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页是细致的小编阿青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新闻摄影学心得【推荐5篇】,欢迎参考。
新闻摄影学心得【推荐5篇】 篇一
【摘 要】 陕西民办高校的新闻摄影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教学设备投入不足,多媒体教学开展困难;学生的文化基础差,独立的新闻摄影实践活动开展困难等。
【关键词】 陕西;民办高校;新闻摄影教学;存在问题
新闻摄影是新闻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提高新闻摄影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促进学生掌握新闻摄影技能的最有效途径。民办高校的新闻摄影教学有其特殊性,在生源、教学设备投入、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着极其鲜明的特点。通过对开设有新闻摄影课程的6所陕西民办高校的教学情况、教学设备投入情况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陕西民办高校的新闻摄影教学质量不高,存在一定的问题,造成此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1、新闻摄影教师缺乏系统化的专业训练
影响新闻摄影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新闻摄影教师是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也是最积极、最活跃、能影响其它因素的因素。目前,全国只有人民大学有新闻摄影专业,科班出身的新闻摄影专业人才很少,因而目前从事新闻摄影教学的老师大多数都是从邻近专业如摄影专业、新闻专业、美术专业毕业,甚至有些直接从媒体工作岗位转入教学,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新闻摄影专业的学习。
陕西民办高校学生数量多,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据调查,有46.16%的教师周课时工作量在16节以上,教师成了教书的机器,没有时间和精力搞科研。教师多开展科学研究,有助于拓展认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相信这是一种共识。但现实的情况是教师无暇顾及科研,对于教学改革的思考研究、自我知识的更新,学习被迫退居到了次要地位。
民办高校经费紧张,缺少对教师培训进修的保障及激励机制,新闻摄影教师几乎没有进修培训的机会,只有个别教师在职攻读临近专业的硕士学位,对新闻摄影教学的影响力不大。缺少新闻摄影的专项培训和进修,无法打开新闻摄影教师的眼界和视域,不了解新闻摄影媒体技术的前沿,缺少与业界同行的沟通交流,严重影响到教师专业素养及教学能力的提高。
2、新闻摄影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教法单一
现在的数字相机智能化程度非常高,对于传统摄影中的曝光、对焦技术而言都不是摄影学习的障碍,相机本身就可以解决这些技术难题。而多数新闻摄影教师在实践训练过程中仍旧沿袭传统摄影的一贯作风,把新闻摄影课上成了基础摄影和艺术摄影,强调摄影技术给画面带来的形式美感,学生一般拍摄的都是人像、花草、校园风景等。作品缺乏内涵,更谈不上新闻性和新闻价值。对于单纯的摄影技术技法的训练给予了过多的课时分配,几乎占到了课程总学时的一半以上。而在新闻摄影的采访、写作、编辑方面的训练很少,学生难以系统地完成新闻摄影工作任务。
3、教师对新闻摄影实践活动组织、监控不力
据调查统计,学习新闻摄影却从未参与过新闻摄影实践活动的学生占到了33.77%,43.51%的学生认为缺少新闻实践的机会,这种状况显然是令人担忧的。一方面说明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差,意识不到实战训练对于技能课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的学情分析不够,任务驱动力不足或者在实践环节对学生的监控不够,仅仅是把拍摄的内容布置后,让学生分小组自主练习,而对练习的过程缺乏组织和监管。
教师一定要在新闻摄影的实践环节给学生提出硬性要求,从选题开始到采访拍摄,在过程中指导,并认真评价他们的实践成果,给出修改意见,直到该新闻摄影报道满意为止。学生新闻摄影的技能练就,必须在实践摸索中才能长进。摄影的技术门槛越来越低,新闻摄影拼的是内容。新闻摄影选题、典型性瞬间的抓取、文字写作以及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拍摄与编辑等等,不亲自去做,就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难点和盲点在哪里。
二、教学设备投入不足
1、教学设施不全,多媒体教学开展困难
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紧张,对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有限,大部分教室无法开展多媒体教学,很多有必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内容,苦于多媒体教室数量有限,只能用粉笔加黑板的形式在传统课堂里进行。调查显示,15.38%的教师不采用多媒体教学就是因为学校尚无条件开展。新闻摄影课程里,诸如摄影案例的展示、新闻照片的存储、传输、编辑都离不开电脑,摄影案例凭借着教师的语言描述和学生的心理想象,差距之大,难以实现视觉语言达到的境地,有些老师甚至迫不得已搬上笔记本电脑放在讲桌上供学生围观。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缺少直接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摄影器材陈旧、不足,更新缓慢
令所有身处民办高校的新闻摄影教师颇为尴尬的是摄影器材的质量和数量不尽如人意,学生多,而摄影器材数量有限。有的民办高校甚至还没有专门配置供学生上课使用的数码单反相机,难以想象其新闻摄影的实践课程是如何开展的。有的民办高校实验室里的摄影器材总数确实不少,能有效利用的却为数不多,闲置的大多数是传统的机械相机,毕竟用的次数有限,大部分的实践训练靠的是数码单反相机,这对于从事新闻摄影来说是必需的。
数码单反相机价格相对较贵,学校一次购买的数量较少,而学生数量多,班级多,平均6―7人共用一部,几乎天天连轴转,使用率极高,因而机器的寿命比正常家用的要短。加上学校对于器材的更新速度缓慢,有时连正常的教学都难以保证。
三、学生的文化基础差,独立的新闻摄影实践活动开展困难
1、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不强
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家长或考生或多或少对民办高校还存在歧视态度,成绩好的学生都奔向国家名校,即使成绩中等的学生也会将个人选择锁定在公办大学。民办高校录取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三本及高职的档次。总体上来说,与公办高校学生相比,生源的素质不高,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尤其是自学能力差。大部分学生还沿袭着高中的学习方式,但少了高考压力下的学习劲头。课内老师讲多少听多少,课后不会看书、看相关的学习资料,几乎不会主动学习。文化功底差,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强,学习起来较为吃力。遇上自身解决不了的学习问题,总会找客观原因,推诿懈怠,自暴自弃,旷课、迟到、早退现象频频发生。
2、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差,独立的新闻摄影实践活动开展困难
新闻摄影的实践活动是个系统工程,固步自封地靠课堂练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凭借浓厚的兴趣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背着相机走街串巷地发掘新闻。对于专题新闻摄影的拍摄,还要细细地研究资料,做采访拍摄计划,确定报道角度,完成照片的现场拍摄,挑选照片,撰写文字说明等。这个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精力。民办高校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差,往往是推一步走一步,步履维艰。调查统计,85.07%的学生课后都不会主动看书学习,能主动进行新闻摄影实践练习的学生只占到了27.92%。大部分学生不愿意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敢与拍摄对象交流,没有独立完成新闻摄影报道的能力。还有一部分同学做了、拍了,但是作品缺乏内涵,流于形式记录,文字说明写作功底太差,需要教师积极鼓励,激励其投身到新闻摄影实践活动中去,在做中练。
【参考文献】
[1] 盛希贵。新闻摄影教程(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2.
[2] 胡凯,《新闻摄影》课程改革刍议[J].新闻窗,2011(2)106-107.
新闻摄影学心得【推荐5篇】 篇二
(一)实践教学手段单一,实践对象、范围相对狭小
目前,新闻摄影普遍作为新闻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传播学、广告学、摄影、影像工程等传媒相关本科专业也普遍开设了本课程。要在限定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与新闻摄影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并具备相当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在传媒单位的摄影相关岗位胜任工作,实际上非常困难。大部分院校很难做到理论和实践课程按照1∶1的比例进行学时分配,不同程度上还是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现有的新闻摄影实践课程,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普遍采取演示教学和模拟训练的方式。课堂演示教学基本只能在教室或者实验室进行,而模拟训练由于受学时和课堂时间限制,基本上也只能在实验室或者学校以及学校附近进行。就笔者了解,如果是2学时的新闻摄影实践课,以110分钟计算,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发放相机需要10分钟,讲解、演示10分钟,学生上传作业20分钟,拍摄实践的时间(包括来回路上的时间)也就70分钟左右,非常紧张,很难达到训练的预期效果。但是新闻摄影的特性之一就是它的现场开放性和题材的丰富性,新闻摄影“追求影像的开放性和视觉意义的延伸”[2]。新闻现场往往情况复杂,拍摄工作需要足够的能力储备和应变能力。而新闻摄影题材丰富多样,包括社会的各个层面。实验室内的场景设计,很难模拟现实环境的复杂性,而学校以及学校附近的狭小范围也很难让学生在摄影主题、摄影题材、摄影拍摄角度等方面获得足够的训练。因此,对于新闻摄影实践课程来说,课外实践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课内训练。另外,课外实践没有配套的相关制度和条件。大多数院校除了课内实践以外,也鼓励课外实践和学生摄影创作,但是提供课外实践设备相当困难。一方面是设备满足实验教学就比较紧张,很难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课外实践需求,另一方面是有设备管理上的制度和人员安排上的难处。这些是很细节但又迫切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授课教师一般会鼓励学生自购相关摄影设备,但是从实际情况看不具有普遍的可操作性,购买相机和其他摄影设备的学生毕竟只占少数。
(二)实践教学未能很好做到校地结合、产学研相结合
新闻摄影实践教学往往存在闭门造车、脱离地方实际的现象。只布置简单的任务或者简单地模拟新闻现场,而忽略了学校、学院所在地广阔的社会空间和丰富的新闻资源。学生在训练中很难接触到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新闻摄影场景,只会简单的摄影技术操作,简单按下快门,机械式的重复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新闻摄影是新闻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一门技能,要想获得更多的艺术性,接触更多的社会层面,接触现实进而引发思考非常重要。产学研结合是新时期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所提倡的措施之一,产业行业、教学科研相结合,突出教学科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目的。而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的能力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得到锻炼,进而实现学习和就业的无缝对接,成为新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新闻摄影因为大多数属于传媒专业开设的课程,而传媒专业隶属于文科这一大方向。产学研结合从文科角度来说处于弱势。但是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从各地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的角度,从文化传播、文化宣传的角度,新闻摄影也大有可为。现有的新闻摄影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多集中在采风、创作、展览以及教师的科研项目上,缺乏深层次的合作和结合。采风、创作、展览往往一晃而过,缺少持续的跟踪和深入的挖掘,尤其缺少常态的合作机制。例如,常态的学生专业技能实训基地、常态的产业、科研相互结合并且转化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台等,往往只重视大的专业实习、实习基地建设,“大而全”盖过了“专而精”,也成为高等教育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中的一大障碍。
(三)实践教学落后于行业职业技能要求
从行业动态看,新闻摄影实践教学普遍落后于行业职业技能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践教学设备先进程度落后于新闻摄影一线配备。以笔者本人挂职锻炼的单位映象网为例,两名一线新闻摄影记者配备的是佳能1DX套机,另有镜头若干。一套设备总体造价近10万元。高质量的设备装备让记者能在光线条件很恶劣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获取高质量的新闻摄影照片。而大多数本科院校的实验设备较为陈旧或者低级,能配备足够数量单反相机用于实践教学需求已属不易。这就导致学生甚至教师还未走出校门,就已经落后。没有接触过较为高端的单反及其他摄影设备,为以后实习、就业能迅速上手,拍出高质量新闻摄影照片留下了障碍。二是教学理念落后于新闻摄影职业观念的进步。新闻摄影教学还停留在较为传统的阶段,理论教学在课堂进行,实践教学室外进行,虽然有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但是教与学的相对性,传统课堂的规范和秩序没有改变。而新闻摄影职业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全媒体的报道方式,让时间变得宝贵。摄影记者现场拍图、现场编辑和传送成为现实需要,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让抢新闻甚至抢占最佳摄影角度成为常态。新闻摄影记者更加职业化、全媒体化。视觉要素观念、抢新闻观念、及时性观念是现有新闻摄影记者立足的法宝。而视觉化表达方式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不断推陈出新。“亿像素”新闻图片在南方都市报首先进行尝试,360度全景式照片开始用于新闻照片拍摄等,而且新闻摄影后期编辑、编排、处理同样重要。但是我们的新闻摄影课堂教学理念还集中在新闻性、艺术性相结合,挖掘新闻价值,提炼新闻敏感等传统领域。三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钩较为严重。新闻摄影实践教学一般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但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张皮的现象较为普遍。课堂理论教学讲授新闻摄影理论知识,实践教学进行新闻摄影实践。由于学生进行摄影实践操作时间较短,对相机等设备较为陌生,虽然有学习兴趣但是很难在实践中联系理论知识,脱节现象严重。而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提高有限,进一步降低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学生很难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更不用说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反思和提高,由此陷入恶性循环。笔者认为,现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忽视理论课学习的倾向,其背后恰恰是实践教学环节出了问题。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仅仅处于实践的初级阶段,当然联系不了理论,更体会不到理论对实际操作的重要指导意义,理论课的学习动力自然丧失。
二、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新闻摄影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如何做到校地结合,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成为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新闻摄影实践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不失为校地结合、产学研结合的一条新思路。当地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资源,例如历史文化古迹、文化体育设施、地方特色建筑等,也包括非物质文化资源,例如民间传统艺术、民间传统活动、节日庆典、地方特色戏曲等。
(一)丰富实践教学手段,扩大实践对象及范围
地方文化资源的融入,能丰富实践教学手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能“采取现场仿真、情景教学、任务教学、项目教学、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3],避免传统的演示教学、模拟训练教学的单一性。而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把我们新闻摄影实践的对象扩大化,面向广阔的地区空间,深入新闻摄影现场,寻找更多的新闻摄影题材,寻找最佳新闻摄影角度,遵循新闻摄影的基本规律和特性,进行新闻摄影实践教学。以河南淮阳为例,一年一度的庙会,就为新闻摄影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二)数字化利用和开发文化资源互惠互利
文化产业大发展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利用新闻摄影实践教学平台,充分挖掘和开发本地文化资源,尤其是在数字化保护和利用方面展开工作,一方面可以为新闻摄影实践教学提供内容、题材和实践场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地方文化资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利用。同时,结合展览以及网络数字化平台,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起到传播和推广作用,促进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促进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浙江工商大学公开课《专题摄影的文化呈现》,“通过摄影语言与人文阐述分别介绍杭州西溪、浙江钱塘江、四川丹巴文化、中国廊桥这几个专题的文化意蕴”①,同时也很好地揭示了摄影这一文化传播手段对于地方文化资源保护、宣传和推广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三)模拟新闻摄影实践战场,训练职业技能
融入地方文化资源,新闻摄影实践充分介入当地文化体育活动、民间民俗传统活动等,能最大限度地接近新闻摄影实战,能短时间内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拍摄环境中完成新闻摄影实践训练。现场的可操作性和复杂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和迅速反应能力,持续的现场实战和锻炼,让其充分体会新闻摄影的现场开放性,稍纵即逝的新闻摄影瞬间、摄影角度带来的视觉效果差异、摄影语言和技巧的利用等问题能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并促进学生新闻摄影职业技能的提高。(四)引入问题、项目意识,有利于拓展摄影理论深度贴地引领,重视民生题材的新闻报道是现今媒体新闻报道的发展方向。在新闻摄影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当地实际问题,结合当地文化资源进行项目挖掘,利用问题和项目展开新闻摄影实践教学,并适当引入理论教学课堂,有利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增强对新闻摄影理论的学习积极性,并延伸至其他专业理论课程甚至通识教育课程,能让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结合所学理论知识,体会理论知识所带来的反思的力量,并进而指导和改善实践。
三、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新闻摄影实践教学的可行性方案
新闻摄影实践教学融入地方文化资源,可以从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考核等方面切入,探索合适路径,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一)建立实践基地和长期合作机制,定期多次采风
应该建立专门的新闻摄影课程实践训练基地,这种类型的实践基地应与专业实习、实训场所有所区分,体现专业能力建设的专业性,增强课程实践训练的针对性。合作机制应该长期化、常态化,至少针对课程实践训练应该是开放式的,对某一个文化项目的长期跟踪,能发挥新闻摄影视觉传播的最大影响力。应该为定期、多次采风创造条件,定期重在时间节点的选择,尤其是在节日庆典、活动日、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定期参与,及时介入。另外特别强调多次,不能停留在表面文章的合作,而要深入多次的实践和拍摄,挖掘新闻摄影专题和项目的价值,也能最大限度地创造传播价值,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授课案例结合地方文化资源
在新闻摄影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搜集和利用现有当地文化资源相关的新闻图片素材,也可以尝试让学生成为主体,参与新闻图片素材的搜集和选取,并在课堂上予以讲解评价。可以通过专题和项目任务,不断的采风实践积累新闻摄影素材,引入课堂,结合学生的拍摄情况进行课堂互动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应该充分利用和参与地方媒体机构平台、地方文化资源宣传平台,引入教学素材,输出实践教学成果,进行产学研结合的尝试。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网络文化资源平台
互联网时代,新闻摄影实践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互联网平台和资源。可以借用以图片为主的自媒体、地方城市客户端、学校或者院系自有网站、专门的地方文化资源网站或者平台,进行教学、创作和传播活动。以图片为主的自媒体,可以通过开通官方微博、微信,社交自媒体如时光流影官方账号等方式,搭建新闻摄影作品传播平台,进行视觉图片传播和交流;尝试与当地城市客户端的合作,推出文化传播新闻摄影专题项目,例如当地美食文化专题等;利用学校或者院系自有网站,尝试建立图片资源数据库;与当地文化资源网站合作,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项目等,互联网手段的充分利用,可以节省传播成本,获取快速而便捷的传播渠道,建立实践成果输出平台。
(四)探索考核制度改革,建立创作、展览、比赛激励措施
新闻摄影学心得【推荐5篇】 篇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摄影专业;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摄影行业蓬勃发展,国内平面媒介的报纸扩版增容及摄影艺术机构(如影楼婚纱摄影、人像艺术摄影、广告摄影)、摄影股份制企业、民营照相馆等数量迅猛增长,还有媒体广告宣传部门、图片制作部门、媒介传播部门、企事业党政机关宣传部门等,对摄影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摄影专业人才市场前景甚好,尤其是摄影专业技能人才更受欢迎。摄影行业对教育程度较高的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会持续增长,因此,高职院校摄影专业技能人才培养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对高职摄影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及就业来说是一个美好的前景。
一、高职摄影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开设摄影专业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起步较晚,在摄影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师资队伍还相对薄弱。教师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双师型”教师等无法与本科院校相比。二是教学设备及实训场馆建设规模、数量有限,学生实习用的摄影器材从质量到数量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三是教材内容不精,知识点过于序列化。比如《摄影》课程用的《摄影技术教程》是普通高校摄影专业的专用教材,理论原理深,专业概念多,涉及数理化知识,许多同学望课本而生畏,传统摄影的内容占有大量的篇幅。进入了数字时代,数码摄影技术将是未来摄影技术发展的主流,摄影教材内容应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四是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传统,理论讲授多,操作实习少。五是摄影专业的校企合作摄影实习基地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
二、高职摄影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面向
1、摄影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广泛的科学文化和摄影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摄影各类器材,掌握其性能、结构及使用、维护方法,具备摄影的独立工作能力,能在摄影艺术机构、摄影公司、企业、文化传播公司、新闻媒体、出版单位、广告宣传和影视制作等部门从事摄影和影视摄影相关的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具有技术精湛的高级摄影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2、摄影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面向及职业岗位。摄影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面向主要是摄影艺术机构、摄影公司、摄影股份制企业、民营照相馆、广告制作公司、文化传播公司、报社、新闻媒体单位、摄影培训学校、企事业宣传部门、自主创业等。职业岗位是摄影行业的摄影师、策划员、业务主管、经理;新闻媒体单位摄影通讯员、摄影记者;摄影教师、摄影培训师、自由摄影师。
3、摄影专业毕业生的知识、工作能力及职业素质要求。知识要求方面:具有掌握摄影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现代数码摄影技术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熟悉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接受美术、设计、摄影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和操作能力。具有工作需要的公关、礼仪、策划、管理知识和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党和国家在新闻出版、文化艺术领域有关政策、法规。工作能力要求方面: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公关能力、对外业务能力。职业素质要求方面: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职业道德素质,身心健康、工作积极、爱岗敬业、责任心强、严谨务实、诚实守信、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和完成好各项任务的能力。
三、高职摄影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摄影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课程体系的构建。学校要根据高职的“2+1”办学模式和摄影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面向,构建高职摄影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第一学年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主要课程有摄影史、美学、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计算机应用、数字摄影原理、摄影用光、摄影用光、摄影构图、景物摄影和人像摄影等。第二学年为必修专业课,主要课程有摄影美学、风俗摄影、广告静物摄影、室内外环境摄影、时装摄影、工业摄影、商业摄影、新闻报道摄影、广告策划与设计、计算机图形处理技巧、数码摄录像与多媒体应用等。第三学年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与论文。?
四、高职摄影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策略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摄影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有力保证,学校要根据办学规模培养、引进或聘用一批德艺双馨的专业教师和“双师型” 教师,使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双师素质符合人才培养评估的要求。
2、加强教学设备及实训场馆建设,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条件。要加大实践教学资金投入,充实设备设施,创造良好实训条件。要依据实践教学需要建立摄影实训室(或摄影棚),购置中、高档次的摄影器材,并从数量上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
3、根据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高职摄影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摄影技术精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因此,学校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加强教材建设,并对课程设置作适当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在课程教学的内容方面,要精选适合时展和实用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首先选取适合高职教育的高校规划教材,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注意教学内容应反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如《摄影》课程教学,传统摄影应仅作介绍,数字摄影技术是重点的教学内容。
4、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高职院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强调“能力本位”,学校要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按照“实用、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调整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实用、够用,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有课程实训、模拟实训、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等方式,并要体现实用性、适应性、可操作性,使学生通过实训,熟练照相机的使用操作方法、熟练掌握摄影曝光控制、景深控制、色彩控制,熟练掌握摄影用光及布光方法、构图方法,掌握人像、风光、花卉、新闻、体育、广告等各类摄影的拍摄技能及拍摄技巧。在教学中,用启发式教学法、专题讨论法、课堂辅导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要强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理论讲授100%应多媒体课件,给予学生更加直观的视觉感受。要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影展、摄影名家讲座、艺术欣赏、摄影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摄影水平。
5、开展顶岗实习,强化职业能力。顶岗实习是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内实习训练向校外的延伸,是专业教学计划中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摄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途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互动,生产与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岗,受到企业的欢迎。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置身于现代企业之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迅速提高自身的素质,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要求。学校要做好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
学校要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就业、创业校外实习基地,如摄影企业、文化传播公司、出版、新闻媒体单位、广告宣传等部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让更多的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亲自动手拍摄、亲历一线管理,以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并在顶岗实习中实现预就业。要加强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使摄影专业技能人才有就业的出路,使更多毕业生在职业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6、强化高职摄影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
高职摄影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概要解决入口问题,也要解决出口问题。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为此,高职院校要强化摄影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
(1)加强领导,完善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一是成立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加强学校层面与各系的联系与沟通。二是各系也应成立就业工作专门小组,成员由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组成,定期召开会议、制定、落实措施。三是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问责制。制定阶段性的就业率工作目标,未能完成工作目标的,要进行问责,寻差距、找原因。四是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业绩与评优挂钩、激励先进。
(2)注重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一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将竞争机制引入教学工作中,如通过公平竞争选举班干部、学生会、团委干部或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等,营造一种竞争的环境,提高学生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二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就业适应社会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高职生踏入社会之初要想获得社会认可,关键是要遵守职业道德,学校要把职业道德放在首位,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为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3)加强高职生的就业指导。一是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教改,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技巧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自觉、主动地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和行业去就业和创业,到中小企业、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去就业。二是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三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多拿职业资格证书,如摄影师等级资格证书,艺术设计师等级资格证书、营销师等级资格证书等,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四是加强学生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国家的毕业生就业政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4)收集就业信息,做好搭桥工作。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加强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的联系与沟通,以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向用人单位推荐具有摄影专业技能人才的毕业生。学校也可通过联系用人单位到校举行“双选会”,或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校外举行的人才招聘会,加大毕业生就业机会。要发动教职员工,参与学生的就业工作。通过亲戚、朋友,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做好毕业生就业搭桥。学校还可通过网络开拓就业无型市场,介绍摄影专业毕业生概况,为用人单位提供学生信息。也可通过网络收集用人单位提供招聘信息,核实单位信息后组织毕业生进行投档求职,通过搭桥工作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罗勇,芦娟。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8).
新闻摄影学心得【推荐5篇】 篇四
关键词:新闻摄影教材;内容分析;变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G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0-0133-02
一、引 言
在新闻专业本科课程中,新闻摄影是一门重要专业课,其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新闻摄影的理论、掌握相机的使用技术和新闻图片的拍摄方法,为今后从事新闻报道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读图时代,高校新闻院系都非常重视新闻摄影的课程建设,而教材自然就成为了课程建设的重点。本文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新闻摄影教材的内容进行定量分析,以描述和揭示十年来(2002~2011年)我国新闻摄影教材的内容结构及发展趋势。
二、内容分析法概述
内容分析法是诞生于20世纪的一种文献研究方法。拉扎斯菲尔德和贝尔森认为:“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传播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技术。[1]”其基本特征是将文字的、非定量的内容转换为定量的数据,通过测量和数据运算从而对文献内容进行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种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已成为传播内容研究的主流方法。内容分析法要求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描述与分析。研究者必须根据预先设定的计划,采用科学的规则,按规定的步骤进行研究。“定量的”描述说明了内容分析法的研究性质,其基本目标是某项内容的频数或某一类别在整体中的所占的比重等。故此,研究的结果不会受研究者的主观态度影响,不同研究者或者同一研究者在不同时期重复这一研究过程都会得到相同的、客观的结果。
三、新闻摄影教材的内容分析
(一)研究问题与假设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摄影技术和新闻传媒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数字摄影与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出版的联系日益紧密。新闻摄影教材应不断修改、完善,及时将新知识、新成果纳入教材。同时,教材还应纳入及时反映教学模式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和新方法。本文目的就是以量化方法考察国内优秀新闻摄影教材内容,看其是否满足上述要求。
对教材内容进行量化分析最难、工作量最大的就是统计不同类别内容的字数。如果教材幅面规格相同,其每页的字数也应大体相同,这就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选择:通过统计幅面规格相同的同一教材及不同教材相关内容的页面数,也能对同一教材的不同部分及不同教材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经考察发现,国内新闻摄影教材的幅面规格基本为十六开,这就使本研究顺利实施提供了可能。因此,从众多的教材中抽取适量的样本,进而对其进行分类统计和页数定量分析,以掌握国内新闻摄影教材内容结构、比例和发展趋势是本文的主要研究。
(二)教材样本选择
在对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时,抽取样本是关键。在本文中,研究的总体是以“新闻摄影”为关键词在“亚马逊中国网站” ()检索到的我国2002~2011年十年期间出版的幅面规格为十六开新闻摄影教材。样本的抽取首先将依据是否属于规划教材,将摄影教材分为新闻摄影国家规划教材和非规划教材两类。然后,根据是否再版,从再版的规划教材中以2006年6月为界各选一个版本。最后从抽取的教材中,随机再抽取一套教材。通过以上方法,最终抽取的样本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盛希贵编著的《新闻摄影教程》第二版(2003年出版)和第三版(2009年出版)。
(三)分类框架的建立与数据分析
以新闻摄影教材的内容作为分析单位,主要分为新闻摄影历史、新闻摄影理论、摄影技术、新闻摄影实务及其他。其中,新闻摄影理论部分又可细分为视觉理论、新闻摄影概述、新闻摄影法律与道德、新闻摄影的功能、特征与题材;新闻摄影实务部分又可细分为新闻摄影记者、新闻摄影采访拍摄与报道、新闻图片表现和图片编辑;摄影技术部分可细分为照相机、曝光与用光、构图与拍摄技巧、感光材料与照片制作、数字摄影系统、其他技术知识。
1.《新闻摄影教程》第二版和第三版内容分类与分析
按照上述方法对《新闻摄影教程》章节内容页码进行分类统计:在《新闻摄影教程》(第二版),页数分量最大的是新闻摄影技术,占到了全书总页数的55%,往后依次是新闻摄影理论(21%)、新闻摄影实务(17%)、新闻摄影历史(6%)及其他(1%)。而在第三版中,新闻摄影技术所占的比重则大幅下降,从55%下降到28%,对应的页码也从240页下降到124页。而新闻摄影实务部分的分量则有较大增加,从17%增加到38%(如图1所示)。
图1 《新闻摄影教程》二、三版内容结构对比
这样的调整有其历史背景:一是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数码相机已得到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即使没有专门学习摄影技术,也能使用数码相机的。 因此不必在教材中用大量的篇幅去讲授相机的基本操作;二是传统胶片时代摄影师必须掌握的感光材料原理和胶片冲洗等技术目前已很少用到,可以从教材中删减出去。相反,当前媒体对摄影记者的专业素养和业务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故有必要加强新闻摄影实务方面的内容。另外,由于用图像软件虚构及修改图片变得更为简便,因此有必要强调新闻摄影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及相关的法律问题等。
2.两个教材内容的明细比较
通过纵向分析两套教材内容结构,让我们对两套教材各自内容体系的结构、比例、变化有了大体的了解,但从饼状图中我们尚无法看到究竟是哪些内容发生了改变,因此还需要对这两个版本教材进行明细比较,这样才能对该教材的状况有更全面和准确的把握。按照前文的分类方法,对二者进行数据明细分析,结果如图二所示:
从内容变化来看,首先,第三版将第二版中分量最重的“感光材料与胶片冲洗”部分删减掉了,而大幅增加了“摄影采访与拍摄”这部分实务内容。调整后,整体上全书内容更为为全面、均衡,几乎形成了新闻摄影理论、新闻摄影实务与新闻摄影技术三块三足鼎立的格局。其次,在总共16个子类中,有11个子类的页数都有所增加,增加比率接近70%,使得新版本教材的信息量更大,涵盖面更广、更全面。
图2 《新闻摄影教程》二、三版内容明细对比
四、小结与讨论
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以下变化:第一,过去新闻摄影教材比较注重摄影技术的情况已经发生了较大改变。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摄影技术已不再是新闻摄影教材中篇幅最多的部分;第二,新版教材对新闻摄影实务,特别是采访报道、图片编辑越来越重视,这部分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这样的变化符合媒介发展的趋势——传统新闻图片主要面对纸质媒体,而今天的新闻图片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互联网、移动媒体及户外媒体等,按照不同媒体的特性拍摄、修改和制作新闻图片显得越来越重要;第三,在传统新闻摄影教材中比重较大的感光材料原理、相片冲印等内容已经从新版教材彻底中消失,暗房冲洗技术已沦为极少数摄影发烧友的“专利”。
研究还显示,目前新闻摄影教材中还未出现有关数字图像编辑、处理、制作等方面的内容。而现实工作中,新闻媒体对摄影记者,特别是图片编辑运用图形软件对图片进行修改、编辑、以及再创作的技能要求将越来越高。在未来,熟练掌握像Photoshop这样的图像编辑创作软件将成为摄影记者和图像编辑的基本技能之一。可以看到,即使目前最优秀的新闻摄影教材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在以后的教材中补充相关知识。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研究样本仅限定于《新闻摄影教程》第二版和第三版,故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概括性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即便如此,研究结果也有利于我们全面准确地了解新世纪我国新闻摄影教材的内容及变化,对分析和认识我国新闻摄影教育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新闻摄影学心得【推荐5篇】 篇五
一、政治理论文化素质。常言道:一图胜千言。新闻图片在视觉上有着文字不可替代的优势。摄影记者的责任就是通过照片引起读者视觉上的强烈冲击,把读者带到新闻现场,让读者感受到新闻发生过程的精彩瞬间,感受到新闻事件的运动节奏,使读者身临其境。一张(组)新闻图片能否达到这种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作者本身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文化修养,新闻图片的背后蕴涵着作者的理论知识储备,体现着作者的政治文化理论修养。因此,摄影记者不仅要有较高的摄影技术水平,而且还要掌握了解多门类学科知识。如:哲学、逻辑、文学、绘画、心理学等,各类学科相互渗透。宋代大诗人陆游曾告戒其子:“汝果若学诗,功夫在诗外。”实践证明,摄影记者的功夫不全在于摄影本身,而在于摄影之外。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高度的政治觉悟,摄影记者才会有永不枯竭的激情,遇到新闻事件,才能运用储备知识迅速做出判断,并能采取相应措施。
摄影记者的内在素质始终体现在新闻摄影创作的立意、构思、画面构图和内容主题的提炼及表现形式等各方面。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思想和视野自然会开阔,报道手段自然会增多。进入新世纪新闻摄影面临着众多机遇和挑战,只会拍照的照相师、摄影匠成不了真正的摄影记者。
二、业务素质和作风素质。业务素质和作风素质是辨证统一的,作风促进业务,业务改进作风,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而又互相促进发展。
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主要表现在具有广泛的社会活动能力、敏锐的事物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纯熟的文字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摄影记者能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建立普遍的社会联系,准确及时地抓住领导和群众都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也可以说摄影记者应做到“三勤”,即“脑勤、腿勤、耳勤。
脑勤,即:勤学习、善思考。勤学习善思考是认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途径。摄影记者的思维应围绕摄影报道的特征展开,在进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同时应注重瞬间思维,要敢于打破常规的思维和视觉方式,追求一切突破常规视觉的可能,培养独有的新闻敏感性和观察力。摄影记者要敢于突破固有的思路和习惯,善于抓形象的关键所在,把抽象的主题通过形象表现出来。
腿勤,即:“勤跑善抢”,摄影记者只有主动深入基层走到百姓身边,体察百姓疾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经常使自己处于捕捉新闻信息的良好状态,在跑动中发现新闻。哪里有新闻,只有以最快的速度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才能把鲜活、视觉独特、动感强烈、新闻点突出的新闻摄影作品奉献给读者。如果说新闻照片拍得不够好,苦恼于没有好新闻,那是因为你的腿不够勤,生活贴的不够近。
耳勤,即:多听多看,不耻下问。充分利用现代通信等信息网获取新闻信息,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络,但不能道听途说偏听偏信,对听道看到的事情能够具体分析,能透过事物表象看到本质,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握影响客观事物的主要因素,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从平常的一些闲谈中能分析捕捉到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没有快捷、灵通的信息网络,不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即便是新闻发生在眼前也有可能和新闻失之交臂。
三、熟练掌握现代数字网络技术。二十世纪末,数码相机、电脑网络的诞生与广泛应用给新闻摄影带来一场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摄影记者的思维理念、业务知识、工作方法等都要深刻变革。数码照相机和传统照相机相比,其方便快捷的优点已是不争的事实。“快”是新闻的生命,增强新闻的时效性,数字化新闻摄影明显优于传统新闻摄影。数字网络摄影记者如虎添翼,但也给摄影记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作为摄影记者要不断进取,努力学习现代科技知识,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数字技术,能够随时随地能通过网络向编辑部传输图文。今天跟不上数字网络发展的步伐,那么明天就会在新闻摄影领域落后于他人。
因此,笔者认为,加强素质教育仍然是从根本上解决交流、传播问题的关键。除了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外,素质教育还应包括文化知识、外语能力、思维能力、写作水平、创新能力、计算机运用水平等内容。如果说高等摄影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一代综合素质好、专业水准高、全面发展、能走向世界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中的一部分优秀者应当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摄影大师。毫无疑问,对于当今的摄影记者而言,语言、文字水平是和摄影图片质量同样重要的两个翅膀之一。拥有强硬的两翼,才能飞得高、飞得远,飞得优美、飞得潇洒!那么,高等摄影教育人才的选拔应当更加看重综合素质,尤其是文化水平、外语水平。在特殊素质方面,应当注重视觉判断能力、理解能力、摄影语言的把握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的考核。选拔符合上述条件的优秀人才,加以全面培养,素质与能力并重,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创新能力与表达能力、传播能力并重,才能培养符合传播全球化要求的合格人才。为此应作如下设置:
1.设新闻摄影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招一些外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来新闻传播院系学习新闻摄影的第二学士学位,使毕业生实现“多专多能”。
2.顺应传播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新闻传播院系各专业增加外语课程(听、说、读、采访、写作等),采访、写作课程率先实现“双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