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体裁作文

读《楚辞·渔父》有感(通用6篇)

时间: 2024-06-13 21:28:42

读《楚辞·渔父》有感(通用6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楚辞·渔父》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楚辞·渔父》有感

读《楚辞·渔父》有感 第一篇

  小学的时候就从课本里知道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通过一些学习,还知道了屈原不单单是一个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二十世纪中叶,他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只因从小过惯了端午节,听惯了对屈原的赞美,所以心中早就树立了屈原的高大美好的形象,他那种爱国,为明忠贞而投身汨罗江的情怀早已深深地震撼了我。虽被流放,但依旧保持自己高洁的节操,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足以证明。虽被流放,但依旧忧国忧民,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表达了他的爱国情。

  此时《渔夫》将屈原的正面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勾勒出一个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的诗人形象,反衬出诗人精神形象的高大。通过渔夫和屈原的对话,展开了思想交锋,把屈原的内心矛盾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江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使屈原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的形象跃然纸上。

  有人说渔夫更加明智,能够做到与世推移,而屈原过于清高,是不为世俗所容的,投江而死是他的必然选择。然而,在我看来,不论屈原能否被那个时代所容纳,还是在当今时代能否生存,他的.品质都是当时和现在所缺少的。正是因为像屈原这样的人少之又少,所以被称为伟人。正是因为屈原的爱国情怀,才会有纪念屈原的端午节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屈原的品质是高尚的,才需要我们一直推崇和学习。那么相比那些当时能否被容纳,在当今是否可以生存这些物质上的讨论又算得了什么呢?

  即使屈原因为社会因素、时代因素投身汨罗江,但是能够在一个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时代做到保持本心,那么在我看来他的死是无憾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途也。屈原为人生追求而死,为祖国而死,这是多高的泰山也无法比拟的。一些人所谓的清高只是他的理想追求,只是他不肯随波逐流的形容词。

  如果非要说屈原在当今时代会是个失败者,但是我想说他会是未来的成功者。时代在进步,在未来我们需要更多像屈原一样有人生追求,并为之执着的群体。不要总是用时代的局限来掩盖屈原的闪光点,不要用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评价这个人的价值,我们应该看重这个人身上的品质精神。

  从这样的层面看来,屈原不愧是世界文化名人。

读《楚辞·渔父》有感 第二篇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槽而歠其离?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

  在湘江江谭边,渔父遇到了屈原并认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闾大夫,于是,两人便开始讨论深刻的处世之道和人生哲理。《楚辞·渔父》记载的就是渔父和屈原的讨论过程。并且由渔夫的谈吐举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渔父,按文中的话来说是“与世推移”,是一个懂得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按文中的话来说是“深思高举”,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司马迁为人熟悉的大人物,他与屈原也是相反的人。他是用生来创造生命的价值,而屈原是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生命的价值不在长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渔父提出的问题与谈论的人生见地或许是对屈原的试探,或许是一种真诚的.劝说,然而屈原的回答却是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毫不妥协:“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携与最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挂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的悲叹的回风,一位伟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罗江边。

  正是屈原这种甘愿清白以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品德坚贞节操连同其不朽诗篇使他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

读《楚辞·渔父》有感 第三篇

  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屈原在踽踽而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当雨无情地打在你憔悴的身体上,你的心被忧愁撕裂,你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跳进永恒风景的姿态。

  面对追问,你仰天大笑:“举世皆渚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面对猜忌,你义正言辞: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然而你课曾知道,你潇洒地离开,并没有振聋发聩,人们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

  与其含恨离世,何不像渔父一样隐世避俗“侣鱼虾而友麋鹿”岂不快哉!勇往直前有着几多的执着;永不言弃有着几多的坚韧;知难而进有着几多的勇敢……然而,当我们的勇敢只为我们留下残缺的人生时,“一往无前”还剩下多少意义?所以我说,“适时知退”是一种超然的人生智慧。

  或许在你眼里,“退”意味着妥协和放弃,但事实上退并不是懦弱,而是对污浊的一种厌弃,对权势的无争,对心灵的坚守。

  退,是一种守住高洁的最美的姿态。

  司马迁就是最好的证明,因为替李陵说情,而触犯圣颜,引来最下等的刑罚——腐形。一个热血男儿的尊严霎时被打入万丈深渊。他也曾多次想要引决没世。

  然而父亲的遗言不断地提醒着他。他还不能死,正因为“恨私心有所不尽,恐鄙陋没世,文采不表于后。”所以即便“每念斯耻,汗发背沾衣”他仍不放弃,最终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变,是为了更好地接近目标。

  曾几何时,国人体弱,被外强讥笑为“东亚病夫”鲁迅孑然一身踏上异国求医之路。但后来他发现,医学再高明也只能救人的'躯体,而就不了人的灵魂,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他的话不是《狂人日记》,而是能穿透苍穹的《呐喊》,这一声震惊中外,使沉睡的中国在“四面楚歌”中咆哮,怒吼。

  孔子说,做事的最高标准是做对,而不是做好。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失去了朋友,却成就了军法,是最对;鲁智深野猪林救林冲,保住了朋友,却违背了法律,是能做好而非做对。

  渔父是个睿智的老人,除了这个词,我没有别的方式来形容他了,面对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的回答是“淈其泥而扬其波,餔其糟而歠其醨。”自有一种怡然的心态,别人家的事,与我何干,我的日子照样还能过!

  “何故深思高举?”想这么多干吗呢?身在这乱世中,即使有天大的抱负,又能怎样?

  还是将力气花在自己身上吧。虽说这样的想法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有点“不思进取”之感,但也不失为在学***下手足无措时的最准选择。将自己的小日子过好点,将目前能抓的一分一秒抓下,这是比较现实的,若真要我们都去想未来的工作,(可能)将遇的挫折,我怕没几个人能斗志昂扬,早瘪了。

  难得的是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独到理解。

  所以,当我们不顺时,应该多想想渔父的话,清者可濯缨,浊者可濯足。清乃顺境,浊乃逆境。顺境中我们不要骄傲,逆境中我们不要失志。

  不管是什么情况,不管是什么职位,只要做好本职工作,为祖国和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也许就是渔父安慰屈原的用意所在。

读《楚辞·渔父》有感 第四篇

  历史的波涛,会卷走河底的沙尘,但深沉巨大的磐石却稳稳地沉淀下来供后世瞻仰。我似乎又听到屈原在吟诵着《渔父》向我走来。 ——题记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渔父》中,屈原这样向渔父也向我们解释着他被无情流放的原因。此时他已颠沛流离多时,身心潦倒不堪,却仍然骄傲地诉说着自己的“清”、“醒”。

  他难道还不明白正是自己孤行到底的“清醒”把他推向了潦倒的边缘吗?他当然知道!面对渔父的善告,他再次激昂愤慨地大呼:安能身之察察而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实际上,这是坚守理想的.他在告诫疲惫不堪的自己,在鼓励几近崩溃的自己!

  这不能不让人以之动容啊!屈原,他的一生都在为实现“美政”的理想奔走呼喊,即使遭人排挤,即使被贬流放,即使失意一生,也不改初衷。

  也许有人会像“渔父”一样,认为他这样做有些不值。可是,如果人人都为了享乐苟活而放弃自己的理想,这世界将变成怎样?

  这世上将没有《史记》了———如果司马迁没有因为坚守理想,受刑之辱早已将他吞噬殆尽;这世上将没有“戊戌六君子”了———如果谭嗣同他们没有因为坚守理想,他们将不至喋血市口;这世上将没有《日心说》了———如果哥白尼慑于教会而放弃理想,他将不会落得葬身火海!

  可这些假设全部不成立!因为他们无一放弃理想,无一不是为了理想愤然前行,完成了为人的涅磐,书写了人类灿烂光辉的历史,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坚守理想,于他们自己本就是一种幸福快乐,于整个人类更是伟绩卓著!

  所以,“渔父”们,请你们别再为屈原坚守理想不值。相反,我们都应该为了理想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我们的困难挫折与伟人们相比,简直微不足道;他们尚能为理想奉献一生,我们有什么理由因挫折困苦放弃理想?

  心怀理想。让我们再次瞻仰那吟诵着《渔父》的屈原,就让深厚的古典蕴藉深刻我们的理想。

读《楚辞·渔父》有感 第五篇

  渔父无疑是大自然塑造的最干净、最亲切的人类。千山鸟飞绝时,孤舟蓑笠翁,一只孤舟在浩无边际的江上漂荡,舟上只坐着戴着一个斗笠,穿着蓑衣,垂钓的白发苍苍的老人,与水为融,在世俗的污水中,他选择“濯吾足”,足,恐怕就是他跺在脚底的,厌恶的污水,大自然的清水,他选择“濯吾缨”,缨,系帽的带子,愿清水洗涤内心,留下一片澄净在脑海,随波逐流,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隐者,“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在对屈原的关切疑问,屈原的决然严肃后,他选择在歌声中离去,他与屈原不同,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苟和不妥协,他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

  他又与屈原相同,与世无争,内心清高,只是他们选择的态度不同,屈原积极入世。渔父消极出世。无论怎样,他选择的.大自然,是最纯净的地方,没有官宦的争位,没有世俗的占据,没有人心的推搡,有的是青山绿水,平静安逸。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的文化内涵,遗世独立,清高隐逸,历经沧桑,明于得失,归于淡泊,与世无争,愿为大自然中渺小的一抹,享受当下的生活,与水一样,平静安逸,清静无为。

读《楚辞·渔父》有感 第六篇

  读书时老师没有过多的讲《渔父》只让我们背,里面的含义太深,只要背下来了,说将来会明白的.。

  工作后,偶尔读到《渔父》还能朗朗入口;同事之间有时开玩笑也会来几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话无论是从谁的口中说出,大家都会开心的笑着挖苦几句。又过了些年,当有人再说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候,已经多了几份感叹,因为说这句话的人越来越少了。人到中年能说出这句话的人就更少了,大家都愿意做一个开心的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看透了世间的纷纷扰扰,不回避,而是随遇而安,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大家在按照渔父的话在做,这样不为过,渔父曰: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如果大家都坚守着人格之高标准,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不知道江河还能不能承载千千万万个屈子。

  现在读《渔父》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世人皆浊,我也要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我也要哺其糟而歠其醨。哈哈。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