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体系建设总结【通用6篇】

时间: 2024-05-01 19:38:26

20XX年工作思路:始终围绕以教学为中心,为教育教学创造良好条件,为师生生活提供优质服务,继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学习,推进以“团结、奉献、文明、实干”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建设。这里是爱岗敬业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规章制度体系建设总结【通用6篇】,仅供参考。

规章制度体系建设总结【通用6篇】

规章制度体系建设总结【通用6篇】 篇一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城建监察,是指城建监察大队依法对违反城建管理法规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和处理的行政执法活动。

本条例所称城建管理法规,是指有关城市规划、市政工程设施、公用事业、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和房地产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总称。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

第四条福建省建设委员会和各地、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统称城建监察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城建监察管理工作。

城建监察大队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隶属同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在业务上接受同级城市规划、市政工程设施、公用事业、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和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指导。

第五条根据工作需要,市、县城建监察大队内可设立城市规划、市政工程设施、公用事业、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房地产专业监察分队。

市、县城建监察大队可在区、镇设立综合监察分队。

第六条城建监察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城建监察大队管理制度,定期对城建监察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和城建业务知识培训和考核,提高城建监察水平。

第七条城建监察人员具备下列条件方可持证上岗:

(一)熟悉城建业务,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作风正派,具有一定政策水平;

(二)热爱城建监察工作,认真履行职责;

(三)具有相当于中专(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经过法律基础知识和业务知识培训并考核合格。

第八条城建监察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应当大力宣传城建管理法规,遵守职业道德,树立服务观念,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贯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和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秉公执法,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第九条城建监察大队实施城市规划、市政工程设施、公用事业、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和房地产方面的监察,应完成各城建专业主管部门交办的监察任务,并可接受与城建相关密切部门的委托,承担有关方面的监察,但不得接受与城建不相关事项的监察任务。

第十条城建监察大队有权依照城建管理法规对下列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一)未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挖取沙、石、土的;

(二)损坏城市规划区内公共交通、供气、供热、供水、排水等公用设施,或未经市政工程设施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挖掘城市道路或损坏其附属设施的;

(三)侵占现有园林绿地,或未经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砍伐、移植、非正常修剪城市树木的;

(四)未经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设置影响市容的户外广告,或占用道路和公共场所摆摊设点、堆放物料的;

(五)不按指定地点卸倒建筑垃圾、工程渣土,或交通工具在市内运行,造成泄漏、遗撒,或乱倒垃圾粪便、随地吐痰便溺焚烧树叶以及在建筑物、构筑物、其他设施和树干上涂写、刻画、张帖的。

城建监察大队必须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时起24小时内报相关的同级城建专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城建专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处罚不当的决定,在接到报备案之日起三日内有权予以变更或撤销,城建监察大队必须执行。

第十一条城建监察人员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情节轻微的违法行为,可以实施现场处罚。

第十二条城建监察人员进行调查取证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城建监察人员应不少于二人;

(二)制作调查笔录并经被调查人签名或盖章;

(三)现场勘验检查应通知行政执法相对人(以下简称相对人)到场,相对人不到场的,应邀请现场人员二人以上见证;

(四)勘验检查笔录应载明时间、地点、对象、内容,并经相对人或见证人签名或盖章;

(五)涉及专门性问题,应由法定部门鉴定。

第十三条城建监察人员执行公务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相对人出示并可复制与监察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

(二)通知相对人在规定时间、地点就监察事项接受询问;

(三)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第十四条城建监察人员在查清事实后,应当制作调查终结报告。调查终结报告应当包括案件概况、调查经过、处理意见及所依据的城市建设管理法规。

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的,调查终结报告由城建监察大队审批并作出处理决定;本《条例》第十条规定以外的,调查终结报告应当报送同级城建专业行政主管部门,城建专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之日起三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第十五条城建监察人员执行公务时,必须出示省人民政府制作的《行政执法检查证》,并佩戴行政执法标志。

对不出示《行政执法检查证》和不佩戴行政执法标志的,有关单位和个人有权拒绝接受检查、调查、询问和处罚。

第十六条城建监察大队应当使用省建设委员会统一制作的执法文书。

城建监察大队罚款收入,上缴同级财政部门。

第十七条城建监察人员办理的案件与本人及其近亲属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应当自行回避。相对人也可向城建监察大队或其主管部门要求他们回避。

第十八条城建监察大队应建立受理举报制度。

公民对违反城市建设管理法规的行为,对城建监察人员执法违法的行为,有权向城建监察大队或其主管部门举报。城建监察大队或其主管部门应当按有关规定查处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十九条城建监察大队因行政执法不当而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应予纠正;造成损失的,由城建监察大队负责赔偿,赔偿损失后,应当责令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城建监察人员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

第二十条城建监察人员、、的,由城建监察大队或城建监察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拒绝、阻碍城建监察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相对人对城建监察大队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城建监察大队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规章制度体系建设总结【通用6篇】 篇二

一、转变政府职能,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行政管理体制、政府运作模式和施政方式上的变革和创新,是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治本措施,也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根本措施。

一是要深化和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服务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防止政府“越位”的突破口,也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决改革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切入点。从党风廉政建设角度看,行政权力对经济活动的广泛干预,即“权力寻租”环境的存在是腐败产生的重要根源。减少行政干预和行政审批,是铲除“权力寻租”活动的治本措施。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改革,应可能地以市场机制来替代权力的运作,最大限度的取消审批范围。对确需保留的要加强监督,要制定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监管措施;要按照现代政府勤政廉洁高效的要求,着力解决行政过程中有意无意的拖、卡、压和推诿、扯皮等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是建立综合审批机制,努力营造绿色通道。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实行“窗口式办事”、“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和“进一道门办成,盖一个章办好,缴一次费办完,按承诺时间办结”的目标。

三是大力发展和规范中介机构及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监督、服务作用。发展规范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要抓紧规范和发展中介机构,抓紧培育一批熟悉并自觉遵守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规则,具有较强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控能力,能体现经济发展优势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服务、监督和纽带作用,逐步建立起政府统一监管、协会自律管理、中介机构依法执业的社会监督服务体系,形成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使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成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一环。

二、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营造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志指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制,只有法制完备,社会和经济秩序井然,才能使经济发展快、效益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得住脚。”当前,法制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部门受利益驱动,“三乱”现象时有发生;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执法司法不公的现象;少数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执法犯法,徇私枉法。这些问题经过多年的惩治还不断有反复,说明还存在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深层次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加大改革力度,落实治本措施。

要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行政,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各级政府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坚决克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坚决惩治乱执法、滥执法、不按程序执法的行为。要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的司法环境。公正执法、严格执法是实现有法必依的重要环节。实践中大量事实告诉我们,执法不严将会造成人们对法规规章的权威性产生怀疑,进而动摇对法规规章公正性的信心,以致造成社会法度严重废弛的严重局面。因此,强化行政领导和行政机关的法制观念、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改革行政执法方式、完善执法手段,是保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重要措施。

要源头治理,釜底抽薪,铁心硬手治理“三乱”。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曾是纠风专项治理的重点项目,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屡禁不绝,因而必须从源头上抓好制度的落实。要进一步加强“收支两条线”规定的落实,严格执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制度。要按照中纪委第二次全会的要求,继续推进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快推行预算管理改革,实行部门预算。从根本上杜绝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这种无异于拦路打劫的行为,从体制机制制度上防止利用“三乱”来“改善办公条件”、“弥补经费不足”、增加小团体的福利等不正之风和贪污受贿的腐败问题。

三、推进“阳光工程”,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市场经济的最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公平竞争。维护这一原则,保障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市场的开放、统一和有序。

1、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保护公平竞争。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继续完善并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标拍卖、产权交易进入市场和政府采购等四项制度。建立和完善有形建筑市场,不断扩大工程项目进入市场的覆盖面,加快重点和专业工程进入统一市场交易的步伐,坚决杜绝场外交易、规避招标等现象的发生。同时要严历查处违纪违规案件,要开展针对这些项目的执法监察,督促相关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做到关口前移,防范在先,防止任何个人和单位违规操作,使市场主体获得法律上和经济负担上的平等地位,都能机会均等地在市场上取得生产要素。

2、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市场秩序是市场环境的重要一环。要纠正市场交易当中的违规行为和不正之风,例如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要求县以上和国有企业所办的非赢利性医疗机构都有要对国家规定列入招标采购范围的药品实行集中招标采购。坚决纠正和查处规避药品集中招标、违规操作、向投标企业乱收费等行为。要加强药品招标后合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总结药品招标工作经验,完善药招标各项制度,使药品招标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又如政府采购,都要采取招标采购,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3、利用政府职能,整顿市场秩序。要利用政府保护职能,通过合理政策引导,帮助企业规避市场风险,努力实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利益最大化。同时按国际惯例加大对生产者、消费者的保护,对农业产业给予扶持,保护知识产权,查处假冒伪劣,打击偷税骗税、经济欺诈等不法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四、努力提高社会道德水平,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

要充分认识建设信用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一个信用缺失的社会或国家无论如何是不能够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因此,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大力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势在必然。

规章制度体系建设总结【通用6篇】 篇三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共市区委《开展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关于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有关要求的通知》的具体要求,按照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围绕解决“四风”方面突出问题,着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坚持边查找问题、边整改落实、边完善制度,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把握制度建设工作重点,修订完善已有制度,建立健全新的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党员干部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努力巩固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践和制度成果,以加强和改进区发改局领导班子作风建设为主要任务,健全符合我局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确保改进工作作风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二、基本原则

一是突出重点、聚焦“四风”。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十项规定要求为切入点,紧扣解决“四风”突出问题,分析原因,找准症结,抓紧修订完善已有制度,建立健全新的制度,通过对关键性制度的完善和突破,最大限度地堵塞滋生“四风”的漏洞。

二是科学管用、简便易行。注重制度建设的实体性规范与保障性规范相结合,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市的统一要求,紧密结合具体问题实际,加强调研论证,提出务实管用的措施和办法,防止内容繁杂、空洞无物,确保建立的制度可执行、可监督、可检查、可问责、能长期管用。

三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需要什么制度就建立什么制度,什么制度紧要就抓紧建立什么制度,切实回应干部群众的关切和期盼。坚持经常抓、长期抓,严格党内生活锻炼,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提高密切联系群众的觉悟和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形成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

三、具体规划

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对已有制度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列出清单,认真做好废、改、立工作。对于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群众认可的制度,要予以重申,着力抓好落实;对于不适应密切联系群众、加强作风建设要求的,要予以废止;对于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的,要予以修订完善;对于制度缺位的,要抓紧研究建立新制度,切实形成便于遵循、便于落实、便于监督的制度体系。

(一)制定和完善各类学习制度

制定《区发改局党组理论学习制度》、《区发改局机关党支部基层党组织“”制度》、《区发改局党员干部学习制度》等三项。进一步提高局机关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构建学习型政府部门,学习内容包括政策、法律、业务等方面,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确保学习不走过场,着力提升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二)建立健全基层调研制度

制定《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工作制度》,对区发改局党员领导干部调研时间、纪律、成果作出规定,每年年初确定我局全年调研重点,分解到每一位领导、每一个部门,区发改局党组成员每年至少完成1篇有份量、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完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重大调研课题由主要领导亲自主持。下基层过程中,不能为基层增填不必要麻烦,严格践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十项规定。

(三)健全安全风险应急响应机制

制定《区发改局机关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实施方案》,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和分析评估,形成风险监测、研判、预警和快速处置工作机制;健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应急演练,不断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同时条件允许情况,邀请公安、消防等公共部门为全体干部职工开展公共安全、消防等知识教育。

(四)建立“四风”专项整治长效工作制度

以“四风”为重点,制定专项整治方案,责任到部门和相关人员,狠抓工作落实,加强机关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提高服务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尤其对我局一些与群众直接面对面服务的部门,并对此进行重点监控。

(五)建立重点工作督查制度

建立健全我局重点工作督查制度,对局党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的重点工作,实行制度管理,明确责任部门、责任目标、责任人、完成时限,进行跟踪督促检查,对相关责任人、责任单位进行跟踪考核,真正做到有始有终、善做善成。

(六)健全严格的干部管理工作机制

全面推行岗位责任、首问负责等制度。严格落实我局下发的《区发改局首问责任制》、《区发改局限时办结制》和《区发改局一次性告知制》,修订完善竞争上岗、交流轮岗和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开展绩效评价调研,健全完善干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坚持在重大关口、重要项目、重点工作中考核干部,抓好领导干部、关键岗位干部及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

(七)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严格践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十项规定。深入抓好行风建设、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和廉政风险防控。对机关干部面对群众吃拿卡要、参加服务对象的宴请、出入茶楼、大操大办婚丧事宜进行规范并出台相关惩戒措施。

(八)完善机关会议文件管理制度

完善《区发改局精简规范公文的若干规定》、《区发改局会议制度》,坚决取消不必要的会议、公文、简报等,努力创造节俭干练的文风环境。

(九)完善“三公”经费公示制度

修订完善《区发改局机关接待制度》,细化公务接待规格和标准;修订《机关人员差旅费报批规定》,按照标准乘坐交通工具和住宿,严格财务审核。

(十)规范办公设备配备使用

完善《机关小车管理规定》、《机关办公用品管理制度》。局机关统一配置办公设施设备,规范公务用车。

四、实施步骤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制度建设工作由区发改局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具体实施。时间安排从7月下旬开始,到9月底前基本结束。

(一)制定方案(7月下旬)。要对照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作风建设方面的有关要求,对照“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层分类列出制度建设的清单。同时,认真研究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期间上级行业系统已经制定出台的制度规定,提出具体贯彻落实措施,努力把作风建设方面的政策规定落实到基层“末梢神经”。各部门、单位党组织要将这两方面情况进行汇总,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制度建设计划,明确制度建设方向、建设目标、制度名称、完成时限和责任单位等。

(二)拟定制度内容(7月下旬—8月中旬)。由各相关部门负责草拟相关制度,既要注重制度的系统性,使各项制度相互衔接、系统配套,又要注重制度的可操作性,使各项制度明确具体,务实管用。

(三)制度内容审核(8月下旬)。各相关部门拟定制度初稿经分管领导把关、提交党组会议审核研究。形成规范性文件后,报区纪委(监察局)、法制办进行廉洁性和合法性审查。

(四)制度执行(9月下旬)。按照“成熟一个、一个、执行一个”的原则进行。注重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跟踪问效和督促检查,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要进行责任追究;对新制定的制度规范进行效果评估,对效果不佳、执行不畅的部分及时进行微调或修订完善。

五、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要提高思想认识,将制度建设工作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摆在突出位置,纳入我局工作的重要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二)落实责任。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对于每项制度,都要安排专人具体负责,组织研究讨论,按照内容要求与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制度拟定工作。分管领导要严格把关,督促抓好工作落实。

规章制度体系建设总结【通用6篇】 篇四

【关键词】基层医院 内部控制 建设必要性

一、基层公立医院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深化医疗卫生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以来,国家对基层公立医院的基础设施、房屋建筑、公共卫生服务、基药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投入了大量资金,这必然要求基层公立医院管好、用好这些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服务效能。基层公立医院要按《会计法》、《公共卫生会计制度》、《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要求,完善内部控制系统,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是真实反映这些公益性资金额使用情况,最大限度发挥公益的基本保障。

是保证基层公立医院经营管理合法合规。加强基层公立医院会计、审计监督,确保医院资产安全、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是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基层公立医院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国家统一的新会计制度才刚执行,许多单位监督流于形式,造成会计信息有很多不真实,内部管理混乱。这些现象给贪污、挪用或侵吞国家公益性资金的不法行为创造了条件,造成国家资产蒙受很大损失,人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

二、当前基层公立医院内控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意识尚未形成。总体来讲,无论是基层公立医院以前执行的《医院会计制度》,还是现在执行的《公共卫生会计制度》,对于内部控制建设,都没形成统一的、规范性的框架概念,对于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也缺乏一个明确的、操作性强的标准体系。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仅仅局限于会计领域,而且该规范的诸多内容是非常原则性的。这就造成了无论是上级主管部门,还是基层单位领导,甚至到基层公立医院财务人员,对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不够重视,导致一些单位出现总问题后,才发现单位连基本监督约束制度都没建立和执行。

基层公立医院内控制度建很不健全。实际工作中,有些基层医院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够,制度根本不够规范;甚至出现全部照搬别的医院制度,一字不漏的张贴在墙上应付检查。缺乏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忽略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和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并且制度一经制定几年甚至十年都不变,这样内部控制形成摆设,难以起到作用。还有一些单位根本没建立单位重要事项集体讨论制度,所有大事小事都是单位主要负责人说了算,从没有会议记录。

有章不循,执行力度不够。单位内部控制制度重在执行,而实际上,一些基层公立医院在应付上级检查时拿出的内控制度很多,而真正执行的则少之又少。作为内部控制的第一责任人,单位主要负责人应高度重视,如果领导不够重视,必然导致单位内部控制失控,以致出现基层公立医院挪用资金、收受回扣、贿赂、骗取新农合资金等恶性经济犯罪案件发生,造成国家公益性的大量流失。

会计报告数据和信息失真。一些基层公立医院会计基础薄弱,内部控制淡化。核算的各种数据和上报的各种会计信息很不真实,更有甚者,有的为单位利益,伪造虚假会计信息,掩盖真实财务状况,骗取上面资金和获取投资项目,这必然导致单位会计数据和信息严重失真,影响上级部门制定卫生改革的方针政策。

三、基层公立医院内控制度问题对策

提高基层医院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医院内部控制是实现医院总体目标而建立的保障系统,该系统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和内部监督等要素组成。只有在医院内部,无论是领导,还是职工都应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在管理中的作用,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内部控制建设才能在基层公立医院有效、规范地开展。

创设基层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良好环境。领导重视是建设基层公立医院建设内控制度的先决条件。单位负责人是内控建设第一责任人责任,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医院的领导应当直接参与本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过程,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采取积极支持态度,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保证基层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开展和有效实施。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实施需要人来执行,而人员的基本素质决定了内控建设、实施好坏。医院必须要求财务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学习本单位的各种管理制度,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有条件的可以公招有会计专业和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本单位的财务工作。建立基本的组织结构。基层公立医院应成立由院长担任组长的内总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指定财务部门为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的牵头部门,明确领导小组和牵头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单位党组织、工会组织、采购委员会、财会、资产管理等部门的作用。各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有利于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和实施,建立基本的组织结构是基层公立医院是内控制度的基本保障。

规章制度体系建设总结【通用6篇】 篇五

企业管理制度是指企业在生产运作、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等各方面进行规范管理的规章准则。企业制度包括产权制度、运行制度和管理制度。其中,管理制度是企业进行基础管理不可替代的工具。制定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员工的行为,使企业内各项活动行之有效地进行,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日新月异以及企业发展壮大,过于陈旧的“硬”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需求,越来越多的制度应逐渐“软”化,符合企业的变革与创新。

一、 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和现状

(一) 强制制度

人天生是懒惰的,没有责任心,只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而劳动,甚至不愿意工作。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管理者在制定管理制度时,也只会考虑到以怎样的方法强迫员工进行劳动。所以,在工业经济初期,管理制度是强制性的“硬”要求,严格规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甚至对员工完成某项工作的动作都有要求。这种程序化的管理制度完全没有对员工的关心,只是一味地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员工迫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只能服从这种强制制度。

(二) 约束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周围环境的改变,员工渐渐会反抗过于苛刻的制度,争取自己的权利。相应地,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修改的制度,出现了“软化”的趋势。正如“人际关系之父”罗伯特。欧文提出的改善工作条件、制定童工法、缩短工作时间等管理方法,都是前所未见的。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些措施的提出,已经不再把人当作“经济人”,而是一种“社会人”来看待了。此时的管理制度已经开始对人本身有了关心和思考。

现在国内大多数企业都是采用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制度。从员工来看,管理制度就是一只无形的手,约束他们的行为,若有违反便会受到处罚;但另一方面,员工对这种约束制度并不是特别抵触,制度中也有对人际关系的关注和对劳动环境的改善。从管理者的角度而言,管理制度对员工的约束不能过紧,否则会如强制制度那样压榨员工,使员工心存不满。此时的管理者不再把人和机器等同,管理制度也不会像机器的使用说明书那样严格教条了。可以说,现在的这种约束制度在管理制度上还是有一定的软化的,但无论从力度还是范围的角度看,都有一种“杯水车薪”的感觉。

二、 软化企业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随着企业的发展,陈旧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看似“严格”的管理制度却不是一种科学的管理制度。国企改革几经波折,终于逐渐确立了以 “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企业制度的一种,管理制度也将随着企业制度的发展而发展,沿袭了多年的管理制度终究不能再顺应企业的需求,而将渐渐成为企业的绊脚石。因此,软化企业制度、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 企业环境的变化决定了软化制度的必要性

1、 外部环境。企业如同生物体的细胞,不是孤立存在的,并且,它的生存和发展还必须紧密依赖外在环境的变化。近几十年来,企业所处的政治、经济、科学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能再用一成不变的制度管理企业,否则企业必将被错综多变的外部环境所淘汰。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现在的超市都是用电脑结算,顾客不必等很长时间,收银员也比较轻松。但如果某个超市仍采用20年前商店的收款方式,要收银员用算盘一项一项地算,那这家超市恐怕是无人问津的。

2、 内部环境。企业内在的环境是指企业自身的各种内部因素。如果说外部环境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影响作用,那么内部环境对企业来说则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决定作用。同时,内部环境也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这种变化同样要求管理制度的软化。例如,库存是企业生产运作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库存管理制度不能适情况而定,则要么付出不必要的成本,要么影响生产,导致流水线的停工。所以,内部管理制度也是一定要软化的,根据内部环境、条件的不同而随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人需求的改变决定了软化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5种需求,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经济人”的假设仅仅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而“社会人”的假设最多也只满足到人的社会需求。如今,现代人追求的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求。人首肯的是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在现代社会中有一席之地,这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想法促使现代人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在现代人这种自我实现需求的影响下,企业管理制度也必须有逐渐软化的趋势。如果还是以一种硬制度强制员工的行为,员工则要么消极怠工,要么抗议,甚至跳槽,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没有任何促进作用的。正是由于需求引发动机,动机又决定行为,如此看来,只有满足了员工的需求,才能促使员工真正地发挥才干,为企业服务。

(三)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了软化制度的必要性

三、 引入“引导”机制的实现方式

企业管理制度的软化,实质上是要求企业引入一种“引导”机制。现存的企业管理制度,“强制”也好,“约束”也罢,都是对员工行为的束缚,说到底还是由管理者制定并要求员工无条件服从。而现代企业倡导的应该是这种“引导”机制,管理者扮演的角色既不是生产的指挥者、调度者,也不是人际关系的调节者,而是一个引导者、领路人,他们的主要任务在于向员工说明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引导员工向规范的行为方向发展。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只需要“抛砖引玉”,真正实现管理体制创新的还是员工。企业对于“引导”机制的引入,应视环境、发展状况而定,总的来说,是让员工体会到一种氛围。这里对于“引导”机制的引入方式有几点建议:

(一) 以道德为导向,倡导人文精神,实现人性化管理

1、以道德为导向。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管理中不仅有理有法,更要体现情的存在。正如现在倡导由以法治国向以德治国转变一样,企业的管理制度也应以道德为导向。管理者犹如一场音乐会的指挥,在工作中只有统筹各方、协调发展,才能使工作顺利进行。

2、人性化管理。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是综合运用各种资源,使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管理过程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人,任何工作都无法进行,更谈不上管理了。正如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所说:“企业是否对社会有所贡献,从而蓬勃发展下去,关键取决于人”。所以,人的作用是万不可忽视的。在倡导人文理念的今天,对企业的管理更要提倡一种人文精神,强调人性化管理的方法,甚至可以说,人本管理意识是企业的管理之本。企业管理实际上是一种综合管理,它必须调动人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对人的关注去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人性化管理便要求管理者在工作中制定新的管理制度,将现有的“约束制度”甚至 “强制制度”软化,让员工在企业中切实感觉到有“人情味”的管理制度,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才干。这种人性化管理在企业内不难做到,现在许多公司都会在员工生日时送上一份礼物,这一小小的举动便会让员工倍感温暖,因为他认为收到的不仅是公司给予的礼物与祝福,更是公司对自己的肯定,在日后的工作中定会更加努力地回报公司。相反,强制的硬制度会让员工对工作失去耐心,甚至对企业失去信心。

(二) 员工参与制度的制定,实行自我管理

1、标志着员工地位的提升。现代企业中,员工的地位越来越高。工业经济初期,员工只是企业的受雇者,甚至仅仅被看作是劳动机器,而现在许多企业认为员工是企业的主人。这种地位的提升,一方面是企业倡导的,另一方面是员工希望得到的。然而这种变化不应仅仅是口头上说说就了事的,员工的确从内心希望成为企业的主人,这不仅是一种地位的提高,同时也是企业对员工自身价值的肯定。因此,让员工参与制度的制定是大有裨益的。

2、制度制定妥当,便于自我管理。以往的制度由管理者制定,但实际的一线工作中必然有一些困难是管理者了解不到的,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容易让员工认为管理者不了解一线员工的疾苦,对制度不免产生抵触情绪。如果让员工参与到制度的制定中,便可以使各种难处得以体现,制度制定地恰如其分,员工也便于自我管理。在制定制度时,可以向企业内的员工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或是成立一个由员工组成的制度委员会,及时了解员工对制度的感受。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才让员工更容易接受。

(三) 营造良好氛围,创建优良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管理则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企业文化不单单是指企业提倡的厂旗、厂徽之类的表层文化,更应该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精神。对于管理制度这种中层的企业文化而言,倡导通过明确员工的职责来推动文化的进步。企业不是在真空中发展,员工亦不是在真空中存在,只有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导致一致的行为规范,即良好制度的产生。

(四) 及时修改不合适的制度

企业是在发展的,是不断变化着的,制度也不可能是静止的。用新的情况去套用旧的制度,必然会约束企业的发展。只有按照企业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管理制度,才能使之与企业的运行相适应。远大集团的制度化生存,崇尚的是制度,提倡的却是创新,任何员工如果发现制度有不合理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改正。这种制度的改变也是人本管理的一种,更新制度的过程体现出的是企业民主管理方式和随机应变的管理方法。

当然,管理者在决定充分引导员工的时候,还应做好一些前提工作:设法为员工发挥才智创造适宜的条件,消除员工的心理障碍等等,这样才能使员工在进行管理与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才能。而前面提到的“人性化管理”、“员工自我管理”等软化企业管理制度的一系列方法,是引导机制的具体表现形式,只有将这些具体的工作做到位,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制度的创新和变革。

四、 软化企业管理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一) 视企业发展情况而定

这里倡导的软化企业管理制度,前提是运作了一段时间、管理制度已经比较完备的企业,并不是说任何企业都应采取软制度。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企业,在制定制度时就不能一味追求宽松,否则不仅制度不能建立起来,反而使管理者日后的工作难以开展。所以,在企业文化尚未初步确立,员工还没有形成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时候,最好不要软化制度。

(二) 采取逐渐软化的方法,适可而止

企业管理制度的软化也不是说今天还在强制管理,明天就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软化管理制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管理者不仅要明白何时软化制度,更要清楚软化的程度。软化的力度不够,相当于没有做工作,软化地过分,则对管理制度是一种破坏,以前建立的制度体系不仅会土崩瓦解,更会让企业呈现出一盘散沙、无人管理的局面。只有管理者把握适度,软化地恰倒好处,才能使制度真正地为企业服务。

(三) 不能脱离科学管理的大前提

制度软化,并不是说要脱离科学管理,科学管理是一切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前提。从现代企业的角度看,科学管理理论是有一定的弊端,它过于忽视人本身的感受,但其提出的作业管理、组织管理等许多理论在当今的管理工作中仍应严格遵循。如果抛开科学管理谈“人性化管理”或是“自我管理”,无异于不打地基直接建高楼,其结果是不得而知的。

综上所述,企业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规范企业的管理,使工作有效地进行。在管理工作中引入“引导”机制,逐步实现管理制度的软化,必然符合知识经济时代下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实现企业的全面进步。

规章制度体系建设总结【通用6篇】 篇六

道路横断面是城市道路规划建设设计的重要因素,在整体干预过程中,影响到交通道路功能的发挥。横断面的设计和交通功能形式有一定的联系,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必然影响设计效果。以下对城市新城区道路横断面设计现状进行分析。

1.1城市规划形式不合理

在城市总体规划建设阶段,道路的规划红线建设阶段,必须固定一个宽度值,将其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如果规划横断面设计缺少数据支持,必然影响横断面类型的选择。在规划建设初期,存在考虑不充分的情况,必然对设计形式的应用造成影响。规划形式应用干预机制比较明显,工作人员不对其进行有序控制,会影响反作用控制形式的应用效果,进而导致规划形式和设计脱节,细节衔接不当,影响城市化道路交通的建设。

1.2设计功能单一

当前,在城区建设过程中,为了发挥现有功能体系的最大作用,需要制定合理有效的规划形式。在公共设施建设阶段,如果存在设施配置不全面的情况,必然影响新城区道路建设的有效性。当前存在设计功能单一的情况,居民居住区离城区比较远,增加了居民的出行难度。在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阶段,道路形式的选择和标准建设体系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果建设形式达不到理想的设计要求,则会影响道路功能的发挥。如果设计人员没有在第一时间掌握横断面的控制形式,势必增加设计难度。

1.3缺乏人性化设计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突出的进步,在后续建设过程中,为了满足控制形式的本质性要求,必须优化设计形式,满足居民的实际要求。但是在具体控制阶段缺乏人性化的设计形式,主干道的规划形式和建设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对过街行人的考虑。不设计中央分隔带,行人一次过街需穿越20m宽的机动车道,并且要连续穿越双向多股车流。如在这个过程中不停靠,则会增加时间,尤其是老年人和小孩。自行车归属于车辆,经常和机动车放在同一平面,在设计过程中,受到机动车尾气的影响,必然影响行车的安全性。根据实际控制形式的要求,在城市干道设计过程中,夜间车辆行驶过程中,驾驶员会缺乏安全感,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1.4道路设计和宽度不适应

当前新城区的整体设计存在道路设计和宽度不适应的情况,在开发初期采用一次性实施的形式,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部分工作人员存在新区交通弹性需求不足的情况,导致阶段性设计阻碍性因素比较多,无法合理应用资金,出现规划建设不科学的情况。在道路横断面分配阶段,忽视了机动车交通未来转变形式的应用,由于非机动车宽度很难实现机动车合理化布置,在轨道铺路过程中无法合理转换。

2城市新城区道路横断面规划建设措施分析

基于规划形式的特殊性,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控制措施,使其适应横断面设计形式的本质性要求。以下对城市新城区道路横断面规划建设措施进行分析。

2.1横断面规划阶段考虑

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不同设计阶段存在设计形式不合理的情况,基于控制形式的特殊性,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红线的宽度,考虑到交叉扩宽渠道的需求,增加交叉红线的面积。其次,在城市化建设和规划过程中,基于参数形式的特殊性,在后期设计阶段,必须预留出一定的空间,对其进行合理的考量,适应整体设计形式的本质性要求。在主干道横断面设计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板块设计形式,采用一体化设计形式,将行人和车辆置于同一个平面上。在设计中可以采用乔木柔性隔离,满足设计形式的具体要求。支路可采用一块板形式,车行道宽度预留灵活性。

2.2横断面空间设计

基于道路规划形式的特殊性,在整个控制过程中,)○(为了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要及时对交通方式进行分析,掌握空间资源的要求。横断面的设计必须满通需求的本质性要求,同时要优化资源配置形式,引导出行者对路网设计形式进行分析,根据交通形式的变化,确定规划形式的本质性要求。由于不同类别的道路设计形式的对象不同,要以交通设计形式的干预机制为目标,在设计过程中要按照已有的设计形式,及时对交通设计形式进行分析;常规性设计体系在等级公路设计阶段要考虑到不同控制形式的要求,进行针对性设计。根据机动车道路宽度的特殊性,要适应道路等级、车辆构成及预期控制形式的要求,对行车速度进行控制。同时在单车道路宽度取值阶段,将等级作为重要参考标准,并在设计过程中满足建立相对独立的区间通道和对外交通系统,为横断面规划设计奠定基础。城市新区单一建设形式会出现流通导向不明确的情况,由于已有的交通形式比较单一,城市功能分区设计阶段,要明确均质化设计规范要点,保证新区出行量符合控制要点。

3道路绿化设计

道路绿化的配置和道路设计形式存在很多问题,为了使其符合规划形式的本质要求,必须及时对环境条件和控制机制引起重视,将科学和艺术相结合,考虑功能设计的科学性要求。在绿化设计过程中,由于绿地植物和各项公共设施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必须把握地下各种管线分布形式和铺设深度的要求,及时对树种布置形式进行分析,并对横断面进行适当的改造。在交叉路口设计初期,需要考虑到通行高度的要求,尤其是在公交车站附近,在交通干道上存在绿化植物,要将高度控制在3.5m左右,同时需要注意道路树冠的空间连接形式,并留出适当的空间,便于车辆尾气的排放。

4采用人性化设计形式

在新城区道路设计过程中,绿化景观的设计基础性控制形式存在一定的联系,在整体发展阶段,需要采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必要时设置常规性景观,包括:电话亭、垃圾箱、行人座椅等。在机动车后续干预阶段,横断面的空间资源设计形式对城市化建设有重要的作用,必须重视盲道的布设形式,考虑到实际路况的要求。在交通引导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考虑城市化整体规划形式的要求,对修订工作内容进行分析,必要时采用同步交通规划的形式。在规划互动过程中,为了保证布局形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必须对数据形式进行分析,并将数据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5结语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