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精选推荐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精选14篇)

时间: 2024-04-20 20:08:23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如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总结吧。你想知道总结怎么写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是爱岗的小编给大伙儿整理的14篇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的相关文章。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精选14篇)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精选14篇) 篇一

1.大气受热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

2.热力环流(最简单的`大气运动)

海陆热力环流:

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因为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3.大气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压线。影响风速,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还会影响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

风向:高压低压

风力(风速):等压线密(气压梯度大),风力(速)大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精选14篇) 篇二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精选14篇) 篇三

1、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语言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中国

英语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俄罗斯

法语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③_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④_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⑤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⑥_教——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在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精选14篇) 篇四

马六甲海峡: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之间;沟通南海—印度洋的安达里海。太平洋—印度洋航运的咽喉要道,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霍尔木兹海峡:伊朗—阿拉伯半岛之间,沟通波斯湾—阿拉伯海。波斯湾通往阿拉伯海的咽喉,世界的“石油海峡”。

白令海峡:楚科奇半岛―阿拉斯加半岛;沟通北冰洋―太平洋。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太平洋和北冰洋间通道。

曼德海峡:阿拉伯半岛—非洲大陆之间;沟通红海—印度洋。沟通红海、地中海和印度洋的要道。

土耳其海峡:黑海―爱琴海、地中海之间。黑海出地中海的门户,亚欧分界线。

直布罗陀海峡:伊比利亚半岛——非洲大陆;沟通地中海——大西洋。地中海出大西洋的门户,亚欧航线必经的要道。

英吉利海峡:大不列颠岛—欧洲大陆;沟通北海—比斯开湾。北海—大西洋航运要道,世界货运最繁忙、通过船只最多的海峡。

麦哲伦海峡:南美大陆—火地岛之间;沟通南大西洋—南太平洋。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大型轮船和航运要道。

德雷克海峡:南美洲—南极半岛之间;沟通大西洋—南太平洋。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各国科考队赴南极考察必经之道。

莫桑比克海峡: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岛之间。沟通南北印度洋,世界上最长的海峡。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精选14篇) 篇五

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学习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之后,理应关注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一方面要对区域的自然条件进行改造,另一方面要开发利用区域的自然资源。因为区域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状况影响着区域的发展方向,对自然条件的适度改造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事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章就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展开探讨。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类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的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通常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就其自然属性而言)等。陆地自然资源中有一部分为人类提供能源,我们称之为能源资源。能源资源的采掘加工是能源工业的主要任务。

能源工业的产品包括直接来自于自然界没有经过加工的一次能源,如煤炭、石油等;还有对一次能源进行加工和转换的二次能源,如电力、煤气等。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能源工业的发展不断提出更新、更强、更高的要求。

我国能源的生产与消费结构,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能源资源条件密切相关。首先从能源的产销分布看,我国的能源资源丰富。但是分布不均。能源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与西部地区,而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能源产销的地区分布不平衡性客观上形成了“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的基本格局,这种格局还将长期存在。

它不仅加重了我国交通运输的压力,同时也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次从能源分布的类型来看,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且煤炭开采比较方便,多年来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为此我们必须对煤炭生产、销售、运输情况有所了解。在初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我国煤炭总储量、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及主要的煤炭基地分布,本章教材从另一角度使学生了解能源资源(以煤炭资源为例)基地开发建设的地理背景,为更好地建设我国能源基地提供理论依据。

江河不仅给人类提供水源,便利航运,而且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在能源利用领域中颇具潜力,且我国理论蕴藏量与实际已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相差悬殊,为此须大力发展水能利用。

当前水能资源的利用中最主要的方式是建水库,修大坝,而此类工程建设须进行多方论证其科学性、安全性、实用性。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河流上修建水库的案例很多,在短期内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亦暴露出不少弊端。为了使我国大江大河的开发整治尽量少走弯路,需借鉴世界上成功案例的经验,为此教材选取了田纳西河的综合开发。

能源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能源基地建设、河流梯级开发是区域能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两个重要部分,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

本章共选取了两个案例分析:第一节讲述山西省煤炭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重点是学习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及综合利用的途径;第二节以田纳西河为例,了解流域开发所依托的地理背景,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重点是把握流域开发的地理背景及综合治理的对策。两节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图表、数据来说明问题,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好这些图表资料,提高学生读图的兴趣,关注图表资料的分析及处理方法的点拨,提高图表处理的能力,养成图文结合、转换、加工的良好地理学科习惯,真正学好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精选14篇) 篇六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

(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精选14篇) 篇七

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

2.划分的方法有三种:

(1)物候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2)传统四季:以“四立”为起始点。

(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

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精选14篇) 篇八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三:大气的热力状况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四: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季风环流

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_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冬季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冷锋暖锋

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

气旋反气旋

气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上升下沉

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精选14篇) 篇九

能源的分类

1、按照能源的性质分类

(1)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生物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2)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波浪能、潮汐能、洋流、地热能;非可再生能源——核能。

2、按照能量的来源分类

(1)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现代光合作用——生物能;古代植物固定的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由太阳能转化的能量——风能、水能。

(2)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热能、温泉;核能——铀、钍等放射性元素的聚变能和裂变能。

(3)来自天体间的引力能——月球、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能。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精选14篇) 篇十

1东北地区的位置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地域单元完整的地区,对其位置的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①经纬度位置。该区的最北部是我国纬度的地方,最东部也是我国位置的最东部(135°E多)。②海陆位置。东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我国最偏东地区,位置显著地向海洋突出,它的南面临近渤海、黄海,东面临近日本海。③政治地理位置。它的东面、北面、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相邻,与俄罗斯有漫长的边境线。④地缘经济区位。东北地区已成为东北亚地区的地缘中心,与周边国家贸易活跃。图4.2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该图揭示了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长季节等。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热量和水分配合得协调,基本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这就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气

温较高的4—10月,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同时农作物适应环境多为喜温凉品种,如甜菜等。

(2)地形、土壤条件:

①形一型一营: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关系到农业多种经营。

②壤一养一量: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直接供给作物养分,肥沃的土壤上作物生长比较旺盛,单位面积产量高。

2、东北地区的地形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西、北、东三面分别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所环绕,山地有着丰富的森林,成为我国三大林区之首。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组成的东北平原,面积达35万平方千米,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

(3)社会、经济条件:东北地区是我国传统重工业基地、商品粮基地和木材基地,其区域内工业、商业、交通和人口对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图解如下:

3、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

4、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该地区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10℃积温,自南向北,从平原向山区递减。

5、东北地区东西向农业自然条件的差异

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

6、森林景观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是我国的天然林区,图片展示郁郁葱葱、高大挺拔的树木是寒温带针叶林区的代表树种——兴安落叶松,它是最喜光又最耐寒的树种之一,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的北部。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精选14篇) 篇十一

大气环境

一、重点内容分析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精选14篇) 篇十二

1东北地区的位置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地域单元完整的地区,对其位置的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①经纬度位置。该区的最北部是我国纬度的地方,最东部也是我国位置的最东部(135°E多)。②海陆位置。东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我国最偏东地区,位置显著地向海洋突出,它的南面临近渤海、黄海,东面临近日本海。③政治地理位置。它的东面、北面、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相邻,与俄罗斯有漫长的边境线。④地缘经济区位。东北地区已成为东北亚地区的地缘中心,与周边国家贸易活跃。图4。2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该图揭示了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长季节等。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热量和水分配合得协调,基本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这就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气

温较高的4―10月,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同时农作物适应环境多为喜温凉品种,如甜菜等。

(2)地形、土壤条件:

①形一型一营: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关系到农业多种经营。

②壤一养一量: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直接供给作物养分,肥沃的土壤上作物生长比较旺盛,单位面积产量高。

2、东北地区的地形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西、北、东三面分别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所环绕,山地有着丰富的森林,成为我国三大林区之首。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组成的东北平原,面积达35万平方千米,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

(3)社会、经济条件:东北地区是我国传统重工业基地、商品粮基地和木材基地,其区域内工业、商业、交通和人口对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图解如下:

3、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

4、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该地区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10℃积温,自南向北,从平原向山区递减。

5、东北地区东西向农业自然条件的差异

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

6、森林景观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是我国的天然林区,图片展示郁郁葱葱、高大挺拔的树木是寒温带针叶林区的代表树种――兴安落叶松,它是最喜光又最耐寒的树种之一,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的北部。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精选14篇) 篇十三

0°经线:

穿过的点:伦敦、直布罗陀海峡东侧、几内亚湾。附近的地理事物有伦敦、巴黎(0°东侧)、地中海、撒哈拉沙漠、几内亚湾等。

东经30°:

穿过的点:摩尔曼斯克港、土耳其海峡东侧、开罗(尼罗河)。附近的地理事物有摩尔曼斯克(30°东侧)、莫斯科(30°东侧)、东欧平原和波德平原交界处、黑海、小亚细亚半岛(西侧)、地中海、开罗、尼罗河、东非高原(西侧)、南非高原(东侧)等。

东经60°:

穿过的点:乌拉尔山脉、咸海、霍尔木兹海峡东侧。附近的地理事物有乌拉尔山脉、咸海、伊郎高原、阿拉伯半岛东侧、阿拉伯海等。

东经90°:

穿过的点:叶尼塞河、阿尔泰山、恒河三角洲。附近的地理事物有叶尼塞河(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中西伯利亚高原界河)、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恒河三角洲、孟加拉湾等。

东经120°:

穿过的点:大兴安岭、渤海、杭州、台湾西岸、菲律宾群岛、澳大利亚西部。附近的地理事物有勒拿河(东侧)、大兴安岭(东侧)、北京(西侧)、山东半岛、辽东湾、上海杭州(东侧)、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澳大利亚西部。

东经150°:

穿过的点:东西伯利亚山地、堪培拉(悉尼)。附近的地理事物有东西伯利亚山地、千岛群岛、大分水岭、堪培拉、悉尼等。

180°:

即国际日期变更线,穿过太平洋中部。附近的地理事物有白令海、阿留申群岛、新西兰等。

西经150°:

穿过的点:美国的阿拉斯加州中部、夏威夷群岛东部。

西经120°:

穿过的点:(温哥华、西雅图、圣佛朗西斯科)东侧、洛杉矶

西侧。附近的地理事物有落基山脉。

西经90°:

穿过的点:哈得孙湾、五大湖(西)、新奥尔良。附近的地理事物有哈得孙湾(西部)、密西西比河(东)、五大湖(西)、新奥尔良、墨西哥湾、中美洲。

西经60°:

穿过的点:纽芬兰岛(西部)、不宜诺斯艾利斯、南极半岛。附近的地理事物有纽芬兰岛(西部)、加勒比海(东部)、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拉普拉塔河口)、南极半岛。

西经30°:

穿过大西洋中部。

西经20°:

东西半球分界线,从大西洋上经过。主要地理事物有格陵兰岛(东部)、冰岛。

东经160°:

东西半球分界线,从太平洋上经过。附近的地理事物有东西伯利亚山地、千岛群岛、澳大利亚东部水域。

赤道:

穿过的点:非洲中部、东南亚、南美洲北部。附近的地理事物有刚果盆地、东非高原(维多利亚湖)、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等。

北回归线:

穿过主要点:北非、红海、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中国华南(滇、桂、粤、台)、夏威夷群岛、墨西哥高原、墨西哥湾等。

30°N:

穿过主要点:北非(开罗)、(幼法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河河口、西亚、南亚、中国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杭州)、夏威夷群岛、美国南部(新奥尔良)

40°N:

穿过主要点:伊比利亚半岛(马德里)、撒丁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土耳其海峡、小亚细亚半岛、里海、中亚、塔尔木盆地(喀什)、酒泉、内蒙古高原、华北(北京)、渤海、朝鲜、日本(本洲北部)、美国中部(五大湖以南)、美东部(费城)

50°N:

穿过主要点:英吉利海峡、西欧平原、中欧平原南部、东欧平原(里海北侧)、阿尔泰山、蒙古北侧、中国东北北部、阿留申群岛、美加国界线北侧、五大湖北侧、纽芬兰岛

北极圈:

穿过主要点:冰岛南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挪威、瑞典、芬兰)、俄罗斯北部、白令海峡、美阿拉斯加北部、加拿大北部。

南回归线:

穿过主要点:非洲南部、澳大利亚中部、南美洲中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南非高原、马达加斯加岛、澳大利亚沙漠、大自流盆地、大分水岭、安第斯山中部、拉普拉塔平原(北部)、里约热内卢(巴西)。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精选14篇) 篇十四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⑵形成⑶主要表现⑷影响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2.地貌特点: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opyright©2020 1级文库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3011259号-2

联系邮箱:kefu@1jiwen.com