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家人们收集的7篇榜样3心得体会,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榜样3心得体会(精选7篇) 篇一
观看《榜样3》心得体会
走进榜样,感悟力量。您心目中榜样是怎样的?我觉得,榜样是山,在辛勤地耕耘中挺起了共和国的脊梁!是水,在涌起的潮头上绽放着中国梦的美丽浪花。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传播真理的宋书声、骑行天使贺星龙、筑梦乡村的李元敏、逐梦太空的王淑芳、虎胆英雄印春荣……在央视《榜样3》一个个平凡而震撼人心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担当、“聪明睿达、斗智斗勇”的智慧、“不惧生死、流血流汗”的铁肩,他们以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诠释着忠诚与担当、理想与激情、敬业与奉献。在看到国测一大队用生命书写薪火相传的精神时,我潸然泪下,振动着内心最柔弱的部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感触颇深、收益良多。
榜样3心得体会(精选7篇)
感动为民的家国情怀。“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多为老百姓办实事,是要求更是责任。从“女汉子”到“杰米拉”,在“我一定要干好这个书记”的誓言背后,李元敏克服多年糖尿病的折磨,事事亲自上阵,时时冲在前头,一年穿烂了五六双鞋,她用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干好村里的每一件事。“火车头书记”书记朱仁斌,用六、七年时间,把鲁家村逐渐从安吉一个破旧不起眼的小山村,发展成“开门就是花园、全村都是景区”的中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他(她)们把乡村振兴深深植根于思想中,不折不扣的落实到为民务实的行动上,赢得了百姓最衷心的点赞。“摩托医生”贺星龙,18年来,他出诊17万人次,背烂12个医药包,骑坏7辆摩托,出诊总里程超过40万公里,他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守着黄土、守护乡亲的一份初心,践行着医者仁心的情怀。学习感悟他的这利良心、善心、责任心,对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来说,就要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急,把老百姓的事当成我们自己的事,把人民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去对待。只有通过我们实实在在的工作,用执著的信念锻造铁一般的肩膀,才能凝聚老百姓的人心,担当起党的事业,赢得人民群众对我们的信心与支持。
品味执着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份专注、一份严谨、一份诚信、一种品质。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要扮演很多角色,不同的角色就意味着要承担不同的责任。宋书声甘为真理付韶光,一辈子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实践者;“核心科学技术,只能靠自己干出来。要把个人志趣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合作攻关,报效国家。”赵忠贤的话虽不长,却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几十年来,他凭着一腔“进军到领军”担当豪气,为我国超导发展在落后50年的情况下,实现了从起步、追赶,到跻身世界前列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什么?这就是工匠精神的有力诠释!要实现新时代伟大中国梦的宏伟目标,需要党员干部始终保持一种专业、专注、专心的恒心与韧劲,以执著、精益求精、以一贯之的精神,贯彻落实好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将人民群众紧紧的团结在党的周围。十年磨一剑,方能梅花香自苦寒来。新时代更要推崇工匠精神,党员干部需要拥有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精神,放下功利心、浮躁心、投机心,拾起公德心、钻研心,恒久心,在为民务实中去提升自我的人格、修炼自我的心性,厚炼担当作为的硬身板、厚植“家国情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尊重和作为共产党人的自豪与尊严。
榜样3心得体会(精选7篇) 篇二
关键词:榜样;创新创业;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112-02
当代中国,需要培养创新意识、推崇创业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高等教育的努力[1]。高校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各高校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形成了一些典型的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大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创业能力是双创教育的根本目标,然而部分大学生目前还不能正确对待双创教育,参与教育活动时被动、积极性不高,有些同学甚至带有一定功利性,将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作为入党或提高综合评价的资本。如何端正大学生对双创教育的认识、加深其对创新创业深刻内涵的理解、教育其将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技能来学习已经成文高校双创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探索的主要是如何以榜样教育法解决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一、榜样的积极作用
网络上对“榜样教育法”的定义是借助于影视、文学和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形象,以正面任务的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向学生施加德育影响的一种德育方法。榜样具有示范价值和激励价值,榜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关于榜样的具体――现象――具体的过程,即首先具有教育意义的榜样人物,对榜样的具体行为表现进行抽象,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和榜样所内含的主导精神,将这些事例和精神再度具体化,向受教育者进行传导[2]。榜样教育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由来已久,是被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它符合青少年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榜样能给青年人以奋进的力量、成长的动力,帮助青年确立最初的生活指向,更好地进行社会化和再社会化过程[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发现,榜样教育在其他教育中也具有同样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榜样教育法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1.榜样教育法可提高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来我们国家根据当今时展形势及需要提出来的,自2006年至今经过各高校的不断实践和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形成了一定模式,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如何解决学生参与双创教育积极性、主动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地方农业本科高校,学校也采取了许多方法,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如开设创业教育理论课程、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工作、本科生导师制等。但在教育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虽然学校也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宣传引导,但更多的学生对于课程还是以获得学分为主要目的,对于创新创业项目的研究依赖老师,缺少自己的思考,有些人甚至不愿意参加到研究工作中。根据前人研究,青少年模仿性强、可塑性大[4],榜样具有示范作用,且如果榜样示范活动与学习者的行动构筑了一个生活世界,且两者的价值目标具有趋同性,榜样教育法将取得巨大成效[5]。因此寻找大学生身边创新创业、成功的典型,并作为榜样,通过多种方式方法进行宣传,更贴近大学生的心灵,容易产生共鸣,可以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双创教育的意义,看到积极参与后将实现的价值,从而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
2.榜样教育法可增强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自信心。根据笔者的了解,部分大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的梦想,但是却缺少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心。一是我国多年来灌输式的教育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自认为此方面的能力不足、信心不足;二是社会环境和社会支持系统影响学生创业的信心。虽然自十以来,国家不断出台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但是落实政策和让学生掌握政策需要一定的时间,目前部分学生对创业的社会环境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认识,部分学生的家长、亲戚等社会支持系统思想还比较保守,多指引学生到事业单位一类的稳定单位就业,造成学生对创业的自信心不足。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信心,榜样教育是最直接的方法之一。所谓“身教重于言传,具体强于抽象,一个榜样胜过书上二十条教诲”[6]。以创新创业成功的鲜活榜样作为典型,以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育,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自信心。
三、榜样教育法的实施
1.选准教育榜样。根据前人研究,虽然榜样教育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当前,榜样教育面临着一些困境,其教育的实效性有待提高。其困境之一就是学校容易选择“高、大、上”的典型作为榜样,而这种榜样对于大学生来说虽然值得景仰,但难以引起共鸣,其成功的轨迹难以被复制或者模仿,造成榜样教育弱化或失效。因此在榜样的选择上,除了应该遵循层次性、真实性、培育性和时代性的原则[7],还应遵循临近性的原则。一是专业背景的临近性,不同专业的创新创业活动具有不同的特点,专业背景相近的榜样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模仿价值;二是时代的临近性,以创业典范为例,笔者认为,与其选择离开校园多年后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不如选择创业成功的在校生或毕业3―5年内的校友,他们也许还未取得完全的成功,没有值得炫耀的光辉业绩,但是却具有与在校大学生相近的社会环境背景、包括认知和思维,更贴近于在校大学生,容易获得认同。三是轨迹的可模仿性,所选取榜样的成功应该主要取决于榜样个人的努力,而非依靠其他助力,对于大部分普通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模仿意义。
2.创新教育方法。对榜样的宣传教育具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传统的方法比如座谈会、经验交流会、人物访谈、事迹报告会、新闻等,都是经实践证明的可取得良好效果的方法。但我们也应同时意识到,随着互联网技术、数字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其传播方式被大学生普遍接受,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8]。因此在运用好传统方式的同时,我们更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尤其运用微博、微信等90后大学生高度关注的信息工具,实施创新创业榜样教育。
3.建立长效机制。以往的榜样教育,常常以“一次性”教育为主,请榜样做一次经验交流会、为榜样做一次事迹宣传等等,这样的教育方法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激情,但往往时过境迁,就激情消退,并不能真正去实践。榜样教育的组织者一是应建立长效交流机制,架起榜样与学习者之间的长期沟通的桥梁,使榜样对学习者做到时时指引。比如,可以充分发挥校友联络会的作用,也可以建立创新创业社团,聘请“榜样”担任顾问;二是可以建立实践平台,例如将榜样创办的企业发展为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创业实践基地等,为学习者提供机会到创业成功典型的企业参观、实习,近距离感受榜样的魅力,学习企业运营经验。
总之,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做好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搞好教育教学改革是学校层面必须要倡导和探索的,但是发挥被教育主体――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是极其重要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作用也是直接而高效的,以恰当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榜样教育,将有效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 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J].教育研究,2002(8):17-22.
[3]何东平,刘方生。论新时期的榜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4).
[4]林沉。教师角色榜样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
[5]李基礼。榜样教育法内存机制及实践反思――以北京大学实践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9):102-105.
[6]郭立场。榜样认同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10):64-67.
榜样3心得体会(精选7篇) 篇三
[关键词]榜样;榜样教育;审美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7-PPPP-CC[作者简介]吴心怡(1990―),女,安徽宣城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2011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榜样教育是“以先进的典型人物为榜样,宣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行为,使人们从他们的事迹中受到启迪和鼓舞的一种教育活动”[1]。榜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育方法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常用常新的有效教育方法之一。为了追求教育效果,教育者们常常将榜样塑造为完美无缺的理想人物,导致榜样日益概念化和模式化。榜样教育在当代不断弱化的趋势日益严重,审美价值和道德教化作用不断丧失,必须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
一、榜样的审美价值
榜样可以分为两种,既有积极的榜样,也有消极的榜样。两种榜样都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示范和激励作用。“榜样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目标和动力,个体在榜样的激励下,潜能得以挖掘,个体的价值不断地得以张扬和实现。榜样教育正是以榜样为中介,通过榜样对受教育者的刺激而起作用的。”[2]榜样示范和激励的效力来自人们对榜样的认知、认同和情感共鸣。因此,榜样教育是否起作用的关键就在于榜样能否被受教育正确认知、认同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人们是在对榜样审美的活动中获得对榜样的认知、认同和产生情感的,所以榜样审美是榜样教育的起点。
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榜样进行认知,但最终都离不开审美,只有对榜样进行审美才能使人们获得特殊的审美体验,从而充分地认识榜样人物。对榜样的认同也需要榜样审美,榜样只有是美的,才会被人们所爱、所尊敬,榜样的思想和行为中所包含的价值和行为准则才能融入受教育者的思想和情感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价值和行为准则。榜样教育是以榜样为中介唤起受教者的审美情感,通过榜样审美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净化受教育者的情感,使受教育者心灵高尚为目的的[3]。所以情感投入对榜样教育能否成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只有具有审美价值的榜样才能真正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从而调动人的积极性,以自觉学习、模仿榜样人物。
总之,榜样教育具有十分鲜明的审美特点。,如果榜样教育忽视审美规律,所塑造和宣传的榜样缺乏审美价值,榜样教育就难以产生效果,并可能出现无效甚至负效的情况,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良影响。
二、榜样塑造审美价值的丧失
(一)过度理想和拔高
在我国,榜样作为积极正面的典型形象,不仅有值得人们学习的过人之处,通常还传递着主流的思想道德信息。所以,榜样一般被塑造为理想化的完美人物,集“高、大、全”于一身,他们的形象不断被拔高,完全脱离现实生� 榜样是没有任何确定和弱点的,这样的榜样确实显得更加伟大和崇高了,但同时也失去了真实性和亲切感,远远脱离现实的社会生活,远离普通百姓,难以激发受教育的学习欲望。特别是在多元化发展的当代社会,社会自由度越来越高,人们的自我意识前所未有的高涨,脱离现实生活的榜样是很难被人们接受的。
(二)严重抽象,失去个性
榜样人物的抽象化也是当前榜样塑造中的一个很大的弊病。榜样人物成为一个只具有高尚品格的抽象象征,他们没有个人私利只有一心奉献,没有丰富的情感只有光辉的形象。他们的个性被抽离出去,只剩下高尚的品质供人崇拜。他们不再是活生生的人而成为“超人”的精神符号。这样的榜样还是美的吗?还能触动人们的心灵吗?榜样被剔除了个性,就不再是目的而是异化成为工具,失去了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这样的榜样是模式化的、冷冰冰的,失去了审美价值,成为干巴巴的道德说教,不能触及受教育者的灵魂。
(三)与道德伦理和生命价值相悖
我国一贯宣扬集体主义精神,榜样塑造选择的事迹常常是“有病不看”“牺牲小家成全大家”“自我牺牲”等,宣传的道德品质主要为毫不利己、大公无私、爱岗敬业和牺牲精神等,尤其突出宣传个人的献身精神。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有一对胡忠、谢晓君夫妇,他们带着孩子坚守藏区义务支教长达12年,70多岁的老母亲和90多岁的奶奶远在千里之外,夫妻二人不仅无法常伴母亲左右而且由于是义务支教也无法在经济上赡养老人,妻子生了病为了藏区孩子也不去医治。他们的故事既令人感动,也值得人们思考。社会责任是责任,家庭责任也是责 不可否认,他们是英雄,但他们是恰当的榜样吗?同时,生病不去医治也与当今时代重视生命价值的理论相悖,可能使人产生误解和不良的价值认同,应该加以修正和改变。
三、榜样教育审美的回归
虽然榜样教育陷入审美价值丧失的困境中,但不能因此就否认榜样教育的重要地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榜样教育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只要实现榜样教育审美的回归,我们就能使榜样教育在当今重获生机。为实现榜样审美的回归,就要在榜样塑造和宣传方面都回归审美。
(一)榜样的塑造回归审美
1.榜样要真实
首先,榜样一定不能是人为地塑造出来的。这样的榜样不仅缺乏感染力,而且一旦被人发现破绽,就会完全失去人们的信任。其次,在宣传榜样的事迹时,必须避免人为地夸大。“在宣传榜样模范事迹时,必须实事求是地反映榜样的本来面目。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客观地树立起为人们心悦诚服的榜样。”[4]人为拔高给榜样镀金的做法,会使榜样失去普遍意义和群众基础。事实上,很多榜样的教育效果不佳正是这种急于求成、随意拔高的行为所导致的。雷锋精神是我国榜样教育一个典型且成功的案例,但雷锋精神也一直在受到攻击和质疑,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雷锋作为一个做好事的榜样有被塑造的痕迹。雷锋做好事留下了大量的照片、日记等证据,这些证据反而逃脱不了刻意之嫌。网上甚至出现了“雷锋扶老奶奶过马路有一个摄影记者路过拍摄了下来”“雷锋晚上熄灯后打着手电筒读书,虽然看照片里的光线很足并不需要电筒,但这并不妨碍雷锋秉烛夜读也不妨碍摄影记者路过”……这类讽刺图片和段子。这样的漏洞严重威胁了雷锋精神宣传的感染力,在以后的榜样塑造中应该引以为戒。
2.榜样要易于接受和学习
榜样应该是易于接受和学习的,所以榜样不能过于高大。按过于“高、大、全”的标准塑造出来的榜样形象,实际上并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内心的崇敬。面对完美的榜样时,人们的心态是各有不同,有的 [5]因此,在塑造榜样的时候,应该考虑到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不可能完全没有私欲。榜样塑造应该有一定的层次性,既要有高尚的榜样作为精神信仰,更应该塑造贴近生活易于接受和学习的“普通”榜样,作为人们参考和学习的对象。
3.榜样塑造要坚持个性化
榜样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也有困惑和迷茫。任何榜样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毫无个人特色,而丰富的个性并不会给榜样的光辉事迹拖后腿,只要事迹本身是可信的,就不会被任何东西掩盖其伟大的光芒。榜样要被受教育者所审美并不意味着他一定要是完美无缺的,实际上十全十美的榜样是一种虚假的审美的体现,即使被无数遍地高歌也无法使审美内化到受教育者的内心中去。活生生的有思想、有个性的榜样更容易使受教育者看到榜样的灵魂深处,认识到他们不是生来就是圣人,他们也有悲有喜,有成功有失败。榜样人物的选择是经过了复杂的内心斗争和艰难的取舍才决定的,他们既能做出伟大抉择也可能会遗憾自己失去的东西。这样的矛盾并不会使榜样变得软弱,反而更能发挥出人性的光辉,更显得榜样伟大和感人。这样的榜样才是我们灵魂的导师而不是死板的道标。
4.榜样要有时代感
时代变化了,榜样也应该与时俱进。建国初期,我国各方面条件艰苦,百废待兴,因此非常强调勤俭节约、大公无私、爱岗敬业等。而当今时代的榜样不仅应该艰苦奋斗,还要有才能、有远见。不仅要敬业奉献,还要尊重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不仅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还要学会用智慧解决问题,既要帮助别人也要保证自己的安全。救火牺牲的英雄少年赖宁的故事家喻户晓,他的照片曾经挂在每一个中小学校园之中,但是随着21世纪的到来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颁布实施,很多人开始反思对青少年宣传赖宁精神是否有悖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安全意识教育。赖宁画像被请出教室,体现了当今时代对生命权的尊重和对未成年人的关爱,符合当今时代榜样审美的要求。
(二)榜样的宣传要符合审美规律
1.实事求是地宣传
榜样的力量在于真实,真实是榜样宣传的生命。我们目前宣传的主流先进人物榜样未能得到受教育者的喜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先进人物离他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可望不可即。“先进事迹是先进人物自身努力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产物,不是人为捧出的。”[6]因此,在进行榜样教育时应该实事求是地宣传榜样的优点并正视其缺点,使榜样真实可信。不能弄虚作假,随意拔高,更不能把一大堆先进事迹安放到一个人的身上。要让受教育者感到榜样与普通群众一样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是人民大众中既平凡又伟大的先进者,是可以学习、模仿和超越的。应该克服传统榜样教育中花样繁多的包装、极尽所能的鼓吹、大张旗鼓的宣传这些误区。
2.关心和爱护榜样
精神力量是榜样教育的主要力量源泉,但一定的经济利益也有利于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榜样人物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了个人和小家的利益,国家也应该在实际上关心和爱护榜样人物,一味的精神嘉奖不能解决实际问题。2003年“非典”在我国肆虐,一批批白衣天使在危急关头勇敢地战斗在第一线。他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拯救了无数人,他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更感动了全国人民。但是,在“非典”危机过去以后,一部分医护人员由于感染病毒去世或者留下了终身残疾,国家却没有一套有效的后续保障制度安抚他们的家人和保障他们的治疗。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能再担任医疗工作,又得不到稳定的治疗,生活非常困苦,令人唏嘘。
在运用榜样教育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要帮助榜样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又要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真正关心和爱护榜样,不能令榜样和受教育者寒心。
参考文献:
[1]赵平。榜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16).
[2]何其二。审美视野下的榜样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3).
[3]王年铁。谈榜样教育中的审美特点[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0,11(2).
[4]庄后胜。当代中国榜样教育有效性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位论文,2010.
榜样3心得体会(精选7篇) 篇四
为落实上级通知精神,深入学习榜样精神,借力榜样力量,激发党员同志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根据区教育行业党委通知要求,经学校支部委员会研究决定,于今天开展《榜样3》专题学习活动。现将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迅速落实动员
自接到上级通知起,党支部迅速落实动员,通过党员群第一时间传达通知精神,要求党员同志自行在家观看学习《榜样3》专题节目。此外,各党小组也迅速在小组群里传达通知,确保每位党员同志都能及时观看专题节目。
二、开展集中学习
11月12日中午,党支部组织开展了《榜样3》专题学习活动。本次活动中,全体党员同志一同重温了《榜样3》专题节目贺星龙篇,重温贺星龙为人民服务的榜样精神。党支部书记指出:医者仁心,更是良心、善心、责任心。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应该像贺星龙那样,把党的宗旨与自己的本职工作密切相联,用具体的行动服务人民大众。活动中,党员同志们还以党小组为单位,交流了自己自学《榜样3》专题节目的心得体会。活动最后,全体党员同志重温入党誓词,永远铭记。
三、学有所感,学有所悟
每位党员同志自学观看《榜样3》专题节目后,撰写了个人学习心得体会。党员同志们为榜样的精神深深震撼着,同志们深刻地反思自我,并表达了在今后工作中向榜样们学习看齐的决心。在《榜样3》专题学习活动中,全体党员以党小组为单位交流了自己的读后感受。
四、积极开展党建宣传
党支部非常注重党建宣传工作,《榜样3》专题学习活动结束后,党建宣传小组及时进行编辑,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及时宣传本次活动,本期微信得到全校66个班级的积极转发,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通过本次《榜样3》专题学习活动,全体党员同志们表示一定要振奋精神,借力榜样力量,坚定信念,苦干实干,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理论学习,强化工作实践,立足本职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展现党员风采,人人争当榜样!
2018年11月12日
党支部开展学习《榜样3》专题学习活动总结2
2018年11月9日下午,我系党总支接到学院组织部下发的通知后,紧急通知,要求各党支部严格按照市委组织部《关于认真做好<榜样3>专题节目学习宣传工作的通知》进行学习。
2018年11月9日至11月12日,我系各党支部如期学习《榜样3》,并结合自身的岗位职责畅谈学习感受。
我系教工第一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于2018年11月12日上午10点在5B101进行了集中学习和讨论。支部各教师党员表示,要从先进党员事迹中汲取动力,不忘作为一名教育者的初心,牢记为人民教育贡献自己力量的使命,教育好学生、上好每节课,真正做一名经得起党和人民检验的好教师。
我系教工第二党支部于2018年11月10日观看《榜样3》,11月12日上午11点召开座谈会。
会上,大家就《榜样3》中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和身边的例子,结合自身岗位展开激烈的讨论与分享,张楗让主任表示,立足新校区值班和自身困难问题,要给大家展现了一个做为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和奉献;其他党员也纷纷表示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备好每一节课,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2018年11月12日中午13点,我系教工第三党支部全体党员教师在5B402教室集体观看学习《榜样3》视频,并结合自身岗位分享学习感受。
在90分钟的视频中,每位党员教师都认真观看,仔细记录要点。面对山西乡村医生、新疆村部党支书等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大家一次次湿润了眼眶,被他们的奉献、创新、担当、清正所感动。副主任秦合岗强调,《榜样3》纪录片用平凡故事讲述深刻道理,用先进典型模范事迹诠释党的崇高理想,是我们展开党员党性学习的生动教材;支部宣传委员、统战委员雷俊霞老师表示,我们作为一线职业院校教师,要向优秀共产党员学习,立足工作实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榜样3心得体会(精选7篇)
通过本次学习,希望我系部全体党员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从先进党员事迹中汲取动力、矢志前行,以抓好教育教学工作作为日常监督重点,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切实为系部发展、学院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争做新时代“榜样人”。
党支部开展学习《榜样3》专题学习活动总结3
榜样3心得体会(精选7篇)
榜样3心得体会(精选7篇) 篇五
关 键 词 榜样;榜样教育
作者简介 殷雪,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高德胜,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们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媒体的宣传,如备受社会瞩目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到学校以及家庭的“好孩子”教育,我们不断树立榜样,以期发挥其榜样效应。
一、榜样产生作用的内在机制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榜样意为“作为仿效的人和事例(多指好的)”[1]。由此可见,榜样在价值上具有引导人向善的作用,但榜样发挥引人向善的作用是有其内在机制的。
一是榜样对学习者的影响作用来自于人格与道德魅力。学习者对榜样的学习是基于榜样人物的美德,基于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在这一点上,要明确榜样与偶像的区别。研究表明,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的共同之处在于对偶像或榜样的社会学习和依恋,二者不同之处在于偶像崇拜较之于榜样学习更是一种以人物形象为核心的学习,而不是以特质为核心的学习。[2]以人物形象为核心的学习更容易导致盲目行为的产生,妨碍崇拜者的理智判断。所以,偶像崇拜更注重对崇拜对象的形象魅力、个的感性追求,因而也更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非理性模仿。榜样学习则不同,以特质为核心的学习更是一种理性的学习,可使青少年积极认同榜样人物的“内涵因素,从而促进个人的自我成长”[3]。学习者学习榜样是有感于榜样的人格与道德魅力,是发自于内心对美善的追寻。
二是榜样的自然性。榜样的自然性主要体现在榜样产生的自然性、学习榜样的自发性以及可感受性这三个方面。榜样是在生活中自发产生的,是基于个体在生活中的美德得到认可的结果,榜样示范者主观上并不是以自己的行为被他人效
三是榜样效应的有限性。这主要是指榜样的学习不可超出学习者的可感受性。如果超出了一定的生活范围,脱离了具体的生活背景,榜样教育的效果就会递减。曾经起过作用的榜样现在是否已经过时?人们常有的这个困惑,也是对榜样效应有限性的机理反应。榜样人物的美德并没有过时一说,以前的榜样不起作用了往往是因为榜样学习走向了教条,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习者可感受的范围。因为学生接受榜样的一个前提是感情的接纳和认可。
卢梭认为:“任何一种良好的行为之所以能够产生良好的道德效果,只是因为在你做的时候就认识到它本来是好的,而不是因为看见别人那样做,你才那样做。”[4]由此可见,榜样之所以产生作用,是因为榜样行为本身具有道德魅力,且这种魅力为学习者所认可,学习者通过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和自主选择的交互作用实现了生活中的道德学习。
二、生活:榜样的根基
榜样就在生活中,与树立的榜样不同,生活中的榜样是自然的,生活中的榜样不是别人设立的,也不是自封的,而是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这种榜样不是一部分人为了自己或明或隐的目的而进行包装后的产品,而是其人性和人格光辉的自然显现。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可以自然地生活,并在这种生活中散发自己的人格魅力,因为人格魅力是聚于内而行于外的,他的生活就是其德行和人格展现、展开、提升的过程,必定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当然,他也可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控制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产生的影响。从榜样的角度来看,前者是暗示,后者是明示。
学习者可以清楚地意识到榜样人物的暗示,人们往往在这一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道德倾向和需要,来决定是否认同、排斥,还是二者皆有之。无论是这三种情况中的哪一种,都是学习者自主选择的结果。对于榜样人物的暗示,学习者也可能没有清楚的认识,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吸收了对方的影响,这是接受暗示。还有一种可能,学习者对榜样的暗示毫无感觉,没有受到一点影响。对榜样人物的暗示,清醒的排斥和一点也不受影响存在着理论上的可能,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发生这种可能的几率并不高,因为人都有“见贤思齐”之心,都有追求高尚事物的倾向,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块干净的地方用以容纳美好的、人性的东西,对榜样人物所散发出来的人性芳香,即使不能为之,也可能清醒地意识到榜样人物的主观努力。此外,生活中的榜样是活生生的,是有血有肉的人,其道德行为更容易唤起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处于情感体验中的个体更容易接受榜样人物的暗示。
三、生活中“坏榜样”的影响
榜样自身包含着价值判断,榜样都是好的,所谓“坏榜样”其实不是榜样,而是榜样的反面。榜样能够影响人,可怕的是“坏榜样”同样可以影响人。
财富和美德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并不具有根据收入水平来判断他人道德水准的特权”[5]。然而,在商品经济肆虐的时代,“金钱已经变成了决定一个人尊严的主要决定因素,已� “无德而富”的怪现象也日益成为一种常态,且“随着信息传播的快捷化和交往的普遍化,‘无德而富’现象对整个社会的冲击力更大,也变得更为公开化”[7]。青少年长时间浸泡在这种环境中,接受各个方面的明示或者暗示,为其道德观的形成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
教育本身具有道德性,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教育功利化趋势的加强,教育中的败德行为渐渐浮出了水面。这些败德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最为明显。试想如果我们一面在树立道德模范,另一面又默许败德行为在教育中横行,我们又岂能奢望我们的学生不 这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媒体自身的角度,由于常态的社会事件不足以产生轰动效应,为了吸引观众眼球,一些媒体会以非常态的方式挖掘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对败德案例的报道比例增多,且在事实和情节上常予以夸张,并以之为常态进行分析。如果说“无德而富”和“教育中的败德行为”是社会事实的话,那么夸张报道则使得人们误把偏态的事实当做常态来对待。二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角度,信息化时代使得青少年获取信息更容易,各种丑恶现象逐渐向他们敞开了门。“‘犯罪高发潮’所反映的,也许是媒体报道提高了人们对犯罪行为在集体意识上的关注度,而并非是犯罪率真的变高。”[8]同理,一些媒体“追腥逐臭”的行为本身并不能反映社会普遍道德状况的衰败,但是,对于青少年来说,却使得他们渐渐地对社会的丑恶现象习以为常。
生活中的道德学习是“以我们拥有的道德本能为基础,通过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和自主选择的交互作用而实现”[9]。比起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崇高榜样”,学生反而会觉得生活中的“坏榜样”更加真实。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学生会日益感到榜样教育的虚伪和无力;另一方面,各种价值观在学生可理解的范围内发生冲突,当学生的自主选择范围增加,但做出选择所需的意志和理性能力尚未能与之相匹配的时候,就会造成“精神疲劳”。学生自然就会去寻找一种稳定单一的方式做出选择,只有从现实生活的可感知状态去寻找出路。因此,立足于学生生活的榜样的缺失,将会给败德行为以可乘之机。
四、榜样教育中的“可为”
榜样教育的“可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教育者自身的角色
教育者自然就是学生生活中的榜样,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家长一直扮演着学生生活中重要他人的角色。卢梭在《爱弥尔》里说,“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10]。因此,教育者要加强自身的品行、修养,做到言行一致。如果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学生很容易就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即使表面上对老师表现出认同,私底下依然会我行我素。此外,教育者还要担当发现生活中榜样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美好的品质和光辉的人性特质。
(二)“道德的学校”本身就是榜样
学校是一个道德性的机构,学校本身所进行的就是一种道德性的活动,即教育活动。如果学校一切以利益为中心,学生以分数为中心,所有的行为只要符合利益和分数标准,就在学校里得到默许和认可,那么学校自身就会失去其道德效力。学校与其他社会机构的一个本质区别就在于学校的道德性。一个“道德的学校”,其自身的道德魅力就足以吸引学生以之为榜样。从学校自身的道德环境上说,“学校影响学生的道德成长,主要依靠两种手段:一是教师能够起道德表率作用的行为,二是学校的道德环境,特别是具有道德感染力的集体生活氛围”[11]。在一个道德的学校里,榜样教育是自发的,不是教育者的刻意为之,它消解于学校环境的各种明示与暗示之中。
(三)同伴榜样
“随着未成年人年龄的增长,成年人中的舆论对他们的影响相对削弱,而同龄人中的舆论,特别是亲密伙伴对人和事的评论,对其个人行为的影响相对增强。当这两种舆论发生冲突时,在自发的状态下,同龄人中的舆论容易占上风。”[12]同伴交往是学生学校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交往空间,因而,引导学生对同伴榜样的学习也是榜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同伴榜样来自于学生自己的生活,榜样学习处于学习者可感受的范围内。榜样人物和学习者在道德境遇上面对相同的问题,具有相似的境遇,更容易为学习者所接受。同伴榜样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具体的、便于操作的,因此,学生也更容易进行观察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1.
[2][3]岳晓东。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J].青年研究,1999(7):1-9.
[4][10][法]卢梭。爱弥尔[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2,96.
[5][6][英]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M].陈广兴,南治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86,202.
[7]杜时忠,程红艳。“无德而富”与道德教育的根本性危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0-27.
[8][美]伊维塔•泽鲁巴维尔。房间里的大象[M].胡缠,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4.
[9]高德胜。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4.
榜样3心得体会(精选7篇) 篇六
一、课堂教学是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课堂是学校区别于家庭和社会的最不同的教育空间,教学是学校区别于家庭和社会的最不同的教育形式,学校教育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专业化的教育者与系统化的知识传授,而课堂教学则以严谨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最集中地呈现着学校教育的这两点优势。因此,课堂教学就成为了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首先,课堂教学的严谨性确保着学校榜样教育的真实性。榜样人物事迹的真实性是榜样教育存在的生命基石,榜样成长环境的真实性是榜样教育实施的历史根基。一旦这两个真实性在受教育者的心中受到动摇,那么,榜样教育所承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都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冲击,而这对于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少年而言则尤为明显。所以,保证榜样教育内容的严谨真实极其重要与必要。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主体局限性以及学校教育其他环节的主体多元性都无法与课堂教学中极为突出的教育主体专业性相比,这就使得课堂教学成为了确保榜样教育真实性的核心阵地。
其次,课堂教学的系统性避免了学校榜样教育的表层化。榜样教育的内容绝不仅是榜样人物事迹的表面介绍,榜样教育的目的也绝不仅是对榜样人物行为的简单模仿。如何让受教育者通过榜样教育感悟、认同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并进而内在地影响自身的精神世界和实践行为才是榜样教育的应有之义。榜样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榜样的历史性与时代性决定了榜样教育的历史性与时代性。因此,榜样教育必须对榜样人物的精神品格进行具有历史环境与时代背景的系统解读,使受教育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而组织严密、系统持续的课堂教学正是对榜样进行深刻透彻理论分析的最佳方式。
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块阵地将榜样教育内化在全部课程之中。榜样教育是利用促使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优秀人物的行为、思想和精神资源而进行的教育。所以,榜样教育既是价值理念的教育,也是知识经验的教育。榜样的价值不仅仅表现在道德层面,榜样还引导着人们对美的崇尚、追逐与兴趣。将榜样教育生动熟练地运用在各门课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再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知识出现“见物不见人”的粗浅与尴尬。因此,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严谨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和知识性教育的基本途径,应该将各门课程蕴涵的榜样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将各门课程已有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榜样的力量培养兴趣、丰富知识、提升境界。
二、校园文化是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的效应场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氛围。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渗透性和互动性的特征是使校园文化成为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的精神氛围与功能平台的属性依据和构建着力点。积极打造校园榜样文化,不但是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的重要实现途径,也是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首先,校园文化的渗透性使学校榜样教育最大程度上摆脱了时空限制。校园文化本质上是指在一所学校的特定空间中,教师、学生、职工等学校成员所形成的具有统一性和稳定性的价值追求、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作为总体文化建立在学校成员的个体文化基础之上,在形成之后校园文化又反过来影响每一位成员的个体文化。广义上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指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硬件环境以及服务管理在内的全部学校育人环节的建设,狭义上则是指在固定教学计划之外旨在打造和夯实学校教育理念,培养和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学校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建设。与课堂教学相比,校园文化在榜样教育中的最大优势就是较少受时间约束地存在于校园空间的每个角落里和学校活动的每个环节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榜样教育更加经常而持续地渗透在学校每一位成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和言行举止。
其次,强烈的互动性使校园文化成为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有机统一的最佳平台。李长春同志在全国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充分发挥青少年在学雷锋活动中的生力军作用”[2]。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的同时,在尊重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校园榜样文化的建设中得到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在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中推进校园榜样文化的建设。
因此,应该积极打造校园榜样文化,将榜样教育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校园文化的载体可以分为静态载体和动态载体两种形式。要在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中充分利用楼宇、宿舍、橱窗、板报、墙壁、走廊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悬挂与张贴榜样人物的画像和格言,体现榜样教育理念。要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利用报告讲座、演讲比赛、读书征文、文艺演出、主题班日等多种形式宣传榜样精神事迹。无论是对静态载体的选择还是对动态载体的设计都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精心组织学生自主建设。要通过学生广泛参与的评选身边同学榜样的活动,为受教育者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让他们从身边榜样身上获得最直观的激励和最直接的力量。
三、师德师风是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的主心骨
师德师风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所在。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3]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示范性意义与基础性作用都要求在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中必须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核心任务抓紧抓好。
首先,教师言行的示范性要求教师必须以榜样的身 教师应该是学生的第一身边榜样。榜样分为经典榜样和身边榜样。经典榜样人物由于其完美崇高的境界、感人突出的事迹、巨大显著的成就和广泛深远的影响而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是,时空的距离也必然带来感知的距离,尤其对于更多采取感性认知方式认识世界的青少年而言,这种距离感则更为突出。而身边榜样则打破了时空界限,增强了榜样的亲切感和易学性。教师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必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教师的众多言行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甚至模仿。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必� 就如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上海杨浦高级中学特级教师于漪所言:“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
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在学校榜样教育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无德无以为师”。教师不但必须用优秀的言行产生示范性价值,而且要用高尚的道德在学校榜样教育的全部环节发挥基础性作用。教师推荐经典榜样的影响力和选择身边榜样的权威性既依赖于教师自身被学生认可与爱戴,也取决于教师的正确价值观和优秀分析讲解能力,以及教师自身对榜样人物的感同身受。所以,如果一名教师不能将师德视同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呵护的话,那他就不会真心地并且全身心地在榜样教育中投入感情、信念、精力、智慧去积极主动选择榜样、生动灵活解读榜样,而他所进行的所谓的榜样教育一定会流于形式,甚至对学生产生错误的导向。
因此,必须以饱满的情绪将师德师风作为学校榜样教育的灵魂工程加以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以其以人为本的内涵式建设方式自然地包含在学校榜样教育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己做起、注意点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真正为学生树立一个优秀的身边榜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应该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进行具体部署和指导,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结果进行及时总结和巩固。对于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突出典型要加以表彰和宣传,并在职称待遇等方面进行适当倾斜,以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奉献者寒心。
四、社会实践是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的助推器
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式。社会实践为学校榜样教育克服片面化、孤立化和阶段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社会性和实践性不仅是社会实践活动最鲜明的两个特征,同时也标明学校榜样教育的目的与归宿。
首先,教育的过程本质上而言就是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的过程。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教育的目的就是使 学校榜样教育绝不是为了使学生树立起自己的高尚境界与优秀能力而孤芳自赏,而是要锻炼与提升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与精神力量。榜样来自于社会,榜样的力量要作用于社会。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社会的广阔天地里进一步深刻认识学校所学的榜样事迹和榜样精神,进一步理解榜样产生的社会氛围和时代因素,从而践行榜样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
其次,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使得社会实践成为学校榜样教育的最重要建构路径和最终归宿。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在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的同时,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体会,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助人为乐的爱心公益活动、艰苦奋斗的劳动实践活动、奉献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在关注社会的公益中感受榜样的魅力,在挥洒汗水的劳动中切身体会榜样的辛勤,在真心给予的奉献中领悟榜样的崇高。
因此,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以不断推进与巩固学校榜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实践既不等同于学校组织学生所进行的全部实践教育,也不等同于学生在学校之外的社会和家庭中所从事的全部实践行为。社会实践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所进行的在学校之外有组织的实践活动。所以,一定要充分发挥学校与教师在社会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学校要积极组织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结合校内所进行的榜样教育开展参观历史博物馆和革命纪念地、瞻仰烈士陵园和伟人故居、访谈革命前辈和英雄模范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直观性榜样教育,开展参加义务劳动、勤工助学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学生进行体验式榜样教育。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重点要做好教师组织指导和整合社会资源的工作。
五、学校管理是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常态化的方向盘
学校管理是学校教育的中枢神经。学校管理由于组织自身的规模适度与专业集中的特点相较于社会管理和家庭管理而言,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优势实现榜样教育的常态化。而相对于学校工作的其他环节,学校管理以其全局性和导向性的特点发挥着全面统筹学校资源、牢固把握教育方向的作用。
首先,学校管理的全局性使得合理配置一切学校榜样教育优势资源成为可能。学校榜样教育的常态化要求必须对学校教育资源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整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周密部署、合理安排,形成合力,推动学校榜样教育高效率科学地开展。学校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利用榜样教育在学校各环节、各领域的特点与优势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
其次,学校管理的导向性确保着学校榜样教育的正确方向。榜样教育的核心本质上是价值观教育。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方向决定一切。形式再生动,手段再丰富,如果方向错了,所谓“榜样教育”中树立宣传学习的所谓“榜样”只会给学生带来思想的混乱和道路的迷失。这就要求学校一定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指导和积极引导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的榜样教育工作,决不允许在学校榜样教育过程中出现重大方向性错误。
因此,必须以学校管理的统筹兼顾实现学校榜样教育健康发展。学校管理在榜样教育中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建立健全学校榜样教育的常态化机制上。既要注重各种主题榜样教育活动的开展,又要注重日常榜样教育教学行为的运行。既要充分调动教师、学生、职工对榜样教育和榜样学习的热情,又要努力保证榜样教育经费、场地、设备的有力支撑。既要尊重榜样教育主体与对象的自主选择,又要把稳榜样教育的正确方向。以学校管理的有力领导实现学校榜样教学的别开生面、榜样文化的积极构建、榜样评选的公平公正、榜样践行的持续开展。
参考文献
榜样3心得体会(精选7篇)
[2] 李长春。在全国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03-03(2).
榜样3心得体会(精选7篇) 篇七
关键词:榜样教育;观察学习;强化
榜样教育(example education)是一种以典范人物的优秀品质去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教育方法。榜样教育历来是我党在部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追溯过去,众多英雄人物鼓舞着我军官兵,以他们为榜样,我军无数官兵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新中国军队的建设事业不惜放弃个人利益。时至今日,我们不但要继承榜样教育的优良传统,更应该从科学的层面上来分析榜样教育,从中挖掘出更加有价值的东西。而心理学恰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途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19世纪60年代提出的观察学习理论对榜样教育的心理机制做了科学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对于改进和发展我军的榜样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拟从心理学视角,结合观察学习理论探讨军校榜样教育,研究如何更好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提高学员的模仿学习效果。
一、观察学习理论概论
(一)观察学习概念
观察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个体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已有的行为反应特点得到修正,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班杜拉认为人的社会学习活动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来进行,观察学习理论的核心是谈如何通过观察而模仿他人进行学习。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观察学习的主体则称为观察者(observer),观察者通过榜样活动间接学习的过程称为模仿(modeling),模仿的对象称为榜样或示范者(model)。
(二)观察学习类型
根据学习者的心理需求、认知能力等内在心理历程的不同,班杜拉归纳出几种观察学习的基本类型。
1、直接的观察学习。指对榜样行为的简单模仿,即俗话说的“见样学样”。如军校学员通过直接模仿教员的言语和行为并学会射击、游泳等动作技能。日常生活中大部分观察学习属于这种类型,它对个体行为方式习惯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抽象性观察学习。指观察者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以后在一定条件下观察者会表现出能体现这些规则或原理的行为,却不需要模仿所观察到的那些特殊的反应方式。即观察者从榜样各种示范反应中抽取出共性的东西,以后再应用到新的具体情境之中。如新生确山铸剑中,学员学到了铸剑精神,并在以后的大学时光中发扬这种精神。
3、创造性观察学习。指的是观察者通过观察可将各个不同榜样行为特点组合成不同于个别榜样特点的新的混合体,即从不同的示范行为中抽取不同的行为特点,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创造性表现在观察者通过观察,受他人行为的启发,把自己原有的行为成分进行新的排列组合,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反应方式。
二、榜样教育的观察学习过程
班杜拉对观察学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实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班杜拉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成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教员教学员射击,这实际也是一个榜样教育的观察学习过程,下面
1.注意过程
注意学习对象是观察学习的第一步,观察学习的方式和数量都由注意过程筛选和确定。指在观察学习时,个体必须注意榜样所表现的行为特征,并了解� 否则无从经由模 从心理学角度看,我们每时每刻面临无数刺激,哪些刺激才能进入我们的注意?什么样的榜样更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从而加以模仿?班杜拉认为,应该从观察者的心理特征、榜样的活动特征和观察者与榜样的关系特征三方面考虑。三方面中,观察者与榜样之间的关系在某些方面对注意的影响更重要。如果榜样与观察者经常在一起,或者二者相似,那么观察者就经常或容易学会榜样行为。如:学员较多地模仿教员,不同学员队干部带出的学员风格不同,谁带的兵像谁。其次,观察者的特征如价值观念、态度定势、以往强化经验也会影响观察学习的注意过程,使观察者选择一些信息而放弃一些信息。比如观察者认为榜样行为非常重要,他就会集中注意;反之,则容易分散注意。这显然是心理因素� 第三,榜样的活动特征,如行为的效果和价值,榜样人物具有的魅力,示范行为的复杂性和生动性等,也影响注意过程。一般而言,成功、威信、具有个人魅力的榜样模式较之失败、普通的榜样模式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2.保持过程
观察者对榜样行为的注意是观察学习的第一步,要使榜样行为对观察者的行为发生影响,观察者还必须记住榜样的行为,即将其保持在头脑中。班杜拉认为这种保持过程是先将榜样行为转换成记忆表象(把榜样行动的样子记下来),然后记忆表象再转换为言语编码(能用语言描述榜样的行为),表象和言语编码同时贮存在头脑中,记忆才能保持。其实质是一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使榜样行为与个体已有的表象联系起来而保留在记忆中,用以指导个体今后的行为。
对榜样行为的复述会提高记忆和保持的效果。复述的形式:1.内心复述(象征性复述)是利用保持在头脑中的榜样行为的表象在心理上反复出现和组织,也就是想象自己正在做一个榜样行为。2.动作性复述,通过重复榜样行为的外部动作来复习和巩固习得的行为。观察学习的最高水平就是通过先用符号对榜样活动进行组织和复述,然后再把它付诸于外部行动。比如一次射击课后,学员并未完全掌握要领,从记忆的规律来说,教员应发动学员做练习,提高学习效果。内心复述和动作性复述是保持示范行为的重要手段。
3.动作再现过程
动作再现过程是将记忆中的动作观念转换为行为,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这是观察学习的中心环节。观察者只有努力将观察到的良好示范行为运用于自己的实际行为中,进行一定的实际操作,才能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否则就只是以记忆表象的形式保留在大脑中,而失去了观察学习的真正意义。动作再现过程主要包括动作的认知组织、实际动作和动作监控三步,以学员学习射击动作为例。动作的认知组织就是将记忆中的射击动作观念选择出来加以组织。学习者记忆中的示范行为的组成部分如果不完整,动作再现就会发生错误。实际动作就是将认知组织后的射击动作表现出来。如果缺乏再现某种动作的技能,再现的行为就会偏离示范行为。因此,在认知组织的基础上,学员要通过回忆和练习来弥补这些不足。由于从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一开始就能转换成准确无误的行为很少见,再现行为的反应起动以后,需要对反应进行及时地观察和纠正,这就是动作监控,它分为自我监控和他人监控两种。一般情况下,学习者尝试再现示范者的行为反应,并依靠自我和他人监控所提供的反馈信息来及时调整和纠正再现行为,使之接近于示范者的行为。射击学习中,也应该不断动作再现、不断纠正,直至完全掌握要领。
4.动机过程
指个体不仅经由观察模仿从榜样身上学到了行为,而且也愿意在适当的时机将学得的行为表现出来。动机过程贯穿于观察学习的始终,它引起和维持着人的观察学习活动,最终决定个体是否表现榜样行为。班杜拉认为只有在足够的动机和激励作用下,示范行为的操作才会出现。比如学员学会了射击,但肯定不会随便射击,考核的动机才会让他们付诸行动。人的活动的动机来自过去别人和自己在类似行为上受到的强化。班杜拉认为人的认知能力,对行动结果的预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表现。他把强化视为个体对环境认知的一种信息,即强化物的出现等于告诉个体行为后果将带给他的是惩罚或奖赏,人们正是根据这种信息的预期决定自己的行为反应的。强化包括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与自我强化,其中前两种属于外部强化,第三种属于内部强化。
直接强化就是外界因素对学习者行为产生的直接强化。比如学员预期行为能获得奖励的结果,就倾向于操作经过观察而获得的行为,如射击成绩优秀能够获得教员的表扬或奖学金,他就有动力去努力练习;相反,则会削弱操作这种行为的倾向。替代性强化是班杜拉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指通过观察别人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例如,学员看到别人的成绩和努力受到赞扬与肯定,自己就加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反之,当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批评或处罚等,自己就避免产生类似行为。所以替代强化实际上是指直接强化作用于榜样,榜样起到替代作用而对学习者行为构成强化。这种榜样可以扩大到电影、电视、小说中的人物。自我强化,指按自己设定的标准行动时,行为者以自己确定的自我评价标准通过奖励来增强和维持自己行为的过程,它强调了学习的认知性和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外部强化与内部强化一致时能给行为以最大的激励作用。我们要善于运用外部强化并尽可能使之转化为学员的自我强化,来推动学员的模仿学习。
这四个过程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在任何特定的情境中,一个观察者不能重复一个示范原型的行为很可能是由于下列原因:没有注意有关活动,记忆中无动作观念,没有能力去操作或没有足够的动力。
三、运用观察学习理论进行榜样教育
深入学习观察学习理论,可以挖掘出许多与榜样教育相关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仍对我军今天的榜样教育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如何利用观察学习理论提高榜样的正面影响,促进学员的模仿学习呢?
1.从注意过程看榜样树立
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注意过程的理论告诉我们,受教育者首先要注意榜样行为,然后接受、认同榜样及其行为,在对其进行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效仿和践行。因此,从榜样教育的接受过程讲,榜样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遵循受教育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规律,树立受教育者认同的榜样,让他们能主动参与榜样的学习,凸显他们的主体地位。同时应对影响观察学习过程的另两个因素,即观察对象的特征和观察者与观察对象的关系,作整体性的考虑。
因此,榜样教育应树立怎样的榜样呢?首先,榜样特点要突出,其优点要胜过被教育者;其次,拓宽榜样群体。要针对受教育群体的不同兴趣爱好、价值观念、行为习气树立多种榜样,使受教育者能对榜样产生注意和观察,进而接受。接触多种榜样将激发学习者创造出新的,具有创造性的行为。再次,树立的榜样行为要与受教育者有相同或相似的特点,并符合受教育者的需要和兴趣,这样榜样行为吸引力会比较大,能得到普遍的认同。榜样要真实可近、平凡感人。如果榜样完美化理想化,会使人感到高不可攀,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还会降低士气。
2、从保持过程看榜样教育引导
保持过程的理论告诉我们,同观察学习一样,榜样学习也须经历一个记忆过程。记忆的过程也是认识深化和行为内化的过程,记忆是有规律的,这与行为的特征有关。行为作为人的外部表征可以千变万化,但行为特征是可以总结到的,隐含在行为中的精神内涵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相同的精神内涵在不同的条件下经由不同的人就可能表现为不同的行为。
因此,在榜样教育中,教育者要提升榜样学习的理性认识,对榜样的具体行为表现要进行分析、抽象,找出榜样先进事迹中所内含的精神内容、心理品质、行为取向等,抓住榜样行为的本质和精髓。然后在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自愿以榜样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取向,内化为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3、从动作再现过程看榜样教育过程
再现过程的理论告诉我们,榜样教育要坚持认知与行为的统一,把落脚点放在教育对象的行为养成上。榜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引导学员将对榜样的认识与理解转化为日常的学习、生活行为。因此,要为教育对象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创设能够模仿学习榜样行为的情境,使教育对象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经历情感冲击和意志考验,在行为反复强化的基础上,把对榜样言行的学习模仿转化成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同时,受教育者对榜样行为的再现往往不能在一两次内就做到正确无误,需要对榜样行为进行反复示范和矫正。因此,榜样教育的过程中,就要通过媒体传播、巡回演讲、文艺演出、座谈讨论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让榜样及其行为不断地被了解和熟知,从而对受教育者进行长期而反复的引导。
4、从动机过程看榜样教育内化
动机过程的理论告诉我们,要使教育对象长期践行榜样行为,就不能忽略强化因素对人的学习动机的积极影响,应充分发挥外部强化与替代性强化的作用,给教育对象践行行为以最大的动机激励作用。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内部条件,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因此,榜样教育研究要从人们的需要出发,注重直接强化。心理学中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人都十分重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高度评价,这是对自己的尊严和价值的追求是尊重的需要。应注意对榜样行为学习者的嘉奖,使教育对象感受到自己的行为、成绩、价值观得到肯定和认可,从而产生成就感、光荣感,以此营造出践行榜样行为整体氛围。
二是要加强替代性强化,构建起保护榜样及其行为的良性学习环境。也就是要给与榜样以应有的重视和照顾,只有当榜样及其行为受到肯定和赞扬,教育对象才会产生同样行为的动机,但如果榜样只是表面一时风光,实际生活却窘迫难当,就会降低教育对象学习榜样行为的动机。因此,在树立榜样之后还应给与榜样以持续的重视和照顾,保护榜样的正当权益,真正关心榜样的成长、进步与生�
三是最终形成受教育者自我强化。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对外部奖励与惩罚的依赖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内在标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奖励和惩罚,即� 对于能够自觉践行榜样行为的教育对象,应该对他们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两方面给予激励和保障,促进学员认知上的积极性和学习榜样行为的主观能动性,最后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冯文全,徐东。论班杜拉社会学习道德教育思想[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o06,(9).
[2]万美容。优选与创设:榜样教育创新的方法论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06,(9).
[3]易莉,徐惠。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榜样教育[J].江西教育,2oo6,(2A).
[4]钱云祥。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现代德育的启示[J].镇江高专学报,2O04,(7).
[5]黄吴静,韩峰。班杜拉观察学习的过程理论及其在榜样教育中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6]袁文斌,刘普。榜样教育的理论依据与心理机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l期。
[7]朱晶。大学生典型教育的心理机制与影响因素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12期。
[8]刘彪。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典型教育[J].企业家天地,201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