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忠诚与背叛》观后感范文(最新9篇)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主旋律电影《忠诚与背叛》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主旋律电影《忠诚与背叛》观后感 第一篇
《忠诚与背叛》这部电影演绎了一个在革命时期发生的故事。电影中的人物有忠诚于革命的,也有背叛了革命的。剧中的王荷波是一个为革命事业可以付出一切的英雄;而范阿根,林广顺等人则贪生怕死,好逸恶劳,成为了革命的背叛者,被所有人唾弃的人。
这部电影使我很有感触。中国革命英雄们为了挽救中国,不惜付出任何代价,甚至生命。但他们却什么也没带走,什么也没留下,默默地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鲜艳的五星红旗,是他们用热血染成的,像征着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让我们的心中树立起了革命先烈们的伟大形象。
这部电影也让我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要奋发图强,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用所有的能力去报答革命先烈们的付出,建设好我们的祖国。而且,当今的社会发展迅速,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也非常优越,所以我们更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不为国家出力。
革命先烈们已经不在了,但他们的精神像种子一样,播撒在我们的心中,我们要把这种子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让革命精神永存我们心中。
在生活中,也有忠诚与背叛,在信念与诱惑的天平上,如果没有足够的信念,将会被诱惑,你就将会成为一个被人唾弃的人。我们要坚守那份信念,将那份信念进行到底。
《忠诚与背叛》讲述了“忠诚”与“背叛”,看完了这部电影后,我为王荷波的忠诚而感动,对范阿根的背叛而愤恨,王荷波的精神让我敬佩,虽然这已成为历史,但这种精神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每次想起,心中便波澜起伏,升起一种敬畏之情。
主旋律电影《忠诚与背叛》观后感 第二篇
看完《忠诚与背叛》之后,我的心灵产生了激烈的共鸣与反思。在观看前,心里还存有少许抵触情绪。但是,当“牺牲”了半天紧张的工作时间而换来的却是心灵的巨大震撼,对我党忠诚的革命战士肃然起敬,起敬他们的忠诚,起敬他们的无畏!除了震撼与起敬之外,心里还想到了一些事情,也明白了一些道理,对自己的心灵深处也起到了净化作用。
《忠诚与背叛》通过真实感人的故事、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谱写了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成立、十名监察委员忠于职守、为党履职的光辉篇章,着力塑造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第一任主席王荷波、副主席杨匏安同志的英雄形象,热情讴歌了老一辈纪监干部为党的事业威武不屈、刚正不阿、忠于革命、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观看之后,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的东西,太多太多!
第一,革命的成功不是信誓旦旦,而贵在坚持——对信念的坚持,对坚强的坚持。试想,如果没有坚强的信念,没有坚韧的毅力,如何能在充斥着无数诱惑,充满着无形的危险之中,还能一如既往地走向革命。正是有这样一批又一批的有信念、有毅力的热血儿女前赴后继,无数英雄的壮怀付出,中国共产党才从那个血雨腥风的笼罩中脱颖而出,才能在那个错综复杂的局面里熠熠生辉。
第二,革命的成功需要有铁的纪律。正如电影台词所讲,革命队伍没有铁的纪律,所有的成员就如一盘散沙,就失去了凝聚力。铁的纪律是保证革命顺利进行的关键,可以对革命叛变行为进行有力的惩罚,可以对叛变者或者准备叛变的起到威慑作用,革命才能少付代价,少走弯路。
第三,革命需要用智慧来取胜。毕竟那个时代过于复杂,没有足够的智慧,是难于在时代的航船上乘风破浪,大显身手的,结果只能是以失败告终,只能是以大批的热血儿女的牺牲为代价。后人只能是对革命者捧一抔黄土,唱一支悲歌作为感叹!
时代证明,实践证明,那个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员无愧为革命的斗士,无愧为时代的精英。我们今年的美好时代,幸福生活,和谐社会都是用无数老一辈革命者的巨大付出换来的。我们在对他们发出无限赞叹的同时,一定要警醒自己,深刻反思,并学习他们的坚强,学习他们的智慧,同时用严格的纪律约束自己,才能做一个对国家,对党,对人民有用的人。
感谢《忠诚与背叛》,让我们在和平年代也可以如亲历般感受到党在大革命时期的险恶环境与必然因素;感谢戎马倥偬年代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们,为我们带来了今天和平与安定的幸福生活;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挽救中国人民于水火。告诉我们当代每一位党员干部,只有铁的纪律才能保证一个政党的成功,只要我们保持发挥监察监督作用,党就会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看完《忠诚与背叛》,我思绪颇多,被那个时代所震撼,被那个时代的青年的热血和激情所动容,同时也在思考,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撑一个人,如王荷波、杨匏安那样,在当年清党的白色恐怖下,甘愿放弃个人利益,家庭幸福,敢冒抛头颅洒热血的风险,无怨无悔的为一个党派的生存和发展弹精竭虑,死而后已?正如影片中王荷波所说:“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也正是这群人放弃了权利名望地位财富,选择了一条凶险万分,环境恶劣的人生道路,从事了一个注定不会显赫一时的事业——为中国富强民主独立而奋斗,甚至献出生命。
回望历史,革命先烈为信仰而战的真实场景历历在目,他们的伟大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当前,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我们要时刻保持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在工作上,克难奋进,勇往直前;在权利和利益面前摆正位置,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争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主旋律电影《忠诚与背叛》观后感 第三篇
前几日单独一人观看了《忠诚与背叛》,影片围绕“中国共产党第一届监察委员会”建立的背景和挫折经历,讲述了为了保卫民主革命的果实,以王荷波、杨匏安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在党内清除贪污者和叛徒的故事。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荷波清除叛徒范阿根的过程,范阿根与王荷波一同抗战,经王荷波介绍入党,范阿根的母亲也是王荷波的干娘,后来范阿根因欠赌债出卖了党内的其他同志,为找到失踪的范阿根,王荷波找到干娘挂起红灯笼引出范阿根,并最终将范阿根枪毙。
在这里我们可能会认为王荷波和干娘是忠诚的,一同消灭了背叛党的范阿根他们的行为是高尚的。但是在这个故事结束时,范阿根的母亲说了一句话:“儿是母亲的心头肉。”同时范阿根在将党内重要信息告知敌人时,为保护王荷波的安全,给王荷波的水里下药,使之不能赶赴早已被国民党特务包围的会议地点。在看到母亲挂起红灯笼后,范阿根不顾自己还是党内通缉犯的身份,回到家探望母亲。这时我们心里会有这样一种直觉:范阿根对朋友、家人的忠诚,相对于对党的忠诚,是不是不值一提?若再思考深入些的话,便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忠诚作为维持成员资格和团结的义务,对身处不同团体的人而言,当多种“善”发生矛盾时,是否能够做自由选择?
关于道德和政治的义务,西方自由主义者提出了两种义务:一种是作为人类本身具有的自然义务;还有一种是自愿义务,就是针对特定人,经由我们同意而承担的义务。除此之外,社群主义者还提出了第三种义务:维持成员资格和团结的义务,这种义务不一定经过成员的同意产生,通常表现为“忠诚”。忠诚的道德力量在于理解我们是谁,归属于哪个群体。它不一定经过同意产生。例如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孩子没有经过同意而被生出。在政治上,我们可以举影片里的例子,当母亲要选择杀掉自己的孩子,她是可以拒绝的,因为杀了自己的孩子也是无耻的,即使是为了党的纯洁性而要消除叛徒。母子关系与儿子的党员关系,家庭关系与党內关系,哪一种义务更重要?在这里是否有自由选择的可能?
如果我们把怀疑进行得更彻底些,那么问题就变成了忠诚,作为一种义务,是否存在?爱党、爱国是否只是一种偏见,我们是否需要克服这种偏见?在忠诚里,爱国、爱党不是一种无需经过我们同意的、维护成员团结的义务。但是,对党、对国家富有爱的义务,其基础是自由选择和公民同意,因为公民不负有任何政治义务在一开始,除非公民自愿承担那种义务。在历史上对党和国家的忠诚有时会演变为集体的自私,我们还要引以为豪吗?我们何时可以拒绝这种忠诚?忠诚何时可以甚至超越正义原则,独立于正义原则之外而存在?母亲没有任何义务帮助那些要杀死她孩子的人。这样的忠诚并不能找到普遍的公正原则。因为特定团体对什么是好的生活是多元的,同时促使公正成为了一个特殊的、非独立的原则。用忠诚来决定争议,不是一种思考争议和公正原则的方式。因为公正不能被看成是忠于特定群体的共识和信仰。
如果忠诚必须永远优先于其他义务,那么朋友和陌生人之间的差异就理应不存在了。对朋友特殊利益的照顾就是一种偏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因此被重新衡量。这样一种原则会将我们引入怎样的一个世界或者道德构想?孟德斯鸠在启蒙运动时曾说: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会帮助那些最疏远的陌生人,就想帮助它的朋友一样。如果人们是完全高尚的,那么他们就不会有朋友。这样的世界将难以是一个人类世界,因为它难以实现。人的博爱是一个很高尚的行为,但人通常是在小范围内来实现爱的,这也许反映了道德同情心的局限,但它反映了一个事实:我们学会爱别人,不是通过普遍意义的爱,而是通过一种具体形式来爱。
考虑到正义,一种方式是要参考过去历史里的主导价值标准,而不是外部的标准,正义应该是一种特定团体内的在所有时代都会一致同意的看法,但此时正义成了传统,成了社会惯例,失去了它的普遍性特征以及与“善”的关系。另一种方式是看正义是否尊重或者促进某种重要的人类的善行。可是后者面临的问题是,怎么定义善?是否能不在社会团体的影响下定义善?罗尔斯提到一种“反思的平衡”来实现对正义的共识,即将特定事件的判断与其背后的一般原则来回对比,不断修正。但是在多元的社会,关于正义和善的 “分歧”会永远存在,承认这种分歧将是合理的。怎么尊重社会中意见不一的公民?绝不可能是“装着没看到”,因为这不是民主生活所愿望的,而是“与之交流,与之争论,聆听和学习”,不保证最后达到一致,商议和交流得来的尊重更符合民主生活和一个多元社会。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在当下多元社会里的一种果实。
主旋律电影《忠诚与背叛》观后感 第四篇
很久没有看这样的电影了,如果不是这次党员活动,我或许也不会关注这部电影。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去签到,但是观看中,我还是深深的被我党革命先烈的精神鼓舞,内心中那逝去的激情、斗志似乎重新又被点燃。总觉得心里有那么一股气,在澎湃。原来想应付下任务的想法被我放弃了,还是自己亲自写下了这么点体会。
我党先烈在那么严峻的白色恐怖中艰苦斗争,获得胜利。这样的精神和斗志,扪心自问,我不及先烈的万分之一。“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这句话在烈士王荷波的口中说出,不断地回响在我的脑中。
革命先烈口中的“我们的事业”应该是指同白色恐怖的斗争,但“永远存在的事业”应该是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世纪20年代正是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中,生死存亡的一线之间。不断有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寻找道路。国民党建立的初衷也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且取得了先机。但是国民党在和我党的斗争中,失去了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机会,由我党带领我们民族逐步实现了民族的复兴。
纵观建国后,我党带领我国在一片废墟中,连一枚钉子都被称为是“洋钉”的环境下,取得的一项项伟大事业,内心中对我党的先烈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虽然在建国后,出现了各种曲折,但都最终被克服,中华民族还在不断发展中。
近十年来,祖国的大发展,物质极大丰富,民族复兴有望,发展再次出现了曲折。各种不稳定因素不断积累。就像我们医疗工作一样,医患矛盾不断激化,医务工作者作为医疗工作的基石,不断受到不理性的伤害,社会充斥着对医务工作者的不理解,谩骂。这些现象不仅仅在医疗行业出现。这些曲折最终能否再次被克服?我抱着极大的期望。
人性向往着享乐,但是这些的取得必须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顶层设计,在《忠诚与背叛》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我党坚守的民族复兴的大业尚未完成,我仅能成为我党道路上的一颗石子,或许在我党前进的方向上,或许遗弃在路旁。虽然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但是伟人仍掌握着历史前进的步伐,期望着我党能够始终带领我们民族实现复兴。
“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主旋律电影《忠诚与背叛》观后感 第五篇
很久都没有到过电影院了,昨天和同事一起观看了电影《忠诚与背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纪检监察干部,总的感觉这是接受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的一次深刻洗礼,同时被王荷波、杨匏安等党的纪检监察干部的先驱们在面临选择时,放弃个人利益和家庭幸福,威武不屈、不畏艰险、刚直不阿、视死如归、忠于革命、忠实履职,以生命和热血捍卫党的纯洁性的崇高气节和忠诚品格而深深地感染着。影片中多次引用的“我们的事业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引自马克思在自己中学时代的一篇题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的作文)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激起了我对“选择”的进一步思考。
选择是必须的。每个人不论生活在什么时代,也不论处于社会何阶层;不论信奉何种信仰,也不论参与了何党何派;不论对人生持何种态度,也不论其生命过程的长短,都必须在需要的时刻做出选择。面对选择而不做出“选择”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只是就其选择的具体内容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而言,有积极的和消极的、正确的和错误的、明智的和盲目的区分罢了。
选择是经常的。人们或许只会记住类似高考后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和专业;在茫茫人海中选择与谁结为百年之好;是报考国家公职人员还是自主创业等人生重大的决定,其实,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选择无处不在。不论是事关前途命运的重大选择,还是生活中鸡毛蒜皮的琐事都面临着选择,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不一样的选择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选择是不易的。正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该买什么?面对五花八门的广告和巧舌如簧的营销该相信谁?面对标准化考试中的多项选择该选哪些备选答案?每个人都为选择所累,每个人都在为选择或喜或忧。虽然许多选择只是个人围绕生活做出的决定,但在很大程度上,这些选择深受所处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选择是多元的。当历史的长河进入二十一世纪,当改革开放将我们带入今天这样一个价值取向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客观上可选择的机会增加了,正如我们可以选择看电影还是看电视、录像,选择到普通医院还是专科医院就诊就医。主观上做出选择的心理动因更加趋于功利化,比如有的人选择放弃社会公德和诚信,不顾他人的利益制假售假、坑蒙拐骗、损人利己。
无数革命先烈虽然远离今天这个时代,但他们在面临选择时,义无反顾地忠诚于党和人民,忠诚于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永远写入了中共党史,他们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投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中。今天,同样有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为我们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给出了答案、做出了榜样。浙江省杭州市“最美妈妈”吴菊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最美教师”张丽莉、浙江省杭州市“最美司机”吴斌……当他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急时刻,没有选择做一个旁观者,更没有选择放弃和逃避,而是果敢地选择了挺身而出、勇于担当、舍己救人。我想,他们就是当年无数革命先烈那种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在生死抉择的紧要关头镇定自若、视死如归、正气凛然、顶天立地的英雄化身。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所做出的选择,才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做出选择的价值方向,才使我们在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时候不再那么抽象。
主旋律电影《忠诚与背叛》观后感 第六篇
日前,市民政局组织观看了《忠诚与背叛》这部电影,其讲述的是一个以保持党纯洁性为主题的电影片,它真实再现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的诞生历程,反腐倡廉的重要保障,也是一部能够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的片子,同样能够深刻的启迪、感召人们内心的想法。
世界之大,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看完这部片子我的第一感受是,革命的成功是多少人的血与肉换来的,作为年轻一辈的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眼前的生活,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为维护国家的和平与安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通过这次观看电影学习,使我在思想上、意识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观看这部片子后就我个人工作而言有很大的感受与心得体会。
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而反之过来,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脱离组织是不可靠的也是不可能的,而这个组织在这里指的就是你所任职的单位。而作为一名员工,要忠于自己的岗位、自己的事业,把企业文化渗透到自己的骨子里去。一木不成林,滴水可以成江河,这些浅显的道理我们都懂。使我深刻的意识到了团队的重要性、团队的力量、团队对于一个人的人生的影响。因此,我要将自己全身心的融入自己的岗位之中,为福彩的兴旺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福彩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现在的人们生活的世界,社会不断进步,知识也日新月异,如果不学习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更别谈为社会做贡献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见识,才能从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正,不断提升自己,自己成长了,才能为企业发挥自己的力量。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人无论做什么,都应该有一个好的心态。就像王荷波为党除反叛分子一样,当他面临死亡却一点不害怕,私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能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光荣伟大的。而剧中有些革命人士在面临敌方的言行拷打却抵受不住,这也证实了心态不一样,你做事情的态度就会不一样,结果也会不一样的。好的`心态能让你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让自己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对每件事情力求精益求精,力求比领导期待的做得更好。
我们的单位为我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我对福彩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并且我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一致努力,福彩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我也绝对相信福彩可以让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主旋律电影《忠诚与背叛》观后感 第七篇
我看完忠诚与背叛这部电影后,感慨颇深,心中有好多话想说,对自己说,对党说。
故事发生在一九二七年四月,中华大地腥风血雨,背叛革命的蒋介石勾结帝国主义势力,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无辜民众。《忠诚与背叛》通过真实可信的历史故事、丰富生动的电影画面,展现了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王荷波、副主席杨匏安等纪检战线革命先驱,为忠于党的事业、维护党的纯洁性,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英勇果敢的光辉形象。
整个电影无一夸张,甚至镜头都没用到平行蒙太奇等的华丽镜头,朴素而大方。
通过这部电影,我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并不是那么容易而简单的,他需要革命先辈用血来诠释它的意义!为了党的诞生,王荷波与中共广东区监察委员会委员的杨匏安等人,以中共五大代表的名义向大会提出议案,排除各种困难和干扰,才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影片使我受益匪浅,懂了些许历史,又明白了党的不易。看到革命前辈为党出生入死的时刻,我心里竟燃起了崇拜的又坚定的火焰!我崇拜他们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国家,奉献给党! 我明白了我要做一个合格的党员,就必须了解党,尊敬党,保护党!
这步影片对于我的教育意义是深远而凝重的,他使我了解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更让我在人生的转折点,树立了坚强的信念。我的心中,又重新树立起一个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主旋律电影《忠诚与背叛》观后感 第八篇
12月13日,我有幸观看了电影《忠诚与背叛》。该影片作为党的十八大献礼片,再现了中共五大期间,革命志士建立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复杂历史背景和艰辛历程。1927年4月,中华大地腥风血雨,背叛革命的蒋勾结帝国主义势力,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无辜民众。面对困境,登报脱党者有之,投敌变节者有之,腐化堕落者有之,已经发展到五万九千多人的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面临严峻考验,建立一个中央一级的监察机构监督党员、纯洁组织已成当务之急。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生动展现了党内建立纪律检查机构和工作制度的极端重要性。通过真实可感的故事、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谱写了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成立、十名监察委员忠于职守、为党履职的光辉篇章,着力塑造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第一任主席王荷波、副主席杨匏安的英雄形象,热情讴歌了老一辈党的纪检干部威武不屈、刚正不阿、忠于革命、视死如归,在白色恐怖笼罩的严峻形式下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党的纯洁性的崇高气节和光辉形象。
从影片中,我深深的感受到党组织的纯洁性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党员的忠诚可靠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而党员的理想信念与价值取向是党员忠诚或背叛的直接原因。无数党的革命先烈,为了党的事业为什么可以舍生取义,归结到一点,那是因为他们都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有着高尚纯洁的党性,因而他们视死如归。象范阿根这样的共产党员,为什么革命初期冲在前,到后来却叛变革命呢?同样是因为理想信念的原因,有的理想信念动摇了,有的入党动机就不纯,不是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而是将其作为投机经营的门径,这必然要在特定的条件下变节叛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如此,在和平建设时期同样如此,党内的腐败蜕变者,其蜕变亦始之于理想信念的动摇。
观看这部影片对我来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脑海中有诸多感慨。除了对身为共产党员应该有的纯洁性有了更深的思考,对影片中的“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这句话也颇有感慨。对于像我一样处于平凡工作岗位上的人们,是应该终生牢记的。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并不显赫,也难有显赫的业绩。那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怎样做到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清正廉洁、居安思危,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呢?怎样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和对党和事业的无限忠诚呢?
首先,要将忠诚作为立身之本,忠诚是一种美德,我们每个人对单位忠诚,对事业忠诚,才能发挥出团队的力量,才能凝成一股绳。其次,要养成“工作中无小事”的工作习惯,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第三,转载请要充满热情,我们欣赏那些对工作充满满腔热情的人,赞赏那些将工作中奋斗、拼搏看作人生的快乐和荣耀的人。此外,我们要对工作、对岗位心怀感激之情,讲求奉献,心中常存责任感。
平凡是人类的一种美德,平凡的最高境界,是以平静之心、平淡之态做着平常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踏实为人,勤勉做事,在平静中创造价值,在平淡中书写对党的忠诚。
事业的发展,需要无数个平凡岗位上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执着、负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在他们身上,找不到消极、听不到牢骚报怨,你能看到的只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平凡之中见忠诚,爱岗敬业方显共产党员本色。
身为一名奋斗在基层工作中的中共党员,我深知维护党的纯洁性的重要,更知道做一个爱岗敬岗,对事业忠诚的人的重要性。我坚信,平凡的事业终会铸就永远,共产党的伟大事业必将绽放异彩!
主旋律电影《忠诚与背叛》观后感 第九篇
一九二七年四月,中华大地腥风血雨,背叛革命的蒋介石勾结帝国主义势力,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无辜民众。面对困境,登报脱党者有之,投敌变节者有之,腐化堕落者有之,已经发展到五万九千多人的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面临严峻考验,建立一个中央一级的监察机构监督党员、纯洁组织已成当务之急。
时任全国铁路总工会书记的王荷波和中共广东区监察委员会委员杨匏安以五大代表的名义向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提出议案,排除各种困难和干扰,终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前身)。
《忠诚与背叛》通过真实可感的故事、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谱写了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成立、十名监察委员忠于职守、为党履职的光辉篇章,着力塑造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第一任主席王荷波、副主席杨匏安的英雄形象,热情讴歌了老一辈党的纪监干部威武不屈、刚正不阿、忠于革命、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以上就是关于电影《忠诚与背叛》的一些介绍,然后我想再次讲一下信仰问题。
些许感悟
1. 信仰的建立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得信点什么。古代相信神话,也可以称之为迷信,信仰是在坐稳了奴隶时代期盼这个“明君”长生不老,在做不得奴隶或者连努力都没得做的时代期盼有个“明君”使自己好好做奴隶。清末就是一个连奴隶都做不得的时代,这时大众的信仰就是依靠一个人来使自己吃饱穿暖,这已最大的梦想。党的出现,给人民重新搭建起了愿景,自己当家作主。所以那时的革命者是有动力的,是有精神追求的,“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这是反复出现的一句台词,也是对于信仰的阐释。失去生命是光荣的,不管别人有没有记得自己,只要记得自己的群体就行;失去生命是无所谓的,因为自己在为伟大的事业做贡献,在为这个国家、这个包括自己在内的人民大众群体做奴隶,一切便显得无关紧要。忠诚是信仰力量的表现,是真正革命者最为珍贵和优越的精神品质。党带领人民取得的胜利,其实是信仰的胜利。
2. 信仰的改变
一起经历的党的成立、发展、抗日、内战、不断壮大,人民对党的信任也慢慢变大,大家都觉得跟着党走就是正确的道路,以为党使得人们有饭吃、有地种,难道还有什么比这个跟重要的吗?没有,至少是在当时。在毛真正掌权的时代,似乎又回到了家长制的时期,家天下就是国天下,他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他对历史越来越重要,是人民对于一个社会形态的信仰变为了对于个人的信仰,似乎这个人的存在就是那个理想中的社会形态的存在。太强的依赖不是好的事情,毛时代的离去是人们的信仰从个人回到了中央集体,但还是偏重于个人。历史证明了这个阶段的混乱,也揭示了信仰的混乱。
3. 信仰的缺失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应该是没有错的,因为我们的生活状况在改善,但这个经济发展的速度似乎远远超过了人们灵魂进步的速度,我们适应不了这么快的发展,或者说整个发展模式是有问题的,不过没有关系,可能在以后的党史是写这是个积极的探索过程,因为没有人知道这个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甚至是创立他的人。为什么在看《忠诚与背叛》这类电影的时候不能引起一点点的心里共鸣,我看到是表达意见时书记举手大家才能举手,我看到的是中国的电影必须有p&v镜头,其实我想说的是电影究竟要传达给我们怎样的信息,为什么这样的画面会在这种电影里出现,与此对比的是国外的影视作品更多不是教育和商业,而是给人以人性的感动,我们还能不能静下心来做点事情,而不是完成任务和创造第一。如果我现在问你,你信仰什么,内心真正的答案能不能说出来,不要害怕,因为那就是你的真实想法,这个无关觉悟;如果我现在直接问一个党员,你信仰什么,不要官方,说出你的想法,永远虚假的活着是没有意义的,组织培养的是说真话和有真想法的人。心口不一是现阶段我认为最大的背叛,但不排除在特殊情况下正确引导的需要。
4. 信仰的重新建立
有多少人现在能将党的基本路线完整表述,其实,我认为不要一口一个坚持什么主义,如果你真的懂,就通俗的解释给大众听,如果你不懂,请不要表达你赤裸裸的背叛,因为你心口不一。真正有希望的理想社会来自于人民大众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只有依据这样的逻辑才能搭建一个美好的可以实现的愿景。我们更信仰真实,组织要真正站在大众的角度上去想问题,而不是希望成为领袖去自己创造一个愿景。
最后,我信仰什么,如组织员毕老师所说:我信仰党中央的领导和思想路线,还有整体素质提高后的人民大众心中的社会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