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体裁作文

《学生第一》读后感(通用11篇)

时间: 2024-08-23 17:39:51

《学生第一》读后感(通用11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生第一》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生第一》读后感

《学生第一》读后感 第一篇

  李希贵校长的《学生第一》这本书文风朴实,文字简约,内容丰富,思想灵动,读来,让人耳目一新,颇受教益。作者在自序中说:“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努力诠释着教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我们试图创造一个真正属于孩子们的学校,给他们搭建舞台,提供空间,创造条件。”通读《学生第一》,可以看到,作者所说的这个教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正是人本主义的教育追求。

  一、营造尊重他人的氛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强调,尊重和自我实现,是人类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从《学生第一》中,我们可以看到该校管理者尊重学生、尊重教师的许多例子。比如,邀请应届高中毕业生,与老师一起对教材进行重新修订和编写;高二学生冯嘉荟利用李希贵校长听课课间,上交成立少年社会科学院的提案,得到学校领导重视,她和少年社会科学院的几位创始人,因此获得了首届校长奖学金“金钥匙”奖;在校内合影中,李希贵尽量不处在中间位置,他认为校长把自己放在边缘位置,就会使整个照片的位置全都成为好位置;《学生第一》的扉页印上了所有老师的名字,包括外籍教师,李希贵还附有这样的赠语——谨以此书献给我亲爱的同事们。正是有了对他人的尊重,李校长诚恳邀请学生共进午餐,倾听学生的声音;校务会每个月有一次会议研讨学生提案,并请学生在会上阐述主张;在开学典礼上,全体老师为现场所有同学颁发“护照”并签名,十一学校成了欢乐的海洋,新学期如一位天使走进了每一位师生的心空。正是有了对他人的尊重,李希贵坚信,在学校少年文学院、科学院等平台上,一定会锻造出一批了不起的国家栋梁。尊重,是一种理念,一种气度,一种作风,更是一种力量,应该成为教育管理者辛勤耕耘的第一追求。

  二、搭建自我实现的平台。

  任何人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一定的平台做支撑。教师是知识分子集中的群体,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作为教育系统的管理者,要有容人之胸,识人之眼,用人之胆,要善于搭建师生共同成长、自我实现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人才辈出、健康向上的和谐发展的格局。

  从《学生第一》中可以看出,李希贵校长提出了很多创意,并积极变成生动的.校园实践,让学生和教师得以展示自我、成就自我。比如,校园机会榜,把学校日常管理的一些工作进行分类,学生能做的事情直接交给学生做;学生出版社,由学生负责文稿的征集、编辑、印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校园吉尼斯大擂台,让更多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成为人们关注的“明星”;十一学生大使团,让学生向外宾介绍学校,介绍自己。以许许多多这样的活动为载体,提醒老师们:“学生永远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当指向学生、为了学生、成长学生!”

  在重视学生的同时,李希贵并没有忘记或忽视教师,因为不管一个校长有多么好的思想、理念、创意、策划,都需要教师去落实,去影响、引导、转化为学生的一言一行。于是,十一学校推出了名师大讲堂,让一些在专业领域或者某个感兴趣领域很有研究的老师在专设的课堂上激情演讲;评选“月度人物”,只要教师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做出令人感动的事情,代表学校主流价值观,就可以获评;专门为35岁以下青年教师设置了“青年才俊”评选项目,成立教育家书院、教师互助中心,让有体育特长的非体育教师带体育课,等等。十一学校的尝试,渗透着关注师生的精神生活,将学校建成师生幸福成长乐园的人本追求。成就需要靠成就来激发。没有比成就感更能振奋一个人的心志,更能为一个人的漫长旅程加油添力。作为外国语学校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加油添力。

《学生第一》读后感 第二篇

  读《学生第一》的感觉,和之前听中关村四小校长的报告一样,首先是艳羡(确定是艳羡而非仅仅羡慕),心说:哇噻,人间天堂,教育圣土!他们居然这么有自主权?他们那儿没有名目繁多的检查评估吗?或者他们的校长、行政和老师们个个都是铁臂阿童木?

  偶尔,我会坏坏地想:要是今天检查这个,明天评估那个,继而这个进校园,那个进课堂……如此折腾个几次三番,即便是阿童木也难免 “满面尘灰烟火色,心忧评估吓破胆”。

  我知道这样贼眉鼠眼不怀好意的揣测,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对《学生第一》的歪批。读书总该读别人的,想自己的。于是我端正态度再读这本《学生第一》,领悟李希贵先生管理的最高境界“ 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 ,及其教育理想“ 让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长” 。 这是一本近似经验报道的剪报合集,图文并茂,一目了然,任谁都能不费劲地知道书里写的是什么,知道北京十一中做了些什么。本书的形象直观分可以打满分,假如能提炼出与之相关的概念、原理或系统的理论,估计会有更为普遍的指导意义。

  不过,我们仍然可以读别人的,想自己的,彼此联系,举一反三。

  别人的.学校能开公司,能建博物馆,能请白岩松、杨利伟等名人进校园,能把学校办到北美去,我们的学校怎么办?相比“不差钱”的学校,我们农村学校的资源条件不可谓不落后啊。

  别人的学生能接待国际友人,能经营出版社,能协助编教材,能自主研修,我们的学生怎么办?相比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的学生团体,我们的多数孩子就是农二代、工二代、负二代,简直就是吊丝。

  学校、家庭、孩子,比无可比之下,我们能改变的是什么?我们力所能及的是什么?

  首先是改变教育观念。不管贫富高下,不管是哪一类“二代”,教育管理者都该力所能及地“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让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长”。包括我一直奉行的“教师第一”,经李希贵先生启发,其实也是“学生第一”:立师德,强师能,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成长。

  我想说明的是,这里所提倡的“学生第一”,与社会上畸型的“学生第一”不是一个概念,那种家长动辙要起诉要见报,千错万错都是学校老师错的破观念,不是“学生第一”,而是家长愚昧地自以为“老子的儿子第一”。

  其次是调整教育行为。回顾我们课堂内外的教育行为,学生不是第一,教师才是主人翁,处处可见教师强势的身影。这倒也情有可原,毕竟小学姓小,毕竟他们到自主还有些距离,还很需要老师扶上马走一程,然后放手。扶,是为了放,不能揪着不放。我们要考虑的是怎么实现从扶到放,而不是只一味琢磨怎么扶得更稳。好比教人学自行车,你应该从未见过哪一位教导者死扶着学习者骑车100 公里没放过手,然后得意地炫耀:瞧,我多会教!

  教,是为了学。因而,备课时,要渐渐地变备教案为备学案;课堂上,要点燃、唤醒、鼓舞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爱学习、会学习。我们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喜欢不喜欢?哪些内容学生已经懂了不必再教?哪些内容教了没用也不必教?假如我是学生,我更喜欢学什么,怎么学?……

  活动,是为了学生发展(而非迎检或宣传)。因而,策划活动时,我们得多想想学生喜欢不喜欢,学生参与了能不能得到发展?哪些事得由老师负责,哪些事可以交由学生自主(即哪些该扶哪些该放)?假如我是学生我更喜欢参加什么?哪些我想试一试?

  假如,我们信奉“学生第一”,相信学生能行。于是,课堂自主、探究的氛围渐浓了;学校文学社、广播站、少先队大队部渐能自行运转了……学生也能为学校发展出谋献策了……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人翁。那时候,我们会惊叹:学生确该第一,学生确实能行!

《学生第一》读后感 第三篇

  《学生第一》这本书是被学校评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时,学校赠给的一本书,拿到家里,一直没有时间细看。今日拿来翻看,一下就被它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所吸引。书中介绍了北京十一学校一个个让学生展示和锻炼的舞台,使得学生成为了学校的主人。

  在学校这个大舞台中,学生们释放个性,尽情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去。他们既增长了见识,又培养了能力,真的所有孩子们向往的学校。在这本书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学生是主体,其中校园泼水节、学生大使团、学生出版社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们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得到了锻炼,他们个个了不起,他们自信、阳光、勇于担当、他们睿智机敏、有着智慧的韬略,有着仁爱的情怀。

  不知怎的,看这本书时,我的心情是舒畅的,因为学生第一,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这让我想起了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学会了谴责,生活在指责中,他就学会了冷漠,生活在讽刺中,就学会了偏激,生活在否定中,就学会了自卑,繁殖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中,他就学会了感激、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认可中,就学会了自爱。

  这就让我想到了自身的教学,他们的境界,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在自己的教学中,尽量把更多的时间和权力让给学生,不束缚学生们的思维!

《学生第一》读后感 第四篇

  读完《学生第一》这本书,第一个念头就是:能够如此周到的做到以学生为本,这是一颗对教育怀着怎样的耐心和虔诚之心的人啊!

  我被书中李校长的努力深深打动着,他的行为给我们树立了为师的标杆:一位优秀的校长,一位优秀的教师,需要俯下身子,蹲下步子,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孩子,以平等的姿态教育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里想法。这本书让我知晓了很多更为深刻的东西,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知道这本书,关心一下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生为本”。

  “学生为本”就要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不仅仅是对身体健康的关心,更是对其心理健康的关心;理解学生不仅仅是对学生某些做法的谅解,更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育。我感叹李校长对教育细节的关注,他通过开展“我喜欢的十大校园活动”问卷调查,总结出学生对活动细节和自身存在的关注,从而创新的设计了“开学护照”、“校园泼水节”和“每月百星”等活动,满足了学生对师生情感的需求,对接受关注的需要和对适时放松身心的需要,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仁爱情怀,又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生为本”就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学生虽未成年,但同样拥有尊严和自己的想法,这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与需求,这时沟通的渠道便非常的重要。李校长很巧妙的寻找到了这样几条沟通渠道——师生共编教材、与学生共进午餐、让学生参与校务会等。多么直接有效的方法!尊重学生的理念就在这几条沟通的渠道中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再者李校长对学生的信任程度让我非常的吃惊,他居然让学生在校园里办出版社、开公司,甚至接待世界各地的来宾,这些在我看来不可能的事情在十一中真切的发生着,事实也证明了孩子们自负盈亏的小商店可以办的红红火火,学生大使成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说明学生身上的潜能远超于我们所能想到的水平,我们需要及时大胆的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舞台,尊重他们主人的角色,用充分的信任来激发这些惊人的潜能。

  “以学生为本”就要服务学生、引导学生。我一直认为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行业,之所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他们能够在社会上谋生,为社会创造价值。那怎样保证服务质量,便显得非常重要。李校长在职业与人生规划方面的做法让我眼前一亮,邀请名家大师讲解人生经历,开设社会职业考查课程和学生职业咨询与辅导,以学生的职业与人生规划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而明确人生理想,帮助他们更好的找到适合自己个性与才能的领域。我想这种紧跟社会发展步伐的服务教育方式,势必会培养出志存高远、目标明确的人才!

  读李校长的书,我发现,好的教育都是从小事开始的,一如他语录中的一句话: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学生第一》读后感 第五篇

  以前老是听张校长说《学生第一》这本书怎么怎么好,春节前我在网上一下子买了《学生第一》和《学生第二》,先拜读新书《学生第一》,受益匪浅。

  翻开扉页,首先看到的是粉棕色和一句温馨的话:“谨以此书献给我亲爱的同事们”,而在整个扉页中,除了这句话字体略大,剩下的是满满一页老师的名字!我很震撼!在李希贵眼里的学校管理中,教师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教师第一,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第一。

  我在想作为老师的.我们是否已经把自己的学生名字记住了呢?今年春节前我见到小学的一位数学老师,我给她老人家问好后,她竟然能叫出我的名字!还说我那时的数学很好,但有些调皮。说实话我们好多年没有见面了,她老人家还能记得我,这位数学老师给我上了一课!虽然我每年都教三年级能记住大部分学生的名字,但我从现在就必须要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我尊重、重视每个学生。在我的心里装着每一个学生,这能给学生无限的力量。

  在工作中,我一定要带着放大镜寻找每一个学生身上哪怕十分微小的闪光点。闪光一次,也许就成了这个孩子上进的起点!于是我们又多了一个自信、上进的孩子!像我们的一些不危险的实验我都会让给孩子动手做,十二班的张云尧课下给我说:“老师,我今天很幸福!”我说:“为什么?”“因为我今天在化学课上给大家做了演示实验。”所以我觉得我们教育者要大胆放手,让孩子在实践中开拓创新,孩子们真是潜能无限!

  这本书我细细读了两个多月,接下来再读《学生第二》,我要自己的视野开阔,多读书多反思,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新时代教育的步伐!

《学生第一》读后感 第六篇

  记得刚看到这本书时,我就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迫不及待地翻看每一篇小故事,觉得畅快、过瘾,感叹于十一学校的一些我们想都没想过的做法,惊异于十一学生们的才华和能力,更感叹每一个做法之后渗透出来的教育理念,学生第一。因为这个理念,从开学典礼到学校课程,处处体现着对学生的呵护和关爱;因为这个理念,校务会上才会响起学生的声音;因为这个理念,每一项活动都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展示。

  “学生第一”,这个简单的说法使我对自己的教书过程进行了深思。自己每天都在教育教学一线忙个不停,可是我到底要教学生什么,我的`育人目标是什么。当我们被日渐繁杂的工作困住的时候,当我们在教育的路途上遇到困惑的时候,不妨静下来思考一下:我的教育理念是什么,我所做的事情是否符合这一理念。

  “学生第一”,李希贵从最初的一个想法、一次尝试到最后形成一项制度。我想十一学校如今能运转得如此成熟,中间经历了不少研究、实验。回想自己参加工作的时间不算短,当班主任的时间则和工作时间一样长,一直毫无建树。很庆幸能读到这样的一本书,用来指导我的工作。

  秉承学生第一的理念,我们才能俯下身子倾听学生心灵的需要;秉承学生第一的理念,我们才能走到学生中间一起欢笑痛苦;秉承学生第一的理念,我们才能用自己的双手为孩子们托起施展才华的舞台。希望我和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从这本书中汲取的理念加以发挥运用,为我们的孩子服务。

  当然,做法可以借鉴,思想和理念唯有自己播种才能结出果实。

《学生第一》读后感 第七篇

  上学期,学校在打造爱心教室期间给每位老师下发了一本书――李希贵校长的教育管理随笔《学生第一》。由于书中都是讲述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教育故事,还配有许多精彩的活动照片,所以它一下子就把我的视线紧紧吸引,几乎是一口气就轻松读了个遍。尊重,这个我们长挂嘴边的教育用语竟然被李校长用一个个大胆的举措、一次次有创意的活动诠释得如此精妙,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

  一、尊重教师,把同事视如亲密无间的伙伴。

  打开扉页,“谨以此书献给我亲爱的同事们”几个字随即映入眼帘,让人倍感温馨亲切。正当想要往后翻的一刻,蓦然发现扉页上还排满了白色的小字,那是一个个老师的名字。慨叹扉页设计的巧妙之时,也被一种感动紧紧地包围。做李校长的同事竟是如此幸福的事,不是因为能把名字写到书上去,而是内心一种被尊重的感觉挥之不去。校长能把每一位普通老师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太难得了。怪不得在《学生第一》的'封底能读到李希贵校长的这段耐人寻味的话:在校内的合影,除非外事工作需要,校长尽量不要处在中间位置,因为那样势必使处于边角位置的人感到被忽略。

  二、尊重学生,把校园当成幸福成长的家园。

  作为城中这样一所有特色的品牌学校的老师,我们必须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尤其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相信,我们在认真学习李希贵校长的《学生第一》之后,也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贯彻“学生第一”的理念,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师生共处关系,加快课程建设与开发,打造最凝心聚力的爱心教室。时刻牢记:尊重,才能让师生自由呼吸。

《学生第一》读后感 第八篇

  其实,教学以来,什么应该是第一位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最近阅读李希贵的“学生第一”这本书,有了些了解。其实,一本好书,要想真正了解其中的精髓,是需要很长得时间的。浅显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我的了解也就显得很肤浅。这本书实在是值得好好品读的。

  李希贵校长说:学校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常常令管理者事务缠身,说好听一点叫日理万机,说白一点则是焦头烂额。但是当我们真正想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时候,一切难题都迎刃而解了。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赖学生,这是生本教育的核心。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要以培养学生为目的,学生第一恰恰说明学生在学校的中心地位。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是一个有目标、有规律、有计划的过程,从一年级到高中毕业,甚至大学毕业,在学校里培养什么样的技能才能让学生终生受用,那就是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学生一生的立身之本。假如在学校没有全面落实三维目标,那学生的成长将会出现一些问题。可能某些方面就会出现问题,当只关注孩子学习的时候,那他的`品德会出问题,自私、霸道等独生子女身上的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培养全面发展、个性突出的学生,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当中,不要只是为了教学而教学,需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其实,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感受,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身,都会招到排斥。所以,我们更应该在生活当中多和学生多多接触、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里变化及碰到的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学生第一》读后感 第九篇

  翻阅了图书馆的一本书《学生第一》,这是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一部新作,主要收录了学校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些相关资料,图文并茂,精彩纷呈,令人耳目一新,由于城乡差异,他们开展的一些活动,我们望尘莫及,但活动中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及教育价值取向,却给人以深刻地启迪。

  创造一个真正属于孩子们的学校,把学生的需要和成长放在第一位,给他们搭建舞台,提供空间,创造条件,这就是李校长和他的同事们努力探索和践行的教育理念。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学生是学校的真正主人,这个最基本的常识,做教师的都懂,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我们的学生怕进校园,一进校园如入苦海,原因何在?看看十一的做法,想想我们的作为,答案不辩自明。死板的课程,教条的制度,枯燥的课堂,单调的活动,单一的评价,这些似乎都是原因,但又好像不是全部。我觉得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把学生放在第一的位置。学生的需要我们不去了解,学生的'心理我们不去剖析,学生的情感我们不予理睬,学生的活动我们不去参与,甚至学生的姓名我们不用知道,我们就像一位牧羊人,挥动着鞭子,按着我们的意志将一群羊驱赶至我们划定的领地。虽然这块领地中的青草不够鲜美,羊啊,你没得选择,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你不愿意?你不高兴?呵呵,看我的鞭子!我们各自驱赶着一群被驯服的羊儿,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按着自个儿的意愿养育。我可不管你是山羊、奶羊还是绵羊,听话的就是乖乖羊。我们创作的不是一个寓言,而是在演绎一部经久不衰的活剧,你我都是导演。

《学生第一》读后感 第十篇

  拜读了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学生第一》,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十一学校的孩子、老师都是幸福的,他们热情自信,阳光智慧。开学护照、校园公司、名师大讲堂、学校纪念日、学科博物馆……创意不断、精彩纷呈。月度人物、青年才俊、非正式表扬、教师互助中心、教育家书院……教师的创造性被充分激发出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校成为师生的乐园,满足他们成长的需求。学校给师生提供多大的舞台,就会缔造出多少精彩。无数的创意,所有的用心,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孩子是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获得了成长的经验和经历,在快乐中享受生活和学习!

  李校长是一个善于管理的人,把对学生的要求转化为对学生的需要,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这是教育管理达到最高境界。学校让每个教育细节都融进学生的想法,都契合了学生的需求。于是,整个校园,就真真正正成为学生自主成长和发展的沃土。培养有自己想法的学生,是十一学校的育人目标。他们一直在学校生活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坚守自我,富有批判精神。其中他们的“为班级命名”活动让我也印象深刻,我们何曾几时也可以设计出这样有创意而又有深远教育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也能在快乐和经历中健全自己的人格,尊重别人的想法,让学生快乐着并成长着!

  静思我们现在的工作,我们的服务对象,他们虽未成年,但同样拥有尊严和自己的想法,这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与需求,这时沟通的渠道便非常的重要。李校长很巧妙的寻找到了这样几条沟通渠道——师生共编教材、与学生共进午餐、让学生参与校务会,让学生在校园里办出版社、开公司,甚至接待世界各地的来宾,多么直接有效的方法!这些在我看来不可能的事情在十一中真切的发生着,事实也证明了孩子们自负盈亏的.小商店可以办的红红火火,学生大使成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说明学生身上的潜能远超于我们所能想到的水平,我们需要及时大胆的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舞台,尊重他们主人的角色,用充分的信任来激发这些惊人的潜能。每一个参与者都感觉到,自己就是十一学校的绚丽色彩中最浓重的那一笔。

  有一些事,让我们久久感动;有一些话,让我们经常回味;有一些人让我们永远温暖;有一本书,让我们瞬间成长。走进书中,心灵在凝练的文字滋润中沉静、平和。

  “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仔细琢磨李校长的经典语录,尽情沐浴这细雨般的浸润。跟着感觉走,每个人都迫切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亲人、朋友、同事、领导、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语,足矣让每一个人热血沸腾,演绎出更多的精彩。我唯一能改变的也就是我自己,我的工作态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60多个孩子,60多个家庭,好几百人的幸福啊!如此重要的的角色,我怎敢怠慢、偷懒,又有什么理由拒绝努力工作呢?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要让我的每一个学生都最大限度的去体会自己的重要性,让他们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让他们找不到任何理由拒绝成长。不压抑他们的天性,培养他们的童心,激发他们的动机和兴趣。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内容的呈现突出了学生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只有学生真正动起来的课堂,才是以学生为主人的教学。当孩子的眼睛晶亮,双手挥舞,情不自禁时,这不就是最高境界的课堂吗?

  其实孩子们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一个微笑,一息赞许,一个眼神,一个抚摸,一个拥抱。让我们平时对孩子们多些赞美与鼓励,少些批评与指责;多些尊重与理解,少些挖苦与抱怨。这些对于我们来说不算多,也不算难,就像李校长说的“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学生第一》读后感 第十一篇

  这个学期学校给每位老师配备了《学生第一》这本书,一接触到这本书,映入眼帘的事封面上学生参加各种各样活动的照片,鲜红的学生第一四个字,心中不禁一动,真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吗?真的是把学生摆在第一位吗?

  看完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北京十一学校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他们的育人目标是培养自我悦纳、充满自信的学生,所以他们开展了大量的、多姿多彩的、不拘一格的、省知识闻所未闻的活动。如:开学护照、世界文化艺术节、校园泼水节、校园里面开公司、名生课堂、每月百星、学生影院、学生出版社、学生大使团、校长有约、共进午餐,并且带学生参加和重要活动,模拟国际新组织,将未来职业素质要求告诉学生等等。这些活动让人耳目一新,如沐春风。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校园泼水节,这个活动组织简单,活动起来热闹,尤其是适合夏季大家暑假之前的放松,而且这个活动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密切师生、生生的关系。

  通过这些活动让我感受到:孩子是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获得了成长的经验和经历;在快乐中享受生活和学习!十一学校,学生们自己在经营、在打理;十一学子,是自己在成长、在发展!而十一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们默默地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又一个宽广的舞台,舞台的主角,永远都是学生第一!学生永远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指向学生,为了学生,成就学生,总之一句话就是:“学生第一”。

  我们不能够给孩子生命中本来没有的东西。我们只能够小心呵护孩子生命中本来就有的`东西。所谓好的教育,不是我们提供了多少好的东西给孩子,而是我们减少了多少损害,提供了多少保护。好的教育是在保护而不是在给予的层面存在着。在学校我们需要的只是创设条件,提供自由的空间与时间,给孩子惊异感与好奇心以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我们更多的时候要想到的是,我们的教育行为,是在损害儿童的天性,还是在帮助他们成长。永远学生第一。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