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天朝的崩溃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第一篇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此前对这段历史了解模糊。茅海建老师的书基于丰富翔实史料,进行深刻清晰分析,让人感觉看到了客观真实的历史。我喜爱求真去伪的历史研究,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新、更真实的认知。
在历史进程中,众多人物悉数登场。林则徐缴获两万箱鸦片大快人心,却埋下战争祸根,他成了民族英雄。琦善看到英人的厉害,向道光帝说了相对较多真话,却成了汉奸卖国贼。后来的杨芳、奕山都是假话大王,结果却比琦善好很多。深喑官场的伊里布落马后又被启用,一直走到中英谈判。那些没有参加过战争的'官员们都拉高嗓门要打仗,要把英夷打出去,然而一到战场就马上要下跪。在历史进程中,个人很难改变历史,但在历史教科书里每个人的结果却千差万别,这就需要我们去认识更加真实的历史。
这场战争中,英国人来了 2 万士兵,清朝有 80 万部队和上亿人民,却为何失败?技术落后等自然不用过多分析,关键是战争的主角是清朝统治阶级,琦善、伊里布、耆英、奕山、奕经,看看这些人的名字,对于华夏民族来说和远道而来的英夷没什么差别,都是外来民族。所以在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清朝,统治阶级在技术落后、官兵主要是为了镇压刁民的条件下,不可能有民族主义,也不可能发动起人民的战争。甚至当英国人进入宁波时开仓放粮,读到这里都有一种国际共产主义来到了的感觉。
镇江,这个我在那里读了四年书的城市,那里是整个鸦片战争中战斗最惨烈的一次。不是那里的人民多伟大,而是那里是整个大清的漕运咽喉,那里战斗的主角是八旗子弟,他们的家人和财富都在那里。所以我们看到战争能否胜利,武器是一方面,但更关键的是为谁而战。
文明的冲突最终的解决方式就是战争,战争的结果就是相互的融合。华夏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是乱和治之间反复轮回,文明之间不断碰撞,才走到今天。我们庆幸能够生于和平年代,但是看到历史,我们也应该更加努力,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在历史进程中,落后分子都是过得最煎熬的。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第二篇
本书是目前研究鸦片战争最详细的书籍,以其八页的“征引文献表”令我震惊。作者条理清晰地从军队配置到交战时的实际情况介绍了鸦片战争,语言客观中肯。
从背景来讲,当时的清朝以“天朝”自居,将每个来交易而不臣服于中国的国家称为“夷”。“夷”为英国,“咈夷”为法国,“咪夷”为美国。从今天看来这明显是不对的,反而有些“夜郎自大”的味道,但是“天朝”丝毫不知。中国的问题在于,随着地理知识的增长这种错误观念早已漏洞百出,但统治者反而千方百计唬吓群众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是中国随着时间的变迁必将出现的问题,因为最底层群众——也就是大部分清朝人——孤陋寡闻而易于哄骗,被统治者玩弄于股掌之间。以至于在工业革命之后由于清朝的闭关锁国,清朝已经落后于英国。而此时清朝皇权已经达到了最高峰,在皇权至上面前,英国最先进的事物——也是现在看来比清朝更为正确、先进的——比如君主立宪、民主,在清朝的“礼教”看来就是大逆不道、大臣擅权。经商贸易,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未被尊重过,再加上“天朝无所不有”的思想,变成了“舍本逐末”。
而鸦片战争又是如何引起的呢?这是林则徐的选择:禁烟+战争还是为避免战争而不禁烟。他选择了前者,他将贩烟的英国人“关”了起来——实际只是软禁——并收了他们的.鸦片。这时林则徐面对的仅仅是英国商人。而英国政府又是如何介入的呢?英国商人的鸦片均是由英国“领事”“总管”交给清朝政府的,而这就使林则徐直接面对英国政府。英国找到了借口,他们在1840年6月21日开火了。但是林则徐并没有预先透过英国接连派来战船的现象看见英国准备打仗的本质,因为他认为英国人为了和我们通商而换取可口的茶叶不会轻易破坏两国之间的和平。随后清朝的军队以各种荒谬判断和在军队配备上的劣势,战败了。
接踵而来的是“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中美)“黄埔条约”(中法)。引用一句作者引用的话做总结就是:“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鸦片战争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如今,迈入了21世纪。
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
21世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