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大伙儿分享的协同工作管理推荐7篇,欢迎参考。
协同工作管理推荐7篇 篇一
关键词:BIM技术;施工管理;模拟;可视化;仿真
铁路桥梁施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构建完善的管理方案,对工程实施全过程进行管理,以使铁路桥梁能够顺利完成施工。将BIM技术应用在施工管理中,可使桥梁模型构建更加地完善,便于对模型准确性进行监督,保障各部分桥梁构件具有良好的衔接性,提高铁路桥梁施工的效率。
1铁路桥梁施工管理中应用BIM技术的优势
1.1可视化
铁路桥梁结构较为复杂,仅仅通过施工图纸难以对其结构进行掌握,且不利于施工管理工作的进行。通过BIM技术可以提高铁桥梁施工的可视化水平,使桥梁各部分构件的组成、位置等更加地明确,便于对桥梁结构进行分析,提高桥梁结构的完整性。通过BIM技术可以将铁路桥梁模型进行立体化,将桥梁直观展现在设计者面前,提高桥梁结构处理的效率。铁路桥梁可视化后,可以增强各个构件之间的联系,使各个构件具有良好的受力效果,提高桥梁构件的综合运用水平。采用可视化设计可以使设计者思路更加地清晰,能提高铁路桥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保障桥梁能够顺利地完成建造[1]。
1.2协调性
铁路桥梁设计过程中,需要采用分工设计的方式,一旦设计人员技术沟通不当,将会影响到设计之间的连接,造成施工图纸无法准确地进行衔接,导致桥梁整体协调性下降。BIM技术具有协调服务功能,可以加强设计者之间的沟通,避免桥梁设计过程中产生碰撞问题,保障桥梁设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通过BIM技术可以生成协调数据,当设计内容出现变更后,协调数据将会发生变化,并可确定变更的影响范围,通知其他设计者对设计内容进行修改,进而提高铁路桥梁设计的协调性。
1.3模拟性
通过BIM技术建立铁路桥梁模型,通过模型可对桥梁实际情况进行模拟。模拟过程主要集中在设计阶段,可对桥梁设计的可靠性进行分析,保证桥梁各个部分设计的合理性,使设计图纸能够正常投入使用。另外,通过对桥梁模型进行模拟,可以对桥梁造价进行控制,能够为工程节约一定成本,提高铁路桥梁项目的经济性。
1.4优化性
将BIM技术应用在铁路桥梁施工后,有助于桥梁设计的优化,提高桥梁设计的合理性。BIM模型可以提供建筑的实际存在信息,一方面,可以降低建筑设计的难度,便于对建筑设计信息进行掌握,避免建筑设计信息发生缺失。另一方面,可以为复杂项目提供优化的可能性,降低设计复杂度对桥梁设计的制约,形成良好的优化效果。
1.5可出图性
基于BIM技术对铁路桥梁进行设计,可以对整体设计情况进行汇总,保障桥梁设计的完整性。设计人员通过BIM软件对桥梁各部分设计进行调用,将三维立体模型输出,可将桥梁模型进行展示,并且生成对应的图纸,进而形成良好的出图效果。
2铁路桥梁施工管理中BIM技术具体应用
2.1设计复核
BIM技术在设计复核中具有重要应用,有助于设计的全面审查,提高桥梁设计的合理性。通过BIM技术可以建立桥梁的信息模型,通过各种信息对桥梁设计过程进行完善,使桥梁设计与实际参数相符。为了保证桥梁设计的合理性,需要做好设计复核工作。由BIM技术对设计可靠性进行检测,进而对设计参数进行优化。在设计检测过程中会生成检查报告,报告可以给出一定的修改意见。对设计内容进行整合,便可顺利地对桥梁设计进行修改。设计复合采用循环检测的方式,对铁路桥梁设计的整体情况进行扫描,可确定桥梁设计中的不合理之处,并且对其进行记录,使桥梁设计情况能够得到有效地识别。因此,BIM技术在设计复核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可以对建筑设计质量进行控制,进而生成有效的设计图纸[2]。
2.2施工碰撞检查
将BIM模型与虚拟显示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施工碰撞检测,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使施工手段更加的完善。以墩身施工为例,通过碰撞检查可以对桥梁部件进行检测,如钢筋、预埋件等,避免构件的相对位置受到影响,保障桥梁构建位置的准确性。若铁路桥梁构件之间存在相互干扰现象,构件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将会引起桥梁整体构件发生改变,导致施工过程产生碰撞问题。通过BIM实施碰撞检查,可以将桥梁构件立体化地进行展示,使构件相对位置更加直观。碰撞检查一般采用3D模拟的方式,它可以清晰地将构件的碰撞情况进行再现。此外,还可以对构件变更情况进行验证,使碰撞问题得到有效地修正。
2.3工程量计算
通过BIM模型可以对铁路桥梁工程量进行计算,确定工程对材料的消耗情况,使工程量得到全面地统计。铁路桥梁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材料,且应用的材料种类众多,若依赖人工进行统计很难实现,而且会降低统计结果的准确性。为了提高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可应用BIM模型,建立设计与材料之间的关系,通过桥梁结构设计自动对材料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并且生成工程量清单。工程量清单可包括材料的名称、规格、数量、型号等。工程量计算会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准确性,需要合理对BIM模型进行应用。可采用revit插件进行建模,由GFC插件实现工程量转换,进而对工程量进行精准地统计,保障工程量的统计及计算效率[3]。
2.4可视化交底
铁路桥梁施工过程较为复杂,对于重点问题交底工作难以实施,施工方案传递效果较差,容易导致施工过程出现错误。通过BIM技术可以实现可视化交底,通过4D虚拟动画技术对施工方案进行展示,可使交底工作能够顺利地进行。可视化交底主要流程如下:选择需要交底的工程模型,结合4D技术将桥梁模型加工成动画的形式,使施工过程能够更加直观地进行展示,便于施工方对施工方案进行了解。对桥梁的结构进行剖析,对施工方案进行拆解,将施工过程进行流程化,便于对施工过程进行分配,提高可视化交底的效率。分清交底的重点与难点,该部分的动画需要着重进行展示,并且详细地进行说明,以保障施工的质量。
2.5工序模拟
通过BIM技术可以对铁路桥梁施工工序进行模拟,保障施工方案的可靠性,对施工方案进行验证。工序模拟主要流程如下:明确施工方案,通过BIM模型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以此来确定施工方案的可行性,保障桥梁施工能够顺利实施,提高施工方案的有效性。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模拟,确定安全隐患的影响范围,并且探究解决安全隐患的方法,以工序模拟的方式进行验证,使安全隐患能够及时消除。对施工工序的效率进行分析,保障施工过程易于实现,对工序实施效果进行检验[4]。例如:在预制构件时,需要对吊装方法进行验证,避免吊装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使吊装过程能够安全进行。还可对吊装点进行模拟,保证吊装受力的合理性,进而保障吊装作业的合理性。
2.6进度管理
通过BIM技术可以对施工进度进行管理,将时间因素考虑在施工过程中,可提高对施工进度的控制能力。施工进度管理流程如下:确定桥梁工程的工程量,通过工程量来制定施工计划,并且结合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保障施工过程能够顺利地完成。合理地施工计划进行安排,通过BIM模型对工程能否按时完成进行验证,以确定施工方案的合理性,使施工方案能按照计划完成。注重施工方案的分配,既要合理地进行分工,又要注重施工人员之间的配合,保障施工过程的整体效率,提高施工计划的合理性。通过BIM软件对施工计划进行监督,将桥梁工程完成情况输入到软件中,将实际施工情况与计划进行对比,对施工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便于对进度管理过程进行完善。
2.7成本管理
通过BIM技术可以进行成本管理,对铁路桥梁施工的造价进行评估,提高施工造成的准确性。成本管理主要流程如下:首先,对工程量进行统计,为桥梁工程造价提供依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桥梁造价的准确性,降低施工材料的采购成本。其次,鉴于BIM模型并不具备造成模型信息,需要人工将造价信息输入到BIM模型中,以便其自动对工程造价进行统计,使工程造价结果更加地可靠。然后,工程造价需要与施工进度连接起来,动态地对施工进度进行模拟,以对施工材料用量进行直观地展现,使造价评估过程更加地直观,并从工程整体角度对造价进行认识。最后,需要对成本造成进行实时监控,对施工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控制,在保障工程质量的情况下防止施工材料用量超出使用限定,进而保障施工成本管理的严格性。
2.8施工质量控制
通过BIM技术可以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保障施工技术能够正确使用,进而对施工质量进行把控。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如下:首先,根据BIM模型确定工程中需要应用的技术,将技术与BIM模型进行绑定,以通过BIM模型对桥梁施工过程进行指导,保障技术使用的正确性。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明确技术的应用范围,迅速地确定技术的适用性,提高桥梁施工的效率。其次,制定定期审核计划,对技术施工情况进行监督,确保技术应用的合理性,保障技术能够按照计划进行实施,在技术层面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最后,需要做好技术分类工作,同时确定技术的复杂性,明确技术应用的关键点,以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差错,使技术得到有效地应用,提高对施工质量的控制效果。
2.9协同管理
2.9.1协同工作环境在协同管理过程中,需要做好工作环境的协同工作,将模型信息存储在统一的数据库中,为BIM模型管理过程提供便利。协同工作环境管理流程如下:首先,对BIM的专有文件进行构建,使BIM管理模式更加地完善,以保障铁路桥梁模型信息的统一性,使BIM软件工作环境具有协调性。其次,需要做好资源文件的管理。通过BIM技术构建的桥梁模型具有较多的资源文件,如造价信息、技术信息等。这些信息需要与BIM模型构建关系,使文件资源能够与BIM模型形成挂接关系,这样便可通过BIM模型对资源信息进行调用,进而确定造价、技术等信息,对BIM模型的功能进行扩展。最后,做好资源库的管理工作,保障资源库具有充足的空间,提高BIM模型应用的可靠性,使资源空间能够得到协同分配。2.9.2协同工作方法在明确协同工作环境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建立集横向专业与纵向阶段于一体的协同化工作体系。其中,在基于BIM技术进行横向专业方面的协同工作时,可将同类工程的模型资料作为参考对象,避免改动其他的专业模型。而在进行纵向阶段的协同工作时,则需要站在多方参与的角度对外部模型进行参考。在此前提下,再对相应的模型属性进行调整或增加。在协同工作中,还应掌握文件与数据两级管理的技术方法。具体来讲,对于文件数据,可将系统文件管理平台作为主要管理工具;对于模型构件,可将专业工程结构树作为管理工具。实践时,可在两种工具之间建立数据结构,以此实现相关信息的协同共享。除此之外,为了确保BIM技术应用价值的有效发挥贯穿于铁路桥梁工程的施工全周期,还需要建立相应的顶层管理节点,并以单入口、多分支的方式,将工程各部分、各阶段的数据信息串联起来实现统一管理,并不断进行BIM模型及施工方案的调整与完善。2.9.3从参数化到智能化所谓“参数化”,即将物体的空间结构转化为具体数据,并输入到BIM平台当中。这样一来,通过改变不同模型指标的具体数据,即可对模型整体的结构、形状、方位等进行调整,从而达到修改设计方案、满足工程需求的目的。从目前来看,在铁路桥梁工程的施工规划与技术实践中,可结合大数据技术和编程技术,赋予参数化模型以自主检查、自动优化的能力,具体如强化学习、退火算法等。这样一来,最优化BIM模型的生成将更加快捷、精准,相应的人力成本、时间成本也能得到大幅缩减。
2.10施工环境仿真
BIM技术具有环境仿真功能,可以对施工环境进行模拟,并结合BIM模型,可对铁路桥梁设计进行优化。施工仿真分析具有较多的数据量,如进度计划信息、工程量信息等,需要将这些信息元素放到BIM模型中,构建完善的仿真环境,进而完成施工环境的模拟与构建。通过施工仿真可以确定施工方案的可行性,从众多方案中选择适应环境的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施工方案的合理性,进而提高铁路桥梁施工的质量。将BIM技术与GIS技术相结合,可以让BIM模型与铁路桥梁的实际空间坐标相对应,使BIM模型更加地贴近与桥梁施工实际情况,进而对铁路桥梁进行实景展现。
3结论
协同工作管理推荐7篇 篇二
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使建筑行业得到空前发展,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构建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不仅有利于促进建筑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更能帮助企业同时从多个层次开展工作,鉴于构建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的重要意义,本文将重点分析模型设计问题及实践应用。
关键词:
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设计;实践
随着建筑行业的深入发展,协同工作模型已广泛应用到各个建筑设计环节,其在整体规划设计、住宅设计、商业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建筑设计的水平和效率,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虽然协同工作模型已在建筑设计中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但是我国尚未形成系统而完善的模型设计理论,从而限制了协同工作模型在建筑设计领域的深入发展。
1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内涵与模型类型
(1)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内涵
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为了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案完整的呈现出来,往往需要通过一个完整的工作模型来实现,设计师通过这个工作模型可以更加直观的查看自己的设计内容,从而提升设计方案的三维效果,使设计师从中获得更多的设计灵感。协同工作模型可以为设计师和设计团队内部成员之间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从而提升设计效果,达到设计目的。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与其他工作模型相比在内容方面更加丰富,其将流程模型、虚拟模型、资源管理模型等多个模型种类集合起来,使建筑设计方案得到更加立体的呈现。通过协同工作模型,无法在二维空间上展示的建筑结构可以在模型构造的三维空间上得到展示,设计师可以以此为参考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改善,使设计师更好的掌握空间关系。总之,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是通过一个虚拟的模型平台将整体空间关系展现出来,同时体现建筑设计的艺术效果和建筑功能。
(2)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类型
工作模型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按照常规的分类标准,即应用目的可以将工作模型分为设计模型和表现模型两大类。设计模型是在平面设计图及其他设计资料的基础上所制造出来的模型,主要作用是辅助设计师在整体上掌握建筑结构关系,设计模型并不会呈现出详细的建筑细节,而表现模型则恰好相反。表现模型重点呈现的是建筑细节,包括建筑的美观性和形象性,表现模型设计对制作的精准度有着严格的要求,表现模型所表达的正是完整的建筑形态和功能。
2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设计原则及流程
(1)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设计原则。
协同工作模型的设计应当严格遵循以下原则:①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筑设计虽然只占建筑周期的10%甚至更少,但是建筑设计的影响却贯穿于建筑周期的90%甚至更多时间里,因此,建筑协同设计工作模型要体现建筑全生命周期,达到提高建筑效果,节约资源和能源,降低建筑成本的目的。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使协同工作模型得到更长久的应用。②群体决策原则。协同工作模型的重点和核心在于“协同”两字,这也是协同工作模型与其他工作模型相比的优势所在。协同工作模型应当为全员参与、群体决策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工作平台,并能合理解决设计人员之间的意见分歧,化异质性为协同性。③满足客户需求。协同工作模型除需为设计师提供设计帮助外,还可以向客户展现设计方案,因此,协同工作模型所呈现出的效果要能满足客户的观看需求。此外,在受到客户的设计委托后,设计师应当能够借助协同工作模型更加便捷的完成设计任务。
(2)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设计流程。
在协同工作模型设计过程中应当按照构建组织模型→构建过程模型→构建信息平台的流程开展设计工作。①构建组织模型。构建组织模型的目的在于建立合理有序的组织结构,从而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在构建组织模型时要始终考虑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利用现有的设计资源消除组织之间的障碍,提高各部门沟通协作的效率,提高设计效果。组织模型的构建一般采用“矩阵法”,也就是将职能部门和项目管理机构按照矩阵的方式组织结合起来,结合之后的组织结构以工程项目为对象,各职能部门内部的人员能够随时抽调,由结合后的组织结构统一管理和调配,待工程项目完结后各职能部门的人员再复位或到其他的工程项目组织机构中工作。②构建过程模型。组织结构确定之后下一步就是进行过程重构模型的设计,在协同工作模型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在过程模型构建过程中应当运用过程重构的理论方法。过程重构需要依次经过建筑策划、设计问题研讨、建筑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监理等几个环节。③构建信息平台。信息平台是信息交流的媒介,一般采用视觉图形语言,补充以语言文字。为了保证信息交流的顺畅性,在构建信息平台时最重要的就是数字化建模,这也是决定协同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不仅可以借助Web提供组织模型和过程重构模型的支撑环境,而且还可以借助Interanet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互。
3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的实践应用——以某大学图书馆方案设计为例
某大学在校址扩建中拟对图书馆进行重新设计,并在图书馆方案设计中引入协同工作模型,该工作模型将方案设计的工作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包含在服务器内的核心文件和建筑资料,第二个层次是具体的工作分区,第三个层次是每个成员被分配得到的本机工作。在该模型的协调下,每个团队成员都有各自明确的权限和角色划分,而且在登陆工作平台时需要按照各自的角色分配和权限登陆相应的项目。设计团队成员被分为五种角色:管理员可以下发文件实现文件共享,为其他成员登陆创造便利;团队负责人负责整体协调工作;成员可拷贝共享的文件并在自己的主机上进行设计操作;批注者可以增加设计元素或要求其他成员进行修改;观察者只能在登陆后共享文件但不能进行任何操作包括修改。在登陆工程前,每个设计者都需要选定一个擅长的工作区,相互之间不能重叠,项目工作区分工方法有很多种,鉴于该校图书馆的设计要求,协同工作模型拟采用划分楼层的方法区分各个工作区,如1层的中文阅览室为工作区A,2层的外文阅览室为工作区B,3层的专业阅览室为工作区C,诸如此类。在发送文件、接收文件或修改时,各个工作区的设计者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确保团队文件的实时更新,任何成员发送到服务器的修改文件不能自动更新,而且其他成员也无法修改这些文件,只能进行接收或其他操作。协同工作模型在图书馆方案设计中的应用为设计团队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设计的精准度,保证图书馆建设项目在既定的工期内完成。
结语
协同工作模型在某大学图书馆建设项目方案设计中的实践效果充分体现了其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势,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当积极提升模型设计的创新水平,为将来的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协同工作管理推荐7篇 篇三
关键词:BIM技术;室内设计;应用
1前言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BIM技术作为一种建筑信息模型,其在维护、装修、施工和设计等建筑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运用,能够带来良好的效益[1]。通常BIM技术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依据,构建集合设计到施工全部信息的建筑三维模型,有效解决传统设计图纸绘制中的一系列问题,以此实现材料统计、碰撞检测、虚拟现实展示、室内参数化设计等一体化设计,降低错漏风险,提高室内设计的效率。
2BIM技术应用于室内设计的重要性分析
BIM技术应用于室内设计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①各专业协同工作。BIM技术可以打破传统2D和3D的建模,实现4D与5D的信息建模,达到协同设计的目标。在以往的室内设计中多是以不同人员次数的转换为基础,严重影响了设计意图表达的准确性;而以BIM技术为基础的室内设计则是在同一模型上进行操作,不会涉及到转换问题,有利于各专业和各环节分工的高效协同工作。②准确表达图纸。对于室内设计而言,其涉及诸多复杂的装饰构件,如果采用传统的二维图纸,往往会增加施工的难度,不能准确表达图纸意图。而BIM技术的应用可以任意生成不同位置的剖面图,导出准确的二维图纸,便于施工人员正确直观地掌握构件设计,促进技术交底和设计查询等一系列工作的有序实施。③准确预算。BIM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在模型中直接计算出项目所用材料的尺寸、数量和名称,还能自动处理复杂繁琐的计算工作,保证设计与信息的一致性。例如:涉及方案发生变更之后,BIM模型可以对相关的施工明细表和文档进行自动更新,所需材料尺寸、数量、名称也随之更改,从而减少错误发生几率和工作量,便于业主的正确决策[2]。④可视化。传统室内设计中效果图的表现,多是由设计人员绘制二维图纸和手绘草图来完成静帧三维效果图;而BIM技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可以通过BIM模型来直观了解项目的立面设计和平面布局等,保证虚拟现实渲染的高质量,为业主核查设计和设计人员调整设计提供平台。⑤实时更新。室内设计往往会涉及大量的图纸,而传统的设计在更改空间材质、饰面和布局后,还需要对相应地图纸进行单独修改。但是BIM技术可以在更改这些信息的同时,也随时更新所有的图纸,保证所获得的数据的协调性、一致性、可靠性。
3BIM技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在室内设计中应用BIM技术,可以改变以往的设计模式,不再是不同软件完成不同任务,可以降低设计人员的工作量,避免出现效果图失真和设计图纸错漏等问题。由于BIM技术的专业性较强,不仅可以在同一模型内开发,还能对比分析对个设计方案,便于室内设计的研究[3]。通常在运用分析方法、算量和可视化方法时,应该以室内设计实际需要为依据,多模型中设计选项进行适当关闭与开启;而设计投标方案时,则可以实际所需时间为基础来制作和保存施工文档,出台重要的设计决策后方可选择是否存档、弃用、采纳其备选方案。一般而言,BIM技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建模检查阶段。如果项目已经使用BIM技术,可以在BIM模型中直接开展后续的工作;如果项目中没有使用BIM技术,那么设计人员需要从项目具体信息数据出发,对BIM模型进行精心绘制,并适当添加相关的信息数据。二是初步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可以建模为基础,完成构件模型中的软装饰品的调入、检查碰撞、初步建立等,初步实现初步虚拟显示渲染的明细表和施工图;然后和预算人员、项目经理、客户协同工作,高效完成确定初步设计方案和工程造价估算。三是深化设计阶段。在初步设计阶段成果,设计人员可以对构件模型加以深化设计,完善项目的虚拟现实渲染,保证各项协同工作的有效实施,完成方案的深化设计以及工程造价概算。四是施工图阶段。在BIM模型中导出完整的材料明细、虚拟现实渲染、详图和施工图,在此基础上绘制重点空间的BIM模型,并与预算人员、客户等协同完成,确保工程造价最终预算的准确性[4]。五是施工阶段。设计人员应结合预算和施工图,完成物料表和BIM模型的调整变更,并和材料人员、施工人员、监理工程师、项目经理、客户等协同工作,完成方案的造价控制结算、设计变更、施工等一系列工作。六是竣工阶段。设计人员可以从具体施工情况出发,准确绘制竣工后BIM的模型,并和施工人员、预算人员、资料原酸、客户等协同工作,完成竣工资料及竣工图纸的整理,提高工造价结算和决算的准确性。
4结束语
BIM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技术,对传统的室内设计理念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改变了以往的设计手法,为维护、装修、施工和设计等阶段带来了一定的效益与便利。在室内设计中应用BIM技术,可以集合水电、结构、施工和设计等信息,对现实状态的优势和特点加以模拟,保证信息可视化设计更为高效、直观和全面,提高室内设计的效率,促进室内设计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发展。随着科技的不但发展,BIM技术的优势和特征会更加明显,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也日趋完善,相信该技术在未来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会更为广泛。
作者:任倞杬 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何晶,刘爽,刘钰,郭志强。探讨BIM技术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智能建筑,2015(8):32~35.
[2]何罗平。谈BIM技术在室内设计领域应用的尝试[J].山西建筑,2016(12):257~258.
协同工作管理推荐7篇 篇四
[关键词]建设工程;协同管理;管理背景
建设工程项目是建筑行业生存及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工程建设中企业必须做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做到对各方面工作的统筹规划,促进工程项目的进行。由于在一个工程项目中往往会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材料、人员、设备等,导致在管理过程中做到协同管理好整个复杂的工程系统较为困难。因为牵涉的范围太广,所需的资源过多,管理者难以系统地兼顾全局,难免会出现纰漏。在这各方面结合的过程中,做好协同管理能有效达到统筹各个方面,将所有的人力物力资源合理规划,融合成一个整体,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优化整个项目的运作,使利益最大化[1]。随着我国住建部推出了一系列对加强建筑市场管理,促进建筑行业发展的通知,各省建筑行业积极开展建设信息化建筑平台,针对市场管理、质量安全监督、信用评估、审查资格、招投标管理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做到对建筑行业行情动态的实时监测,保证业内的信息化交流,发挥协同管理的积极作用。协调管理就是在解除对资源约束的基础上,将整个项目环节统一科学化,充分发挥出人、物、财的价值,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协同管理是指通过高效、科学的组织安排,提高项目管理整体质量,对工程进行持续性管理,完成整个建筑项目。在这一过程中,为达到优化项目运作的目的,最大可能地调动各种资源进行协调工作,通过信息、人员、工作流程等的协调协同,来满足工程运作各环节的需求,达到系统的管理目标,完成工程任务,从而提高经济效益[2]。
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协调管理的运用
1.1技术管理水平
在进行工程建设前,企业应对工程项目进行技术评估,在满足项目硬性条件的基础上,对项目风险、资金风险、施工风险等进行前期的预算评估,与项目方进行沟通交流,将整个建设计划展现给项目方,结合自身技术特点及项目方的建议要求,完善前期准备工作。在这过程中,对项目方、施工单位、建筑企业及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协调沟通,对整个项目环节进行系统的分析,针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给予及时的纠正与补充[3]。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提升企业技术管理水平,对实施过程中的各环节进行科学指导,协调各部门及施工程序的,同时适当引入技术水平较高的施工队伍,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及提高项目质量。
1.2整体管理质量
协调管理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运用,能有效提升整体管理质量,优化项目运作。运用协调管理的能够有效沟通各部门单位,将信息传导的问题减少到最低,同时针对工程项目运作中出现的管理体系漏洞给予及时解决,并通过增强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整个项目管理质量。在面对项目招投标、项目施工、项目质量监督等问题时,协调管理可做到提前预防及及时处理,对整个工程项目做到有效把控。协调信息化平台有利于各施工队伍进行技术交流,促进建设团队专业化发展,提高整个项目质量。在面对工程项目中日益增多的矛盾纠纷时,高效的协调管理能使之更为和谐,有利于整个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提升建筑效率。协调管理在充分发挥各资源效用的同时,也对各部门之间的矛盾给予及时解决,消除了管理与施工之间的矛盾,使各施工建筑队伍相互交流、相互进步。协调管理的应用,促进了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妥善处理了项目建设中管理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升了整体管理质量。
1.3信息数据交流
协同管理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运用更多的是对数据及信息的交流。在项目进行时,由于牵涉的范围较广,导致各部门的沟通交流出现延时性,信息不能较快的到达相应单位,当项目中一环出现状况时,负责单位短时间内难以通知到相关部门,致使和这一环节有联系的工程全面瘫痪或延期,导致整个工程项目出现问题,无法顺利运作。协调管理可以缩短各部门交流渠道,使得信息及数据能够被快速的传递及处理,保证各部门、各环节畅通。协调管理可以建立信息化交流平台,不仅包括单一工程的管理及施工人员,也可加入建筑行业人员,使工作人员了解到最新的行业信息,同时公开化的信息平台,有助于管理人员整合工作环节的有效信息,掌握项目进展,并能对各环节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协调处理。协调管理能引入更专业化的施工单位,把控整个项目节奏,消除因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监督人员沟通不善带来的危害。
2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协调管理的作用
2.1整合处理数据信息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整合处理数据信息有助于提高整个项目管理效率,提升管理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行业管理也逐渐走向数据化、信息化,对建筑行业出现的创新技术和材料进行整合处理,加强整体行业建设。在建设工程项目时,往往需要多个部门进行协调管理工作,在政府相关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质检单位等部门沟通交流协调工作时,需做到信息协调管理。由于牵扯的部门较多,交流的渠道及联络人较杂,导致在信息处理上存在差异,缺乏有效沟通和及时沟通,会对整个工程进展造成阻碍。紧急的的通知没有传达到,协调的部门没有联系上,该停止施工的项目依然在施工,使得整个工程项目出现严重偏差[4]。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协调管理能够合理处理及协调有关信息,整合相关数据,对项目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矛盾进行把控。通过建立信息化平台,加强各工作人员的交流探讨,加强各管理部门时效反应能力,使得对整个工程项目具有预警和反应处理的措施,优化项目运作。同时不断完善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既达到建立与其他单位的外部友好协调工作,又加快了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整合处理数据信息,将工程项目中各繁杂无序的信息数据置入科学规律的信息平台,确保数据信息的及时有效。
2.2协调各部门工作内容
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牵涉的部门较多,导致管理人员需对这些单位的业务范畴及相互关系有清楚的认知,其中有些部门单位的业务工作具有重复性和关联性,在项目进行时,往往会涉及到两个及多个部门,有时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有时则需要单独交给一个部门进行。因此,需要设立单独的协调管理部门,对各单位进行协调,使该停止的施工环节停止,使该加快的环节加快,保证各单位工作内容相互辅助,相互支持。这些部门就像人体上的器官,各器官正常运作才能确保人体健康,当一个器官出现问题时如鼻塞,这时就需要嘴巴去辅助呼吸,维持正常生理。在一个工程项目的进行过程中,各部门组成了一个涵盖资源、管理、技术的复杂系统,各部门协调出现任何的失误,都会对整个项目进程及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协调好各部门的各种业务,做好适时的串联及分离,保持各部门间的高效配合,做到科学联动。在协调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对项目各环节做到规范化管理,利用数据和软件平台将各部门有机联合到一起,确保项目的正常运作,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效率及质量。
2.3及时响应处理
一个项目工程是一个长时间,庞大资源合理堆积的过程,在经历项目招投标、组织计划、材料供给、风险监测、施工运行,质量管理等一系列环节,完成对目标的建设。这其中涉及到众多部门、多种技术,中间可能产生各种意外、准备不足、计划改变等随机事件,因此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运用协同管理,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逐一的解决或缓解。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运用协同管理主要是针对项目各环节及涉及到的元素进行时效性管理,充分发挥每一份人力、物力,将整个项目作为一个大型系统,维持各环节顺利运行。进行协同管理可以针对同一目标,将各资源充分调动,使各部门协同配合完成建设任务。过程中,协同管理既可以增强各部门联系,促进部门间的交流配合,又能降低反应不及时所带来的危害,管理者能够按照情况变化做出最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保证项目顺利运作。在提升管理质量的同时,提高了应急响应效率[5–10]。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运用协调管理必须先建立独立负责的管理部门,在实施标准化管理后,与各部门及单位建立实时性沟通交流渠道,将各部门及资源串联起来,使得管理人员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调动一切资源。协调管理的基础是管理人员具有应实际情况变化而做出协调各方决定的权利,针对意外情况的发生,能采取符合规范的应急性措施,确保整体项目正常运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一个牵扯众多部门、需要大量资源、耗时长久的建设工程项目中,为做好项目管理工作,应高效运用协同管理,针对项目中繁杂工序及错乱的信息、事件,管理者应协调好各部门、各资源,保证项目的顺利运作。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运用协调管理能有效理清繁多的数据及信息,保证消息的及时传递,同时各部门间进行协调沟通,配合好项目各环节工作。对项目进行协调管理,运用各种方法对项目涉及到的元素进行管控,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做好预防应对措施,提高经济效益,保证项目质量。
参考文献
[1]方金寿,方国安,赵艳苹。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协同研究[J].建筑知识,2017,37(6):114–116.
[2]曾芃椋。分析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协同管理的作用[J].低碳世界,2017,23(3):162–163.
[3]黄莹,周福新,李清立。基于质量链的建设工程项目质量协同管理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6,30(4):116–120.
[4]马婕。工程项目管理协同体系模型构建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6.
[5]刘星。基于BIM的工程项目信息协同管理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6.
[6]贾现召,康振强,王永飞。建设工程项目协同管理信息系统研发[J].建筑经济,2015,36(9):47–51.
[7]李艳荣。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的设计[J].建筑技术,2016,47(6):565–567.
[8]张海燕。建筑结构一体化协同设计中的建筑信息模型运用探讨[J].建筑技术,2017,48(8):876–878.
[9]李维,曹闵,杨震卿,等。基于建造全过程中数据库平台的BIM技术[J].建筑技术,2016,47(8):711–712.
协同工作管理推荐7篇 篇五
一、企业信息门户的概念
企业信息门户(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就是采用标准浏览器,如InternetExplorer,提供对企业的Intranet和Extranet的单点访问,使每个人能通过统一界面访问经授权的公司内部和外部信息,从而提高决策水平。
企业信息门户为企业的决策者、客户、供应商、员工和合作伙伴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应用界面,使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得想要的信息,它是通过提供全面的企业信息和应用来支持企业决策和客户选择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将Web技术与企业的运作过程相集成的解决方案,它提供了一个单独的入口来访问信息和应用。一个企业门户通过开放和封闭的网络,提供了数据和信息的传递,如对未组织的信息进行编目和跟踪、过滤互连网上的相关内容,使客户更方便地了解与企业有关的信息。
第二,将存储在公司数据库、数据仓库和文件中的数据转换为可用的信息,并提供快速改变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方式,从而提高生产率。
第三,提供了一个对传统的个人桌面工作模式的改进方法,实现通过简便方法定制图形化客户界面进行工作,就如同在原来的信息系统下独立工作一样。
第四,遵循一定的接口标准,控制事务的处理和内容,使企业和客户、合作伙伴以及供应商之间、企业内部的通信和交易变得更加有效率。
二、建立企业信息门户的必要性
从网络经济的特点来看,企业门户充分利用网络成为企业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和积累知识的有效途径。它能有效地整合企业内部的分布在各业务子系统内的业务数据,并提供对这些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的综合查询。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企业门户是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开发利用现有资源目标的可行途径。它将本需要占用多台不同的硬件系统的应用集成到较少的系统设备上,从而节约硬件的投入,减少了多种未经集成的应用软件的总体维护成本,节省人员投入,实现企业工作流管理的改进。
企业信息门户以其通用的数据交换标准,强大的可扩展性,为新的信息化应用提供强大的支持,将成为电力企业应用的主要客户界面。
三、企业信息门户的内容
一般企业信息门户包括四大部分:知识管理、协同工作、应用集成以及整合所有应用的数码桌面。
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就是收集公司内部的专业知识和信息,然后将它以某种可以帮助公司成长和提高公司效率的形式提供给员工。包括:内容管理、智能检索。
协同工作(CooperativeWork)包括消息管理,如邮件、CHAT、BBS、日历、预约、任务、便笺、公告以及工作流管理,即提供浏览器端的工作流定制工具(WorkflowServer),内置工作流引擎和标准流程模板。工作流引擎的功能是指导业务人员按步骤设定工作流程;标准流程模板是系统预置常用的标准流程,或由系统管理员根据本单位情况预先设定常用流程,如果流程步骤不需要修改即可直接调用。
应用集成(ApplicationIntegration)是一组集成了当今信息技术组织中各种技术的应用,它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数据接口,可以连接各类的应用软件或数据库。集成的服务能包括客户机/服务器系统、遗留系统、企业应用、ERP系统和散乱的文本集成等。此外,集成服务需要具有处理连接应用中的工作流程和数据事件的能力。还能将数据与其他应用和遗留系统集成,为客户提供一个单一的访问渠道。集成各种应用如:集成客户关系管理、财务软件、营销管理软件、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规划、地理信息系统。
数码桌面(CyberDesktop)是为客户设计的一个自定义门户管理解决方案。它合并了个人、团队、企业和外部的信息,并提供了只需单击即可使用的分析和协作工具。它将客户的各种知识来源集中展现在统一的桌面上,由于客户可用它即时访问关键的业务信息,所以更有利于决策。数码桌面的核心组件是网络组件。网络组件可以是一个简单组件,只显示客户最喜欢的Web站点。网络组件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组件,将客户现有系统与一些产品中的分析和协作工具集成在一起。通过创建自定义网络组件,您可以定制数码桌面解决方案,满足具体的要求。
四、供电企业的信息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供电企业使用了大量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日常管理和生产监控,采用了AutoCADR14进行配电馈线图的管理,广泛使用MICROSOFTOFFICE进行各种资料,如配电设备资料、巡查记录、缺陷记录、事故违章记录、停电计划以及各种档案图片等的管理,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了Exchange电子邮件系统,大大改善了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和交流的环境。目前大部分信息资料采用文件共享的方式进行访问,在日常工作中提高了生产和管理效率,并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但是,目前这些分散的业务系统形成了许多分散的业务信息数据,为企业统一管理和协调带来了困难。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系统相互隔离,形成信息孤岛
各业务应用子系统的客户界面风格不同,客户端系统软件安装维护繁杂,需要对不同的应用系统进行单独的维护管理;各子系统间的相关性考虑较少,相对封闭,虽含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却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和集成应用。特别是配电图纸和设备资料相互隔离,分散管理,已经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形成了企业的“信息孤岛”。
第二,大量的信息碎片,难以快速获取
在企业内分布着大量信息碎片。企业内部的各类数据信息分别存放在不同的应用子系统中。例如财务系统中的财务指标等散布在各子系统中的数据中,各部门的文件、图片资料、音像制品资料,设计图纸以各种不同的格式存放并分布在不同的地方,以致许多员工获取信息困难。
第三,缺乏统一的界面和操作方式
由于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各个业务子系统,在客户端界面上有着较大的差异,操作的方式也不同。客户为获取不同系统中的数据,需要来回切换应用系统和操作界面,非常麻烦。
第四,安全性不足
文件共享方式客户必须以文件为单位对数据进行操作,不利于数据的分布式处理,而且使用Excel文件存储数据容易感染病毒,安全性和数据一致性都得不到充分的保证。
第五,缺少协同工作的环境
由于各业务子系统的操作相对独立,员工之间相互交流的手段有限、渠道不够畅通,无法利用彼此间的信息进行协同工作。
第六,系统可扩展性差,管理维护困难
文件共享方式难以应付宽带网大量并发客户,由于缺乏应用的业务逻辑处理,难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非开放性的接口,与外部系统难以融合统一,为系统的维护带来较大的困难。
第七,难以形成高级的分析决策支持系统
文件共享方式或传统C/S方式的业务系统在构建业务逻辑的时候基本上是面向过程的,停留在事务处理层的居多,支持中高层的应用开发较少。各业务子系统间形成了信息孤岛,业务数据和各类文档、图表难以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并提供决策支持。
五、企业信息门户解决方案和功能
建立一个开放的、功能强大的、无须编写代码、贴近应用的开发维护的企业信息平台,以该平台为基础,为企业提供完善的信息门户的解决方案。
该系统可以使用各种LDAP服务器作为客户信息存储的中心,客户通过浏览器访问Web站点,通过目录服务进行验证后进入应用系统,客户在应用系统中的任何操作都被送到协同工作平台进行预处理,根据客户的需求形成个性化的桌面,使工作目标一目了然。这样任意一个有一定权限的客户都可以给指定的消息处理中心发送请求消息,消息处理器接收到客户的请求后,根据消息中的内容执行有关的处理。
该企业信息门户平台对企业已有的各业务子系统进行整合,提供了门户技术的所有关键功能。
第一,集成:包括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的整合,流程的整合、数据的整合以及人员的整合。
第二,分类:包含了对企业内各类信息的分类管理,特别在企业中能按照业务流程的实际需要对内容进行分类,并实现对各类信息的链接,使其能集中地呈现在客户的面前。
第三,搜索:提供基于标题的搜索、全文内容的搜索,以及综合各类文件、表格、数据等的统一搜索,甚至基于模糊概念的智能搜索。
第四,和分发:提供给客户一个能将信息按照信息审批流程进行对外公布,并通知相关人员的消息传送功能,以及在信息后能对相关信息进行维护管理的功能。
第五,流程管理:能让客户方便地自定义工作流程,并把工作流程和相关的文档数据结合起来,使业务按预设的程序流转。
第六,协同工作:提供即时消息、讨论组、公共社区等企业内部沟通手段,实现一个协同工作的环境,使工作小组内的文档能及时进行同步和版本控制。
协同工作管理推荐7篇 篇六
实施原则:
实用性原则;先进性及成熟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开放性及安全性原则;标准化原则;可扩充性原则;可维护性、可管理性原则;节约性原则
实施步骤
首先,在组织内部构建通信平台(如电子邮件系统、电子论坛等),工作人员之间建立网上信息交流和初步的网上协同工作。
第二,在组织内部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得以普遍提高,基本建立起网上协同办公的意识之后,考虑在办公网络内进行一些日常工作流程如公文审批、常用申请、会议管理、档案管理、信息采集审批与查询,以及各部门的日常业务等。在这一阶段,基本实现组织内部办公自动化。
第三,在Internet上建立公用网站,进行信息采集、,部门间公文交换乃至简单的电子贸易等,将办公自动化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跨行业、跨部委。此时,基本实现电子政务。
在以上过程中,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性自始至终都是十分重要的。是否建立起强健的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的成败。
第一部分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
功能需求:
一般来说,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系统应以公文处理和机关事务管理(尤其以领导办公)为核心,同时提供信息通讯与服务等重要功能,因此,典型的办公自动化应用包括公文管理、督查管理、政务信息采集与、内部请示报告管理、档案管理、会议管理、领导活动管理、政策法规库、内部论坛等应用,另外鉴于Internet在日常办公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办公自动化系统应该与Internet留有平滑的接口。
一、提供电子邮件功能是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基本需求
在一个办公自动化系统中通常包含了多个应用子系统,如发文、收文、信息服务、档案管理、活动安排、会议管理等等,可以将电子邮件信箱作为所有这些办公应用子系统的统一接口,每一个用户通过自己的电子邮件信箱就可以了解到需要处理的工作,而不必经常性地来回检查不同的应用系统,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以电子邮件作为统一入口的设计思想,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用户的友好性和易用性,减少培训的工作量。
“存访中心”,也只有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承担这样的角色。二、处理大量的复合文档型的数据信息
办公自动化所处理信息的载体大多是以文件、报表、信函、传真等形式出现,因此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典型的文档处理系统。这些区别于传统数据类型的信息,就是“非结构化数据”、“复合文档数据”或“对象数据”。
一般认为,关系数据库系统(如Oracle、DB/2、SQLServer、Foxpro等)适合传统数据类型(结构化信息)的表示和存储,但是对复合文档数据的处理并非能够完全表达信息和存储效率最高。因此,“文档数据库”或“对象存储”的概念就被引入数据库领域,其目标就是针对新出现的需求,高效率地表达和存储管理“复合文档数据”。当然,传统数据的存储和处理也是办公自动化系统经常不可或缺的。
办公自动化系统由于其对复合文档数据的处理要求,必须以文档数据库为核心建立,同时选择性地结合关系数据库。
三、包含大量的工作流应用
所谓的工作流就是一组人员为完成某一项业务所进行的所有工作与工作转交(交互)过程。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的大多数应用如公文审批、各类申请等。每一项工作以流程的形式,由发起者(如文件起草人)发起流程,经过本部门以及其他部门的处理(如签署、会签),最终到达流程的终点(如发出文件、归档入库)。
工作流程可以是互相连接、交叉或循环进行的,如一个工作流的终点可能就是另一个工作流的起点,如上级部门的发文处理过程结束后引发了下级部门的收文处理过程。工作流程也可是打破单位界限的,发生于机关与机关的相关单位之间。
在相当程度上工作流自动化有三种实现模式。即:基于邮件的、基于共享数据库的、基于邮件和共享数据库结合模式(即“群件模式”)的。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出发,群件模式结合了“推”、“拉”技术,充分发挥了不同技术的优点,克服了其缺点,是理想的办公自动化流程处理模式,也使办公自动化人员拥有了完整的信息技术工具。
四、支持协同工作和移动办公
在日常办公中,办公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意见,才能作出某种决策。而这种在群体中互相沟通、合作的工作方式就是所谓的“协同工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异步协作方式如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等,以及同步协作方式如网络实时会议正在逐渐成为除了人们面对面开会之外的新的工作方式,它们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参加到协同工作中去,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所谓的“移动办公”就是提供办公人员在办公室以外的办公手段,他可以远程拨号或登录到出差地的网络,通过电话线或广域网络,随时可以访问到办公自动化系统;为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费用,办公人员还可以选择“离线”工作方式,即将需要处理的信息先下载到本地便携机上,然后切
断连接,“离线地”处理信息(例如他可以在旅途中批阅公文,起草电子邮件等),工作完毕才再次接通连接将自己的工作结果发出以及再次下载新的待办信息。办公自动化系统作为网络应用系统应提供用户协同工作支持和移动办公支持。
五、应有完整的安全性
安全性控制功能成为办公自动化系统得以投入使用的先决条件。机关办公自动化的安全性控制要求一般包括防止非法用户侵入、权限控制、存储和传输加密,以及电子签名。这些手段必须足够强大,难以被攻破,而且也必须足够灵活,方便使用者掌握和利用。
六、能集成其他业务应用系统和Internet
协同工作管理推荐7篇 篇七
关键词:电子政务管理创新约束理论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改变。为了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利用当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来改造政府、重塑政府、构建电子化政府、实施电子政务,已成为世界各国所普遍追求的战略目标。从传统政府转变为电子政府,将是一次极为深刻和艰巨的变革。同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电子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所涉及的已不仅仅是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同政府管理的结合问题,而应建立一整套全新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政务管理模式的问题。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做初步的探讨,从系统思维的角度,提出运用约束理论这一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来考察电子政务建设的全过程,通过管理模式上的创新,从而实现电子政务加约束理论的政府公共管理信息化新境界。
电子政务及其主要内容
当前,世界各发达国家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争相进行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成为国际公共行政改革的一个新亮点或者说新动向。电子政府或者电子政务,已成为新世纪国际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显著标志之一。
根据美国IBM/Lotus公司技术白皮书中的描述:“电子政务(e-Government,即电子政府),是电子商务(e-Commerce/e-Business)应用体系中,基于网络的符合Internet技术标准的面向政府机关内部、其它政府机关、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和信息处理系统”。电子政务是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在深度和广度的延伸,即从内部办公延伸到对外服务,从内部网(Intranet)延伸到政府机关间交换网(Extranet)乃至因特网(Internet)。电子政务能够使网络在发挥政府职能和政府管理方面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从而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给全社会的各个层面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前景。
电子政务系统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信息交换系统与协同工作系统。
(一)信息交换系统的主要内容
第一,办公自动化子系统,包括办公套件、多媒体处理工具、网络应用工具以及各种政务专用软件。这些软件运行在办公业务网和办公业务资源网上,处理来自政府公众信息网、办公业务网、办公业务资源网的信息,输出的信息存储到电子信息资源库。第二,数据共享子系统,包括数据集成软件、应用集成软件、电子政务专用中间件等。由于电子政务系统数据资源开放、信息共享等特点,使得在传统等级森严的层次管理中所形成的“信息孤岛”的联合得以实现,从而为电子政务所体现的“扁平式管理”提供了可能性。第三,电子政务协同办公专用软件子系统,包括数据标准化软件、业务映像软件以及协同工作调度软件。由于原有的各类办公软件只是对单个政府职能部门政务流程的映像,缺乏协同工作机制,因此需要电子政务协同办公专用软件子系统将各个不同政府职能部门的政务流程映像为一个统一的软件模型,并将其在网络中实现。
(二)协同工作系统的主要内容
第一,政务数据集成与挖掘系统。数据挖掘就是在一些事实或观察数据的集合中寻找模式的决策支持过程。根据不同的数据挖掘对象,数据挖掘分为内容挖掘、结构挖掘以及用法挖掘等三个部分。第二,政务决策支持系统。电子政务协同工作平台借助于资讯工程技术、集成化思想,构筑了智能型、交互式、集成化的决策支持系统,并为决策层开发了主管信息系统与主管支持系统。这需要系统平台的支持,更依赖于多源数据的采集、建库、维护、更新,及最终对资料的管理、统计、分析。因此,可围绕网络环境中政府信息的采集、处理、管理和服务等应用为内容,建立基于数据库基础上的政府信息资源应用系统。第三,应用集成技术系统。由于多年来各政府部门各自为战形成的信息孤岛,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处理和协同工作的要求,必须通过集成技术在系统中架设数据和应用的“桥梁”,使整个系统能够具备信息交换和协同工作能力,才能满足新经济时代的信息化要求。第四,安全保障系统。这是电子政务中的重要环节,整个系统安全的设计,必须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以及安全管理等全方位来考虑。
约束理论内涵
约束理论(TheoryofConstraints,简称TOC)是在优化生产技术(OptimizedProductionTechnology,简称OPT)的基础之上,由美籍以色列裔物理学家、企业管理顾问Dr.EliyahuM·Goldratt和Cox等人于1986年在其所著的《目标——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一书中最早提出的。按照美国生产及库存管理协会(APICS)下属的“约束管理”研究小组(CMSIG)给出的定义,约束理论(TOC)“可以被看作是一套管理理念与管理工具的集合”。它“把企业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现存的或者潜伏的制约因素称为‘约束’(Constraints),通过逐个识别和消除这些‘约束’,使得企业的改进方向与策略明确化,从而达到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其目标的目的”。
E·M·Goldratt认为,(营利性)企业的目标即在于“能够在现在和将来持续地赚钱”。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提出了关于产销率、库存和运营成本的评价指标、TOC的九条基本原则(FundamentalPrinciples)、五个核心步骤(FocusingSteps)以及包含六棵逻辑树的思维流程(ThinkingProcess)等等,作为一整套的技术方法和工具,从而为TOC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保障。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是产生于生产制造业的环境下,但作为一种整体性、联系性和发展演化性的系统观的具体体现,尤其是随着其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TOC的应用范围已经从单纯的生产经营管理扩展到了包括政府、教育、医疗等一些非营利性组织在内的更广泛领域。例如,H·WilliamDettmer曾明确提出,对于诸如政府、国防、医疗和教育等这样的非营利性组织机构来说,他们的目标则在于“通过改善自身的性能来为社会提供尽量多的服务”。这为运用约束理论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工具分析研究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问题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基于约束理论的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管理模式创新
我国学者刘惠军(2001)曾详细阐述了电子政务在促使政府主动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提高政府办公和决策效率、推进政务公开、整合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公务员科技素质、推动全社会的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从技术系统建设、应用与体制创新等各方面给出了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本文认为,所有这些,归根到底都应服从于政府的职能的发挥这一中心任务来展开,即“通过改善自身的性能来为社会提供尽量多的服务”。因此说,所有相关的工作,都应服从或服务于这一核心的目的。而检验电子政务建设是否有效,也应以此作为标准。
围绕政府职能这一总的目标,将TOC的基本思想方法运用于电子政务建设,就是要将TOC的一整套基本的技术方法和工具应用于整个电子政务建设全过程,并将强调整体性、联系性和发展变化性的系统观来起总的指导思想,通过识别发现和提升其中所存在的“瓶颈”环节,来使得“政府服务于公众”这一目标得到最大化地实现。就是要认识到,电子政务建设绝不仅仅是单纯地将“政务信息资源数字化,内部办公过程无纸化,对外管理服务网络化”作为根本目的,不是简单地实现政府“公共管理电子化”,而是在整个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随着这种外部环境电子化、信息化的变化,必然要伴随着政府运作管理中的“潜规则”变化,伴随着政府管理理念的更新、管理流程的革新与管理模式的创新。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需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技术支撑。网络技术是电子政务管理模式的核心,包括计算机辅助办公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信息系统、智能管理系统等在内的网络技术与其他信息技术的融合,共同实现了电子政务管理的程序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
整合。在网络管理模式下,政府机构的每一个部门,由网络连接起来协同工作,打破了原有的地域、层级、部门上的限制,减少了部门之间的冲突,促使政府组织和职能的整合,让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能够流通、共享,使公众享受到无组织边界的政府服务。
服务。服务的理念是电子政务的主要管理理念。在这种理念下,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是政府管理机构的客户,政府要确定服务标准,向客户作出承诺。这使得政府的职能由控制型转向控制—服务型。
交互。在电子政务的管理模式下,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利用网络与政府打交道,将改变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层次进行书面审核的工作方式,任何个人、企业和团体组织,都可以直接通过交互式的技术手段表达和传递信息,政府与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可以直接的交流沟通。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行使政府的职能和权力,政策信息,也可通过网络收集、分析反映社会状况以及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需求、意见的数据资料,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可靠、更客观的科学依据。
开放。开放的特征一是指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政府信息的公开和可获得性,让社会和公众容易获得政府信息,为公众获得政府信息提供便利。二是指管理和沟通的渠道公开,便于公众办事和监督。
知识化。与传统的以日常事务为主的政务活动不同,在电子政务的管理模式中贯穿着一种知识的理念和创新的精神。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介绍了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作为当代管理理论之一的约束理论,提出将其应用于指导电子政务建设的具体实践,通过政府管理模式上的创新,来实现电子政务建设实施的核心目的,以更有效地发挥政府服务公众的职能。但限于篇幅,这里尚没有涉及具体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问题,这将成为笔者今后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寿志勤等。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综述[J].预测,2002.21(6)
2.孙毅。电子政务系统构建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3.8
3.GoldrattEM,CoxJ.著。齐若兰译。目标—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M].上海三联书店,1999
4.王玉荣。瓶颈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5.曹凌,耿鹏。电子政务模式探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