居系统、三表抄送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实验;安防与消防系统实验室可开出火灾报警系统、消防喷淋系统、防火卷帘门系统、室内对讲系统、安防监控系统、防排烟系统、群控电梯系统实验;建筑影音与会议系统实验室可开出声道音频系统、视频系统、扩声、会议系统实验。
建筑电气系统集成分中心实现了智能集成工作站集成软件技术方案:建筑设备综合自动化系统实验室、建筑智能化系统实验室、安防与消防系统实验室3个实验室的.24口百兆可管理以太网交换机,分别与智能集成工作站的三层交换机连接;智能集成工作站通过智能建筑集成管理系统(IIBS),采集实验室教师机设备管理信息,将各实验室子系统的信息资源汇集到一个系统集成平台上,集成软件监测建筑设备综合自动化系统实验室5个设备所有数据信息;教师版集成软件与学生版集成软件的通讯协议代码开放,方便学生自行开发集成;智能集成工作站学生机两两一组,通过以太网交换机完成计算机网络实验。学生机与智能集成工作站通过三层交换机组成局域网;智能集成工作站显示的设备运行状态参数通过投影仪显示到屏幕上,将建筑设备综合自动化系统实验室设备数据传输到工业自动化网络服务器上,成为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子系统。建筑电气系统集成分中心结构设置合理,功能清晰,实验内容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新颖性。
4 推进校内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习内容全面广泛
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教学计划,为了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专业技能,我们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在校内或校外进行实习。设置的实习环节有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对于每一次实习实践教学,都制定详细的实习大纲、实习指导书、实习计划安排等,并制定较为可行的学生实习考核办法。实习结束后,学生要完成实习报告。教师认真总结,为各类实习教学文件的修订提供依据,便于以后实习计划的安排与组织实施。
通过金工实习,学生加深了对机械加工中常用加工方法的了解,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通过电工电子实习,学生加深了对电工电子电路的设计制作和安装调试的感性认识,初步掌握了电工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学生学习和了解了智能化建筑行业工作流程以及建设和管理过程,了解和掌握了建筑电气工程和建筑智能化工程中系统设备的组成、运行工艺流程、工作原理以及操作规范等内容,了解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集成方法与软件功能等。除校内物理及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图书馆、行政楼、电气与新能源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以外,我校进一步加强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与国内10多家企事业单位实习基地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校内外实习基地完善稳定,实习场所设备齐全,实习内容全面广泛,涉及电梯、空调、建筑供配电系统、消防安防系统、室内外照明工程、舞台影音系统、给排水工程等,满足了本专业实习教学要求。建立健全实习环节的管理和考核机制,激发实习带队人员的积极性。此外,我们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选派部分年轻教师到企业一线,帮助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并建立长期的产学研互助关系。
5 课程设计内容丰富,综合运用并巩固提高课程理论知识
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我们安排了两周课程设计,综合运用并巩固提高在课程及其他先修课程中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初步树立起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及独立设计的能力,训练设计构思和创新能力。
本专业设置的课程设计有电子课程设计、电控及PLC课程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电力电子课程设计、建筑供配电工程课程设计、建筑电气CAD和专业方向综合课程设计等。课程设计指导书中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设计内容既重视课程基础内容,又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新颖性。指导书给出相应的参考书和相关的国际著名的高校、研究机构、电气公司的官方网站,供学生参考使用。学生相互探讨,独立完成课程设计。教师则发挥指导作用,指导学生阅读参考文献,审阅设计方案,检查设计进度,及时指导和帮助其解决出现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设计技能,建立正确的设计思想,重视学生提出的具有创新精神的见解,重视设计的过程考核。
6 加强过程管理和监控,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是教学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做毕业设计时,学生针对某一课题,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独立作出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设计。
为加强对学生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管理和监控,我校制定了《毕业设计教学工作手册》和《毕业设计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工作计划、教学大纲、选题、任务书、开题论证、资料翻译、教学情况记载、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进度情况、成果的规范格式、学生完成任务数量、成绩评定、毕业设计工作三级总结、毕业设计校外评审等进行了规定,严格评审和考核,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紧紧围绕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建筑供配电工程、安全防范与监控系统、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建筑物信息设施系统、电气照明技术、建筑电气控制与PLC、微型计算机应用等方面选题。绝大多数毕业设计课题是工程应用型课题,部分课题是结合指导教师纵向、横向科研项目或学生就业意向企业的研发课题,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实际,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以一人一题(包括子课题)为原则,几个学生共同做一个较大的课题时,每个学生有明确的独立完成部分。
指导教师原则上要求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并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经历和能力,我校首届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82名学生的毕业设计由28名教师指导,指导教师都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其中教授、副教授17人,都有一定的教学科研经验和能力,专业水平较高。
严谨的计划、严格的规范和严密的管理,保证了毕业设计工作按章有序地进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首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中,获校级优秀毕业设计3项,校级优秀毕业设计团队1个。我校从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档案中抽出校内评阅成绩表后,送校外同行专家评审,校外专家评审的成绩与校内评审成绩高度吻合。
7 制定和实施较为完善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学生学科竞赛成绩优异
实验中心制定和实施了较为完善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课内开放实验由指导教师负责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学生通过预约就可以使用实验室的设备进行课外实验,并有指导教师在场指导。
目前,实验中心开放实验室支持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各种学科竞赛的训练。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参加的竞赛有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大赛和电子设计竞赛等。近几年来,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学生在全国、省级大赛上取得了优异成绩。获第一届、第五届“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特等奖,第四届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竞赛一等奖,第三届“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二等奖,第四届“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三等奖,“和利时杯”电气可编程控制应用大赛江苏预赛二等奖等。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提高了学生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机电一体化实践总结 第二篇
古人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自从走进了大学,距离工作就不远了,学校为了拓展我们学生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我们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在学习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后,要求我们进行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它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还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了解一个企业是怎样进行生产的。为我们以后更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空有一身抱负是不行的,还要有一身的本领才行。但是在新时代的情况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只要你跟不上,就会被社会淘汰。
现在就让我来回顾一下我的实习经历与成果:
先说说我的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综合技术。是现代化的自动生产设备几乎可以说都是机电一体化的设备。据报道称,中国机电设计迈入plm全新阶段,正挑战着前所未有的、不可预测的难题。此次实习,带着对本专业适合干哪方面的工作、本专业前途如何、等这些问题,我参加了实习。对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加工机床、机械加工工艺、数控技术等进行初步的实践,认清就业形势及当今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的需求。
1、在车间里,尊敬的老师们几乎寸步不离我身边,手把手教我具体的操作,这让我在配电柜的安装与调试上具有初步的独立操作技能,在此我也很感激他们给我一个这么好的机会亲手实践。
2、由于在车间待得久了,耳濡目染,对书本的知识记忆更深了。在了解、熟悉和掌握一定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过程中,培养、提高和加强了我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车间里老师的细心也让我们明白做事要认真小心细致,不能马虎大意。这同时也培养了我坚强不屈的本质,永不言弃的信念!
4、老师时刻提醒安全和质量问题,也让我内心领会到了安全的重要性,培养和锻炼了劳动观点、质量和经济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安全技术规则和爱护公共财产的自觉性,提高了我的整体素质。
5、在这次实习过程中,纪律要求非常严格,老师特意为此制订了学生实习守则,同时加强清理工作场地、遵守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等要求,对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培养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很快我们就要步入社会,面临就业了,就业单位不会像老师那样点点滴滴细致入微地把要做的工作告诉我们,更多的是需要我们自己去观察、学习。不具备这项能力就难以胜任未来的挑战。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会有很多领域是我们未曾接触过的.,只有敢于去尝试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实习带给我们的,不全是我们所接触到的那些操作技能,也不仅仅是通过几项工种所要求我们锻炼的几种能力,更多的则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实习结束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感悟,去反思,勤时自勉,有所收获,使这次实习达到了他的真正目的。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社会的就业压力越发的巨大了,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努力的争取经济的好转过来。现在开始实习就是为毕业后的工作做准备,等到毕业后,如果没有工作经验的话,一般的企业是不会要你的,这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我们不能等闲视之。
机电一体化实践总结 第三篇
自上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飞跃推动了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同时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也层出不穷,至今也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在生产方面更加规范化,各个岗位的技能要求也逐步提高,机电一体化行业对相应的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传统的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行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了,这就促使高职院校结合当前实际,重新制定或优化机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加紧实施课程改革。
一、当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现状分析
1、课程的设置过于追求学科的系统化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建设虽然几经改革依然没有跳出学科体系的潘篱,这是导致高职机电人才与企业所需要之间不一致的结症所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种复合型高技术专业,专业知识涉及机械与电子两大学科领域,让学生在短短的在校时间内去系统的掌握两大宽广而精深的学科领域知识是不可能的。严格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化造成了,机不太懂,电业不太通的尴尬局面,或者严重失去了专业的特色,达不到培养的目标。
2、课程知识老化、落后
目前,机电产业已逐步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机电产品逐渐智能化、柔性化、高速高精度化、微型化邓方向发展。支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许多技术、伺服传动技术、伺服电机技术、传感检测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等在日益涌现和不断更新。许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需要在课程中体现出来,而绝大部分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社会领域的科学化已显得非常落后,有些甚至依然是以传统的机械技术占主导地位,这必然导致培养目标很难适应当今机电行业的发展趋势。
3、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存在偏差
由于现阶段我们缺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系统性、针对性调查研究,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未能很好地突出就业为导向以及社会需求,使得机电一体化的专业方向十分单一,且市场适应能力较弱,进而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行业发展、就业岗位的需要。
4、专业教材内容与实际脱节甚至滞后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所采用的某些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内容十分陈旧,版本过老,缺少一些能反映机电一体化先进技术的内容,而且该专业的各门课程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将相关知识有机地渗透或结合在一起进行掌握。除此之外,还存在知识重复严重、理论性过强等问题,同时也极大地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5、忽视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由于深受“重理论,轻实践”这一错误思想的影响,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把理论课看得过于重要,导致理论与实践学习的比例严重失调。加之不注重教学实训,导致学生的实践场所或实习基地条件较差,使学生的实践训练严重不足,这对机电一体化这样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来说显然是不相适宜的。
6、专业“双师型”教师存在严重不足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师资力量建设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师型”教师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有的专业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训教学,而有的实训教师在基础理论方面又过于薄弱,这不利于学生全面地提升和发展自我。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分析
一方面,对当前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行课程改革是改变我国机电一体化教学现状的根本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飞速发展,我国的机电一体化产业逐渐发展成为高新产业的主导产业,甚至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所以机电一体化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得更高,具体来说,这些人才必须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要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现代化机器设备开展日常工作;其次,这些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以及较强的应变能力,这样才能够快速地适应企业的管理经营模式,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第三,必须具备足够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团队协作精神,这是作为工程技术人才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不长,所以还没有形成一种合理高效的专业课程体系,当前不得不加快对该课程体系的总结、研究,以尽快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样才能推动该专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笔者认为进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是一种必然趋势。
三、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建议
1、加快调研,进一步分析岗位需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现阶段最重要的是根据行业和社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战略。具体来说,应当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通过问卷、访谈、研讨等多种方式对机电企业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明确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和岗位群。同时,要结合国家对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的总体定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2、与时俱进,加快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构建
笔者认为,现阶段构建以模块化课程为基础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很有必要。
要合理地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就需要我们对职业岗位群进行系统的分析,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不讲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必需与够用”为度,更加注重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知识组成一些模块化课程,进而形成理论课程体系。另外,构建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十分关键,这是由于实践课程是促使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作风、素质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当结合实训条件,形成一种与理论课程体系紧密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可分为基本技能训练、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三个模块。这样既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又能够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经验、创造条件。
3、着重强化校外实习环节教学,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针对高职院校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的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采取进一步的强化措施。首先,高职院校应当注重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与实施。日常除了开展各种传统的电机实验项目外,还应当有序地组织学生到不同电机企业或变压器厂进行实习训练,以不断增强学生对电机结构、生产流程的感性认识;其次,高职院校也要加快校企合作,注意搞好与较大较强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借助校外实习基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更多优质人才;第三,高职院校也要适当地改进实验、实训的投资方式,可以把学校实践性很强的实验实训投资与企业的技术改造结合起来,着力抓好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甚至可以把部分实验室或者实训基地直接建立在企业当中,这样一方面给学生创建了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另一方面又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盘活了学校的投资,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带来更多福音。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现状不容乐观,可以说是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改革形势,当前我们的高职院校必须在国家教育部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紧跟机电行业发展的需求与步伐,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特征,逐步有序地采取课程改革措施,并且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更新、调整和完善,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才能为我国的机电行业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机电一体化实践总结 第四篇
随着我校不断的发展壮大,以及教学改革的需要,作者对机电一体化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一点建议和探讨。
专业定位: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1.学生起点低,基础差。初中起点学生居多,高中学生起点少,且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生活及学习习惯不好,厌学情况严重,导致教学与学生管理难度大。
2.专业定位模糊,需要准确定位。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上按“即懂机又会电”来定位。但实际上机械与电子本身各自为两大学科,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让一名技校学生短短两年里系统的掌握两大学科理论和技能是不现实的也没有这个必要。前述的理想化定位,往往造成“机不太懂,电也不太通”的尴尬局面,失去了专业应有的特色,达不到培养目标。从理论上来讲,其定位应以机为主、电为辅,或者电为主、机为辅均可。由于许多机械类专业如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一般也强化了电子和计算机方面的应用,使他们没多大差异,体现不出自己的特色,实际上行不通。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定位在“以电为主,机为辅“。机、电、计算机三足鼎立为宜”。
3.教学内容陈旧,模式单一,方法单调,手段落后。目前很多学校课程结构是,先基础文化课后专业基础课再专业课的三段模式。其特点是以学科为中心,强调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在教学的模式上采取的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是必须分开的。在实施的程序上,理论课程在先,实践课在后,单科独进,分科教学,分阶段实习。
在教学管理模式上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以班级为中心。学习的内容是,大纲、教材及教学进度是“一刀切”,强调统一性。在教学的评价与反馈上,通常是一个人的卷面分数为准,课程知识部分考试是评价该课程的唯一依据,强化了考试成绩,难以保证受教育者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上采用的是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人为的分开。在这种教育模式中,仅仅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使学生太多的限制和束缚。
4.教学实验实训条件相对落后,校企合作不够,时间训练水平有待提高。总体看来,大多数学校虽具备一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践条件,但基本上都是以验证性、演示性为主,很少具有本专业综合性、设计性试验,缺乏融合机与电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实验或综合型课程,影响了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训设施也大大落后于当今企业,实践训练水平不高,应采用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尽快提升层次。
因此我认为机电一体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从教学改革入手,除了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更重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合作的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学校课堂教育当中。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为融理论、技能实训、企业实践为一体的理技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
二、理技一体化教学策略
1.整合课程,使理论和实践在结构上一体化。对专业理论课程实行整合的过程中,决不能轻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而应针对职业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内在要求,在强调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前提下减少理论课时在整个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从而打破“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强化了实践教学内容。
2.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使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一体化,采取理论课实践课拼进,穿行,即教师在讲完理论知识或原理构造后,学生就动手操作,也可以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对照实物边讲边做,使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在时间上有机的融为一体。为了更好的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专业课教学中可以和专业技能课真正融和在一起,可以把专业课集中时间放到实验室,实训基地,甚至到工厂去上。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让每个同学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会大大增加,动手能力也将大大提高。
3.整合课堂教学目标,使理论知识与能力水平一体化。通过整合教学目标,使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应达到的能力水平融合为一体。确立为职业岗位专项能力导向,融知识、能力、态度三个层次目标为一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4.整合教师队伍,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要整合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的专业教师,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即将专业课的专业技术理论课和实习课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由一名专业教师,(可以是理论教师,也可以是实习指导教师)担任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先讲理论后实习的方式进行,或一边讲理论一边实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关键是要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理论教学用实践去验证,而实践教学则用相应的理论知识去指导,解决。
三、依托企业拓宽“理技一体化”教学的途径
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根本。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因此,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应当顺应这些特征,在总结传统和现有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要有所创新。应按照教会学生生活的本领,教给学生生存的技能,提高学生生活质量,使学生进校有收获,毕业有岗位的办学思路,来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把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一项主要任务,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学与做合二为一,产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拓宽理技一体化教学的途径。
当然,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教学计划,实时调整深程设置,满足企业需要,要随着市场变化和岗位需求随时对教学进行适当调整。
机电一体化实践总结 第五篇
一、建立自主学习模式下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能力训练体系的背景
电子信息类各专业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专业实践性极强,专业实践能力是衡量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指标。大量的专业实践训练是巩固知识,提供实践能力的基本保障,更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前提。然而,由于课程的相对独立、课时有限、学院师资、设备的限制等多方因素的影响,造成目前学院学生专业实践训练机会少,效果甚微,使学生的知识综合和实践能力大打折扣,更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块绊脚石。因此,加强实践中知识的有效融合便是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措施。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为特征,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等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方式。它能让学生主动进入学习过程,形成自己的理解,形成独立思考、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自主学习模式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自我学习为主,专业辅导为辅,锻炼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逐步实现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本文结合成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实际,借助学院现有资源,依托学院特色学生工作,初步形成由简到繁、从易到难、由低到高逐层推进的自主学习模式下的电子信息类专业递进上升式专业能力训练良性循环递训练体系。
二、基于自主学习模式下的递进式专业实践能力训练体系
结合学院专业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在原来基础教学的基础上,将专业实践能力训练引申到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工作在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努力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下的专业能力训练体系。训练体系的各个环节融入学生工作中,分布到大学四年,根据不同阶段的性质,可以划分成不同阶段,依次为基础阶段、能力提高阶段和综合应用阶段。其中,理论教学、简单项目制作为基础阶段,主要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进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科研项目、学科竞赛活动为能力提高阶段,这一阶段,难度大,主要在第二、第三学年进行;毕业设计和企业实训(习)为综合应用阶段,主要在大四阶段进行。训练体系侧重基础阶段、能力提升阶段,贯彻到学院学生工作中,在实践环节中采用连贯的、统一的思想,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过程,将实践活动体系的内容进行分解,形成一系列具有不同难度和要求的相对独立的任务,并将这些任务分配到适当阶段的实践环节中;通过不同层次实践环节的多次迭代训练,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学院形成的自主学习模式下的电子信息类专业递进式专业能力提升训练体系分四个阶段开展,具体表现为:
(一)大一专业启蒙教育
大学大一阶段,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认识专业、学习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新生刚进入大学,对所学专业充满好奇,是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好时机。学院的特色工程――学长讲堂,是借助高年级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学生对大一新生进行专业启蒙教育的学生素质提升工程。学院开展学生讲堂已有六年之久,不断总结补错,改革创新,已成为学院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重要平台。学生讲堂是以学生课余自主训练为主、导师指导为辅,通过作业、任务(或项目)等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完成相应阶段的专业能力(技能)训练。因大一新生缺乏专业知识,该阶段以专业小制作为主,理论知识为辅,增加新生对专业的了解,提升学生专业兴趣。
充分考虑到单片机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需掌握的基础知识,在大一阶段,学长讲堂主要是向学生讲解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及基于单片机的简单小制作,并要求大一学生必须分组完成基于单片机的电子作品,将单片机制作作为学生专业能力训练达标的基本要求。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项目制作,每个新生班级配备一个专业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在项目制作过程中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大一学生在完成电子作品过程中,对单片机的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学习,锻炼基本的编程能力、PCB设计能力。同时,为了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结合大一学生专业学习实际情况,针对大一学生举办电子创意设计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基础专业知识,锻炼基本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所学专业。近两年,在电子创意设计比赛中,不断涌现出高质量的参赛作品,学生参赛人数也呈逐年递增趋势。
(二)大二专业实践教育阶段
大二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可通过各类创新实验项目进一步巩固基础。学科实验训练项目是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例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学校科创杯项目等。学院出台一系列措施鼓励学生(以大二学生为主)积极申请项目,进行实验项目具体研究,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了提高项目质量,每个项目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从项目选题、申报书撰写、项目具体实施到项目结题实现全过程式指导,帮助学生在项目中提高专业动手能力。针对专业能力突出的同学,在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研实验训练项目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创新和提高,对已做的科研工作进行总结、提炼,鼓励、指导学生撰写科研论文并公开发表。通过针对性的分类指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打造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
与此同时,也注意到学生专业实践必备技能的培训。绘制PCB是电子信息类学生须掌握的基础专业技能之一。大二阶段的学生已在课程中学习了PCB绘制,具有一定基础,但是绘制复杂的电路PCB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达不到实际工作要求。所以,针对大二阶段的学生,学院举办PCB比赛,以比赛的形式提升学生绘制PCB的能力,增强学生科技创新竞争意识,提高竞技能力以及理论知识应用能力。
(三)大三专业强化提升阶段
大三阶段,同学们具备了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是进行专业能力强化提升的关键阶段。各类专业学科竞赛是电子信息类学生运用在第一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载体,是检验、锻炼、提高和展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是电子信息类学生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电子信息类专业各类学科竞赛众多,如电子设计比赛、程序设计比赛、飞思卡尔智能汽车比赛等,这些竞赛要求参赛学生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大三阶段的学生是参加各类竞赛的主力,为了帮助同学们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各类竞赛配备了专门的专业教师指导,在比赛前期,指导教师对参赛同学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指导,并全程参与竞赛过程,帮助学生解决比赛中的难题,使学生争取取得好成绩。近几年我院学生在各类学生竞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然而参加竞赛的同学有限,对于其他同学,学院实行分流引导,引导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不同的科研项目,如大学生科技实践计划项目、教师的各类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做到人人都能参与到项目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特点,给学生分配不同的科研任务,从而在不同层次上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例如,有的学生可以承担教师的科研助手,负责实施项目调研,协助教师做好项目的需求分析,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数据的处理;有的学生可以参与教师课题的系统设计、实现和系统测试等工作;有的学生则自主撰写项目申报书,申报大学生科技实践计划项目。同时,提倡延续性研究,建议学生将各级项目研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或延伸为毕业设计,从而为毕业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大四专业实战训练阶段
目前,学院毕业生大部分在大四的第一学期忙于参加各种招聘会,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来完成毕业设计,导致毕业设计和论文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想要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环节,必须在大学前三年为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学院引导学生将已完成的课程设计、实践项目进行系统化、修改、完善、方案比选、优化形成毕业设计,各个实践创新小组的指导教师即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同时,学院一些专业教师结合自己研究课题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或者将专业类竞赛的成果或创新训练课题成果融入毕业设计,学生从大二、大三就开始参加研究,具有一定基础,能够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三、结语
总之,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递进式专业能力培养模式对二本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建立通识性专业能力、专业方向基本专业能力、专业方向高级应用开发专业能力的三层次专业能力体系结构和标准,形成不同阶段和不同对象的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并分段式贯穿大学四年,形成由简到繁、从易到难、由低到高逐步推进的递进式专业能力训练培养模式,实行“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训练和竞赛相结合”,形成多维的专业能力提升训练体系,使学生专业能力在有标准对照的前提下,将专业能力提升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实现专业能力培养训练日常化和系统性,最终达到有效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目的。
当然,基于自主学习模式下的递进式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专业能力训练体系在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实践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该体系仍在探索阶段,存在不足,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深入推进改革和完善训练体系,为学生的发展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