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精选推荐

科学实验研究报告范文推荐12篇

时间: 2024-08-12 19:43:01

下面是敬业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2篇科学实验研究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实验研究报告范文推荐12篇

科学实验研究报告范文推荐12篇 篇一

Abstract: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oday, it has risen to the national strategy to improve and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education, and the release of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quality report should also be sometimes required. Taking an independent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has a certain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writing of the quality report, from the selection of the report model and the coverage of the content of the report.

关键词: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报告模式;报告内容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eaching quality report;report mode;report content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255-02

0 引言

2010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同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1],两个文件的颁布实施对我国高校信息公开工作和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展望。为贯彻落实纲要中关于“建立高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教育部分别于2011年7月和2012年8月《关于“985”高校公布2010年的通知》[2]和《关于继续试点部分高等学校编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通知》[3]。2013年,所有的本科院校都要向社会公开自己的教学质量报告。质量报告的,一方面满足利益受众者的需求,一方面督促高校自省,采取措施监督和调控教学质量。那么,报告的意义究竟何在?怎样报告则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1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意义[4]

1.1 有利于政府部门对高校教学质量的宏观把握和调配

政府主管部门作为高等院校的直属管理机构,对高等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决策权,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对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直接责任。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有利于其实时了解高校本科教学情况,及时发现各高校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对薄弱环节进行调控。

1.2 有利于高校的自我认知和改善

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一切都围绕教学工作展开,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发展目标。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对本校的教学资源、运行管理、改革实践、制约因素等与教学相关的情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否则,教学质量将无从谈起。建立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制度,能够督促高校对本校教学质量进行自我认知、自我检查、自我改善。

1.3 有利于各方人士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监督

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各方人士对高校的支持。社会各界是教育经费的支持者,也是教学质量的最大受益者。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供社会各界人士使用和检验。通过建立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制度,使其更好地了解高校教学状况,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情况提意见,高校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2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架构研究

2.1 报告模式的选择

2012年8月,教育部对质量报告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规范化,具体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4]:①本科教学基本情况;②师资与教学条件;③教学建设与改革;④质量保障体系;⑤学生学习效果;⑥特色发展;⑦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2.2 报告内容的撰写

2.2.1 学校概况

学校整体概况,第一要突出学校的整体定位,如本单位是一所以纺织、服装、艺术设计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第二是简要概括学校的专业布局和师资力量。第三是突出学校的教育教学特点,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所做出的举措。

2.2.2 本科教育概况

本科教育概况,第一是要指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第二是要高度总结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

2.2.3 师资与教学条件

师资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教学条件是学校发展的硬实力,两者都要硬才能保证发展的基础。教学硬件设施方面,可从各子教学单位统计相关信息,如教学行政用房,实验室数量、规模,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及信息资源等。独立学校因其特殊性质,与母体共享优质师资力量,在大学这样一个开放性的学习氛围中,师资共享为独立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力量。在数据反映中,统计全校教职工结构,需突出本年度教授、副教授,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在授课中所占的比例。

2.2.4 教学建设与改革

教学改革是一所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学建设与改革又可以分为几个具体指标:第一是专业建设,为了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学校不断进行专业布局优化与调整,制定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顶层设计层面进行改革,目前学校已有29个本科专业(含专业方向);第二是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在专业的引领下,学校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和国际化课程建设,大力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如网络课程和国家、省级精品课程),积极开展校级全英文授课课程建设,目前生均课程达到0.38门次。积极探索通识类课程培养方式的改革。在教材建设方面,学校大力引进优质教材,并鼓励教师参与到教材的编写工作中;第三是实践教学,重点在于学生创新创业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此,学校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竞赛、申报创新创业类项目方面做出了很多工作,近两年,学校在浙江省教育厅重点组织的9大项学科竞赛中取得历史性突破,获得一等奖15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44项,确定2015年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立项项目68项;第四是教育教学改革,主要是以课堂教学创新为突破口,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积极开展优秀学生境外交流学习,拓展专业知识和国际化视野。尊重学生转专业的意愿,创造个性化发展的良好发展环境;第五是体质健康教育,主要是由学校的体育军训部牵头,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并组建各类体育项目,加强体育尖子生的培养,在各类大学生体育竞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2.2.5 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本科教学质量最基本的要求,关于质量保障体系,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指标:第一是要确立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学校的领导班子、经费、部门服务均要优先促进本科教学,各部门均紧紧围绕本科教学工作展开;第二,是建立质量保障制度,在过程上涵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内容上包括教师教、学生学、部门管的相关制度;第三是教学运行监控,学校加强日常教学质量监控,开展各层人员听课制度,如领导班子,专任教师,辅导员,督导组成员,2015年,教师间累计听课达到1350余次,听课质量总体良好。同时全面实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加强学生学业指导管理,将教评学与学评教结合起来,以评促学,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点面结合。

2.2.6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是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直接反馈,具体可体现为以下几项指标:第一是毕业生情况,指标体现为学士学位授予率和获得辅修专业的学士学位;第二是学生成果,体现为学生发表的论文和各项专利技术,以及学生参与竞赛所获得的奖励;第三是学生满意度,学生满意度指标体现为学生对教师的综合评价(学评教)和大学生教学满意度,大学生教学满意度根据实际从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条件保障等方面设置可行的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更加全面;第四是就业情况,指标可体现为毕业生就业率,考取研究生,自主创业等比率,截至2015年8月25日,总就业率为96.62%;第五是社会评价,学校可通过追踪调查等方式了解用人单位、社会大众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结果显示:大部分用人单位对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满意的。

2.2.7 特色发展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学校发展的特色和定位显得至关重要。作为一所年轻的独立学校,发展的时间不算长,但贵在特色化的发展和创新。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的特色发展主要在于:第一,发展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二,开展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学校与企业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

2.2.8 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问题,认识是基础,解决是关键。学校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基本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二,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要进一步健全,二级单位质量监控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努力的方向上,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深入课堂教学创新活动;第二,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第三,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 总结与反思

利益需求各方所要求的教学质量报告能反映出高校实际的办学质量和特色,形式上需要规范,内容上可以灵活多样,力争做到全面覆盖和重点突出相结合。

质量报告作为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评估的一种新举措,还需要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提升,需要更加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来做支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年)[Z].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985”高校公布2010年的通知[Z].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继续试点部分高等学校编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通知[Z].

科学实验研究报告范文推荐12篇 篇二

第一条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和工作业绩能力,鼓励多出成果,多出人才,提高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整体素质,促进我省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根据国家和我省有关职称政策规定,结合我省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实际,制定本条件。

第二条社会科学研究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名称为: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其中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分别为中级、副高级、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第三条评审工作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注重对申报人学术水平和工作业绩能力的综合评价。

第四条本条件适用于我省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在职在岗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五条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治学严谨,勤奋敬业,学术作风正派,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六条学历和任职年限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一)申报助理研究员任职资格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大学本科毕业,担任研究实习员职务4年以上;

2、研究生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从事本专业工作3年以上。

(二)申报副研究员任职资格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大学本科毕业,担任助理研究员职务5年以上;

2、研究生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担任助理研究员职务4年以上;

3、研究生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担任助理研究员职务2年以上。

(三)申报研究员任职资格者,须具备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担任副研究员职务5年以上。

第七条外语水平符合国家和我省有关政策规定。

第八条能全面履行岗位职责,认真完成工作任务。任现职以来年度考核均为合格以上。

第三章评审条件

第九条助理研究员任职资格评审条件

(一)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经历、能力

1、基本掌握本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本学科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具备独立进行一般性科研工作的能力,参与承担过省辖市、厅级以上重要研究课题;

3、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或撰写被决策部门采纳的调研报告累计不少于5万字。

(二)业绩成果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中的3条以上(破格申报人员须具备4条以上),其中第1条为必备条件:

1、在CN学术期刊上独立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4篇以上(其中至少1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2、参与承担并完成省辖市、厅级社会科学重要研究课题,其研究成果通过鉴定并结项;

3、公开出版理论著作1部(本人撰写2万字以上);

4、获得省辖市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或厅级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均限前3名);

5、撰写的决策咨询研究报告被县以上党委、政府或大、中型企业所采纳,并推广应用。

第十条副研究员任职资格评审条件

(一)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经历、能力

1、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2、熟悉专业资料,具有独立设计并完成较高水平研究课题的能力,参与承担过省级以上重要研究课题,对本学科的某一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

3、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或撰写被决策部门采纳的调研报告或公开出版理论著作,累计不少于20万字。

(二)业绩成果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中的3条以上(破格申报人员须具备4条以上),其中第1条为必备条件:

1、在省级以上CN学术期刊上独立发表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6篇以上,其中至少3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其中部级期刊1篇以上);

2、承担并完成省级社会科学重要研究课题2项以上(均限前3名),其研究成果通过鉴定并已结项,在省内产生较大影响;

3、独立撰写并公开出版本专业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理论著作1部以上或合著2部以上(合著者,每部本人撰写8万字以上);

4、省属研究单位人员获得省级以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以上,市属研究单位人员获得省辖市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以上(均限前3名);

5、撰写的决策咨询研究报告被省直党政部门或省辖市以上党委、政府或大、中型企业所采纳并推广应用的研究成果2项以上,并产生较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第十一条研究员任职资格评审条件

(一)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经历、能力

1、精通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2、主持并完成过国家或省级重要研究课题。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和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在本学科的某一领域有创建性的研究,已出版有较高学术水平并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的理论专著,在省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

3、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或撰写被决策部门采纳的调研报告或公开出版著作,累计不少于30万字。

(二)业绩成果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中的3条以上(破格申报人员须具备4条以上),其中第1条为必备条件:

1、在省级以上CN学术期刊上独立发表本专业独创性、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8篇以上,其中至少5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其中部级期刊2篇以上);

2、主持并完成部级社会科学重要研究课题1项或省级社会科学重要研究课题2项以上,其研究成果通过鉴定并结项,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

3、独立撰写并公开出版本学科领域有开创性研究的理论专著2部以上,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反响;

4、获得部级三等以上或省级二等以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或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以上(均限前3名);

5、撰写的决策咨询研究报告被省委、省政府或大型企业所采纳并推广应用的研究成果2项以上,并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第四章附则

第十二条本条件规定的申报条件和评审条件应同时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经历、能力以及业绩成果均指专业技术人员任现职以来的情况。

第十三条研究课题须附立项报告、研究报告和鉴定结项证书;成果奖须附奖励证书;决策咨询研究报告须附决策部门公开的文件及其相关材料;论文、著作须附原件。同一课题已结项并获奖者不重复计算。

第十四条的CN学术期刊不含增刊、特刊、专刊、论文集等。论文每篇不少于3000字。

第十五条本条件所称“以上”均含本级。

科学实验研究报告范文推荐12篇 篇三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全院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过程中,院领导小组率先垂范,加强学习,在规定的每周下午的集中学习中,班子成员不论业务工作多忙,都设法挤出时间,主动与大家交流学习感受。并创新学习形式,采取个人自学、集体领学、交流促学、讨论互学、研讨深学的多种学习形式,使集中学习灵活多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全院上下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结合自身工作,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

通过学习,大家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提高,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规划编制工作要有前瞻性、可持续性。根据局党组书记肖勇同志在市规划系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指出的“五大难题”问题,结合到我院的具体工作,重点从规划理念相对落后、思想解放不够;规划亮点相对短缺,设计质量不高;规划及建筑设计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解放思想讨论。讨论中,大家认识到,我市的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确实还存在品位不高,亮点短缺等问题,整个城市品位不要说与沿海发达地区,就是与我省的宜昌市相比,也还有一定的距离,通过讨论,大家的责任感和使命都有了进一步的加强,作为城市规划蓝图的编制者,我们一定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在今后的外出学习交流中要认真学习吸收借鉴其它城市先进规划理念,努力把我市的规划编制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无愧于全市人民,无愧于子孙后代。:

三、查找问题,积极制定整改措施

科学实验研究报告范文推荐12篇 篇四

中学科学子项目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我区初中科学学科以往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研究集中表现在经验操作层面上,教师能用理性的眼光审视教学并最大程度上受益。但这种方法取决于教师自身水平,效果未必稳定。我尝试以市重点项目“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区域性转化与指导策略研究”中学科学子�

二、研究概况

1.研究架构

本研究基本架构是:项目宣讲一组建团队一建章立制—研究路线。我们首先对全体科学教师宣讲项目开展的意义与价值,使大家对整个项目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同时邀请有研究热情与研究能力的教师加入共同研究的行列。来自三类学校(区域内民办学校、初高中一体学校以及公办初级中学)、三个成长阶段(成熟期、成长期、职初期)的19名教师,组建指南组(成熟期教师)和手册组(各阶段均有),并与教研员合作形成研究共同体开展项目研究。研究伊始,建立研修制度与各项规范,确保大家有效参与。整个共同体以通过不断对话与合作,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共同愿景。

2.研究过程

研究共同体通过集中、线上线下自学,学方法、研制《指南》和《手册》体例、课堂实践与研修相结合开展研究。研读课程标准、课程理论、学生学习理论,实践应用提升信息技术思维与能力,特别是重点学习“SOLO分类评价法”,将课程标准中的布鲁姆目标分类法中的“知道、理解、应用”等目标表述转化为可以测量的'单点、多点、关联结构的“SOLO分类评价法”,便于教师在具体操作中把握各知识与能力的适切要求。

研制《指南》和《手册》体例。我根据总项目组精神,与指南组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共同研讨,形成《指南》样例。在研讨过程中,大家就如何准确确定各能力水平(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等)的例题以及例题是否要有层次递进等问题,结合具体文本,进行深入研讨。我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剖析如何基于《指南》编制《手册》,帮助手册组教师先形成样例,再通过线上线下研讨的方式内化理解。通过讨论,手册组教师对如何领会《指南》的学习要求与能力水平、目标的层次性如何体现还存在的困惑,通过结合案例加以分析,大家理解趋向一致。

课堂实践与研修相结合。研制的《指南》和《手册》体例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如何,以及这种研究的思想能多大程度上落实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选取项目组中的一位青年教师刘老师以七年级的《土壤与土地荒漠化》-课进行教学探索,探索路径如下:首先是青年教师设计,其他教师自学。然后是青年教师上课,其他教师听课。最后是集体研讨。

刘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时,虽然在教学设计中提到了相关表述,也整合了教材内容,但在实践中还是经历了基于经验、基于教材的教学。具体设计如下。

第一次:基于经验。通过观察土壤实验,说出土壤的成分,增强科学的观察方法;通过音像资料和交流,知道土壤荒漠化形成原因及危害,关注土地荒漠化问题;通过讨论与模拟防止土地荒漠化的方法,学会设计实验,并能体验治理土地荒漠化的过程,积极参与到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活动。

第二次:基于教材。通过观察土壤实验,初步学会利用仪器进行观察和检测,并说出土壤的成分,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通过交流,知道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及危害,讨论与得出防止土地荒漠化的方法,关注土地荒漠化问题。研究共同体在听课后,回顾《指南》《手册》各条目的具体含义与价值,领会基于标准的教学的具体实践,结合“SOLO分类评价法”确定学习水平,制订准确的教学目标,研讨基于目标的评价,分层次设计活动。

第三次:基于标准。通过观察与检验土壤成分,知道土壤中有砂石、泥土、空气与水分;通过方案讨论与资料分析,知道土壤中有促进植物成长的物质矿物质和有机质;收集资料并讨论:防止土地荒漠化可采取的措施。

刘老师在第三次教学中清晰地呈现了三个有层次、又带给学生不同经历的活动,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研究成果

1.《指南》《手册》-研修课程初具规模

项目研究三年来,研究共同体不断加强成果汇聚与总结,完成了六、七年级十五个主题的《指南》初稿和《手册》样例,以及涵盖研读标准、细化标准、基于标准教学设计等六个方面的研修课程,全区共享,促进区域层面的教师培训。在全面实践中不断完善与修改上述文本,使基于标准的教学实现更好地对接与融合。

2.研究共同 这种研修改变了教师发展中的“个人主义”文化,发挥了组织学习、合作研讨在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性。通过共同体内部多样化互助活动,突破了个体知识与思维的局限性,使个体从共同体活动中受益:在认知,特别是自我认知有了较大提高,生发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同质的指南组内教师共同钻研指南研制技术方法,引发成熟期教师突破发展“高原期”;异质的手册组教师在理解与细化《指南》过程中实现传、帮、带;我作为教研员,既要学习总项目研究思路与方法,又要协同指南组与手册组努力落实总项目的精神。这也引发我重新审视区域教研工作,特别是在教研中融入科研的理念,基于教学中的真问题、通过案例研究系统设计开展教研活动,将案例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迁移到各自的教学情境中,不断反思,落实到教学行为的改进上。

这种研究共同体的团队研修发展自然的合作文化,促进“同伴互助与合作研究——个人自研”的教师专业发展,使科学学科教研从基于经验向基于证据与经验相结合的模式转变,提高了教研实效。

科学实验研究报告范文推荐12篇 篇五

一、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基层统计科学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立足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又着眼于发展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促进,衔接互动,既反映当前发展的要求,又反映未来发展的需要,而统计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就是如何科学反映科学发展观内涵各要素的变动规律。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思维,全面地回答了在经济和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统计实践的具体内容和发展目标,准确地破解了统计如何又好又快发展的难题,为现代统计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特别是当统计工作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和彰显其在社会和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就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将科学发展观作为统计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更是开创新时期统计工作新局面的重要理论保障,因此,基层统计建设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统计工作实践的内容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并建立统计科学发展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统计科学发展的全过程和推动统计事业进步的各环节。

二、当前推动基层统计科学发展的有利条件

1、各级党委政府对统计工作重视程度和依赖程度不断加强,是快速推进基层统计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

经过中国几代统计人的不懈努力,反映统计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统计方法制度逐步确立,统计的信息产品与经济社会的结构变化,增长方式转变,人与环境的统一等的联系程度更加紧密,更能从多角度多方位满足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公众对统计信息的需求,党政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也随之提高,统计发展的环境更加宽松和和谐,尤其是近几年来各级党政领导不断深入当地统计机构调研视察,既是对统计工作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也给统计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也解决了统计发展过程中的许多现实问题和困难。

2、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为推动基层统计的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

统计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监测预警功能,是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方法和工具,是反映经济社会动态变化的晴雨表和报警器;经济和社会的深入持续发展也越来越需要统计提供强有力的监测、评价和服务能力;同时,统计的发展更需要经济社会发展来支撑,统计内容的变化和工作方法的创新因循着经济社会的变化和进步,经济的腾飞又为统计发展提供了更多调查制度需求,丰富了统计调查的内涵;社会的进步为统计发展创造了宽松的人为环境和物质环境,提供了持续永久的发展动力。

3、统计事业新局面的不断开拓为推动基层统计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随着统计改革的不断深化,统计内部的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统计的创新理念不断改进,统计的方法制度日趋完善。根据经济发展和政府决策需求,建立起来的统计指标体系,使统计工作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适应性,更能有效地监控地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党政领导中心工作开展到哪里,统计预警监测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经济形势有什么变化,统计分析和统计报表就反映什么,社会公众需要什么统计产品,统计工作就设计提供什么产品。统计工作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随着统计教育和统计文化的发展,统计工作的内涵和发展空间不断开拓,统计的科学发展日趋成熟。

4、社会各界对统计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是基层统计科学发展的客观需求条件。

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居民生活水平越提高,社会各界对统计的客观需求越强烈。要满足社会各界对统计产品的不断增强需求,就必须更好地发挥统计的职能,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行更全面、准确的分析与监测,对经济和社会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及时剖析;要满足社会各界对统计产品不断增强的需求,就必须努力拓展统计的服务职能、强化统计的预警作用,推动统计工作沿着科学的发展轨道前进。

三、影响基层统计科学发展的制约因素

1、基层统计机构基础薄弱,统计的职能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

从中国现行的统计体制和实际情况看,统计机构建设呈倒挂“金字塔”的特点十分明显:上层统计机构设置健全、人员多力量相对较强,基层统计机构(市县乡镇)尤其是乡镇统计机构设置单一、人员少力量相对较弱;目前,市级统计机构人员大都在80人左右,县级政府统计机构人员大都在30人左右,而乡级统计机构人员近2—3人,村级统计网络则出现了严重的断层。这样的人员规模,既要完成国家、省局的统计调查任务,又要完成正常的业务报表和当地政府布置的统计调查任务,更要高质量地完成跨度大、时间长的大型普查,统计人员常常是超负荷运转,可谓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种“上强下弱”是影响统计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基层基础工作也相对薄弱,统计队伍不稳定、统计资料不完整、统计网络不健全、统计服务不到位、统计制度不科学等问题较为突出。同时统计任务和统计力量不匹配的矛盾凸显,周期性的统计普查和定期性的统计调查相互交织,任务重、范围广,基层统计站(所)条件简陋、办公经费短缺,统计人员兼职过多、待遇差、素质参差不齐、工作流动频繁,基础统计资料管理混乱、残缺不全,基础工作不扎实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统计职能的有效发展。

2、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统计的工作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首先政府综合统计管理体制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统计部门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都由本级地方政府管理和拨付,同级政府对统计机构具有人、财、物权的绝对领导权,上级统计局对下级统计机构仅有业务指导权,这样给统计政令的上下畅通增加了一定阻力,不但弱化了上级统计机构对下级统计机构的管理职能,同时也加剧了地方政府和统计主管部门在统计数据评估监测等意识领域的矛盾,特别是下算一级制度和地方行政绝对领导现实的矛盾冲突,使地方综合统计部门上下都难做人;这种管理体制最大的弊端是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无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给统计数据质量的保证增加了难度,严重约束了统计工作的独立自主性。其次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之间的职责不清、关系不顺、联系不紧,政府综合统计干了许多本应由部门统计干的事,但缺乏对部门统计强有力的管理和协调手段,导致数出多门、相互矛盾等现象,影响了统计数据的权威性。第三目前推行的国家调查与地方调查双轨制管理模式,由于局队之间职责交叉、权限不明、配合不力,使局队在数据汇总、使用上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统计调查系统内部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双方各自为政,重复调查,不仅导致了调查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影响了统计在社会和公众中的形象。

3、现行的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适应,统计的服务质量难以有效提升。

现行统计指标体系基本上还是属于物质生产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指标的内容、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还不能完全反映包括一、二、三产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统计方法制度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如环境资源、生态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活动,在统计上还没有形成完整规范的指标体系。抽样调查虽然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但由于不能很好地解决代表性以及数据分层使用的问题,还不能满足目前各级政府管理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统计调查方法的双轨制运行,加重了基层统计的负担,使得统计工作越到基层,头绪越多,任务越重,压力越大。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统计职能的充分发挥。指标体系不完备、数出多门、重复统计、统计调查对象负担过重等现象依然存在。同样,现行统计调查方法主要是由层层汇总、机械求全的全面统计报表制度组成。这是在国民经济基本上处于单一的公有制和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所采用的一种调查方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和社会各方面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全面统计报表制度面临严重挑战,虚报、瞒报、拒报、迟报现象屡有发生。全面报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已经难以为继。

4、统计调查网络结构单一,兼容性能差,统计的工作效率难以明显提高。

统计调查网络是统计调查工作的终端,统计数据的生成都要通过成千上万个终端进行搜集、整理最后汇总形成完整的数据库。经过20多年的统计建设和发展,基层统计网络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城市到乡村、从企业到住户,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统计调查网络体系,这些调查网络体系的形成,为地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调查网点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现有调查网点功能单一,工业调查点、服务业调查点、贸易业调查点、城市住户点、农村住户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点、农产量调查点等专业调查点同时交替设立,星罗棋布,且专点专用,互不干涉,调查点的兼容性能差,使调查员跑了东村跑西村,出了南村进北村;二是现有调查点由于受经费、被调查人员素质(记帐户)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调查点的配合程度差,调查质量不高;三是各种类型(级别)的调查点数量庞大,调查成本高,加大了基层统计工作人员的负担;四是调查点的设立缺乏系统性,重复调查,造成了统计资源的极大浪费,使本来人员紧张的统计系统更是举步维艰、疲于应付。统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受到严峻挑战。

科学实验研究报告范文推荐12篇 篇六

我国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的做法已远远落后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教育改革在全球范围内表现出一种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势态,在这场全球性的教育改革中,一些发达国家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的做法已普遍采用综合评价。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过程性评价,我国的课改实验区近两年才开始对课题进行探索,使学习评 本课题的研究不仅仅是对评价体系进行变革,更重要的是对评价理念,评价方法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进行探究。本课题要改变评价方法中存在的内容单一,评价工具和方法单调的现状,拟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相结合,绝对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相结合,由单一内容向多元内容评价转变的评价方法。

二、总体设计

(一)政策依据。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音乐学习评价要考察学生是否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二)研究评价应遵循的原则。当前音乐学科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主要课程,评价工作亦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评价,在研究评价工作中应遵循以下五条原则:着眼整体、重视发展、强调实践、注重能力、承认差异。

(三)研究目标、内容

1、研究内容。评价内容要全面化,多元化,包括一般发展性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评价涵盖学科素养各方面内容,既要关注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方法与技能、学

2、研究评价技术与方法,创立多种教学评价模式。教育评价模式是对评价范围与方法的大体构思,包括评价的范围、基本程序、主要内容与一般方法。他既要依据评价理论,又要适应评价实践的需要,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评价主要从以下四种模式进行研究:实践活动模式、自我评估模式、相互评定模式、综合测量模式。

3、健全评价的监控措施。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音乐学科处于“副科”的地位。当前,音乐学科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对其教学质量管理必须要规范化、制度化、才能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评价要发挥教师本身的主观能动作用,从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高度出发,自觉把关,学校行政加强管理,才能真正做好监控工作。

4、研究步骤

⑴准备阶段(2003、6—2003、12):①提出课题;②制订课题研究方案;③召开课题实验工作会议,明确任务,提出要求,落实责任。

⑵实施阶段(2004、1—2005、1):①课题实验全面普开;②写出实验报告;③对实验进行反复验证。

⑶总结阶段(2005、2—2005、5):①完成课题实验总结,并在全校推广;②提出关于加强学校音乐教学工作的意见和措施。

三、操作策略

(一)加强理论学习,指导改革实践。老师们的思想转变是科研试验的关键,也是最艰巨的一项工作,要改变人的传统思想,就象要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一样,需要他认同、内化才能转变为自觉行为,我们采取自学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办法,学习教改趋势、科研方法、新课程理念、课程改革、国外先进的评价方法等,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融入到实践工作中,随着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调整学习内容,力求给老师最及时、最有效的信息。同时,组织老师参加省市各级培训,观摩活动,老师开阔了眼界,吸取新信息。试验老师之间互帮互学、协调合作,形成良好的研讨氛围。制定研究计划,如:分单周、双周、每两周一次的大组学习和小组讨论,注意及时总结,在回顾工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

(二)反思现有评价状况,建构发展性评价体系。回顾并反思学校评价工作的实际情况,挖掘与新的评价理念相一致的经验和做法,明确与新评价理念相饽的地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如: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学生的音乐评价都是以期末考试来决定评定成绩,这样的评价就不够全面,也忽略了音乐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特点,但是,也不能对其全盘否定,而是应采用多种评价互相结合的方式,达到综合互补的效果。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改革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日常过程性评价的改革。评价是教与学并行的同等过程,它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为孩子创设宽松的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是轻松愉快的,对学习充满兴趣与信心,让每一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建立学生档案,进行诊断性评价。学期或学年开始时进行诊断性评价,主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性格特征、学习风格、能力倾向及对本学科的态度;学生前一阶段学习中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对学校学习生活的态度、身体状况及家庭教育情况等,以此来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为教学活动提供依据;识别学生发展的差异,适当安置学生;诊断个别学生在发展上的特殊障碍,以作为采取补救措施的依据。我们一般在学期前进行一次摸底测验,进行音乐基本素质测验,参考以前的相关成绩记录,并访谈、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等,

(2)加强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1)采用激励法评价。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性格、习惯、喜好千差万别。课堂上,有的特别爱表现自己却有点惟我独尊,不善于与人合作;有的能安静地听别人说却怕事不敢发言;有的十分好动,既不爱听讲也不爱动脑筋┉┉,对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这些不同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我们采用了目标激励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实际情况制订音乐学习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孩子们认真填写,然后在目标下方画一张“具体行动评价表”,内容有认真、投入学习   分钟;主动展示艺术才能;是否善于与他人合作;学习效果等,每堂课后自评,优秀的项目画上一朵红花,两周累计一次,当某个项目优秀居多,达到预定目标时,教师奖励其一颗星,把星星放入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一个个目标的达成,就是对学生的一次次肯定的评价,成功的体验时刻激励他们朝目标不断努力。此外,评价要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及最近发展区,分层推进地作出针对性、艺术性的评价,这样才能激励学生从多方面来把握自己的现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发展。(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谁来评价学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说到底由谁来评价学生,谁来判断他到底是个好学生还是个相对来说还有待进步的学生。这是我们的评价过程中的主体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实行多元的评价主体,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来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作出某种评判。

学生自评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给自己下结论,初步学会正确看待自己。不管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在阶段测评中,我们总是提供给学生自评的机会。如学生唱完一首歌,让学生自己评价完成得怎么样,演唱是否投入?然后在“自我满意表”中,用不同表情的脸的图案来表示。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使他们能在自我评价中,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坚定学习的信心,学会自我肯定。互相评价主要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互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和发展。如低年级我们设计了“多彩的果树”评价表,根据评价的内容学生进行互相观察,共同评价,然后把相应果子帖到树上,用这个办法引导学生用最直观的方法去评价其他同学,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也和自己比较,学习别人的长处,使评价双方都受益。教师家长评价主要是教师、家长从各个不同侧面、全面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和家长评价要具有激励性、鼓舞性、引导性,才能是教师、家长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通过 这样多元的评价主题进行评价,一可以改变作为评价对象的学生的弱势地位,二可以从各个评价主题的评价中反映出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与人生,更能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及教育性。

(3)艺术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质性的评价方法,它记录了学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而艺术学科的学习情况,既能充分地展现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又能体现学生的个人特长,因此,我们特别地设置了“艺术成长记录袋”,使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凸现个性,展示自我,从而真正实现自主发展、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

档案袋的设计尽量做到;简约、主干、体现特色,内容包括a.个人档案:有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内容。如:“嘿!这就是我”,可以贴照片也可以让学生画自画像;我爱我家,可以贴全家福,并介绍家庭成员的爱好特长;我爱学校,可以画校园的一景。每个栏目都配上详细的文字介绍。b.成长的足迹:包括最得意的音乐小创作(节奏、旋律、歌曲等),也可以包括在小组合作中完成的作品;参加艺术类各种竞赛的奖状,及照片、音像带等;学习成绩单,被奖励的星等。c.心灵的独白:主要是让学生以成长日记的形式对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反思性剖析,日记可以用文字、绘画、自编歌曲等形式表示。其次,设立优点单,把老师、同学、或其他人对你的鼓励语,自己的优点写在上面;有 “我对自己说”、“同学对我说”、“爸妈对我说”、“老师对我说”等栏目,学生经常看看,不断的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与上进心

2、在实践活动进行表现性的评价。表现性评价: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评价改革中,表现性评价以其发展性特征而备受关注。所谓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我们认为音乐学科本身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审美情趣、创造能力等都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得以最完整的体现。所以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能较全面的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内实践活动如:音乐课让学生创编小品、音乐剧并表演;或组织一台联欢会;学生不仅要拥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而且要拥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勇敢的冒险精神等心理素质。通过测查,评出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的发展状况,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较好的表现,特别是学生知识面的宽窄程度、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与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高低,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都较好的反映出来。

课外实践活动如:学校每年举行“小百灵歌手赛”,比赛的目的不在于选拔、甄别,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每个班级先开一个演唱会,人人参与,特别是那些音乐素质较差的同学,要肯定他们上台的勇气,教师引导,学生参评,先评出每个人的优点,再提出改进的建议,最后让学生自己推出代表参加学校的比赛,校级的比赛普及广,尽量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参与。此外,学校每年六一节举行“百花园艺术节”,全校人人参与,有的参加大型集体舞的表演,有的在大操场上现场作画;元旦举行“迎新年”文艺汇演;学校器乐比赛等,这些活动充分的展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全面的评价学生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期末考核与评价的改革。美国心理学家爱里克森强调:小学生的勤奋来自于从学习中获得的成功。我 为此,我们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考试方式,设计了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增设了口试、听力测试、成果展示、实践操作等形式,评价手段较灵活,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有达到一定标准的给予免试;学生觉得自己在考试中那一项表现不是最高水平,可以允许第二次考试,如音乐考试,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种形式进行表演,有的同学要求再给他一次机会重考,学生在第二次考试中整体水平明显高于第一次,学生体验到成功,内在的动力,促使他不断的追求进步。学生的最终成绩由期末考查、平时表现、参加时间活动情况而定,实行“模糊评价”,采用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

四、研究成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素养。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学生因为有了新的评价体系,更好的改变了学习状况,进一步获得了全面的发展。试验班级经过试验,最另人欣慰的是学生的进步,他们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实验班的学生们普遍喜欢上体音美的课程,他们个个自信开朗,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综合素质高。如:四年级试验班的同学,音乐老师让他们创编音乐剧、小品,在他们自己组织的表演会上,同学们全体参与,积极踊跃,创编并表演了《海的女儿》、《灰姑娘》等富有创意的童话音乐剧、成语故事、寓言、生活小品,他们把平时课堂上学习的歌曲或经典的歌曲经过歌词、旋律的加工创编,应用于剧中,进行了惟妙惟肖的表演,更可贵的是他们在排练过程中体会到的互相合作及集体创作所带来的快乐。由于实施了新的评价措施,衡量评价学生尺子多了,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都被挖掘出来,他们学习起来都充满自信,特别是那些受先天因素及后天环境影响的素质较差的学生,他们更是在教师与同学的激励下取得很大的进步。

(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学生学习评价改革的深入,教师们也在不断的调整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衡量的尺子多了,施教的方法也就多样了,在不断的探索中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革促进教师的成长。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开发课程的能力不断增强。课题组形成积极探索、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的氛围,试验组的老师经常参加省市各级课程培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交流心得体会,不断地总结,教师们创作出一系列得奖课例及论文成果,使实验得以顺利进行。

五、工作体会及今后设想

科学实验研究报告范文推荐12篇 篇七

元培科學技術學院醫務管理系專題報告

中 指導老師:___

○○○題○○○目○○○

學生:○○○、□□□、◎◎◎

學號:___、+++、___

華 民 國 九十四 年 五 月

元 培 科 學 技 術 學 院

醫務管理專題研究審核書

學生:

之專題製作,

題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經本專題教師審查完畢並合格。

口試老師:簽名) 口試老師:簽名) 指導老師:簽名)

系 主 任:

(簽名)

中 華 民 國 年 月

摘 要

誌 謝

在此感謝……..

目 錄

摘 要 ........................................................................................................... 5 誌 謝 ......................................................................................................... 5 目 錄 ........................................................................................................ 5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 緒 論 .............................................................................................. 8

研究背景與動機 .......................................................................... 8 研究問題與目的 .......................................................................... 8 論文綱要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9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

結論。 错误!未定义书签。 建議。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參考文獻 ..................................................................................................... 10 附錄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表目錄

表1-1產品資料表

圖目錄

圖1-1作業流程圖

緒 論(標楷體18號字、粗體)

研究背景與動機(標楷體16號字、粗體)

研究背景(標楷體14號字、粗體) 研究動機

本文(標楷體12號字、最小行距,20點行高、英文字一律用Times New Roman字體)

研究問題與目的(各章節名稱可依研究性質不同自行更改) 論文綱要

文獻探討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結論與建議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1. ___ 2.

二、 英文部分

1. ___ 2.

附錄一

文件五

若只有一個附錄,則不需編號

註:操作手冊的格式,說明的部份一律至於該圖的下方第二行開始,圖的大小要適中,不可過大。以能看清楚內容為原則

11 / 12 .

文件五 93 醫 院 管 理 專 題 研 究 題 目

文件五 元 培 科 醫 學 務 技 管 術 理 學 系 院

科学实验研究报告范文推荐12篇 篇八

一、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从真理认知、价值认知和实践认知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得出更为全面、科学的结论。真理认知是指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的了解和认知,价值认知主要指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意义、作用的总体认识和评价,实践认知是指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宣传贯彻落实情况的认知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各级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认知度的总体情况是好的。在局级领导班子成员受访者中,有97.2%的

(一)真理认知主要包含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条件和内涵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是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提出来的。各级领导干部一致认同,科学发展观是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当被问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条件是什么”时,27.6%的领导干部认为是来自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不断探索”,14%的认为是“当前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13.8%的认为是“对一些国家特别是拉美国家的教训总结”,41.6%的领导干部认为是以上几种原因的综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得到基本掌握。调查中发现,大多数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有一个基本的把握,许多领导干部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关于以人为本。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贯穿于首都发展全过程和首都工作的各个方面,而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就是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的领导干部认识到,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这是贯穿科学发展观整个理论体系的纽带,也是科学发展观根本区别于传统发展观之所在;有的指出,以人为本,要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带动生产力的发展。关于全面发展。多数同志认识到,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关于协调发展。大家一致认同,协调发展的重点在于缩小城乡、地区差距和行业差距,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国家对农村、中西部进行扶持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让城市、东部与农村、中西部优势互补,建立互惠互利机制。关于可持续发展。大家普遍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关于统筹兼顾。大家普遍认识到,坚持统筹兼顾深刻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要结合*精神,全面认识统筹兼顾的广泛性和全局性特征,落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统筹兼顾,实现发展各构成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在统筹协调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更好的统筹协调,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通过调查发现,有一些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的理解不够系统准确。比如,调查中显示,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有几种似是而非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达后所考虑的,我国现在的主要任务仍然是经济发展,等到一定阶段后,才能考虑可持续发展。第二种观点是,全球化条件下,资源、能源自由流动,如果我们通过发展积攒足够的财力,就能在世界范围内采购能源与原料,就能支撑我国的发展,所以,现在谈可持续发展没有那么急切。第三种观点是,环境和资源是为人服务的,应该优先发展地方经济,先增强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再去谈治理环境、节约资源。这说明,这些同志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没有弄清楚,对于城市和地区创新能力、科技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活力等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重视不够。此外,在思想上对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甚至人为地“割裂”。

(三)实践认知对科学发展观认知渠道、贯彻落实成效、贯彻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进一步落实等四个方面的调查显示,随着对科学发展观的宣传不断深入,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不断取得新的成效。科学发展观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对于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的成效,48.8%的受访干部认为科学发展观提出前后变化比较大,19.3%的认为变化非常大,两者相加占68.1%。认为变化一般的有26.5%,仅有1.3%的 在某区的调查显示,认为提出科学发展观后,区领导班子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高和比较高的比例合计达到83.9%;对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效果的评价“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95.6%。这说明大多数领导干部都充分肯定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情况。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当被问及“当前实践中最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时,63.2%的领导干部认为是破坏环境、过度消耗资源,48.6%的认为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认为是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占42.9%,认为是不重视民生问题的占35.7%。有的同志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和解决的问题,如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工作实践方面的问题、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等等。有的同志还认为,在各单位内部也存在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情况,表现在:特权思想,不注意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缺乏人文情怀,缺乏大局观,对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问题把握不准,对科学发展观理解不深、不透,旧的理念根深蒂固。需要进一步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当被问及“当前制约所在单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因素”时,40.8%的领导干部认为是体制机制不完善,39.6%的认为是相应评价体系没有建立,与此相关,33.9%的认为是本单位的认识水平不够,18.2%的认为是潜规则在起作用。总起来看,领导干部普遍认识到,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为谁树政绩”、“树什么样的政绩”、“怎么样树政绩”、“由谁来评价政绩”等问题上有正确清醒的认识,切实用正确的政绩观保证科学发展的实现。要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工作创新力度,加强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工作机制建设,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内化到领导者心中,外化到工作中。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依靠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在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考核社会全面进步的程度,把社会发展与社会管理水平、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状况、人的自身发展与幸福指数等内容纳入考评范围。

二、思考和启示

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知度,不仅是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知情况,而且是学习、研究、宣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综合反映。这次调�

启示之一:要形成科学发展观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促进机制,实现理论学习、宣传与贯彻落实、运用转化的良性互动采取多种形式,引导领导干部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用理论指导具体的工作实践,使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宣传实效体现在促进工作上。一方面,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研究、宣传提高领导干部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抓贯彻落实,解决制约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体制、机制、政策问题,在贯彻落实中体现认知效果。从真理知识、价值观念到实践运用,这是一个有机的互动的链条,链条中每一部分问题的解决都要有整体视野。比如说认识不系统的问题,不能仅仅从知识的层面去考虑,而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对价值认知和实践的影响;反过来,由于在认知方面还存在不足,对在价值认知和实践认知方面得到的信息也要辩证看待。因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有更深刻、更全面、更系统的学习和掌握。要将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研究、宣传、贯彻贯通起来,使知、观、行一体联动,互动促进,在贯彻落实的行动中体现真理认知和观念转变的成效。

科学实验研究报告范文推荐12篇

启示之三:要增强宣传效果,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价值认知水平,把科学发展观的真理认知转化为指导实践的科学发展观念调查显示,66.7%的领导干部是通过新闻媒体来了解科学发展观的,电视、报刊、网络等依然是领导干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宣传部门的舆论导向任务十分重要,也对我们继续改进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宣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科学发展观宣传要体现实事求是,体现科学精神。二是科学发展观宣传要落到实处,讲究方式方法。宣传是以人为对象的工作,要求入脑入心。要处理好“举旗帜”与“抓眼球”之间的关系,探索使理论宣传更有魅力、更生动活泼、更有效果的方式方法。寻求广大干部群众接受的、科学有效的途径和平台,这是理论走向广大干部群众的钥匙。三是科学发展观宣传要面向实际。一方面,宣传不是空中楼阁,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善于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做到既全面准确又深入浅出,从而拉近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广大干部群众之间的距离,把广大党员干部视为主动的参与者,把理论宣� 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宣传效果,要体现到工作中,根据实践,改掉不适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措施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促进理论宣传工作。

科学实验研究报告范文推荐12篇 篇九

小学生中“科学小论文”写作的调查报告

周XX

(发表在。11《小学科学》)

一、调查的背景

1、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都提出了“科学素养”的培养问题。以中美两国为例――我国的《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美国的学校教育认为,所有的学生,都应该获取必备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小学生的科学学习需要一个将所学所知外化的途径与平台,而科学小论文就是一个比较好的载体,既有利于积累学生的所学所知,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激发、促进。从而促进科学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近几年来,笔者作为科学教师,多次组织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参加了各种级别的“小论文”比赛。在此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不少教师和学生面临的问题,希望以此调查为一突破口,能寻求一些途径,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科学小论文”的写作上来,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

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笔者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辅之于观察、访谈、研讨和查阅相关资料等方 法。首先在4―6年级中各抽取一个班,共12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科学小论文”写作的基本情况;其次将历年收集来的学生科学小论文进行整理分类,寻找一些学生的写作规律,翻看了南京市近两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的“科学小论文”,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和科学教师同行交流,了解他们对“科学小论文”写作的想法;最后查阅一些书籍和资料,总结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写作的指导方法。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学生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但是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科学小论文,也不知道怎么写。通过调查,笔者整理了如下现象:

(一)从学生角度来看:

1、面对新知――“怕动笔”。

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都认为学习要以亲历活动为主。中国古代就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比喻,而荀子则把有效的学习过程归纳为“闻――见――知――行”的活动,西方国家近来则把它概括为“听来的会很快忘掉,看见的就能记住,做了的才能理解”。

现在的学生面对较高负担的学习压力,会自己减� 调查中只有19%的学生愿意动笔写下自己的发现,更多的学生只停留在“听听、看看”的阶段,只有投入到真实的情景中去,经历科学家探究的过程,体验真正的认识是怎么产生的,去感悟和理解科学是怎么回事,在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的自行探究中才能获得发展和提高。

2、面对选题――“无从下手”。

写作小论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研究的对象,考虑研究什么问题,这就是选题。有人说,选择好题等于完成小论文的一半,可见小论文选题的重要性。

有好的题材可写呢!笔者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也发现,94%的学生对于写科学小论文很茫然,不知道要写些什么,更多地老师给一些题材和启示。

3、面对内容――“简单堆积”。

科技小论文不是简单地将手头材料罗列成文,深透的说理,规律的导引是其本质特征。按照科学的态度进行整理分析,并得出自己的论点和看法,这才是一篇好的科学小论文。

调查中,66%的学生写“科学小论文”只是将“现成”的科学原理“搬到”相应的科学现象中去,缺乏自我发现、自我鉴别、自我论证的一个过程。27%的学生虽然做了一些实践活动,但缺乏系统的逻辑整理和拓展,仅仅停留在现象的表面。

4、面对过程――“短、平、快”

科学小论文的写作是一个很艰辛的工作,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表四 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的时间统计图

80%的学生都把科学小论文等同于语文中的“作文”,认为1天,最多3天就能“炮制”一篇小论文,其实都是在“纸上谈兵”,失去了“科学”的价值,这样的文章只能是有一点科学知识的小作文。一篇好的科学小论文,要经历题材的确定――研究计划的制定――探究的过程――结论的取得等,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从教师角度来看

1、科学教师的重视程度。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129名学生中有学生都写过科学小论文,但是只有是在科学课上要求写的,有近50%的学生是在语文课上写到相关作文时写下的。这也反映了我们现在的科学教学仍然停留在“刀耕火种”的水平,我们还太拘泥于课本与传统的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的科学精神的培养还急待提高。

2、科学教师的指导水平。

翻看了学生近几年写的科学小论文,发现大多数还停留在《一次有趣的科学实验》、《蚂蚁搬家的秘密》这些比较浅显、大众的素材中。在调查的三个年级中,五年级学生撰写的小论文涉及的内容较广,平均每位学生写有2篇以上的科学小论文,这也与他们任教的科学教师有关(该教师是科学学科教学带头人)。在与同行的对话中,笔者也发现不少科学教师自身对科学小论文的理解就不够,甚至有些教师自己就没有写过专业论文,这样对学生的指导难以达到一定的高度。

四、调查思考及打算

1、思考。这几年在组织学生参加“科学小论文“活动中深深体会到我们的学生缺乏一颗“敏感的心”,教师亦是如此。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节课、一篇文章就能达成的任务,笔者希望通过“科学小论文“的撰写的过程让学生亲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哪怕仅仅就是尝试了一点皮毛,要把科学精神的培养渗透到具体的学习过程中 去。

2、打算。笔者准备在每学期的科学教学中安排一点时间对的学生进行相应的“科学小论文“的写作指导,并且跟踪1――2个个案例子进行深入研究,希望借此能让学生喜欢上”科学小论文“的写作,体验科学研究过程的喜悦。

参考文献:

[1]_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教育科学出版社,。

[3]卫光平。怎样写科学小论文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刊[M],.6第1版第3次印刷。

[4]周庆林。 青少年科技写作竞赛指导 [M],.2 第1版 第1次印刷 。

科学实验研究报告范文推荐12篇 篇十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2-0074-02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系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编号为XHZ115-093),同时也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编号为0708319B),于2006年4月13日正式开题。课题组从59所申报实验校中确定了48所中小学为实验校,其中中学15所、小学30所、综合中学(含小学)2所、完全中学1所。参与课题实验的人员达千余人。

在课题启动后,总课题组为摸清现状,利用三个月时间开展了调查研究。(1)问卷调查。对参与实验的教师用信函方式联系,进行三次不同内容的问卷,共回收了888份问卷。在剔除无效卷后,统计有效问卷762份,占参与实验教师的70.8%。(2)组织课题研究专家指导组围绕课题拟出提纲下去调研。先后抽取了13所实验校进行访问、座谈,对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现状的基本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做如下汇总: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参与课题实验人员的自然状况

参与课题实验的专业教师919人,管理人员153人,共1 072人。年龄结构见下表:

(二)参与研究的实验学校基本情况

在48所实验学校中,办学综合实力较强和条件较好的学校约占1/2以上,其他为一般或较差的学校。这样做有利于保证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各层次的学校基本上都具有如下特点:

1.积极主动参与本课题的研究。他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学校当前所需要的,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推动本校的科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因而很多学校都要求参与本课题的研究,但是总课题组考虑到学校太多不便于开展研究活动与管理,所以,最后压缩到48所学校。

2.领导重视。各实验学校都成立了以校长为牵头人、以教学校长和科研

3.具有较好的科研工作基础。48所实验校普遍都承担过研究课题,仅在“十五”期间,就承担或参与了部级、省级、市级、区级和专业委员会等部门审批的科研课题204项,平均每校4项,最多一所学校承担大小7项课题,均较好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并得到了课题审批部门赞扬。平时都能组织尽量多的教师参与教科研实践活动,搭建教师间合作交流平台,在“咖啡吧”、“科研巴士站”等活动中,介绍开展研究的做法、体会和经验,培养了一支科研骨干队伍;同时还建立健全了科研激励机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如:组织科研培训,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及时推广科研成果,并与晋职评优挂钩,健全奖优评先等制度。

(三)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内涵的研讨情况

开展好本课题研究的前提是要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由此才能明确培养科研能力的系列目标。为此,第一步是在问卷中提出“您认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都应包括哪些方面?各方面又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等问题,广泛征询实验教师的看法,然后进行汇总梳理;第二步是通过科研书刊和上网,查阅了有关内容;第三步是经专家组集中讨论,最后从我省实际出发,提出了如下比较一致的看法: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是指教师承担和完成课题研究所具备的各种能力。从课题研究过程各个环节的实际需要出发,本课题重点研究培养十种科研能力,即自主学习能力,选择科研课题能力,设计研究方案能力,运用科研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能力,优化研究过程能力(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握全局与关注细节相结合、实际操作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等能力),合作研究与交流能力,搜集和利用信息能力,积累和分析研究资料能力,科研总结和写作能力(包括案例、经验总结、论文、研究报告等的写作),科研成果应用、宣传推广和吸收能力。

对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评估应在参与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看以下几方面的情况:(1)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2)具体运用和发挥的水平;(3)所取得的实际科研效果。

(四)实验学校的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现状

我们在交给实验学校领导的问卷中,请他们根据上述教师十种教育科研能力和评估标准,按“强”、“较强”、“一般”、“弱”四个等级,首先组织教师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估(共有762人参加),然后由领导进行综合评估,为每人评出一个相应等级,以此作为实验的“前测”。结果如下:

在十种科研能力中,“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科研方法能力”和“优化研究过程能力”尤为薄弱。

二、课题调研组下基层,开展面对面调研活动的情况

在总课题开题后,为更好完成本课题,总课题组组织部分专家指导组和课题组成员,组成了“课题调研组”对基层14所实验学校进行了抽样调研。主要内容是:

1.学校汇报:(1)学校承担“十一五”课题的情况;(2)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现状及需要;(3)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打算(重点是如何结合课改和课题研究的实践来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4)对总课题组的希望与要求。

2.教师座谈:(1)在结合课改开展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2)教师从事教科研有什么困难;(3)为了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提高科研能力有何需要与建议。

3.与学校共同商量下一步如何开展本课题研究。

从学校汇报和教师座谈中看出:

1.学校和教师迫切需要通过参加本课题研究,切实提高科研能力,以保证高质量地完成所承担的“十一五”课题;

2.对如何开展本课题研究做了一些准备,也有一些打算,但在措施上还不够具体,认识上还有搞不清楚的地方,如“工作研究算不算科研?”“经验总结算不算科研?”等;

3.迫切要求总课题组派人下去做一些具体指导。

调研组成员在发言中再次强调了本课题研究的实施原则:(1)求实:以在课改和科研实践中锻炼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为重点,实心实意奔目标,实实在在抓过程,实实惠惠求效果。课题研究要和课改、校本培训紧密结合,为实现办学目标服务。(2)求真:从实际出发订计划,区分层次定目标,开展活动重实效,过程资料重积累,实事求是做总结;要拿出一些切实、可行、有效的可操作的措施来。(3)创新:勇于创新,积累经验,认真反思,探索规律,不等不靠,摸索出一些体现本校特色的好的做法来。(4)协作:各实验学校之间、各实验教师之间要集思广益,同心协力,及时沟通信息。

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1.自主学习能力亟待提升

从问卷和调研情况中反映出,近年来实验教师越来越重视读书学习,但总的来看,读书较少,而且需要拓宽知识面,加强针对性。

建议实验学校要继续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科研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根据本课题需要,指定读书书目(今年主要读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和《教师科研有问必答》两本书)。每月要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有计划地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并采取网上论坛、课题研讨、课题讲座等方式交流读书心得,增强教师自修提高意识,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在科研实践中提高科研能力

从问卷和调研情况中反映出,一些学校在课题选择上有盲目跟风、求大求全、超过学校实际条件的倾向。

为提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建议实验学校首先在选题上要“小课题,深研究”,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选择急需解决且便于实施、可行的课题,尤其要突出教师个人微型课题的研究;确定好研究方案和制订周密的研究计划,在研究过程中要把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调整课题方案;在研究实践中及时运用课题研究成果去改进教学中的不足。

3.建立研究团队,集思广益搞好课题研究

调研中发现有些学校的课题只是单个人在操作,没有形成拳头,没有集中力量进行集体攻关,研究队伍较松散。

建议各实验校努力找到已申报审批的“十一五”课题与本课题的结合点(根据本校的实际需要与优势,确定1-2项子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在不分散学校有限的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继续将本课题深入研究下去,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达到互补双赢。以校际、教师间交流观摩的方式,研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互相交流,共同合作,以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4.注意资料的搜集、积累和利用

调研中发现,有的学校掌握相关资料较少,平时积累研究资料也不够。

建议各实验校有效地利用本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图书资料,大量收集课题研究所需的教育理论、实践经验、个案分析、案例、教育叙事、教育故事、教育日记等资料,并分类管理,以便查阅。鼓励课题实验教师积累教育教学中的教学反思、教学交流、研讨记录、教学笔记、教育随笔、会议记录、专家讲座笔记等,把在研究过程中体验及闪现出来的点点滴滴灵感和感悟都随时记录下来。只有重视研究资料的长期积累、分析和加工升华,才能高质量完成本课题研究工作。

5.努力提高写作能力和成果应用、推广能力

调研中发现不少教师的写作能力较差。

科学实验研究报告范文推荐12篇 篇十一

这次的实习工作主要是开发广州供电分公司的劳动定员测算系统,它是用计算机根据《国家电力公司供电劳动定员标准(试行)2000年8月版》(下称《定员标准》)和分公司内各单位送的设备台帐来计算分公司内的员工数和生成测算汇总表上报的自动化系统。我参与了该系统开发的全过程:需求分析阶段‘设计编码阶段‘测试调试阶段。“计算科学与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实习报告”版权归所有;请注明出处!

N-US>

需求分析阶段

这个系统的需求比较简单,主要是根据用户输入的各种台帐(送电、配电、变电设备台帐及用电户数、用电设备、试验仪表台帐),调用数据库内的定员测算标准,由此测算出供电局所需的劳动定员。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是集中开了一次会,由项目经理何春平介绍整个项目的开发背景。

科学实验研究报告范文推荐12篇 篇十二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信息素养;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11-0009-04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信息化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办学效益的一条新路。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并促进学校教育逐步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和个性化。面对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环境,学校如何处理新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的教与学的关系,关系到教育能否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关系到能否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思想接轨。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正是探求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有效整合的规律和策略,以实现把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和学科教学目的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跨越师生之间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及认知过程体验上存在的鸿沟,既可以构建个别化的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认知过程与感悟、体验过程相统一。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可以极大地丰富教育资源、适时地更新各类知识,不仅有利于扩大课堂教学信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足够的信息支持下探索和发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而且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展了时空;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在网络环境下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融为一体,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获得自己需要的最佳的学习效果,都可以享受到最好的以及终身的教育,以实现人类按需学习的教育最高境界。

我校具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良好基础。拥有一流的校园网络,且是首家通过 “重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示范校”验收的学校。1999年就率先开始了新一轮校园网的建设;2001年校园网覆盖学校的每个功能区(包括家属区);2002年实现了“班班通”;2003年为每位教师配置教学笔记本电脑一台。我校不仅建成了多媒体教室,而且在重庆市中小学中最先联入了国际互联网,并最先拥有自己的独立域名、WWW服务器和邮件系统。我校信息技术的规模不仅体现在设备数量多,而且体现在网络规模大、实现的功能全等方面。例如:2001年我校率先开始了信息技术部门的专业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发展规划,率先提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规划和设计;从1999年开始依托信息技术教研组对教职工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教师信息素养有了明显提高;从1999年率先开始加入了“学科整合”的部级课题,在各学科组进行了学科整合的培训和研究;通过信息技术课、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课等学习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普遍能够自制课件,并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在推进学校信息技术工作的进程中,发现了一些深层次问题,这些具体问题是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的内在动力。例如:曾� 但事实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中存在很多深层次问题。而且经过七年多的发展,其他学校的设备很多都已经比我校先进,而我校在信息技术设备方面的优势已不复存在,所以,需要思考如何打造我校的新优势。目前,亟需正视的问题有以下方面。

(1)资源问题已� 目前,我校教师在基本技能已经掌握的情况下,一方面,资源(特别是优秀资源)匮乏已�

(2)整合层次不高是现实。信息技术的使用在我校比较普及,但就其使用的层次而言,均还处于较低层次,有些甚至只是用计算机和屏幕显示代替了板书。

(3)学生信息素养是关键。学生信息素养如何体现,一方面从近期目标看,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科学习、进行作品创作和参加竞赛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从长远目标看,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终身学习能力。

二、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中学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学科资源的基本要求,建设校本资源库,解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瓶颈问题。

(2)探索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任务与学科教学的目标任务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并总结出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形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层次。

(3)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科学习、进行作品创作和参加竞赛等方面的能力,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研究校本资源的建设问题:其思路是建设学校教学资源库,解决当前学科整合中资源相对匮乏的“瓶颈”问题,让教师有资源“教”、学生有资源“学”,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而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要途径是集中教师已有优秀资源,以达到优秀资源集中共享的目的。

(2)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不同层次问题:其内容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3)研究学生信息素养的问题: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来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培养公民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

四、课题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

五、课题研究步骤及主要内容

实验周期为四年,即2006年4月-2011年10月。各阶段工作分别为:

第一阶段(准备):2006年4月-12月,确定实验对象,进行“师生学习培训”。教师培训以研究实验�

第二阶段(实施):2007年1月-2011年6月,全面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研究。

(一)研究校本资源的建设问题

(1)成立校本资源库建设领导小组、校本资源库建设工作小组、校本资源评审专家小组、校本资源评审仲裁小组。

(2)制定校本资源库建设总体规划、校本资源库建设方案、校本资源库审核、统计制度、校本资源库建设奖惩方案等一系列规划制度。

(3)搭建和维护校本资源建设平台。

(二)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不同层次问题

(1)研究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2)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3)研究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4)研究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三)研究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提高问题

(1)研究信息技术课程,强化学生信息素养培育、提高,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

(2)建立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开展信息技术课外活动,营造学生信息技术文化氛围。

(3)开设选修课,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建设学科资源网,培育、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第三阶段(结题):2011年7月-10月,收集素材,整理资料,测查统计,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召开结题会,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实验走向。

六、课题研究成果

(一)资源建设具备一定规模

学校资源库内容丰富,包括购买的资源和自行整理的网络资源,且由专人负责,逐渐充实,涵盖所有学科,现在已形成自主开发的内容为主的态势,有大量的课外资源,能有效满足主要学科的教育教学需要,开阔了师生的知识视野。

2006年开始,我校自行开发了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组织全校教师进行资源整理工作,目前,有各学科自建教学资源库(有资源4万多件),各学科教研组为主体建设的专题教学资源网站以及优秀教师个人资源库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科整合中资源相对匮乏的“瓶颈”问题,让教师有资源“教”、学生有资源“学”,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整合已见成效

学校课程整合早、工作实。在起步阶段,表现为:信息技术工作主要是服务教师、代做课件;辅助教学,只为赛课;在中期阶段,主要表现为“班班通”、“人人用”,资源建设成果包括视频资源、课件资源、课例资源、以全校教师为主体共建校本教学资源库;后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在常规课效果和质量上下功夫(科学合理)为主的整合研究、以各学科组为主体建设学科资源网站、生成教师个人资源库;学校教师通过自制课件用于教育教学,许多优秀课件在校级以上进行交流,且有50人次获得市级以上等级奖、获专家好评,有创新示范价值。我校教师两次获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一等奖;年轻教师获全国学科整合比赛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4人次;在2010年第八届全国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师教学设计中,我校一名教师获得全国一等奖。此外,学校课程整合课例、论文、课件多件次获全国一、二、三等奖。

(三)师生信息素养不断提高

1.教师信息素养逐渐提高

我校历来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和现代教育技术思想理论的学习,并在每学期评选“信息技术先进个人”,对积极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给予奖励。同时,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专项考核,考核成绩与教师考评挂钩,以推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设置了教师信息技术专项培训课程,制定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对全校教职工进行专项培训,并开发了校本培训教材《重庆七中教师信息技术培育读本》。2006年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教学实践与评优活动”中,我校教师获全国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3人次,获市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4人次、三等奖4人次;在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师教学设计(重庆市赛区)中,我校化学教研组获得市一等奖、初中数学教研组和物理教研组获得市二等奖,高中数学教研组获得市三等奖;在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师教学设计中,我校教师获得全国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人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2.学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

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坚持走课内外相结合的道路。因为,信息技术课不只是单纯地传授计算机知识、教会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搜索、获取、分析、加工、处理和传播的能力。我校在高一、高二、初一、初二这四个年级分别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在高三和初三也开设了信息技术选修课。并且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开发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校本教材,学校教师先后开发(或参与开发)了《中学计算机教程(乙种本)》(重庆大学出版社)、《最新多媒体课件制作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重庆大学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重庆大学出版社)等教材。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和假期开设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小组、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培训班和信息技术夏/冬令营。学生定期、分层次进行信息技术专项技能的测试、竞赛。近年来,学生参加信息技术奥赛,获市一等奖1人次、市二等奖2人次、市三等奖20人次;在学生机器人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7人次、三等奖4人次,获得市一等奖26人次、二等奖22人次、三等奖22人次;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中,获得全国一等奖8人次、二等奖8人次、三等奖12人次,获得市一等奖人36次、二等奖43人次、三等奖45人次。学校通过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了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其中,初中许重宁同学获得“2009年第四届重庆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第七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金奖。

七、课题研究反思及建议

我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步,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师观念需要不断提升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中,我校出现了两种典型问题:其一,将学科整合等同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计算机图文并茂的特点,教学资源课件以演示图画或文字为主。其二,很多教师在学科整合中“为整合而整合”,认为在机房上课、用了计算机就是学科整合,甚至于过分强调整合的形式和表面效果,而忽略了教学的根本目的。将“信息技术”套到传统教学的框架中,盲目不切实际地应用信息技术,明显是错误的。因此,改变教师的教育思想、理念,进一步推进先进教学思想、理论的学习实践,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深化到教学实践中,是重点要面对的问题。

(二)师生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信息技术要有机地运用到教学中,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改变传统教学“教师为主、一讲到底”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模式。而这一要求很大程度受限于师生的信息素养高低,这一问题需要得到特别重视。

综上所述,我校不但要坚持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师培训,通过专家讲座、期末培训等形式以开展“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培训,还要通过课题、赛课等形式探索如何将新的教育思想、理论溶入教学实践活动中。继续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的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专访[J].中小学信

息技术教育,2002,(09).

[2]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8.

[3] 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

教育,2002,(4).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