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通用10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写一篇读书心得记录下呢?你想好怎么写读书心得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第一篇
一大摞书中,我首先挑中这本,就冲自由二字。我喜欢自由,虽然说自由的人是孤独的。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书告诉我们:生活是可以选择的,自由在高处。
自由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借助工具穿梭于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类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因自由而任意驰骋、跳出时代桎梏的超前思想。“我始终坚持一个看法,如果这个环境已经在给你做减法,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时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们的国家要比我们想象的自由。大环境可以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而这个完全在于你的觉悟,在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创造一个属于你的美好世界。”作者的这番话可给在现实中困惑的青年人一点启示。不要为不可改变的外部环境苦恼,让自己去适应、去提高。或者给自己的人生其它选择,跳出功利,跳出比较,自由的选择生活,选择让内心安宁、幸福的道路。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经济上的自由,但人们要想要更多的自由。他们要表达自己对大环境的意见,希望推动民主社会的.建立。这或许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国能这么火的原因吧。人民渴望言论自由,渴望让世界听见自己的声音,让自己的声音改变世界,而网络让这个梦想不那么遥远。当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时发生时,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民众如撼树的蚍蜉,因网络的自由而变得强大,这是科技时代赋予我们的礼物。
自由就在高处,等着你我去摘取,咱们这辈不行,就让下一辈继续攀登。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第二篇
熊培云《自由在高处》很励志,与许多“励志书”不同,这本书贵在传达一种乐观向上顽强生活的态度。
所谓“励志书”,还是大学时的哥们儿刘涛提及的,这类书充满煞有介事的说教,引用些万能的老故事,表达些谁都会讲的观点,而其制作过程是怎样的?剪刀+胶水+编造,号称成功学的什么什么教材,改变命运的什么什么,吹破天的虚,不过凑一帮人十天半个月加工出来而已。
看完《自由在高处》,发现跟看完《越狱》的感觉有些相似,原来,小强真的打不死;原来,所处逆境与麦克和安迪相比来说不算什么。
这本书好读的原因,除了思想积极、鼓舞人心外,还有一点是因为语言流畅而富有激情,那句子是流出来的,而不是憋出来、挤出来的。
为什么有如此的见识,有如此的语言?看看内容就知道了,作者读了多少书,到过多少地方。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是不错的。如果难以行万里路,那就先读万卷书吧,不必担心成为“书呆子”,因为读书数量到不了那“骨灰”级别,所读的书也不会全像《九阴真经》或《葵花宝典》那样剑走偏锋。
假设选择的书足够“活”,即使不可能身临书的“自由市场”,起码不会有“计划经济”那么禁锢。今天,始皇大帝终究难以再一声令下“焚书坑儒”,况且网络时代,这个喧嚣的信息大集是一个观看大千世界的`好窗口。
自由在高处,书中提到的一道智力题让人印象深刻:101——102=1,怎样在挪动一个数字的情况下,让等式成立?答案是把2作为10的上标,即10 2 。实际上,但从脑筋急转弯来说,做不出这道题并不能证明水平不行,这道题只是用来说明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方式的重要性。千方百计地解决问题,千方百计地解决好问题,除了乐观、积极,还得要动脑,有积极的行动,不能傻乐呵。
在选美小姐遍地生花、高富帅、白富美夺人眼球,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年代,《奋斗》与《士兵突击》的火爆不是偶然,丝的逆袭又有什么不可能?可以转换为生产力的,除了资本、土地、权力,还有知识、科技与思想。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第三篇
在《自由在高处》这本书中,作者以丰富的实例和深入的观察,阐述了我们如何才能真正享受阅读的自由。阅读不仅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更是我们探索世界、理解生活、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
书中的第一个主题是“阅读是一种自由”。作者强调,阅读的过程应该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让我们能够随心所欲地探索知识的海洋。在阅读中,我们不应该受到外界的干扰和束缚,而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书的世界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这种自由的感觉是只有在阅读中才能找到的`。
第二个主题是“阅读需要深度”。作者认为,阅读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地浏览,而应该是深入地理解。我们需要思考书中所表达的观点,分析作者的思想,体验书中的情感。深度阅读不仅能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更能帮助我们理解生活的本质。
第三个主题是“阅读需要开放性”。作者认为,阅读的过程应该是开放性的,我们应该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思想,不应该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批判和排斥。这种开放性让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阅读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需要我们自己去争取。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阅读的乐趣,才能真正拓宽我们的视野。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第四篇
前段日子,在一位“阅历”非常丰富的同学口中,了解到了两个听说非常不错,非常出名的书,它们就是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和《自由在高处》,本来不太爱看书的我,只是随便听听。后来,看着舍友们每天晚上都有各色各样的活动,落下我孤零零的一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让我的脑海里闪过了这两本书的名字,最后,还是找到这位“阅历”丰富的同学,开始了漫长的对这两本书的啃食!
两本书相比而言,内容都是围绕对社会的看法而展开的,里面反映了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以及作者的一系列感想!个人觉得,《自由在高处》一书是《重新发现社会》的续篇或重要的补充,着力厘清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这本书的主要线索,就是生活自由与思想自由,以及个体如何超拔于一个不尽人意的时代之上,收复我们与生俱来的身心自由,盘活我们已经拥有的自由。因为《重新发现社会》实在是太经典了,而且,两书对比起来,我个人觉得《自由在高处》一书事例更加的令人清晰明白,里面反映的社会现象更能引起读者思想的碰撞,达到一个思想上的高度!所以,我决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自由在高处》一书的心得体会。
《自由在高处》写了三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面包与玫瑰》表达的内容是,即使是战争都挡不住人们对生活本身的热爱,生活本身是有力量的,这是什么都不可抵挡的,而且,生命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第二部分《自救与自由》想表达的'是“不自由,仍可活”的观点,“自由”一词是熊培云先生在一书中提的最多的内容,也是他在这一书最想表达的思想,最想表达的精神境界,而这也整整是我们国民最需要调整过来的东西;第三部分《演讲与独白》是对“不自由,仍可活”的进一步阐述,而这也是熊培云目前为止的心灵成长史。从这一部分我们可以更加充分的了解到“不自由,仍可活”这一老师所追从的精神的现实体会,让我们从理性实质的东西去了解,使文章变得更加的真实,充分!
读完这本书后,我个人的一个最大的体会是,我们与熊培云老师的境界还有一定得现实距离,毕竟,人不只是爱自己,还爱自救,没有谁不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我觉得这是非常符合我们人性的一个心理思想的,每个人都像老师说的那样的话,我觉得现在可能是社会的一个还不是十分完善的原因把,应该是还不能到达老师的这种境界的。但是,老师的这种对我们心理的剖析,我觉得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老师想从一种思想上去引导我们,带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所以,读这本书,不应该从现实意义去考虑它,更应该从一种精神的理念去理解它!
最后,无聊的我,也想大家推荐一下这两本书,确实是对我们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第五篇
去年读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让我觉得很大气。于是,今年买了他的新书《自由在高处》,读完后感到温暖和力量。
这本书的文字延续着熊培云一贯的风格,说得道理都是常识,举得的例子都是习以为常的。但这本书尤其让我觉得个体并非毫无选择,个体要想收获自由,就必须站到“高处”。但熊氏所说的“高处”并不是要获得高的社会地位、为所欲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处。
自由的前提的一定是选择,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没办法、体制就是如此”、“大家都这样”等此类的话语。一般人也都会选择随大流,一边随一边抱怨。其实,选择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场或者说信仰,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信仰对生活做出解释,从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观点和行动进行调整。注意,是“调整”不是放弃自己的观点随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体性联系在一起的。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有自己的选择,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选择,在适当的时候心甘情愿的放弃自己的权利。
近来,读了西方的一些理论书籍,发现自由、平等是所有学科都绕不过主题,也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话语。自由与平等哪个更重要?我觉得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平等的自由还是可以实现的。
自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也都面临着自己自由与否的问题。
可是,我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断这些框架的过程。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包括想不做什么的自由。比如,有时候当我吃完饭就到网络上闲逛时,其实就是不自由的。
一个自由的人一定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精神上很强大的人。头脑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动的自由要以头脑的自由为前提。
做老师也有些年头了,深感现在大学生的自由度比以前有了很大变化,但学生的自由选择能力还有待提高。因为,有时候自由是要争取的,别人施与的不是自由。
可惜,在我们生活中,自由总是被误读、也总是不忽视。不但有无形的,也包括有形的。
熊培云这本书写得很精彩,并不是我所能复述。我只是读完后,发表自己的一点感慨。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第六篇
静谧的冬夜里,把脚泡在热水中,手中捧读着熊培云的新作—《自由在高处》,温暖的感觉自下而上,顿时涌遍了整个身心。
在这本书的文字中,我再次感受到了熊氏那种欧氏风格的大气、宽容、积极乐观的思考,以及文字中汩汩流淌的温柔和安宁。
熊培云在这本书的自序《因为无力,所以执着》中写道:“我承认,我更喜欢胡适的那份安宁豁朗、乐观宽容以及‘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的烂漫与纯朴。无论在什么样的困境之中,人生都是要保持一些风度的。在苦难与阳光之间,我更愿意看到阳光的一面、积极的一面,看到万物生长,而不是百花凋零,独自叹息。我希望自己目光明亮,明辨是非,但也知道每个人,由着一个渐次开放的环境,都在向着好的方向走。我不憎恨,我的心中没有敌人。”读了这段话,我不禁有一种如遇知音的感触,一直困扰着自己的诸多问题似乎一下子解决了,内心充满宁静,心灵得到释放。
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因为生活。熊培云说“生活偶尔走失,从未离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在《国家与玫瑰》中,熊培云通过“古罗马帝国的兴衰”和“巴黎玫瑰”这两个意味深长的故事,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强权可以征服一个国家,却无法征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生活,可以让战争走开,可以让帝国坍塌。他认为,历史最真实的面貌是“所有帝国终究灰飞烟灭,只有生活永远细水长流。”
《梭罗的森林》一文中,熊培云针对现代人的浮躁、功利,整天在为房、车、名誉等忙碌的社会现实,提出了“生命长远,但若是为了得到所谓的社会承认而永远要做不愿意做的事,不如生命短暂,做了自己愿意做的事。”是呀,在这快节奏的当下,我们更应该保持内心的平和。其实生活不一定要走得如此匆忙,那些外在虚华的东西,带不走的。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像流浪汉一样自由?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碎步徜徉于索罗笔下郁郁葱葱的树林?在那里,我们可以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日奔波于风尘;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散信念,古树支起苍穹。
虽然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但我已深深地喜欢上它。熊培云的文字总能沟通理性与心灵,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让我们看到自由就在高处等着我们去摘取。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着熊培云的姿态,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正如“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所言。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小环境。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诚的态度待人,创造和谐的氛围,通过小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大环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美好。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第七篇
熊培云的文章,既有理性,又有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他文字的安宁豁朗、乐观宽容与烂漫纯朴。他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理性发言,做着思维的训练,思想的加法。
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向我们传达了一种乐观向上、顽强生活的态度。他特别注重生活,他认为生活可以让一个人获得自由。“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大环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自由度,但是个体的内心也有一个小环境,它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对生命的体悟,对世界的理解,都可以让你获得足够的独立和自由,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他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正是这个热言时代有稀缺的,也是我们所需要汲取的时代养分和生活营养。
《自由在高处》如同阳光从高处照下,让我想起了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愿我们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我们都在尘世获得幸福,愿我们都有一所得以自由的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第八篇
最近一直在读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在即将掩卷的时候总在想,高处何在?低处如何?自由是人们不懈的追求,幸福也是。如果说自由在高处,那么幸福也是么?《自由在高处》作为熊培云对先前力作《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重要补充,不仅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而且充满了对社会、对国家、对历史与未来的深刻解读和关注。作为七零后的年轻学者,熊培云能以这样睿智而理性的目光,深情而又犀利的笔调,勾勒出一簇簇精神家园的奇葩,以书畅志,不能不令人拍案,掩卷长思。熊培云是学历史的,在他的著作里,不乏其恢廓的历史镜像,但他没有像学究式的史学家那样刻板冷峻,厚古薄今。相反,他像坐在我们身边文采斐然、娓娓而谈的弟兄,凡举透彻,诗意盎然。
且听他自己的叙述吧:以自由的名义,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主的生活;以生活的名义,谁也不要去鼓励他人牺牲。勇敢也罢,懦弱也罢,背后都是个人有选择如何生活的自由。
自由在高处,也在你我平凡的生活里。
我之所以能做到不绝望,并且“永不绝望”,是因为我对人生对世界有这样的理解:一是相信自由内心的力量、行动的力量,一点一滴地改变逆境的力量;二是相信即使你没改变,别人也在改变,没有一成不变的环境。事实上,人类文明化的历程,就是围绕着自由与自救展开的。保持一点一滴做事的作风,既是让自己在尽力做事,也是让自己醒着。
相信中国因有社会而有未来;相信我们每天的付出都有报偿;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相信大家一起努力,万物各成其美;相信阳光如此美好,坏人也会回头。我同样相信,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在困顿中前行的人们,将来总有一天会站在自由而幸福的彼岸会师的。我不要天堂,我只要底线。因为没有底线,就没有自由。
不要把疼痛当绝望,凡事还是看积极的一面,至少我和周围很多朋友都在积极地做事;同时也给自己的视界多一点时间感:一百年前中国还有凌迟,五十年前中国还在喊万岁,四十年前中国还在破“四旧”,三十年前中国还不许跳舞,二十年前中国还在争论姓社姓资,十五年前中国还没有普及互联网,十年前中国还有收容遣送条例,五年前中国还没有物权法,两年前中国还没有微博,一年前中国还没有通过城乡居民选举同票同权……社会终究是在进步。退一步说,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你总还可以做最好的自己,因为你即你选择。这些年,我一直坚持的一个信念是,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当《新京报》采访熊培云:“自由在高处”这句话怎么理解,“高处”是一种隐喻吗?
熊培云的回答是:这里的“高”是纵向的理解吧。我们有太多的横向思维。中国历史的一些问题,我觉得和这个是有关系的。我说的“自由在高处”,实际上希望每个人能够回到生命本身,做最好的自己。我们应该在自我成长中获得幸福与欢乐,而不是简单地同别人的比较。
由此我自己想到,如果说自由在高处,这是一个仰望的方向,那么说幸福在低处,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有句话说:“小时候,幸福是一件物品,你得到了,就是幸福;长大决遇我们自己。希望是人生的救赎。只要你充满希望,不管我们受到什么样的困难,挫折之后,仍然能够生存;只要你执着能够持之以恒,你就能够改变并到达希望的彼岸。
熊培云在中央电视台的演讲《自由在高处》特别引用《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的三个经典片段并附三个剧照,我想许多人都看过这部片子。影片故事情节很简单:被诬谋杀自己的妻子及其情夫的银行家安迪被判终身监禁来到了肖申克监狱。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用自己丰富的金融知识帮助狱卒们“合法”地逃税,甚至帮助典狱长洗钱,以此换得一些对囚犯、对自己稍微宽松的待遇。他甚至不厌其烦地给州政府写信,并在几年后得到了回应——州政府向肖申克捐赠了图书、唱机、甚至史无前例的监狱图书基金每年500美金。然而安迪终于从一个新来的囚犯那儿得知了自己妻子被杀的真相,当他向典狱长提出申诉的要求时却遭到了粗暴的回绝。因为此时贪婪的典狱长已将安迪当作自己谋取暴利的摇钱树,他甚至不惜杀掉那个知情的囚犯从而将安迪永远地留在肖申克来满足自己对于金钱无止境的贪欲。安迪对于法律公正的幻想破灭之后,终于不动声色地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并在一个月黑风高、闪电交加的深夜,安迪成功地穿越了自己十九年来挖成的秘密通道,重新获得了自由。
无论是什么,都关不住希望,一切皆因希望而起,一切只要有了希望便变成可能。电影之中有一句话:有些鸟儿是永远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希望是关不住的,主人公安迪他看上去懦弱,但实际却非常坚强。他不怕毒打,坚持自己的意见。他聪明而有学识,善待他人,善待自己,最重要的是他从没忘记自己是个有尊严的人,从没忘记自由的希望。因为。有了希望,肖申克监狱不过是一座形同虚设的监狱,有了希望,一把小小的锤子便可以救赎生命,可以救赎自由。有了希望安迪可以在救赎自己的过程中尽情的享受每一个小小的乐趣,并将这乐趣传播开来,将希望播种在每个人心里。“希望”和“信念”如果连同他们的肉体一同被禁锢起来,那就是哀大莫过于心死,漫漫无期的'岁月,寂寞无望的日子,精神一点点被磨蚀,灵魂逐渐在扭曲,心灵走向麻木,直到自己已经感觉不到麻木。
持之以恒的执着,你就能到达希望的彼岸。执着是上天赋予我们的无坚不摧的武器;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取决于他潜在的希望有多远大。当主人公的朋友瑞德认为用一把小锤要100年才能打洞逃生的时候,主人公安迪实际只用了19年就做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他没有失去越狱的希望,他更加有动力地用常人无法预料的速度和极好的隐蔽能力,用一把锤子挖出了一条隧道,使他成功越狱,重获该属于他的自由,去过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在安迪心中,希望就如同熊熊火焰般一直燃烧在他的心中,永不熄灭。而遗憾的是,现实中我们往往因为无知和软弱,轻易放下了这件武器。
当肖申克从下水管道逃出去跑在雷雨之中,这是什么感觉,是逃脱宿命的兴奋还是对自由的追求还是对灵魂的救赎。我觉得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解释。黑暗孤独中真正不灭的引领我们的是希望。
人生其实一件东西最重要,它支撑着我们在艰难的时候依然能够生活下去,那就是:希望。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第九篇
什么是国家?什么是社会?什么是自我?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常常自觉或不自觉思考的问题。
我们处在一个急剧转型、风云变幻的年代,就像狄更斯所说的:"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机遇,却也有无法承载的迷茫与困顿。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不正义、太多的不道德、太多的不应该,我们都有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曾有的理想的光芒日益暗,我们像身处茫茫黑夜中恣意漂泊的航船,我们能否到达向往与憧憬的彼岸?
《自由在高处》就像航海图,让我们看到了自身拥有的力量,看清了我们自身的位置,让我们有了一条明确的路线,犹如醍醐灌顶,让人耳目一新。
我注意到《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做"self—made man"?——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成人形的人。于是,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的主题呼之欲出。
这本书前三分之二是时评,后三分之一是演讲与独白,一以贯之的'思想是强调国家与社会以及个人的界限:人类有废除死刑的自由吗?中国人有过洋节的自由吗?两个成年人有在公共休闲场所亲热的自由吗?……这些争议中,有的即使现在看来也只能博人一粲,有的看起来则是任重道远,还有的仿佛是无解的悖论文章。
一、我是我的作品
人的自由是自己给的,心灵的禁锢也只有自己才能施行。不论处于哪一空间时间,拥有心灵的自由,能自由的思考,就能拥有全世界。
纵然如此,作者的乐观也绝非盲目,自由和奴役是两种精神状态,自由任何时候都不是唾手可得,熊培云先生告诉我们"不自由,毋宁死"的教条主义太过严苛,生活教会我们的是"不自由,仍可活。"这并非是在为苟且偷生寻找借口,而是在纷扬中寻找一种现世安稳的自我平衡
我是我的作品,对大多数人而言,命运并没有在生命和自由之间设立单项选择,我们只需要对自由和时间、自由和金钱、自由和地位……各种代价进行换算读后感。然而,你我知道,这种换算没有想象中困难,把握方向,我们也可以拥有权力塑造人生。
二、相信国家比想象中自由
虽然,当前社会存在经济的成长,文化的交融,在新旧交替的碰撞中,不稳因素难免凸显,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保持清醒警觉,看到社会发展的不合理、不足之处,提出质疑和不满的意见,更应当充满信心,坚定地相信改变正在渐渐地向前推进,满怀勇气保持在路上的忙碌,从自己开始行动起来。我以为作者是一个勇敢而清醒的写字人,正是由此而来。
虽然我们的网络还不够自由和开放,但是较于没有网络的时间空间,我们获得信息的广度,表达意见的渠道,交流思想的平台都毫无疑问地拓展了;虽然对于一些世界的和我国历史上的事件,我们无法探寻得真相,但是我们仍然在很大地程度上享有阅读典籍的自由,由此我们可以无限地接近和探求事实的真相;虽然我们的媒体还难免以宣传的口吻做报道,但是我们的新闻教材中仍然把宣传和新闻的概念解释得清清楚楚。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篇《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成人形的人。
用一句话去概括这本书的内容: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了解这本书所做的其实就是三件事:
一、帮你意识到枷锁所在;
二、帮你挣脱枷锁,或者如果暂时不可能,至少让你学会带着枷锁舞蹈;
三、带你寻求自由思想的愉悦。当然,自由任何时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
在生活中,也许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缚你的那些枷锁,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时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锁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会感到它的分量已经轻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你已经给了自己心灵的自由。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义,正如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对的环境可能不尽人意,也可能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是能够立足现实,积极面对,打开胸怀,拥抱世界,也会有满满的收获。他的文字,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
让我们看到自由就在高处等着我们去摘取,他的乐观并非盲目的,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积极与乐观。我们同时也应该学着熊培云的姿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正如“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所言。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环境。在我们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诚的态度待人,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通过小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大环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美好。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第十篇
我之所以热爱阅读,是因为它给我带来了一个超越现实的世界,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和独立。阅读使我能身临其境,体验到不同的生活经历,理解不同的观点和文化。这就是我对阅读的最初印象,那份自由和喜悦让我深陷其中。
在我看来,阅读不仅可以开阔视野,拓展思维,还能提供一种情感的满足。我喜欢那些让我深思的文本,它们改变了我的`看待世界的方式,让我更深入地理解生活。阅读也可以给我带来极大的快乐和满足感,每当读到一本心仪的书,我总是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愉悦。
当我阅读时,我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我可以成为书中的角色,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情感。这种体验让我深深地感到,阅读是一种多么神奇而又美妙的事情。通过阅读,我可以超越我的限制,体验到无限的可能性。
阅读也让我意识到,不同的观点和经验可以带给我们更丰富的视角。这不仅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世界,还可以启发我思考问题的新方式。阅读让我明白,每个观点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并欣赏这些差异。
总的来说,阅读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信息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一种全新的体验方式,让我自由地探索和理解世界。阅读让我感受到喜悦、自由和满足,我相信,阅读的力量就在于它能够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体验。这就是我对阅读的热爱,也是我对阅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