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青岁月》有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知青岁月》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知青岁月》有感 第一篇
《七年知青岁月》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号召,全党紧密团结在的党中央周围,之所以能够带领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全面开创新局面,很大程度上来自他扎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和由此而来的深邃理论思考。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无疑是他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
从治国理政的一系列举措以及他自己对知青岁月的回忆来看,七年知青岁月为他治国理政思想树立了“以人民为本”的方向。在陕北农村,与农民朝夕相处,建立起了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树立了为人民办实事的理想。人民是治国理政思想的立足点,为民、惠民、富民是治国理政思想的出发点。这绝非空谈,也绝非易事。梁家河的经历让治国理政思想的根基深深扎在中国最广阔的土地上,扎在最广阔的人民群众基础上。在农村扎根七年,从来没有忘记当年的农村朋友,他深深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农村的真实情况。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举措都非常务实,着眼于解决一系列民生问题和发展问题。
梁家河的经历是治国理政实践的开端。曾经讲道:“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他最先提到的“实际”“实事求是”都是实践的具体体现。唯有实践,才能认识到实际;唯有实践,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从最基层的村支书干起,从为人民办好事的具体实践做起,不断扩大实践范围,不断深化实践层次,不断在实践中务实自信心,并把这种自信心提升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发展为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我们现在是一名学生,但应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青年不是某个年龄段,而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青春,是理想,是奋斗,是磨砺,更是成长。是不是青年,不能光看岁数,更要看走过的路,做过的事。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李大钊的.一番话,是对青年人的勉励。今天的青年,站在“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的历史节点,更当努力思索,自己所追求的人生是什么样,自己所参与建设的中国未来就是什么样。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作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党同人民群众,一起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我们党同人民群众一道,赢得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我们党同人民群众,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正逐步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党始终坚定不移的走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实处。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的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的疾苦。
处在大学时期,我应以为榜样,在工作方面应该多与同学沟通交流,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学习方面应该勤学广识,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铭记心中,去充实、丰富自己的知识,学好专业技能,并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用知识的风帆来鼓动心灵之舟,使自己迈向人生的成功之旅,时刻应该记得自己的初心,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读《知青岁月》有感 第二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宝库。读《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笔者深深为主席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所敬服。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主席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主席读书,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主席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反观现在我们的读书条件,阅览室,窗明几净;书架上,琳琅满目。可一提读书,一些官兵却总说没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同志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游戏里,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有调查显示,中国国民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都应像主席那样,抓紧大好时光,见缝插针地多读书,读好书。
主席读书十分注重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主席读书,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读《共产党宣言》时,主席找到著作的不同译本,分析其不尽相同的理解和各有侧重的翻译,在分析对比中真正学深悟透。我们只有像主席那样分析对比地去读书,才能提高读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掌握知识间的关联,也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
读《知青岁月》有感 第三篇
1969年1月一个不满16周岁的少年,从繁华的大都市--北京,孤身一人背井离乡来到贫苦的陕西延安梁家河村,开始前途未知的知青生活。这对任何一个青少年都应该是一个巨大地考验,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途茫茫未可知。他不但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了,而且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今天,谈谈第一次认识。
一是读书有方法。他读书有种求知若渴的精神,坚持不懈的读书:别人在休息,他读书;别人在娱乐,他读书;别人无所事事,他读书。他读书有读无类,广泛涉猎,哲学、经济、军事、文学。他读书注意对比思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同一类书同时读,对比分析,提取各种观点,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是做要成功,一定要投入进去,深入研究。有的知青受不了农村的苦,一心想离开。他却清楚知道此行的目的,把眼前的一切当做成长的台阶,一心用为老百姓办实事来提高自己。比如说,挖水井、办沼气、育菜种,并不是拍脑袋做决策,“预先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先都做了周密思考,想方设法了解学习相关知识,甚至不惜到四川考察一个多月,然后竭尽全力去实践。带头跳下冰水中挖井、带头研究沼气的建造、带头改造臭气熏天的厕所,这种既能思考、又能实干的作风,从小事积累,逐渐养成性格,成为成就大事的坚实基础。
三是与人交朋友,要会共情,才能真正融入。知青与农民是城市与农村各自成长环境的'代表,差异性较大,做到融入确有其难。他把自己定位成一名农民,村支部书记的家人离世,他按照农村的礼仪,到灵前鞠躬行礼;在劳动中,村民认为他吃的食物质量好,他就与对方交换着吃;甚至与智力有欠缺的“灵娃”都能和平共处。你我不分,平等相处,这样城市与农村的界限就消失了。
四是要做群众工作,就要深入群众中,才能了解群众,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工作才有针对性。正如胡乔木的那句“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而不是“盲人摸象”,“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无休止的争吵。正如“照相”,一张照片永远只能反映一个角度的事实,只有从各个不同角度全照下来,才能全面公正地呈现事情的全貌,否则只会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