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青年》读后感(通用22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敬告青年》读后感(通用2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敬告青年》读后感 第一篇
自战争失败,国门顿开后,中国开始艰难地走向民主富强的现代化道路,从经济政治到文化生活皆收到西方文明的影响。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器物,最终效果不尽人意;辛亥革命后更近一步,学习西方的制度,国人仿佛看见了曙光,然而革命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再次使国人陷入了迷惘的深渊,中国何去何从?以陈独秀为首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出了药方——开展新文化运动,从思想层面解放中国。而新文化运动的载体之一便是《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敬告青年》作为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更是振聋发聩,影响深远。
陈独秀于《敬告青年》中提出“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的观点,重视青年对国家富强之意义,希望青年做到“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要求,成为“新鲜活泼、自觉而奋斗之青年”,以对抗陈浮腐朽的落后思想文化及习俗,使国家“脱胎换骨”。
其中,“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准则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直击中国不停错失发展进步良机的问题。在历史上重农抑商的中国曾有发展商业、积累原始资本的'机会,就是玛戈尔尼访华时提出的通商要求,依照当时中国的经济水平、世界地位及各国对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的需求,在全球化世界贸易初期占据优势自然而然,但是我们的坚持“天朝上国、地大物博”,闭关锁国,拒绝通商。这一个简单的拒绝,不仅是拒绝了商贸利益,更是拒绝先进的经济模式、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以及发展壮大,成为世界强国的机会。直到战争、甲午战争失败,国门稍微打开后,中国才被动地有了微弱的发展新气象。而日本打开国门,直面世界,最终强盛的例子也证明了“投一国于世界潮流之中,笃旧者故速其危亡,善变者凡因以竞进”。因此拥有世界眼光,打开国门才是发展的前提,只有这样,中国青年才能接触欧美先进的器物、制度、思想,才能“新鲜活泼”,中国才能有发展的动力。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高举“科学”大旗,主张用科学理性的思维看待世界万物,进行生产生活活动。这一准则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根基——天人合一。国人愚昧迷信,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代表了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天的意志,拥有无上的权威,如果妄加怀疑、冒犯、违背其言论就是违背天意,会遭到神的谴责和惩罚,因此一直匍匐在皇帝脚下,不敢稍有逾矩,自然也没有民权与皇权的对立。但如果国人开始懂得自然科学,则会明了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不再迷信有神明,有天意,更不会迷信皇权,对封建制度怀着畏惧心理。另一方面,这一准则也鼓励青年树立科学态度、发扬科学精神,客观看待历史、社会变迁,了解人民权利与义务,拥有独立的人格,运用科学知识造福民众使生产会更高效,生活会更健康。无疑,这一准则是改变国民性格、思维的极好方法。
但是《敬告青年》中,陈独秀先生在“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准则中提出的“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的观点较为偏激,有局限之处。先生判断虚文的标准是“物质不切于实用者,虽金玉圭璋,若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者,皆虚文也,诳人之事也。”这样的标准较为主观,完全为作者激励青年摆脱旧文化的目的服务,而没有考虑实际情况,单纯信奉“实用主义”。举例来说,文学、音乐、绘画等知识与经济、贸易、化工等知识相比实用性较低,对个人收入和社会变革的影响小、见效速度慢,甚至很多情况下掌握文艺性知识的人社会地位不如企业家、政治家。但是,看似、无法为个人或社会创造直接利益、物质财富的,没有多大实用意义的文化真的“不如布粟粪土”吗?如果只重视实利、重视看到见、摸得着之物,长此以往,社会将极容易道德缺失,人人争名逐利,陷入人心浮躁、焦虑不安的窘境。从某种意义上讲,“虚文”之物,比如孔子的某些思想,有利于国民道德的建设和人们精神境界的提高。现如今我们的社会人人浮躁,心灵空虚,幸福感微弱,不正是因为脑海里只剩“实利”,而没有存放些许能够抚慰人心,净化灵魂,提高修养的“虚文”之物?
读罢《敬告青年》,陈独秀先生对青年进步的殷切期盼令人动容。虽然他提出的六点要求中存在一定局限性,但这些都可以理解,在西方文明入侵,国家民族危急的时代,提出如此一针见血的建议难能可贵,其中的一些建议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作为青年群体的一员,我深深为先生的“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所感动。我们作为社会的新人,本该“新鲜活泼”,积极向上,“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肩负民族复兴的光荣使命,并“奋其智能”为理想而奋斗不止。然而大学里终日碌碌无为,浑浑噩噩,只求三餐温饱,一觉睡到自然醒,甘于安逸平庸者为众,这样的生活如何能拥有青年的激情和勇气,如何能实现个人的理想与追求,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兴旺有从何谈起?既然我们生活在这个年代,就应当珍惜光阴,练就强健的体魄,“遵新陈代谢之道”,乐观积极,奋发向上。青年是社会的希望,青年的状态就是社会的未来,青年当自立自强,正如先生所言“青年勉乎哉”!
《敬告青年》读后感 第二篇
《敬告青年》作为该杂志的第一篇文章是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对国民的改造,首先应该放在对青年人的思想上,因为他们才是历史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国家和民族的振兴重任自然落在了他们的肩上。
因而,他在《敬告青年》中,提出了要求青年人的六项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陷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其中,贯穿这六项标准的一条红线是民主与科学。
在这六项标准里,我想简单谈一下他的第一项和第六项标准的积极意义。“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这条集中反映了陈独秀的西方民主平等思想。
他认为人应该具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人应该是自由平等的,我们应该打破君权神授这种封建等级观念,求人权之解放,这是作为人的基本权力和人格。
陈独秀深受西方进化论和人权平等说的影响,极力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想把中国人彻底从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的枷锁中解放出来,重视人的国民性的`改造,尤其是人格和新道德的培养,以适应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条是反映出他的“民主”大旗,这也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反映出他对西方科学和科学精神的狂热追求。“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的确,西方近代社会的兴起和发展,根源于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几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划时代的变化。陈独秀目睹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深感中国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的匮乏,使他深刻认识到在中国推崇科学的巨大作用和历史意义。
然而,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陈独秀的有些思想和认识存在一定缺陷。他曾指出:“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方面,一概排斥和反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接纳和吸收西方文化道德,把问题和方式绝对化,走向了极端,这不仅不适合中国所特有的国情,而且从现在看,历史证明这样做有失偏颇。
《敬告青年》读后感 第三篇
《敬告青年》发表于1915年9月15日,是陈独秀先生为其主编的《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全文文辞激昂,振奋人心。文中对中国之青年所提出的六项标准,切中时弊,至今亦可作为我辈青年立身处事之向导。以奋进之精神,追赶世界之潮流,青年勉乎哉!
陈独秀先生之《敬告青年》,乃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力杂志《新青年》之开篇之作,其文辞之舒畅,其意理之精妙,令人叹服。作为一个21世纪的青年人,于近百年后再读此文,仍觉血脉喷张,豪气顿生,一股积极进取之意油然而升。
陈先生的时代是旧王朝刚刚覆灭,新制度尚未健全的一个百废待兴的大时代;是一个各种思想潮流相互激荡的大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社会固然有其积极向上、光明前进的一面,但也必然有其黑暗动乱、百弊丛生的一面。在那个时代中,青年人自然亦良莠不齐,甚至更多的有其颓废消极之思想。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陈独秀先生一卷雄文《敬告青年》开天辟地,应运而生,告诫、勉励青年学子应自觉为国家、为民族而奋斗!
陈先生在文章中教育我们青年人要: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
青年人要有自主意识、人权意识和主权意识,而非一切听命于他人,自己的一切由他人操控,那不是人,是奴隶!陈寅恪先生也说过:“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个人如此,国家亦然。国家要有主权意识,要明确并且能够扞卫主权。这在主权外移的当时有很大的意义。即使是现在,我们纵然摆脱了被人奴役、民族危亡的屈辱和险境,但我们仍处于列强环伺,国家主权得不到有力伸张的被动局面。因此,我们不能放松警惕,更不能丢掉我们的自主意识。
青年人当求进步,当进取。青年人身体里流淌着奔腾的热血,青年人有一颗年轻而激情的心。青年人追求创新,厌恶守旧;青年人追求新鲜,厌倦陈词老调。“创新者生,守旧者亡!”因此,青年人是进步进取的,而非保守退隐的。陈独秀先生教育当时的青年人要有勇气破除封建礼教,提出奴隶观念,甚至提出:“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这样激进的观点。虽然这句话有失偏颇,但在当时的环境下,确实是一道警钟。作为当代的青年,我们更不能冷了我们的热血,凉了我们的内心,而应奋发进取,追求进步。只学汉终君弱冠系虏请长缨,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不为老庄隐避丛山不问世事,不学陶潜南山种豆自给自足。
青年人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青年人当有放眼世界的情怀,而非偏安一隅,闭门造车。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当具有全球视野,积极投入世界大争之潮流,与世界各发达国家一较短长,即或技不如人,亦当有开阔的世界胸襟,光明竞争,不足之处,吾奋起直追而已。切不可坐井观天,造成盲目。
青年人重实利,轻虚文,重科学,轻蒙昧。重实利,非拜金主义,而是看重实实在在的竞争于较量,并非“诵孝经以退黄巾”之类大而无当之虚论空谈也。重科学,即把科学、科技视为兴国强国之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之谓也。
说实话,读完此文,除前文所述之激动外,也不免有些惭愧:我们今日之思想、情怀尚不如一百年前之古人。君不闻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之语乎?怎能使我等今人之思想境界尚不如古人,又何谈比肩之、超越之?我们是免费师范生,是未来的国家基础教育事业的引导者、中坚力量,然我们的生活却并非一片阳光,消极颓废充斥其间,如此,又怎能承担起“基础教育事业”这一天降大任?因此,我们不得不深思,不得不反思自省:以如此之我能否在将来为国家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正面的、积极的贡献,能否能担任的了“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园丁”这一高尚而伟大的职业。若不能,岂非是误人子弟,也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吗?
陈独秀先生在这篇《敬告青年》中教育我们:青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阶段:“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人对社会的影响至关重要:“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于人身。”因此,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更应遵从陈先生之谆谆教诲,惜时,奋争,勇敢的投入世界潮流。世间待辟之膏腴之地,正自广阔,青年勉乎哉!
《敬告青年》读后感 第四篇
读完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一文,我深感震撼。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当时青年的殷切期望和谆谆教诲,更是对一代代人青年时代的理想追求和人生方向的指引。
陈独秀先生开篇便强调了青年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他认为,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这样的比喻生动而贴切,让人深刻感受到青年时期的宝贵与重要。作为青年,我们应该珍惜这个时期,努力奋斗,不负韶华。
文章接下来提出了对青年的六大期望: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六大期望既是对青年的要求,也是陈独秀先生对青年一代的期待和愿景。他希望青年能够摆脱旧时代的束缚,勇敢地追求进步和真理,具备开阔的视野和务实的态度,以科学的精神去探索世界,创造未来。
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深感自己作为一名青年,应该时刻铭记这些期望和要求,不断努力提升自己。我们应该具备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不盲目跟随他人的脚步;我们应该积极拥抱变革和进步,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应该有勇气面对挑战和困难,不断进取和超越自我;我们应该有开阔的胸怀和视野,关注世界的发展和变化;我们应该注重实际效益和务实精神,不沉溺于虚幻和空想;我们应该具备科学思维和求真精神,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世界和人生。
此外,《敬告青年》一文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我们应该积极投身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时刻保持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担当,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敬告青年》一文不仅是对青年的鞭策和激励,更是对一代代人青年时代的指导和启示。我们应该深刻领会其中的思想和精神内涵,将其作为自己的人生座右铭和行为准则。在未来的道路上,让我们不断奋斗、勇往直前,用青春的汗水和智慧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篇章!
《敬告青年》读后感 第五篇
读罢《敬告青年》,陈独秀先生对青年进步的殷切期盼令人动容。虽然他提出的六点要求中存在一定局限性,但这些都可以理解,在西方文明入侵,国家民族危急的时代,提出如此一针见血的建议难能可贵,其中的一些建议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作为青年群体的一员,我深深为先生的`“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所感动。我们作为社会的新人,本该“新鲜活泼”,积极向上,“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肩负民族复兴的光荣使命,并“奋其智能”为理想而奋斗不止。然而大学里终日碌碌无为,浑浑噩噩,只求三餐温饱,一觉睡到自然醒,甘于安逸平庸者为众,这样的生活如何能拥有青年的激情和勇气,如何能实现个人的理想与追求,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兴旺有从何谈起?既然我们生活在这个年代,就应当珍惜光阴,练就强健的体魄,“遵新陈代谢之道”,乐观积极,奋发向上。青年是社会的希望,青年的状态就是社会的未来,青年当自立自强,正如先生所言“青年勉乎哉”!
《敬告青年》读后感 第六篇
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是一篇具有深远影响的文章,它不仅仅是对当时中国青年的一次深情呼唤,更是对一代人精神风貌的塑造和引领。这篇文章犹如一道明亮的灯塔,为迷茫的青年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也为国家的未来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文中,陈独秀先生以六义为标准,对青年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要求。这六义,即自主而非奴隶、进步而非保守、进取而非退隐、世界而非锁国、实利而非虚文、科学而非想象,不仅是对青年品质的全面要求,更是对时代精神的深刻诠释。这六义中,每一个都充满了对青年的期许和对时代的洞察,它们共同构成了陈独秀先生对青年的`全面期待。
自主,是陈独秀先生对青年的首要要求。他认为,青年应该具有独立思考、自主选择的能力,而不是盲目追随、成为他人的奴隶。这一观点,既是对封建社会的有力批判,也是对青年自主意识的觉醒和激发。在陈独秀看来,只有具备了自主的品质,青年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人,主宰自己的命运。
进步和进取,是陈独秀先生对青年的又一重要要求。他鼓励青年要不断追求进步,勇于进取,而不是满足于现状,停滞不前。这种精神,正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所在。陈独秀先生深知,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青年才能不断超越自我,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世界和实利,则是陈独秀先生对青年开放视野和务实精神的强调。他认为,青年应该具有开阔的眼界和务实的态度,关注世界的变化和发展,追求实际的利益。这种思想,既是对封闭自守的批判,也是对青年开放思维和务实精神的倡导。
最后,陈独秀先生强调了科学的重要性。他认为,科学是破除迷信、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武器。他鼓励青年要崇尚科学,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一观点,既是对封建迷信的深刻批判,也是对青年科学精神的培养和激发。
读完《敬告青年》,我深感陈独秀先生的远见卓识和深厚情怀。他不仅为青年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也为国家的未来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对青年的呼唤和期许,更是对一代人精神风貌的塑造和引领。
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需要陈独秀先生所倡导的六义精神。我们需要自主、进步、进取的品质,需要开阔的视野和务实的态度,更需要科学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超越自我,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此,《敬告青年》不仅仅是一篇历史文献,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延续。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创新、不断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在时代的洪流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敬告青年》读后感 第七篇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青年杂志》1卷1号的创刊词中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时光打马而过,陈独秀先生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已过百年。最近大火的良心好剧《觉醒年代》让那个时代一群以救国为己任的先驱者们重新走到了我们的眼前。他们有骨气,有理想,有血性,以自己的智慧探寻中国的出路,他们的面孔、身影、思想、事迹都在生动地诠释着人的青春应该是什么样的:充满力量、斗争、求知与希望……
今日我重读这篇文章,似乎读出了更多的意味与感想。陈独秀先生是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的第一人,他面对生死存亡,改变自己“二十年不谈政治”的态度,毅然执笔言政,创办《新青年》,用科学与民主开民智,愿用肉身为革命铺路。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是那个时代的伟作,同时对今日之中国也有着启发意义。在今天,这篇文章仍然活着,仍给予我们指引与借鉴。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正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温陈独秀先生在《新青年》创刊词中的`呼吁:宇宙间之事理无穷,科学领土内之膏腴待辟者,正自广阔。青年勉乎哉?
我想,陈独秀先生那个时代适合用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写的那样来形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我们的革命先辈们犹如晦暗年代里闪耀的星辰,犹如乱世荆棘中丛生的玫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我仿佛听到陈独秀先生此刻在说:“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但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方,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向着热腾腾的太阳,跟你一样……
《敬告青年》读后感 第八篇
1913年陈独秀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当时中国时局变化使陈独秀深受刺激,他认为在中国搞政治革命没有意义,而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经过努力,上海群益书社应允发行由他主编的《青年杂志》,他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并且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该文开明宗义指出“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这三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要实现这社会改革的三事,关键在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陈独秀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创刊号讲求实行和进取。他总结近代欧洲强盛的原因,认为人权和科学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两个车轮,从而首先在中国高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短短数千字就将青年对于社会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说得至情至理、淋漓尽致。
他满怀激情地讴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他以进化论的观点,论证“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陈独秀“涕泣陈辞”,寄希望于活泼之青年,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但怎样判断“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巨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呢?陈独秀提出了六项标准。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进取的而非退陷的;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他提出的这六点,总的是向青年人可以做到:民主、科学、人性、理性、改革和开放。我也很同意他提出的这六点,因为,它指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研究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弱点,这也更突出了它的呼吁是多么迫切,而且也正如他所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将希望寄托于他们身上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陈独秀也清晰地看到:“吾见夫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华其发,泽其容,直其腰,广其膈,非不俨然青年也;及叩其头脑中所涉想,所怀抱,无一不与彼陈腐朽败者为一丘之貉。”就是这样的对社会有着重大责任的青年人,其生理年龄虽处于“青年期”,但是思想却极其的陈腐朽败,完全不符合人们对一个青年人的期待,或者说,根本不配称之为青年人。
其实现在我们当代的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我觉得也可能开始有点向非青年人堕落了。现在有的大学生变得很懒散,生活根本没有激情、严谨意识。如果说进入大学前还有“跨过高考这道坎考入大学”的被动的动力的话,现在的他们已经失去了唯一的动力了,开始变得颓废,放纵,堕落。从以前的上课担心迟到到现在的随意迟到和“专业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心理;从以前的门门功课都争取能考多少就考多少最好考满分到现在的所谓的“及格万岁”;从以前的“考试作弊隐秘化”到现在的“复制粘贴公开化”;从以前的放假即学习到现在的学习也放假;从以前的按时休息到现在的晚上熬夜打游戏、看电影白天上课来补觉,甚至有的人一睡就半天;从以前的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到现在的上课随便讲话,睡觉,吃东西,玩手机、电脑?许多的许多,难道这就是将来要挑起社会重担的青年人吗?
有很多人都有梦想,只是那些梦想同前人比起来太狭窄,我们总喜欢瞻仰先人,歌颂他们的丰功伟绩,但却有多少人会跟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为什么他们能成功?没有人能够预计到自己的未来,包括伟人自己,但是为什么他们最后却成了伟人。我们可以说是时代造就了他们。但是没有他们自己的努力他们能够成功吗?他们能够站到世界的顶端吗?今日之中国,表面风平浪静,实际上呢?却是表面平静,内里蕴含着很多不明因素。
我们可以没有伟大的理想,但我们起码要对得起生我们,对得起养育我们的父母,养我们的这片土地,不要因为环境的安逸而造就了我们的堕落,麻木。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我们应该尽我们的那份力。我们要好好珍惜每一寸光阴,珍惜每一个机会,用时间来记住我们的“不可复制”,永载我们的辉煌。
《敬告青年》读后感 第九篇
摘要:《敬告青年》在开篇就热情讴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并且以进化论来阐述我们的社会要遵循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才能继续生存于世界,“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之后陈独秀又提出了六项基本原则: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隐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以此来激励青年们“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成为国家之栋梁之才。
关键词:青年、新陈代谢、自主、进取、科学
《敬告青年》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相当于是《新青年》(当时叫《青年杂志》)的发刊词,主要是在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的对比中表达批判封建礼教,崇尚西方的思想,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陈独秀在文章中表示,这一切的改变都瞩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但我们又必须改造“年少老成”之青年。陈独秀毫不吝啬地大肆赞扬“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但是同时他也认识到,其始也未尝不新鲜活泼,寝假而为陈腐朽败分子所同化者,有之;寝假而畏陈腐朽败分子势力之庞大,瞻顾依回,不敢明目张胆作顽狠之抗斗者,有之。所以他写下这篇荡气回肠的文章来警示当代青年,要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如他所愿,它的确如当头一棒,深深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青年。即使在现在,也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
那么,想要了解1915年前后的青年,我们不得不先去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新青年》的创刊,最大动因是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首的旧势力倒行逆施,导致政局混乱、民怨沸腾,让人们普遍感到失望。先进知识分子于混乱与苦闷中力图为国家、民族寻找到一个新的出路。
那为什么陈独秀想敬告“青年”呢?当时头脑比较清醒的人都认为,中国社会积腐太深,中年以上的人大抵都为旧污所染、旧习所困,唯有青年是国家和民族一线生机所系。李大钊说:“国中分子,昏梦罔觉者去其泰半,其余丧心溃气者又泰半。”希望只能寄托于青年。当时梁启超也断定:“吾国处飘摇欲倒之境,所恃者厥为青年。”可见,在当时的社会中,进步者革命者爱国者很多都青年,都是先进的知识分子。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当中也掺杂着许许多多的腐败青年,这些人或许是中了封建的毒太深,或许是没有勇气反抗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或许是对中国的未来不抱有希望,或许是自甘堕落,种种原因,导致中国部分青年不思进取、愚昧无知。本该是“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的年龄,却“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在国家危难之际,民族危难之间,这种国民状况叫人何不担忧啊!“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只是希望当代之青年能够担负起拯救国家、拯救民族的重担!
在当时,对青年的思想起重大解放作用的有《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而陈独秀是《新青年》的主编,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可见,陈独秀在中国重大转型期是一个思想启蒙者,革命领导者!《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它极力宣传民主与科学,在五四时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起着重要的精神桥梁作用。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是德先生、赛先生、莫拉尔小姐、还有文学革命,他们提出“破除迷信”口号,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以“求得思想之解放”。的确,《新青年》的创办和新文化运动的普及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不论是青年们还是部分年长者的思想都受到极大的冲击,他们开始或者是更加深入地放眼观看世界,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探索救国之路。
我们知道,《敬告青年》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光芒四射的一页,对此后中国革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整整影响和改变了一代人啊!今天的我们再回过头来探讨它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是不是还有那么必要呢?
有必要!我可以坚决地回答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依然要学习《敬告青年》的积极进取之精神。
我们不妨看看现在社会的青年们。我们可以非常自豪地说,我们新一代的青年是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的好青年。在各个重灾区,那些不远千里势必助人的志愿者们,在北京奥运会、广州残奥会、上海世博会等等各种举世瞩目的盛会上,那些勤劳奔波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们,那些为国家荣誉而全力以赴的运动员们,还有无数无数的爱国之士,有谁能说这当中没有青年的身影?
梁启超说:吾国处飘摇欲倒之境,所恃者厥为青年。虽然现在吾国不是处飘摇欲倒之境,但是所恃者厥为青年。都说祖国是未来的花朵,是国家的栋梁,对于青年的培养,首先体现在教育上,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普遍出现一种不自由不自然的状态,近百年前,伟大的革命领导者李大钊就发现并指出了这个问题,他在《应考的遗传性》中说道:中国人有一种遗传性,就是应考的遗传性。什么运动,什么文学,什么制度,什么事业,都带着应考的性质,就是迎合当时主考的意旨,说些不是发自本心的话。甚至把时代思潮、文化运动、社会心理,都看作主考一样。所说的话、作的文,都是揣摩主考的一种墨卷,与他的实生活都不生关系。是甚么残酷的制度,把我的民族弄成这样的不自然!放眼看看,自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一个个都在揣摩考官的思维以迎合主考的意旨。就连我们读的书都是跟考试相连接,考试考什么,我们就学什么,只会死记硬背,如此“对症下药”地读书学习,已经成为教育上的常态。看来,这种根深蒂固的教育制度早就形成,已成为我们的遗传了。在这样一种不自由的束缚思想禁锢思维的环境下学习,我们的青年如何能够能够高举自由、民主、科学的旗帜,充分发挥科学钻研精神,成“新鲜活泼者”?
如此看来,陈独秀《敬告青年》在今天还是很有价值的,因为我们的青年还没有完全实现思想上的解放,还没有完全达到陈独秀期望中的“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我们在行走的路上,还应该经常重温那六个基本原则: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隐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还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很多腐败思想流入、侵蚀国人的身心,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诸如近几年炒得火热的众多的“门”事件,诸如哈韩哈日哈美哈欧如数家珍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时政实事一问三不知等等,以上种种只是冰上一角,还有更多的价值观问题,道德问题渐渐浮上水面,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它。是我们青年的价值观扭曲,是我们过于忽视传统,导致没有了根,是我们受西方腐朽思想毒害太深。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全盘西化或许在当时的那个特定的背景下能够激励青年们解放思想,从封建的牢笼中看到一丝希望。但是在现在的中国已经不适用了,我们既需要传统文化的精华的熏陶,又需要国外先进文化的陶冶,这样我们才能成新鲜活泼者,才能成为社会之新鲜活泼细胞。
由此可见,《敬告青年》不论在什么时候都起着重大的思想启蒙作用,永远不过时,都能时时刻刻激励青年!我们不能辜负老一辈革命家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应该做到《敬告青年》中陈独秀希望中的新青年!
《敬告青年》读后感 第十篇
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一文,仿佛一道明亮的闪电,劈开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与迷茫,照亮了无数青年前行的道路。这篇充满激情与理性的文章,不仅仅是对青年的深情寄语,更是对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未来发出的深沉呼唤。
文中,陈独秀先生首先强调了青年的自主意识与独立精神。他鼓励青年们要摆脱传统的束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信念与理想。这种自主与独立的精神,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基石,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种精神在青年一代中的传承与发扬。无论是在科技、文化还是社会公益领域,青年们都展现出了强烈的自主意识与创新能力,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次,陈独秀先生强调了青年的'进步精神与开放态度。他鼓励青年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勇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这种进步与开放的态度,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更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青年拥有这种精神,去勇敢地面对挑战、拥抱变化,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陈独秀先生还强调了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他认为,青年一代应该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正是青年一代所应具备的品质。在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这种精神来激励我们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然而,陈独秀先生的这篇文章并不仅仅是对青年的赞美与期望,他也敏锐地指出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他批评了那种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社会风气,呼吁青年们要勇于打破这种局面,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深刻的洞察力与批判精神,使得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篇对青年的寄语,更是一篇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总的来说,《敬告青年》是一篇充满激情与理性的文章,它不仅仅是对青年的深情寄语,更是对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未来发出的深沉呼唤。它告诉我们,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应该珍惜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与挑战,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与理想,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应该深刻反思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努力改变那些不利于青年成长与发展的因素,为青年一代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敬告青年》读后感 第十一篇
陈独秀于1915年写下《敬告青年》作为《青年杂志》的发刊词,以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提出“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显而易见,国家倘若要进步,必要广大青年奋发向上,作为国家之大栋梁,撑起富国强兵的一片天,必要青年们开拓眼界,冲破陈腐思想的牢笼。而事实上呢,就在1915年之前,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欲意复辟帝制,大兴尊孔复古逆流,举国上下,更有大批腐朽之人趁机举起重回旧时代的旗帜。眼见辛亥革命所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将要重回舞台,仁人志士们又怎能袖手旁观。此刻,唤醒广大青年的强国意识成了亟不可待的事。
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几千年来的守旧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很多青年也不例外。面对这样的现状,陈独秀担忧万分,更是批评那些妄自菲薄,不思进取的青年们与腐败者们称得上为一丘之貉。他指出,有些青年起初是新鲜活泼,而后却为陈腐者所同化。有些青年本是壮志雄心,而在顽固派的威胁镇压下竟也变得萎靡,退缩起来。这般青年哪能为国家富强所用,这样的青年又哪能推动时代向前发展,只能落得被碾死在顽固派的车轮底下的悲惨下场罢了。
因此,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郑重提出,只有自觉勇于奋斗,革命起来快刀斩乱麻的青年才顺应发展的潮流。陈独秀指出国家所需要的青年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是进步的而非保守的,是进取的而非隐退的,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是实利的而非虚文的,是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大抵而言,青年需是有主见,有向前展望的眼界且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要有自觉奋斗且敢于牺牲的心。说起自主,陈独秀认为作为一个人而言,首先得有自己的人格。
言听计从,奴隶般生活着与傀儡又有何异。那个年代,封建思想仍为主要思潮,女子地位低下,而陈独秀却敢提出向西方学习,破坏君权,与封建礼教作斗争,女子也可参政,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志气。再谈青年需要的进步性,从古至今,我国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乃至于沾沾自喜,实则与西欧国家相比,我们落后甚远,直至林则徐,魏源等人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强技以制夷,我国才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
因此,作为青年,必要用包容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世界。纵观历史,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让中国人民饱受战争的残虐,让无数人民流离失所,的确,历史的灾难不可遗忘,但陈独秀也看到了列强入侵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是打开了中国面向世界的大门,对推动中国走向世界也起着重要作用。作为青年,不可片面排外,而应忍一时之辱,为中华崛起而奋斗。陈独秀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因此,他认为西周所谓的礼制,汉朝时候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对社会进步的阻碍。
新时代的青年们不应该被旧道德所束缚,而应发扬新文化,新道德。不该冠冕堂皇,须有言辞,而应将言语付诸实际,运用科学与理性,医治国家长久遗留的弊病,使其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读完《敬告青年》,我耳边仿佛听到了清脆的钟声,又想起了巴金在《家》中塑造的觉慧这个角色。觉慧生存在一个封建的大家庭里,家里的许多亲戚身不由己,一切听从长辈的安排。活得看似体面,但灵魂早已空洞。觉慧不甘走上这样的道路,他认为,必须冲破牢笼的束缚,革命是需要牺牲者的,那么,他就去做这样一个牺牲者吧。
因而,他毅然决然离开了这个沉闷的大家庭。从觉慧的身上,我看到了陈独秀所期望的新青年的影子,真正的青年,必然是将小我置身事外,必将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前进而自觉勇敢奋斗的。现今,离1915年过了多少个日夜,多少个春秋,一代一代的青年们在觉醒,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但我们仍需反省,并且是要深刻地反省。现在的青少年,虽不是再自我束缚,但无病呻吟的人多了,虽不是毫无理想,但夸夸其谈的人多了。
眼见趋炎附势,攀比成风的现象日益严重,我们又怎么能不担忧呢。不知勤恳,虚度时光的人更是多了去了。就连我自己,很多时候也会陷入茫然之中,长久一段时间变得无所事事。因此,《敬告青年》真的是为当代的青年们也敲响了警钟,没有青年的奋发,何来国家的图强。人们得想想,没有骨架的躯体又如何站立,我们的国家的青年要是都被腐蚀了,那国家还如何能屹立。我想,我必须得醒过来,青年们也都得醒过来了,祖国的未来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的。那么屈辱不是让我们重蹈覆辙,而是让我们奋发图强的。
青年们,让我们携手共进,让我们的祖国和人民为他国所敬仰。
《敬告青年》读后感 第十二篇
近日,在“青年读书班”的氛围影响下,我开始有意的关注青年相关的书籍,也从众多著作中挑选出一本陈独秀的《警告青年》来看。通过这本书的阅读与思考,我也进一步感受到了青年对一个国家及社会的重要性,尤其在中国目前的高速发展阶段,青年所表现出的生产力及社会影响力尤为突出。
陈独秀对于青年的阐述,主要是结合着自己丰富的社会阅历,提出自己对当代青年认识上的独到见解。在当初的社会背景下,他提出了“自主而非奴隶”“进步而非保守”等一些列观点。时过境迁,陈独秀当年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下已经不再为人所评论,而随着国家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我们当代的青年又该如何从这本书中汲取精华,来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呢?
关于青年的字眼,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然而作为自身来讲,深刻的思索过这个阶段使命的人,确是不多。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过一句“少年强则中国强”,为国人所熟知,然而少年亦青年,青年何谓强?如何强?在此之前,我并没有客观的认识。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触动很大,也对青年的时代使命有了一个自己的认识。青年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肩负着国家的后备能源储备,青年的整体使命感是一个国家将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一个青年,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使命,才会主动的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去用学习来充实自己,用工作来证实自己,用奉献来诠释自己。使命,简单的说,就是责任与任务,使命感是每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动力源泉,或学习,或工作,或生活,没有使命感的人,是不会有成就感的,就如同没有目标的徘徊,永远处在迷茫之中。
我们暂且不谈生活,但就工作而言,青年占据着很大一部分,青年的使命感,对我们团队的整体工作水平,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使命感是我们职业素质的.决定性因素,而“立德、忠诚、敬业、奉献、感恩、包容”却是对使命感恰到好处的诠释。没有使命感的职工,是不会理解这些精神状态的,这其实也是一种职业状态,是一个人在职场中所反映出来的职业品质。因此,在现阶段,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的使命就是自己在心中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时刻惦记自己的岗位职责,时刻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以踏实务本的工作态度,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只有这样,才会将自己的精神信仰与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主动工作、快乐工作的良好氛围。
《敬告青年》读后感 第十三篇
清朝闭关锁国末期,慈禧对天下的统治逐渐变的衰弱,民间出现了很多革命与变法,戊戌变法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救国变法运动,尽管没有成功,但是它所推崇的很多思想还是十分先进并且很有活力,也为后续的革命做了很好的奠基。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窃取了果实,还想恢复帝制,独裁天下,殊不知国内的一些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为推进新思想,新文化,推翻封建专制做好了准备。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敬告青年》作为其中的开篇宣言,体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青年们渴望科学与民主的进步思想,也表达了他对后代青年们的鼓励与期望。
陈独秀先生开篇便以一句青年如青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描绘了青年生机活力有朝气的一面,青年时期是人最美好的时期,而此时的青年对于社会有着重大的责任,社会的变革与创新都离不开他们的力量,现在陈先生正需要这些力量,他为他们注入新的活力,让他们成为一把利剑,打破封建的牢笼,打败陈腐朽败的落后分子,以此给国家带来希望与未来。因此,他在宣言里面阐述了他对青年人的六点要求:
第一点是自主而非奴隶的,实质上是表达了民主平等的思想,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有具备了这点,青年才能初步的从意识里面解放,但是实质上的脱离还需要自身的进步与时间,只有民主自由与平等,青年们才能吸取科学的思想与先进的文化。于是才有了第二点——进步的而非保守的,时间的改变,空间的改变,世界万事万物都在不停的变化着,所以青年的思想不能一直停留在一点,而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提高自己的认知度,只有青年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认知,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解放更多的人。但是有想解放人的,必然也有想使人更加封建的愚昧分子,青年想要和他们竞争,不仅需要一颗坚定的上进心,还要有不服输的精神,如果遇到些事就开始怀疑,开始逃避,或者总是为自己寻找借口,觉得今天做不了的明天可以继续做,那么他将立即掉入愚昧的怪圈,这就是陈独秀先生为了完善第二点提出的下一点的口号——进取而非归隐。
青年进步思想的力量是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只要他们不断的去学习,去研究,去宣传,去创新,去把自己投身到世界的潮流之中,灵活应变,沉着冷静,就不会重蹈闭关锁国思想的'覆辙。世界的而非锁国的,陈独秀先生在第四点里重点指出了闭关锁国无异于闭门造车,如果继续这样的形势,中国必将走向灭亡,那么后代毫无未来可言。
而从文化与科学来谈,陈独秀先生提出的实利而非虚文的,科学而非想象的要求让青年们更加感受到了科学文化的内涵。西方的文化更加贴近现实社会,无论从发展还是反腐,都起到了很多实际的作用,而当时的中国,绝大多数人还停留在拜天神拜河神才能获得来年的幸福,庄稼才会大丰收等等,这种思想在民众心中已经根生地固,想要让民众摆脱这样的愚昧无知,就需要青年们从国外学习深造,或者通过其他途径来知晓这些并不能带来任何好处,用科学的力量去拯救民族,拯救民众。陈独秀先生认为,科学的力量可以改造社会,驱散愚昧,科学的力量是理性的,是有根据的,是进步的,是民主的,在宣言中,他以激烈的态度结合了西方进化论的思想,猛烈的抨击的旧文学,旧政治,旧伦理,试图唤醒国民的独立人格,破除儒家奴隶道德的束缚。
所以,无论从哪一点来看,陈独秀先生对于民主渴望一刻也没有停过,对科学文化的探索也没有丝毫的改变过。人们只有达到了民主,才能突破封建体制的束缚,才能真正的拥有自由,才算是初步的解放思想,才能初步的使中国脱离当时的窘境。而科学则是人们对迷信思想的突破,也是改变我们认知世界的方法。但是陈独秀先生对于当时世界还不够充分的认知,很多思想衍生出了很多恶习,比如实利主义让很多当官的开始钻文化思想的空子从而急功近利。但是不得不说,诸如像《敬告青年》这样的文章,读了之后才会让我们更加觉得我们的麻木不仁,浪费时间,让我们重新抬起头去面对很多困难与挑战,让我们更加的努力,去实
现我们的梦想,然后可以为这个国家尽一份力!
《敬告青年》读后感 第十四篇
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可能带给了我们一种不可想象的冲击力,让我们能够有一定的思想去对他获得一定的感知,但是,在另一个程度上,《敬告青年》却又不是那么的简单,和生命的追求以及对于当今青年的一种标准。更是一个美丽的梦,这个梦一直引领着我们前进,充满梦想的追求和对个人价值的实现,就像学习历史一样,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就称道“凡一国之国民,自知在知识水平线上之人民,必要学习好本国历史!”而这本《敬告青年》给我们的梦想感知正是和钱先生这句话所相似的。
就像其中一句话所说的“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石刑,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灾人身。青年时代是人生最宝贵的,当倍加珍惜;青年于社会十分珍贵,青年当奋发向上,创新进取,为革新社会作贡献。”这句话多么值得我们去深思,去品味,去理解自己的意识。
早在1915年的中国,清朝已经灭亡了,中华民国也已建立了,但革命却未成功,大多数中国人仍处于愚昧之中,大多数青年仍是旧青年,民主、人权、科学不兴,仅有民国之号,而无民国之实。然而天无绝人之路,衰微的中国社会仍有一丝曙光,西方民主科学之思想传入,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留洋也蔚然成风,不少有志青年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求学。
个人社会之进步,离不开创新,不能抛弃过时的,就会限制个人社会之发展。凡是真正的哲学家,无一不强调创新,无一为时代之先导和社会蓝图之规划者。“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石刑,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应当如此,年纪轻轻,就应充满活力,有进取之心,万不可少年老成、温婉持重,使宝贵青春慢慢流逝。
退隐时一种消极、悲观的行为,是避世之举,只是隐士自己安逸了,却不管社会之兴衰、人民之疾苦、国家之危难,世人却以洁身自好之美名赠之隐士,真不知该作何解?青年是人,不仅为自然人,亦为社会人,作为社会人,就应尽社会人的责任。而青年有不同于普通人,他们是社会国家之未来,责任更重大,如果青年们无上进之心,因循守旧、无责任之心,于国于社会危害极大。
现在的'中国社会,积弊甚多,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如“因循守旧”,如“稳重持成”,等等。指责些社会弊病曾让中国社会乌烟瘴气,作为一个新青年当抵制这些坏毛病,以自身正确之言行,给予社会一些新风气,以切实行动改变社会,此乃青年之责任。
很多的中国人都不愿承担责任,他们怕自身利益受损,作为青年,当用于承担错误,做到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为忧,后天下之乐为乐”。责任感之重要,显而易见,无责任感,做事不可能做好,只会马虎应对。而如今又有多少青年无责任感,对自己不负责,对他人不负责,对社会不负责。因为没有责任感,对于自己又不负责人,对他们不负责,对社会不负责。因为没有责任感,多少青年正值大好年华,不认真学习,只管享受、玩乐,不思进取,青春之年龄,老年之心态。反观欧美。青年大都朝气蓬勃,努力学习,不仅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国家于社会。
青年时光是宝贵的,时光如白驹过隙,一定要珍惜,青年只有一次,不应留下遗憾。青年身上承担着国家社会的希望,更当奋发向上。
现在的中国,虽已入新时代,但因循守旧之精神仍存在于不少人人脑中,青年也不例外。许多青年们做事循前人之陋习,传统文化的糟粕,吸收了不少,从而得不到进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因循守旧之风,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军事,因循守旧之风,使泱泱中华稻近代时任人宰割。个人发展不能因循守旧,国象富强。社会进步更不能因循守旧,只有创新,打破旧世界、旧格局,才能发展与进步。《易》曰:“日新之谓盛德。”青年当涤除旧思想,冲破旧文化,锐意创新,让个人与社会同进步。
总之,陈先生在中国历史和社会思维的变动上有其卓越的成就,而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贡献更是不能用语言来形容的,而陈先生的《敬告青年》更是字字珠玑,让我们有了可以想象的空间,而这只是我本人的一些看法,不是很准确和到位,还请批评指正。
《敬告青年》读后感 第十五篇
读完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一文,我深感其思想的深邃与前瞻。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当时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更是对全社会的一种启示和警醒。
陈独秀在文中提出了他对青年的六大期望: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六大期望,如同六盏明灯,为青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整个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动力。
首先,自主的精神是青年应该具备的首要品质。在陈独秀看来,青年应该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拥有独立思考和自主行动的能力。这种自主精神不仅体现在个人的选择上,更体现在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上。只有具备自主精神的青年,才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其次,进步和进取的态度是青年应该持有的生活哲学。陈独秀鼓励青年要勇于追求新知识、新思想,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这种进步和进取的精神,是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青年也应该具备开放的心态,积极融入全球化的潮流中,与世界共同进步。
此外,陈独秀还强调了实利和科学的重要性。他认为,青年应该注重实际利益,追求真实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他也提倡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这种实利和科学的精神,有助于青年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成为有用之才。
总的来说,《敬告青年》一文是陈独秀对青年一代的深情寄语和殷切期望。他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激发青年的自主精神、进步意识、开放心态和实利科学精神,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更应该铭记陈独秀先生的这些期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积极拥抱变化,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这些期望。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牢记陈独秀先生的期望,不断努力、不断进步,就一定能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敬告青年》读后感 第十六篇
当我翻开《敬告青年》这篇文章时,仿佛跨越了时空的鸿沟,与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产生了深刻的共鸣。陈独秀先生以他犀利的笔触和深邃的思想,为当时的青年们描绘了一幅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未来画卷,同时也为我们这些生活在21世纪的青年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文章开篇,陈独秀先生便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他对青年的期望和要求。他强调青年应该具备自主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大品质。这些品质不仅是对当时青年的期望,更是对每一个时代青年的共同要求。
在自主而非奴隶的品质中,陈独秀先生强调了青年的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重要性。他鼓励青年们要敢于挑战权威,勇于追求真理,不盲从、不随波逐流。这一品质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独立思考,不被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所迷惑。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品质则要求青年们要有勇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态度。陈独秀先生认为,只有不断进步,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同样适用。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品质则强调了青年们要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精神。陈独秀先生认为,青年应该勇于担当责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一品质在当今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需要勇于面对挑战,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此外,陈独秀先生还强调了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品质。这些品质要求青年们要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和务实的态度,同时注重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品质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关注实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空谈理论或陷入幻想。
读完《敬告青年》,我深感陈独秀先生对青年的殷切期望和深切关怀。他不仅为当时的青年指明了方向,也为后世青年树立了榜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铭记陈独秀先生的教诲,努力培养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和科学的品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要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陈独秀先生提出的品质要求,不断适应和引领时代的发展潮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时代青年,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敬告青年》读后感 第十七篇
陈独秀的《敬告青年》是五四运动时期的一篇重要文章,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为当时的中国青年指明了方向。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感其思想的深远与犀利,也对其所蕴含的启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文章开篇便强调青年的重要性,认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陈独秀提出,青年应该摆脱传统的束缚,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他列举了六个标准,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以此作为青年应追求的目标。
这六个标准让我深受启发。首先,自主的而非奴隶的,强调了青年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鼓励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不盲目跟从他人。进步的而非保守的,则要求我们要有前瞻性和创新精神,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则是要我们积极面对生活,勇于挑战困难,不逃避现实。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则体现了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鼓励我们拓宽视野,了解世界。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强调了实用性和实践性,提醒我们要注重实际效果,而非空谈理论。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则强调了科学精神的重要性,鼓励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问题,追求真理。
陈独秀的这些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即便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如何定位自己,如何面对挑战,如何追求进步。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对陈独秀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主张的六个标准,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同时也是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吸收和借鉴。他试图通过这六个标准,为中国的青年找到一条通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道路。
当然,对于陈独秀的观点,我们也需要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他的思想虽然具有前瞻性和进步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例如,他过分强调了西方的价值观,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此外,他的某些观点也可能过于理想化,难以在现实中完全实现。
总的来说,《敬告青年》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启示的文章。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铭记陈独秀的教导,以更加开放、进取的姿态面对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敬告青年》读后感 第十八篇
《敬告青年》这篇文章,是陈独秀在1915年所写,发表于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新青年》创刊号上。这篇充满激情和理想的文章,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当时中国沉闷的天空,为追求进步、自由与科学的青年们指明了方向。
读罢全文,我深感陈独秀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和深厚情感。他以磅礴的气势,指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如封建礼教的束缚、思想的僵化、文化的落后等。同时,他也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青年一代的力量和希望,认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的希望。
陈独秀在文章中提出了六点对青年的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六点希望,不仅是对当时青年的要求,更是对全社会的一种呼唤和期待。
在“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这一点上,陈独秀强调了青年应该具备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的能力,不被旧有的封建礼教所束缚,要敢于追求真理和自由。这一点在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不盲目追随他人,不被外界的舆论所左右。
在“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这一点上,陈独秀呼吁青年要敢于破旧立新,勇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推动社会的进步。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十分重要,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进步,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陈独秀在文章中还强调了科学的重要性。他认为科学是破除迷信、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崇尚科学精神,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读完《敬告青年》,我深受启发。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当时青年的呼唤和期待,更是对全社会的一种警醒和鞭策。它提醒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具备独立思考、勇于进取、崇尚科学的精神,不断追求进步和自由,为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我们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积极参与到社会变革中来。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发挥出自己的力量,才能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敬告青年》这篇文章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陈独秀对青年一代的期望和信任,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梦想和理想,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敬告青年》读后感 第十九篇
像这样读书看法一类的文章,我一向难以下笔。尤其是老师指定书目,并下出任务。及到要交时去匆匆一读,便来引经据典、高谈阔论。这样,全然是亵渎。而如今,我也要赶着写这样一篇文章,有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味道。
了解陈独秀,只是从历史书上,他是革命先驱者,也是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历史书里,他永远是那样一副样子。侧着脸,眼神有些空滞地看着前方,却也显示出仿佛一切都不容置疑的坚定;前半个脑袋空白着,后脑留着浓黑的短发,双唇紧闭,身着西服。这一切都极富象征意义地显示了那个特殊时期的革命者形象。
除此之外,我别无所知。他若从历史书里走出来,走到我面前,我怕是认不出来的。这是一个写进历史书的人,既然如此,便也肯定了他对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但同许多沉寂在历史里的人一样,时代变迁,他们最后的归宿也只有沉寂。后人不会为因他们的血泪而有切肤之痛。
这篇《敬告青年》,不知道现代的青年读来会有什么看法,或者,现代的青年,还有几人会怀着热忱去品读。我自己,若不是老师布置这一项任务,我或许今生都不会想到要去读它。但如今读了,才发觉它不该只活在历史里。
文中,陈独秀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对青年的期望和要求,即自主、进步、进取、开阔、务实、科学,使其“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这些词句在当时想必是新鲜的,也究竟不知,这样的呼喊唤醒了多少青年。而今的青年读来,又会有多少启发。我想,起的作用怕都是寥寥。人是麻木的动物,因为意识感官太丰富,丰富起来反而错乱迷失,抓不到要义。人整日在纷繁的意识中飘飘浮浮,却从不知道自己真实清晰的思维。这篇文章的作用或许也就在于给人一个积极的暗示,我不相信大家读了这篇文章会有什么深刻的启发,甚或觉得它是无味的,大概只是交付差事罢。
《敬告青年》是革命者绝望又希望的呐喊。那时的中国,几千年来从无民主、自主、人权的黑暗岁月,逐渐地明亮起来,到今日这个处处“阳光”的社会。不是“雄鸡一声天下白”,是千万只啼出血的雄鸡,在日复一日驱散着中国几千年来的'黑暗。即便如此,而今中国的社会也没有就此“白”下去,中国青年也没有因此变得多么的“新鲜活泼”。还有许多人在黑暗中沉酣。革命,革命,我们不知道其中的艰难,日子久了,我们甚至对这两个字应有的敬意也不再有。因而革命者的道路才会如此艰难漫长。
我们今日读来,并不要觉得这是压在柜底的老黄历,那鞭策激发的青年也如老黄历上的申酉戌亥。若如此,则无异于读着《敬告青年》,而又做着陈独秀想激励的那班麻木的青年。评论文章写得再好,把陈独秀夸得再高尚,也是徒然。不然,这样一位伟人的最后归宿,只能是死在历史书上那一张单薄的照片里面。
《敬告青年》读后感 第二十篇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这句话道出了陈独秀先生对青年人的希冀,也确实勉励了一代代的青年人。
有感于社会之陈腐朽败,有感于社会的“新鲜活泼细胞”——青年人中已有人丧失其新鲜活泼,而为陈腐朽败所惑,陈独秀先生发出了对当时青年们的敬告,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六点要求,一如六声高昂而响亮,有力而震撼的钟声,一声一声渗入青年的胸膛,在其心中回响,绵长而悠扬,唤醒了他们渐欲沉睡的斗志,震碎了他们思想上的枷锁。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人生而平等、拥有自主之权,本是理所应当、与生俱来的,然而,在当时,在封建纲常伦理的束缚下,其实现却困难重重。陈独秀先生将“自主的”放在第一位,大概是因为这是当时最为迫切的'事情之一,也是实现其他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唯有能自主,有了行动、思想之自由,才能谈得上去进步、去进取。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青年人,较之幼者,有着自主思考的能力;较之老者,受封建思想束缚较浅。因而他们接受和实践民主的、科学的新思想的能力较强,是推动当时中国成为“善变而与之俱进者”的主力。世界不断在前行,固守原来落后的一套是行不通的,负有救国重担的青年人更不可不认识到这一点,否则不只是停滞不前,更是会不断的退步。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陈独秀先生号召青年们应“排万难而前行”,所谓退隐“以恶意解之”,乃“弱者不适竞争之现象”。我想,此处陈独秀先生并非贬低归隐一事,只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况中,身为国家重要支撑力量的青年更应勇敢担负起责任。“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循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读此句着实感到一股力量,仿佛催促着人向前冲,冲到最前直面恶的挑战。想必先生也是希望能鼓励犹豫退缩之人勇敢站到“战斗”的队伍中去,“排万难而前行”。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打开国门,与世界交流,是进步、进取的重要条件之一。尽管当时中国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与其他强国并不平等,但互相的交流会使得人们认识外面的世界,了解差距,使新的思想新的文化得以传播,促进国民思想的解放。青年人是社会的新鲜血液,更应面向世界,吸取其精华以取长补短,加快进步的步伐。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这是提倡文学应经世致用,先生认为“若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者,皆虚文也,诳人之事也”。文学与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当时的国家状况下,文学的改革也会对思想起到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学来自于生活,不应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而应反映现实问题,剖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正如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用自己的笔去唤醒那些仍未对国之状况、自身状况有所觉醒的国民一样,文学与技术皆应有助于社会现实。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科学与想象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科学往往有理有据,而想象只是所想,并没有直接有力的证据支持。“凡此无常识之思惟,无理由之信仰,欲根治之,厥为科学。夫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较之想象武断之所为,其步度诚缓,然其步步皆踏实地,不若幻想突飞者之终无寸进也。”以科学的眼光看问题、解决问题,则步步踏实,且有助于扫除国民性中的愚昧、盲目、迷信,带来新面貌、新思想。
陈独秀先生所提的六点定为当时青年的思想觉醒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今,这六义对于我们也仍是十分受用的。尽管今日之中国与昔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管何时,不管为国抑或为己,作为青年人,自主、进步、进取、面向世界、实利、科学,这些品质依然是我们理应不断学习并坚持的。“青年勉乎哉!”
《敬告青年》读后感 第二十一篇
读完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一文,我深感其言简意赅,但内涵丰富,犹如一股清流激荡在心头。陈独秀以六个方面的期望为青年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同时也传达了对于一代新人的热切期待。
首先,陈独秀强调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这一期望。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的爆炸和科技的快速发展,青年们面临的选择和挑战日益增多。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更容易被各种信息和观念所左右,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因此,陈独秀的这一期望显得尤为重要。青年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所左右,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做到真正的自主。
其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这一期望则是对青年们积极进取的精神的鼓励。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每一代人的努力和贡献,而青年作为社会的新鲜血液,更应当肩负起这一责任。他们应当敢于尝试新事物,勇于挑战旧有的'观念和制度,以推动社会的不断前进。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这一期望则是对青年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肯定。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青年们应当勇往直前,而不是选择逃避或退缩。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这一期望则是对青年们开放包容的心态的期待。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青年们应当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他们应当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经验,以推动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和“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两个期望则是对青年们务实和科学的态度的强调。在当今社会,很多人过于追求表面的虚荣和浮华,而忽略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青年们作为未来的希望,更应当具备务实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他们应当注重实际效益,追求真理和知识,而不是沉迷于虚幻的想象和空洞的言辞。
陈独秀的这六个期望不仅是对青年们的要求,更是对整个社会的期待。他相信,只有青年们具备了这些品质和精神,才能够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推动社会的不断前进和发展。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也深感这些期望的重要性和价值。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这些期望为指引,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梦想而不断奋斗。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青年能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共同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敬告青年》读后感 第二十二篇
读完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一文,我深感其言辞之激昂、思想之深邃,文章充满了对当时中国青年的殷切期望与激励。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在这篇文章中,以振聋发聩的笔触,为青年一代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我们今天的青年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文章开篇,陈独秀便以“自觉”、“奋斗”、“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等六个标准,向青年们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标准不仅是对青年品质的高度概括,更是对青年时代精神的精准提炼。在陈独秀看来,青年应该具备自我意识,不断追求进步,勇于进取,放眼世界,注重实际利益,崇尚科学精神。这些要求,既是对青年个人发展的指引,也是对整个民族进步的期望。
文中,陈独秀对青年的期许并非空洞的号召,而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提出了具体的行动方案。他呼吁青年们要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思想解放;要摒弃迷信和盲从,坚持科学理性;要关注国家大事,投身社会改革。这些建议,不仅体现了陈独秀对青年一代的深切关怀,也展示了他对时代变革的.敏锐洞察和坚定信念。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感其思想之深邃、情感之真挚。陈独秀以充满激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青年形象。他的话语,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与今天的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在我看来,《敬告青年》不仅是一篇激励青年的文章,更是一篇呼唤时代变革的宣言。它告诉我们,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只有当我们这一代青年具备了自觉、奋斗、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等品质,我们才能够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敬告青年》也提醒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改革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成长和进步,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
总之,《敬告青年》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力量的文章,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我们提供了行动的指南。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这一代青年一定能够不负重托,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