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河西走廊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河西走廊观后感 第一篇
本片主要讲述了从汉武帝时期至今,河西走廊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变化。我最喜欢的是第二集、第三集和第九集。第二集中霍去病三度大败匈奴,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有勇有谋,临危不惧,夺回河西走廊,这真的是一段波澜壮阔的铁血岁月,当他说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时,我真的是血脉贲张。
我也感慨于汉武帝的'文韬武略,对河西局势是如此有远见,这个边疆要塞对以后乃至今日的发展都极其重要。我特别喜欢河西四郡的名字与意义。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以显示汉帝国的武功和军威到达河西。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冲,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敦煌,即盛大辉煌之意。汉武帝选择以这样一种方式将他经略西部的梦想留在了河西走廊上,传承千年的名字似乎仍映射着千年前那个站在黄河边极目远眺的身影,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第三集从悬泉置一个无名的置啬夫视角,讲述了常惠和解忧公主为河西奋斗的一生,那都是一段生机勃勃的岁月,常惠五次经过悬泉置,每次一都是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当他最后一次途径悬泉置,他多停留了一天,这是置啬夫最后一次看到这个老人。曾经的老兄弟相继离去,常惠舟车一生,辗转南北,他在悬泉置站在角楼遥望东方时,似乎看到了那座古老的长安城发出阵阵智慧之光,那是众任先贤栉风沐雨的一生,也是他,常惠,砥砺奋战的曾经。
河西走廊观后感 第二篇
经历了多次心理煎熬和情绪崩溃后,把读书和电影这两个最大的兴趣爱好全都抛掷脑后。值得庆幸的是,周边的人都在帮助和温暖自己。既是前辈、领导,又是一位贴心的大姐姐,给我推荐了纪录片《河西走廊》。向来没有耐心的我,利用半个月的闲暇时间,终于看完了,震撼感动之余,又羞愧于自己的无知。
恢宏大气的磅礴解说,跨越千年的风雨洗礼,惊奇艳丽的敦煌壁画,河西走廊资源禀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嘉峪关、金昌,从汉代到新中国,从探索到兴盛,河西走廊始终作为西部大通道链接中国与世界,源源不断的给予文化滋养与资源输出。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祁连山脉巍峨屹立,河西走廊的历史厚重而又深远。
始于张骞出使西域,茫茫沙漠滩,浩瀚大戈壁,一主一仆,虽满眼沧桑,脚步却轻盈稳健。之后霍去病率大军打通河西走廊大通道,自此,金戈铁马的烽烟岁月正在远去,蜚声世界的丝绸之路已经启程。繁荣发达的经济贸易,来来往往的商人车队,漫天卷地的`飞扬黄沙,共同绘出一幅壮观的河西走廊大地图。文化往来,精神传承,遥远的大西北给人留下无限遐思。历史沉浮,通道经济兴起衰败不断轮回,但河西走廊作为陆上丝绸之路,毗邻中亚,成为西部通往欧洲的必经之道。陆运物流价格高于海运,陆上丝绸之路贸易优势已不在凸显,但构建中亚欧外循环经济圈,河西走廊的通道价值意义非凡。
看完十集纪录片,惊讶于自己的无知与迟钝,马踏飞燕、雷台汉墓…,虽亲身所到,但内心却毫无波澜,没有学习与积淀的走马观花,似乎是毫无意义的摇摇晃晃。在这里,也立个小小的flag,毕业旅行能够沿着河西走廊走一遭。
河西走廊观后感 第三篇
《河西走廊》,一部值得推荐的纪录片,结构和细节都非常完美。热泪盈眶,十分虔诚得看完了。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本是开疆扩土、安定边境,未曾想造就了一个个奇迹,诞生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在这部影片中,细细道出了一个个了不起的人物的故事。“封狼居胥”扫除匈奴说出“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为汉帝国解忧远嫁的解忧公主,陪同苏武出使却默默无闻的常慧,为传播儒家经典传承根脉坚守一生的郭荷、郭瑀、刘昞三师徒,致力翻译佛经的鸠摩罗什,西巡河西走廊过雪山的隋文帝,历经隋唐两朝的'重臣裴矩,来自吐蕃的萨班、八思巴师徒,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意大利传教徒利玛窦,“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抬着自己的棺材保卫新疆的战士左公左宗棠……是他们,让河西走廊更加绚丽夺目。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些历史留下来的名字仍旧熠熠生辉,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有幸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来了一次“环游大西北”的旅行,敦煌石窟、沙漠骆驼、丹霞山、魔鬼城、扁都口油菜花等等,那时候的惊喜与感慨仍不能忘记,那也是我一生中最美的回忆之一。
河西走廊,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历史的代名词。这里的盛衰枯荣,亦是中华自古至今的缩影。
河西走廊的故事,只是我国历史的冰山一角,一样的故事在全国都在不停的上演。
历史的长河正如星空,历史中的人和故事正如星空中的繁星点点,正是已经发生的这些故事,才构成我们厚重的历史,才有灿烂的中华文明,才能成为永恒值得铭记。
河西走廊观后感 第四篇
最近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河西走廊》,勾起了我的很多遐想。
河西走廊,位于今天甘肃的西北部,是一个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地带,因在黄河以西,形如走廊,故名河西走廊,夹在祁连山和腾格里沙漠之间,是中国内地通往今天中亚的主要通道。
张骞出使西域,目标仅仅是为了连同西域各国一起对抗匈奴,但是他的行为却意义远超于此。河西走廊的意义在于,他是一个难得的地理缺口和桥头堡,让经过几千年融合稳定下来的华夏民族可以突破自己的地理局限去接触外面的世界,不断补充和改良自己,让自己不至于趋于僵化封闭或者说是缺乏忧患意识变得脆弱,避免面对外来冲击时消解覆亡的命运。这是河西走廊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存续的意义。
从更广阔的角度出发,张骞的出走西域,无异于就是一场中国人的地理大发现。新工具新技术的引进,新作物的传入,新族群的`融入,更有资格比肩哥伦布、麦哲伦和库克船长的历史地位。
只是张骞地理大发现动因是,面对匈奴的威胁而不是奥斯曼土耳其的威胁,走的是陆路不是海路,探索的是欧亚大陆而不是海洋。
人类文明就是在这样的,交流沟通中发展,我想这是河西走廊的意义。这也是《河西走廊》纪录片真正要传达的思想,包容与融合才是人类发展的基本。
河西走廊观后感 第五篇
最近在东方甄选甘肃行时,观看了《河西走廊》纪录片,果不其然该片的故事性很强,让人沉浸其中。
该片共分十集,从第一集的使者到第十集的宝藏,每一集所呈现的历史内容各不相同。纵观整部纪录片,描绘了一部中华文明史高度发展的宏伟巨篇。从历史、贸易、文化、资源等多方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汉武帝第一次派遣张骞出驶西域探索河西走廊开始,历代帝王将相、文儒墨客都与河西走廊紧密相连。两千多年来,河西走廊一直是中西方文化的交通要道,通过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绸、瓷器、火药、印刷术等传入西方文明世界,而西方的葡萄、玉珠、音乐、绘画、雕塑、杂技等流入中原。最为典型的是西方佛教的传入和中方儒学的流出,使中西方文明交汇达到了顶峰。两千多年来在河西走廊里的金戈铁马、繁华昌盛的景象,塑造了多个经典的历史遗迹。如敦煌莫高窟、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金张掖、银武威、“城下有泉,其水若酒”的酒泉市等等。
看完这部宏伟的纪录片后,仿佛把我带入了河西走廊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感受汉武大帝的开拓、隋炀帝的经治、唐王朝盛世繁华的壁画、成吉思汗金戈铁马的一代雄风,以及那佛学无边的浩瀚。仅凭我的目前的文化功底,难以对这部伟大的作品做以深刻的评论,我只感激生于这盛世,能让我利用最短的时间,让自己的脑海里对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有一些碎片性的.记忆和知识上的积淀,同时也让我对踏上这片古道,游览各处景色的愿望充满了期待……
河西走廊如今以盛大宏伟的景象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传承。英雄、伟人、老百姓所保护、建造、传承下来的宝藏,我们也应义不容辞地维护和传承这种优良的传统。
河西走廊观后感 第六篇
凤凰视频同步播放了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河西走廊》,刚看过第一集《使者》,可是不得不说,有点失望,明显是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官样文章,还是一如既往的宣扬民族自豪感用汉匈战争做开篇,站在大汉族的立场上去看待河西走廊,而不是立足于河西走廊本身,将河西走廊自身作为一个原点发散出去,探究这里的历史和人文、地理、地缘战略特点,再深度分析下去,和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和当下中国的大战略相结合,不可以不说是一个遗憾。
个人认为,河西走廊的意义在于,他是一个难得的地理缺口和桥头堡,让经过几千年融合稳定下来的华夏民族可以突破自己的地理局限去接触外面的世界,不断补充自己和改良自己,让自己不至于像美洲文明一样趋于僵化封闭或者说是缺乏忧患意识变得脆弱,避免了面对外来冲击时消解覆亡的命运。这是河西走廊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存续的意义。从更积极的意义上讲,张骞凿空西域就是中国人那个时代的地理大发现。伴随着张骞通西域,新工具新技术的传入,新作物的传入,新族群的融入,比起明代大航海的郑和,张骞更有可堪与哥伦布、麦哲伦和库克船长类比的历史地位,所不同的只是具体形态。张骞地理大发现的动因,面对的是北方匈奴的威胁而不是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的威胁,走的不是海路而是陆路,探索的是欧亚大陆而不是全球海洋。
就河西走廊本身而言,汉人开拓西域的历史也并不是真正应该作为纪录片开端的历史,在汉人击败匈奴建立河西五郡开启该地区高度汉化的历史之前,河西走廊就生存着形形色色的族群,有着辉煌不输于汉地的文明形态,至少我们从史书中看到的就有月氏和乌孙,有羌人,这些人是更早于汉人的河西走廊的原住民,纪录片的视角和格局观还是有点low了,所传达的历史观也不利于中华各民族的平等相处和大融合。实际上,即使是对于汉民族而言,形成华夏先民的一部分族群就东迁自河西走廊,如果能从更久远的年代讲述,文明的广度和深度会大大加深,格局观也会显得更加开放。
中华文化要自新,就必须把自己放到更广大的人类历史的背景上去看自己,不可以死抱着祖宗的大腿不放。中国人想要文化输出,就必须先挖掘整理、用开放的眼光整合改造创新自己的文化,不然,面对当今的世界,是难以制作出足够先进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的,最多不过是像土耳其拍的《征服1453》一样自娱自乐的作品罢了。中国想要文化输出,就必须把自己变成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形态,至少也要是之一才行,而我们现在充其量只是“在路上”的状态,也急不得。文化是经济社会等等的发展最终的累积和沉淀,不是政治文宣需要随时可以生产出的商品。
河西走廊观后感 第七篇
在读初中的时候,学校每周都会组织在球场上看银幕电影,每一次都要写观后感,几乎都是糊弄着就过了。
这一次看《河西走廊》记录片想总结一下自己的观后感以及补充自己的历史知识盲点,虽然每次写完就忘,但不妨碍我为自己有一刻钟的记忆进行总结。
第一集《使者》主要是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以及经过。首要原因是由于当时俘虏的匈奴简在审讯下暴露出来匈奴的国王冒顿单于与大月氏结仇,刘彻为了对抗匈奴要与大月氏结盟联合对抗匈奴,收服匈奴。为寻找大月氏决定征集史臣出使西域。其次是长期受匈奴的压制。汉高祖时期的和亲政策向匈奴每年进贡,五代帝皇的屈辱,越发嚣张的匈奴势力逐渐增大造成刘彻的'恐惧。
回到河西走廊的开端,导演从地理位置上开始普及河西走廊的由来,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甘肃省形犹如“如意”,河西走廊位于黄河以西,形如走廊而命名。河西走廊由于数亿年前的地壳裂变,欧亚板块的地壳运动震裂而形成,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侧是祁连山脉(祁连:意指天)。
在公园前141年,年仅16岁的刘邦重孙刘彻登基,为汉武帝。为了对抗收服匈奴,汉武帝在张骞出使西域三年杳无音讯后,决定正面抗击匈奴,为此他做出了一些改革,削藩巩固中央政权、训练士兵、封年轻军官卫青、公孙敖为大将军率领士兵突击匈奴,第一次的“马邑之谋”因被泄露而终止,想法的落实终是靠行动,三思而后行的汉武帝不畏对手的强劲为后续的每一次抗击匈奴埋下了伏笔。之后在一次“龙城之战”中卫青取得了第一次抗击匈奴的胜利之战,为之后收服匈奴奠定了基础。
再往下看,张骞在公元前137年出使西域,那时的张骞27岁,在寻找大月氏的途中被两次俘虏,第一次被俘虏的9年里娶了匈奴的妻子,收集西域的地理信息匈奴部落的作战特点。在谋划了很久之后在一次外出捕猎中逃走后往西南寻找大月氏,大月氏无意结盟,一年多后返长安途中被匈奴人第二次俘虏。第二次逃走是匈奴的国王单于去世,这一次带着随从堂巴邑与匈奴妻子返长安,这一次历经13年的时间,张骞带着西域的地图、各式种子以及西域的经历回到了长安。在这一段里我反复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两次被捕,匈奴的国王都没有将张骞杀害呢?我不禁在猜想是不是在那个公园前的年代里两边互不流通的信息,单于除了为了得到汉王朝的信息以及张骞为人之外,还有一些原因是为了在外姓人当中留下一些自己的痕迹以证明自己的王朝呢?这里我还带着一些疑问。看到张骞回到自己国家完成自己的使命,被封“博望侯”的张骞继续为卫青出战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大概孙子兵法中很重要的一点“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一点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到这里为止我对《河西走廊》的使者有了初步认识,使者是不畏艰难险阻,为了使命是可以将自己置身事外,张骞的使命完成的进度条在这一集中是百分之百,历史中被司马迁收录在《史记.大宛列传》中。他的出使被称作“凿空”意指开通道路。
在漫长的凿空里,因为这一次出使,让中原与西域开通了一个新的视野,也为之后的丝绸之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模式。
第一集就让我补充了很多历史知识,我走过大漠但我不认识大漠,在这样一个年代里这部记录片让我重新拾起历史的认知。
河西走廊观后感 第八篇
这几天在老家过年,热闹了年前和年后,时间多了一些,就想起了之前被推荐看的纪录片《河西走廊》。看完第一集,欲罢不能,实在是好看,两三天里,连续看完了。
看完以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感动,纪录片里美丽壮观的景象,简洁质朴丝毫不让人感觉做作的文案语言,和里面没有一句台词的演员们的表演,再加上宏大悠扬的'配乐,让人如同身临历史情境,好像回到了他们的时代,正处在河西走廊当中。
感受最深的还有对河西走廊这个地区的认识。以前想到西北,敦煌,想到甘肃,印象里是干燥和贫瘠,是茫茫的戈壁,从来没有再深入了解过。看完河西走廊,对这个狭长地区的认识大大加深。张骞出使西域,短短一句话,里面有多少的苦难和多么大的成就。汉武帝的高瞻远瞩,霍去病的青年伟业,让人振奋不已。隋炀帝杨广对恢复丝绸之路所做的努力,出台鼓励外商的政策,亲自西巡,带领大军击败经常对河西走廊侵扰的吐谷浑,在张掖召开“万国博览会”,在赶赴张掖的途中遭遇风雪,姐姐甚至都被冻死。反观明朝的锁国政策,在嘉峪关对商人的搜查,对外国商人去北京的限制,真让人不胜唏嘘。
历史像一面镜子,总能让人更加深刻的认识自身,就像纪录片后面的旁白所说,历史变幻,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可河西走廊,始终就在这里,千万年不曾改变,看着人类一段又一段历史的演进。我们身处当代,理应回看历史,放眼全球,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下看待河西走廊的重要战略意义。河西走廊,值得一看。
河西走廊观后感 第九篇
看完此纪录片,我心中有两大感受。
一是此纪录片的制作精良,恢弘大气,文辞解说优美,逻辑流畅,有趣易懂,对于像我这样喜欢历史的朋友,这无疑是一部十分佳作。
二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沉醉,被片中所记录的西北疆域无限向往和憧憬,被我国从古至今万千骁勇开疆阔土所感动,更是被那一位位英勇帝王作出的功在千秋的伟绩所感怀,万千思绪萦绕心中。
此片中讲述了从汉武帝刘彻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在河西走廊上发生的一系列历史变革以及繁盛过往,兴衰荣辱,起起伏伏,河西走廊用它宽容的姿态和胸襟见证了中国这一古老美丽国家的沧桑变化,见证了千年兴衰,也见证了中华儿女复兴抗争的不屈精神。
以河西走廊发展为主题,以朝代跟迭时间为主线,详细讲述了各个朝代帝王以及杰出谋略的.政治家和文人墨客能工巧匠对河西走廊的发展,我也在影片中见证了曾经汉朝张骞的坚韧不拔,为丝绸之路的开创立下了不朽的功绩;见证了骁勇善战的霍去病大战匈奴王,最后收服投降的浑邪王,从而将河西走廊的版图纳入中原,见证了中原鼎盛万国朝和之景,也见证了河西走廊的包容与丰富多彩,儒道佛三种文化并存,来自西域的商人络绎不绝,空前繁华,见证了大唐盛世,同时也和河西走廊一起经历了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他就像一位长者,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之后,仍然屹立于那片广袤深邃的土地,宽容而博学,身上蕴藏着在历史的变迁中人类留下的文化瑰宝。
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在见证历史的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到,即使是从前万国朝和的中央帝国,闭关锁国,故步自封,也会使先辈基业开拓的江土被人侵占割据,因此无论何时,吾辈应当自强;但同时我又感怀祖国从1949年建国,从零开始,至今不足百年,便已得今日之泱泱大国风貌,可见我们中国人韧劲是多么强大,开拓创新是多么快速。虎父无犬子,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千古基业何其强大,相信不久的未来,我国必能实现宏伟构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河西走廊观后感 第十篇
《河西走廊》,一部我认为国产最好的纪录片,不论是背景音乐还是旁白配音,旁白文案以及演员的演技都做到了非常完美,总共十集不长不短却最好的介绍了河西走廊的前世今生。
战马斯鸣,旌旗林立且昂首飘扬,战士坚毅目光如炬且虎虎生风,北风呼啸扬起阵阵黄沙,黑云压境且悬挂于苍穹,此时无声胜有声,巨变即将一触即发。武帝刘彻凝视着眼前的大汉疆域地图,眼神坚定的盯着那条狭长的走廊不由的激情豪迈,荡气回肠。年轻的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位年轻的将军十八便皮甲挂帅,他以初生牛犊的气势在为国为家的道路上挥斥方遒,二十便封狼居胥,祁连山、焉支山无一不留下他的激情挥洒、理想安家,他的不世之功遍布在河西走廊的每个角落。纪录片《河西走廊之梦》不时在我耳边回响,我总感觉两千多年前的秣马厉兵、峥嵘岁月依旧如昔,音乐声里渗透着每一位为家国浴血奋战将士理想和忠魂。
张骞背负着国家的使命前进在未知的领域,这个过程,他经历了沧海桑田也经历了转身千年,他的探索历经了艰险也积累了太多的沉淀,他崇高的使命感,崇高的气节,对家国崇高的信仰让河西走廊,让大汉充满了意气风发和无尽的期待,期待精神永存,期待家国永存,期待走廊永存。
这片土地上虽厮杀不断,但包容也不断,这里是中外文明交汇的必经之路,这片土地上可以看到各种民族的人,也发生着各种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张国臂腋,扬我军威,滴酒入泉,盛世敦煌也。佛教进入中原的必经之地,石窟艺术的`重要发祥地,马蹄寺石窟、莫高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大象山石窟等一大批璀璨的石窟艺术在河西走廊,在甘陇大地上生根发芽。这里有着世界上第一次“万国”博览会,这片土地首先向世界展示了中华大地的盛大容颜,在海权文明未到来之前河西走廊一直是中华文明的血脉,它的繁荣即是国家的繁荣,汉时的丝绸之路,东汉再次延续开启,隋时的“万国会盟”,唐安史之乱以前河西走廊是西域进入中原的第一站,元初蒙古和吐蕃在河西走廊的会谈无一不记录着盛世的变迁。
这片富饶的土地让资源匮乏的新中国看到了希望,玉门油田,铁人王进喜等为新中国的石油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无意中发现的镍矿让新中国一举成为镍产业的大国而这次的贡献者便是河西走廊上的金昌,金川公司和无数为镍事业做出贡献的人。还有很多宝贵的资源在河西走廊的大地上被发现,酒钢,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
远远望去祁连山的纯净延续千年,它滋润着河西走廊这片神奇的土地,缓缓流淌的雪水渗透到每一处足迹。历史在其中流淌、岁月在其中流淌、激情在其中流淌,或许它经历了许多变化,但其中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如:梦想,渴望、期待、天下。
如今的河西走廊已经重现往日的期许,它不仅仅是一个名词,不仅仅是一段历史,它更多的是中国人内心的激情、使命。
河西走廊观后感 第十一篇
"这是大自然的馈赠,地球上除了海洋所有的景观都在这里呈现。这是文明的通道,世界上不同的信仰与文化在这里交流。这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梦想与财富在这里蓬勃生长。这里牵动世界,这里改变世界。这里就是-河西走廊。"
纪录片《河西走廊》的第一集《使者》太震撼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河西走廊关乎一个国家政治经略、经贸促进、文化交融的宏图大梦。对于生活在中原的人们,打通河西走廊,前往更为辽阔的西部是他们不变的梦想。这个梦想的开端,源于两千年前一个帝国的开拓。
当时汉王朝被匈奴在"白登之围"一役大败,汉高祖刘邦都差点战死沙场。看到这一段,我心中的悲愤油然而生,也替战败的汉王朝感到不甘。为了休养生息,刘邦只能被迫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同时每年还要源源干断地给匈奴送贡大批生活物资。"屈辱!..."我恨不得把匈奴摁在地上,狠狠暴打!
无奈的屈辱已经延续了五代皇帝,年轻的汉武帝刘彻决心改变这一切。
他登基后不久,就从一名在被边境部队俘虏的匈奴军官身上,获得了这样一条信息:当时河西走廊形势混乱,被大大小小的游牧部落所控制,其中比较大的是月氏和乌孙部落。月氏部落赶走了乌孙人,而匈奴单于进入河西走廊后又杀死了月氏的领袖,甚至把他的头颅做成酒器。新的月氏王渴望报匈奴的杀父之仇,但力不从心只好向西迁徙。于是汉武帝决定公开招募愿意冒险出使的人,穿过河西走廊,前往西域去寻找月氏部落,说服他们和汉朝东西夹击,赶走匈奴。但令人担扰的是,也许使者还没有走到西域,就会被匈奴人杀掉。我替汉王朝捏了把冷汗,这种几乎是去送人头的任务,到底会不会有人接呢?
但是,还是有勇敢者站了出来,他就是27岁的陕西城固人,张骞。
当看到这儿时,我真想跨过荧幕,跟他道一声“谢谢”。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张骞,现在我们中国可能不会有这么好的生活,甚至我们国家可能会从地球上消失!
张骞使团出发了。一个平静的午后,在炎热的戈壁滩上,伴随着呼啸声,剽悍的匈奴铁骑冲到了眼前。没有任何悬念,张骞和他的使团被俘虏了。
当张骞在被匈奴人抓到的时候,已经做好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准备。匈奴人为了从张骞口中套取更多关于汉朝的情报,并没有杀掉他。但张骞拒绝了匈奴的拉拢。
然而,匈奴人并没有放弃对这个来自中原王朝的官员情感瓦解的努力。经由单于摄合,张骞娶了一个善良的匈奴女子。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在“龙城之战”大捷后,感到格外振奋,但除卫青率领的那一支,另外三路大军的失败,却让汉武帝陷入了沉思。对于匈奴的不了解和缺乏必要的情报成了更加迫切的.问题。张骞张骞,快点回来吧!
一个平常的日子,张骞带着自己的随从堂邑父像往常一样外出打猎。但他的匈奴妻子还是察觉出异样。她知道,此一去,自己的汉人丈夫将不再回头。张骞和堂邑父穿着胡服,穿越匈奴人的关卡一路狂奔——但他并不是要回长安,而是选择了继续西行,完成汉帝国交给自己的使命。
不愧是张骞,在死里逃生后,竟依然选择去走上这条九死一生的道路!历史书上黑白的张骞,此时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塔克拉玛干,世界第二大沙漠。两千年前,张骞和随从堂邑父从这里穿过,前往西域。
茫茫无际的沙漠中,时而飞沙走石,时而热浪翻涌。今天的我们依然无法想象,张骞是如何在强大信念支撑下,横穿大漠来到大月氏的。这相当于从今天的内蒙古,走到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
这个9年前的使命一直支撑着他,在一望无堤的大漠中前行,在无边无际的雪山中跋涉。
就这样,他终于走到月氏部落。张骞在大月氏滞留了一年多,再三邀请月氏王却得不到明确的答复。尽管他有些失望,但他的内心深处依然觉得不虚此行。
在深入了解西域社会后,张骞决定尽快返回长安。
但不料,张骞兄实在是太倒霉了,在回去的路上又被匈奴抓住了!
这一次,他认为自己必死无疑,但,令入惊奇的是,单于再次宽恕了这个逃跑的汉人使者。
公元前126年春。匈奴军臣单于病逝,张骞抓住机会再次出逃,这一次,他的匈奴妻子义无反顾地和他一起踏上了东归的旅途。
从长安甘泉官出发那一刻算起,这个13年来杳无音信几乎被遗忘的男人,突然像穿越时空般活着回来了。
当这个男人再次望见巍峨的长安城时,匍匐在地长跪不起。当他再一次站在朝堂之上,整个长安城为之轰动。
张骞,好样的!你完成了这九死一生的使命,开创了河西走廊新的历史起点。你们,以后再也不用怕匈奴了!
在《使者》结尾,雅尼那苍凉、浑厚大气而又意味深长的音乐响起,这段音乐完美诠释了张骞的一生,也激荡出我对那段历史无限的向往。
河西走廊观后感 第十二篇
有人说爱上一座城市,可能是因为某个人。而我想说,爱上一座城,也可能是因为它的历史和文化。而我就是因为纪录片《河西走廊》进而对河西走廊产生了兴趣和喜爱。
请允许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部纪录片,它以时间线串联(从汉朝到新中国),以河西走廊为主要地,讲述了围绕河西走廊这块地所发生的事情。一共有10集。
第一集《使者》。通过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经历,使汉朝统治者了解到通过河西走廊这块地方,可以连结到大月氏及其他国家,河西走廊是中原进入到西域的必经之路。
第二集《通道》。讲述霍去病带领汉军,打败匈奴,开拓河西走廊地域,将此地收纳入到汉朝版图,汉朝在此开设了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四郡。
第三集《驿站》。讲述从汉朝都城到全国各地的通信系统,驿站不仅为往来官差提供休息场所,而且是运转物资、消息扩散站、换马的地方。而“外交官”就是这些驿站的常客,常惠便是这些人物的代表之一。看完本集的感受:和平如此不易,感谢那些为和平做出努力的人物。
第四集《根脉》。讲述在战乱年代,河西走廊上的儒风盛行,一批批学者在此讲学,却依然避免不了被迫参与政治。而中华文化流传至今,少不了这些学者的默默守护,而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文物古籍就是被这些学者仔细地保存下来的。
第五集《造像》。讲述了佛教徒在河西走廊上选址造石像,而莫高窟就是其中的代表。
第六集《丝路》。讲述了通过河西走廊而展开的商业贸易之路,中西方商人不断穿梭在河西走廊上。隋朝时,裴矩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为了促使中西方贸易,出台了一些贸易优惠政策,促使河西走廊上的贸易日益兴盛。而在张掖,隋炀帝开展了一场贸易盟会,更是加深了贸易交往的程度。
第七集《敦煌》。主要讲述了敦煌的壁画,随着朝代的更迭壁画的风格也有所改变,壁画不仅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同时也有着超强的艺术魅力。而创造这些壁画的画工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名字,但他们创造的作品却证明了他们存在过。
第八集《会盟》。讲述在元朝时,阔端和萨迦派高僧班智达通过会晤、协商的方式,将西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
第九集《苍生》。讲述明朝修建的明长城穿过河西走廊直至嘉峪关,起到军事防御的功能。同时期来自葡萄牙的额本笃欲探寻经亚洲中部通往北京的陆路,而最终病死在了河西走廊的肃州。其残存之行记以及他的仆人口述,经利玛窦整理转述,收入到了《利玛窦中国札记》,成为研究中西交通史的重要参考资料。而到了清朝,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新疆失守,而与它相连的河西走廊是进入北方腹地的主要通道,所以守住河西走廊,收复新疆是让中国北方安定的'唯一方法,于是便有了左宗棠让士兵抬着棺材出征新疆的事迹。
第十集《宝藏》。讲述在河西走廊上所发现的石油(玉门油田、山丹煤田等)和矿藏资源(金昌镍矿、镜铁山铁矿等),河西走廊成为了”西气东输“、石油运输等资源的超级通道。
我想用这部纪录片的结语来描述河西走廊,以方便大家对河西走廊有初步的印象,更期待大家能去看这部纪录片,进而爱上河西走廊。
“两千年前,张骞义无反顾踏上了西去的探索征程,才有了一个帝国沿着河西走廊金戈铁马的岁月和这条通道日后的别开生面。从河西走廊两端同时走来的学者和僧人,携带着古老的典籍和经书,穿越乱世动荡的年代,思想和信念依然生生不息。儒家与佛教的关系沿着这里照射到整个东亚,而东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也让河西大地变得博大、宽容......河西走廊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而在21世纪河西走廊更是承担着战略资源的地位,赋予古老的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
河西走廊观后感 第十三篇
国庆假期火热来袭,全国人民上下迎来了下半年最长假期。人们告别了繁重的学习任务,甩掉了沉重的工作压力,有的人去田间小路找回纯真年代,有的人去名胜古迹领略大国风采,还有的人去异国他乡欣赏外族风情。但我们在享受,娱乐,放松自我的同时,更不能忘了前人为我们开辟的路,以及前世今世的强国梦。吾辈当自强。
这几天我观看了纪录片《河西走廊》。宏大的历史背景,细腻的表演以及动人的解说。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大汉帝国坚不可摧的强国梦。
汉高祖建国以来,便采取联姻政策舒缓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关系,以稳固边疆,修生养息,增强国力。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段不成功的对外政策。西汉五代后,汉武帝刘彻便下定决心改变这一局面。河西走廊是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要道,在匈奴边境之后是月氏族,倘若中原帝国能打通这一路线,对汉的`复兴至关重要。雄心壮志的汉武帝竭尽全力想抓住这一机会。于是他派出张骞,但正如纪录片所说:“汉武帝对任用张骞有气势但没把握。”
于是张骞踏上通往西域之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是西域之景。张骞顶着“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孤独一路前行。但公元前139年,张骞在河西走廊被匈奴所俘虏。这一俘虏便是十年。匈奴软禁张骞长达十年,但他壮志未酬誓不休,终于抓住时机,逃离西去,完成使命。但不幸又被匈奴截住,一年多后才回长安。由此可见,当时通往西域必须通过河西走廊。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为了大国崛起,民族复兴。张骞又于公元前119年再次通往西域,这次在之前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鏖战河西走廊的基础上,咽喉之道畅通无阻。西域外族与中原汉族有了长久持续的交流。汉武帝又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河西走廊成为中原与西域交流的枢纽。至此,西汉开辟了丝绸之路,汉武帝又增添一历史功绩,张骞等人也成为了民族英雄。
至今,河西走廊已走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它见证了古代辉煌中国的诞生,崛起和衰落。
看完这一纪录片,我感触很多。中国强国梦一直都在,无论古今。正是因为中国人们心中的强国梦,古代贤人志士不畏艰险开辟并贯通丝绸之路,才有了辉煌灿烂的丝绸文化,才有了汉唐盛世的开创。
所以今天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十分可贵。这不仅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致敬,更是中国强国之梦的延续。过去的历史已成为永恒,之后的未来应由我们谱写!
河西走廊象征着丝绸之路的起起落落,也象征着中国古往今来的强国梦!
之前的丝绸之路中国有过灿烂绚丽的历史,如今的新丝绸之路,我们同样会进入新的历史篇章,书写属于我们当代中国人不屈的民族梦!
中国梦一直都在,我相信,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和追求,中国前世今世的强国梦指日可待!
河西走廊观后感 第十四篇
假期里我看了一部纪录片,名字叫《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有20集,到今天我只看到了第8集。
你可能会好奇什么是河西走廊。“河”是指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顾名思义“河西走廊”是指黄河以西的一条战略通道。
汉朝刚刚建立,北方的匈奴人时常来侵扰中原地区,月氏部落也同样被匈奴人欺负,他们一直往西逃亡。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系大月氏国共同攻打匈奴。可是在路途中张骞被匈奴人的骑兵抓住了,尽管被匈奴人软禁了9年,可是张骞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找准机会逃了出来。经过千辛万苦翻越了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月氏国,可是大月氏国的首领对于攻打匈奴并没有兴趣。
张骞只得返回长安。可惜他在路上又被匈奴捉住,他心系祖国,又逃了出来。回到了长安。尽管这次并没有联络成功,但是张骞带回了西域的地图和一些重要的军事机密,为后来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击败匈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河西走廊逐渐形成。
在古代,没有现代社会的交通工具,出使是一件危险又艰辛的事情,像张骞这样自告奋勇的人并不多。在这出使的19年里,张骞经历了很多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他牢记使命,最终成功的返回了长安。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看这部纪录片,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在通过对河西走廊位置的认识,我明白了很多古诗中的一些地名,比如:“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 …
河西走廊观后感 第十五篇
最近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看了由央视团队制作的一部宏大、庄严的史诗巨片《河西走廊》。虽然我看的进度比较慢,基本上都是抽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来看,但是每次看后都让我受益匪浅的同时又惊叹不已,记录片所带来的感官认知要比书籍上更为的形象,它所带来的视觉、听觉上的冲击,无疑是对我在历史方面知识空缺的最好、最快的填补。
本片共分十集,从第一集的使者到第十集的宝藏,虽然每一集所呈现的历史内容各不相同,但是纵观整部纪录片,却是给大众描绘了一部中华文明史高度发展的宏伟巨篇。从历史、贸易、文化、资源等多方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汉武帝第一次派遣张骞出驶西域探索河西走廊开始,历代帝王将相、文儒墨客都与河西走廊紧密相连。两千多年来,河西走廊一直是沟通中西方文化的交通要道,通过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绸、瓷器、火药、印刷术等传入西方文明世界,而西方的葡萄、玉珠、音乐、绘画、雕塑、杂技等流入中原。最为典型的是西方佛教的`传入和中方儒学的流出,使中西方文明交汇达到了顶峰。两千多年来在河西走廊里的金戈铁马、繁华昌盛的景象,让这片天然形成的贸易、军事,文化、资源之道,塑造了多个经典的历史遗迹。如敦煌莫高窟、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金张掖、银武威、“城下有泉,其水若酒”的酒泉市等等。
看完这部宏伟的纪录片后,仿佛也把我带入了河西走廊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去感受那汉武大帝的开拓、隋炀帝的经治、唐王朝盛世繁华的壁画、成吉思汗金戈铁马的一代雄风,以及那佛学无边的浩瀚。我想仅凭我的文化功底难以对这部伟大的作品做以深刻的观感,我只能感激生于这盛世,能让我利用最短的时间,让自己的脑子里对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有一些碎片性的记忆和知识上的积淀,同时也让我对踏上这片古道,游览各处景色的愿望充满了期待……
河西走廊观后感 第十六篇
今天为大家推荐一部相当好看的记录片《河西走廊》,是真正的不看后悔系列。
首先,来说说该部记录片的良好口碑,豆瓣评分9.7,腾讯评分9.5,单凭这么高评分就知道该记录片的水准是相当高了。该纪录片不仅拍摄水平上等、配音旁白上等、情景复原上等,收获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而且最最厉害的是,《河西走廊》纪录片内容丰富,取材角度经典,记录的是一段通往文明的道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河西走廊》纪录片从汉、三国、两晋、隋唐、蒙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讲述了伴随朝代变迁的中国西部历史,展示了河西走廊跨越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作为一个历史小白,通过观看该纪录片,将对中国历史的纵向脉络有初步了解。
记录片从张骞出使西域徐徐道来,通过各阶段历史最具影响人物展开描述,让人了解到河西走廊金戈铁马的征途、商旅绵延的古道、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丝绸之路等多彩面貌。
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路段,连接着亚欧非三大洲的文化贸易交流。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河西走廊作为佛教东传的要道,文物品类极其丰富,至今还保存着天梯山石窟、马蹄寺石窟、敦煌莫高窟等闻名天下的文物古迹。
通过记录片的讲述,了解到河西走廊还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宝藏之地,拥有玉门石油、镜铁山铁矿、金昌镍矿等多处大型矿点,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十分丰富。
看完该部纪录片,对历史、地理、中西文化、政教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和思考,也为中华子民的探险精神、爱国情怀、人性之美所感叹!好想从西安启程,沿着丝绸之路的古道,去看看河西走廊上波澜壮阔的雄壮辉煌
河西走廊观后感 第十七篇
《河西走廊》有两集讲文化根脉,一条清晰线路在地图上标示着,当辅以时间轴线,其厚重艰辛让我触动很深。
公元220年,汉帝国历经409年的统治之后,最终还是崩溃了。西晋司马家族内乱,导致外族入侵,史称永嘉之乱,中国陷入三百多年的大分裂与大混乱格局之中。
如此乱世让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巨大冲击,斯文扫地,伦理尽失。身世显赫,家学渊博的名门望族不得不面对残酷现实。
求存,一部分向南,建立东晋王朝,一部分向西,渡过黄河,来到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经过汉帝国400年的经营,已经成为躲避战乱的桃源之地,向西迁来的世家大族选择在张掖定居。
其中有当代大儒郭荷,郭荷避祸来到河西走廊,带来了亲传弟子还有数代家传的经史典籍。渐渐迁来的大族在河西走廊扎下根来,称“河西望族”。
敦煌少年郭瑀,闻名前来寻找郭荷求学。后来郭瑀的学生刘昞,也成为河西士林领袖。
北凉后期,出现“五凉文学”,河西地区向东晋朝廷进献了154卷典籍,宋书记载,其中有失传已久的西晋以前的古籍,也有刘昞等河西本土学者的著作。已经在中原失传的魏晋时期名著《人物志》就是因为刘昞为其作注,而在河西走廊保存下来,并得以传回江南。
以郭荷,郭瑀,刘昞三代师徒为代表的'河西学者,也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风云际会的丰富世界,在那个天下分崩,豪杰并起的时代,他们不仅见证了河西五凉政权的百年风云,更牢牢坚守着一份属于学者的灵魂净土,与儒学传承的使命。
北魏政权,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将河西走廊的世家大族与工匠三万户,迁至他们的首都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自汉至今的河西文化与学术亦随之东渐,影响北魏鲜卑政权的文化转型和政治改革,此后的隋唐承袭北朝的政权系统,以强盛之势统一南北,开创了大一统的盛世局面。
中国国学大师陈寅恪对河西文化做出这样的评价:惟此偏隅之地,保存汉代中原之文化学术,经历东汉末,西晋之大乱,及北朝扰攘之长期,能不失坠,卒得辗转灌输,加入隋唐统一之混合之文化,蔚然为独立之一源,继前启后,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
看文化根脉的传承之路,在郭荷,郭瑀,刘昞的身上,我感受到一种文化使命感。心有志向,面对乱世时艰,面对出仕胁迫与诱惑,他们恪守儒家理念,让河西走廊成为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一极。
我身为一个疆五代,祖上从甘肃迁入新疆,沿着丝绸之路西迁,求存。经过三代人的努力,从小县城东迁进入城市,求发展。到我们这一代,在父辈的认知与财富基础上,随着社会进步,交通便利,我们考学,就业,选择机会更多,行动半径更大,迁移能力提升。
不同时代,不论求生存还是求发展,人的迁移是逐水草而居。“水草”可能是食物,安定环境,资源丰富,合作机会,资金充裕,人员集中。迁移,意味着资源、机会、资金、人员的集中,总能从不同层面上满足我们的现实需求。
就比如企业里,哪个组织活力强,就看有没有四个集中,资金、机会、资源、人员。活力强的组织,环境好,资源足,机会多,合作发展迅猛。就像河流没有淤塞,活水流畅自洁,河流环境变得更好,有利于生态健康发展。
迁移永远是一个改变自己人生的可选项。永远,代表着没有年龄限制,没有时间限制,逐“水草而居”,“水草”可以是希望,是滋养,是救命仙丹。回想我们家族从东向西,从西向东,随着时代变迁,一代代逐“水草”而居的线路图,追逐的到底什么?有使命吗?有责任吗?
和菜头写过一篇文章《是怪物就去北京上海深圳》,里面写到“在北京、上海、深圳,唯一需要对抗的只有你自己。只要你没有被自己的欲望所摧毁,那么,无论你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都不会有人干涉……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头怪物,那么就应该一早去北京、上海、深圳生活一段时间。如果你认定自己是一头怪物,那么就应该尽早逃往北京、上海、深圳。城市越大,也就越容易找到生存的空隙,距离别人的眼光和评判也就越是遥远。在压力最大、竞争最强的地方,也同时有着最大的解脱。”
今天一个人留在大城市,无非两个原因:与事业契合度高,求财;为子女教育,求才。在我看来,向哪里迁移代表着选择权,是选择认知层次的领悟和传承,选择资本的积累和继承,还是选择在愤怒中绝望麻木,最终一点点落入虚无。
不谈远大的使命与责任,先把自己充实起来,让自己爱财(才)如命,让自己沿着求知求智去迁移。在路上,专注于事,对抗心中虚无,追逐内心安宁。
想起那句“对于内心没有方向的人,去哪里都是逃离;而对于生命有方向的人,走向哪里都是追寻。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都是流浪。”不禁自问,心有栖息之地吗?心还没有回答,胃却早已搅动嚎叫着“来份抓饭”。
河西走廊观后感 第十八篇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观看了著名的历史纪录片《河西走廊》。
借助手机的力量,我对河西走廊这个“地方”有了深刻而具体的了解。严格来说,河西走廊是一个特指区域,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是古代中国内地通往西域的著名交通要道。它的地理范围处在祁连山以北、乌鞘岭以南,西临黄河长约1000公里,宽数公里至百公里。作为重要的经济要道,河西走廊历朝历代都备受政府重视,不仅联系着内地与西域,同时也是西北地区地方政府的驻地,曾经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是中国北方的佛教中心和外贸中心。因此,了解了河西走廊的历史,也就了解了古代中国的历史。
这部纪录片展示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成立,发生在和西走廊的真实历史,展现了古老中国的厚重文化。这部纪录片共10集,每一集都讲述了不同的人和事。在初中,我们都学过古代著名的商贸之路——丝绸之路的`故事。在这条路上,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张骞出使西域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为了打破匈奴对汉朝联系西域的控制,寻找新的贸易之路,年轻的张骞毅然决然接受了汉武帝的诏令,代表西汉政府踏上了西行的旅途。一路上,他既要面临恶劣自然环境的考验,又要接受匈奴铁骑的袭扰,在经历了万千险阻后,终于打通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要道,促进了文明的互相融合与交流。
“不破匈奴,誓不立家”,这是年轻的霍去病立下的铮铮誓言。为了守护西汉西北边境安全,保护国民,年轻的骠骑将军带领众将士深入敌后,长驱直入匈奴王庭,摧毁了匈奴人的有生力量,还大汉百姓和平。一个少年英雄,也是奉献血肉之躯的普通战士,做到了“精忠报国”。
在纪录片里,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这是古老的中国发生过的历史,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历史。通过观看纪录片,我更加深刻理解我们伟大的中国,更加热爱我们的中国。
河西走廊观后感 第十九篇
最近,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记录片《河西走廊》。正是这样一部纪录片,赋予了历史鲜活的灵魂。它的出现让写在史书里、刻在壁画上、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名字变得有血有肉。
《河西走廊》以大规模的情景再现回溯历史,两千年前,张骞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将一条厚重的历史之路呈现在我们眼前,那一年,刘彻19岁,张骞27岁。而同样是二三十岁的年纪,我们却习惯了循规蹈矩,习惯了安于现状,不愿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不愿去改变,不愿去突破桎梏,打破固有的“安稳”的生活。
张骞是一位勇者,明知踏上西行的道路特别艰辛,但他依然勇于担负开拓西域的使命。鸠摩罗什被囚禁整整十六年,仍不忘弘扬佛法,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能无法表述史人开拓的步伐了,反倒觉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来的更为准确。
通过对纪录片的学习,让我深刻领悟到追求自己的目标、路途是充满艰辛的;学习知识,亦或是枯燥的、乏味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有各自努力奋斗的目标,但一路走来,可能会因各种原因忘却了自己的`目标,停下追逐的脚步。没有超世之才,就要有坚忍不拔之志。明确自己的目标,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竞争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即使面对逆境,也要有面对的勇气,在生活中要敢于拼搏,勇于改变,这样才能距成功更进一步。
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河西走廊观后感 第二十篇
《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真的值得一看,让人动容,热泪盈眶。不仅在于打磨的故事、服化道、配乐、文案,更在于看到两千多年来,民族自信和坚韧的精神,由衷钦佩和自豪。看完还想再看一遍。
一眼千年,时间从这里走过,留下了历朝历代的痕迹,关键的里程碑。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打开了对西方世界的认知。13年,坚守初心,历经磨难,完成使命。汉武帝雄才大略,视野开阔,开疆拓土,并设河西四郡,稳定边疆,联通商贸。霍去病像是带着使命而来的璀璨英雄,打通河西走廊,奠定西部版图。外交官常惠,解忧公主为汉帝国西部稳定舍身忘死。开始的屯田戍边,智慧政策。
三百年大混战,郭荷、郭瑀、刘昞这些儒家学者展现了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河西文化促使儒家文化得以保留传承。了解到最早的石窟原来是儒家郭瑀讲学的地方。千古一僧鸠摩罗什,昙无谶历经艰险到河西走廊,佛教文化传入中原,纷争中的精神信仰。第一个踏足河西走廊的皇帝隋炀帝,是第一个在中国的.土地上组织“世博会”盛况的人。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弊在当代,利在千秋。敦煌窟,体现了画工技艺高超。敦煌的石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留下了千年间朝代的痕迹。萨班、八思巴、阔端、忽必烈,促使青藏高原纳入中国版图,藏传佛教文化传播。(最震撼的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横扫大半个欧亚大陆,不可思议。但居然因坠马而死。)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新疆伊利,决一死战,让人动容。外国记者拍下的晚清河西走廊影像,一片衰败,凄凉。闭关锁国,落后世界,落后就会挨打,痛心惋惜。深感生活在现在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国家,是多么幸福。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一代代年轻的建设者们执着、坚韧,施展才能,挥洒汗水和热血,历经艰难万险,发掘地质资源,建立工业城市,再度崛起。西气东输、西油东送,油田,铁矿,铜镍矿和有色金属,天然气,风能,太阳能,兰新铁路,高铁等等工业的发展,开拓的是工业,建立的是民族自信心。
弹指间,沧海桑田。一刹那,转身千年。时光一去不返,但河西走廊始终就在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
河西走廊观后感 第二十一篇
“河西走廊”承载千年历史,神秘又美丽是多少人渴望探求的地方,可无奈盘缠无多,假期只能隔屏相望。一部《河西走廊》纪录片,让我不禁感叹汉武帝“广地万里,重九泽,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的豪情壮志;感叹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家国担当;感叹匈奴退出祁连牧场时所唱“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悲壮凄凉。
感叹之余是更加深入的了解,从使者张骞的凿空之举,带来地理大发现使河西走廊正式进入了中原王朝的视野;到悬泉置驿站的设立确保了汉朝信息通畅;再到儒家文化再此扎下跟脉,最终反哺中原......这部记录片不再是单纯采用丝绸之路的传统角度,而是以现代化的视角,渗透了历史事件、民俗故事、经济战略、宗教信仰等的信息,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河西走廊展现在观影者前。不仅重现的是历史,更是召唤着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古有汉武帝命名“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武威即武功军威,以显示汉帝武功军威到达河西。张掖即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腋。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要冲,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而得名。敦煌即盛大辉煌之意。他以这种方式将经略西部的`梦想留在河西走廊。汉帝国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实施国家主权,称之为“汉之号令班西域矣”。今有南海事件大众觉醒的口号“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现代社会公民意识应深深烙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历代王朝都抢夺着块肥沃富饶的土地。明末清初地缘政治学者顾祖禹对河西走廊的重要战略位置总结道:“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裴矩自制的《西域图记》中记载着三条丝路通道,河西走廊都是必经之地。他以史为鉴,参照仓慈的做法最终重兴商路。在上世纪,“中国石油之父”孙建初带领开采玉门石油,陈鑫一批年轻地质学家在孔雀石中提取出镍元素,对于物质匮乏的新中国是一大宝藏呀。风能也是近代开发的一个重要项目,一个个巨型风车伫立在广袤的平原上,它转的愈快,心神愈是容易被这片刻的欢愉剥离。
传统文化是有所依着、有所依凭,具象化的文物、器物、建筑本身就蕴含着文化继承的“密码”。刘昞和徒弟打造的只为安身的石窟最终成为佛教造像圣地——马蹄寺石窟群,佛教与儒家两种文明交汇的见证。河西走廊学术文化空前繁荣局面,形成与中原地区相对应的地域文化系统,成就突出的不仅是学术,还有以散文、诗歌、词赋为主的“五凉文学”。
开放的河西走廊,注定是日渐鲜活、近在咫尺的河西走廊。与此前的高高在上、遮遮掩掩相比,河西走廊越是开放、去神秘化,越是“有血有肉”,就越能成为公众触手的文化源地。
文化是一条绵亘不绝的河流,变化的可能是具体的呈现方式,不同的接受心理乃至各个不同的时代风气,而不变的人们濡染其中的体验与诉求。此间一草一木、一楼一阁,每一块斑驳的方砖,每一天的朝霞与落日,也都会不经意间进入人的内心,并与某个历史瞬间、沧桑往事对接,这处千年河西走廊也与人声气相投。
河西走廊观后感 第二十二篇
花费一周时间看完了一部极富盛名的纪录片《河西走廊》。最初的确是奔着名气来的,我也万万没料到,它能如此颠覆我贫穷记忆里的西北和祁连山下的“它”。
岁月好像给它带来了很多,也好像没有给它带来什么,荒凉无垠的大漠的尽头不知在哪里,就像它自己的故事,也不知从哪里挑起,才能一件一件地讲清。
历史果然是无情的,来来往往的人守候在这西北,葬身于这西北。若你要让我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我觉得,所谓的“苍茫,悲戚,过客,遗忘;宝藏,虔诚,宏伟,使命”都不够,都是后人描绘在它身上的标签。只有了解那背后的一个个因果,才知道河西走廊在中国历史是什么样的存在。
汉代“使者”张骞用尽十三年的青春年华,从而立的芳华熬到垂垂老朽,哪怕蒙古人将他囚禁,为他娶妻,为了那份沉甸甸的.使命,他依旧选择做爱情的“叛徒”,汉帝国的忠臣。他有多聪慧,能使单于几次不杀他,这已经无以探究。但由他而起的西域之路,确是千秋之业。他的一生,是奔波的一生,更是宏伟的一生。
汉代“神将”霍去病更是将一生献给了河西走廊,这颗星星的陨落,让人心头一痛。他为河西而生,为河西而死。换言之,他将自己的生命献祭给了这流动不止的沙漠。
历史转轮中,大抵是那么的神奇。总有那么一些人像是来完成使命,完成了便匆匆离去。霍去病是,八思巴是,萨班是。他们的生命昙花一现,历史派他们来,带他们走。
众人皆知丝绸之路,却不知这片大地在魏晋三百年的动荡中,将儒学保护得有多好;却不知佛教在这里如何灿烂盛放。郭荷、郭瑀几代儒生著书讲学,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儒学在沙漠里寻出一处绿洲,并让儒学在这里向西传播,为以儒学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作出了卓越贡献,将中华民族的血脉延续下去。鸠摩罗什和昙曜这样的佛教徒译经传教,修建洞窟石刻,又将佛教推上了一个新的浪头。
寥寥几语形容不了河西,但看完会心痛,会怀念几千年前隋炀帝在这里召开的盛会,会痛惜藏经洞中被掠夺去的国家宝藏,会唏嘘如今世人对河西的不公评价,会感慨那些留连在这里的人们。
岁月苍苍,可河西的“你”照旧温柔待吾。
河西走廊观后感 第二十三篇
最近先后看完《觉醒年代》《天道》,又陪孩子一起看完纪录片《河西走廊》,心中热血沸腾,感慨万千,想要写点什么,摩拳擦掌,即便输出水平有限,也凑合两三字说说自己的感受。
今天便先来说说《河西走廊》,以前对大西北的印象非常少,看完这部纪录片,整体了解了河西走廊从汉朝到如今的一个历史变迁的过程,纪录片重点讲述了有关河西走廊有关的重要历史人物。从最开始,张赛出使西域,中途两次被匈奴人扣留先后9年,又历时2年时间逃回大汉,其所见所闻,对西域的了解给当时正一筹莫展对付西北匈奴的汉武帝注入一剂良药,可谓是及时雨。张骞出赛可以说对中国国家版图的开拓,对西北历史的布局犹如盘古开天辟地之同等的作用。此后,汉武帝,卫青,霍去病征服河西走廊,设置自己的郡县。随后的两位汉朝皇帝,汉昭帝,汉宣帝用和亲的方式巩固了河西走廊的格局和地位。汉朝之后直到隋朝期间,河西走廊不断经历朝代的更迭,确实当时继后晋时期避免最好的世外桃源之地,为逃避战乱,许多文人大家相继来到河西走廊避难,当时的文人大家热衷推广儒家思想,同时苦心研究儒家和当时他们带过去的经典著作。因此儒家思想在河西走廊在隋朝统一全国之前的战乱的300年得到广泛的推广。
后隋炀帝杨广统一全国,他意识到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在祁连山脚下举办历史上首次的万国盛会。可谓使东西方的商贸得到空前的`繁荣,后唐朝入住中原,成吉思汗横扫整个中亚和欧洲地区,随后的几十年里,当时蒙古国统领阔端和藏族部落首领的班智达进行和谈,从此藏族归于元朝版图。
纵观历史变迁,汉朝开拓,元朝,隋朝,唐朝得到发展的鼎盛时期,而在明朝和清朝时,因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河西走廊进入了最为萧条的几百年。而这几百年的历史,中国从过了文艺复兴,也错过了欧洲的工业革命。即便是当时开放国门,没有当时很好的国民基础和卓越的领导统治,中国即便知道文艺复兴,估计也是hold不住的
到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需要石油和大量的原材料进行工业改革,而祁连山,这座宝山,给中国源源不断的输出了石油,镍,铁,玉石,水晶等重要的核心国家战略资源。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和力量。
直至今日,内陆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振兴中国的重要要塞。
观毕,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叹历史风云人物变幻,感叹祖国的打好山河,感叹历史先贤为这片土地注入的浓墨重彩的一笔,感叹这块巨大宝藏之地带给我国人民的用之不竭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